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3张ppt)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 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 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目的 ✓直接目的:“欲踪迹之”,寻
找明惠帝朱允炆; ✓主要目的:“耀兵异域,示中
国富强‘,宣扬国威
结果 “朝贡” 中国与海外诸国所进行的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戚公祠
戚、俞二将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 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戚继光
俞大猷
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



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

部和北部
陆 台

16C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
租住权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 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
1、边疆管理
(1)北方:①重修长城 ②议和 册封
内阁
职责: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 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侍从、顾问 (明太祖)
参与机密事务,决 策等
(明成祖)
票拟权 (明宣宗)
权倾六部 (明神宗)
内阁权力不断扩大
亲自掌管 皇帝
吏户 礼 兵 部部 部 部
据载在洪武十七年 (1384)九月十四至二 十一日的八天之内,诸 刑 工 司奏章即多达1660件,
部部
共3391事。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 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 责。此后,太祖进而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 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 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2张ppt)

大号宝船63艘 (共计百余艘)
17艘
4艘 (一说3艘)
长151.8米, 旗舰100吨,长
120吨、100吨、50吨
宽61.6米
24.5米,宽6米
(明朝官员刘大夏曾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 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所有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只有朝鲜贡来的东西可能比得 到的赏赐多,而其他所有朝贡的国家,得到的赏赐远远大于 带来的贡品。一次朝贡中,得到“500%甚至600%的利润回报 是不足为奇的。
(1)宰相制度废除 ——明太祖
(2)设立内阁 ——明成祖
(3)宦官专权
(3)宦官专权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 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 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 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 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 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 的权力越来越大。
太监:批红权;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1616年 努尔哈赤建金
1664年,清基本消 灭明残余势力,确 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1632年皇太极称帝, 改国号为“大清”
寒冷期,游牧区的面积扩大,农耕区萎缩,使得游牧民族更加强盛。 一般大规模游牧民族南下都发生于寒冷期。
——(美)布雷特· 辛斯基:《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天灾?人祸?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 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増多,农业 收威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 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 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16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16张PPT)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内阁: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知识拓展
明朝内阁的发展历程
时期 太祖 成祖
职权
仅备顾问 开始参决机务
特点
品秩低、不参与决断机务 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宣宗 获得票拟权 品秩超过六部长官,权势日重
批红
3.宦官专权
①司礼监获得批红权 ②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实质? 宦官无法制约皇权,必须依托于皇 权,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强化。
魏 忠 贤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锦衣卫
郑和七下西洋经济意义大吗?
材料
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 进行的,素有“厚往薄来” 特征,明朝政府对朝贡使者
奇葩之处 凄惨皇帝——年至六岁认祖归宗 玩乐皇帝——任皇宫动物园园长 求仙皇帝——忠于炼丹不爱上朝 重色皇帝——惨死于身体被掏空 罢工皇帝——罢工三十年不上朝 泻肚皇帝——被下泻药不幸死亡 木匠皇帝——酷爱木匠溺水吓死 上吊皇帝——农民起义被逼上吊
内陆边疆问题 地区
明朝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
措施
影响
蒙古
神宗 权力尽归内阁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演变
奠定基础 正式确立
发展 全盛
(4)评价内阁: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职权范围不明朗; 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 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
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 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批红:皇帝在票拟用红 笔正式批复奏章。
嘉峪关

京师 海
(北京)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1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19张ppt)

之后,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①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君主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此后,明清两代再无宰相。君权和相权之争以君主大获全胜 而告结束。
壹 明朝制度变化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2)设立内阁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材料四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
高度的和平。 ——伊沛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 朝边疆经略历史意义。
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近代国家 的基本版图,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 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政治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腐败 (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代 中 后 期
导 致
社会 动荡
(1)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 民众百般盘剥
(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杀牛羊,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 闯王来时不纳粮。
明清易代 2. 满洲崛起
① 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 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乱,深可为戒。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zhì]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
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明初废除宰相的原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4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4张ppt)



蒙古族
①鞑

亦 力把 里
葱 岭 修筑长城,战争、和议
嘉 峪关

奴儿干都司,封授
山 海关

京师 海
(北京)
女真族




河 南京 东
应天府

封授,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 海
都城 省级驻所
长城、边墙 政权部族界 未定 今国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藏族
小 琉



明 南
万里石塘
石星石塘
海万
里 长 沙
南海
顺天揭竿偃日月
清朝建立
顺政权,攻占
北京、明朝灭
亡、清军入关
明朝 建立
明朝 灭亡
课堂小结
军政大权
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 央的统治
三司互不统属,直接对朝廷负责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5分钟快速阅读书本P73-74页,找出明朝治理内陆边疆和海疆的措施和结果。
战争、修长城、和议、互市 册封、设行都指挥使司,委任藏族上层
册封、 设奴儿干都司 战争(戚继光抗倭)
无有效手段 无有效手段
恢复贸易,维持和平 巩固统治 巩固统治
1519—1522年 16世纪—17世纪 1640年 麦哲伦环球航行 近代科学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51年 1368年
元末农民 起义
朱元璋建
立明朝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明朝
16世纪中叶 葡萄牙人获 得澳门租住 权
1616年 努尔哈赤建 立后金
1636年
1644年
皇帝太,极改在国号盛大京清称,李自成建立大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4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4张ppt)

7、 下列属于明朝政府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有( )
①与鞑靼和议
②设奴儿干都司
③派戚继光抗倭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 只有① B. ②和④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州、郡、县 唐朝:道、州、县 宋朝: 路、府州、县 元朝:行省制 明朝: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三、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显示国力,加强联系,增加负担、不敢继续
2、戚继光抗倭
民族英雄、威名战场,稳定海疆、后世颂扬
3、郑成功收复台湾
打败荷兰、维我主权、一统国家、历史明鉴
C
C. 学习汉族先进管理办法
D. 全面启用汉族官员
6、(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
期宦官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应宦官学习的
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益衰落
A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朱元璋 废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忙,工作压力大。
(2)设
(内阁权力)
明代 内阁 制度 演变 图
侍从 顾问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内阁
扩大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时期)
知识拓展
票拟:指对呈送皇帝的奏章,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
1.朱元璋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动荡, 威胁皇权的教训。 2.直接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 与相权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5张ppt)

(一)制度建设(设计) 1. 明初:废宰相、设内阁----君主专制 探究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什么朱元璋要废宰相制度?
材料一:(胡)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 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 不可胜数。
——《明史》
(一)制度建设(设计) 1. 明初:废宰相、设内阁----君主专制
改革前 皇帝
改革后 皇帝
中书省:丞相
吏户礼兵刑工
内阁
吏 户 礼兵刑 工
明初废宰相制度的影响:
利 使政令集中,防止权臣专权;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君主专制);
减少了中间环节,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弊: 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易形成专制独裁;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与面临的挑战
阅读单元引言,提炼历史信息
信息一 :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
信息二 :
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新 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体, 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信息三 :
而中国受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 以及统治者固步自封,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
——《皇明祖训》
明初废宰相制度的原因: (1)历史因素:元朝,随中书省权力的膨胀,相权的回升; (2)现实因素:明建立初,宰相权力继续膨胀; (3)直接原因(导火线):“胡惟庸”案; (4)根本原因: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尖锐。
(一)制度建设(设计)
1. 明初:废宰相、设内阁----君主专制
材料一:朱元璋从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记载,朱元璋 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6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62张ppt)
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 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 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乌思藏 行都指挥使司
地区 沿海
民族 “倭寇” (元末出现)
“西夷”

蒙 鞑靼(东) 古 瓦剌(西)
海疆
明朝 的边患
陆疆
倭寇(出现-倭患扩大-平 倭2葡)萄牙-濠镜澳
西夷 荷兰-台湾岛南部 西班牙-台湾岛北
北部 部
西南
东北
①秦~元
皇帝+宰相
汇总意见,进行决策 ↓ 执行
“留中不发”
票拟 实际职能 (参与决策)
批红 (决定决策)
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
②明
内阁 ------------ 皇帝 ------------- 司礼监
西藏 乌思藏
藏族
明朝前期
东北 女真/满洲*
明朝中期
明朝后期
葡萄牙-
荷兰西班牙-
①统一 1600年左右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②建国 1616年 后金 努尔哈赤
③建朝 1636年 清 皇太极称帝,改女真为满洲
④入关 1644年 摄政王多尔衮 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
努尔哈赤-清太祖;皇太极-清太宗
顺治(1644-1661在位)
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废宰相后,内阁和司礼监实际上代行了皇帝的某些职权, 但两者的权力基于皇帝的信任,本质上只是皇权的延伸。p76
明朝时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 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 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 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2、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元朝宰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宰相权势过大(宰相胡惟庸专权)。

(2)废除:为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

(3)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加强了皇权;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3、内阁制度的建立(1)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倍增。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

②明成祖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③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土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职责:大学土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性质: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比较宰相制和内阁制宰相制内阁制时间秦朝建立,明朝废除形成于明成祖时期,到清朝灭亡性质中央一级决策机构皇帝的顾问、內侍机构职权有决策权,参与政事侍从咨询,无决策权与皇权关系受皇权制约皇权加强的产物 4、宦官专权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影响: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1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19张ppt)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
1.明朝的建立
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南 京),建立明朝,同年攻占大都,结束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
2.制度的变化:废丞相
明代时中国传统政治之再建,然而恶化了。恶化的主因,便在于洪武废相。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 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在规模上大大超过比它晚了近百年的欧洲航海家进行的“地理大发 现”,航海水平及成就也超过欧洲航海家,可说是“地理大发现”的向导。但其动因和 目的是非经济性的,郑和虽然先后七下西洋,也只能是“地理大发现”的先导,郑和下 西洋在世界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如“地理大发现”显著。
思考:据材料及结合所学,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积极: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加强了贸易往 来,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消极: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 注定无法持续,也无法推动社会转型。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深远影响:①皇权失去制衡得到大大加强; ②导致官僚机构受到冲击,降低了决策的正确性,影响了行政效率; ③导致宦官专权等一系列政治恶化现象...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
2.制度的变化:设内阁
明朝中央官制图
高度集权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 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 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思考:阅读材料及72页第三段,宰相制度废除后朱元璋面临什么问题?因此明成祖设 置什么机构?内阁大学士和宰相有何区别?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3张ppt)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沈阳故宫—清朝初期的皇宫
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皇太极继位,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本课小结】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政制变革:废丞相设内阁
对外关系:从“海禁”到“开海”
边疆统治:羁縻政策与清的崛起
(明朝)“有秩序的政府和社会的稳定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 ——费正清《东亚文明史》
【探究作业】多个角度读历史
中 国
西 方
1380年,明太祖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1215年,英国通过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探究作业——多个角度读历史】
【推荐阅读】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谢谢聆听!
船数
大号宝船有62艘(船队最多时有200多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美洲的古巴、海地
问题3:比较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的性质? Nhomakorabea和平之旅
殖民之旅
宣扬国威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概念释读】朝贡贸易
明神宗(万历皇帝),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三十余年不上朝。
【自主梳理】: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
元末开始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明太祖厉行海禁
明成祖郑和下西洋
明朝中期再次海禁戚继光抗倭
“隆庆开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郑和下西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3张ppt)



日暮西山

16、17C之交
1636年
1644年
20多年后




明亡后余部继续抗清 如郑氏以台湾为据点
展开抗清斗争
明日朝阳
努尔哈赤统
皇太极称帝
清军入关
打败农民军余部
一女真各部

立在全国的统治
古 三、明朝的边疆管理及明清易代
代 中
2、明清易代

何为清军入关?
宰相能够辅佐皇帝处理政 务,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皇 权,减少皇帝的独断专政。
古 一、明朝的内政问题——废相,设内阁;宦官专权


有的内阁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那么,内阁大学士是
国 不是真正的宰相呢?

权倾一时的内阁

首辅——张居正



丞相府
内阁办公处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内臣阁,并只非备法论定思的顾中问央之一职级,行原政非机宰构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治理国家的相关举措,包括治理内政、 对外问题、边疆治理等方面。 2、了解明清易代的情况。



元末各路农民义军


跨 越 远 古 而 来
元朝的灭亡及明朝的建立
元朝亡于农民起义——起义军将领朱元璋称帝 建立明朝,后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旧版教材明太祖像
古 二、明朝的对外问题——朝贡贸易与外敌侵扰
代 中
2、倭患与海禁

明仇英《抗倭图卷》
描绘的是嘉靖年间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画卷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教学设计】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标要求】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材料、问题和视频等就教学手段,掌握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

(2)针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对比,分析培养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的全球性。

(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地图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通过对明清易代史实的分析,认识明朝在国家治理上的成败得失及其对历史的启示。

2.核心素养目标(1)学生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2)学生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岛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3)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经略边疆与明清易代难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等政治制度的创新【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如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修长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础的历史知识,同时,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且求知欲旺盛,兴趣浓厚,正处在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因此我主要通过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我国封建王朝中,明朝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帝国,16位皇帝各具特色,有热衷木工的明熹宗、有偏爱美食的明仁宗、有喜欢斗蟋蟀的明宣宗,还有20多年不上上朝的嘉靖皇帝,更有30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却维持了276年之久。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2020·山东日照高一检测)钱穆说:“(明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 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这样,太监 就慢慢地弄了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 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阁臣权力等同于宰相 B.宦官通过票拟掌握事权 C.政务决策服从于君主 D.皇帝怠政削弱君主专制


崇祯啊,你反省好了

吗?
回太祖爷,我在位期间,内有农民军, 外有清兵,再加上自然灾害、瘟疫、
明 思 宗

大臣误国,我只是个背锅的......
太 祖
唉,大明的灭亡,是
天数啊,假如给你一
次机会,你能翻盘吗?

假如有机会,我可以多练习 一次自缢......
思 宗
2.明清易代
(1)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 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 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海禁政策:元末明初,日本组织武士、商人、浪人 (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 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下令实施自明朝开始 的海禁政策 。
倭寇问题的对策
①军事:戚继光抗倭
②经济:放松海禁政策(隆庆开关)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抗倭(台
隆庆开关指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
第13课 明朝的兴衰——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
1.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
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2.了解明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 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 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
重要意义。
重点:明朝皇权加强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明朝面临的危机
目录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488
哥伦布发 现新大陆
1492 1553
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 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1624 1626
1405 1433
郑和下 西洋
戚继光 抗倭
葡萄 牙获 得澳
门租
住权
荷兰 占据 台湾 南部
西班 牙占 据台 湾北 部
1644
明朝 灭亡
明朝外交
1、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时命郑和下西洋 时间:-1433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成就: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开通西 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交通线。
明朝外交--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的戚家军作战英勇, 并创制“鸳鸯阵”。
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和俞 大猷在广东歼灭倭寇,东南
倭患基本肃清。
戚继光,俞大猷抗倭
明朝外交
3、殖民者东来
明朝:沿海倭患解决,明中后 期政治黑暗,海防松弛。 世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 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 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 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者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 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 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 为红毛夷云……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礮,因仿 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明朝外交--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影响
积极: 加强中国与亚非地区 的经济文化交流。 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 治影响力,万国来朝。
消极:政治目的 大于经济目的, 成本高于收益, 给明王朝带来沉 重的财政负担, 未能持续。
明朝外交
2、戚继光抗倭
倭寇侵华原因: 1、鉴于元末教训,明初对日本实 行经济封锁,实行海禁政策。 2、日本本国经济的发展。 3、明朝中期,政治腐败,边防松 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西南: 藏族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
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 女真族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满洲崛起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 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2)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 为满洲。
阁臣拟旨,皇帝审定,直至符合帝意。
宰明相 朝与内明 阁朝 制内 与阁 近的代比西较方内阁制的本质区别
比较项
宰相
明朝内阁
性质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职权
行政、决策
侍从、咨询
任职方式
选拔任命
直接由皇帝任命
本质
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 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对君权的影响 制约君权
强化君权
内阁特点 1.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2.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性质)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 【史料实证】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看下面的材料, 说出独特性的表现
【史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 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 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清沈阳故宫
◎赫图阿拉城
◎左为“清太祖努尔哈赤” 右为“清太宗皇太极”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3.明清易代
(1)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 摇摇欲坠。 (2)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 京,明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李自成进京
3.宦官专权
魏 忠 贤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锦衣卫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海上交通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海上交通
【史料实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史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 强。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 朝仁圣。天阶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 思考:同学们讨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午餐也 和大臣们在一起吃,一边吃一边讨论 工作问题,晚上也没闲着,几乎是听 着大臣们的上奏入眠。
几十年如一日地早起晚睡,没有 星期天,没有节假日,要是换作现在 的上班族,早辞职不干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史料实证】内阁的权力
史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 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 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 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根据上述材料,谈一下内阁的权力如何?
-----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
朱元璋从登基到去世,三十多 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平均每天 要批阅奏折200多件,处理国事400 多件,这个量,恐怕现在很多人用 电脑帮忙都达不到吧?
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在位22 年,8062天里没有休息过一天。



◎清军入关形势图
所谓惊喜就是你苦苦等候的兔子来了,后面却跟着狼。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萨迪 种子牢记着雨滴的叮嘱,增强了发芽的勇气;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美妙的歌。——成文之 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种子牢记着雨滴的叮嘱,增强了发芽的勇气;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美妙的歌。——成文之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最容易做到的事是把简单的事变复杂,最难做到的事是把复杂的事变简单。 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永远不要埋怨你已经发生的事情,要么就改变它,要么就安静的接受它。 现实的压力压的我们喘不过气也压的我们走向成功。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身体健康,
学习进步!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 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 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 勿伤百姓一人。
——明思宗朱由检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3.明清易代
(3)1644年,清朝多尔衮统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 统一全国。










找建文帝下落的秘密使命; 但主要是为了扩大明朝在海外各国的政治影响,“耀兵异 域,示中国 富强”。
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
(1)“厚往簿来”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 (2)耗费巨大,国库枯竭。 (3)明末颁布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 (4)明朝国力日益衰退。
沿海形势
东南沿海倭寇问题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
戚家军平倭事迹: ①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②在福建、广州与俞大 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内陆边疆
(1)北部: 对蒙古(鞑靼、瓦剌)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 经俘虏明英宗(土木之变)。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 和议,接受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 持和平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