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和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的三态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的三态变化教案标题:探索水的三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并能识别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3. 增强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1. 水的三种状态: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的概念。
2.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冰块、热水、杯子、蜡烛、火柴、保鲜膜等。
2.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主题:通过故事或者动画的形式引入水的三种状态,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概念: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解释,让幼儿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概念。
3. 实验活动:- 冰融化实验:将冰块放入杯中,让幼儿观察冰块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 水蒸发实验:将热水倒入另一个杯子,覆盖上保鲜膜,然后在保鲜膜上放一根点燃的蜡烛,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4. 讨论总结:引导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讨论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五、教学延伸: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如雨、雪、雾、露珠等,并尝试解释其形成原因。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科学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观察力。
2. 通过问答或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幼儿对水的三态变化的理解程度。
3. 鼓励幼儿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以此评估他们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水的三态变化-幼儿园科学教案
水的三态变化-幼儿园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水的三态变化
2.能够观察和描述水的三态变化现象
3.能够简单地解释三态变化的原理
二、教学准备
1.水杯、碗、盆、勺子等实物
2.清水、冰块、热水等液体
3.PPT课件或黑板
三、教学过程
3.1 导入
教师拿一个水杯和一个碗,向幼儿展示一杯清水和一个碗里放着一个冰块。
询问幼儿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并引导幼儿们回答:水杯里的水是液体,碗里的冰块是固体。
3.2 现象观察
教师将一杯水倒入盆中,使其变成水滴落在黑板上,引导幼儿们观察。
教师将一块冰放入一杯水中,引导幼儿们观察冰的变化。
冰渐渐变成水,幼儿们应能够描述出这一现象。
教师将一盆水加热,让幼儿们观察水的变化。
水渐渐变成水蒸气,幼儿们应能够描述出这一现象。
3.3 原理解释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说明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即: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固态、液态、气态。
3.4 巩固
教师将一个小方框分为三份,分别写上“固态”“液态”“气态”三个词语。
教师通过现象描述,让幼儿们将上述现象按照相应的状态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幼儿们掌握了水的三态变化,能够描述并解释相应的现象,增加了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和理解。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全部教案(共5课时)
根据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制定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全部教案(共5份)学校:姓名:日期:《认识固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材料】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过程】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
(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
)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
(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
(出示课题)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
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物质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理解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等。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1.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密度、比热容等概念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实物道具(如冰块、水、气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找出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固态、液态、气态的概念及其特点。
2. 讲解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如固态到液态(熔化)、液态到气态(蒸发)等。
3.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三、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5分钟)1. 讲解固体的性质,如密度、硬度等。
2. 讲解液体的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等。
3. 举例说明固体和液体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等。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固体和液体的性质来解释。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固态、液态的特点及其性质。
2. 强调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演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固体加液体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现象。
教学重点:1. 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及特性。
2. 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1. 固体和液体的特性。
2. 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固体和液体样品、容器、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固体和液体物品,如桌子、椅子、水杯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固体的概念和特性: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运动速度较慢。
2. 介绍液体的概念和特性: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运动速度较快。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冰融化成水,水结冰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吗?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例子。
五、巩固知识(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2. 讲解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固体和液体的概念、特性和相互转化。
2. 强调固体和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物品,引导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及特性。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课堂讨论和练习题环节,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的应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固体和液体大班科学教案
固体和液体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物体的状态》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
2. 掌握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和特点,能够举例说明。
3. 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和液体的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画纸、彩笔、固体和液体的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出示固体和液体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是什么状态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呢?”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
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3. 例题讲解(15分钟)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固体和液体的分类练习。
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
5. 实验探究(15分钟)分组进行固体和液体的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固体和液体2. 内容:固体:不易变形、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易变形、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并说明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请你举例说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2. 答案:生活常见的固体:桌子、椅子、书本等;生活常见的液体:水、牛奶、酱油等。
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如冰(固体)融化成水(液体),水(液体)结冰成冰(固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引言】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关于《固体和液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区别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
2.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3.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
2. 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3. 观察和描述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水、纸巾、蜡烛、蜡烛台、碗、玻璃杯、铁钉等。
2. 实验器材:量筒、容器、放大镜等。
3. 实验环境:教室内配备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兴趣,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和液体吗?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区别?”2. 学习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通过实例展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3. 学习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例如,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和液体的温度变化规律,以及固体和液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4. 学习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例如,让学生观察冰的熔化和水的冻结过程,并提出问题:“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水为什么会凝固成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5. 拓展与应用通过实例展示固体和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在各种物品和现象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相互转化过程。
大班科学教案《固体、液体》
大班科学教案《固体、液体》一、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液体的定义;2.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识别固体、液体。
二、教学准备1.固体、液体样本;2.幻灯片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问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什么是液体?”让同学们谈论一下,寻找他们的认知。
2. 讲授(25分钟)2.1 固体的定义教师放幻灯片,让同学们看图片,向他们介绍固体的概念,“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块砖头,它的形状稳定不会改变,不像泥巴或水一样,它是什么?它就是固体。
固体是由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相互吸引,从而达到稳定的状态,形成一个固定不变的物体。
”2.2 液体的定义在这之后,教师再放出一张液体的图片,并介绍液体的概念,“这是一杯水,你们可以看到它是流动的,而不像固体那样是固定的。
液体是由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很弱,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所以液体在容器中可以流动。
”2.3 例子接下来,教师通过一个例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师放出一张冰块融化的图片,并说道:“冰块是一种固体,但它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当它受热时,它会变成水,也就是一种液体。
大家可以看这张图片,那个冰块已经变成水了。
”3. 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同学进行实验。
教师在实验台上放出几个样本,有些是固体,有些是液体,让同学们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来判断出它们是固态还是液态。
在他们完成之后,教师将答案公布出来,并补充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
固体和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教案
固体和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方向;了解表面张力系数。
(2)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
(3)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要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液体表面有收缩趋势,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细管中液面上升和下降等现象。
2.液体表面收缩现象、浸润与不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的分子动理论解释是这节课的难点。
表面张力的含义也是让学生不易接受的概念,只能作初级的介绍。
三、教具1.油滴在水和酒精混合液里呈球形:长方形玻璃缸、酒精和水适当的比例兑成混合液、车用机油,滴入水中呈圆球形悬浮其中。
2.带有绵线的铁丝环、有木把的钢针、烧杯、肥皂液、酒精灯。
3.演示浸润和不浸润:水银、水、玻璃板、锌片、烧杯、实物投影幻灯。
4.演示毛细现象:一组毛细管(内径大小不同)、两臂直径不等的U形玻璃管(两臂的直径比例差别大些)、水、水槽、水银、水银槽、支架、实物投影幻灯。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液体与固体、液体相比较,它在宏观上突出的特性是没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但它具有一定的体积,而且不易压缩,这方面特点比较接近固体。
从微观上看,液体内部分子也是密集在一起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
液体分子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在很小区域内,液体分子是有规则排列的。
但是液体分子区别于固体分子,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不断移动,造成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有很多区别于固体和气体的性质,今天只研究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层的性质和液体与固体的接触层的一些性质。
(二)新课教学过程1.液体的表面现象(1)演示实验:长方形玻璃缸内,润滑机油在水和酒精混合液内,呈圆球形悬浮。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固态和液态的特征的区分。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使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总结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固体和液体物品、实验仪器等。
2. 学生准备:记录本、画笔等。
六、教学内容1. 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特征。
2. 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3. 固体和液体的常见类型。
4.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和用途。
5. 实验:固体和液体的溶解。
6. 实验:固体的吸附。
7. 实验:液体的表面张力。
8. 实验:液体的扩散。
9. 实验:固液混合物的研究。
10. 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应用实例。
11. 课堂小结。
12. 作业布置。
13. 拓展阅读。
14. 教学反思。
15. 课后评价。
六、教学内容6.1 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固态物质的特点: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
引导学生了解液态物质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具有固定的体积,分子排列相对松散。
6.2 固态和液态的转化介绍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如冰融化成水。
介绍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如水结冰。
六、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态和液态的转化过程。
七、教学内容7.1 固体和液体的常见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固体类型,如金属、非金属、晶体等。
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液体类型,如水、油、酸、碱等。
7.2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和用途介绍固体的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
介绍液体的性质,如溶解性、表面张力、扩散性等。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1.1 学习目标: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不同固体和液体,感知它们的不同状态。
通过实例讲解固态和液态的特征,如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无固定形状等。
1.3 教学活动:准备不同种类的固体和液体,如球体、积木、瓶装水、牛奶等。
让学生观察和触摸这些物体,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状态。
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和液体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固体的特征2.1 学习目标:了解固态的基本特征。
能够举例说明固态的特征。
2.2 教学内容: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固态的特征。
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固态的特征,如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固体不易被压缩等。
2.3 教学活动:准备一些固体材料,如积木、橡皮泥等。
让学生尝试改变这些固体的形状,观察是否容易改变。
引导学生发现固体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改变,不易被压缩等特点。
第三章:液体的特征3.1 学习目标:了解液态的基本特征。
能够举例说明液态的特征。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态的特征,如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无固定形状,液体易于流动等。
3.3 教学活动:准备一些液体材料,如水、牛奶、果汁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液体的形状,发现它们没有固定的形状。
引导学生尝试将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观察液体易于流动的特点。
第四章:固体和液体的转化4.1 学习目标: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可以发生转化。
能够举例说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如冰融化成水,水结冰成冰等。
4.3 教学活动:准备一些固体和液体材料,如冰、水、盐等。
让学生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发现固体可以转化为液体。
引导学生尝试在水中加入盐,观察水结冰成冰的过程,发现液体可以转化为固体。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学习目标:总结固体和液体的特征。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特点,如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 了解液体的特点,如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 能够区分固体和液体。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固体和液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是什么。
2. 讲解固体和液体的特点:解释固体的定义和特点,液体的定义和特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触摸固体和液体,感受它们的不同。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固体和液体的特点。
第二章:固体的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分类,如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等。
2. 能够正确分类常见的固体。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固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分类。
2. 讲解固体分类:解释固体的分类标准和各种分类的特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常见的固体,尝试进行分类。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固体分类的知识。
第三章:液体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性质,如流动性、表面张力等。
2. 能够观察和描述液体的性质。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液体的图片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液体的性质。
2. 讲解液体性质:解释液体的性质和原因。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进行液体实验,观察和描述液体的性质。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液体性质的知识。
第四章:液体的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分类,如水、酸、碱、盐等。
2. 能够正确分类常见的液体。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液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分类。
2. 讲解液体分类:解释液体的分类标准和各种分类的特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常见的液体,尝试进行分类。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液体分类的知识。
第五章: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溶解、吸附等。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固体和液体相互作用的现象。
幼儿园科学探究水的形态全面教案
幼儿园科学探究水的形态全面教案一、引言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水是孩子生活中的常见物质,而且涉及到水的形态转化,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二、水的形态1. 液体状态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水是液体的特点,如流动性、透明度等,并与其他液体进行比较,让幼儿了解液体的基本特征。
2. 固体状态通过冰的实验,让幼儿观察水在低温下会变成固体,引导幼儿思考水的固态特征和液态状态的不同之处。
3. 气体状态可以通过蒸发水的实验,让幼儿观察水在高温下会变成气体,让幼儿了解水的气态特征,并且了解水的循环。
三、实践活动1. 探究水的流动可以利用水流实验让幼儿观察水流动的特点,引导幼儿思考水流动的原因和规律。
2. 冰的实验通过冰的实验,让幼儿亲自参与观察水的冰相变过程,让幼儿亲身体验水的固态形态。
3. 蒸发水的实验利用蒸发水的实验,让幼儿观察水的蒸发过程,了解水的气态形态。
四、思维导引1. 思考问题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如“为什么水会流动?”“为什么冰会融化?”等等,让幼儿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和探究。
2. 讨论交流鼓励幼儿之间进行探讨和交流,共享各自的观察和体会,增强幼儿对水的形态的理解。
五、总结与回顾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水的三种形态,以及水的形态转化的过程,并鼓励幼儿自己总结和回顾所学内容。
六、作者观点与理解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通过水的形态探究教案的设计,可以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水的不同形态,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观察能力。
也可以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幼儿的逻辑推理和交流能力,为幼儿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的形态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通过水的形态探究教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水的不同形态,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实践探究,了解水的形态和形态转化的过程。
了解水的固态和液态大班科学教案
了解水的固态和液态大班科学教案水是人类最为熟悉的物质之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用水来饮用、洗涤、浇灌,甚至用水来发电。
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只接触到水的液态,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水也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其中包括固态和气态。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水的固态和液态。
一、观察水的液态1、实验一准备材料:水、杯子、勺子、白糖、盐步骤:a.用勺子往杯子里倒入两勺白糖。
b.用勺子往杯子里倒入一勺盐。
c.把盐和糖充分混合,然后加入水,继续搅拌。
d.观察液体的颜色、透明度等特征。
结论:经过实验可以看出,离子的存在会影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比如颜色、透明度、溶解度等。
糖在水中完全溶解,而盐只部分溶解,盐分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离子,使水的导电性增强,颜色也更加深沉。
这个实验可以让小朋友们了解水的液态物理化学性质,并将这些性质与物质的化学特性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实验二准备材料:水、红色染料(食用色素也可)、盐步骤:a.用勺子往杯子里倒入5ml的水。
b.加入一点点红色染料,并混合均匀。
c.把盐加到杯子中,观察液体中的变化。
结论:当盐加入水中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从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出红色染料被分离成了两层,上面是纯净的水,下面是盐溶解后的水和红色染料。
二、观察水的固态1、实验三准备材料:水、塑料袋(或冰格)步骤:a.将水倒入塑料袋中(或放入冰格中),放在冰箱冷冻室中,让水冻成固态。
b.将固态水取出,并对其进行观察。
结论:水的固态是冰,其外观呈现出白色或透明的晶体结构。
冰可以在-0.5℃或更低的温度下生成,并在0℃附近稳定存在。
2、实验四准备材料:水、盐步骤:a.在一个玻璃杯中加入水,然后将其放进冰箱中冷冻。
b.添加盐到杯中,观察盐加入后的变化。
结论:当盐和冰混合时,杯中的水会变得更冷,冻得更快。
这是因为加入盐使水的溶点降低了,这样它就需要更低的温度才能在冰箱中冻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探究水的三态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探究水的三态一、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三态。
2、掌握用简单实验说明水的三态的变化。
3、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水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通过实验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掌握水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先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水的三态。
让幼儿们感受到水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2、学习固、液、气态的概念让孩子们看到老师手中拿着一个冰块和一杯水,让他们说出手中的冰块和水属于哪几态,并引导孩子们说出水的三态的特点。
3、探究水的三态1)实验一:水的三态变化让孩子们观察一块冰块的变化过程,当冰块融化时,幼儿们可以用手和眼睛观察到水变为了液体。
让孩子们观察一杯热水的变化,让他们看到水变为了蒸汽,提醒孩子不要伸手靠近,以免烫伤。
这一个实验可以更为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2)实验二:水的冻结在实验室中先准备好干净的水,然后让孩子们将水放入自冰冷中的冰箱中,等几个小时后,水就变成了冰。
有了这个实验,更能让幼儿深入了解水的多重性质。
4、总结讲一讲学过的内容,让孩子们回答问题,加深他们的记忆。
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小实验课外作业,让幼儿们更有兴趣地了解水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效果通过以上实验、教学,幼儿对水的三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同时,通过活动的互动性,可以更好地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促进其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探索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注意事项1、安全第一。
在实验环节中,一定要注意化学品的安全使用,要有师生双方的配合,特别是注意实验工具的安全使用。
2、语言措辞要明确,幼儿理解起来容易。
3、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去解释课程中的科学知识。
4、适当让幼儿自由探究,有助于幼儿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有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结语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科普幼儿园科学知识将更加有意义。
大班科学教案液体和固体
大班科学教案液体和固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科学探究》第五章“身边的物质”,具体内容为“液体和固体”一节。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液体的性质和特点,如水、饮料等;固体的性质和特点,如石头、木头等;液体和固体的区别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液体和固体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能够理解并掌握液体和固体的基本概念,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特点,能够区分液体和固体。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探究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液体和固体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难点:如何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液体和固体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饮料、石头、木头、沙子等。
学具:观察盒、小勺、放大镜、毛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瓶水和一块石头,请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举例,讲解液体和固体的区别与联系,如冰和水、沙子和石头等。
4. 随堂练习:请幼儿观察教具,判断它们是液体还是固体,并说明原因。
5. 小组讨论: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教师巡回指导。
7. 拓展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一找生活中的液体和固体”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液体和固体2. 板书内容:液体:流动、无固定形状、如水、饮料等固体:固定、有形状、如石头、木头等3. 板书配图:水和石头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你生活中见过的液体和固体。
(2)液体和固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 答案:(1)生活中的液体:水、饮料、牛奶、洗发水等。
生活中的固体:石头、木头、沙子、饼干等。
(2)液体和固体的区别:液体具有流动性和无固定形状,固体具有固定性和有形状。
联系:液体和固体都是物质的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如冰和水、沙子和水泥等。
大班科学固体、液体教案
大班科学固体、液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大班科学领域的《固体、液体》章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认识固态和液态的特点;2. 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探索固态和液态的性质;3. 能够用语言描述固态和液态的不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固态和液态的特点,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语言描述固态和液态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固态和液态的特点,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能够探索固态和液态的性质,并用语言描述固态和液态的不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解PPT、实验材料(如沙子、水、盐等)、实物模型。
学具:实验材料(如沙子、水、盐等)、记录表格、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固态和液态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它们。
2.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态和液态的特点,如沙子的形状不变,水的流动性等。
3. 操作探索: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材料,如把沙子和水混合,观察混合后的状态。
4. 语言描述: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固态和液态的不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实例分析:通过讲解实物模型,让学生了解固态和液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块的冷却作用,液体的饮料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固态形状不变液态流动性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固态和液态的不同。
答案:固态的形状不变,液态的流动性。
2. 举例说明固态和液态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冰块的冷却作用,液体的饮料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固态和液态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实例分析环节,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固态和液态的应用。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其他固态和液态的例子,并进行交流分享。
幼儿园大班科学固体、液体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固体、液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固体和液体》。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固体和液体的基本特征,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固体和液体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和液体的基本特征,如何区分固体和液体。
难点:固体和液体的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的观察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固体和液体的实物(如石头、水、沙子、牛奶等),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漏斗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固体和液体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1)介绍固体和液体的基本特征。
(2)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观察固体和液体的变化。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固体和液体的图片,让幼儿进行分类。
4. 分组讨论(5分钟)让幼儿分成小组,讨论固体和液体的特点以及变化过程。
6. 作业布置(5分钟)发放作业题目,讲解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固体和液体的基本特征。
2. 固体和液体的变化过程。
3. 作业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
(2)描述一个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2. 答案:(1)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石头、沙子、糖等;液体:水、牛奶、果汁等。
(2)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如冰块融化成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固体和液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1)让幼儿收集生活中其他固体和液体的例子,进行分享。
(2)引导幼儿思考固体和液体的应用,如固体可以用来做什么,液体有什么作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大班科学教案《固体、液体》
大班科学教案《固体、液体》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掌握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实验物品:冰块、水杯、热水、玻璃棒、固体物质(如蜡烛、蜜糖
等)。
2.PPT课件。
3.讲解板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展示PPT课件,介绍物质的三态,让学生通过图片的展示了解三态的概念。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1:固态变液态
1.将热水倒入水杯中,让学生观察水杯中的水的状态。
2.将冰块放入水杯中,让学生观察冰块的状态。
3.加热水杯,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2.2 实验2:液态变固态
1.展示玻璃棒,让学生感受手感。
2.让学生观察蜡烛或蜜糖的状态。
3.用玻璃棒搅拌蜜糖或蜡烛,然后将玻璃棒浸泡在水中,观察蜜糖或蜡
烛的变化。
2.3 实验记录
在实验时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并在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受什么条件的影响?
•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有哪些现象?
3. 总结
•通过展示和实验,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现象和条件。
四、作业
1.完成教师留给的科学实验报告。
2.在家观察周围的物质,找出物质的不同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并记录下来。
五、评价方式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领会能力。
大班科学固体、液体教案
大班科学固体、液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主题为“固体和液体”。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六章第三节《认识固体和液体》,详细内容为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特征。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固体和液体的不同之处,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了解固体和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难点:区分固体和液体的不同之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固体和液体的实物、图片、模型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固体和液体实验材料,包括沙子、水、石头、牛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固体和液体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讨论: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 新课导入(2)讲解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判断下列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
(2)讲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1)完成教材P68的练习题。
(2)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和液体的例子?(2)拓展:固体和液体还有哪些性质?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六、板书设计1. 固体和液体2. 内容: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体。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3. 图片展示:固体和液体的实物、模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并说明原因。
(2)举例说明固体和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固体:石头、沙子;液体:水、牛奶。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区分固体和液体时,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1)收集生活中固体和液体的例子,进行观察和分析。
(2)学习固体和液体的其他性质,如密度、溶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和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方向;了解表面张力系数。
(2)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
(3)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要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液体表面有收缩趋势,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细管中液面上升和下降等现象。
2.液体表面收缩现象、浸润与不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的分子动理论解释是这节课的难点。
表面张力的含义也是让学生不易接受的概念,只能作初级的介绍。
三、教具
1.油滴在水和酒精混合液里呈球形:长方形玻璃缸、酒精和水适当的比例兑成混合液、车用机油,滴入水中呈圆球形悬浮其中。
2.带有绵线的铁丝环、有木把的钢针、烧杯、肥皂液、酒精灯。
3.演示浸润和不浸润:水银、水、玻璃板、锌片、烧杯、实物投影幻灯。
4.演示毛细现象:一组毛细管(内径大小不同)、两臂直径不等的U形玻璃管(两臂的直径比例差别大些)、水、水槽、水银、水银槽、支架、实物投影幻灯。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液体与固体、液体相比较,它在宏观上突出的特性是没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但它具有一定的体积,而且不易压缩,这方面特点比较接近固体。
从微观上看,液体内部分子也是密集在一起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
液体分子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在很小区域内,液体分子是有规则排列的。
但是液体分子区别于固体分子,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不断移动,造成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有很多区别于固体和气体的性质,今天只研究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层的性质和液体与固体的接触层的一些性质。
(二)新课教学过程
1.液体的表面现象
(1)演示实验:长方形玻璃缸内,润滑机油在水和酒精混合液内,呈圆球形悬浮。
我们知道相同体积的各种形状中,只有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
润滑油在混合液内呈球形,说明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演示实验:用肥皂水做实验来证明液面有收缩趋势。
①把一根棉线拴在铁丝上(棉线不要拉紧),铁丝环在肥皂水里浸过后,环上出现肥皂水的薄膜,用热针刺破铁丝环上、棉线两侧肥皂水薄膜的任意一部分,造成棉线被另一侧薄膜拉成弧形,棉线被拉紧。
②把一个棉线圈拴在铁丝环上,让环上布满肥皂水的薄膜。
如果用热针刺破棉线圈内的那部分薄膜,外边的薄膜会把棉线拉紧呈圆形。
以上实验说明液体表面好像紧张的橡皮膜一样,具有收缩的趋势。
(2)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微观解释
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形成一薄层,叫表面层。
由于表面层上方是气体,所以表面层内的液体分子受到周围分子作用力小于液体内部分子,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一些,这样表面层分子间引力比液体内部更大一些。
在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处于平衡状态,而表面层内由于分子引力较大,因此表面层有收缩的趋势。
(3)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
液体表面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叫表面张力。
如同一根弹簧被拉伸后,其中的一圈与另一圈之间有收缩作用一样。
说明表面张力的方向垂直液面分界线,又与液面相切。
表面张力系数是液体表面上单位长度分界线上的表面张力。
同一种液体温度升高,表面张力系数减小。
不同液体表面张力系数不同,如水银的表面张力系数较大,而水又比酒精的表面张力系数大。
2.浸润和不浸润
(1)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幻灯来观察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两块方形洁净的玻璃片上各滴一滴水和一滴水银,观察两种液滴在玻璃片上的状态。
再用洁净的玻璃片分别浸入盛有水和水银的烧杯内,玻璃片从水中取出时其上附着一层水,而玻璃片从水银中取出时玻璃片上不附着水银。
(2)说明浸润和不浸润的定义
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与固体的接触面扩大而相互附着的现象叫做浸润。
如果接触面趋于缩小而不附着,则叫做不浸润。
(3)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幻灯来观察烧杯内水面和另一烧杯内水银面。
由于液体对固体有浸润或不浸润,造成液面在器壁附近上升或下降,液面弯曲,形成凹形或凸形的弯月面。
(4)浸润和不浸润的微观解释
液体与固体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
附着层里的分子既受固体分子的吸引,又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
如果受到固体分子的吸引力较弱,附着层的分子就比液体内部稀疏,在附着层里分子间吸引力较大,造成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缩小的趋势,形成不浸润。
反之,如果附着层分子受固体分子吸引力相当强,附着层分子比液体内部更密集,附着层就出现液体相互推斥的力,造成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扩展的趋势,形成浸润。
与学生讨论课本中习题里讲到的缝衣针放在水面上不沉没、布雨伞不漏雨水等现象。
3.毛细现象
(1)演示实验:
用实物投影幻灯来观察几根内径粗细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一浅
水槽中,管内水面高出水槽里水面,而且越细的管,水面上升得越高。
用两侧直径大小不等的U形玻璃管,放入水银后,细管内水银面
低于粗管水银面。
(2)毛细现象的定义:
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下降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3)毛细现象的解释:
解释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上升的现象。
浸润液体与毛细管内壁接触的附着层有扩展的趋势,造成液体与空气接触面弯曲,呈凹形弯曲,液面与管壁接触的附近的表面张力是沿液面切线方向向上的。
表面张力有使液面收缩趋势,造成管内液柱上升。
直到表面张力向上的拉引作用与管内升高的液柱重力平衡,管内液体停止上升,液柱稳定在一定的高度,如图所示。
细管越细,即管截面积小,那么液柱上升高度就越大。
可用相似的分析方法,解释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下降的现象。
(4)举例说明毛细现象的应用:
纸张、棉花脱脂后能够吸水的原因在于其内部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到毛细管作用。
田间农作物的重要管理措施是锄地松土,防止土地板结,其目的是破坏土壤里的毛细管,使地下水分不会快速引上而蒸发掉。
(三)课堂小结
1.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有收缩的趋势,液面内相邻两部分之间的彼此相互吸引力叫表面张力。
2.液体与固体接触的表面存在着附着层,由于附着层有收缩和扩展两种趋势,形成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3.毛细现象是液体对固体浸润和不浸润现象在细管中的体现。
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