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的成因上海版教案

合集下载

《季风》教案

《季风》教案

《季风》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明确季风的成因(2)学生能正确掌握夏季风和冬季风造成的气候特征(3)学生能正确评价季风对我国的有利和不利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多媒体课件、地图等事实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探究知识(2)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提问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知道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季风的成因三.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挂图四.教学流程五.教学过程教学技能教学行为导入各位同学,我是来自于进才中学的一名地理老师,我叫忻瑜,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度过快乐的四十分钟。

为了上这节课呢,我特意从网上搜索的几幅图片。

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

多媒体演示非洲“撒哈拉沙漠”图片讲解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在北回归线附近受到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撒哈拉沙漠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撒哈拉沙漠一片茫茫沙海,无边无际。

多媒体演示西亚“阿拉伯沙漠”图片讲解在同纬度的西亚地区,同样是受到副高的控制,也是沙漠的景象。

多媒体演示“水稻田”图片讲解那么同样也是在北回归线附近我国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大家看到的却是一片片的水稻田,满眼望去,都是绿色。

提问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从自然景观上有着那么大,截然不同的差异呢?这就是和我们国家的季风气候密不可分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专题十一季风,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60页。

多媒体演示专题11 季风讲述那么先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看看什么是季风,季风的概念是什么?多媒体演示一季风(一)季风的概念讲解季风是指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那么它又是怎么样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改变的呢?这里我们就要来分析一下季风的类型和成因。

多媒体演示(二)季风的类型及其成因讲述第一种类型的季风叫做东亚季风,它位于亚洲东部地区。

初中地理季风小实验教案

初中地理季风小实验教案

初中地理季风小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季风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烧杯、热水、冷水、地理位置图、风向标。

2.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多雨,而北方地区夏季干燥吗?”2. 探究季风的形成原因:(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成两组,一组模拟夏季,一组模拟冬季,分别探讨夏季和冬季季风形成的原理。

(2)实验演示:a. 夏季季风实验:将两个烧杯分别代表地球的南、北半球,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

热水代表夏季,冷水代表冬季。

用风向标指示风向,观察风向的变化。

b. 冬季季风实验:重复上述步骤,模拟冬季季风。

(3)分析讨论:请同学们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季风形成的原理。

总结:季风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引起的,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区,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区,风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形成夏季季风;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区,海洋气温高,形成低压区,风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形成冬季季风。

3. 季风对我国的影响:(1)夏季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同时易导致洪涝灾害。

(2)冬季季风:干燥寒冷,有利于冬季作物生长,但同时易导致旱灾和寒冷天气。

4.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季风是我国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现象,总结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季风区的分布特点及季风气候的特点。

风的成因优秀教案

风的成因优秀教案

风的成因(三年级上册2-7)一、背景分析与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导致空气流动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探究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高压区)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内容也是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2、学情分析:本课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

本节课只要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科学概念目标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盒子、双面胶、透明塑料膜、蜡烛、火柴、蚊香、小纸条、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风的成因现象:风的成因:。

初中地理季风成因教案

初中地理季风成因教案

初中地理季风成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定义,知道季风是一种季节性的风,它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2. 让学生掌握季风的成因,知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知道季风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教学重点:
1. 季风的定义。

2. 季风的成因。

3. 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季风的成因。

2. 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季风,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风的知识。

2. 讲解季风的定义:季风是一种季节性的风,它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3. 讲解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由于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在吸收和散发热量方面的性质不同,导致了海陆之间的气温差异,从而形成了季风。

4. 讲解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季风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对我国的降水、温度、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 总结:让学生复述一下季风的定义、成因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总结一下季风的成因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季风的成因和对
我国气候的影响。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季风总结教案

初中地理季风总结教案

初中地理季风总结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季风的概念、成因及特点;2. 掌握季风对我国农业、气候、生态环境的影响;3. 能够运用季风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季风的成因及特点;2. 季风对我国农业、气候、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季风的成因及特点;2. 季风对我国农业、气候、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2. 相关图片;3. 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季风的概念;2. 提问:什么是季风?季风有哪些特点?二、季风的成因及特点(15分钟)1. 利用课件讲解季风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季风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关系;2. 讲解季风的特点,如季节性、周期性、区域性等;3. 提问:季风为什么会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季风在我国的分布有哪些特点?三、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10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如雨季、旱季的分布;2. 讲解季风对农业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如灌溉、丰收与旱灾、歉收等;3. 提问:季风对我国农业有哪些影响?如何应对季风带来的影响?四、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10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如温度、降水、台风等;2. 讲解季风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如夏季风的凉爽、冬季风的温暖等;3. 提问:季风对我国气候有哪些影响?季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积极作用?五、季风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10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季风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森林、草原、沙漠等;2. 讲解季风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如降水、湿度、风沙等;3. 提问:季风对我国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季风的成因、特点及对我国农业、气候、生态环境的影响;2. 提问:你认为季风对我国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如何应对季风的负面影响?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季风的成因及特点;2. 学生能理解季风对我国农业、气候、生态环境的影响;3. 学生能运用季风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地球与宇宙》中的第五节“大气现象”,详细内容为: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风的概念,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风的作用。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地球仪等。

2. 学具: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如树叶飘动、红旗飘扬等,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风?风是怎么来的?2. 新课内容:(1)风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2)风的成因:以实验、动画等形式,讲解地球自转、气压差异等因素导致风的形成。

(3)风的作用:列举风对生活、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如风力发电、风帆助航等。

3. 实践活动:(1)制作小风车,感受风的力量。

(2)分组讨论,分析风对环境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有关的现象,如台风、龙卷风等,分析其成因及危害。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风的成因、作用的选择题、填空题,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2.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气压差异3. 风的作用生活环境气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并说明其成因。

(2)简述风对环境的影响,至少列举两点。

2. 答案:(1)例:树叶飘动、红旗飘扬、风筝飞翔。

成因:地球自转、气压差异等。

(2)例:风能发电、风帆助航、风化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风的成因、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效果良好。

【季风气候】教案二:探究季风气候的形成与特点

【季风气候】教案二:探究季风气候的形成与特点

季风气候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一种气候类型,特别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亚洲南部和东南亚地区比较常见。

季风气候在研究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水资源规划、工程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方面探究季风气候。

一、形成原因季风气候的形成受到地球自转和大气环流的影响。

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的垂直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倾角大约是23.5度。

由于地球赤道附近的太阳光线垂直入射,所以热量得到了迅速的加热,而两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线的倾斜入射,所以热量的加热较慢。

这就形成了从赤道到两极温度逐渐降低的温度带,即热带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寒带气候。

而季风气候则主要体现在热带和温带交界地带,这一带气压和风向变化十分复杂,通常形成南半球的暖湿气流和北半球的冷干气流两种季风气候。

二、特点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主要表现为风向变化、温度变化、降雨量变化三个方面。

一、风向变化:在季风气候区中,通常一年中有两个风季:夏风、冬风。

夏风期间,气压高处于北半球,气压低处于南半球,空气受到引导从海面交界处,形成季节性风向和气流。

冬风时,气压低处于北半球,气压高处于南半球,致使气流由海到陆,风速和风向相反。

因此,南北半球之间的气候交替具有明显的风向季节性变化。

二、温度变化:在秋冬季节,大陆的温度急剧降低,而海洋的温度仍然较高,导致水汽的升华和大气中水汽的增加,从而引起降雨。

春夏季节,大陆的温度升高,海洋较为凉爽,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大气中的水汽通过凝结而降水,造成干旱。

三、降雨量变化:季风气候中降水量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通常表现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北风季节跟着干冷气流,但夏天南方地区雷雨多发,南方地区一年雨水分布不均,季节性变化很明显。

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季风气候对于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我国南方比较显著。

一、农业生产:南方的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如水稻产季数量在夏季,而且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一些作物的产量会出现波动。

小学科学第2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2. 掌握风的产生原因。

3. 了解风的分类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第27课。

2. 实物:风车模型、风向标模型。

3. 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风的视频,引发学生对风的好奇和兴趣。

2. 提问:你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感觉到风吗?风是怎么形成的?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步骤二:呈现(15分钟)1. 使用风车模型和风向标模型,向学生展示风的形成过程和风向的改变。

2. 配合展示,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并阐述大气运动与风的关系。

3. 引导学生观察模型,提问:风车模型中的叶片是如何转动的?风向标模型中指针的指向又是如何变化的?步骤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总结一下他们对风成因的认识。

2. 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表意见,其他组员互相补充。

步骤四:知识建构(15分钟)1. 完成小组讨论后,给学生提供相关材料或绘制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因。

2. 结合图片和材料,老师讲解风的成因:太阳能源对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引起的温差,导致气压差异,从而形成风。

步骤五:实践体验(30分钟)1. 分发每组学生一个实验任务:用吹气珠探究寒风与暖风之间的差异。

2.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实践,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实验结果,并与同伴讨论。

步骤六:归纳总结(15分钟)1. 结合实践体验,学生对风的成因进行复述和总结,表达对风成因的理解。

2. 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风的分类有哪些?风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步骤七:拓展延伸(15分钟)1.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风的分类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你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风现象?风对自然界和人类有什么影响?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表达,学生对风的成因是否理解。

初中地理季风与洋流教案

初中地理季风与洋流教案

初中地理季风与洋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季风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掌握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

3. 能够分析季风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洋流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季风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季风和洋流的图片资料。

2. 地球仪或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让学生指出亚洲和非洲的地理位置。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亚洲和非洲地区的气候特点吗?二、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5分钟)1. 讲解季风的定义: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大规模气流交替的现象。

2. 分析季风形成的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3. 讲解季风的特点:季节性、周期性、强风和降水。

三、洋流的分类和影响因素(15分钟)1. 讲解洋流的定义:洋流是指海洋中大规模的水流运动。

2. 讲解洋流的分类:表层洋流和深层洋流。

3. 分析洋流的影响因素:地球自转、风力、地球形状和海底地形。

四、季风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5分钟)1. 讲解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农业、交通等。

2. 讲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海洋生物、海洋污染等。

五、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亚洲季风为例,让学生分析亚洲季风对农业、气候和交通的影响。

2. 以北大西洋洋流为例,让学生分析洋流对气候和海洋生物的影响。

六、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季风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影响;洋流的分类、影响因素和影响。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季风和洋流的示意图,并写一篇短文,分析季风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季风和洋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季风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提问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10季风》说课稿

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10季风》说课稿

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10季风》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介绍本教材是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一个学习单元。

本教材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专题10季风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 教材特点和目标•系统性:本教材以季风为主题,围绕季风的形成、影响和变异等方面进行讲解,力求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

•实用性:本教材注重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性: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季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介绍季风的定义、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

•世界主要季风区:深入探讨世界主要季风区的划分和特点。

•中国季风:重点介绍中国的季风形成、影响和变异等方面的知识。

•季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季风对农业、渔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季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掌握世界主要季风区的划分和特点。

•理解中国季风的形成、影响和变异。

•了解季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通过对季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进行讲授,引导学生熟悉相关概念。

•多媒体辅助:使用投影仪和课件,展示世界主要季风区的划分和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讨论活动: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季风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实地体验: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感受季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季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的讲解。

•世界主要季风区的划分和特点的介绍。

2. 教学难点•描述季风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理解季风的变异原因及其对应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和内容第一步:引入季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5分钟)内容•季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季风形成的原因。

第二步:介绍世界主要季风区(15分钟)内容•世界主要季风区的划分和特点。

•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

《风的成因》教案

《风的成因》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自转和气压差异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示和实验视频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风的成因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气压差异导致风的形成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风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风的成因》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风的成因和风能利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他们不仅掌握了风的基本概念,还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风的成因部分,尽管我通过图示和实验视频进行了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气压差异这一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增加更多直观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气压差异对风的影响,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风的分类及作用:掌握不同类型的风(如季风、贸易风等)及其对环境、气候的影响,理解风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风能利用:介绍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原理,强调其在现代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举例:通过讲解季风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气压差异导致的气候变化,以及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2.教学难点
-气压差异的理解:气压差异是风形成的关键,但学生对气压的概念和作用机制理解较难,需通过实验和模型直观展示。

2024年教科版《风的成因》公开课优秀精彩教案 1

2024年教科版《风的成因》公开课优秀精彩教案 1

2024年教科版《风的成因》公开课优秀精彩教案 1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理解风的成因;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气候现象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及风向特征。

教学重点:风的成因、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地球仪、气压计、风向标等实验器材;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压分布图等教学挂图;3.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瓶、吸管等;4.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世界各地风景与气候特点的短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风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大气运动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3.例题讲解: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对风的影响,解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4.随堂练习:分组讨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及风向特征,展示气压分布图,让学生分析不同气候类型下的风向与风速。

六、板书设计1.风的成因:大气运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2.地球自转与公转对风的影响:风向、风速;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及风向特征。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风向与气候类型。

2.答案: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北方地区主要受西北季风影响,气候干燥寒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大气运动、风的形成原理等方面掌握程度较高,但对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理解仍需加强,下节课需针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巩固;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对气候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2. 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3.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及风向特征;4. 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的有效结合;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风的成因作业设计方案》

《风的成因作业设计方案》

《风的成因》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风的观点、成因和分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诠释天气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珍爱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风的观点和特点;2. 风的成因和分类;3. 风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风的观点和特点:介绍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平流动,具有方向和速度等特点。

2. 风的成因和分类:讲解风是由气压差引起的,根据成因不同可分为地面风、海洋风、山谷风等。

3. 风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探讨风对气候、交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不同成因的风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2.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周围的风向和风力变化,分析可能的成因。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风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风的好奇心。

2. 进修:介绍风的观点和特点,讲解风的成因和分类,并展示相关案例。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让他们亲自感受风的力量和影响。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强化对风的理解和认识。

5. 拓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更多关于风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进修视野。

六、评判方式:1. 口头答辩:要求学生口头诠释风的成因和分类,评判其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书面作业:安置相关风的作业题目,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实践实验:评估学生观察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力,检验其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七、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提供相关风的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2. 多媒体设备:利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风的图片和视频。

3. 实验器械:准备风向标、风速计等实验器械,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风的观点、成因和分类,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诠释天气现象的能力。

季风的成因上海版教案

季风的成因上海版教案

季风的成因上海版教案【篇一:季风环流教案简易版】季风环流教学目标:1.说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热力作用。

2.说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纬向分布被海陆热力差异打破,以及1、7月气压中心。

3.绘制亚洲季风环流1、7月分布图,说出东亚、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1.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纬度纬向分布的破坏。

2.准确说出1、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的3个气压中心。

3.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1.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的差异。

2.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西南季风的成因。

如何突破:1. 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让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维度位置,通过对比的方法比较容易看出两者的区别。

2. 因为南亚季风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这一原因,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采用带箭头的动态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形象生动。

教学思路设计:此部分内容属于高考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季风气候形成原因的具体应用的考察,结合很多同学读图分析能力欠缺和知识迁移能力欠佳的实情,在讲解时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是单一只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在区别中记忆相对要好。

教学过程首先,以我们生活的实际自然环境为背景导入,为什么我们夏天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首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找出课本36,37页三幅图中的两个气压带(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其次,指出这两个气压带所在位置的气压中心的变化,进而指出原因,理解陆地上的气压带被截断。

2.东亚季风和东南亚季风(1)东亚季风特点,形成原因(2)南亚季风特点,形成原因3.探讨课本38页活动题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是分析北半球东亚和南亚地区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其形成原因学生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一些,但是对于季风气候的相关应用分析,学生还不能熟练的应用,所以在后面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风的成因上海版教案【篇一:季风环流教案简易版】季风环流教学目标:1.说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热力作用。

2.说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纬向分布被海陆热力差异打破,以及1、7月气压中心。

3.绘制亚洲季风环流1、7月分布图,说出东亚、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1.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纬度纬向分布的破坏。

2.准确说出1、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的3个气压中心。

3.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1.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的差异。

2.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西南季风的成因。

如何突破:1. 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让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维度位置,通过对比的方法比较容易看出两者的区别。

2. 因为南亚季风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这一原因,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采用带箭头的动态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形象生动。

教学思路设计:此部分内容属于高考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季风气候形成原因的具体应用的考察,结合很多同学读图分析能力欠缺和知识迁移能力欠佳的实情,在讲解时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是单一只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在区别中记忆相对要好。

教学过程首先,以我们生活的实际自然环境为背景导入,为什么我们夏天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首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找出课本36,37页三幅图中的两个气压带(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其次,指出这两个气压带所在位置的气压中心的变化,进而指出原因,理解陆地上的气压带被截断。

2.东亚季风和东南亚季风(1)东亚季风特点,形成原因(2)南亚季风特点,形成原因3.探讨课本38页活动题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是分析北半球东亚和南亚地区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其形成原因学生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一些,但是对于季风气候的相关应用分析,学生还不能熟练的应用,所以在后面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篇二:季风气候教学教案】隆回万和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地理教学教案主备人:钟光前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第三部分“ 季风气候显著”教材简析: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地理中教学难点,我国季风的特征及其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锋面雨的形成等知识较抽象,八年级学生以现有的认知水平与能力,一下子完全理解是很难的。

教师要对教材做补充、做调整,降低难度。

要充分利用教材p40页的活动题,带动学生思考。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我国冬夏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教学难点是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冬夏季风图,明确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影响。

2、了解并识记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和分界线。

3、联系生活并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简介:1、练习法,对学生的预习和知识巩固用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进行抽测;2、读图比较分析法,对冬夏季风的成因与特点让学生读图比较,并列表对比分析其异同点;3、动画演示法,用课件动画演示锋面雨的形成,并让学生分组表演;4、分组讨论法、讲解法,对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其影响等知识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教师再精要点评;5、导学案预习法,教师课前设计好导学案并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回顾练习课前5分钟由课代表布置安排,其他学生分单双号在作业本上对上节课重点知识进行回顾检测;教师出示题目(课件)并点评。

二、教师导入【提问】:在刚才的检测中,我们是否想到为什么我国的降水的分布特点是这样,这说明了我国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呢?(学生发言,导入课题)【课件展示】:季风气候显著三、对学生自学进行检测【课件】展示有关试题,教师让学生分组回答,并点评。

四、学生合作展示【活动】八人一组,根据导学案提出的六大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要求语言清楚明白,其它学生可质疑或补充)【合作探究1】:读图《我国冬季风、夏季风图》(课件展示,教师点评)⑵、冬季风主要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影响我国的(气温/降水)【合作探究2】:读图《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并对比课本第35页《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思考并回答:(1)、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其东端大致与毫米等降水量线相接近。

此线东部地区为季风区,受季风影响很明显,我们隆回万和实验学校属区。

(2)、我国西北地区是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达到,降水稀少,其原因是。

(学生展示,课件切入俩图,教师点评)【合作探究3】:读课本第39页“阅读材料”,并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回答:我国季风区的降水水汽主要是由带来的,这种降雨类型叫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5、6月份常出现天气,到7、8月份常出现天气。

(学生展示,课件切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教师点评)【合作探究4】:读课本40页2.23《季风区若干城市年内气温和降水量图》思考:(1)、季风区内降水量较多的季节是 ,气温最高的季节是。

我国季风区内降水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因此季风区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

都集中在___ ___季,用四个字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

(2)、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进行展示,课件切入,教师点评)【合作探究5】:阅读第40页“活动”2思考: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阿拉伯半岛出于同一纬度位置上,但气候差异却为什么很大?(课件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阿拉伯半岛的纬度和景观,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合作探究6】:阅读第40页“活动”3及第41页2.25《我国灾害性天气图》,回答:(1)、寒潮一般发生在季节,其主要危害是;台风一般发生在季节,常带来和,其好处是。

(2)、每年对我们邵阳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是。

(学生初步说说对我国四大气候灾害认识,教师补充并课件展示图片,通过比较让加深学生对四大气候灾害的了解)五、课堂知识小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六、当堂学效检测(课件展示题目)1、点名学生回答选择题;2、学生抢答活动题;3、教师当堂评价。

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篇三: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百度参赛】湘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季风气候显著》设计者:熊新国设计者单位:宜昌市点军区第四初级中学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2、学科:地理3、年级:八年级4、课题:《季风气候显著》教材分析: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38人,班风比较好,学生学习气氛浓,掌握了一些气候的基本知识,在刚刚学了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之后,再来学习本节课知识,已有相应的知识基础,难度应当不大,但季风的成因及活动规律还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⑵能力目标: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季风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防洪抗旱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活动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季风的形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法分析:1、利用书本及网络进行自主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利用书本自学,通过网络解疑,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分析:1、通过看投影,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

4、通过上网搜索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资源:【百度搜索】:/newsindex.aspx?pkid=3an=systemarticleaid=200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我国气候特征一是2、冬季00 c等温线经过山脉河。

3、我们宜昌属于气候类型。

(出示我国气候图,让学生对我国气候有一个完整的认识)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分布各是特点什么?5、听一段音频材料【百度搜索】,说说其是什么声音?二、新课学习:一)、出示学习提纲:1、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2、什么是季风?3、什么是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在哪?4、在图2—22图中红色箭头表示5、填表:6、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二)、学生自学:学生根据提纲阅读课文p35------p37教师巡视及辅导三)、学生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不懂的,不理解的可以相互讨论,以便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四)、检查辅导:请同学回答提纲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引导学生看p36的2-22图五)、难点突破:1、在提纲6中,教师引导学生看冬季风、夏季风投影,让学生明白季风的形成、性质及其活动规律。

2、上网搜:梅雨【百度搜索】及伏旱【百度搜索】/wiki/%e4%bc%8f%e6%97%b1 的发生时间及地点?什么是雨季?【百度搜索】/wiki/%e9%9b%a8%e5%ad%a33、讲述我国常有的降雨——锋面雨,归纳夏季风活动情况,让学生明白我国南方与北方雨季的规律4、再次让学生明白“夏季风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5、阅读“夏季风发脾气”进一步明白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6、看书本p37“阅读”及投影的“读一读”,完成三个判断题,从而明白我国气候特征之二——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7、看投影“读一读”完成相应的活动题,让学生明白我国特征三——雨热同期课堂总结:教师投影本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然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课堂练习:一、做一做判断正误:1、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只来自于太平洋。

()2、季风区是指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3、只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就能形成降水。

()二、练一练1、我国季风气候最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表因素d、洋流因素2、既是二、三级阶梯界山,又是季风区、非季风界山的()a、大兴安岭b、太行山c、巫山d、雪峰山3、梅雨和伏旱出现的地区在()a、南部沿海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三、连线生活七月底,北京连降大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