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学科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问题
大学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大学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大学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大学思政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1.任务单一化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设置比较固定,内容容易产生单一化。
由于统一教材和内容编排,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和动力。
很多时候,这种单一化的任务让学生出于完成任务而学习,难以达到思想启蒙和人文关怀的目标。
2.知识流于表面许多传统型大学思政课注重普及重要历史事件、理论概念等知识,并通过粗浅准确地宣传官方政策来培养国家意识形态。
然而,纯粹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刻板印象占据主导地位,阻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性问题的思考与加深理解。
3.师资力量不足因为专业选择和结构性原因,有些高校由于老师人数有限,导致大学思政课的师资力量不足。
这不仅限制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也阻碍了高校对优秀思政教师的招聘和培养。
4.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思政课程缺乏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很难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和价值认同。
二、解决大学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对策为了提高大学思政课程的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1.优化内容设置首先,应该允许教师在统一框架内灵活选择教材及教学资源,打破单一化的任务设置。
通过多样化、立体化、综合性的内容设置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需求,调动他们参与学习讨论主动性,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究。
2.启发式教育为了避免纯粹灌输知识模式,思政课需要从注重事实记忆转向启发式教育模式。
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索和实践来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见解。
3.加强师资建设高校应该加大对思政教师队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
引入更多有丰富经验、思想开明且与时俱进的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增加课程内容的多样性。
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他们对于现实社会问题和时事政策的理解能力。
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思政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思政工作的效果,也制约了高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在此,我将对当前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1. 手段单一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工作存在着手段单一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学生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较为单调,常见的方式包括讲座、演讲、宣传海报和单张课件等,缺乏针对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对思政工作的理解和接受度有限。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听取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座谈会等等,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要求。
2. 教师素质不高高校的思政工作需要有一批素质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但目前思政教师队伍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
这些教师的政治素质、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思政教育。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思政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同时注重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和实效。
3. 与时代脱节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对思政教育的需求和要求也不断变化着。
然而,目前的思政工作与时代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表现为缺乏创新、缺乏前瞻性和缺乏针对性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思政工作的科学性,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针对社会热点和热议话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4. 少数意识形态工作偏激在少数高校的思政工作中,存在着意识形态工作偏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宣传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和思想问题的强化化等。
这种思想工作偏激的态度,会导致学生的思想认知受到限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产生对思政教育的逆反心理。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思政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加强思政工作人员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
1 7
必 须是 与课程 内容 有关 的 , 如果 与课程 没 有关 系的 活动 。 怕是 走 出去 的参 观 、 哪 考察 等 也 不 能算 作 思
意识 形 态性 ” “ 与 去科 学性 ” 多种 形 式 的 与应 然状 态背反 的 实然状 态 。 实然状 态 向应 然状 态转化 的 具体 等
路径是 . 坚持 意识 形 态性 与科 学性 二 重属 性 的辩 , 一 以
突出其 马克 思主 义 意识 形 态性 的 主导 和 支 配地位 ; 另一 方面 , 以课 程 建设 为 突破 口 , 通过 依 托和加 强科 学 性 来达到 增 强意识 形 态性 的 实践教 学效果 。 [ 关键词】思想政 治 理论课 ; 意识 形 态性 ; 学性 ; 然状 态 ; 科 应 实然状 态
标 的多种 教学 方式 或 教学 环节 的 总和 . 思想政 治 是
理论课 教 学的一 个重 要组 成部 分和重 要环 节。l还 ”] 1
有学 者 明确 指 出 :思想 政 治 理 论课 实 践教 学 活动 “
[ N NI 02年度教 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研 究专项任务项 目(  ̄ 1 2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时代化 、 大众化 )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 “
政 治素 质 ” 是具 有 明确政 治 性和 意识形 态性 的字 都
政 治 理论 课 教学 的一个 环节 、 种方 法 、 种模 式 一 一 还 是 一种 课 型 , 学性 都 不 可 或 缺 。 因此 , 出意 科 突
识 形 态性 , 同时兼 具 科 学 性 , 疑 是 思 政课 实践 教 无
强 调 :高等 学 校思 想 政 治理 论 课 所 有课 程 都要 加 “
学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学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引言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使命。
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核心任务,对于学生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进行思政工作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从问题分析和解决建议两方面探讨学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问题描述1. 多数思政课堂缺乏活力与吸引力尽管思政课堂具有重大意义,但许多老师仍然沉浸于死板传统的授课模式中。
他们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的方式。
这种情况下往往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
2. 学生参与度普遍较低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宏观以及唯物主义理论比较深奥难懂,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度普遍较低。
同时,考试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思政教育的时间和资源,导致思政课变成了应试课,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3. 乏观点多样性和辩论训练在许多高校中,党委主管的意识形态居于绝对主导地位。
这种状况下,学生面临较少的观点多样性,并且缺乏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空间,也阻碍了他们自由选择、形成独立意见并坚定信仰的能力。
三、解决建议1. 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吸引力引领者应鼓励教师运用互动式教育方法,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贡献个人见解。
同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在线资源共享等提升课堂效果,使思政课更有活力和吸引力。
2. 强调实践与应用学校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互动。
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以及访问等,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深入了解社会问题。
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他们把道德原则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能力。
3.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表达能力、辩论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来评估教育成果。
同时减少对死记硬背和机械记忆的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大学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大学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递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可否认大学思政课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大学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大学思政课程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二、主要问题1. 教材单一化目前,很多大学都采用了相同教材或教辅材料进行思政课教学。
这种单一化的教材使用导致了内容重复、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
同时,某些教材过于抽象、理论性强,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2. 教学方式机械化有些大学将思政课变成“填鸭式”授课,仅仅强调知识传递而忽视互动交流。
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政课显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教师素质不高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有一些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他们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无法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4. 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思政课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强制性的、没有实际用途的必修课程,许多学生对思政课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
这使得大学思政课变成了一个“空洞”的存在,无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对策1. 多样化教材选择针对大学思政课教材单一化问题,我们可以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院校定位选择合适的教材。
同时,我们可以鼓励编写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教材或开发创新性思想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
2. 引入互动式教学方式为了解决大学思政课机械化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入互动式教学方式。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在线讨论和虚拟实验平台,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3. 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为了提高大学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我们需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组织专门的培训班、研修会和教学交流活动,并且注重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
思政课教师 意识形态安全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力量,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
以下是关于思政课教师与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的分析:
1. 思政课教师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深刻认识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始终保持政治敏感性和警惕性。
2. 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过度灌输或强制接受某种思想或观点。
3. 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也需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4. 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不断进行学术研究和探索,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重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避免出现学术不端或学术偏颇的现象。
总之,思政课教师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需要具备高度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师德师风、不断进行学术研究和探索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一、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不可否认,思政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缺乏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内容单一1. 缺乏时代性很多思政课仍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上,对于时下热点问题和新兴领域的讲解相对较少。
这使得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2.片面强调意识形态有些思政课过于偏重于宣传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忽略了多元文化的存在。
这种单一观点的灌输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片面理解,影响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单一1. 重复死记硬背某些思政课以考试为导向,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性背诵,忽视了思维训练和实践操作的环节。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难以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缺乏互动与探究一些思政课的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单向性地进行讲授而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导致课堂活跃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四、学生兴趣缺乏1. 内容枯燥乏味部分思政课内容呈现方式单一、重复度过高,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
这使得很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倦感,丧失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 分数意识过重由于考试成绩被过于看重,在现实面前,一些学生更关注如何提高思政课成绩而不是真正关心所学内容。
这种功利化倾向加剧了对思政课兴趣的降低。
五、解决办法1. 丰富思政课教材在选择和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和学生需求,增加与当下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内容。
引入多元文化的视角,展示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2.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在线互动平台或多媒体资源,增加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3. 建立评价机制将认知水平的测试与实际情境能力评估相结合,更加强调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
开展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开展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化,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此,高校思政工作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然而,在开展思政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目前开展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过于狭隘的思想主题在一些高校的思政工作中,由于理念比较陈旧,思想主题过于狭隘,导致思政工作显得单调乏味。
一些思政课程甚至变成了某些政治思想的灌输,有时候反而引起学生们的反感。
因此,我们需要出色地掌握思政工作的主题及内容,做到主题多样化和贴近实际生活。
思政教育不应该只是意识形态的宣传,而应该注重开展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引导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学会判断。
二、思政教育缺乏趣味性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程又是抵触感,原因在于思政课堂缺乏趣味性,教材框架教学方式陈旧,不具备吸引力和交互性。
思政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因此,我们可以将课堂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和社会调研等,为学生打造一个更为有趣且科学的思政教育体系。
三、缺少评估机制在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中,缺少有效地评估机制,也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跟踪和观察。
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思政工作评估和反馈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和其他评估方式反馈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并及时发现问题。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互动,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达到思政工作及时调整的目的。
四、讲“义务”超过讲“权利”,缺乏现实性很多思政教育中缺少对于个体权利和思想自由的尊重,而相对强调义务及社会责任。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个人权利与社会义务的相互平衡,从而达到批判性传授爱国主义存的风格,强调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实的题目也是一个前沿的研究领域,同时使学生们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向上的人。
总之,随着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未来思政工作的措施更为严密和科学合理是当前思政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
思政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政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政课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目前思政课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其实际效果和教育质量。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学生参与等方面分析并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内容不够现实与深入当前,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普遍存在着过于理论化和脱离实际的特点。
部分思政课内容偏重于意识形态灌输,缺乏对社会现实状况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深入探讨。
因此,学生们经常感到思政课与他们日常生活无关,并产生了对该科目的抵触情绪。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重新审视思政课的定位,确保其成为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和战胜困难挑战能力的有效渠道。
同时,在教育内容上应增加现实性和针对性,关注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独立思考,以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与互动性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导,缺乏互动性和多样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被动接受知识,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对于单一教材的依赖和缺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资源。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加入多媒体辅助工具和案例分析等方式。
同时,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的开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兴趣,并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表达机会。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思政课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离职率高等问题。
一些老师已经丧失了对知识更新和新方法探索的热情,只重视传递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思维培养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应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与引进,提供更多关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修课程。
同时,也需要建立起严格的师资评估制度,在选拔和晋升过程中考察师资队伍对学生成长的贡献。
四、学生参与度不高在目前的思政课中,许多学生对其内容产生了抗拒感,并认为其无法满足他们实际需求。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呆坐听讲而没有积极参与讨论,导致课堂氛围单调乏味。
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背景介绍与意义课程思政是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科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旨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道德观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改进措施。
二、教材内容浅化问题1. 教材选择不当:由于现行教材编写者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有些教材内容浅化且缺乏系统性。
这使得学生无法深入了解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难以真正掌握其核心内涵。
2. 知识结构薄弱:部分教材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的培养。
这使得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实际应用和理论内涵理解不足,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教材编写者的专业素养培养,并进行系统审查。
同时,加强教材的内容设计、融通各个学科的思想方法和生成思政课教材标准化,保证教材质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1. 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由于缺少具备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导致部分思政课授课效果不佳。
一些老师在处理抽象概念时缺乏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等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将知识融会贯通。
2. 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思政课授课并未有明确评价体系,在聘任和晋升方面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使得一些有能力和潜力的青年教师在教育中更倾向于追求一时表面效果而非扎根基础。
为改善这些问题,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引进。
在引进教师时,要考察其综合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教学经验,并合理构建思政课的评价体系,使之能够真实反映教师的整体水平。
四、课程内容单一化问题1. 偏向于意识形态灌输:某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中过于强调对特定观点的灌输,缺乏多样性和批判性思维。
这种单一化的课程设计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和知识浅尝辄止。
2. 视野狭窄:部分课程内容过于重视争议性话题,而忽略了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的开拓。
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课程思政在大学教育中日益重要。
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课程思政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首尾脱节的知行合一课程思政在传达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往往与实际相脱节。
许多课堂上强调道义规范和理论知识,但未能将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并鼓励学生以积极行动回应社会需求。
这导致了知行分离的现象,使得许多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直接实践经验。
三、机械照搬与创新精神缺失一些教师未能将传统价值观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教授相关内容时过于机械化地照搬旧有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限制了他们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缺乏融合课程思政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被整合到各个专业课程中去。
然而,在许多高校中,课程思政与学科教育存在较大分割,各自为战。
这使得学生很难将道德和伦理规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导致人才在职场上出现道德失范等问题。
五、单向灌输与个性发展的冲突某些情况下,课程思政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和价值观灌输,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这种倾向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并阻碍他们形成独立且有自己观点的意识形态。
六、缺少前沿信息与全球视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迫切需求。
然而,部分课程思政未能及时了解国际社会的新动向和前沿知识,缺乏全球视野。
这将影响学生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认知,并且可能使他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七、缺乏实践研究与教材资源支持一些高校在开设课程思政时,缺乏足够的实践研究与教材资源支持。
这会导致本土化问题,无法适应各地区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除此之外,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执教水平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尤为重要。
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一、引言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当前的思政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这直接影响了教育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思政教育的建议。
二、内容1.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在一些高校中,思政课程的设置依然停留在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阶段,缺乏深度和系统性。
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与时俱进的实践指导。
这限制了学生发展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建议:首先,思政课程应从多个角度全面把握概念与方法论,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讲解。
其次,可以引入跨学科元素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认知范围。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观调研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加互动性与实践性。
2. 教师队伍构成不均衡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可能导致缺乏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对于教学品质和效果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建议: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和教育能力。
同时,拓宽招聘渠道,引入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以增加思政课程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此外,多学科融合可以让思政课程得到更全面、多维度的探索。
3. 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很多思政课程采用传统讲授模式,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
这使得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时难以主动思考问题,并无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建议:应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如在线平台、虚拟实境等也是提升互动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4. 评价机制不合理思政教育的评价指标单一,往往只关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而忽略了对于价值观、思辨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这导致了思政教育变成应试化的培养模式。
建议:评价体系需要更加全面客观,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除了书面测试外,可以通过小组项目、实践任务等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引言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思政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内容陈旧、传统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等方面探讨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内容陈旧作为培养学生真理追求、价值观塑造,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
然而当前的思政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形式固化且内容陈旧。
很多课程仍然偏向于灌输性质,过于强调背诵及传统意识形态灌输,缺乏对当今社会现象的真实剖析与批判精神。
这导致了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三、传统模式目前,大部分高校仍沿用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思政教育。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注重满足考试需求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思政教育应该更注重与时俱进,探索多元化与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比如投入更多实践案例和互动讨论,以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学生参与度不高思政课一直被视为学生较为枯燥无味的课程之一,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抱有抵触态度。
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缺乏有效引导学生参与的机制和方法。
思政教育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度,例如拓宽课程设置范围,开设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需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与发展。
五、缺乏实效性评价近年来,很多高校开始推行绩效评估制度来衡量教师和各项目工作的成果。
然而,在思政教育方面,目前依然缺乏有效的实效性评价指标。
仅以考试成绩和出勤率作为评价标准,不能全面评估学生对思政课程真正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采用多元化、量化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表现,并将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六、提升师资队伍思政教育需要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保证教学质量。
目前,一些地区和高校对思政教育师资培养与配备不够重视,导致授课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佳。
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论文
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论文一、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1. 传统模式的僵化性思政教育存在着传统模式的僵化性,很多学校和教师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灌输知识,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传统模式忽视了个体差异,无法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
2. 教师意识形态偏见在一些思政课堂上,一直存在着教师对于某些特定意识形态的偏见或倾向。
这种偏见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参与和讨论,并可能导致对多元观点缺乏包容和尊重,削弱真正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3. 知识内容过于抽象部分思政教材或者授课内容过于抽象、空洞,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和实际应用价值感受。
缺乏具体案例引导以及相应实践活动支持等方法也是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4. 学科界限清晰度不够当前我国高校中,在专业与通识课程之间有明显分离的学科界限,专业类课程注重技术能力培养,而思政教育则更多地聚焦于理论、价值观的灌输。
这种分离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素养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和互动。
二、思政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1. 教材和资源不足现阶段,一些高校在选择思政教材方面可能存在着资源紧张或者受限制等问题。
同时,在更新认知、稳定社会团结等方面还需要有具体案例作为支撑。
2. 教师队伍建设不够一些高校对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投入相对匮乏,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不足。
部分现任教师在专业素养上较强但缺乏探究性学习思维、跨学科背景知识等方面造成了局限。
3. 考核方式单一传统模式下,往往通过考试来评判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这种单纯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需求。
加大非传统型考核方式(例如实验报告、人文艺术作品等)的份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4.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缺乏充分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积极性,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班等方式来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
5. 课程设计缺乏灵活度有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及时更新或向多元方向发展。
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
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一、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当前普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使得这门课程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将就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内容呈现片面性首先,思政课在内容呈现上存在着片面性。
目前,大部分思政课内容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侧重于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实践应用。
学生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所学内容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
同时,在某些地区或院校,思政课过分强调某种意识形态倾向,忽视了客观公正以及多元性原则。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在设计思政教材时应更加注重完善内容结构,确保体现全面客观的课程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培养方式单一其次,思政课在培养方式上较为单一。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多采用排版式讲解,缺乏与学生互动与交流。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流失,无法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此外,贫乏实践环节和探索性能力训练也削弱了思政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引入更多案例分析、小组合作以及实际项目等形式。
鼓励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和创新思维,增加实践链接以及反思机会,提升学生参与度和激发他们对该门课程的热情。
四、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再次,当前普遍存在着思政课任教师资来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由于早期粗放式发展和相对较低的职业认可度,在招聘过程中经验及政治面貌成为评判的主要依据,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应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选拔,并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一个有效的选拔机制,重视教学能力、知识水平,以及对多元文化和思想倾向包容性有一定了解的教师。
五、评价标准单一最后,目前的思政课评价标准过于看重学生概念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
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也更加重要。
而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其存在问题和不足也随之暴露出来。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思政课程内容单一当前,思政课程中的许多内容仍停滞在宣传政策、弘扬正能量的层面,很难进一步深入思考突出问题,并针对性地展开探讨。
因此,在学生们的记忆中,思政课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口号和肯定的话语。
二、思政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思政课的教师队伍虽然并不缺乏优秀的人才,但核心的问题在于缺乏持续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机制。
如何更好地凝聚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兴趣,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迅速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需要教师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且在真正运作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审视和调整。
三、思政课程作用有限思政课虽然在大学的培养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作用还不能看得太过于主导。
思政课不能完全替代其他类型的课程,如果将实践和理论脱离开来,会让思政课在启示思路、提高素质方面效果有限。
四、思政课程与时俱进不够许多思政课程并未实现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常年来大同小异,没有相应的需求适应论。
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思政课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探索与发展,及时更新内容与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优势,确保思政课程始终与万变不离的时代相适应。
五、思政课程考核标准缺乏明确性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标准过于抽象,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大部分的思政考评内容不是考察考生实际思维、构思和检验,而是注重对于学生对知识的储备,并对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测试。
针对于这种测评方式,更多的反映出来的是简单的得分,而没有反应出思想品质堪比理论水平的学生。
因此,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认可也并不高。
综上所述,思政课程是当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存在问题和不足是不可避免的。
以此为契机,应该在保持原有基础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教育改革,不仅要针对现有的存在问题制订出更加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也要更多地挖掘针对思政课程存在问题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性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和建设已 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学 科建设的理论成果,特别马克思主义理 论一级学科的增设,党和政府在人力和 物力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 展给予的大力支持,为提升思想政治教 育科学性提供了现实基础、搭建了良好 的发展平台。
一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1.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科学思潮和反科学思 潮的双重挑战
(1)科学化思潮的后果:不能被科学化的(主 要是工具的数学化)都是非科学的,而科学是 衡量一切事物价值与否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和中
医都被判为非科学);
(2)反科学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解构: 否定规律性,以碎片化的虚无主义和“怎么都 行”的相对主义为特征,解构一切确定性的理 想和信念。(边缘、另类、恶搞、游戏)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 与意识形态性问题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一一 为什目么要标提定这位个问题
二二 怎科样理研解发“展科规学性划”
三三 怎样人理才解“培意养识计形态划性”
四 四
五 五
学术交流 如何理解二者关系
内部管理 几个相关问题
(3)实施方法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 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方法,二是思想政治教 育实践工作方法。问题在于:
通过理论建构范式创造的理论成果的理论性、学 理性较强,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 况、新问题反映不是十分及时、充分,影响了理 论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应用。
通过经验总结范式创造的研究成果操作性、即时 应用性强,但理论提升层次、抽象概括程度普遍 不是太高,因而,影响了这些经验的普遍推广和 价值升值。
(c)课程 源自拉丁文(curriculum),有“跑马道”之意。
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它与课程计划、教学 大纲、教科书等要素联系在一起。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科学是理论体系,是求真的理论体系,按照求 真的必然性程度分为:
科学—演绎科学(逻辑学与数学)—经验自然科 学(物理学、化学等)—哲学(物理哲学、数 学哲学、化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经济学、社 会学等)—人文科学(伦理学、美学等)。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其一,概念范畴各说一套、理论阐述缺乏论据、 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不足(甚至混乱)、将学科 基本理论与学科的理论基础相混淆等;
其二,由于大量引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没有经 过本学科理论和范畴的严格整合,存在着消化 不良、理解有误、运用不当、含糊不清等。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3)提升思想政治学科科学性何以可能?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是提升思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性的主要体现 (1)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取向是正确的。但一 方面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需要转化为党 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在实践中被贯彻和落 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直接影响 到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2)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规范 性这个微观角度来看 历经20余年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领域正在逐步实现从经验化向科学化、 从零散性向系统性的转化,在这种转化 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但 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规范性 而言,既有成果尚存较大问题。 表现如下: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2)基本理论的科学性
首先是彻底性。 真正揭示了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思想 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 论整体性背景下,充分吸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 理论及其在当代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当代中 国国情而创新形成的理论体系,能够对当代社 会现象引发的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给出符合历 史规律的令人信服的说明。
■ 学科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 需要自己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大学讲席
■课程是按照社会需要依据学科知识整合的教育 教学程序(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2)科学性 是指“科学”的属性。 科学有很多属性,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科学的属性,但 “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总是离不开如 下一些基本属性,即客观性、求真性 (规律性)、体系性(系统性)、可预 见性、可检验性等。
这些方法表明,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 法,应该是面对新的情况,根据时代特点,在 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法创新。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只要我们依照科学的思想、运用科学的 方法,以科学的精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可以实现提 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诉求。
三
怎样理解意识形态性?
三、怎样理解意识形态性?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回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史,革命导师创 立的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工作方法, 其科学性对我们仍然具有启迪意义。比如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的“批判”方法,列宁的“灌输” 方法,从毛泽东的思想斗争和实事求是的方法, 邓小平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防止资本主义 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的方法等,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特别是思想政 治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化,老一辈学者在思 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也的确做了大量难能可贵的 系统化工作,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 一直出于不确定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教学内容也处在大调整的变化阶段,思想政治 教育理论虽然实现了系统化,但其系统化的层 次和水平都极为初步。
(2)教育诉求:辅助成才教育,达至成“人” 教育的目的。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因素
(1)学科形成的时间短。 (2)学科内容的特殊性。 (3)学科构架不完善。 (4)从业人员的学科专业性不鲜明。
二 怎样理解科学性?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1. 科学、科学性和科学化 (1)科学、学科和课程
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a.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毛泽东晚年思想的捍卫者——老左派思潮 c.新左派新在哪里——新左派思潮 d.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e.自由是个新道统——自由主义思潮 f.压弯的树枝——狂飙突进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思潮) g.民粹主义急流涌动——民粹主义思潮 h.大陆新儒家的政治诉求——新儒家思潮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3)科学化
科学化就是要使之达到“科学的”状态。
“使之”的“之”是一个指示代词,包含着诸 多内涵,除了指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方法 和结论要达到科学的状态之外,还包括科学研 究的社会环境、研究者的态度及其精神等都要 达到科学的状态,惟有如此才能称得上是“科 学化”。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其次是系统性。 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总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 概念构建若干原理,围绕若干原理而建构具有 一定说明力和解释力的理论系统。思想政治教 育的要素曾有“二要素”、“三要素”和“五 要素”等不同要素的说法,这种分歧表明,思 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在科学性上还有待提升。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2. “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讲“科学性”
(1)从科学的系统性这个宏观层面来说,一个 学科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化水平往往标志这个学 科的成熟程度或科学化的程度。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的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自中国共产党建党始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的 60多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国情、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了丰富而且生动的思 想政治教育经验和理论,但其理论系统性距离 现代学科的要求则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结合国 情而创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及在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其有效性已经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所证明,已经为历史所检验。
◆这里有一个理论问题: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用1840年以来的历史它只能说明了“过 去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 产党”;历史是经验解释,不能不有理 论解释。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3)“终结”与“淡化”的意识形态本质诉求
从几个专业刊物名称看学界倾向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 去政治性,由“泛意识形态化”到“去意识形态
化”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3.教学方法和诉求的特殊性因素
(1)研究方法:思辨方法与实证方法; 教育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 然灭亡,必然要为社会主义代替的特殊的历史 规律,这种揭示历史规律的学说具有无可置疑 的科学性。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其次,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 实践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经验 和实证基础。
所以,“科学”应该含有知识体系、研究 活动和社会建制三个层面的内涵。
二、怎样理解科学性?
科学是人们运用实证、理性和臻美诸方法,就 自然以及社会乃至人本身进行研究所获取的体 系化知识……科学不仅仅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 更在于探索真理的活动……科学也是一种社会 职业和社会建制。
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 的——思想可以产生思想,知识在进化中可以 被废弃、修正和更新。作为研究过程和社会建 制的科学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以自然研究 为主的智力探索过程之活动和以职业的形式出 现的社会建制之活动。” (李醒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