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年整理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通用9篇)

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通用9篇)

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通用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应急预案、好词好句、读书笔记、人生感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emergency plan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notes, life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通用9篇)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通用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文档】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一:《认识角》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生:交通标志师:它们有什么不同?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师:还有吗?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师:什么不同?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

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教材案例分析(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教材案例分析(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教材案例分析(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数学教材案例分析(优秀8篇)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如一地认真研讨课本,公正建立题目景象,增强头脑训练,并积极探索规律,改进教学要领,优化教学历程。

《时、分、秒》案例分析及反思

《时、分、秒》案例分析及反思

附件2:2019年宿州市埇桥区教育教学论文评审表学校代码 24301 学科代码及序号 t《时、分、秒》案例分析及反思【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方便于生活”。

“时、分、秒”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等都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方便于我们的生活的目的。

学生对钟面的正确认识是学好时、分、秒的关键;认识钟面上的时刻,应结合钟表仔细观察,正确读写;计算经过的时间,重点是看时针和分针的变化。

【关键词】时分秒时间单位生活钟表教具、学具正确读写息息相关学以致用解决问题讲解引导【正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方便于生活”。

时、分、秒这些时间单位是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学生也是天天与时间打交道,但是我教学《时、分、秒》后发现,学生感知、理解、掌握、应用时、分、秒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太好。

根据我的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我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自己教学《时、分、秒》后的看法。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分析好教材、理解透教材是学生学好时分秒的重中之重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教材在每节课上都设计了很多情境图,旨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的相关知识。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可能不容易接受,所以教材特别注重分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

二、学生对钟面的正确认识是学好时、分、秒的关键在组织学生“认真观察钟表模型并动手拨一拨后填一填”这一环节时:从钟面上,学生知道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大部分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看似学生学会了,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显得力不从心。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最新9篇)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最新9篇)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最新9篇)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一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gaokaobaba 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

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2019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实录与反思.doc

2019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实录与反思.doc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31页至40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方法。

2.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以计数单位为标准的数数方法,会比100以内数的大小,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位数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具体的数说出它们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素材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3.结合具体事物,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建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比大小的方法。

弄清计数单位、数位、位数之间的关系。

借助具体素材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体会数位制和位值制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彩笔、练习纸、奖品(小红花、五星、铅笔等)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引课(课前播放歌曲数鸭子)(点击课件)师:同学们,刚才播放的歌曲好听吗?是什么歌?生:数鸭子。

师:嗯!是数鸭子,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数数了,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1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整理和复习】〖反思:课前听歌曲与课后导课紧密联系,既节省了时间,又激起了学生复习的欲望。

〗2.写数师:首先请同学们写一个你喜欢的100以内的数,可以是100。

(学生写,师巡视)3.交流师:谁来说说你写的是什么数?为什么喜欢?(师有选择的板书:100、99、8、72、27、33、1、36等有特点的数。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英国学者XXX曾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一切教学法的基础。

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新的课程标准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具体的教学中。

然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的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案例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学生研究的进步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阐述,而且还会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叙,能够充分的反应和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

接下来,笔者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详细的分析。

一、讲授案例1.讲授案例的涵义。

所谓的讲授案例就是指对实践详细的讲授过程进行描述,包括详细的情境、问题、矛盾等。

它是一个详细的讲授实践的过程,描述的是讲授过程的一系列事件。

2.讲授案例的特点。

第一,讲授案例与论文比拟,在文体和表述上论文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而案例则是以记录和叙说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议论和说明。

也就是说,案例是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以此来阐述和说明一定的道理。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写作思路和方法上,两者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其次,与教案和讲授设计比拟,教案和讲授设计都是在课前就对讲授过程进行设计,而讲授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讲授过程的一种反映。

前者是在讲授举动之前,后者是在讲授过程之后,两者在工夫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除此之外,讲授案例比较适合完成师生之间的交流,而讲授设计就没法做到这一点。

最后,与教学实录相比,虽然这两者比较相似,都是对教学情境进行具体的描述,但是教学实例是有针对的对教学情境进行记录,必须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思考的结果。

人教版2019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

人教版2019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两段在编排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是:数的认识都是从数的基数、序数含义,写法,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进行。

不同点是:计算的编排方式不同,“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与计算分开编排,先集中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和计算穿插编排。

计算穿插在认数(6、7;8、9;10)的各段中,每段在认数之后都有相应的加减计算。

(一)教学内容分为三段: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1.1~5各数的认识。

集中编排,从数概念的不同方面:基数、数的顺序,书写,大小比较,序数、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充分感受基数含义。

·具体---抽象---具体基数含义:主要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方式,让学生体会1-5各数的基数含义。

·认读数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

对基数含义的理解还包括认读数。

包括两个方面:一认识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

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是什么。

这两方面的任务,应该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

◇数的顺序。

·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由于学生很早就记住了数词的顺序,只要他能认得这些阿拉伯数字(把这些数词和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对应起),知道它们的顺序并不困难。

现在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数的顺序,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1~5的写法。

·重视书写、分散难点。

由于1~5的认识是集中编排,因此受教材编排方式的影响,1~5的写法也集中在了一起。

但这里并不是要求集中教学1~5的写法。

实际教学时,老师们要重视书写,但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把写数分散进行。

◇比多少。

·从数量的比较过渡到数的大小的比较“比较大小”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抽象,一个是比较数量的多少,一个是比较数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1)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

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第一部分: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

你能找到1厘米吗?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

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角的度量》教学案例及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案例及反思

2019-2019第二学期《角的度量》教学案例及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2019-2019第二学期《角的度量》教学案例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2019-2019第二学期《角的度量》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量角器,正确使用量角器,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正确理解什么情况下读内圈或外圈的刻度。

教学工具:白板课件、白板内的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复习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回忆一下什么叫做角?生: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追问,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顶点)这两条射线就是这个角的什么?(边)(二)、白板出示两个角。

师:请同学们猜猜这两个角哪个角大?生:2比1大.生:1比2大。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测只是凭眼睛看,能不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呢?生:利用活动角比一比。

生:可以把两个角重合比一比。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就用两个角重合比一比。

(强调,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一条边也重合,观察,哪个角大?)生: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一条边也重合,2的另一条边在1的外部,所以,2比1的大。

师:2比1大多少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引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

(板书:角的度量)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而度量工具就是量角器,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白板的功能,拖动1与2重合,一目了然比较出2大。

思起于疑,在导入环节,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2比1大多少呢?抛给学生,由于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一亿有多大”数学实践活动案例与反思-2019年文档

“一亿有多大”数学实践活动案例与反思-2019年文档

“一亿有多大”数学实践活动案例与反思一、案例背景《一亿有多大?》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

这个综合应用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了促进目标的达成,课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因此,本节课力求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推理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流程片段(一)新闻引入,揭示课题师:“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19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这项工程总经费投入大约为9亿元人民币。

师:9亿是多少个1亿?那一亿有多大呢?(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1亿是10个一千万,100个一百万,1000个十万,10000个一万。

)师: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一亿究竟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来研究,去感受它。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亿有多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凸显生活实际,从最常见的生活信息出发,力图带领学生不断向更深一层探索。

】(二)数一数,从时间中感受一亿的大小师:同学们,你们数过数么?数1亿个作业本你估计要多长时间?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吗?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计算出数“一部分”本子的时间,再由部分推算出数一亿个本子的时间。

【设计意图:初步渗透“推算”的思想。

】追问: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计算出数50个本子或100个本子的时间。

追问:为什么不选15本、65本来数呢?启发学生说出:为了方便,应该取整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选择小数量是有学问的。

】继续追问:在课堂上选择多少个本子来数比较合适?教师来数,学生计时。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新的课程标准被广泛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案例设计,以促进学生研究进步和自身教学水平提高。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分析和阐述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记录教学行为,充分反映和体现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学案例1.教学案例的涵义。

教学案例是对实际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描述,包括具体的情境、问题、矛盾等。

它是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描述教学过程的一系列事件。

2.教学案例的特点。

教学案例与论文相比,在文体和表述上不同。

论文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而案例则以记录和叙述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议论和说明。

案例是通过对故事的讲述,阐述和说明一定的道理。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在课前进行设计,而教学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映。

教学案例比较适合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教学设计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与教学实录相比,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浓缩性和启发性。

3.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要素:首先,在背景上应交代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其次,要交代清楚该案例的主题,这也是案例设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在对案例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想要反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根据这个问题做出一系列的阐述和分析。

在确定教学主题后,教师需要考虑具体的情节,这些情节可以丰富主题。

例如,教师可以介绍在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的方法和手段,或者详细记录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思路的说明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教学案例的结果,这对加深了解整个过程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教师还需要对这次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总结,以进一步揭示和分析事件。

2023年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七篇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优秀4篇)

2023年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七篇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优秀4篇)

2023年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七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优秀4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七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篇一近年来,教师有住房公积金优惠政策。

我想购买一套住房,我想把我和爱人在家经常讨论买哪个小区、贷款多少、还款多少年等问题推给学生讨论,借以复习已学过的数学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列举我们身边的教学目标:1、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中学数学知识尤其是函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用数学的原动力。

2、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训练学生对主要信息的捕捉,体验现实问题决策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教学重点:建模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数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过程:师:最近老师想以贷款的方式购买一套住房,在走访了几个同类小区后,老师把目光锁定在相同条件下两个小区。

a小区,首付6万元,每月还款1152.8元。

b小区,零首付,每月还款1562.5元。

贷款年限不少于3年,必须在退休之前还清,对于我来说,不得超过15年,请同学们帮我拿主意,看我究竟该选哪个小区?(学生沉思片刻,开始动手演算。

)生:老师你应该哪种省钱选哪个。

我设贷款为x月,所交金额为y元。

ya=60000+1152.8xyb=1562.5x师:那我们如何比较呢?(教师的适当引导有助于学生把已有的零散知识整理成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一次不等式组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可以用不等式,令yayb即:60000+1152.8x1562.5x60000409.7x解得:x由于是房贷问题,所以有x同理求得,当x147时ya即:当x小于147时选b小区;当x等于147时选a和b小区均可;当x大于147时选a小区。

师:利用我们所学的不等式知识,可以得到答案。

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生:可以用函数图像。

师:好,请同学们借助函数图像解决。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画图像的方式,请他们分别上黑板自己画出他们自己认为的图像,这一部分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师: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这三个图像吧!生a:老师,我认为图像甲画得不对,因为x、y不可能为负数。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篇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例问题一、上述结论对其他函数成立吗?为什么?画出函数的图象:、、,比较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和相应方程的根的关系。

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即当,该方程有几个根,的图象与轴就有几个交点,且方程的根就是交点的横坐标。

意图:通过各种函数,将结论推广到一般函数。

2.函数零点概念对于函数,把使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说明:函数零点不是一个点,而是具体的自变量的取值。

3.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方程有实数根函数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有零点以上关系说明:函数与方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有些方程问题可以转化为函数问题来求解,同样,函数问题有时也可转化为方程问题.这正是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基础。

4.零点存在性定理问题二、观察图象(气温变化图)片段,根据该图象片段,将其补充成完整函数图象,并问:是否有某时刻的温度为0℃?为什么?(假设气温是连续变化的)意图:通过类比得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给出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曲线,并且有,使得,那么,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一条内有零点.即存在的根。

在区间,这个c也就是方程问题三、不是连续函数结论还成立吗?请举例说明。

结合函数的图象说明。

问题四、若问题五、若,函数,函数在区间在在区间在上一定没有零点吗?上只有一个零点吗?可能有几个?问题六、时,增加什么条件可确定函数有一个零点?意图:通过四个问题使学生准确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

5.例题:求函数的零点的个数。

在区间在上只问题七、能否确定一个区间,使函数在该区间内有零点。

问题八、该函数有几个零点?为什么?意图:通过例题分析,学会用零点存在性定理确定零点存在区间,并且结合函数性质,判断零点个数的方法。

六.目标检测设计1.函数在区间[-5,6]上是否存在零点?若存在,有几个?2.利用函数图象判断下列方程有几个根(1)(2);。

3.指出下列函数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1)(2)最后,师生共同小结(略)。

思考题:函数的零点在区间内有零点,如何求出这个;。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案例分析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类型,考察的是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它不仅能考察考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而且能考察考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

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具体表现:“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

“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五篇

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五篇

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五篇案例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将它们加以汇总和理解并消化,以求最大化地开发案例的功能,发挥案例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

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

(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1、收集数据的过程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

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研究(3篇)

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研究(3篇)

第1篇一、背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文以某中学为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

二、案例介绍某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该校共有12个教学班,其中6个为初中数学实验班。

该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案例实施1. 改革课程设置该校将数学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兴趣课程三个层次。

基础课程以教材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拓展课程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兴趣课程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数学特长。

2. 创设互动式教学环境(1)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完成一个数学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思维能力。

(3)问题解决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1)多媒体课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数学知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2)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3)在线测试:教师利用在线测试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强化教师培训该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学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提升教学水平。

四、案例效果1. 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高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创设互动式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措施,该校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在各类数学竞赛中,该校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

2. 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升该校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竞赛等活动,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六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就要创造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去认知,变被动为主动,就好比是数学发展史还没有写到今天,许多性质和结论是学生探究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知识不只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课题:轨迹的探求教学过程(节选其中一个部分):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顺利地讲完了这节课的内容后,讲了下面这个问题:题目: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中点为p,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我认为这个问题已讲清楚了,但学生的作业,却出现了共性问题,许多学生对如下题目仍不会做。

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与om的交点为p,与mn的交点为q,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学生甲:老师,这个题我不会做。

师:课堂上讲的那道题你理解了吗?学生乙:我们都会了,但这个题我们几个人得出的结论都不同,我算的是双曲线,他算的是椭圆,到底谁的对呢,应当怎么样考虑呀?师:你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呢?什么原因产生的?学生丙:我解得的是n点在圆上;她俩解得的n点一个在圆外,一个在圆内。

师:这就说明,这个题要对n点位置进行讨论呀。

学生乙:那还有没有别的情况呢,怎么样才能解全面呀?学生丁:那么上课的题目中,当n点在不同位置时,又会怎么样呢?师:需要进行讨论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杯浓度 a3 b3
8
请问:混合后糖水的浓度与原三个小 杯糖水的浓度有何关系?
学生1:混合后的糖水浓度为
a1 a2 a3 b1 b2 b3
9
由生活常识知,三小杯糖水的浓度与混合后的糖 水浓度相等,即是:
a1 a2 a3 a1 a2 a3 ……② b1 b2 b3 b1 b2 b3
17
学生5:
从而我们得到命题:若b1b2b3 0,
m1b1 m2b2
m3b3
0,且 a1 b1

a2 b2

a3 ,则有: b3
a1 b1

a2 b2

a3 b3

m1a1 m1b1

m2 a2 m2b2

m3 a3 m3b3


m1a1 m2a2 m3a3 . m1b1 m2b2 m3b3
12
老师转问学生1:为什么说②式是混合后的浓度?
学生1: 因为a1 a2 a3是3杯糖水中的糖的总合, b1 b2 b3是3杯糖水的总合,根据浓度公式即得. 学生3:
a1 a2 a3不一定是3杯糖水中的糖的总合 !
13
老师问学生3:为什么?有何依据?
学生3:在计算小杯糖水的浓度时,分子分母 可能有约分,比如:21克糖水中有3克糖, 其浓度是 1 . 7
分成三小杯
第一杯浓度 a1 b1
第二杯浓度 a2 b2
第三杯浓度 a3 b3
6
请问:三小杯糖水的浓度有何关系?
由于三小杯的糖水都是由大杯倒出的,显然有:
a1 a2 a3 ……① b1 b2 b3
7
现在把三小杯糖水倒入一个空的大杯子:
倒入一个大杯
第一杯浓度 a1 b1
第一杯浓度 a2 b2
b bm m
27
新的发现:
借助不等式a a m m 可得 b bm m
1 2 3 4 99 9999
2345
100
10000
在数轴上描点表示,可作为极限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
杨孝斌
1
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知者,好知 者不如乐知者.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
3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之一 ——
“糖水浓度与数学发现”系列活动课
道 具:一缸清水 一罐白糖 大大小小的玻璃杯若干个
4
大家都知道:
浓度Βιβλιοθήκη 溶质 溶液5活动课之一——等比定理的发现
n3
a3 b3 .
b1 b2 b3
b1 b2 b3
n1 n2 n3
19
于是我们一共得到 了等比定理的三种等价 形式!
20
活动课之二——真分数不等式的发现 大家都知道,在糖水未达到饱和之前,
给糖水加糖,糖水就会变甜!
老师问:加糖后糖水就会变甜,能不能一个 不等式来表达这个结论?
21
学生7:
23
学生7:c不是糖的质量,而是浓度的增加量. 老师问:那你这个式子只是反映了浓度的增加, 并没有反映出浓度增加的原因--糖的增加.那么 如何把“因为糖的增加而使糖水浓度增加”这个 事实反映出来呢?
24
学生8:老师,我明白了!
可设b克糖水
中含
有a克糖,浓度
为p1=
a b

加糖m克
后,
浓度p

2
a b
18
学生6:
若设三小杯糖水的质量分别为n1、n2、n3,
n1 则可得混合后的浓度为
a1 b1

n2
a2 b2

n3
a3 b3
.
n1 n2 n3
从而有命题:若b1b2b3 0,n1 n2 n3 0
且 a1

a2

a3 ,则 a1

a2

a3 = n1
a1 b1
n2
a2 b2
设原来糖水的浓度为p1,加糖后的浓度为p2, 则有:p1 p2.
老师问:很好!但是这个式子没有反映出加糖来.
22
学生7:
我设b克糖水中含有a克糖,浓度为p1=
a b

加糖后的糖水更甜了,则一定存在c 0,
得:. a a c. bb
老师问:很好!这里的c 表示什么?
学生7:表示加糖了! 老师问:c 表示所加的糖的质量吗?浓度与质量 可以直接相加吗?
学生4:此时式子②虽然不是混合糖水浓度定义 的直接式子,但在数值上并没有变!
16
学生4:这是因为
若设三小杯糖水的浓度本应是 mi ai ,式子 mi bi
m1a1 m2a2 m3a3 表示了混合糖水的浓度, m1b1 m2b2 m3b3 由等比定理知道, m1a1 m2a2 m3a3 m1a1 m2a2 m3a3 . m1b1 m2b2 m3b3 m1b1 m2b2 m3b3
这中间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11
问题: “糖水情境”中的ai,bi 与“等比
定理”中a的i,bi 有区别吗?
学生2: “糖水情境”中的ai,bi
正数,并且bi ai 0 .
只能是
而“等比定理”中的ai,bi 不需要这么多限
制,只要有
就够了. bi

0 b1 b2
(i 1,2,3) b3 0
这就是等比定理: 若 ① 即 ②.
10
从“糖水情境”到“等比定理”,这中间有一 个从具体事实到形式化抽象的数学过程,前 者是“具体的模型”,后者是“抽象的模 式”,两者之间有“质”的区别.
把糖放进水里,把糖水倒来倒去,这是数学吗? 不是!但是,我们一旦舍去糖、水、浓度等 的具体性质,抽象出本质属性的数量关系— —等比定理,这就是数学了.

m m
m 0,
此时有:a a m . b bm
25
学生9:同样可以考虑约分的情形 !
一般地,设 b a 0, m 0, k 0 则有不等式:a ak m 成立.
b bk m
26
学生10:由于我们这里都是讨论的真分数,于是又有:
一般地,设 b a 0, m 0, 则有不等式:a a m m ( 1)成立.
14
老师:如此说来,当浓度 ai 没有约分时,式子 bi
a1 a2 a3 表示了混合糖水的浓度, b1 b2 b3 那么当ai 有约分时,这个式子还是混合
bi 糖水的浓度值吗?
学生4:还是!!!
15
老师问: 为什么? 此时a1 a2 a3已经不是3杯 糖水中的糖的总合! b1 b2 b3也不是糖水的总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