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二、标本的处理
1.标本保存在4℃环境中,在2h之内送检。 脑脊液则要在25 ℃保存,用于细菌培 养的标本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h。对环 境敏感的细菌应保温并立即送检。
2.标本中可能含有致病菌,必须注意安全 防护。切勿污染环境。对于烈性传染病 标本运送时更要由专人运送,严格按规 定包装。
3.厌氧性标本应放在专门的运送瓶或试管 内运送,有时可直接用抽取标本的注射 器运送。
二、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
1.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 动力及运动状况。可对某些病原 菌作出初步鉴定,如霍乱菌。
2.螺旋体由于不易着色并有形态特 征,故多用不染色标本作暗视野 显微镜检查。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细菌标本经染色后,除能清楚看 到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外, 还可根据染色反应将细菌进行分类。
(一)常用染料
分为碱性和酸性两大类。此外,还有复 合染料。 1.碱性染料 电离后显色离子带正电荷,
易与带负电荷的被染物结合。由于细菌 均带负电荷,易与染料结合而着色。常 用的有碱性复红、结晶紫、美蓝等。
2.酸性染料 电离后显色离子带负电荷, 易与带正电荷的被染物结合。细菌都带有 负电荷故不易着色。通常用来染细胞浆, 而很少用于细菌的染色。常用的酸性染料 有伊红、刚果红等。
第一节 临床感染性疾病 实验诊断要求
一、诊断的目的 1.以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为目的,只需鉴
定到细菌的种。 2.为提供治疗方案为目的,要进行临
床标本的直接药物敏感试验。
3.以流行病学研究为目的,要鉴定到型。 4.以了解细菌与感染的关系为目的,应
该做细致的鉴定。
二、诊断试验的选择
1.选择有鉴定价值的试验。 2.选择简易、快速、方便的试验,达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以确定患者是 否感染某种细菌。
通过病理学方法对感染部位的组织进行观 察和诊断。
实验室检查的流程
样本处理
将采集的样本进行处理,如离 心、过滤等,以提取样本中的 细菌。
药敏试验
对分离鉴定的细菌进行药敏试 验,以确定患者对哪种抗生素 敏感。
采集样本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医生的诊断 ,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粪 便、分泌物等样本。
推进实验室检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制定行业标准
组织制定实验室检查相关的国际和国内标准,规范实验室检查的 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
培训和教育
加强实验室检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 平。
质量控制
建立实验室检查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检查评估,确 保实验室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THANKS
04
分子生物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
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查方法, 通过复制目标DNA片段来增加其数量 ,从而进行快速、灵敏的检测。
基因测序
生物芯片技术
利用芯片上的微小点阵列进行多重检 测,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菌。
对细菌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以识别和 鉴定细菌的种类和亚种。
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解读
培养与鉴定
将提取的细菌进行培养、分离 和鉴定,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 类和数量。
结果报告
将实验室检查结果报告给医生 ,以便医生根据结果制定合适 的治疗方案。
02
细菌培养与鉴定
细菌培养方法
01
02
03
常规培养
将样本接种在培养基上, 通过培养观察细菌的生长 情况、形态、染色等特征 ,以确定细菌种类。
(完整版)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
对环境敏感的细菌应保温立即送检,其他所有采集后最好在2小时内送 检,不能及时送检,应注意保存
2. 必须注意安全防护,切勿污染环境 3.厌氧性标本应放在专门的运送瓶或试管内运送,有时可直接
用抽取标本的注射器运送
二、 检验方法
查病原体:形态与结构检查 分离培养和鉴定
检测病原体成分(抗原和核酸) 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代谢产物 (生化试验) 毒素:外毒素、内毒素
SARS冠状病毒 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二)按疾病特征分类 1. 病原体被清除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亦称亚临床感染
一般占人群的90%或以上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为临床感染
发病快慢和病程长短: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感染部位及性质: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 ①菌血症 ②败血症 ③毒血症 ④脓毒血症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抗酸染色
培养在McCoy细胞的沙眼衣原体 吉姆萨染 色的McCoy细胞,含大衣原体包涵体,使 部分细胞核不清楚。(吉姆萨染色,放大
1000倍)
狂犬病毒可于细胞浆中 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新生隐球菌 墨汁负染
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
革兰染色
2.不染色标本
1) 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 2) 螺旋体由于不易着色并有形态特征
对某些病原菌作出初步鉴定,如霍乱弧菌
常用方法 压片法(压滴法)或悬滴法 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检查
体癣皮屑可见关节孢子
3. 直接电镜检测EM 免疫电镜技术IEM
HAV形态电镜图 粪便标本负染 X200000
HAV particles found in fecal extracts by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一)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一)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以检测致病菌及其抗原、产物或核酸为目的的细菌学诊断,以及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为目的的血清学诊断。
一、细菌学诊断(一)标本采集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取决于临床标本的质量、采集时间及方法、实验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及经验。
临床医生应该知道何时和怎样采取标本,需作哪些实验室检查,以及如何解释结果。
为提高致病菌检出率,避免诊断错误或漏检,标本采集与送检过程应遵循下列原则: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患者正常菌群或外界环境中杂菌污染标本。
采取局部病变标本处,不可用消毒剂,必要时宜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拭干后再取材。
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伤口或体表分离可疑致病菌时,应与其特定部位的正常菌群及临床表现一并加以考虑,因为目前内源性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
2.根据致病菌在患者不同病期的体内分布和排出部位,采集不同的标本(表7-1)。
例如流行性脑膜炎患者取脑脊液、血液或出血瘀斑;伤寒患者在病程第1~2周内取血液,第2~3周时可取粪便。
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
3.应在疾病早期和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否则可能需停药数天后采集,或者在分离培养时加入药物拮抗剂。
4.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尤其是检测抵抗力弱的细菌。
若不能立即送检,应将标本置于特殊的转运培养基中,低温保存,以减缓致病菌的死亡,阻止杂菌的过度生长。
送检过程中,除不耐寒冷的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要保温外,多数菌可冷藏送运。
(二)致病菌的检验程序主要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有的尚需作动物试验等。
细菌学快速诊断新技术主要有核酸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等。
敏感性、特异性和检测效率是影响临床诊断程序选择的重要因素。
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法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致病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和染色特点。
【宠物微生物课件】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细菌感染的实 验室诊断方法
一、检测细菌 二、检测细菌的抗原或抗体 三、检测细菌遗传物质
一、检测细菌
直接涂片显微 镜检查
分离培养动物接种试验Fra bibliotek生化试验
01
02
03
04
一、检测细菌
1、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
在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中,形态检查的应用 有两个时机,一是将病料涂片染色镜检;二 是在细菌的分离培养之后,将细菌培养物涂 片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染色特 性,这是鉴定分离菌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 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的前提。
一、检测细菌
2、分离培养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移植是细菌学检验中最重 要的环节,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对未知 菌的研究,常需要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分 离纯化的病原菌,可为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 验提供纯的细菌,也可用于细菌的计数、扩 增和动力观察等。
一、检测细菌
3 、动物接种试验
实验动物接种可用于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此外,也可用于确定病原体的致病力,恢复 或增强细菌的毒力,测定某些细菌的外毒 素,制备疫苗或诊断用抗原,制备免疫血 清,检验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毒性等。
一、检测细菌
4、生化试验
细菌生化试验的主要用途是鉴别细菌。对革 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及菌落特征相同或 相似细菌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感染的实 验室诊断方法
一、检测细菌 二、检测细菌的抗原或抗体 三、检测细菌遗传物质
二、检测细菌的抗原或抗体
1、检测抗原
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测定 有无相应的细菌抗原可以确
感谢各位聆听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定菌种或菌型。
细菌感染的实 验室诊断方法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病原生物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特点1.3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免疫学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相互关系阐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细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细菌的特点和分类2.2 细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细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细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2.3 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细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2.4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病毒的基本结构解释病毒的特点和分类3.2 病毒的感染机制解释病毒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病毒的感染过程和机制3.3 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病毒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4 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真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真菌的特点和分类4.2 真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真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真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4.3 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真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4.4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寄生虫的基本结构解释寄生虫的特点和分类5.2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解释寄生虫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机制5.3 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寄生虫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5.4 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六章:抗原和抗体6.1 抗原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抗原的概念描述抗原的分类和特点6.2 抗原的识别和呈递阐述抗原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呈递6.3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描述抗体的结构解释抗体的功能和分类6.4 抗原-抗体反应阐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第七章:免疫应答7.1 先天免疫应答介绍先天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特点7.2 适应性免疫应答解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7.3 细胞免疫应答阐述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7.4 体液免疫应答描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第八章:免疫失调8.1 自身免疫病解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典型例子8.2 过敏反应描述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8.3 免疫缺陷病阐述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和原因8.4 免疫调节和治疗介绍免疫调节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第九章:疫苗和免疫接种9.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9.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9.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9.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0.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阐述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0.3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前景探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十一章:感染性疾病概述11.1 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描述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点11.2 感染过程和感染类型阐述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点解释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11.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解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11.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描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十二章:常见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12.1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2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3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4 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第十三章:免疫接种和免疫预防13.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13.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13.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13.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四章: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14.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4.2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4.3 免疫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实例介绍免疫学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14.4 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十五章: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15.1 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阐述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5.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策略解释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5.3 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探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5.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描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第十六章:实验技能与案例分析16.1 实验室技能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的基本技能16.2 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16.3 案例分析提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分类;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等。
微生物诊断技术
Hybridization Methods: Concept
• Hybridization can be between DNA and DNA, DNA and RNA, RNA and RNA, or either nucleic acid and synthetic oligonucleotids • Southern blot: the procedure for transferrine gel to a nitrocellulose filter where it can be hybridized with a complementary nucleic acid
1.
第一部分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鉴定和免疫学诊断 免疫学鉴定-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标本中或 分离培养物中的未知病原生物,确定生物 的种或型。 免疫学诊断-用已知的病原生物或其特异 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特异抗体及效 价的变化。
一、凝集反应
1 玻片凝集反应,用已知抗体的诊断血清, 在玻片上直接与细菌培养物或细菌悬液混 合,若有与抗体相应的细菌,出现肉眼看 见的凝集块或颗粒。 2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将已知的细菌抗体直 接吸附或通过化学偶联方法结合于RBC表 明,制成抗体致敏细胞,再与被检物混合。
Blank Negative Positive
EBV
Specimen 1 Specimen 1 Specimen 2 Specimen 2 DNA Marker Negative Positive Specimen 1 Specimen 2
3. PCR Amplification
Diagnostic PCR amplification from patient samples
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技术
健康体检中心全程检验分析精细化操作技术实用手册.套
健康体检中心全程检验分析精细化操作技术实用手册.作:编委会中国党史2009年416开1册光盘:0定价:398元优惠:210元..详细:.......................................... ...................................................... ............第一篇普通人群健康检查第一章普通人群健康检查的目的及检查项目第二章老年人、中年知识分子健康检查第三章癌症普查第四章结核普查第五章妇科病普查第六章性病监测的体检项目和重点检查内容第二篇体格检查法之一第一章内科检查方法第二章外科检查方法第三章耳鼻喉科检查方法第四章眼科检查方法第三篇体格检查法之二第一章说明第二章外科、皮肤科第三章内科第四章神经精神科第五章眼科第六章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第四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检验与仪器使用第一章尿液一般检查第二章粪便检验第三章脑脊液检验第四章浆膜腔积液检验第五章生殖系统液体检验第六章消化道分泌检验第七章痰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第八章关节腔积液及鞘膜囊积液检查第五篇血液学检验与仪器使用第一章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抗凝第二章红细胞的一般检验第三章白细胞的一般检验第四章血栓与止血检验第五章血液流变学检查第六篇生物化学检验与仪器使用第一章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第二章蛋白质测定第三章糖及其代谢物测定第四章脂类测定第五章酶类测定第六章无机无素测定第七章肝功能检验第八章肾功能检验第九章激素检验第十章各类生化分析仪器使用第七篇传染病免疫学与血清学检查第一章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测第二章其他病毒性疾病免疫学检验第三章伤寒与副伤寒血清检测第四章霍乱的免疫学检测第五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免疫学检测第六章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免疫学诊断第七章虫媒病毒的免疫学论断第八章呼吸道病毒的免疫学诊断第九章肠道病毒的免疫学诊断第十章 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第八篇肿瘤免疫检测第一章癌胚抗原检测第二章肿瘤诊断中常见标记物第三章甲胎单白测定第九篇激素测定第一章绒毛膜促理性腺激素测定第二章皮质醇测定第三章性激素测定第四章垂体激素测定第五章胰激素测定第六章甲状腺激素第七章甲状旁腺素测定第十篇微生物学检验第一章概述第二章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第三章常见临床标本的张国荣学检验第十一篇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第一章在病毒感染性诊断中的应用第二章在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第十二篇临床细胞遗传学检查第一章染色体显带实验室操作程序第二章核型分析和照片健康体检中心全程检验分析精细化操作技术实用手册第一篇普通人群健康检查第一章普通人群健康检查的目的及检查项目第二章老年人、中年知识分子健康检查第三章癌症普查第四章结核普查第五章妇科病普查第六章性病监测的体检项目和重点检查内容第二篇体格检查法之一第一章内科检查方法第二章外科检查方法第三章耳鼻喉科检查方法第四章眼科检查方法第三篇体格检查法之二第一章说明第二章外科、皮肤科第三章内科第四章神经精神科第五章眼科第六章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第四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检验与仪器使用第一章尿液一般检查第二章粪便检验第三章脑脊液检验第四章浆膜腔积液检验第五章生殖系统液体检验第六章消化道分泌检验第七章痰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第八章关节腔积液及鞘膜囊积液检查第五篇血液学检验与仪器使用第一章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抗凝第二章红细胞的一般检验第三章白细胞的一般检验第四章血栓与止血检验第五章血液流变学检查第六篇生物化学检验与仪器使用第一章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第二章蛋白质测定第三章糖及其代谢物测定第四章脂类测定第五章酶类测定第六章无机无素测定第七章肝功能检验第八章肾功能检验第九章激素检验第十章各类生化分析仪器使用第七篇传染病免疫学与血清学检查第一章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测第二章其他病毒性疾病免疫学检验第三章伤寒与副伤寒血清检测第四章霍乱的免疫学检测第五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免疫学检测第六章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免疫学诊断第七章虫媒病毒的免疫学论断第八章呼吸道病毒的免疫学诊断第九章肠道病毒的免疫学诊断第十章 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第八篇肿瘤免疫检测第一章癌胚抗原检测第二章肿瘤诊断中常见标记物第三章甲胎单白测定第九篇激素测定第一章绒毛膜促理性腺激素测定第二章皮质醇测定第三章性激素测定第四章垂体激素测定第五章胰激素测定第六章甲状腺激素第七章甲状旁腺素测定第十篇微生物学检验第一章概述第二章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第三章常见临床标本的张国荣学检验第十一篇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第一章在病毒感染性诊断中的应用第二章在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第十二篇临床细胞遗传学检查第一章染色体显带实验室操作程序第二章核型分析和照片编委会中国党史出版日期:2009年4 开本:16开册数:1册光盘数:0 定价:398元。
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组成和作用
---营养物质:蛋白胨、肉浸液、牛肉膏、糖醇类、血液、 鸡蛋和动物血清、生长因子、无机盐类
---水 ---凝固剂:琼脂、明胶 ---抑制剂 ---指示剂
4
培养基的种类(按用途分类)
基础培养基:培养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如普通平板。 营养培养基:能满足营养需求较高细菌的生长,如血平板。 鉴别培养基:含有某些特定的底物,用于鉴别细菌,如克
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半固体穿刺接种法 :用于观察细菌动力 斜面接种法 倾注培养法:用于细菌计数 涂布法
分区划线法
第一区划线 灭菌接种环 第二区划线 灭菌接种环 第三区划线 灭菌接种环
其他接种方法
5
细菌培养法
一般培养(需氧培养)
---培养温度:35℃(采用恒温培养箱) ---培养时间:18~24h
二氧化碳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箱、烛缸法、化学法 厌氧培养法:厌氧培养箱、厌氧袋、厌氧罐、疱肉培养
2017-10-11
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目的: 主要用于诊断病人是否发生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用于检测注射用液和生物制品有无内毒素污染。
检测方法: 家兔发热法 鲎试验
细菌外毒素的测定
体内毒力试验:细菌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可被
相应抗毒素中和,若先给动物注射抗毒素,然后再注射外 毒素,则动物不产生中毒症状。
有动力 现象
无动力 现象
细菌的生物化学鉴定技术
3
6
细菌的代谢产物检测与鉴定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酶类试验 抑菌试验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糖类发酵试验 氧化-发酵试验 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 七叶苷水解试验 甲基红试验 VP试验
细菌与病毒的病原学检查法
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免疫技术、免疫荧光技 术
核酸检测:
1.核酸杂交技术: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 杂交、原位杂交
2.PCR技术 3.基因芯片 4.16rRNA基因序列分析:编码rRNA,保守区、可变 区
三、抗体的检测(血清学诊断)
凝集试验:直接、间接、协同、冷凝集 沉淀试验:环状、絮状、双向、对流电泳 补体结合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比早期高4倍以上有意
义。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形态学检查
1.电子显微镜检查
直接镜检法:107颗粒/ml,电镜观察病毒
颗粒的形态和结构
免疫电镜法(IEM):
标本+特异性抗体 病毒颗粒聚集 电镜 观察
轮状病毒的粪便、HAV、HBV的血清、疱疹 病毒的疱疹液,可早期诊断。
三、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鉴定指标
细胞的变化:CPE 红细胞吸附(HAd): 红细胞凝集: 病毒干扰作用:风疹病毒,埃可病毒,Vero细
胞。
中和试验(NT):是病毒在活体内或细胞培
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空斑形成试验:蚀斑形成单位(PFU),感染
性病毒的滴度用PFU/ml表示。
四、病毒成分的检测
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红细胞 血凝现象
病毒+抗体+红细胞 血凝现象消失
用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的诊断、流行 病学调查及鉴定病毒的型和亚型。
ELISA法:HSV、CMV、EB病毒等
蛋白印迹技术:用已知病毒蛋白检测未
知病毒
病毒抗原的检测:HIV和HBV抗原
病毒核酸的检测
第二章 细菌概论(二)
课时授课计划审签编号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1基本课题: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教学目标:1. 列出细菌的代谢产物说明其意义。
(重点)2. 简述细菌的人工培养。
3. 说出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重点)4. 理解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理。
(难点)5. 简述细菌的变异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重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复习旧课: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 4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一、细菌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10(二)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利用挂图解释生长曲线。
10二、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201. 列举临床实例讲解其意义。
2. 利用板图讲解。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1. 利用板图讲解细菌的生10长现象。
2. 重点放在实验课上讲解。
四、细菌的变异(一)细菌变异的现象结合临床实例及预防接种25阐述细菌的变异现象。
(二)细菌的遗传物质 5由生物学知识引入。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简介、自学。
5 (四)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应用临床实例讲解。
5小结 41. 列出细菌的代谢产物说明其意义。
2. 热原质具有什么特点?在临床实践中有何实际意义?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列出细菌的代谢产物说明其意义。
预习:第五节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课后分析第二章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细菌与其他生物细胞一样,不断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营养,合成自身细胞成分并获得能量,同时不断排除废物,完成新陈代谢,得以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包括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
2.酸碱度:大多数为pH7.2-7.6。
3.温度:大多数病原菌为37度。
4.气体:氧和二氧化碳。
(1)专性需氧菌:如结核杆菌。
(2)专型厌氧菌:如破伤风杆菌。
(3)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属此。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1.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2.细菌的繁殖速度:一般20-30分钟,个别分裂缓慢。
3.细菌的生长曲线(1)迟缓期:最初1-3小时,菌数不增加。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文/ 张力平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可查明标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并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必要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毒力检查等,从而协助医生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因学诊断、指导合理用药或观察治疗效果。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实验室诊断方法大致包括:①光学显微镜对标本或组织中的病原体的形态学检查;②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③用免疫学技术对病原体抗原或相应抗体的检测;④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体特异性基因的检测。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微生物学检查的第一步,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病原体的检出率,因此应注意下述原则:1.采集标本时应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污染;盛放标本的容器和培养基应预先进行无菌处理并贴好标签。
2.应选择感染部位或病变明显的部位采集标本,避免周围组织、器官或分泌物中的杂菌污染。
例如感染性伤口,应从其深部而不是从表面采集标本;若采集龈沟液检查口腔厌氧菌,应将无菌滤纸条深入龈沟中,停留数秒后取出;怀疑细菌性痢疾时,应采集有粘液或脓血的粪便;采集病毒的标本应尽量含有感染的细胞。
3.根据病原体在感染性疾病的不同时期的体内分布和排出部位选择在最佳时间采集适宜标本。
例如,可疑伤寒的病人,在病程的1~2周内取血液,2~3周时则取粪便或尿液送检;怀疑流行性脑膜炎的病人,应选取脑脊液、血液或皮肤上的出血淤斑进行检测;如果进行病毒培养或其抗原检测,一般应取急性期标本,标本采集越早,病毒的阳性检出率越高。
4.对于怀疑细菌感染的标本,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特别是对抗生素敏感的病原体,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故无此限制。
而且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的标本应加入抗生素,以避免在病毒培养过程中的细菌污染。
5.检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IgG时,应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只有当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的效价明显升高达4倍或以上时,方有诊断价值。
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标本应保存在-20℃。
6.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酶免疫技术
用酶标记的抗体检测特异性可溶性抗原的实验技术。
19
(四)细菌核酸的检测
PCR(含RTPCR、real time PCR等)
16S rRNA 基因序列
分析
核酸杂交 技术
基因芯片 技术
20
(五)生物芯片技术
将核酸片段、蛋白质或酶、抗原或抗体、 细胞及组织等生物样品有序地固定于硅片、尼 龙膜等固相支持物上,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生 化反应。用化学荧光法、酶标法或同位素法显 示反应结果,通过特定的仪器读取与收集数据, 并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判断样品中靶分 子的种类和数量。
自然免疫
主动免疫:隐 性或显性感染 被动免疫:获 得母体的Ab(胎 盘/初乳)
人工免疫
主动免疫:疫 苗或类毒素等 被动免疫:抗 毒素或丙种球蛋 白等
25
一、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是 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 异性免疫应答,机体主动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 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特异性预防。
14
稀释法
• 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与含有待检细菌的 培养基进行一系列不同倍数稀释(通常为 双倍稀释),经培养后观察其最低抑菌浓 度。
• 稀释法
– 琼脂稀释法——使用琼脂培养基 – 肉汤稀释法——使用肉汤培养基
15
抗生素连续梯度法(E-test法)
将稀释法和扩散法的原理相结合,使用预先设 定的稳定且连续的抗菌药物浓度梯度,采用琼脂培 养基培养以确定不同抗菌药物对微生物的最低抑菌 浓度(MIC)。
血清(双 份)标本
形态学检查
细菌分离培 养与鉴定
细菌成 分检测
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ppt课件
组织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通过采集病变组织样 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组织结构和 细胞形态的变化,从而确定感染性疾病
的一种实验诊断方法。
组织病理学诊断可以用于确诊各种感染 性疾病,如肝炎、肺炎、肿瘤等。
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 病变组织和细胞形态的变化,有助于明 确诊断。缺点是需要采集病变组织样本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空 气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感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疾病 负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实验诊断的重要性
实验诊断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 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室检测可 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病原体的 种类和感染程度。
实验诊断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 科学依据。
微生物培养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缺 点是培养时间较长,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设备和经验。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检测人体内的抗原或抗体,间接推断是否存在感染的一种实验诊断方法。
常见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间接免疫 荧光试验等。
THANKS
感谢观看
优化检测流程
对检测流程进行优化,减 少操作环节和时间,降低 误差率,提高检测效率。
标准化试剂和仪器
推动试剂和仪器的标准化 ,确保不同实验室之间的 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建立质控体系
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实 验室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 的可靠性。
定期质控检查
对实验室的仪器、试剂、 操作过程等进行定期检查 和校准,及时发现并纠正 问题。
多重检测与高通量检测
多重检测
微生物学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
甲基红 (methyl red) 试验
产气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后 者经脱羧后生成中性的乙酰甲基甲醇,故 培养液pH>5.4,甲基红指示剂呈桔黄色, 是为甲基红试验阴性。大肠埃希菌分解葡 萄糖产生丙酮酸,培养液pH<4.5,甲基 红指示剂呈红色,则为甲基红试验阳性。
枸橼酸盐利用 (citrate utilization) 试验
糖发酵试验
不同细菌分解糖类的能力和代谢产物 不同。例如大肠埃希菌能发酵葡萄糖和 乳糖;而伤寒沙门菌可发酵葡萄糖,但 不能发酵乳糖。即使两种细菌均可发酵 同一糖类,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如大肠 埃希菌有甲酸脱氢酶,能将葡萄糖发酵 生成的甲酸进一步分解为CO2和H2,故 产酸并产气;而伤寒沙门菌缺乏该酶, 发酵葡萄糖仅产酸不产气。
Himalayan palm civet
6+/6
Chinese hare
0+/3
病毒在细胞中增值的指标: 1 细胞变化 2 红细胞吸附 3 干扰现象 4 细胞代谢改变
Uninfected cells
3 days
4 days
Fig. 1
Isolation of SCoV like animal virus in FRhK-4 cell cultures.
检测病毒抗原及抗体方法
对于一些血清型别不多的病毒或在寻常细胞培养 系统中还不能成功增殖的病毒,直接检测抗原是 快速而实用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标本中有一定 量的抗原和具备高质量的抗体;其原则为免疫学 技术,即用特异标记的抗体检测相应的抗原。可 以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标记抗体检测在病毒感染 局部脱落细胞或分泌物细胞中的抗原,也可用酶 联免疫测定法 (ELISA) 或乳胶凝集法检测抗原。 这一方法在数小时或一天内可获得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标本中可能含有致病菌,必须注意安全 防护。切勿污染环境。对于烈性传染病 标本运送时更要由专人运送,严格按规 定包装。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3.厌氧性标本应放在专门的运送瓶或试管 内运送,有时可直接用抽取标本的注射 器运送。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第三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
一、显 微 镜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二、诊断试验的选择
1.选择有鉴定价值的试验。 2.选择简易、快速、方便的试验,达
到目的即可。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3.综合考虑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敏感性=阳性结果数/感染病人数, 越高假阴性就越少。 特异性=阴性结果数/未感染病人数, 越高假阳性就越少。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1.革兰染色
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在分离 培养前都要进行革兰染色、镜检。通 过革兰染色将所有细菌分为G+菌和G菌两大类,可初步识别细菌,有助于 进一步鉴定。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结合细菌特殊结构及排列方式,对病 原菌可进行鉴定,其结果为临床早期诊断 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革兰染色可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 帮助临床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因为 G+菌和G-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不同,且致病 物质 及其作用机理也不同。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2.抗酸染色
将细菌分为抗酸性和非抗酸性细菌两 大类。因为大多数病原菌为非抗酸性,所 以抗酸染色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只用于结核病等检查。抗酸染色的鉴 定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 考价值。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3.荧光染色
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在 临床细菌鉴定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主要用于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 及痢疾志贺菌等的检测。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疾病的种类不断发生变迁,传染病如 鼠疫等已明显减少,相反,由条件致病菌 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却明显增多。同时,新 的病原菌不断出现,原有的病原菌因变异、 耐药等又重新流行。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目前,临床遇到主要是条件致病菌, 引起的感染。正常菌群与病原菌的致病 性是相对的,因此,既不要轻易认为分 离出的非致病菌是污染菌,也不要轻易 认为所发现的细菌就是该感染的病原菌, 必须结合临床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三、常用诊断流程
1.双歧索引
用于相互区别比较容 易,有特征的细菌, 如革兰阴性杆菌初步 分群;对于相互区别 较难的细菌,鉴定项 目较多,用起来不太 方便。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2.表解法:
将各种细菌及其多种特性列成矩阵表 格,使相互的区别点十分明显,便于 分析比较。此法对于相互区别比较复 杂的细菌,如肠杆菌科的初步分属。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3.根据目的菌的特性用不同的方法采集 适量标本,采集量不应过少。
4.注意在不同病程采集不同部位标本。 5.采集标本时要防止传播和自身感染。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二、标本的处理
1.标本保存在4℃环境中,在2h之内送检。 脑脊液则要在25 ℃保存,用于细菌培 养的标本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h。对环 境敏感的细菌应保温并立即送检。
代码
结果 结果代码
4
-
0
2
-
0
1
+
1
4
-
0
2
+
2
1
+
1
4
+
4
2
+
2
1
+
1
4
+
4
2
+
2
Hale Waihona Puke 1-04
+
4
2
+
2
1 第二章细菌感染- 实验诊断 0
总值 1 3 7 6 6
第二节 临床标本的采集 与处理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 使用抗生素前。
2.无菌采集 应无污染,严格进行无 菌操作。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二、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
1.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 动力及运动状况。可对某些病原 菌作出初步鉴定,如霍乱菌。
2.螺旋体由于不易着色并有形态特 征,故多用不染色标本作暗视野 显微镜检查。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细菌标本经染色后,除能清楚看 到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外, 还可根据染色反应将细菌进行分类。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一)常用染料
分为碱性和酸性两大类。此外,还有复 合染料。 1.碱性染料 电离后显色离子带正电荷,
易与带负电荷的被染物结合。由于细菌 均带负电荷,易与染料结合而着色。常 用的有碱性复红、结晶紫、美蓝等。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2.酸性染料 电离后显色离子带负电荷, 易与带正电荷的被染物结合。细菌都带有 负电荷故不易着色。通常用来染细胞浆, 而很少用于细菌的染色。常用的酸性染料 有伊红、刚果红等。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3.数字编码鉴定法
将所得生化反应模式转化成数学 模式,可把细菌生化反应结果转化 成数字,经检索手册又可将转化成 细菌名称。与电脑分析软件配套, 形成了半自动或全自动细菌分析系 统。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组别 1 2 3 4 5
试验项目
硫化氢 苯丙氨酸 葡萄酸盐 靛基质 甲基红 枸橼酸盐 尿素 动力 产气 赖氨酸 鸟氨酸 棉子糖 山梨醇 侧金花醇 木胶糖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第一节 临床感染性疾病 实验诊断要求
一、诊断的目的 1.以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为目的,只需鉴
定到细菌的种。 2.为提供治疗方案为目的,要进行临
床标本的直接药物敏感试验。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3.以流行病学研究为目的,要鉴定到型。 4.以了解细菌与感染的关系为目的,应
该做细致的鉴定。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3.复合染料(中性染料)及荧光染料 复合染料是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的 复合物,如瑞氏染料(伊红美蓝)、 姬姆萨染料(伊红天青)等;荧光染 料如荧光标记的抗体,荧光素常用 异硫氢基荧光素。这些染色常用于 某些特殊的染色技术中。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
在细菌感染标本的检查中,临床上常 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 和荧光染色。
1.普通光学显微镜用油镜放大1000倍,一般细菌 均能清 楚看到。
2.暗视野显微镜用于检查不染色的活细菌和螺旋 体的形态及运动观察。
3.相差显微镜主要用于检查不染色活细菌的形态 及某些内部结构。
第二章细菌感染实验诊断
4.荧光显微镜可看到发射荧光的细菌。还应用 于免疫荧光技术中。
5.电子显微镜有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 微镜。前者适于观察细菌内部超微结构,后 者适于对细菌表面结构及附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