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 人口普查分析研究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全国经纬度查询系统查询广东省各县的经纬度; 2)在excel中计算广东省的人口重心; 3)将人口重心的经纬度反映在 Google earth 地图上, 直观地表现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
表 2 广东省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 X(E) Y(N) 1964年 113o41′15″ 23o17′15″ 1982年 113o39′21″ 23o43′20″ 1990年 113o39′36″ 23o17′25″ 2000年 113o42′17″ 23o11′34″
400-600 12.64 26.45 11.75 13.04 13.01 16.13 21.03 11.59
600-800 2.19 6.45 7.64 800-1000 0 0 9.11 4.72 9.81 4.19 17.40 4.53 8.84 5.88 14.37 3.70 8.16
1000-2000 1.21 6.00 11.51 28.55 4.54 15.22 6.32 19.28
2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数量,反 映人口数量与面积的比例关系,是分析人口分 布状态的最常用指标。 人口密度是个平均数,假定人口均匀分布于一 定区域内,虽然可以直观地反映由于自然条件 和生产分布的区域差异,而导致不同区域之间 人口分布的差异,却难以反映区域内部的人口 分布差异。
表 1 2000年不同层次区域人口密度、 面积指数、间距指数的比较 人口密度 面积指数 间距指数 (人/km2) (m2/人) (m) 世 界 亚 洲 中 国 45 116 132 22094 8645 7574 148.64 93.52 92.98
广 东
广 州
481
1365
Biblioteka Baidu
2080
733
45.61
3)人口间距指数
指人口在均匀分布时彼此的相隔距离,也称 为接近度,即人口在等距离分布状态下人与 人之间彼此接近的程度。
间距指数是近似值,假设所分析区域的总面 积被规则的正六边形覆盖,每一居民处在一 个六边形的中心点,这些点与点间的距离即 为间距指数。 间距指数 h =1.0746 × f 1/2
1.0 0.9 0.8 0.7
人口累积比
0.6 0.5 0.4 0.3 0.2 0.1 0.0 0.0 0.1 0.2 0.3 0.4 0.5 0.6 土地面积累积比 0.7 0.8 0.9 1.0
2000年 1990年 1982年 1964年 主对角线
图3 广东人口分布劳伦斯曲线变化图 Lorenz曲线 (1964、1982、1990、2000年)
>2000 0 0 0 0 0 0 2.35 14.73
表 4 广东土地面积和人口累积百分比的变化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人口密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度分组 % % % % % % % % 0-200 59.46 34.57 50.72 200-400 83.96 61.10 64.57 400-600 96.60 87.55 76.32 600-800 98.79 94.00 83.96 800-1000 98.79 94.00 88.49 1000-2000 100.0 100.0 100.0 2000以上 ―― ―― ―― 29.91 40.46 53.50 62.61 71.45 100.0 ―― 20.85 9.51 71.85 44.47 84.86 60.60 89.58 70.41 95.46 84.78 100.0 100.0 ―― ―― 30.13 62.41 83.44 87.63 91.33 97.65 100.0 10.28 28.84 40.43 57.83 65.99 85.27 100.0
1 罗伦斯曲线
罗伦斯曲线图绘制在二维坐标图上,曲线图的 45°对角线被称为绝对均衡线,由纵、横轴组成 的90°折线被称为绝对不均衡线,实际的人口分 布罗伦斯曲线是一条介于其间的曲线。 该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越接近纵、横轴,表示 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程度越严重;该曲线的弯曲程 度越小、越接近对角线,则表示人口分布越接近 于均衡。
人口密度指标计算简便,既可以简单而清晰地比 较同一时点、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层次区域单位 土地面积人口承载力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同一区 域不同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人口承载力的变化。
如比较世界、亚洲、我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人 口密度、面积指数和间距指数,可以清楚地反映 我国人口密集程度略高于亚洲,几乎是世界平均 水平的 3 倍,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即生存空间 显著小于世界、亚洲的平均水平。而广东省、广 州市的人口密集程度又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比较以农业为主的区域、或空间尺度大的区域, 也常采用单位农用地、或单位耕地面积的人口, 或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 与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进行比较,还常比较钢材、 石油、电、粮食、水等主要工业产品、或资源 的人均拥有量、人均产量、或人均消费量等。
1.3 人口分布重心
人口分布重心可提供某地区人口分布的简 明、概括而又准确的印象,并可表明地区 人口分布的总趋势或中心区位,也是分析 人口分布状况的常用指标。
一、人口分布 1 人口比例
以区域总人口为Pt,其各组成部分区域 i 的人口 为Pi,则各部分区域 i 的人口Pi占区域总人口Pt 的比例,即为区域人口分布比例,简称人口比例 通常将区域人口比例与区域面积比例相结合,反 映区域人口分布状态。 如:2000年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20.93%,但仅占 世界陆地面积的7.17%,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几乎是面积比例的 3 倍。
如珠三角城市系统1990 年与2005年的人口分布潜 力图,直观地反映了珠三角城镇群从单中心向多 中心的变化。
图2 珠江三角洲人口分布潜力图 (左1990年,右2005年,点线为珠江三角洲区域范围)
二、人口聚集度
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分布状况的差异,人口分布 有向自然条件与生产条件较好地区聚集的趋势。 一般采用罗伦斯曲线和人口集中指数来分析。
一般说来,随着分析所取区域单元空间尺度的 缩小,人口分布的差异也相应缩小。 因而,分析人口密度时,所取区域单元空间尺 度的大小,取决于区域总面积的大小。 人口密度分析,不仅有经济需要和社会效益意 义,还有社会心理意义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1.1 人口密度分析的基本方法
人口密度分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1)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分布的人口 (人/km2、人/ha)。 设区域土地面积为 S,人口数为 P,则 人口密度 D = P / S 2)面积指数:即人口密度的倒数,用来表明 人均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也被称为宽广度、 或广狭度。 面积指数 f = S / P
需注意的是:分析选取区域单元范围的大小(市、 县等)会影响罗伦斯曲线的曲度和集中指数的值。 一般子区域单元的地域范围越小,集中指数越大。 如广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的变化说明,1964~ 1982年人口分布略趋于均衡,1982~1990年转为 趋向集中,1990-2000年则集中趋势更为明显。 表 5 广东省人口分布集中化指数的变化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分析 第二节 人口城乡分布与城镇化
人口分布指各类人口群体在不同类型区域 空间的分布。
通常以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域、不同规模的 城乡居民点、或不同的地理类型区作为分 析人口分布的基本区域单元。
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分析
常用指标
分析人口区域分布状况的有人口比例、人 口密度、人口分布重心、人口分布潜力等; 分析人口在区域内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 的指标则有罗伦斯曲线和人口集中指数等。
x
px
i 1 n
n
i i
p
i 1
,y
py
i 1 n i
n
i
i
p
i 1
i
在实际计算中,往往采取简化的方法,如计算 一省的人口重心时,就以地级市为分区,Pi、 Xi、Yi 就分别采用各市的人口数和市政府所在 地的地理坐标经纬度。
案例:广东省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 据第二到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 1964年广东省 人口分布重心位于广州市东北方向的增城县朱村 镇东部,1982年向西北移到从化县的良口镇, 1990年回移到朱村镇西部,2000年向东南移到增 城市(县级市)的仙村镇,基本在目前增城市的 中、南部地区。
如绘制广东省人口分布罗伦斯曲线图: 1)据广东1964、1982、1990、2000年人口普查资 料,按2000年行政区划对各地级市人口密度分组, 计算占全省人口和土地面积的累计百分比; 2)求出各密度级人口、面积占全省人口和土地 面积的累计百分比,形成人口、面积累积百分比 系列 P1、P2、P3 …Pn 和 S1、S2、S3 …Sn; 3)将每对 S、P 值绘于座标图上,各点连线即为 人口分布的罗伦斯曲线。 1964、1982、1990年的广东省人口分布的劳伦斯 曲线彼此较为接近,2000年的曲线则有较大偏离
表 3 1964-2000年广东省不同人口密度组 土地面积和人口比例的变化(单位:%)
人口密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度分组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0-200 59.46 34.57 50.72 29.91 20.85 9.51 30.13 10.28 200-400 24.50 26.53 13.85 10.55 51.00 34.96 32.28 18.56
图1
广东省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动
1.4 人口分布潜力
人口分布潜力表达某城市与区域内所有其它城市 相互作用可能性的强度,反映的也是人口密度的 分布状态,或城市人口分布的总体态势。 计算公式为: P
Vi j
d
j b ij
式中,Vi为城市i的人口分布潜力,Pj为城市j的 人口规模,dij为两城市之间的距离,b为权数。
27.07
1.2 人口经济密度
人口经济密度指某一地区单位经济资源量可承载 的人口。经济资源可以是耕地资源、农用地资源、 矿产资源、或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分布与可供利用的生活资料的分布密切相关, 人口密度指标掩盖了区域内部因土地质量和资源 蕴藏情况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如土地富饶适于发展农耕的平原地区,就与土地 贫瘠的山区、或平坦的沙漠、半沙漠地区的农业 利用价值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山区,是否拥有储 量丰富可供开采的地下矿产资源、是否覆盖有茂 密的森林,其经济利用价值也有很大不同。
人口分布重心的粗略计算法:以南北、东西二 直线将所分析区域人口总量南北二等分、东西 二等分,两直线的交点即为人口重心点。 人口重心地理坐标的精确计算,完全仿照重力 分解与合成的法则进行。假设某区域包含 i 个 分区,各分区的人口数为 Pi,∑Pi 为区域总人 口;地理的坐标经、纬度为 Xi、Yi;则:
从经济的角度来考察人口分布,可以采用人口 经济密度指标。
常用的单项指标: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农 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钢铁总 产量、石油总产量,或、钢铁、石油等资源的 拥有量等。 常用的综合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能源消耗总量等。
在比较区域的人口经济密度时,需根据所要比 较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和空间尺度的大小选取 相应指标。 一般说来,综合比较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 关系,可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指标。 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即单位产值承载的人口: 人/万元;其倒数即为人均产值:元/人。
从不同密度级占全省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的比例 来看,在全省约 16%的土地面积上,1964-1990年 分布了约 37-39%的人口,2000 年集中了近 60% 的常住人口,说明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人口分布 的集中趋势非常明显。
2 人口集中指数
人口集中指数从算术意义讲,即罗伦斯曲线上各 点对应值 Si、Pi 间的最大差值,或是图中对角线 到罗伦斯曲线的最大垂直距离。 人口集中指数的值变化于 0~1之间,越趋向于1, 说明人口分布向特定子区域集中的程度越高;越 趋向于 0,说明区域人口越趋向于均衡地分布于 各子区域内。
表 2 广东省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 X(E) Y(N) 1964年 113o41′15″ 23o17′15″ 1982年 113o39′21″ 23o43′20″ 1990年 113o39′36″ 23o17′25″ 2000年 113o42′17″ 23o11′34″
400-600 12.64 26.45 11.75 13.04 13.01 16.13 21.03 11.59
600-800 2.19 6.45 7.64 800-1000 0 0 9.11 4.72 9.81 4.19 17.40 4.53 8.84 5.88 14.37 3.70 8.16
1000-2000 1.21 6.00 11.51 28.55 4.54 15.22 6.32 19.28
2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数量,反 映人口数量与面积的比例关系,是分析人口分 布状态的最常用指标。 人口密度是个平均数,假定人口均匀分布于一 定区域内,虽然可以直观地反映由于自然条件 和生产分布的区域差异,而导致不同区域之间 人口分布的差异,却难以反映区域内部的人口 分布差异。
表 1 2000年不同层次区域人口密度、 面积指数、间距指数的比较 人口密度 面积指数 间距指数 (人/km2) (m2/人) (m) 世 界 亚 洲 中 国 45 116 132 22094 8645 7574 148.64 93.52 92.98
广 东
广 州
481
1365
Biblioteka Baidu
2080
733
45.61
3)人口间距指数
指人口在均匀分布时彼此的相隔距离,也称 为接近度,即人口在等距离分布状态下人与 人之间彼此接近的程度。
间距指数是近似值,假设所分析区域的总面 积被规则的正六边形覆盖,每一居民处在一 个六边形的中心点,这些点与点间的距离即 为间距指数。 间距指数 h =1.0746 × f 1/2
1.0 0.9 0.8 0.7
人口累积比
0.6 0.5 0.4 0.3 0.2 0.1 0.0 0.0 0.1 0.2 0.3 0.4 0.5 0.6 土地面积累积比 0.7 0.8 0.9 1.0
2000年 1990年 1982年 1964年 主对角线
图3 广东人口分布劳伦斯曲线变化图 Lorenz曲线 (1964、1982、1990、2000年)
>2000 0 0 0 0 0 0 2.35 14.73
表 4 广东土地面积和人口累积百分比的变化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人口密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度分组 % % % % % % % % 0-200 59.46 34.57 50.72 200-400 83.96 61.10 64.57 400-600 96.60 87.55 76.32 600-800 98.79 94.00 83.96 800-1000 98.79 94.00 88.49 1000-2000 100.0 100.0 100.0 2000以上 ―― ―― ―― 29.91 40.46 53.50 62.61 71.45 100.0 ―― 20.85 9.51 71.85 44.47 84.86 60.60 89.58 70.41 95.46 84.78 100.0 100.0 ―― ―― 30.13 62.41 83.44 87.63 91.33 97.65 100.0 10.28 28.84 40.43 57.83 65.99 85.27 100.0
1 罗伦斯曲线
罗伦斯曲线图绘制在二维坐标图上,曲线图的 45°对角线被称为绝对均衡线,由纵、横轴组成 的90°折线被称为绝对不均衡线,实际的人口分 布罗伦斯曲线是一条介于其间的曲线。 该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越接近纵、横轴,表示 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程度越严重;该曲线的弯曲程 度越小、越接近对角线,则表示人口分布越接近 于均衡。
人口密度指标计算简便,既可以简单而清晰地比 较同一时点、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层次区域单位 土地面积人口承载力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同一区 域不同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人口承载力的变化。
如比较世界、亚洲、我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人 口密度、面积指数和间距指数,可以清楚地反映 我国人口密集程度略高于亚洲,几乎是世界平均 水平的 3 倍,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即生存空间 显著小于世界、亚洲的平均水平。而广东省、广 州市的人口密集程度又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比较以农业为主的区域、或空间尺度大的区域, 也常采用单位农用地、或单位耕地面积的人口, 或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 与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进行比较,还常比较钢材、 石油、电、粮食、水等主要工业产品、或资源 的人均拥有量、人均产量、或人均消费量等。
1.3 人口分布重心
人口分布重心可提供某地区人口分布的简 明、概括而又准确的印象,并可表明地区 人口分布的总趋势或中心区位,也是分析 人口分布状况的常用指标。
一、人口分布 1 人口比例
以区域总人口为Pt,其各组成部分区域 i 的人口 为Pi,则各部分区域 i 的人口Pi占区域总人口Pt 的比例,即为区域人口分布比例,简称人口比例 通常将区域人口比例与区域面积比例相结合,反 映区域人口分布状态。 如:2000年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20.93%,但仅占 世界陆地面积的7.17%,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几乎是面积比例的 3 倍。
如珠三角城市系统1990 年与2005年的人口分布潜 力图,直观地反映了珠三角城镇群从单中心向多 中心的变化。
图2 珠江三角洲人口分布潜力图 (左1990年,右2005年,点线为珠江三角洲区域范围)
二、人口聚集度
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分布状况的差异,人口分布 有向自然条件与生产条件较好地区聚集的趋势。 一般采用罗伦斯曲线和人口集中指数来分析。
一般说来,随着分析所取区域单元空间尺度的 缩小,人口分布的差异也相应缩小。 因而,分析人口密度时,所取区域单元空间尺 度的大小,取决于区域总面积的大小。 人口密度分析,不仅有经济需要和社会效益意 义,还有社会心理意义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1.1 人口密度分析的基本方法
人口密度分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1)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分布的人口 (人/km2、人/ha)。 设区域土地面积为 S,人口数为 P,则 人口密度 D = P / S 2)面积指数:即人口密度的倒数,用来表明 人均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也被称为宽广度、 或广狭度。 面积指数 f = S / P
需注意的是:分析选取区域单元范围的大小(市、 县等)会影响罗伦斯曲线的曲度和集中指数的值。 一般子区域单元的地域范围越小,集中指数越大。 如广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的变化说明,1964~ 1982年人口分布略趋于均衡,1982~1990年转为 趋向集中,1990-2000年则集中趋势更为明显。 表 5 广东省人口分布集中化指数的变化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分析 第二节 人口城乡分布与城镇化
人口分布指各类人口群体在不同类型区域 空间的分布。
通常以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域、不同规模的 城乡居民点、或不同的地理类型区作为分 析人口分布的基本区域单元。
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分析
常用指标
分析人口区域分布状况的有人口比例、人 口密度、人口分布重心、人口分布潜力等; 分析人口在区域内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 的指标则有罗伦斯曲线和人口集中指数等。
x
px
i 1 n
n
i i
p
i 1
,y
py
i 1 n i
n
i
i
p
i 1
i
在实际计算中,往往采取简化的方法,如计算 一省的人口重心时,就以地级市为分区,Pi、 Xi、Yi 就分别采用各市的人口数和市政府所在 地的地理坐标经纬度。
案例:广东省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 据第二到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 1964年广东省 人口分布重心位于广州市东北方向的增城县朱村 镇东部,1982年向西北移到从化县的良口镇, 1990年回移到朱村镇西部,2000年向东南移到增 城市(县级市)的仙村镇,基本在目前增城市的 中、南部地区。
如绘制广东省人口分布罗伦斯曲线图: 1)据广东1964、1982、1990、2000年人口普查资 料,按2000年行政区划对各地级市人口密度分组, 计算占全省人口和土地面积的累计百分比; 2)求出各密度级人口、面积占全省人口和土地 面积的累计百分比,形成人口、面积累积百分比 系列 P1、P2、P3 …Pn 和 S1、S2、S3 …Sn; 3)将每对 S、P 值绘于座标图上,各点连线即为 人口分布的罗伦斯曲线。 1964、1982、1990年的广东省人口分布的劳伦斯 曲线彼此较为接近,2000年的曲线则有较大偏离
表 3 1964-2000年广东省不同人口密度组 土地面积和人口比例的变化(单位:%)
人口密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度分组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0-200 59.46 34.57 50.72 29.91 20.85 9.51 30.13 10.28 200-400 24.50 26.53 13.85 10.55 51.00 34.96 32.28 18.56
图1
广东省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动
1.4 人口分布潜力
人口分布潜力表达某城市与区域内所有其它城市 相互作用可能性的强度,反映的也是人口密度的 分布状态,或城市人口分布的总体态势。 计算公式为: P
Vi j
d
j b ij
式中,Vi为城市i的人口分布潜力,Pj为城市j的 人口规模,dij为两城市之间的距离,b为权数。
27.07
1.2 人口经济密度
人口经济密度指某一地区单位经济资源量可承载 的人口。经济资源可以是耕地资源、农用地资源、 矿产资源、或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分布与可供利用的生活资料的分布密切相关, 人口密度指标掩盖了区域内部因土地质量和资源 蕴藏情况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如土地富饶适于发展农耕的平原地区,就与土地 贫瘠的山区、或平坦的沙漠、半沙漠地区的农业 利用价值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山区,是否拥有储 量丰富可供开采的地下矿产资源、是否覆盖有茂 密的森林,其经济利用价值也有很大不同。
人口分布重心的粗略计算法:以南北、东西二 直线将所分析区域人口总量南北二等分、东西 二等分,两直线的交点即为人口重心点。 人口重心地理坐标的精确计算,完全仿照重力 分解与合成的法则进行。假设某区域包含 i 个 分区,各分区的人口数为 Pi,∑Pi 为区域总人 口;地理的坐标经、纬度为 Xi、Yi;则:
从经济的角度来考察人口分布,可以采用人口 经济密度指标。
常用的单项指标: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农 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钢铁总 产量、石油总产量,或、钢铁、石油等资源的 拥有量等。 常用的综合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能源消耗总量等。
在比较区域的人口经济密度时,需根据所要比 较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和空间尺度的大小选取 相应指标。 一般说来,综合比较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 关系,可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指标。 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即单位产值承载的人口: 人/万元;其倒数即为人均产值:元/人。
从不同密度级占全省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的比例 来看,在全省约 16%的土地面积上,1964-1990年 分布了约 37-39%的人口,2000 年集中了近 60% 的常住人口,说明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人口分布 的集中趋势非常明显。
2 人口集中指数
人口集中指数从算术意义讲,即罗伦斯曲线上各 点对应值 Si、Pi 间的最大差值,或是图中对角线 到罗伦斯曲线的最大垂直距离。 人口集中指数的值变化于 0~1之间,越趋向于1, 说明人口分布向特定子区域集中的程度越高;越 趋向于 0,说明区域人口越趋向于均衡地分布于 各子区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