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点整理要点

《认知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点整理要点

《认知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点整理要点
认知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点整理要点
简介
彭聃龄是一位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做出
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彭聃龄的研究和知识点的整理要点。

知识点一: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彭聃龄认为,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知觉、记忆和语言
等认知过程。

他强调了认知过程在信息加工和思考中的重要性。

知识点二:信息加工理论
彭聃龄提出了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可以
比喻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

他将信息加工分为输入、处理和输
出三个阶段,并研究了认知过程中的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

知识点三:注意与注意力
彭聃龄对注意与注意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注意是选择性
地关注特定刺激或信息的能力,而注意力是维持和调控注意的能力。

他提出了分配注意、选择性注意和分离注意的概念,并研究了注意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知识点四:记忆与遗忘
彭聃龄的研究还涉及了记忆与遗忘的领域。

他提出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概念,并探索了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过程。

他研究了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以及遗忘的原因和机制。

知识点五:思维与问题解决
彭聃龄对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也进行了研究。

他关注了概念形成、推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他提出了原型理论和脚本理论,并研究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和创新性。

结论
彭聃龄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知识点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贡献不仅丰富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也对实际应用产生了影响。

上海市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上海市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上海市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认知心理学概述认知心理学是研究关于人类思维、知觉、记忆以及语言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主要探索的是人类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产生思维和情感的。

二、感知与知觉1. 感知的定义和过程: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接收外部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并在大脑中产生主观体验的过程。

2. 知觉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知觉是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

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感知器官的状态、经验、注意力和情绪等。

三、注意力与意识1. 注意力的定义和类型:注意力是指人们对感知信息的选择和集中程度。

分为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维持注意。

2. 意识的概念和级别: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和外界的知觉和认识。

包括清醒意识、潜意识和非意识等级别。

四、记忆与遗忘1. 记忆的定义和过程: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经验的存储、保持和提取。

包括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 遗忘的类型和原因:遗忘是人们无法回忆或重新认知过去经历的现象。

主要分为主动遗忘和被动遗忘,原因包括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等。

五、语言与思维1. 语言的功能和特点: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具有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和反思等功能。

语言特点包括语义、语法和语用等。

2. 思维的分类和过程:思维是人类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推理的心理活动,分为概念思维、判断思维和推理思维等过程。

六、问题解决与决策1. 问题解决的定义和步骤:问题解决是人们在面临困难或目标达成时找到解决方法的过程。

步骤包括问题定义、方案制定、方案实施和方案评估等。

2. 决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决策是人们根据已有信息做出选择的过程。

受到认知偏差、情绪、风险态度和群体影响等因素制约。

七、智力与智力测量1. 智力的定义和组成:智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智力的内容和作用。

2. 智力测量的方法和经典测验:智力测量的方法包括标准测验和非标准测验,经典测验有韦氏智力量表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等。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概念、问题解决、推理和言语等。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看其主要内容。

1、知觉: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相对而言,感觉信息是具体的、特殊的,知觉信息是较抽象的、一般的。

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A、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具有间接性质。

然而,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论。

但是心理学早就确定了许多事实,如斑点图的知觉,言语对知觉的影响,定势效应等。

B、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体现为上下文的作用。

当前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总的看来,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么的假设,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种客体的期望。

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Bruner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

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做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照这个学说看来,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的上下文和有关的概念都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短短而形成各种假设。

知觉因而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是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的。

假设考验说赋予知觉老实巴交主动性和智慧性的色彩,是目前在认知心理中有相当影响的知觉理论。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是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

“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

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

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

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抽象分析法又称会聚性证明法(Convergent validation method)它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综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某些(种)推断结论的研究方法。

2.口语报告法(由德国邓克尔提出)又称口述记录分析法,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3.流程图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4.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3个阶段)5.视像记忆(图像记忆)视觉器官识别刺激信息的形象特征并暂留与保持一个生动视觉图像的过程。

(又称图像存储,是感觉登记的一种主要的信息编码方式)6.声像记忆在短时间内保持听觉信息的存储过程。

7. 四耳人实验4个扬声器放在屋子的4个角,被试处在屋子的中央,从不同的声源呈现不同的字母,被试采用全部和部分报告法来报告所听到的字母。

(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报告法的回忆成绩优于全部报告法)8.AVL单元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 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认知心理学用之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以此来说明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编码与存储)9.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的信息单元(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具有意义的(如字词)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信息容量的单位是组块)10.精致性复述或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

11.情景记忆个体接收和存储关于个人特定时间内所经历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与相关空间相互联系的信息。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

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

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

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

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

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

认知心理学核心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核心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核心知识点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它试图揭示人们如何获取、存储、加工和运用信息。

以下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一、感知觉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在视觉方面,我们的眼睛能够感知光线的波长和强度,从而分辨出不同的颜色和亮度。

视觉还涉及到形状、大小、位置和运动的感知。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大脑会迅速整合来自双眼的信息,以判断物体的距离和三维形状。

听觉让我们能够感知声音的频率、振幅和音色,从而分辨出不同的声音。

除了常见的语言声音,我们还能通过听觉感知环境中的各种声音线索,如脚步声、风声等,从而获取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

感知觉并非完全客观的反映,而是受到我们的经验、期望和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当我们期待听到某个声音时,可能会对其更加敏感;而当我们注意力不集中时,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感知信息。

二、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具有选择性、集中性和分配性等特点。

选择性注意使我们能够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出关注的对象。

例如,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能够专注于与他人的对话,而忽略周围的其他声音。

集中性注意则让我们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对某个对象的高度专注,从而有效地进行认知加工。

注意的分配能力让我们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但这种分配是有限的。

例如,我们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但如果路况复杂,就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驾驶上。

三、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信息进入大脑的第一站,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存储大量的感觉信息,但这些信息很快就会消失,如果不加以注意,就无法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 7 ± 2 个组块。

通过复述等方式,可以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它可以存储我们一生中的知识和经验。

认知心理学重点解读

认知心理学重点解读

认知心理学重点一、名解。

1.速度准确性权衡: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被试在RT实验中,往往会以降低反应正确率为代价来提高反应速度,或者为了达到较高的反应正确率而减慢反应速度。

对一般的RT实验来说,目前主流看法是,在实验达到高正确率的条件下,RT数据是有效的。

2.系列位置效应:记忆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对于序列呈现的材料,位于系列开始和系列末尾的项目容易被识记和提取,位于中间的项目最难被识记和提取。

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解释这种现象。

(百度出来的)A.传统心理学对系列位置效应的解释: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并均高于中间部分。

过去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解释B.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将系列位置曲线反映两种记忆:结尾反映短时记忆;起始和中间反映长时记忆验证两种记忆说对系列位置曲线的解释根据两种记忆说所做的两种预测:(1) 若增加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就会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但不会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2)若进行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将损害短时记忆,但不会影响长时记忆。

3.自上而下的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4.自下而上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

5.追随程序(Shadowing Procedure):指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使被试尽可能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6.双耳分听:注意的研究范式之一。

操作范式为两耳同时呈现不同材料,被试报告两耳听到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重点

认知心理学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点整理第1章1. 什么是信息加工模型?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认知过程概念化;三个基本假设:细节阶段,每阶段有独特的加工,接受传递信息。

问题是:存在哪些阶段?信息以什么形式表征?2. 认知心理学的领域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过程的神经解释。

感觉/知觉:信息如何进入认知系统。

模式识别:处理信息的整体性倾向。

注意:处理信息的能力。

意识:意识和主观体验。

记忆:认知的核心。

知识的表征:信息在大脑内如何存储。

表象:视觉世界的内部表征。

语言:思考的工具。

认知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

思维与概念形成:如何形成和使用。

人类智力与人工智能:认知能力。

3. 进化认知心理学认知只有放在人类生物和社会进化的背景中考察,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存在普遍的人类认知特性,而且心智的这些常见的、广泛的特性不是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是进化所得到的心理机制产生的结果。

第3章1. 部分报告法是如何做的Sperling(1960).我想这个应该不用再说了吧?!2. 缪勒—莱尔错觉一条线段上的两段看似不相等(具体的图就不用画了吧?)解释是:①知觉受过去的经验影响,我们认为某些图形距离我们较远,某些图形距离我们较近。

②这一错觉反应了大脑内部构造。

3. 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能量在感觉事件或心理事件上的集中。

注意的研究一般涵盖了五个主要的方面:处理容量和选择性注意、唤醒水平、注意的控制、意识以及认知神经科学。

4. 什么叫做追随实验Cherry(1953) 每一只耳朵都听声音,复述其中一只耳朵的内容,称为追随耳(Shadowing)。

结果发现记不住追随的信息。

对于未被注意的信息,被试可以辨别出言语,但是却无法注意到从英语变为德语。

5. 什么叫做鸡尾酒会现象Moray(1959) 约有1/3的被试可以从非注意耳中听到自己的名字,说明在过滤器之前信息经过了某种加工。

6. 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器模型分别是做了什么东西?过滤器模型:Broadbent(1954)提出,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有多中感觉通道,信号只有被注意到,并经过过滤器传递到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中,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工。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认知⼼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第⼀章绪论⼀、信息加⼯的⼀般原理感受器→加⼯器→记忆系统→加⼯器→效应器⼆、对认知⼼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理过程看作信息加⼯的过程。

认知⼼理学关⼼的是⼈脑的⼼理功能、⽽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理学的核⼼是:以信息加⼯的观点揭⽰认知过程的内部⼼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和使⽤的。

三、认知⼼理学的研究⽅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过程)(⼀)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者在其他⽅⾯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确定某个⼼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的。

2. 在认知⼼理学研究中的应⽤⽐较⼴泛。

3. 对于⼀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阶段还存在⼀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这些因素进⾏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某⼀个特定的加⼯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那么这两个因素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

应⽤: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的。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心智: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

(认知的类型)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

(运作及其功能)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过程。

发展1.起源19世纪唐德斯:反应时测验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心理反应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却可以通过行为反应进行推测。

冯特: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

提出内省。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

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

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艾宾浩斯:用人工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功能重学节省法节省:重学所花的时间短于最初学习所花的时间威廉·詹姆斯:对心智的阐述并不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是依据他对自己心智运作过程的内省。

2.20世纪摒弃对心智的研究华生:行为主义学派(1)拒绝内省(2)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格式塔心理学托曼:认知地图心智发展的复兴计算机模拟:分不同阶段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过滤器理论。

petfMRI人脑对面孔做出反应的区域:梭状面孔区(FFA)、海马旁回空间位置、纹状身体区(EBA)、模块化-定位-一个模块就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脑区语言的定位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大脑的分布式加工不同的脑区对特征进行加工,并最终汇集在一起。

不仅是感知加工,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也都遵循分布式加工原则。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表征1.在物体的影响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几毫秒内,视网膜中感受器会将树的影像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视网膜沿视神经传递,最终到达初级视觉感受区。

2.我们对物体的感受并不是基于对物体的直接感受,而是基于大脑中动作电位对数的表征。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讲义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讲义资料

认知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章概述认知: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认知心理学:其实质是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反应时法(1)减法反应时(2)相加因素法(3)开窗实验2、口语报告法3、计算机模拟与人类认知4、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1.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2)使研究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2 催生了新的心理学分支社会认知心理学、认知生理心理学3 对实践领域有重大影响人工智能、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第二章知觉2. 总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总体特征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

支持实验:Navon(纳冯)的两个实验(大字母和小字母)3. 词优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支持实验:Reicher(赖克特)实验4.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支持实验:Weisstein(韦斯坦)&Harris(哈里斯)5. 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以及它们的关系自下而上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

关系:自下而上的加工与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有关;自上而下的加工与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有关6. 模式识别的理论(1)模板说(2)原型说(3)特征说支持证据:1)Neisser(奈塞尔)(1964)视觉扫描实验2)生理学证据:a.动物具有特征觉察器b. what和where通路c. Pritchard(1961)的固定网膜实验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

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

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

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第一章概述1、认知的定义Neisser的定义: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

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知、注意、学习、记忆、语音、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心理活动。

2、认知心理学的来源:(框架)内省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发生认识论、认知革命。

3、认知心理学发展趋势:P13 +核心观点信息加工取向:大脑是一个通用符号加工系统,通过对符号的表征和加工而实现认知的功能。

联结主义取向: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为原则,以并行分布加工和神经系统网络化结构为基本观点,将认知系统看作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

生态学取向:强调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

强调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历史的作用,主张在现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重视社会文化背景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

4、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大脑认知功能模块化、意识与无意识的脑机制、学习记忆的脑机制、个体差异与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多种脑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其研究方法:事件相关电位(ERP):由于大脑不同区域在进行不同认知活动时会有不同的活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在头皮上的强度以及分布情形也会有所不同。

当呈现某种刺激时,大脑某些区域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特定反应,此时的脑电波称为erp。

P300,反映在注意基础上的理解、判别等认知过程。

(刺激呈现后300毫秒后的正波)N400,与语义分析有关,反映大脑对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

(刺激呈现后400毫秒后的负波)脑成像: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原理:BOLD效应(基于神经元功能活动对局部氧耗量和脑血流影响程度不匹配可以导致局部磁场性质变化的原理)。

第二章注意过程1.注意的理论:主要关注注意的能量理论和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

过滤器、衰减、后期选择理论看一看。

(1)注意的能量理论(核心观点+如何分配资源)①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但资源的数量不是完全固定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唤醒水平。

认知心理学重点

认知心理学重点

认知心理学重点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关于思维、知觉、记忆、注意力、语言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它旨在了解人类的心智活动,以及这些心智活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经验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几个关键概念和理论,包括认知发展、记忆和注意力、语言与思维等方面。

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研究探讨了人类智力从婴儿期到成人时期的变化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让.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先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的研究还揭示了儿童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理解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语言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言能帮助儿童组织和表达他们的思维和观念。

同时,儿童通过语言的学习,也能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概念形成。

二、记忆和注意力记忆和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另两个重要概念。

记忆是指个体保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记忆储存的持续时间,记忆可以被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指对来自感官的信息进行短暂存储和处理的能力。

短时记忆是对于信息的短期存储和处理能力。

而长时记忆则是对信息进行相对较长时间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向特定刺激或任务的集中程度。

它在感知、记忆和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注意力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力、分配注意力和持续注意力等。

通过学习和训练,个体可以提高对特定任务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处理信息和完成任务。

三、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思考方式。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组织和表达他们的思维和观念。

而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存在差异。

不同语言和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有些语言强调时间的顺序,而有些语言则更重视事物的关联性。

这些语言差异被认为会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也叫认识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认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含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脑和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但这种类比之设计软件,而不涉及硬件。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认知的加工过程,实质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过程)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其实都是抽象推理)(一)减法反应时实验该实验方法最初由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968)提出。

实验设计为:给被试先后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有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一信息加工过程。

然后测定两种作业各自所使用的反应时,两个反应时之差便是某该信息加工过程所耗费的时间。

●A活动——RT1:(识别)时间●C活动—— RT2:(识别+辨别)时间●B活动—— RT3:(识别+辨别+选择)时间●RT2 -RT1= :(辨别)时间●RT3-RT2= (选择)时间Posner的实验:1.实验过程:2.结果分析:(二)“开窗”技术“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经典实验:字母转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大脑在进行字母转换加工时,通常经历三个加工阶段:●对于任何形式的反应时实验,都要求被试在保证反应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做出反应。

●反应时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它表明被试在此类实验中,可有不同的速度-正确率权衡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反应。

(三)出声思考即让被试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

第二讲感知觉一、感觉的涵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某种特征的直接反映,是一个人接受外界信息、觉察和获取刺激信息的重要渠道。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经典实验一、康纳德法(1964):短时记忆编码研究康纳德针对听觉代码而设计的,用听觉码研究短时记忆的编码,其突出特点是对被试的回忆错误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探讨短时记忆是如何进行编码的实验材料:10个字母组成的字母序列:B C P T V F M N S N两个表:视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和听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实验程序:第一阶段是用字母广度作业测量视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第二阶段是在白噪音背景下,测量听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

实验结果:刺激材料无论是视觉呈现还是听觉呈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语音上的联系。

例如:在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E和F)很少发生混淆。

这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

人们通过研究语音类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证实了语音听觉编码方式的存在。

评价:1、这个结论是否有普遍性受到了怀疑。

因为康拉德的实验是以英文字母作记忆材料,字母以拼读为主要职能,缺乏意义,虽然也有一定的形状,但对被试来说,读音应是它的最突出特征。

对于汉字情况就不尽然。

如有实验(莫雷,1986)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

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因此,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似乎是随记忆材料而相应变化的。

2、声音相似的字母,视觉特征也相似。

如B与P,M与N。

就很难区分是因为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还是因为听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

3、视觉或听觉接受字母等信息的同时,总有内部言语伴随。

与此相应的信息就能转换成言语运动器官的动作模式。

(从喉、舌等有关部位的肌电图获得证实言语运动器官确实在活动。

)因此,听觉混淆现象也有可能是言语运动或发音的混淆所致。

故很难从混淆的错误中肯定哪是听觉混淆,哪是发音混淆。

鉴于此种情况,人们常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 VL单元,所以,听觉编码常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的意思。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第一章绪论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

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一组单元。

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

激活状态。

联结模式。

节点激活规则。

节点输出功能。

学习规则。

根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一、涵义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其过程包括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感受器的换能、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的相应区域,大脑再对这些兴奋进行分析加工并通过传出通路将指令传到运动器官,运动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的反应。

因此反应时是一种反应变量,它作为个体成绩指标或内部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由于反应时随个体多种原因而变化,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基本过程(一)减法反应时(唐德斯反应时 ABC)因素相加法(加法反应时实验)其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Sternberg 的经典实验因素相加法有助于确定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但确定不同加工阶段的顺序是有困难的“开窗”实验“开窗”实验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技术。

它通过对某种认知作业的分析,把每种认知成分经历的时间过程比较直接地估计出来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的技术反应时实验存在的问题:速度与正确率权衡(trade off)问题目前的主导看法是,就一般的反应时实验来说,在实验达到高正确率的条件下,反应时数据是有效的。

在统计实验结果时,应单独对反应错误率进行统计,在分析结果时加以考虑内隐联想测验“ Flower-insect IAT”:通过计算机呈现一种花的名字,一种昆虫的名字,一个积极词汇,一个消极词汇,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信息进行分类,并按实验要求揿键做出反应实验中被试需要完成两个联合任务,在联合任务 1 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做出反应(如按 A 键),对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如按 5 键);在联合任务 2 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对昆虫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做出反应。

通过反应时的差异来推断是否存在联系及其紧密程度。

如联合任务 1 的反应时间短IAT 效应为考察指标。

IAT效应指前后两个联合任务中个体平均反应时的差值,如果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则实验假设成立,若小于 0 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则类别与属性的关系反转,若没有显著性差异,则说明类别与属性两个维度之间没有所预期的内在联系存在The GO/No-go 联想测验方法研究方法,它是对 IAT 的有机补充它考察目标类别和属性维度(如积极和消极评价)概念之 GNAT 是格林沃尔德最近提出来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间的联结强度,弥补了 IAT 实验设计中需要提供类别维度,不能对某一对象做出评价的限制吸收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实验中包括目标刺激(信号)和分心刺激(噪音),如目标类别( Fruit )和积极评价(Good)作为信号,而将目标类别( Bugs)和消极评价( Bad)作为噪音,当呈现 Fruit 和 Good 时被试按空格做出反应(称为 Go),当呈现 Bugs和 Bad 时被试不做出反应(称为 No-go)在 GNAT 实验程序中包括了两个实验阶段,在阶段1,被试对目标类别和属性类别做出反应(Fruit 和 Good ),对 Bugs和 Bad则不做出反应;在阶段 2 中被试对目标类别和属性类别做出反应( Fruit 和 Bad ),对 Bugs和 Good 不做反应采用d′做指标,将正确的“ Go”反应称为击中率,将不正确的“ Go”反应视为虚报率2002 年 B Nosek的研究,当将 Fruit 和 Good 作为信号时,d′=2.77 ,而将 Fruit 和 Bad 作为信号时,d′=1.65,有显著性差异第三章:感知觉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感觉与知觉的两种区分方式一、“感觉”是“自下而上”的处理,“知觉”则涉及“自上而下”的处理。

二、“感觉”处理“原始素材” ,“知觉”处理“对象”感觉和知觉的区别知觉与感觉是有区别的。

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觉是确定人所接受到的刺激信息并给予它们意义和诠释信息的过程,或者说,知觉是个体解释输入的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知觉模式和客观事物意义的过程。

感觉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一)感觉阈限测量费希纳在1860年提出以心理物理法来测量心理量值,即通过物理量的变化来引起心理上的反映。

他在实验中发现,刺激的强度(物理值)和感觉(心理值)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就涉及到阈限值的问题。

“阈限值”一词最早由赫尔巴特首先用于心理学中,被称为“意识的阈限值” ,后被费希纳接受并采用。

(二)信号检测理论1954年彼得森等人合作出版了《信号检测理论》一书,其概念很快被不同学科领域接受。

同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坦纳首先将信号检测理论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并用于定义阈限。

信号检测理论的统计原理反应刺激有信号无信号有信号击中 H P( H)漏报 M P( M)无信号虚惊 FA P( FA)正确拒斥 CR P( CR)2、对检测信号的判断抉择模式识别的理论一、模式识别概述模式识别是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神经生理学等学科高度关注、广泛研究的课题。

模式识别与感觉、记忆、学习、思维等心理过程紧密联系,是透模式识别是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辩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觉研究主要涉及模式识别,特别是视觉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辩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二、模式识别过程模式识别过程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

三、模式识别理论(一)模板匹配理论核心思想是,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经历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贝或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刺激模式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头脑中所存储的模板进行比较和匹配,然后确定哪一个模板与刺激信息最为吻合,就把该刺激信息确认为是与头脑中的某个模板相同,即产生模式识别效应,反之则不能被辨别与认识。

可见,模式识别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某个或某些模板产生最佳匹配的过程。

模板匹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识别理论模型,它的基本观点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模板的最佳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具有最大相似重叠。

要改进此理论的不足,有两种改进:一是假设每一个模式要由几个模板来表征,这样模式识别就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但是,这样就与模板匹配理论的假设相异了。

二是假设刺激信息在与模板匹配之前,刺激信息需要先进行标准化过程,通过改变刺激信息的某些原始特征,使它具有与长时记忆中模板的标准大小和标准方位等相似,以此来达到模式识别。

(二)原型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是针对模板匹配理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模式识别假说。

此理论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的不是与外部事物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事物的某种原型。

原型是指一类客观事物的抽象物,是一类客观事物所共有的关键性特征。

原型并不是表示任何特殊的、具体的事物,而是代表一类事物的内部表征,它反映着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

(三)特征匹配理论模式或事物是由若干个元素或特征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因此,要识别事物或模式,就可以分析它们的基本属性或基本特征。

因此,该理论认为,模式是由若干元素及其之间关系的特征组成的结合体,任何模式都可以被分解为诸多特征或属性,模式识别就是通过对刺激信息特征的分析,然后与其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模式相比较后,决定与哪个模式进行匹配的过程。

(四)结构优势描述理论1996年,布鲁斯等人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该理论认为,结构是由“一些描述特定构成的命题组成,这些命题是象征性的,虽然是用词汇来描述它们,但是它却不是语言的。

”如对大写的英语字母“L”的结构加以描述。

L字母的结构可由下列命题组成:一是它由两部分组成;二是一个部分是垂直线;三是另一个部分是水平线;四是垂直线的下端与水平线的左端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