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
老年人常见慢性疼痛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常见慢性疼痛的原因及注意事项说起慢性疼痛,想必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不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疼痛。
其实慢性疼痛是指一种持续1个月以上的疼痛,而且这种疼痛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之一。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困扰了多数老年人的“慢性疼痛”吧!一、老年人慢性疼痛的原因引起老年人慢性疼痛的原因有很多,较为常见的包括:颈椎病、腰突、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椎管狭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肌筋膜炎、带状疱疹、脑梗死、癌症等等。
二、慢性疼痛带来的危害由于慢性疼痛的持续时间较长,很容易对老年人的生活上以及心理上带来严重危害,使得老年人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紧张等,还会导致其活动受限,易发生跌倒事件,从而使其失去了以往的社交能力,同时还会出现睡眠障碍,而且食欲也会有所下降。
另外,在使用止痛药后,还容易因为药物的原因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便秘、肾功能恶化、尿潴留等。
在此给大家讲述一个真实事件,是我一位同事的爸爸出现了慢性疼痛。
记得我同事和我说,有一天他的弟弟问他,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老爸和以前不大一样了,变得不爱活动、不爱说话,甚至连最喜欢的广场舞都不愿意去了,是不是出现什么问题了?经过询问后才得知,他们的老爸几个月以前就出现了腰痛和膝关节痛,经过诊断后确诊为退行性骨关节病以及腰突症,虽然贴了膏药,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而且因为胃不好的原因,也没有吃止痛药。
所以,他们的老爸害怕走路疼痛,哪都不敢去,而且心情也非常的不好。
看到这,大家再结合一下上述提到的危害,这都是因为慢性疼痛所导致的。
三、老年人常见慢性疼痛的注意事项1、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术后2-3周左右,可佩带腰围下床,但是要注意不可弯腰提重物。
另外,还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腰部锻炼方式,如:撑腰锻炼、倒走锻炼、多角度的腰部运动、拱腰锻炼等,锻炼时动作要舒缓、轻柔,力度适中,同时注意腰部的保暖工作,做好腰部的保护工作。
慢性疼痛患者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
慢性疼痛患者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慢性疼痛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健康问题,它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来说,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则成为了改善其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慢性疼痛的概述慢性疼痛通常指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的疼痛,其病因多种多样,可能源于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等。
常见的慢性疼痛类型包括慢性腰痛、颈肩痛、关节炎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等。
慢性疼痛不仅会导致身体的痛苦,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和生理问题,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疼痛症状。
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的组成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慢性疼痛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热疗、冷疗、电疗、磁疗、超声波治疗、激光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肌肉痉挛等方式来减轻疼痛。
例如,热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缓解疼痛和僵硬;冷疗则可以减轻炎症和肿胀,麻木神经末梢,从而减轻疼痛。
电疗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可以通过刺激神经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2、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对于慢性疼痛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从而减轻疼痛和预防疼痛的复发。
针对不同的疼痛部位和病情,医生会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例如,对于慢性腰痛患者,可能会包括核心肌群的训练、腰部伸展运动等;对于关节炎患者,可能会推荐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以及关节活动度训练。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慢性疼痛的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胃肠道副作用。
镇痛药如阿片类药物通常用于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但需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时间,以避免成瘾。
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功能,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疼痛的生理学机制和调节
疼痛的生理学机制和调节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它是身体对潜在或实际伤害的警告信号。
疼痛信号从受伤部位传递到大脑,涉及多个生理学机制和神经途径的调节。
本文将探讨疼痛的生理学机制以及如何调节疼痛感受。
一、疼痛的生理学机制1. 伤害组织释放炎症介质:当组织受损时,伤害区域的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如组织胺、前列腺素和细胞因子等。
这些介质能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信号的传递。
2. 神经末梢传递疼痛信号:疼痛信号主要由Aδ和C纤维传递,Aδ纤维负责传递急性、快速的疼痛,而C纤维负责传递慢性、持续的疼痛。
这些神经末梢与脊髓的感觉神经元相连,将疼痛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3. 脊髓传递:疼痛信号到达脊髓后,会通过突触传递到脊髓背角的第二次感觉神经元。
在脊髓的传递过程中,疼痛信号可以受到抑制或增强,这取决于上行和下行的调节神经元的活动水平。
4. 大脑皮层感知:经过脊髓传递后,疼痛信号到达大脑皮层,被认知和感知为疼痛。
大脑皮层对疼痛刺激的处理是个体化的,受到认知、情绪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二、疼痛的调节机制1. 内源性疼痛调节系统:内源性疼痛调节系统包括脑内啡肽、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
这些神经递质能够通过激活阿片受体、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等途径,产生镇痛效应,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感知。
2. 古代痛门控理论:疼痛传递可以被其他非疼痛刺激所干扰,这就是古代痛门控理论。
根据该理论,非疼痛刺激(如按摩、热敷)能够通过激活Aβ纤维,降低疼痛刺激的传递,减轻疼痛感受。
3. 大脑皮层调节:大脑皮层对疼痛刺激的感知和情绪反应能够调节疼痛的感受强度。
通过认知、情绪调节和注意力等机制,大脑皮层可以改变个体对疼痛的感知和情绪反应,使疼痛感受得到调节。
三、疼痛的调节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缓解疼痛的常见方法,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和抗抑郁药等。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炎症反应、阻断疼痛传导或调节神经递质活动,减轻疼痛感受。
常见的老年人慢性疼痛问题及应对方法
常见的老年人慢性疼痛问题及应对方法老年人慢性疼痛问题及应对方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慢性疼痛问题。
慢性疼痛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因此,了解常见的老年人慢性疼痛问题及应对方法,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非常重要。
下面将围绕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疼痛问题及应对方法进行详细讨论。
一、常见的老年人慢性疼痛问题:1. 关节疼痛:老年人常常面临关节疼痛问题,如膝关节炎、骨质疏松等。
2. 腰背痛:腰背痛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疼痛问题之一,常常由腰椎间盘退变、脊椎畸形等引起。
3. 头痛:老年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面临慢性头痛困扰,可能与颈椎病、眼疾、血管病变等有关。
4. 神经痛:老年人中可能出现神经痛,如带状疱疹等。
二、应对方法:1. 适当运动:合理的运动是缓解老年人慢性疼痛问题的重要途径。
老年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运动有助于增加关节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
2. 温热疗法:老年人可以用热水袋、热敷板等进行温热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炎症反应。
3. 药物治疗:老年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常用的非处方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对缓解关节疼痛和头痛有较好效果。
4. 物理治疗:老年人可考虑物理治疗,如针灸、推拿等,有助于改善身体的能量平衡,缓解疼痛症状。
5. 心理疏导:老年人面临慢性疼痛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
定期与医生、家人进行交流,参加一些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缓解心理负担,提升自身的抗病能力。
6. 饮食调节:老年人的饮食也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节。
例如,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有助于促进骨骼健康,减少关节疼痛。
7. 预防意外伤害:老年人在生活中应注意预防意外伤害,减少骨折等病因。
例如,在家中铺设防滑垫,避免走动时滑倒等。
综上所述,老年人面临慢性疼痛问题时,可以从适当运动、温热疗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疏导、饮食调节和预防意外伤害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疗。
慢性疼痛的名词解释
慢性疼痛的名词解释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疼痛感觉,通常持续超过三个月以上。
与急性疼痛不同,慢性疼痛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或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出现。
慢性疼痛常常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使他们失去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慢性疼痛的特点是它持续存在的时间较长,并且在常规医疗治疗下难以缓解或消除。
它可以来源于多种因素,如疾病、创伤、手术后的恢复、神经病变等,通常伴随着局部组织的病理变化。
慢性疼痛通常被分为两类:组织源性疼痛和神经源性疼痛。
组织源性疼痛是由于组织的损伤或炎症导致的疼痛。
举例来说,骨骼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会导致关节组织的退变和炎症,从而引起长期的疼痛。
神经源性疼痛则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异常引起的疼痛。
例如,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都属于神经源性疼痛,这些疼痛是由于神经传递异常而引起的。
慢性疼痛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慢性疼痛会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障碍,如行走困难、丧失劳动能力等。
这使得患者的工作和社交活动受到了限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其次,慢性疼痛还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
这将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产生自我价值感丧失和社交孤立等问题。
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医学界提出了多种方法。
首先,药物疗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和抗抑郁药等都可以用于缓解慢性疼痛。
然而,这些药物并非万能的,而且使用药物长期可能会带来依赖和副作用。
因此,非药物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
物理疗法、心理治疗、针灸等方法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
此外,一些综合性的慢性疼痛管理方案,如多学科团队合作和康复治疗等,也逐渐被采用。
总而言之,慢性疼痛作为一种持续存在的疼痛感觉,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通过理解其病理机制和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疼痛特点和诱因均有所不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慢性疼痛名词解释
慢性疼痛名词解释慢性疼痛是指疼痛感觉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或更长,超过了正常伤口愈合时间。
慢性疼痛通常是由一种已经消失或治疗已经结束的疾病或损伤引起的一种持续的生理或神经疼痛反应。
下面是一些关于慢性疼痛的常见术语解释。
1.疼痛门控理论:提出了一个关于疼痛形成和传导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脊髓水平上存在一个“疼痛门控”,通过激活或关闭不同的神经通路来调节和控制疼痛感觉。
2.神经可塑性:指神经系统对于疼痛刺激的可适应性和改变能力。
神经可塑性可能是慢性疼痛产生和持续的重要机制,包括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观遗传改变等。
3.病态疼痛:指慢性疼痛是一个独立于原始损伤的疾病,而不仅仅是对外部伤害或病变的反应。
病态疼痛的发生常常与神经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如神经元的异常兴奋、神经递质的不平衡等。
4.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由周围神经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神经传导障碍等引起,如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
5.趋化性:指细胞或分子在某种化学物质的激活下向特定方向运动的能力。
在慢性疼痛中,白细胞趋化性的增加可能导致炎症细胞和介质的聚集,进而促进炎症反应和疼痛形成。
6.神经传导阻断:通过抑制神经纤维传导来减轻或消除疼痛。
神经传导阻断可以通过局部麻醉药物、神经阻滞剂等方式实现,在慢性疼痛中常用于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7.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将慢性疼痛看作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交互结果。
该模型认为,慢性疼痛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身体情况、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8.多模态疼痛治疗: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进行,以达到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
多模态疼痛治疗考虑了慢性疼痛的多方面因素,能够更全面地管理和缓解慢性疼痛。
9.镇痛药:用于缓解疼痛的药物。
常用的镇痛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一种患病率高、疼痛持续时间长的疾病。
长期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会导致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多种原因可造成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
疾病相关性疼痛包括截肢后的患肢痛、残端神经痛、外伤后损伤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截瘫后神经痛、卒中后神经痛、中枢性神经痛、椎间盘源性疼痛等。
外科手术后也可继发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如膝关节置换术后。
疼痛按发病机制通常可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机体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神经病理性疼痛与机体神经损伤、痛觉系统的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有关。
慢性疼痛多是两种疼痛并存,称为混合性疼痛。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可能的发病机制如下。
1.炎性反应机体受到伤害刺激后,局部和全身促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导致外周疼痛感受器敏化,激活初级传入神经纤维合并异常放电增加而疼痛。
2.纤维化局部损伤引起炎性反应,导致纤维化瘢痕形成。
瘢痕挛缩牵拉神经组织和痛觉感受器,形成进一步损伤,造成疼痛恶性循环。
3.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外周敏化是指炎症或损伤导致组织内炎症介质释放,伴有伤害性感受器阈值降低。
中枢敏化是指脊髓背角伤害性突触信息传递增强,甚至在外周伤害性刺激去除的情况下,脊髓中枢仍然对来自外周的刺激产生过度反应。
二、临床表现1.肌肉骨骼系统长期持续疼痛疼痛持续时间超过正常的组织愈合时间(一般为 3 个月),或正常组织愈合后疼痛仍然存在。
具体疼痛部位和性质因原发疾病而异。
2.肢体活动受限肢体活动受限由疼痛所致,并进一步导致血液高凝、血栓形成风险增高。
3.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消化系统功能紊乱,造成患者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逐渐消瘦;其进一步发展,导致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多系统多器官功能紊乱。
4.心理障碍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等。
三、治疗原则(1)明确诊断,根据病因进行原发疾病的个体化治疗。
慢性疼痛的诊断与综合治疗
汇报人:XX 2024-01-23
目录
• 疼痛概述与分类 • 诊断方法与评估 • 药物治疗策略及选择 •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多学科合作与综合管理策略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疼痛概述与分类
Chapter
疼痛定义及发生机制
01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 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 和情感体验。
THANKS
感谢观看
02
诊断方法与评估
Chapter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 间、诱发因素、缓解因素等。
全面体格检查
评估疼痛部位的运动功能、感觉异常 、肌肉紧张度等。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01
02
03
X线检查
适用于骨骼系统疼痛的诊 断,如骨折、关节炎等。
CT检查
提供更详细的骨骼和软组 织信息,有助于发现细微 病变。
缓解疼痛。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Chapter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断难题
慢性疼痛的诊断缺乏客观、量化的标准,主要依赖患者主观描述, 导致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受限。
治疗不足
现有治疗手段对慢性疼痛的疗效有限,且存在副作用和成瘾性风险 ,难以满足患者需求。
跨学科协作不足
慢性疼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目前各学科之间协作不足,难以为患者 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抗焦虑药
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助于减轻疼 痛感受。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严重程度、身体状况、心理状况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不同患者,需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用药剂量和时 长,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慢性疼痛管理的最新进展和方法
慢性疼痛管理的最新进展和方法慢性疼痛是指持续超过三个月且难以缓解或治愈的疼痛。
它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传统上,对于慢性疼痛的处理主要依赖药物治疗,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慢性疼痛机制认识的加深,新的管理方法和治疗手段逐渐出现并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综合治疗方案:在慢性疼痛管理方面,综合治疗方案日益受到重视。
这种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多个组成部分,并结合个体化需求进行定制。
通过综合治疗能够同时针对不同层面因素产生效果,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1 药物治疗:药物在影响神经系统信号传递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抗炎药和抗抑郁药等。
其中,镇痛药按作用机制分为阿片类和非阿片类两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性药物如抗癫痫药、肌肉松弛剂等可以减轻与慢性疼痛相关的其他不适。
1.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温热治疗、电刺激、按摩和针灸等。
这些方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从而减轻慢性疼痛对身体的影响。
此外,物理治疗还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组织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3 心理干预: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调适和心理支持等多种形式。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管理负面情绪如焦虑和抑郁,提高心理韧性,并应用各种技巧帮助患者处理与疼痛相关的问题。
二、新型治疗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慢性疼痛管理有了更多全新的方法和手段。
下面介绍其中一些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型治疗方法。
2.1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应用电刺激或药物介导来改变神经传递或传导通路。
例如,脊髓电刺激技术(SC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这些技术能够减少异常信号传递,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2.2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注射药物来阻断特定神经分支,从而减轻或消除相应区域的疼痛。
慢性疼痛的综合治疗原则
慢性疼痛的综合治疗原则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存在并至少超过12周的疼痛感觉,常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与其他类型的疼痛不同,慢性疼痛往往没有明显的外部损伤或持续红肿,而是由神经系统异常活动引起。
因此,针对患者整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非常重要。
一、评估和诊断1.详尽的初步评估: 医生需要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并详细询问其医学史、家族史和既往诊断结果等信息。
同时,还需了解其日常生活习惯、饮食情况、工作环境以及心理状态等因素。
2.身体检查: 特别关注与慢性疼痛相关的部位,并进行相应体格检查。
3.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情况可能需要进行X射线、CT扫描、MRI及电生理学检查等来确诊或排除可能存在的其他损伤或危险因素。
4.精神评估: 慢性疼痛常常伴随着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心理支持和干预。
二、综合治疗原则1.多学科合作: 慢性疼痛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包括麻醉师、物理治疗师、康复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等。
他们的协作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手段。
2.药物治疗:(1)非处方药物: NSAIDs(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有效减轻轻度到中度疼痛。
但要避免长期使用,因为NSAIDs可能会引发胃肠道问题。
(2)处方药物: 如镇痛剂、神经阻滞剂或其他针对特定的神经系统异常活动药物。
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3.物理治疗:(1)康复锻炼: 通过逐渐增加身体活动量和力量训练来减轻慢性疼痛。
这有助于改善肌肉功能和神经传导,增加患者的耐受力。
(2)物理疗法: 如热敷、冷敷、按摩、跑步机或牵引等。
这些物理治疗方法有助于减轻疼痛和缓解紧张感。
4.心理干预:(1)认知行为治疗: 这是一种以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应对慢性疼痛的有效方法。
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思考方式,并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2)心理咨询: 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抑郁、焦虑或睡眠问题等心理障碍,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辅导和治疗。
慢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研究
慢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研究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疾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为了更好地理解慢性疼痛的机制,提高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概括一下慢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的一些研究成果。
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慢性疼痛的机制和急性疼痛不同,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神经网络的故障。
疼痛的发生是由于伤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由伤害部位传递至脊髓和脑干的疼痛传导通路。
神经内质性物质、神经递质以及细胞自身的反应参与了这一过程。
当然,慢性疼痛的机制非常复杂。
其中神经元疼痛传导、疼痛记忆、神经炎症、神经保护因子的异常等因素,都被认为是慢性疼痛发生的重要原因。
疼痛传导通路神经递质和神经内质性物质在神经元和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神经元疼痛传导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纤维化的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来进行。
传入纤维主要分为A和C两种纤维,它们的直径和髓鞘的情况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传导速度和传输模式。
在疼痛信息传递的过程中,A类纤维主要传递机械性疼痛,而C类纤维主要传递热痛、化学性痛。
神经炎症神经炎症是神经系统的一种炎性反应,可导致神经元丧失功能,从而引发疼痛。
神经炎症常常伴随着慢性疼痛的发生。
不同时期发生的神经炎症产生了不同的病理学变化,如单核细胞渗透、细胞因子分泌等,导致了疼痛的加剧。
神经保护因子的异常神经保护因子的异常被认为是慢性疼痛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异常可能导致神经节细胞失去细胞外隔离,并产生不同的炎症反应。
与此相似的是,axonal透明带损伤也是引起神经调节异常的一个机制。
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研究目前,慢性疼痛的治疗基本上是通过管理疼痛症状和治疗慢性病或疾病来实现的。
因此,利用多种疗法的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慢性疼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之一。
药物治疗可以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非处方药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疼痛选择合适的药物,如乙酰水杨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醋酸恩曲库等。
慢性疼痛的机制与治疗研究
慢性疼痛的机制与治疗研究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疼痛感觉,通常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
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健康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了解慢性疼痛的机制并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有效缓解慢性疼痛的病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慢性疼痛的机制慢性疼痛的机制复杂而多样。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机制:1. 炎症性疼痛:当身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会引发疼痛。
在慢性炎症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中,炎症性疼痛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2. 神经源性疼痛: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或神经受损可以导致慢性疼痛。
例如,患有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常常经历神经源性疼痛。
3. 中枢敏化:在慢性疼痛中,大脑和脊髓的神经元可能变得过度敏感,对刺激做出异常反应。
这种敏化可能导致正常刺激感觉为疼痛,使疼痛感觉持续存在。
4.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也可以影响慢性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例如,焦虑、抑郁和社交隔离等心理因素可以使疼痛感觉更加明显。
二、慢性疼痛的治疗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应采取综合的方法来缓解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慢性疼痛管理的核心。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以及处方的镇痛药(如吗啡和阿片类药物)。
此外,抗抑郁药物和抗癫痫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慢性疼痛。
2.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和康复训练等,可帮助减轻疼痛、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这些方法主要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增加关节灵活性来减轻疼痛。
3.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主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和生物反馈疗法来调整病人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这些方法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疼痛。
4. 心理支持:心理支持是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可以通过寻求心理咨询和加入支持群体来减轻压力、消除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
5. 手术干预:在某些病例中,如果慢性疼痛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有效控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干预。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
它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如疾病、外伤、神经性疼痛等。
慢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慢性疼痛的诊断方法和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慢性疼痛的诊断方法1.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疼痛特点、病史以及相关的身体状况,这有助于初步判断疼痛的原因。
2. 身体检查:医生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观察、触诊等,以了解可能存在的病变和异常情况。
3. 高级医学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等,这些检查可以更直观地观察人体的结构和病变。
4.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内炎症情况、代谢状态等。
5. 神经生理学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脊髓电图等,这些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异常情况。
二、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1)非处方药: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麦角胺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慢性疼痛。
(2)处方药:如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这些药物常用于缓解中至重度的慢性疼痛。
但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1)热敷疗法:可以通过热敷、温泉、热浴等方式放松肌肉,缓解疼痛。
(2)冷敷疗法:适用于肌肉酸痛、关节肿胀等情况,可以通过冷敷、冷凝胶等方式缓解疼痛。
(3)理疗:包括按摩、针灸、推拿等,这些手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放松肌肉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
3. 心理治疗慢性疼痛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受。
(2)心理咨询:提供情绪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应对疼痛情况。
慢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慢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2016-11-08 来源:医脉通导语:昨天医脉通小编发布了慢性偏头痛的分类诊断及危险因素,今天小编将继续介绍慢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希望能对大家的临床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点➤偏头痛慢性化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阈值问题:某些易感因素与频繁头痛相结合,会降低偏头痛发作阈值,从而增加慢性偏头痛的发生风险。
➤慢性偏头痛的治疗选择包括药物性、非药物性和神经调制等方法。
➤预防偏头痛慢性化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措施,而且需要对偏头痛发作进行适当的个性化治疗、早期开始预防用药,并避免过度使用镇痛药。
病理生理学慢性偏头痛是一种阈值问题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疾病,在头痛发作前不久,患者对于发作触发刺激(诱因)的易感性增加;而在发作间歇状态,其感觉阈值是正常的,且对发作触发刺激的易感性相对较低。
这种可能源自边缘系统的动态变化,驱动了可增加患者对发作诱因易感性增加的周期性感觉阈值下降。
当该阈值低于一定程度时,某些生理学改变,如应急事件、激素或睡眠节律改变等,就可能导致一次完整的偏头痛发作。
目前认为,偏头痛慢性化的过程可看作是一个阈值问题:诸如肥胖、抑郁和应激性生活事件等一般危险因素,可能会降低患者的头痛产生阈值,进而提高其头痛发作的易感性。
此外,增加的头痛发作频率,可缩短患者的发作间歇期,并可能导致其头痛阈值还没有恢复到基线水平,就开始了另一次发作。
这一理论的事实依据是,高发作频率本身就是偏头痛慢性化的一个风险因素。
此外,头痛敏化过程也可能增加患者对于偏头痛触发因素的敏感性,并进一步降低其头痛阈值。
与发作性偏头痛相比较,慢性偏头痛患者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异常性疼痛更常见,提示后者可能增加偏头痛的慢性化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高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是偏头痛患者皮肤异常性疼痛发展的危险因素,因此,其可能促进中枢的疼痛敏化。
与接受有效急性期头痛治疗的患者相比较,那些急性期治疗药物使用不足的患者,会有更长和更严重的疼痛感觉;并可能导致其更持久的中枢敏化和偏头痛进展。
慢性疼痛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
(3)适应证 广泛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幻肢痛、周围神经损伤; 关节炎、颈痛、粘液囊炎症、肩痛、腰痛、腕管综 合征、头痛;某些急性疼痛和手术后的切口痛等。
(4)TENS的不良反应与禁忌症相对较少,主要为局 部皮肤过敏。
心理性疼痛 患者将情绪上的苦恼释放为肉体上的痛苦,这种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包括焦虑、抑郁、 神经质、癔病和压抑。
在慢性疼痛患者中,这种心理性疼痛机制常被 忽视。
夸张性或经验获得性疼痛 尽管产生疼痛的疾病很轻或已痊愈,但由于家
庭、社会或其它原因而使疼痛不能缓解。疼痛行 为可直接为家庭、医师的关心或用药而强化,也 可因身体或精神上的需要而加重。
直接或间接提高痛阈而发挥镇痛作用。
浅表热:湿热敷、石蜡疗法、蒸汽、坎离砂、 可见光、红外线
深部热:超短波、微波 适应症:多种疼痛及其伴随的相关病症。 慢性炎症致使四肢关节僵硬者,浅表热疗能缓 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 亚急性和慢性滑膜炎、腱鞘炎和髁上炎,深部 热能缓解疼痛、减轻炎症。 肌肉挛缩时用深部热疗加长时间牵张治疗。
1.冷疗 常用于止血或减慢出血速度,并产生低 温,缓解痉挛和减轻疼痛。
治疗中,常用冰块敷于局部疼痛区域以缓解疼痛, 亦可将疼痛肢体浸于含有冰块的水中减轻疼痛。
急性骨骼、肌肉损伤后,可用冰块直接置于受伤部 位,以减缓出血和减轻血管扩张,阻滞局部炎性反应 ,抑制水肿的产生和缓解疼痛的感受。休息(rest)、 冰敷(ice)、加压(compression)和抬高(elevation) 患处是临床治疗急性运动器官创伤的有效方法,并称 之为RICE。
痛觉感受器 伤害感受器:皮肤、躯体组织、小血管和
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及综合性治疗方案
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及综合性治疗方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感受。
然而,当疼痛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超过正常的组织愈合时间,就演变成了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那么,慢性疼痛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呢?一、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一)外周机制外周神经的损伤或炎症是导致慢性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身体组织受到损伤,如创伤、感染或疾病,外周神经末梢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组胺等,这些物质会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信号的产生和传递。
如果损伤持续存在或愈合不良,神经末梢会变得敏感,对正常的刺激也会产生过度的疼痛反应,形成外周敏化。
(二)中枢机制在慢性疼痛的发展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枢敏化是指脊髓和大脑中的疼痛传递神经元变得过度兴奋,对疼痛信号的反应增强。
这可能是由于外周神经持续传来的疼痛信号,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发生可塑性变化,使得疼痛感知被放大和延长。
(三)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中也不容忽视。
长期的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不良的应对方式,如过度关注疼痛、逃避活动等,都可能加重疼痛的感受。
此外,社会支持的缺乏、工作环境的不满意等社会因素也可能影响慢性疼痛的发展。
二、慢性疼痛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一)药物治疗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如布洛芬、萘普生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轻疼痛和炎症。
适用于轻中度的疼痛,如关节炎、肌肉拉伤等引起的疼痛。
2、阿片类药物对于严重的慢性疼痛,如癌症疼痛,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等可能会被使用。
但这类药物具有成瘾性和副作用,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3、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一些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度洛西汀,以及抗惊厥药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不仅可以改善情绪,还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物理治疗1、热疗和冷疗通过热敷或冷敷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的消退。
临床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病发病机制疾病分类中成药用药治疗原则及中成药特殊人群使用注意事项
临床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病发病机制、疾病分类、中成药用药治疗原则及中成药特殊人群使用注意事项慢性肌肉骨骼疼痛1、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病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病是发生在肌肉、骨骼、关节、肌腱或软组织等部位超过3个月的疼痛。
CMPD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容易合并情绪焦虑、抑郁等,是主要致残病因。
中医认为,CMPD属于“痹症”范畴,大多由机体正气不足,媵理疏开,外邪侵入,经络闭塞,气血运行不畅,多生痰浊、淤血等,留置于筋肉与关节,导致筋骨痹痛,轻者重着、麻木,甚者累及五脏六腑。
2、CMPD分类CMPD可根据发病部位分为脊柱源性疼痛、骨关节疼痛和软组织疼痛。
⑴脊柱源性疼痛。
主要包括颈源性头痛、颈椎病、椎间盘源性疼痛、椎管狭窄症、椎间盘突出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脊神经后支综合征、小关节紊乱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脊柱源性内脏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等疾病。
⑵骨关节疼痛。
主要包括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能髓关节痛、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疾病。
(3)软组织疼痛。
主要包括肌肉劳损、肌筋膜炎、肌腱病、腱鞘炎、滑囊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等疾病。
3、CMPD诊疗策略CMP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疼痛疾病,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同时排除感染、肿瘤等疾病,即可诊断CMPD o CMPD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物理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手术治疗、运动和认知行为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等。
药物是治疗CMPD的基石,尤其中成药在我国的CMPD临床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仙灵骨葆胶囊、风湿骨痛胶囊、颈舒颗粒、痹祺胶囊、筋骨痛消丸、洛正滑膜炎片、祛风骨痛凝胶膏、骨通贴膏、瘀血痹片、消痛贴膏、金骨莲胶囊、如意珍宝片、白脉软膏等。
中成药用药原则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材为原料、以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为标准、经批准、加工制成的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
中成药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使用和不容易使用的风险,临床应用须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合理使用中成药,以提高疗效、保障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ENLI
11
两束内含有少突触和多突触神经元。 少突触通路传导伤害性信息的部位,传导速度快,
定位精确。该通路通过丘脑腹后侧向大脑皮质的后部 传导躯体感觉,并由脊髓丘脑侧束的新脊髓丘脑部和 后索的非本体部位对各种躯体感觉进行辨别。
2
分类
急性疼痛 有明确的伤害性刺激; 有疾病或损伤所致的生物学症状; 疼痛可高度局限,亦可呈放射性; 其性质常为锐痛,并伴随组织的病理过 程而存在; 疼痛一般不超过3个月,如未接受正确治 疗,则可转变为慢性。
CHENLI
3
分类
慢性疼痛 是一种持续的病理过程,通常超过急性
疾病期或损伤病程,即疾病痊愈后疼痛仍继 续存在,但也可仍伴有病理过程;
CHENLI
20
心理性疼痛 患者将情绪上的苦恼释放为肉体上的痛苦,这种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包括焦虑、抑郁、 神经质、癔病和压抑。
在慢性疼痛患者中,这种心理性疼痛机制常被 忽视。
理论上,阻断上述任何环节都可以使疼痛缓 解。
CHENLI
9
痛觉传感
痛觉感受器 伤害感受器:皮肤、躯体组织、小血管和
毛细血管旁的结缔组织、内脏器官神经末 梢
CHENLI10来自痛觉上行传递周围神经中有两种神经纤维向中枢传导:
有髓鞘 Aó纤维,直径为l-4µm,传导速度1230m/s 无髓鞘 C纤维,传导速度为1-2m/s
它包括损伤性疼痛、中枢性疼痛、心理性疼痛以 及夸张性疼痛.这些机制的综合即形成了人对疼痛的 感受和反应。
CHENLI
19
伤害性疼痛
源于组织损害,疼痛传导径路如前所述。这类疼痛 有癌痛、退行性关节痛、肌筋膜炎痛以及创伤痛等。
中枢性疼痛
由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或截肢后神经通路被阻断 所致。中枢失去周围神经对其调节后,Aó和C纤维的 上行冲动失去抑制可能是中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
内源性阿片除镇痛外,还参与调节其它的生理 与病理过程。目前发现至少有七种阿片受体,与 镇痛、呼吸、食欲、幻觉、焦虑、免疫功能、体 温调节、记忆、血压等有关。
CHENLI
18
(三)慢性疼痛理论
慢性疼痛包含了与之相关的躯体、情感、动机和 认知等多方面的机制。由于伤害性刺激与个人的概念 判断、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动机和情感等因素互相交融 ,而使疼痛发生机制更为复杂。
慢性疼痛 发病机制与治疗
CHENLI
1
分类
分析疼痛类别比较困难,往往难于清晰地划 分生理性痛和病理性痛,精神性痛和器质性痛 等。 从临床角度看.一般可将疼痛分为急性和慢 性两类。 急性疼痛,发生率极高,几乎每个人一生中 都有急性疼痛的感受。 慢性疼痛,相对较少,但其发生率也占有相 当的比例。
CHENLI
CHENLI
16
中枢控制
疼A 痛
刺
激c
a
+ SG
-
+ — T细
胞
++
作用系统
(脊髓、脑)
CHENLI
17
(二)生物化学理论
自啡肽类物质被发现以来.疼痛的生物化学理 论有了很大发展。内源性阿片系统包含阿片肽三 大家族,即β -内啡肽、脑啡肽及强啡肽。
β-内啡肽主要集中在垂体和下丘脑基底部,脑 啡肽和强啡肽则分布于尾状核、杏仁核、中脑导 水管周围灰质和脊髓后角内。
CHENLI
12
疼痛的控制和修饰
在伤害性信息传导至大脑皮质的上行径路 中,有多个层次对其进行聚集和处理。
另外,也有多个下行疼痛控制系统控制和 修饰上行痛觉通路。
CHENLI
13
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PAG) 刺激该部神经元可导致中缝巨核(NRM)和色
素核(NIC)释放内源性肽类物质,又反过来刺 激分泌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单胺类物 质随相应的神经元轴突在背外侧索内下行至脊 髓后角与中间神经元联接,无论Aó或C纤维均 在后角中受这些下行束的抑制。这些中间神经 元可通过突触前抑制的方式阻止初级感觉纤维 末梢释放 P物质,也可通过突触后抑制的方 式对二级神经元产生影响。
多突触通路属慢速度传导,定位不精确,且只传 导钝痛和灼痛。伤害性冲动通过该系统传导并产生上 节段反射性反应,如呼吸、循环、内分泌的功能改变 。该系统包括脊髓网状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 侧束和脊髓中脑束等。
多突触通路形成脑干网状激动系统,经几次中继 后到丘脑板内核和正中核,由此再放射至大脑皮质、 边缘系统和基底核。
CHENLI
6
国际上对疼痛的处理极为重视:
※ 疼痛的研究和治疗机构逐年增多; ※ 卫生部2007年7月16日文件,设立疼痛科 ※ 治疗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临床医生及治疗
师对疼痛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对影响疼痛的 非神经因素的认识;
※ 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多学科的综合措施
CHENLI
7
定义
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觉,由各种感受器将 其信息传至中枢并进行综合分析后产生,其产 生机制相当复杂,包括心理、神经解剖、神经 化学和神经生理等因素以及个体对过去疼痛的 体验。
疼痛的部位常难以明确指出; 其性质多为持续性钝痛; 植物神经系统相关应答反应常常消失; 可出现抑郁、怠倦和退缩等精神症状。
CHENLI
4
美国 疼痛发病率
7000
6000
5000
4000
m
3000
2000
1000
0 关节炎
腰背痛
偏头痛
痛风等
CHENLI
5
对一般人群的发生率的研究显示:
急性疼痛 头痛、下肢痛最常见; 慢性疼痛 腰背痛为最多见症状。
CHENLI
14
疼痛的发生机制
关于疼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迄今 仍未臻完善,只对疼痛本质的某些 侧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阐明。现 简述几种比较成熟的学说。
CHENLI
15
(一)闸门学说
闸门学说(gatecontroltheory, GCT)是1965年Melzack和Wall共 同提出的一个称为 “闸门控制系 统’’的后角神经回路模型。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 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WHO,1997年)
CHENLI
8
疼痛的神经传导途径
伤害感受器的痛觉传感(transduction) 上行束的痛觉传递(transmission)
包括:传入纤维、脊髓后角、脊髓丘脑束等 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痛觉整合(interpretation) 下行控制和神经介质的痛觉调控(mod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