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中论述了

合集下载

教学相长课件知识讲解

教学相长课件知识讲解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 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只 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教学相长课件
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只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解释
虽有佳肴〔虽:即使 。)( 佳肴: 美味的菜肴。〕,弗食,(弗:不) 不知其旨也; 〔旨:美味。〕虽有 至道〔至道:最精妙的道理。〕, 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 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 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解释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困:知识不够用,难以应 付。〕。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省。〕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相长: 互相促进。〕
【译文】 所以学习了然后才知道自己不
够的地方,教后才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 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 是互相促进的。
语 法 现 象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虽 古:即使
今:虽然
2.不知其旨也
旨 古:味美
今:意义
3.虽有至道
至 古:好到极点 今:到
4.教然后只困
困 古:困惑
今:困难
5.教学相长也
长 古:促进
今:增长
圈划重点词语,背诵课文
嘉肴

一、

引出议论 旨道

旨 不知其

二、 学
不足 知

教学相长的若干探讨

教学相长的若干探讨

教学相长的若干探讨一、“教学相长”指导思想“教学相长”一词出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意指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有学者认为该词的主语是教师,“‘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

”[1];也有学者认为“教学相长”的主语是学生,“教”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仿效”,“教学相长”是指学生“效师而学”和“自觉而学”对学生的成长及提高有相同的益处[2]。

笔者将“教学相长”理解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效师而学”和“自觉而学”实现个体最大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

二、“效师而学”——分层任务教学相长之“效师而学”指学生在课堂教学后仿效教师思路、方法,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指导思想,分层任务即对这一教学指导思想的应用。

分层任务是指在传统的大班授课制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隐形分层,在同等的教学环境中对于不同层次学生分派不同的学习任务,实际上这是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对于分层教学的简化。

分层任务采取隐形分层的方法,隐性分层的好处是分层标准保密,分层形式多变[3],不仅不会伤害学困生的积极性。

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小组学习目标,还使他们得以保留在原有的学习环境中,还省去了分层教学的“麻烦”,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这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分层方法,可以根据一定时期内学生的综合表现及时对分层做出调整。

分层任务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综合考虑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客观上增加了教学内容,延长了教学时间。

三、“自觉而学”——小组互助学习教学相长之“自觉而学”指在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后,通过课后自觉学习、辩证思考,将知识内化、完善自我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小组互助学习即对这一教学指导思想的灵活应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小组互助学习为每个同学“自觉而学”提供了最佳条件,这为他们充分分享学习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还可以使组长自身的不足暴露出来,通过自学及指导组内同学夯实自身的英语基础。

“教学相长”浅析

“教学相长”浅析
在 知识 发 展 成 一 日千 里 之 势 的 今 天 ,教 师 向 学 生 学 习并 不
白己主动离 开教学 岗位 , 些不胜 任的老 师还被学 生赶下 有
了讲 台。冯友 兰先生讲 的另一件事 是这样 的 , 冯友兰 先生 讲 在大学 教他 们“ 宋学 ” 马叙伦 先生 因为 反对 袁世 凯称 的
系, 认为两者可 以相互促进 , 并不是一些人所 理解的教师和 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的相互促进 。在笔 者看 来 , 段关于 “ 这 教 学相长” 的论述是讲 给老师 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原则。这条 原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 其一 .做 教师者首先要学 习。人们 常讲 :给学 生一碗 “
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了。所以我们做教 师的人 , 必须天天 学习 , 天天进行再教育 , 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1 1n 2 2
应当说 , 陶先生所讲 的现象在 目前很多教师中是存 在的。因 此 , 为教师来 说 , 时时记 得 . 作 要 自己在任 何时候 都不能 只
教不学 的。
本来含义究竟是有距离 的。“ 教学相长 ” 一语 , 自中国古书 出
《 礼记》 中的《 学记》 其 中指 出: 虽有佳肴 , , “ 弗食 , 不知其 旨
也; 虽有至道 , 弗学 , 不知其善也 。是 故学 然后知不足 ; 教然 后知 困。 知不足 , 然后能 自反也 ; 困, 知 然后 自强也。 故曰 : 教
从 学生促进 教师提 高的角度 来理解 “ 教学相 长” 对 改 , 进教学工作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 , 这和“ 教学相长” 的
也 会产生倦怠 的现象 。就像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讲的 :
“ 教师必须不断地长进 , 才能教大众 。一 个不长进 的人是不

教学相长【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教学相长【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教学相长【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成语名字】教学相长【汉语拼音】jiào xué xiāng zhǎng【成语解释】教与学互相增长。

指通过教授、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得到进步,而且教师本身的水平也可藉此提高。

语出《礼记.学记》。

【成语典故】《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成语注解】1、自强:自己奋发图强。

2、长:增进、增加。

【成语出处】1、《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源)2、《韩诗外传.卷三》:“虽有善道,不学不达其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

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尽师而熟。

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

”3、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责善〉:“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

”4、《儿女英雄传.第一八回》:“我那解闷的本领都被公子学去了,那里再寻甚么新色的去?我们『教学相长』,公子有甚么本领?何不也指点我的一件?彼此顽起来,倒也解闷。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指通过教授、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得到进步,而且教师本身的水平也可藉此提高。

使用类别用在“教学并益”的表述上。

【教学相长造句】1、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这是教学相长的前提。

2、这个活动让所有学员和讲师彼此互相切磋,提供教学相长的机会。

3、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落实教学相长的理想。

4、专题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等方式是促进教学相长,并提倡研究风气的快捷方式。

5、这个活动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和学生进行密切的互动,确能收取教学相长的效果。

【教学相长的成语故事】《礼记》为十三经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

本为许多关于“礼”的单篇文章,西汉戴圣从中选取四十九篇编订成书,世称“小戴礼记”,成为现今通行的版本。

论教学相长

论教学相长

2020年10月总第70期论教学相长赵剑宇摘要:基于“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教与学永远统一的实践”的本体论认识,可以通过对师生主体多维“教—学”互动来理解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有四种表现形态,即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教教师学、教师教教师学、学生教学生学。

教学相长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生命互生,师生在教学生活中实现生命成长。

关键词:教学相长;教学统一;生命互生一、教学相长的起源我国第一本专门论述教学关系问题的专著《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1]6的教学原则,深刻论述了教与学的互生关系。

“教和学永远是统一的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一。

”[2]这是对教学相长概念分析的认识起源。

教学相长就是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它离不开教学统一的认识前提。

从汉字词性的角度看,“教”“学”分别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教”和“学”表示两种行为动作,作名词时表示两种状态的描述。

当“教”和“学”都作动词用的时候,教学表示在教指导下的学,即“有教的学”[3],这是一个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是由“目的词”和“参照词”或者说“中心词”和“修饰词”构成,[4]在“有教的学”这一结构中,“教”是参照词,“学”是目的词,这一词语关系有助于理解“教”的活动存在的条件性价值和促进“学”的最终目的性。

“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的主要形态,这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互动中的教学统一。

但教学的含义还不止于此,儿童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特有的本体性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信息时代的到来扩大了知识的获取途径和获取范围,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知识的可能,也提供了他们去“教”的可能,这就延伸出“学生教教师学”的第二种教学形态。

走入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内部,我们还会发现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互教互学的现象,表现为“教师教教师学”和“学生教学生学”。

由“有教的学”的偏正结构出发以及教学经验的总结,我们总结出了“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教教师学”“教师教教师学”“学生教学生学”四种教学形态。

小古文 教学相长

小古文 教学相长
-- 精品--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 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 曰:教学相长也。
-- 精品--
得出结论
对照板书背诵课文 -- 精品--
特色赏析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 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 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 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 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 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 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 简意赅,浅显易懂。
教学相长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礼记》
-- 精品--
《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 汇编。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 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 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 《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 读物。
-- 精品--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 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 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 精品--
是故(所以,因此。)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受到) 阻碍,不通。〕。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自 我反省。〕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力, 勉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故,所以。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 精品--

教而后思 教学相长

教而后思  教学相长

教而后思教学相长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

而教学作为教育的核心环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故人们常常说:“教而后思,教学相长”。

本文将从教育的意义、教学的特点以及教学相长的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育的意义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以达成某种目标为基础,对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培养。

它的意义如下: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孕育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推动力。

它旨在使每个人充分发挥潜能,锻炼身心素质,培养才干和创造力。

2. 塑造美好社会:教育是塑造美好社会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传承优秀文化,培养高尚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3. 培养公民素质: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知识和智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的特点教学是教育过程中最具体、最直接的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1. 互动性: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反馈,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2. 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因此,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循序渐进:教学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

通过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学习目标。

4. 创新性:教学应当具有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

三、教学相长的实现路径教而后思,教学相长,意味着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成长和进步。

实现教学相长有以下几个路径:1. 提升教师的教育素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提升教师的教育素质对于实现教学相长至关重要。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注重自我学习和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育情怀。

部编版小升初 语文言文 解题思路 阅读训练3(含参考译文,含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 语文言文 解题思路 阅读训练3(含参考译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三)(含参考译文)一、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言未尽而王生去,盖欲拒人于千里之外。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

”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吾悉能志.之。

(2)王生不说.。

(3)王生益愠.。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4.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二、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两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4.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对“教学相长”的一点看法

对“教学相长”的一点看法

对“教学相长”的一点看法作者:李军张海玲陆信礼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3期摘要:“教学相长”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了,要贯彻好这一原则,任何教师都要做到两点:一是为教学生必须首先学习;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必须从事教学。

关键词:“教学相长” 教师教学“教学相长”这个成语,对广大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然而,该成语的准确含义,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把握的,而且很多教师对它还存在一种误解。

按照他们的观点,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换,老师反从学生那里获得了新知。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不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知识发展呈一日千里之势的今天,教师向学生学习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需要指出的是,对教学相长的这种理解也是有一定理论根据的。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曾提出不少类似的言论。

比如孔子曾讲:“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荀子也曾指出:“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不过,明确提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是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因为他在《师说》一文中讲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从学生促进教师提高的角度来理解“教学相长”,对改进教学工作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这和“教学相长”的本来含义究竟是有距离的。

“教学相长”一语,出自中国古书《礼记》中的《学记》,其中指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教学相长”讲的是“教”和“学”这两个环节的关系,认为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教师和学生仅仅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促进。

在笔者看来,这段关于“教学相长”的论述是讲给老师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原则。

这条原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做教师者首先要学习。

教学相长的故事及意思

教学相长的故事及意思

教学相长的故事及意思教学相长的故事及意思教学相长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相长的故事及意思,希望对你有帮助!【释义】“教学相长”比喻师生之间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出处】此典出自《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礼记》,又称《小戴礼》,主要讲的是论述儒家对“礼”的见解。

据说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根据各自的见闻撰写而成的。

其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关于教育方面的.一篇论文。

它论述了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总结了前人在教与学方面的丰富经验。

《学记》中写到:即使有美味的熟肉,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才知道自己理解得还不透彻。

知道了自己理解得不透彻,才能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成语典故子夏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做过鲁国莒父宰。

子夏才气过人,孔子去世后,子夏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

子夏在跟随孔子学习时,曾问孔子“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这是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画图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回答说:“卜商啊,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

现在我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聪明的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为先,礼在后”的道理,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启发了孔子,所以孔子很高兴,认为可以和子夏一块探讨《诗经》了。

成语寓意博学如孔子,也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受到学生的启发,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识。

“教学相长”新解

“教学相长”新解
四、处理好教育理论、教育体制、学习方式和时代发展的关系 高度决定视野,我们还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教学 相长”。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必然引发教育的重大改变。在整个人 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 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是引发教育模式的两次质变。 前者是扩展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了人类的抽象思维,使 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独立出来;后者是让书本成为文化的主 要载体,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现代教育的普及。如今多媒体和 网络的高速发展,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思 维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当代的信息技术 已成为人类文化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演变发展的第三个里程 碑。当今,教育理论已从古老的学记、大教学论、人本主义教育 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发展到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最 近发展区理论、发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学习方式也已从原始古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发展到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终身学习、微课等各种网络学习。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育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学习方式更是 日新月异。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教育也必须与时俱 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一个时代有 一个时代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一个时代的教育体制、教育 理论和教育方法必须与这个时代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相适 应。如果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只是一味地抱残守缺、刻舟 求剑,那就会成为教育发展的严重桎梏!因此,我们必须摆脱陈 旧落后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我们的教育理论家、教 育管理者、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反思总结,探索出适合 时代、适合当代国情的教育理论、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从而多 快好省地培养更多各级各类的创新型人才,实现科技强国、人 才兴国的伟大中华民族复兴梦!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翻译句子;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阅读训练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止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着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2.翻译划线的句子;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如是者十四年B其如土石何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阅读训练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2.翻译下列句子: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回答下列的问题;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答:九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程门立雪宋史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答: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 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3.翻译句子;①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译文: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②名之者谁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着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用一句名言回答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①吾悉能志之音义②李生说之曰音义③不应而还音义④迨年事蹉跎音义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句: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一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译文: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答:一六教学相长节选礼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翻译句子;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故曰:教学相长也②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附答案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四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五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 2.C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七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八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九1.①向②怎么;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十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见译文 3.D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天才出自勤奋一三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一四1.①zhì;同“识”记②shuì;劝说③xuán;同“旋”,转身④cuō tuó光阴消逝 2.D.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一五1.①提出疑难②也许,或许③增加知识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一六1.①zhī;味美②zhǎng;增加,促进③虽,suī;即使;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对“教学相长”的一点看法5页word

对“教学相长”的一点看法5页word

对“教学相长”的一点看法“教学相长”这个成语,对广大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然而,该成语的准确含义,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把握的,而且很多教师对它还存在一种误解。

按照他们的观点,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换,老师反从学生那里获得了新知。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不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知识发展呈一日千里之势的今天,教师向学生学习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需要指出的是,对教学相长的这种理解也是有一定理论根据的。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曾提出不少类似的言论。

比如孔子曾讲:“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荀子也曾指出:“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不过,明确提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是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因为他在《师说》一文中讲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从学生促进教师提高的角度来理解“教学相长”,对改进教学工作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这和“教学相长”的本来含义究竟是有距离的。

“教学相长”一语,出自中国古书《礼记》中的《学记》,其中指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教学相长”讲的是“教”和“学”这两个环节的关系,认为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教师和学生仅仅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促进。

在笔者看来,这段关于“教学相长”的论述是讲给老师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原则。

这条原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做教师者首先要学习。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就是说,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首先要受教育。

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对所教知识都搞不明白,他能够在三尺讲台上继续站下去吗?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讲过他求学期间发生的两件事:一件发生在他在中国公学读中学期间,他讲:“我有一门课是逻辑,所用的课本,是耶芳斯的《逻辑要义》。

学记教学相长的论述

学记教学相长的论述

学记教学相长的论述以学记教学相长的论述为题,我们来探讨学习和教学的互动关系。

学习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习与教学相辅相成。

学习是个体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而教学则是传授知识、引导学习的过程。

没有教学,学生将无从获取知识;没有学习,教师的教学也将毫无意义。

学习和教学的相互作用,使得知识能够传承下去,世代相传。

学习和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基石。

学习与教学相互促进。

学习是个体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过程,而教学则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帮助。

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

而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反过来反映在教师的教学效果上,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和教学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教育的进步。

学习与教学相互影响。

学习是个体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而教学则是传授知识、引导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中,个体通过教学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和教学相互影响,使个体和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学习和教学的互动关系需要建立在人类的视角上。

学习和教学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中心。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思考和探索,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学习和教学的相互促进和共同进步。

学习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学习和教学的互动关系不仅推动了个体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重视学习和教学的互动关系,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学教学相长的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学相长的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学相长的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的学科,它关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

而“教学相长”这个名词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

教学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教师根据学科知识、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以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的一种活动。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看作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单向度关系。

然而,“教育学教学相长”的理念却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将教育变得更为互动和有意义。

“教育学教学相长”强调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学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进步。

教师的教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优势,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技巧,也通过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和兴趣等,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而学生则在教育学教学相长的环境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他们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要通过和教师的互动和讨论,培养批判思维、团队协作和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他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获取知识,而是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平台。

在教育学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教师从学生身上获得反馈和启发,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学生则通过不断与教师互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在教育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种互动和相互促进的教学方式,使得教育过程更加有意义和有效。

总之,“教育学教学相长”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倡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学习,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为培养综合素质和培养创造力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学记》中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有哪些主要论述?这些论述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学记》中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有哪些主要论述?这些论述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学记》中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有哪些主要论述?这些论述还有哪些现实意义?一、教学原则方面的主要论述1.教学相长《学记》认为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已知识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教学的困难。

知道不足,才能勉励自己不断求得进益;知道困难,才能督促自己认真学习钻研。

教人与自学相互促进,意即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反过来"学"也能助长"教"。

这就叫做"教学相长"。

•现实意义:"教学相长"原则的发现与阐明,对于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改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教育理论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学记》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话动。

不仅要有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要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学记》对教学中学生的思考特别重视,这种学思并重的思想,对于现在的教学又着现实意义。

这也指导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注意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

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书本,师生还要互相学习,特别是教师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共同提高。

2.尊师重道《学记》中:“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其意思就是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尊师,因为必须使教师受到尊重,然后道德和知识才能受到尊重,之后人们才会重视学习,重视教育。

现实意义:教师的职业逐渐成为受尊重,受优待的族群。

生活待遇的有所提高,社会影响也日见增强,每年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

…3.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

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外活动(包括课外作业在内)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教学相长辨析

教学相长辨析

教学相长辨析作者: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现代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研究生摘要:教学相长是《学记》中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本意主要指“生生”相教,随时代变迁人们对它的理解逐渐发生变化。

本文对其本意进行澄清,理清其历史演绎过程与原因,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等方面探讨其对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学记教学相长教育思想生生相教《学记》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论述了教育的地位、作用和目的任务,尤其对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作了系统而精辟的阐述。

其中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思想为历代教育者所推重,当代有些教育学教材甚至把它作为有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1],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由于《学记》言简意丰,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历来见仁见智,理清其本义及演绎发展的过程,吸取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重新审视它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一、教学相长的本意:要理清教学相长的本意,我们要从《学记》原文入手,分析它所描述的教学环境,尽管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描述[2]。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这段话以嘉肴和至道作比,指出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两种矛盾,且引古书为证,然而由于古文尚简,略去了句子的主语。

教的主体是教师还是还生,给后人的不同理解留下了空间。

笔者在这里尝试作以下澄清:1.《学记》中的教师《学记》对教育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三王四代唯其师”,意即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教师的作用。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当时的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是很高的,教师往往也是国家行政事务的顾问、军事战略中的谋士,在学识、智慧以及品德方面通常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能在普通人心中建立起极高的威信,是与他们自身的高超智慧和渊博学识分不开的[3]。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



教 学 相 长
故 曰 : 教 学 相 长 也 自己督促自己 。

知知 是 困困 故 ,。 , 然知 学 后不 然 能足 后 自, 知 强然 不 也后 足 。能 , 自教 反然 也后 ;

虽虽 有有 至嘉 道肴 ,, 弗弗 学食 不不 知知 其其 善旨 也也 。。

教 学 相 长
全文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不知道它 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 它好。因此学了以后知道(知识)有欠缺, 教了以后知道(学问)贫乏。知道有欠缺, 这样以后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 知道贫乏,这样以后能够自己督促自己。 因此: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 自己的学问。

虽虽 有有 至嘉 道肴 ,, 弗弗 学食 不不 知知 其其 善旨 也也 。。

教 学 相 长
• 故 曰 : 教 学 相 长 也 。
知知 是 困困 故 ,。 , 然知 学 后不 然 能足 后 自, 知 强然 不 也后 足 。能 , 自教 反然 也后 ;

虽虽 有有 至嘉 道肴 ,, 弗弗 学食 不不 知知 其其 善旨 也也 。。
教 学 相 长
《教学相长》一文出自《礼 记〃学记》。《礼记》是儒家经 典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 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 书。《学记》是《礼记》中的第 十八篇,主要是教育经验和教学 理论的总结。
• 故 曰 : 教 学 相 长 也 。
知知 是 困困 故 ,。 , 然知 学 后不 然 能足 后 自, 知 强然 不 也后 足 。能 , 自教 反然 也后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熟肉食。
教 学 相 长
• 故 曰 : 教 学 相 长 也 。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发音jiào xué xiāng zhǎng意思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后多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示例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

《学记》:《礼记》名篇。

主要是讲述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历。

是古代史上比拟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1.2 做法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学---知缺乏---自反长———促进嘉———美好旨———味道教——-知困——困惑,不理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相互促进。

缺乏:不够之处1.3 道理教学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2.1 原文内容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

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

是故⑥,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⑦。

知缺乏,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⑩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2.2 作品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去吃,(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缺乏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

知道自己有缺乏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强。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3 原文注释1.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好的菜肴。

虽,即使;嘉:佳,美好。

肴:熟的鱼肉等,熟食。

2.弗食:不吃饭3.旨:味美。

4.虽:即使。

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极好的道理。

(道:理想)6.是故:因此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困惑的地方,困:理解不透的地方8.知缺乏:知道自己有缺乏之处。

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强:自己发奋图强。

强:使动用法,使……强。

11.善:美好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13.文言知识:说“至”上文有“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极”“至道”指极好的道理。

《教学相长》的教学设计

《教学相长》的教学设计

《教学相长》的教学设计教学相长,顾名思义,就是教与学的两个方面,现在也叫双边活动。

过去是教师只教,学生只学,即所说的“填鸭式”。

现在是教师要注重方法,学生要注重学法,既新课程理念。

以下是的《教学相长》教学设计,欢送阅读!《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西汉戴圣编撰。

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学记》:《礼记》名篇。

杂记秦汉以前的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

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

是古代教育史上比拟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1、给以下字注音。

长()嘉肴()强()学学半()2、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是故困自反自强教学相长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断句、领悟感情2.示范性朗读。

3.学生互相点评。

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全文。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2.“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1、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2、翻译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篇一:教学相长发音jiào xuéxiāng zhǎng意思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后多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示例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

《学记》:《礼记》名篇。

主要是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1.2 做法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学---知不足---自反长———促进嘉———美好旨———味道教——-知困——困惑,不理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相互促进。

不足:不够之处1.3 道理教学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2.1 原文内容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

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

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⑦。

知不足,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⑩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2.2 作品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去吃,(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

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强。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3 原文注释1.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好的菜肴。

虽,即使;嘉:佳,美好。

肴:熟的鱼肉等,熟食。

2.弗食:不吃饭3.旨:味美。

4.虽:即使。

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极好的道理。

(道:理想)6.是故:因此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困惑的地方,困:理解不透的地方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

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

强:使动用法,使……强。

11.善:美好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13.文言知识:说“至”上文有“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极”“至道”指极好的道理。

14.相长:相互促进。

相:相互。

长:促进15.故:所以16.食:吃17.学然后知不足: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18.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翻译句子。

译文:①学后知道的不足,教后知道有困难译文:②故曰:教学相长也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5.本文观点()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答案:1.①zhī;味美②zhǎng;增加,促进③虽,suī;即使;道理,dào;道理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

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5、教学和学习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类比论证原文翻译:即使有美味的煮鱼肉,(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

因此,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然后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

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然后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1.1 原文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①,去年天气旧亭台②。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③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④独徘徊。

1.2 注释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酒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旧,旧时。

③夕阳: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⑥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⑨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来回走。

1.3 译文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2 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

汉族,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

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

性刚简,自奉清俭。

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

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3 词牌格律3.1 词牌名《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

上下片三个七字句。

四十二字。

分平仄两体。

平韵体流传至今。

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

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

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

又有《小庭花》等二十余种异名。

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

“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

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哲理】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5 名言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因对仗工巧流利、富于内涵而成为千古名句。

这一联写出了人们心中所有但为笔底所无的细腻感受,道出了自然界的规律。

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提到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的高度上来加以描写。

“无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觉、感受和感叹,“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

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开一落的花,又使人联想到其他许多一兴一亡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