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的人工地震波
人工地震横波地质勘察
人工地震横波地质勘察
— 查 明复杂、 疑难 地质 问题 的新 方法 张达敏 梁 壮 杨春 霞
‘ 沈阳岩土工程技术侧试开发 中心, 沈阳 10 5 1 0)
摘 要
人工横 波地展是工程物探的一种新技术 , 但由于理论 上存在一些误 区, 给地质解 释 带 来困难 , 一度被人们放弃。我们依据工程 实践解开这些 误区之谈 . 并介绍应 用该 技术解 决的一些疑 难复杂地质问题的工程 实例, 以期使之 得到更好地 推广和应 用, 为工程设 计和建设 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横波; 波速 : 观侧点密度 汾 辨率
有一套 可靠钻 探资料即可。在上述条件下 , 深度误差可达 到 l m以内。 () 例 2实 ・ 滑坡探 测。滑坡探测关键是 确定滑动面深 度和形态。钻探时由于滑动面破碎或与节理 ①
面相混, 有时难以 取到岩芯 或难以 辨认, 而且钻孔量少更难以 查明滑动面的形态。 在地震剖面 上, 一般情况下滑动面有强弱不等的界面显示, 特别是在滑动面上下地层, 断层明显错位, 测线 成网时其滑动面的形态则可以用滑动面 等深线图来表示, 并据以确定滑粗的发展趋势。笔者
消失。 尽管 在海洋地震中就是在水中激发进而勘探海 底地层中的石油, 但在横波勘察时却收
不到地下水的反射波。而笔者恰恰是利用横波地展法查明了许 多地下水 的问题 , 区在 哪? 误 人们可能忽略 了这样一个间题, 就是 在实施人工地震时 , 发横波还是接 收横波 ?纵波 是激
地震与横波 地震的区 别之一, 是地震波的传播 方向 与测线方向 一致则为纵波; 相互垂直则为横 波。 抛开测 线不管, 论是地下 无 爆炸, 地表垂直锤击还是侧向锤击, 我们激发的波都是既有横 波分量又有 纵波分量的复合波, 别仅仅是分量的大小之别。决定收到何种波的关键是使用 区 什么样的检 波器。 检波器的基本原理是中间为一磁棒, 部为一弹性线圈组成的闭合电路, 外 地 下振动传到 地面后使线圈振动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 再经地震仪转换为正弦波。纵波检波器 的线圈 是垂 直地面振动, 检波器的 横波 线圈则沿 地面水平方向 振动, 对垂向震动反应很迟钝,
地震波描述
1.1设计加速度过程线依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为10%时,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 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场地土属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
根据(DL5073-2000)《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本工程壅水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设计烈度按7度取。
参考工程地质报告,本课题选取美国Taft地震波、人工地震波与实测地震波共三条地震波进行分析。
Taft地震波,1952年7月21日发生于美国的加利弗里亚州地震(California Earthquake,震级7.4级),是位于加州Kern County林肯学校的No.1095地震台测得的地震记录,该记录地距震中约43.5 km。
地震仪设于学校附近一隧洞混凝土地板上,测得完整的三向地震波,记录长达54 s,最大地震加速度175.9 cm/s2,最大速度17.7 cm/s,最大位移9.15 cm。
Taft 地震波由于记录完整、数据可靠,在国际地震工程界被广泛引用。
本报告中将其峰值加速度调整至0.15 g得到设计地震加速度过程线进行动力反应分析,通过SHAKE91程序反演后,坝基水平向基岩地震波峰值为0.12 g,竖直向基岩地震波峰值为0.08 g。
横河向、顺河向和竖直向输入加速度之比为3:3:2。
计算地震时长20 s,时间步长为0.02 s,各方向地震波时程如图1.1-1至图1.1-3所示。
人工地震波,是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选取规范标准反应谱为目标谱生成。
人工波生成时,迭代误差取为5%,其中特征周期Tg按照基岩场地取0.3 s,反应谱最大值的代表值βmax取为2,设计加速度代表值为0.15 g。
由此得到设计地震加速度过程线进行动力反应分析,通过SHAKE91程序反演后,坝基水平向基岩地震波峰值为0.12 g,竖直向基岩地震波峰值为0.08 g。
人工合成地震波的研究_黄朝光
1996年8月Journal o f Fuzhou U niversity(Natural Science)Aug.1996人工合成地震波的研究黄朝光 彭大文(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福州,350002)摘 要 从工程实际出发,选定具有均匀分布的随机相角余弦函数的线性叠加作为数学模型来合成与所需要求符合的地震波.它不仅能满足地震波的三要素,而且与现行规范的反应谱方法相衔接.本文根据提出的数学模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应用于工程实例中.关键词 地震波;人工合成;三角级数;标准反应谱1 概述对重要的建筑物、大跨桥梁和其它特殊结构物采用多节点多自由度的结构动力有限元分析时,往往是把地震强迫振动的激振-地震加速度时程直接输入,对结构进行地震的时程反应分析.这种动态时程的分析方法可以考虑各种不同因素,使结构抗震计算分析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震害现象,也使结构工程师更清楚结构地震动力破坏的机理和正确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途径.但结构动力时程分析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结构计算模型的合理和计算方法的精确,而且与所使用的地震输入即地震波的选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对于时程分析法而言,合理选择适宜的地震波是极为重要的.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无论其规模、产生概率以及地震的波形特征都具有其随机性.目前国内外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强震记录可供时程分析选用.这些记录由于能真实反映地震动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重要工程的抗震设计.然而,天然的强震记录毕竟数量有限.这不能完全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这就使得地面运动的人工模拟成为地震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选定具有均匀分布的随机相角余弦函数的线性叠加作为数学模型,合成与所需要求符合的地震波.它不仅能满足地震波的三要素,而且与现行规范的反应谱方法相衔接,可以提供工程实践使用.2 地震波的输入多自由度体系结构分析中,水平地面运动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可写为:[M]{x}+[C]{x}+[K]{x}=[M]{I}x g(1)式中:[M]为质量矩阵;[C]为阻尼矩阵;[K]为刚度矩阵;{x}为相对位移向量;x g为地面运动加速度.对结构进行时程分析时,应在时域内对微分方程式(1)进行逐步直接积分,这就需要输入一个地震加速度时程.这个加速度时程一般可以采用以下3种方法输入:1)直接记录到的地震波.本文收到日期:1995-12-31黄朝光,男,1970年出生,研究生本研究得到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2)选用类似场地条件的实测地震记录,通过调整加速度幅值和时间尺度修正其频谱,以适应实际场地处的抗震要求.3)以一定原则生成的人工地震波.所谓直接记录到的地震波是把一些著名的强震记录作为输入波,如ElCentro 记录,T aft 记录,Oly mpia 记录等.但是,随着对地震波三要素(最大峰值、频谱特性、持续时间)的深入理解,越来越注意场地条件、传播途径、震源距离、震级等因素的影响,力求所选用的记录波三要素与当地估计的地震波三要素相吻合.一般在时程分析中,要得到符合场地的记录地震波,可对相近的地震波进行调整加速度幅值和时间尺度,修正其频谱.2.1 地震波加速度振幅的缩放设某一地震记录x S (t ),其峰值加速度a S max ,现需调整到峰值加速度a max 的地运动.令:B =a max /a S max(2)则:x (t )=B x S (t )(3)x (t )将具有所要求的峰值加速度a max ,其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与x S (t )无任何改变,仅强度发生了B 倍变化.2.2 地震波卓越周期的调整设地震加速度记录x S (t ),其加速度反应谱为S a S (T ),通过缩放因子A (A >0)可得:x (t )=x S (A t )(4)S a (T )=S a S (A T )(5)式(5)表明,当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沿时间轴以因子A 压缩(A >1)或拉伸(A <1)时,其对应的加速度反应谱周期轴以相同的比例压缩或拉伸,地震波持续时间也以相应比例压缩或拉伸.上述方法虽然简单,但毕竟比较粗略,事实上,由于地震记录受震源、传播介质、场地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在同一地点,在先后发生的不同地震中所记录的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形状,大小及对应的反应谱的特征也不可能一样.为此本文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规定,通过数值方法生成人工合成地震波.3 人工合成地震波人工合成地震波的理论和技术近20多年来已得到很快的发展〔1~5〕,成为地震工程理论研究和工程抗震设计的有力工具.至今为止,被用来合成人工地震波的方法很多,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地震看成不同频率的具有随机相角的迭加;另一类是把地震看成具有一定幅值的随机脉冲(D 函数)的迭加.至于所采用的随机数学模型,可以把地震看成由一个确定的时间强度函数和一个平稳的高斯过程相乘的非平稳过程.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把地震看成不同频率的具有随机相位角的三角级数的迭加,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技术,生成拟合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它不仅能满足地震波的三要素,而且与现行的反应谱方法相衔接,更为方便的是可以通过改变初相角的初值模拟地震的随机性.3.1 三角级数模型三角级数模型的余弦函数可设为:・83・第4期黄朝光等:人工合成地震波的研究 A (t )=∑n k =1C k cos(X kt +W k )(6)式中:X k 与C k 分别为第k 个傅里叶分量的频率和振幅,W k 为初相位角,取(0,2P )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对于给定的功率谱密度函数S S (X )而言,C k 与X k 可由下式确定:C k =[4S S (X k )õ△X ]1/2△X =(X u -X )l )/NX k =X l +(k -12)△X (7)式中:X u 、X S 分别为正X 域内上、下限值.为了产生一组与给出标准谱拟合的地面加速度过程,常用一个包络函数f (t )乘以平稳过程a (t),得到一个非平稳过程.x (t )=f (t )õa (t )(8)式(8)即为所用的人工地震波三角级数模型.f (t)是加速度幅值的包络线,通常采用下述表达式[5]:f (t )=t 2/t 21(0≤t ≤t 1)1 (t 1≤t ≤t 2)e -c (t -t 2)(t 2≤t ≤t 3)0 (t 3<t <T )(9)式中:c 为衰减常数,取值常为0.1~1.0;t 1、t 2和t 3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取值;T 为分析时段总长.3.2 由标准反应谱拟合功率谱把地震看成是平稳随机过程时,加速度反应谱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加速度最大值在某一概率上不同周期点的连线.地震波的功率谱,则是其自相关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反应谱的拟合,就是使式(8)产生的地面运动x (t )的反应谱与指定的反应S T A (X )(常称目标谱)一致.本文采用平稳过程反应谱与功率谱的近似关系[6]:S x (X k )=2N P X k [S T a (X k )]2õ{-2ln[-P X k T d ln p ]}-1(10)式中:N 为阻尼比;T d 为地震动持续时间;p 为反应不超过反应谱值的概率.3.3 快速傅里叶转换(FFT )采用三角级数直接求和的方法计算A (t )时,频率增量△X 的确定与时间步长△t 的确定是完全独立的.在利用FFT 时,离散时间点的总数和离散频率的总数相等,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因此,要注意下列一些参数的取值.1)频率间距△X 的确定.△X 由所需要拟合的反应谱坐标(也称控制点坐标)而定.为了使迭代不出现反复,△X 应取足够小,使得每一坐标T i 两侧,即在(T i-1,T i )和(T i ,T i+1)范围内有足够数量的三角级数,以提高频率的分辨率.欲使X m 、X m-1之间有不少于两项・84・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三角级数,需满足△X ≤X m-1-X m 3=23P (1T m-1-1T m),若设T m =3s ,T m-1=2.7s ,则△X ≤0.0123(2P ).2)分析总时段T 的确定:△X =2P /T(11)式中如取△X =0.0123(2P ),则T=81.30s .3)三角级数项数N 的确定:T =N △t (12)式中:△t 为时间步长,它由动力分析的稳定性所确定.从理论上讲,△t 越小,算法的稳定越好.如取△t =0.01,则由N =T /△t 可知N 为8130.但在FFT 算法中要求N 为2的整数次幂,即N=2L @,这里的L 应为13,因此N=213=8192.由于地面运动持续时间T d 一般小于80s ,所以在包络函数f (t )中设置了t 3~T 的加零段,这是为了提高频率分辨率,即减小△X 的需要.从上可知,N 与T 主要由△X 和△t 根据式(11),(12)和N =2L的关系所决定的.计算表明:△X 越小,在两控制点之间的三角级数项越多,迭代修正的效果越好;当控制周期在5.0~1.05s 时,可取5项三角级数;当控制周期在1.0~0.55s 时,可取7项;当控制周期在0.5~0.05s 时,取11项.4 计算程序的编制及计算实例4.1 程序的主要参变量程序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1-89)的标准设计谱作为目标谱.在程序的编制过程中,考虑了反应谱与目标谱拟合过程的误差控制,计算结果表明,经过10次左右迭代,可以把各个控制点周期的反应谱误差控制在5%以内.根据有关文献的建议,对于柔性长周期结构一般选择20s 的地震动持续时间较为合适[7].由上述原则产生的人工地震波,在单塔悬索桥地震反应分析实例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程序中考虑以下主要参数量:LD -烈度,可输入6、7、8、9中任一值,分别代表6、7、8、9度地震.SJLD -输入1、2、3中任一值,可分别代表小震烈度、设防烈度、大震烈度.CDLB-场地类别,可输入1、2、3、4中任一数,分别代表Ⅰ、Ⅱ、Ⅲ、Ⅳ类场地.JZYZ -可输入0或1,分别代表近震和远震.T 1、T 2、T 3-时间包络线f (t )的3个控制值.C-时间包络线f(t)的衰减常数.ZN -阻尼N.IX -随机数,不同的初值IX 可产生一组不同的随机相角,从而产生具有共同的反应谱特性和包络特性但相角不同的人工地震波,以此模拟地震的随机性.IX 的产生采用同余法,IX 值在1~65535.・85・第4期黄朝光等:人工合成地震波的研究 图1计算了不同时间强度的人工波,其中,图1(a)为振动型人工波.图1(b)为冲击型人工波.图2计算了不同场地的7度人工波,其中,(a )、(b )、(c )、(d )分别为Ⅰ、Ⅱ、Ⅲ、Ⅳ类场地.图3计算了近震、远震的人工波.(a )远震人工地震波 (b)近震人工地震波图3 远、近震人工地震波・86・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4.2 计算实例图4为福建省沙县单塔悬索桥,该桥桥长为112m ,桥宽为7.3m +2×1.5m ,垂跨比1/10;主索截面积0.05954m 2,吊索截面积0.00397m 2,弹性模量E c =1.96×108kN /m 2.钢筋砼加劲桁架及桥面系单位长度的质量5528kg /m ,弹性模量E b = 3.52×107kN /m 2.扭转弹性模量1.512×107kN /m 2.根据等代梁法计算,加劲桁架的竖向抗弯惯矩为1.045m 4,横向抗弯惯矩为5.743m 4,抗扭惯矩E t =3.0689m 4,截面积为1.2232m 2.由于塔底嵌固于基岩层,可视为固定端,主缆锚固于两岸的墩台上,也处理为固结.场地类型定为Ⅰ类,7度设防.计算中全桥分为189个结点,242个单元.图6 单塔悬索桥塔顶纵横向位移响应 图7 单塔悬索桥塔根纵横向位移响应・87・第4期黄朝光等:人工合成地震波的研究 图5是沙县悬索桥跨中纵横向的弯矩响应和剪力响应图.图6是沙县悬索桥塔顶的纵横向位移响应图.图7是塔根的纵横向弯矩响应图.计算表明,该桥具备7度抗震能力.5 结语从工程实际出发,把地震看成不同频率具有随机相位角的三角级数的迭加,采用快速傅里变换(FFT )技术,生成拟合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它不仅能满足地震波的三要素,而且与现行的反应谱方法相衔接,更为方便的是它可以通过改变初相角的初值模拟地震的随机性.计算实例表明,根据工程场地的具体情况,可以方便地产生符合设计要求的人工合成地震波.只要选用的参变量合理,可以得到比目前常用的天然地震记录更理想的计算结果.因此对重要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时,如果得不到该场地上与预测地震同震源的历史记录,采用对应于标准反应谱的人工合成地震波是可行的.参考文献1 宋雅桐.人造地震波的研究.南京工学院学报,1980(2):80~882 陈永祁.拟合标准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建筑结构学报,1981(4)34~423 陈永祁.人工地震波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使用.建筑结构学报,1982(6):59~684 项海帆.规范化的人工地震波.同济大学学报,1985(4):1~105 刘小弟.具有天然地震特征的人工地震波研究.工程抗震,1992(3):33~366 吴育才,黄宗明,王金海.单层厂房震例及其应用.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9~677 李国豪.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2.501~569A St udy of Artificial Combinat ion Earthquake WavesHuang Chao guang Peng Daw en(Depar tment of Civil and A r chitectural Engineer ing ,Fuzhou U niv ersit y ,F uzho u ,350002)A bstr 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 he actual engineer ing ,liner methods o f super position with a stochastic phase a ng le co sine funct ion o f unifor m distr ibutio n are selected as a m athematial mo del t o be co mbined int o ear thquakewav 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a ct ual eng ineering.T he model not only is a ble t o meet t he thr ee es-sential fa ct or s o f the ear thquake wa ve ,but is linked up with the response spectr um method in curr ent code .Ba sed o n the mat hem atical patter n o ffered ,the co r responding pr og ra m ,which has being applied to actual en-gineeing ,is dr awn up.K eyw or ds ear thquake w aves;a rtificial combination;tr ig ono metric ser ies;st andar d r espo nse spect rum ・88・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
规准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谱参数
规准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谱参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震动反应谱是描述地震动对结构物产生影响的重要参数,对于工程领域的地震设计和抗震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是指在考虑地震动波形、震源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后,将地表地震动反应谱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的反应谱曲线。
在地震工程领域,研究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参数可以反映地震动频率和幅值之间的关系,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地震动作用于结构物的特性。
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参数可以用于地震设计规范的制订和修订,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参数还可以用于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性能评估,提高结构物的抗震能力。
深入研究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参数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部分将重点探讨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后续内容的展开提供必要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谱参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探讨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参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为工程设计和抗震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总结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参数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的地震工程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完善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参数的计算方法,探讨不同地震动特征对参数的影响以及拓展其在不同工程场景下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参数,可以提高工程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促进地震工程领域的发展。
2. 正文2.1 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简介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是指将实际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进行规范化处理,以消除场地效应和地震动强度的影响,得到一种标准化的地震动反应谱。
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可以用于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动响应分析,是工程设计和地震灾害评估中重要的参考依据。
FLAC3D动力分析中的人工透射边界和地震波施加方法
FLAC3D动力分析中的人工透射边界和地震波施加方法从动力学的角度上看,动力响应是确定惯性(质量效应)和阻尼起着重要作用时质点或质点系动力学特性和响应的技术,它包括自振、冲击、谐振动、随机振动等分支。
动力学最早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逐步借鉴到岩土抗震设计中。
动力发展历程可总结为静力理论,反应谱理论和时程分析理论三个阶段。
我们知道,地震的三要素为振幅、频谱和持时。
静力理论只考虑了地震引起的最大振幅,属于拟静力法;反应谱理论考虑了振幅和频谱,但在设计中仍然把地震惯性力视为静力,只能算准动力法;时程分析理论考虑了振幅、频谱和持时,是严格意义上的动力分析法。
通常时程动力分析选用的地震波来自:(1)根据设计反应谱人工合成的场地波;(2)场地附近地震台记录的实测地震波。
由于实测地震波中掺杂了许多噪声和干扰信号,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滤波去噪、频谱分析、积分变换和基线修正。
滤波去噪是为了消除噪声和高频波,频谱分析是为了检测地震波持时内所含的频率分量和振幅,积分变换可以转换地震加速度波为速度波或位移波,基线修正则是为了消除非平稳地震波中的弹性位移零线漂移、基线偏移等现象,大崎顺彦在其著作《地震动的谱分析入门》中做了详细而生动的说明,并附出了地震波处理的Fortran源程序。
鉴于FLAC3D软件是岩土领域广泛应用的时程动力分析软件,这里以著名的埃尔森特罗波(El Centro)为输入激励,研究基于FLAC3D软件的地震波处理和计算方法。
网站“http://www. /data.htm”提供了31秒的El Centro加速度波数据。
有兴趣者可按《地震动的谱分析入门》的方法选取了前8秒的地震加速度波(共401个记录),然后补零配成了512个记录的加速度波以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法,首先采用FLAC3D Fish函数库的filter函数进行滤波去噪,然后采用fft函数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傅里叶加速度谱和功率谱,接着采用integrate函数积分两次求得速度波和位移波,并计算地震位移零线漂移值。
人工地震-2
•19、13、7、1等就 构成一个共反射点迭 加道集CMP(CDP) 。
覆盖次数
观测系统的要求
必须使所研究的界面长度范围内的全部反射点 (或反射段),都能得到相同次数的覆盖,但每一 炮所得到的反射界面长度有限,因此设计观测系统 时首先需要沿测线等间隔地布置炮点位置,依次激 发,并在相应的接收段上进行记录。每次放炮后炮 点移动的道数为: S ⋅ N
选排与道数和叠加次数有关,选排就是把每个共 反射点道集挑选出来。
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一般是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 (注意:反射波法中把除反射波外的波看作干扰 波),而且它们距炮点近,能量较强,引起振动又 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这会影响整个道的均衡处理, 同时又使浅层反射波资料受到干扰,所以在反射点
2.要获得准确地可供解释的 折射波观测资料,要得到属 于同一折射界面的两支相遇 时距曲线。
观测系统设计
(1)单支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2)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AB段为重 复观测的 部分,可 连续追踪 折射界面
A B
单次覆盖技术
单次覆盖:对界面上各反射点只作一次观测。
问题:单次覆盖的资料往往存在着较复杂的干扰 波,剖面的信噪比低,质量欠佳,对地震资料解
2n N-地震仪器的记录道数
n-多次覆盖的叠加次数 S-系数,单边放炮时为1。
三维观测系统
目前地震勘探大量采用三维勘探方法, 必须采用三维观测系统。 1)炮检距、方位角分布均匀; 2)纵向和横向覆盖次数比例合适; 3)考虑地下复杂的地质模型。
一个典型的野外采集参数
• 震源类型:炸药震源 • 记录格式:SEG—D
反应谱生成人工地震波
反应谱生成人工地震波一、软件SIMQKE_GR使用说明1.先安装程序2.使用方法双击,打开程序,可以得到如图1界面。
图1 程序开始界面如图1所示,由于程序本身提供的反应谱是适用于欧洲规范的,不适合于我国的规范反应谱,因此不能通过调整参数来获得符合我国规范的反应谱。
可以采用导入的方法来输入反应谱。
3.点击菜单栏“file”—“Import spectra data”,出现打开对话框,如图2所示,要求打开一个已经存在的反应谱文件(如 1.srf)。
图2 导入反应谱文件对话框4.文件格式如下所示(红字部分不能修改,注意反应谱单位为g),下面部分可以替换。
response spectrumtime(s) acc(g)0 0.12150.01 0.136350.02 0.15120.03 0.166050.04 0.18090.05 0.195750.06 0.21060.07 0.225450.08 0.24030.09 0.255150.1 0.270.15 0.270.2 0.270.25 0.270.3 0.270.35 0.270.4 0.270.45 0.270.5 0.2430.6 0.20250.7 0.173571429 0.8 0.1518750.9 0.1351 0.12151.1 0.110454545 1.2 0.101251.3 0.093461538 1.4 0.086785714 1.5 0.0811.6 0.0759375 1.7 0.071470588 1.8 0.06751.9 0.0639473682 0.060752.1 0.057857143 2.2 0.055227273 2.3 0.052826087 2.4 0.050625 2.5 0.04862.6 0.046730769 2.7 0.0452.8 0.0433928572.9 0.0418965523 0.04053.1 0.039193548 3.2 0.03796875 3.3 0.036818182 3.4 0.035735294 3.5 0.034714286 3.6 0.033753.7 0.032837838 3.8 0.0319736843.9 0.0311538464 0.0303754.1 0.029634146 4.2 0.028928571 4.3 0.028255814 4.4 0.027613636 4.5 0.0274.6 0.026413043 4.7 0.025851064 4.8 0.02531255 0.02435.1 0.023823529 5.2 0.023365385 5.3 0.022924528 5.4 0.02255.5 0.022090909 5.6 0.021696429 5.7 0.021315789 5.8 0.0209482765.9 0.020593226 0.020256.1 0.019918033 6.2 0.019596774 6.3 0.019285714 6.4 0.018984375 6.5 0.018692308 6.6 0.018409091 6.7 0.018134328 6.8 0.0178676476.9 0.0176086967 0.0173571437.1 0.017112676 7.2 0.016875 7.3 0.016643836 7.4 0.016418919 7.5 0.01627.6 0.015986842 7.7 0.015779221 7.8 0.0155769237.9 0.0153797478 0.01518758.1 0.0158.2 0.014817073 8.3 0.014638554 8.4 0.014464286 8.5 0.014294118 8.6 0.014127907 8.7 0.013965517 8.8 0.0138068188.9 0.0136516859 0.01359.1 0.013351648 9.2 0.0132065229.4 0.0129255329.5 0.0127894749.6 0.012656259.7 0.0125257739.8 0.0123979599.9 0.01227272710 0.01215选择桌面上的“1.srf”文件,打开后的程序界面如图3所示:图3 打开反应谱文件1.srf文件后的程序界面点击图3中的“SIMQKE”按钮,得到如图4所示的界面。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论文提要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
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
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
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一、反射波(一)反射波的形成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
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
如图所示2、物理地震学观点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小面积元△S组成,当△S的大小线变接近地震波的波长时(地震波的波长一般是70米——100米),每个这样的小面积元都可以看成一个绕射体,根据惠更斯原理,把每个小面积元看作一个新的点震源,从新震源发出的一系列球面子波想四面八方传播,对地面上某个接收点P来说,他所收到的反射波就是来自S面上的每个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在P 点叠加的结果。
地震波描述
1.1设计加速度过程线依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为10%时,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 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场地土属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
根据(DL5073-2000)《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本工程壅水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设计烈度按7度取。
参考工程地质报告,本课题选取美国Taft地震波、人工地震波与实测地震波共三条地震波进行分析。
Taft地震波,1952年7月21日发生于美国的加利弗里亚州地震(California Earthquake,震级7.4级),是位于加州Kern County林肯学校的No.1095地震台测得的地震记录,该记录地距震中约43.5 km。
地震仪设于学校附近一隧洞混凝土地板上,测得完整的三向地震波,记录长达54 s,最大地震加速度175.9 cm/s2,最大速度17.7 cm/s,最大位移9.15 cm。
Taft地震波由于记录完整、数据可靠,在国际地震工程界被广泛引用。
本报告中将其峰值加速度调整至0.15 g得到设计地震加速度过程线进行动力反应分析,通过SHAKE91程序反演后,坝基水平向基岩地震波峰值为0.12 g,竖直向基岩地震波峰值为0.08 g。
横河向、顺河向和竖直向输入加速度之比为3:3:2。
计算地震时长20 s,时间步长为0.02 s,各方向地震波时程如图1.1-1至图1.1-3所示。
人工地震波,是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选取规范标准反应谱为目标谱生成。
人工波生成时,迭代误差取为5%,其中特征周期T g按照基岩场地取0.3 s,反应谱最大值的代表值βmax取为2,设计加速度代表值为0.15 g。
由此得到设计地震加速度过程线进行动力反应分析,通过SHAKE91程序反演后,坝基水平向基岩地震波峰值为0.12 g,竖直向基岩地震波峰值为0.08 g。
论地震勘探中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论文提要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
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
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
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一、反射波(一)反射波的形成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
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
如图所示2、物理地震学观点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小面积元A S组成,当A S的大小线变接近地震波的波长时(地震波的波长一般是70米一—100米),每个这样的小面积元都可以看成一个绕射体,根据惠更斯原理,把每个小面积元看作一个新的点震源,从新震源发出的一系列球面子波想四面八方传播,对地面上某个接收点P来说,他所收到的反射波就是来自S面上的每个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在P 点叠加的结果。
地震波描述
1.1设计加速度过程线依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为10%时,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 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场地土属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
根据(DL5073-2000)《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本工程壅水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设计烈度按7度取。
参考工程地质报告,本课题选取美国Taft地震波、人工地震波与实测地震波共三条地震波进行分析。
Taft地震波,1952年7月21日发生于美国的加利弗里亚州地震(California Earthquake,震级7.4级),是位于加州Kern County林肯学校的No.1095地震台测得的地震记录,该记录地距震中约43.5 km。
地震仪设于学校附近一隧洞混凝土地板上,测得完整的三向地震波,记录长达54 s,最大地震加速度175.9 cm/s2,最大速度17.7 cm/s,最大位移9.15 cm。
Taft 地震波由于记录完整、数据可靠,在国际地震工程界被广泛引用。
本报告中将其峰值加速度调整至0.15 g得到设计地震加速度过程线进行动力反应分析,通过SHAKE91程序反演后,坝基水平向基岩地震波峰值为0.12 g,竖直向基岩地震波峰值为0.08 g。
横河向、顺河向和竖直向输入加速度之比为3:3:2。
计算地震时长20 s,时间步长为0.02 s,各方向地震波时程如图1.1-1至图1.1-3所示。
人工地震波,是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选取规范标准反应谱为目标谱生成。
人工波生成时,迭代误差取为5%,其中特征周期Tg按照基岩场地取0.3 s,反应谱最大值的代表值βmax取为2,设计加速度代表值为0.15 g。
由此得到设计地震加速度过程线进行动力反应分析,通过SHAKE91程序反演后,坝基水平向基岩地震波峰值为0.12 g,竖直向基岩地震波峰值为0.08 g。
2 第二章人工地震
第二节 反射波方法
3、地震仪器 地震仪器通常由前臵放大器、模拟滤波器、多 路采样开关、增益控制放大器、模数转换器、 格式编排器、磁带机、回放系统组成。
第二节 反射波方法
4、地震仪器的发展 从50年代前的光点记录—50年代的磁带模拟记 录———70年代的24道记录——现在的千道、 万道记录仪。 主要的地震仪器生产厂家:SERCEL、I/O、 GEOX、FAIRFIELD等。 其产品对于2ms的采样,最多可达19200道,单 线最多接收道数1200道,最小采样率1/8ms。
1、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处理
一维频率滤波的原理:将时间域的地震数据经傅 立叶变换到频率域上,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分布 在频率域上存在着差异,在在频率域上设臵门 槛,可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
ˆ 在时间域上,x(t ) x(t ) * h(t ), 其中* 是褶积符号, 根据傅立叶变换的性质,在时间域上的褶积运算等价于 ˆ 频率域上的乘积运算,即:X (t ) X (t ) H (t )
第二步: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一般是直达波和浅层折 射波(注意:反射波法中把除反射波外的波 看作干扰波),而且它们距炮点近,能量较 强,引起振动又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这会影 切除后 切除前 响整个道的均衡处理,同时又使浅层反射波 切除前 切除后 资料受到干扰,所以在反射点叠加的资料处 理时,把它们视为干扰波,应给予切除。 在计算机上就是把切除的部分臵零。
第二章 人工地震 地震波的回顾:
地震波就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振动。 爆炸震源—形成破坏区,塑性带,弹性形变区—近似弹 性介质。 地震波的种类: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面波和 勒夫波) 地震波的速度: 地震波的特征(1)时间域(空间域):周期、频率、振 幅、波峰、波谷、波长 (2)频率域:付氏变换—将时间域上的波 形变换为频率域的振幅谱和相位谱(通称为频谱) 由于实际得到的地震记录是经过数字采样的离散信号,所 以它的波形及振幅谱和相位谱都是离散化了的数据序列 。
第2章 人工地震反射波法_08
都是来自A点的反射,都是A的叠加道集。 都是来自A点的反射,都是A的叠加道集。
对其它反射点,也可找到相应的共反射点道集。 对其它反射点,也可找到相应的共反射点道集。 在放完6炮后,继续放第7 在放完6炮后,继续放第7炮、第8炮、第9炮、……,可得一条连续 , 的六次覆盖剖面。为了设计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引入一些术语: 的六次覆盖剖面。为了设计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引入一些术语: n-覆盖次数;ν-炮点移动道数;N-仪器道数;S-系数 覆盖次数; 炮点移动道数; 仪器道数; 单边S=1 双边S=2)。则有关系 S=1, S=2)。则有关系: (单边S=1,双边S=2)。则有关系:
第二节数据采集
一、观测系统的概念
定义:激发点与接收地段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般以纵测线观 定义:激发点与接收地段的相对位置关系。 测为主。 测为主。
二、反射波法观测系统 1.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所示, 是激发点, 、 、 、 表示互换 图5.4(a)所示,O1、O2…O5是激发点,A、B、C、D表示互换 所示 实线段O 、 点,实线段 1A、AO2、O2B…等在水平直线上的投影正好连续单 等在水平直线上的投影正好连续单 次地覆盖了整条测线。 次地覆盖了整条测线。 这种观测系统,可连续勘探整条测线以下反射界面, 这种观测系统,可连续勘探整条测线以下反射界面,所得地震剖面 为单次剖面。 为单次剖面。 由于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又称双边激发观测系统。图5.3示即此 由于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又称双边激发观测系统。 示即此 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
A点:共反射 点或共深度点。 点或共深度点。 M点:A的投 影点, 影点,共中心点 或共地面点。 或共地面点。 S1 、S2 、S3 … 地震道: 地震道:共反射 点或共深度点) 点或共深度点) 叠加道。 叠加道。集合称 CDP(共深度点 共深度点) CDP(共深度点)道 集。
人工波
20120704晚间关于人工波的谈话记录7月4日晚间,我们在教研室关于人工地震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将一些内容整理如下:在科研和实际工程中会经常用到模拟生成的人工地震波,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经常采用5 条天然波+2条人工波,或者2 条天然波和1 条人工波。
关于人工地震波最早的流派就是三角级数合成法,即现在我国规范推荐使用的方法。
其实际上是假定地震波是一个平稳过程,也就是基于地震波是可以进行Fourier分解的基础上,然后用Fourier反变换来模拟生成。
然后乘以一个包络函数来近似非平稳性。
这种方法会用到反应谱和功谱的相互转换,然后通过调整功率谱来达到拟合反应谱的目的,其中涉及迭代。
基本过程如下:我们生成了一条人工地震波如下所示: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其与规范谱拟合的非常好。
但是实际工程中反映,人工波和规范谱拟合的虽然很好,但是实际算出来的结果却不一定好,即不满足规范中所说单条地震波计算结果的平均底部剪力一般不能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相差35%的要求。
我们分析肯能的原因如下:因为设计反应谱可以分为3段(如下图所示)如果某结构的主要周期点位于速度敏感段的话,那么我们就要查看人工波的速度谱与规范速度谱的差别情况,如果拟合的不好,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其中的难点是我们没有规范速度谱(这也是我们质疑的地方,其实规范给出设计加速度谱的同时,给出速度谱和位移谱也是顺手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给出)。
至少我们计算的速度谱和规范伪速度谱就差别很大,虽然这不能说明问题,但是至少直观地说明了速度谱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下面是现场画出的图形表示(其中“规范谱”表示规范伪速度谱):所以选波的问题还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那么我们选波单纯的以加速度谱选取时不妥的,希望有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的天然地震波的分析给出设计速度谱和设计位移谱来以供大家参考,哪怕就是一个地区的,比如上海,也是可以的。
一般来讲通过位移谱来选波会比通过速度谱选波(日本)好,通过速度谱选波要比通过加速度谱(美国、中国等许多国家)选波要好。
反应谱生成人工地震波
反应谱⽣成⼈⼯地震波反应谱⽣成⼈⼯地震波⼀、软件SIMQKE_GR使⽤说明1.先安装程序2.使⽤⽅法双击,打开程序,可以得到如图1界⾯。
图1 程序开始界⾯如图1所⽰,由于程序本⾝提供的反应谱是适⽤于欧洲规范的,不适合于我国的规范反应谱,因此不能通过调整参数来获得符合我国规范的反应谱。
可以采⽤导⼊的⽅法来输⼊反应谱。
3.点击菜单栏“file”—“Import spectra data”,出现打开对话框,如图2所⽰,要求打开⼀个已经存在的反应谱⽂件(如 1.srf)。
图2 导⼊反应谱⽂件对话框4.⽂件格式如下所⽰(红字部分不能修改,注意反应谱单位为g),下⾯部分可以替换。
response spectrumtime(s) acc(g)0 0.12150.01 0.136350.02 0.15120.03 0.166050.04 0.18090.05 0.195750.06 0.21060.07 0.225450.08 0.24030.09 0.255150.1 0.270.15 0.270.2 0.270.25 0.270.3 0.270.35 0.270.4 0.270.45 0.270.5 0.2430.7 0.173571429 0.8 0.1518750.9 0.1351 0.12151.1 0.110454545 1.2 0.101251.3 0.093461538 1.4 0.086785714 1.5 0.0811.6 0.0759375 1.7 0.071470588 1.8 0.06751.9 0.0639473682 0.060752.1 0.057857143 2.2 0.055227273 2.3 0.052826087 2.4 0.050625 2.5 0.04862.6 0.046730769 2.7 0.0452.8 0.0433928572.9 0.0418965523 0.04053.1 0.039193548 3.2 0.03796875 3.3 0.036818182 3.4 0.035735294 3.5 0.034714286 3.6 0.033753.7 0.032837838 3.8 0.0319736843.9 0.0311538464 0.0303754.1 0.029634146 4.2 0.028928571 4.3 0.028255814 4.4 0.027613636 4.5 0.0274.6 0.026413043 4.7 0.025851064 4.8 0.02531255 0.02435.1 0.023823529 5.2 0.023365385 5.3 0.022924528 5.4 0.02255.5 0.022090909 5.6 0.021696429 5.7 0.021315789 5.8 0.0209482765.9 0.020593226 0.020256.1 0.019918033 6.2 0.019596774 6.3 0.019285714 6.4 0.018984375 6.5 0.018692308 6.6 0.018409091 6.7 0.018134328 6.8 0.0178676476.9 0.0176086967 0.0173571437.1 0.017112676 7.2 0.016875 7.3 0.016643836 7.4 0.016418919 7.5 0.01627.6 0.015986842 7.7 0.015779221 7.8 0.0155769237.9 0.0153797478 0.01518758.1 0.0158.2 0.014817073 8.3 0.014638554 8.4 0.014464286 8.5 0.014294118 8.6 0.014127907 8.7 0.013965517 8.8 0.013806818 8.9 0.0136516859.1 0.013351648 9.2 0.0132065229.4 0.0129255329.5 0.0127894749.6 0.012656259.7 0.0125257739.8 0.0123979599.9 0.01227272710 0.01215选择桌⾯上的“1.srf”⽂件,打开后的程序界⾯如图3所⽰:图3 打开反应谱⽂件1.srf⽂件后的程序界⾯点击图3中的“SIMQKE”按钮,得到如图4所⽰的界⾯。
人工地震波生成程序简介
姓名:郭 勇 学号:0220020128人工地震波生成程序简介一、 程序设计内容及方法1、程序内容本程序根据特征周期、水平地震波影响系数最大值和地震波幅值等初始条件生成人工地震波,为结构动力分析的时程分析法提供地震波来源。
2、程序设计方法(1) 理论依据本程序采用三角级数法生成人工地震波。
对于给定的功率谱密度函数()x S ω,按照下面的公式可以方便的生成以()x S ω为功率谱密度函数、均值为零的高斯平稳过程()a t 。
1()cos()Nk k k k a t C t ωϕ==+∑ (1)式中:12[4()]()/1()2k x k u l k l C S N k ωωωωωωωω⎫⎪=∆⎪∆=-⎬⎪⎪=+-∆⎭(2)k ϕ为内均匀分(0,2)π布的随机相角;u ω,l ω分别为正域ω内的上、下限值,即认为的有()x S ω效功率在范(,)u l ωω围内,而范围外的()x S ω值可视为零。
为了反映地面运动的非平稳性,采用包络函数乘以平稳()f t 过程()a t ,()()()x t f t a t = (3)(3)式即为人工地震波模型。
()f t 可根据下式确定:2221112()233/01()0c t t t t t t t t t f t e t t t t t T--⎧≤<⎪≤<⎪=⎨≤<⎪⎪<≤⎩ (4)式中:c 为衰减系数,通常取值范围为0.1~1.0,本程序取0.15;1t ,2t 和根据不同3t 实际情况取值,T 为地震波持时,本程序取1t ,2t 分别为4s ,15s ,3t 和均为40T s 。
本程序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反应谱作为目标谱,通过Kau l 提出的平稳过程反应谱与功率谱的近似关系22()[()]/[2ln(ln )]Tx k a k kk dS S p T ξπωωπωω=--(5) 式中:()Ta k S ω为规范反应谱;ξ为阻尼比;d T 为地震动持时;p 为反应不超过反应谱值的概率,本程序取0.85。
人工地震-2
地震震源
陆地震源
海上震源
检波器
陆地
海上
仪器及布置
折射波数据采集
折射波一般用于解决基岩面 深度、地层厚度等地质问题。
测线的设计
(1)测线力求为直线,尽可能垂直岩层或构造的走向。 (2)测线尽可能与其它物探方法或钻探的勘探线一致。 (3)测线要均匀分布在全测区。 目的:为了便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
(2)道编辑
噪声道、带有瞬变 噪音的道或单频信号道 都要删除。极性反转的 道要改正。
(3) 振幅补偿(几何扩散校正)
由于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波的能量随传播距离 的增加而衰减。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 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4) 建立观测系统
把野外采集是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高程等测量信息 加到数据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测线的设计(二维) 1 测线力求为直线,尽可能垂直岩层或构造的走向。 2 设计的测线有主测线,同时还有部分联测线。对于复
杂的构造的地区,一般要加密测线。
对于多次覆盖技术的二维、三维观测系 统的设计涉及的方面较多,课下可以参 考其它资料。
综合平面图
目的: 在平面上明确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 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 作法: 从分布在测线上的各个激发点出发,向两侧作与 测线成45度角的直线坐标网,将测线上的排列投影在 通过激发点的斜线上,用粗线或有色线标出,就是综 合平面图
(5)野外静校正
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 高程、地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井深校正 地形校正 低速带校正
静校正前后对比
常规处理
常规处理是对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做必 要的基本处理运算,把单炮地震数据处 理为地震叠加剖面。它包括道振幅均 衡、滤波、反褶积、抽取共中心点道 集、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切除、动 校正和叠加、偏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