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轮复习导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第五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教学案 审核人 课前预习案 历史组 授课时间
2014、2
教师点拨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知识资料】 鲜卑族: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先 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 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 匈奴 10 多万户均并入鲜卑, 势力逐渐强盛。 公元 2 世纪中叶首 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 “大人” , 建立包括宇文、 慕容、 拓跋、 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 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 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十六 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特别是拓跋部于 5 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 140 余年。 二、根据预习情况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树课后巩固案 完成非常学 课后达标检测题 教师批阅汇总:
教 学 反 思:
5
1
386 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 ,史称 。成为 实力最强的政权。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有利条件) 内涵;行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 实质:是少数民族的 趋势 3、北魏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原因:A 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 现象严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表现和影响:各族人民起义不断,北魏政权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知识资料】 冯淑仪(442~490) ,北魏文成帝后。文成帝病死,献文帝即位。丞相乙浑专权, 企图谋反。她组织力量,捕杀乙浑,并临朝听政。献文帝被毒杀后,孝文帝年 幼,再次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专权达 25 年之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 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 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探究二】孝 孝文帝进行了那些改革?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前期改革:(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 1、推行均田制 ⑴时间: 年 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 。 ⑷性质:均田制是 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把 荒地分给农民(露田、桑田),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 徭役和兵役 ⑹作用: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 ;②有利于国家 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 2、设立三长制(基层统治机构) ⑴内容:改宗主督护制为 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 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⑹作用: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 的巩固 3、整顿吏治 (思考:北魏官员收入在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 ⑴原因:北魏官吏贪污成风,影响 ,也激化 。 ⑵措施:实行 制,按政绩考核地方官员。 ⑶影响: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 和发展 后期改革:(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1、迁都洛阳 ⑴原因: ①政治上: 保守势力集中在 改革遭抵制; 而 是中原政经中心, 改革阻力小。②经济上: 地区气候恶劣,农业生产落后;洛阳地处农 业发达的中原地区。 ③地理上: 偏居塞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⑵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 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⑶措施: 年孝文帝以讨伐 为名率军南下,最终定都洛阳。
(完整word版)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
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2、阅读P34 “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1 )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活动1】阅读P36 “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投影:投影:北魏骑马武士陶俑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
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
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板书)一、改革的背景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⒊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早晨诵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课标点击: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
为孝文帝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1.推行均田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⑵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
⑶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4.革除旧俗⑴措施:①仿汉制: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修官制礼仪。
②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③说汉话:30岁以下官吏,一律说汉话。
④用汉姓:把拓拔氏改姓元,抹去皇室鲜卑族标志;鲜卑族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
⑤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联系。
⑥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1/4上升到1/3,后来出现胡汉官员各半局面。
二改革作用:北方经济恢复和民族大融合(一)农业生产的发展⒈发展原因:⑴政府的重视:①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③孝文帝修建农业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无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无答案)第 2 页第 3 页整顿吏治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
俸禄制;惩治贪污。
①吏治得到改善;②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③减轻官吏对百姓掠夺;④巩固政权。
迁都洛阳①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②经济上:平城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③军事上:北方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有太远.④洛阳的优势: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①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②为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③促进了民族融合;移风易俗目的:适应迁都后形势①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制度②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①促进了鲜卑对汉族文化的认同;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推动了政权想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三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方经济促进了北方经济的逐渐复苏和发展①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商业发达(洛阳的工商业兴盛,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政治走向加速了北魏政权和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①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②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髓融入汉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畜牧生产经验对北方经济生产起着一定影响.四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成功的原因:认识: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
①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和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从改革背景)②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从改革的措施)③先进的文明必然战胜落后文明;(从改革措施的实质)【形成性检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1(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
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
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速度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之间的关系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特点和作用五、正确认识古代的民族大融合1.含义: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2.作用: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专题三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导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和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课前知识梳理)(要求看书完成并准确记忆)(20分钟)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⑴建立:386年鲜卑建,定都,史称。
成为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A.初步结束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
2、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没有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存有戒心;官僚与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
为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思考:古代有哪些土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附近定居,实行,“劝科农桑”,这是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荒主土地。
(前提)⑵时间: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地主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保证和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北魏官员收入在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也激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镇沅一中彭有信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历史回声:下图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画像。
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消灭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
拓跋焘壮大了北魏,结束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原混战,但“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统一后的北魏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
一课前预习(一)改革措施:均田制1.均田制雏形:计口授田,“”,从事农业生产,这实际上就是均田制的雏形。
2.主要内容(1)年龄:15岁以上的男子和可以领种土地。
(2)露田:无主荒地,年老身死不能耕种时还给北魏政权。
(3)桑田:可以买卖,农民终身不必交还。
农民要承担一定的。
3.评价(1)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
(2)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限制了土地兼并。
(3)保证了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整顿吏治1.原因(1)北魏统一北方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2)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
2.措施(1)修改任期: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
(2)严惩贪官: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3)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巩固了政权。
迁都洛阳1.原因(1)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改革遭到保守的非难和抵制。
(2)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
(3)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又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过程(1)493年,孝文帝以讨伐为名,大举南下,军队艰难到达洛阳。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孝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
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魏书•孝文帝本记》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我的疑问】
【自主探究】
1.材料: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请根据材料,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回标反馈】
【巩固练习】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
……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导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状况。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等。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认识其对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知识梳理1、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鲜卑族的落后习俗制约了社会发展。
(2)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的压迫,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主要内容(1)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这一制度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也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3)汉化政策①说汉语:规定 30 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使用汉语,30 岁以上的官员逐步学习汉语。
②穿汉服: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服。
③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氏改姓元。
④与汉族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3、历史意义(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重点难点解析1、均田制的作用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经济措施。
它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影响原因:(1)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为了摆脱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束缚,更好地推行改革。
(3)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便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影响:(1)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使鲜卑族更快地接受汉族的文化和习俗。
(2)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导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状况。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分析其对民族融合、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改革对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难点(1)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必然性。
(2)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得失。
三、知识链接1、北魏的建立与发展北魏(386 年 534 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
北魏前期,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统一了北方。
2、民族融合的趋势自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影响,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四、背景探究1、政治方面(1)北魏初期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影响了中央集权。
(2)鲜卑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政治腐败。
2、经济方面(1)北方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民生活困苦。
(2)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社会矛盾激化。
3、民族关系方面(1)鲜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隔阂和矛盾。
(2)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为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五、主要内容1、均田制(1)内容: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2、迁都洛阳(1)原因:平城气候寒冷,粮食供应困难;地理位置偏远,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影响: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3、移风易俗(1)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2)作用: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
最新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导学案 精品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2. 学习和借鉴孝文帝改革的策略,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二、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三、学习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自主学习】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的特点:(1)主持者:。
(2)重点: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3)设立。
①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③职责:检查,征收,征发徭役和兵役。
推行。
④作用:使国家从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
①原因:与相适应。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③作用: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农民成为国家的,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3.意义:(1)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2)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
(3)为后来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迁都原因(1)政治:旧都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旧都时受北边强敌的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2. 过程:孝文帝设计以“”为名,准备迁都。
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三、移风易俗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和,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讲汉话、、通婚姻、、行汉制等。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利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合作探究】1.阅读人教版《历史选修1》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那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2.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其措施主要有哪些?3.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2.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3 促使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4.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考纲]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改革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推行宗主督护制,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4)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
二、改革进程1.冯太后主持实行新制(1)实行俸禄制,以此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按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
(3)设立三长制,加强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改变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
2.孝文帝的改革(1)设巧计迁都洛阳:495年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2)移风易俗:接受汉族文化,易服装、改汉姓、讲汉语、通婚姻、改籍贯。
三、历史意义1.促进了经济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误区提醒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民族融合不是民族同化。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主题1 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统一局面的出现。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第三课:北魏孝文帝改革问题导读评价单:一、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高考命题分析1、知道孝文帝改革前夕的社会状况。
2、从制度创新和移风易俗角度归纳改革措施。
3、结合措施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孝文帝改革。
三、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四、知识梳理:一、背景:1.北魏(______族建立)的崛起并于_____年统一 _________ ,逐渐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 矛盾和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在基层实行_______________制,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3.冯太后、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哪些影响。
二、内容:1.前期的改革——__________主持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制度创新)。
措施:A.制定___________制,B.整顿吏治,C.推行均田制作用:A.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使吏治有所好转。
B.一定程度上使无地的农民获得了______,提高了____________,推动了北方地区__________的恢复和发展。
设立________制C.健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D.推行________制,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_________;受庇于豪强的农民转而成为国家的__________.2.迁都洛阳: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思考)3.后期的改革——_________主持重点:_____________(1)措施:①;②;③;④;⑤;(2)作用:①促进鲜卑族人对________的认同;②争取到__________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__________统治模式转化.三、性质和历史作用:性质:少数民族的_______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北朝民歌《敕勒歌.》音乐导入。
以及图片理解鲜卑拓跋-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二、新课讲授: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民族:建立者:都城:统一时间:统一范围:意义:2、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3).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1)政治:⏹合作探究⏹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假如你是北魏鲜卑人你愿意迁都吗?提示:从平城和洛阳的地理位置,分别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发展来看。
(2)、经济:(3)实行汉化措施:议一议:请看以下图片,回答:图片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一历史现象有何影响?(引导):看图结合4、孝文帝改革内容,分析改革的作用.三、小结四、课堂测评⏹(一)、选择题⏹1.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B、鲜卑C、氐D、匈奴⏹ 2.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 A.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①④⑤ D. ②③(二)、材料分析⏹材料:“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
改穿汉服。
”⏹(1)材料中所反应的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2)这些措施有何意义?五、课后拓展材料一( 485 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谨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官职)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
2. 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件)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
4.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1、推行均田制
A.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B.内容: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C.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D.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
⑵措施: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惩治贪污
⑶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⑴原因:平成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本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⑶影响: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⑴措施:①仿汉制②穿汉服③说汉话④用汉姓⑤通汉婚⑥重汉臣
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孝文帝改革历史性质与作用
1、性质: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2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各是如何进行移风易俗的?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1.移风易俗:(1)梭伦改革: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将来可以拒绝赡养父亲;提倡节俭;禁止买卖婚姻。
(2)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政策。
(3)孝文帝改革: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
(联系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文明开化)
2.共同原因:(1)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阻碍社会的变革。
(2)移风易俗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列举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土地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各自产生的历史作用
1.梭伦改革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中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典型试题: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
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4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6分)
【参考答案】
(1)主张:灾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涟;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
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材料三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
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
(2分)
(3)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
(4分)
【参考答案】
(1)理由:急于汉化,导致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北魏军力。
(2分)(2)问题: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鲜卑民族内部出现分化。
(2分)
(3)不同: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评价孝文帝改革,比较客观公允。
(2分)
(4)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研究方法、史料占有、史观不同、个人因素等。
(任答4点,每点1分,共4分;若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