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 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更新教学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式,使三维教学目标在化学课堂上得以切实的落实,是处在一线的化学教师必须着力研究的课题。

1、为了使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课时目标必须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教学对象。教学对象虽然都是学生,但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同,认知结构不同,用同样的教学手段所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所以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如:铁和铁的化合物一节的内容有:铁的化学性质,铁盐与亚铁盐的相互转化,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离子的检验方法。在制定目标时要分析、确定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三、达成程度。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内容的学习目标的差别,课程目标中是用不同的行为动词用法上来区别,如铁和铁的化合物一节,铁的化学性质用的是“掌握”,铁盐与亚铁盐的相互转化用的是“理解”,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用的是“了解”,而铁离子的检验方法则用的是“掌握”。不同的教学程度要求,在教学中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达成,所以制定的目标达成程度也必须具体化。

2、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所谓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并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化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2.1 主体参与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要真正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拥有一个温暖的、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同时也要学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及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作为一个化学教师,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用奇妙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化学作用,艰难曲折的化学发展历程等等作为素材,为学生创设出一个个难以忘怀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化学的学习研究方法,领悟化学世界的无穷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我们在学习苯的结构和性质一节时就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苯的化学式C6H6推断苯可能的结构,如果链状的话结构怎样?如果环状的话结构又怎样?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得出:无论怎样,苯中都有很多不饱和键。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推测可能具有的性质,学生很快推出: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Br2的CCl4溶液褪色。然后让学生自己用实验去验证,结果与预计完全不同,学生产生了大大的疑惑。此时再告诉学生苯的结构,并讲述凯库勒在梦境中发现苯的结构的故事。学生在思考和实践的参与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苯的结构和有关的性质,而且还亲身体验了科学发明的艰难,同时也学会了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使三维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2.2教学内容问题化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学习铁的性质一课时,为了突出铁与水反应这个重点,我们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以下的问题:1、根据铁元素的金属活动性判断铁能否与水发生反应?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产物是什么?2、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反应?3、根据铁与水反应原理,可以选择哪些反应装置?4、由反应原理看,可以怎样判断反应是否进行?5、怎样证明生成物是H2?可用哪些实验装置证明?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铁与水反应的基本原理和需要的条件,更为可喜的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学生还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通常金属与水反应生成的是氢氧化物,为什么在此生成的是Fe3O4?在实验室中如何实现“高温”?H2O在常温呈液态,又如何变成水蒸汽?生成物中肯定混有大量的水蒸汽,对H2的检验有影响吗?若有的话又怎样排除干扰?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学生也设计出了如下不同的铁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在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3 教学过程探究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的。新课程目标改变了旧课程中化学学习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现象,提出以科学探究为化学课程改革的主题,积极倡导以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解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学习,并在课程内容目标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它不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学会新方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拘泥于以往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积极创新课堂教学,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如我们在学习醇的催化氧化一节时就有这样的一段小插曲:

[学生实验]:Cu丝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现象:变黑。

[问题]:为什么?

[回答]1:生成CuO,理由:因为空气中有氧气,在加热条件下Cu可与O2反应。

[回答]2:表面吸附了C。理由:O2可能不足,酒精燃烧不完全析出C,犹如家中饭锅外变黑。

[问题]:如何证明?

[持观点1的学生实验]:把变黑的Cu丝插入稀H2SO4中。现象:Cu丝重新变红。重复操作,H2SO4溶液变蓝色。得出结论:有CuO生成。

[持观点2的学生实验]:用滤纸擦拭变黑的Cu丝。现象:滤纸微有黑色痕迹。Cu丝仍然黑色。得出结论:黑色物质主要的不是C。……

此段插曲看似离题,但是课后回想一下,我却感到非常欣慰。因为在这看似离题的插曲中,不正说明了学生已经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实验,学会了从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并学会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吗?

2.4 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

我国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科学素养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什么关系呢?关于科学素养涵义的阐述形式很多,其中影响最广的是美国研究公众科学素养的学者Miller提出的三维度模型,他认为科学素养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以及对科技对社会影响的了解和意识”。我国学者在借鉴西方科学素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把它归纳为五大要素: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品质。这三个维度五大要素也正是新的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部内容。如新课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详解是: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和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这些要求正是科学素养中对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的要求,也是Miller模型中第一维度的内容。而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等”则是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意识和最好阐述,也正是Miller模型中第二维度的内容。同样,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也非常详尽的阐述了包括“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