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预习笔记+知识点总结+习题(无答案).doc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预习笔记+知识点总结+习题(无答案).doc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预习笔记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断壮大。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o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工业革命开始后,农村人口不断流向。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的环境o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5.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许多问题。
首先是o由于日益扩大,工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用表达自己的愤怒。
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点一、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主要工业国||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开始推广①各工业国人口迅速增长;②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③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④各工业国推广大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及其问题城市化:大量的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大,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从19世纪中期开始改善)。
三、工业化国家最大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习题1.凡是有煤炭的地方,就能新建工厂,工厂还可以建在人口密集的地带,以便招募工人和销售产品。
1841年,英国就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的占20%,从事工业的占43%. 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2%,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可见改良蒸汽机的作用不包括()A.促进大工厂的出现和发展B、导致大城市出现C、提高工业人口比重D、推动农业的发展2.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人口比例的增长。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年新编)-06[预习导学]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年新编)-06[预习导学]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c8e31a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4.png)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了解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2.观察图表《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了解从1801年到1911年,这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趋势,培养观察图表、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资料,了解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的原因及表现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习任务三】大众教育是如何兴起和发展的?
【学习任务四】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怎样的问题?
【学习任务五】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学习任务六】结合教材第26页《材料研读》,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结合课文,想一想:大众教育的发展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伦敦
东京 悉尼
95.9
80 0.8
268.1
2
476.7
105 22.5
658.1
160 48.2
1、分析上面表格中的数据,看看这几个城市人口的增长 趋势有什么共性? 2、这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什么现象?
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加快。 现象: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上升。
1760年,英国5-10万人 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 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 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 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 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1851 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 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 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初步实现城市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
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 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单位:万人)
1800年 纽约 6.4 1850年 69.1 1880年 191.2 1900年 343.7
20年代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
探究一 : 工业革命与人口的关系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 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
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
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 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 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 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 结果。 ——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完整版)部编新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1857—1859年爆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英勇抗击英国殖民统治,最后壮烈牺牲。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也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彼得大帝)1、莫斯科大公国的兴起:俄国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逐步确立起农奴制.2、彼得大帝改革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
措施:①政治方面:建立以沙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贵族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②经济方面: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③文化教育方面: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推行西式文化、礼节、生活方式。
④军事方面:创建新式常备军.3、影响: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改革后的俄国实力大增,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开始跻身欧洲强国之列,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但是农奴制进一步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废除农奴制1、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家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农奴制危机3、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目的:保护贵族地主利益。
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这一条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高价购买份地)。
4、俄国1861年改革的影响:①局限性: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②积极性: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列宁评价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千二净。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发展、科技、福利制度、教育改革、文化变迁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对历史本质的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变化。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社会变化的原因。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5.案例分析:以某一个工业化国家为例,让学生分析其社会变化的过程和影响。
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系统教育体系--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
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
Hale Waihona Puke 二 、城市化原因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 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 的历史过程。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
1、劳动力结构变化1: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 的人数增加;(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2、劳动力结构变化2: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地
位19提世高纪创英造国条城件镇)人口比重变化表
大众教育(目的:为了工业化的需要)
19世纪中期以后,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 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中等教育--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教育(1802年) 免费义务教育--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在城市环境改善的同时, 家庭卫生条件也逐步得到改 善。1890年,伦敦的一些富 人家庭已安装了抽水马桶。 但浴室还没有进入家庭,人 们想洗澡就必须到公共浴室。
1881年,第一辆由电力驱动的马电拉车的在轨德道国公柏共林客周1车8边90的年里巴特黎希的菲街尔道德问世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精品习题课件

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材料强调了工业革命 ( )
A.引发了城市化
B.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C.带动了财富的增加 D.加剧了贫富分化
解析 根据题干并链接所学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从事第二产业 的人数激增,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工业发达的城市,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 进程。
答案 A
知识点三 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人口增长 原因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劳动力结 构变化
原因 工业革命的发展 表现 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原因 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推广大众 教育
表现
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 系
——约翰·格里宾等著《历史焦点》 史料解读 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工人阶 级越来越贫困,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大量排放, 造成了环境的恶化。 知识链接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快了城市化 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严重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这使我们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环境污染
原因 工业革命的开展 表现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 危害 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贫富分化 原因 资本家攫取大部分社会财富;工人获得的收入难以糊口
加剧 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知识点拨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工业化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 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但科技的 进步是利大于弊。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一分子, 为造福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_第二单元_第6课_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综合题1. 史料一史料二(素养专练)(1)依据史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四国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指出美国人口增长的情况。
(2)依据史料二,指出英国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生产力是社会结构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
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一个闲暇时间很多的中产阶级。
﹣﹣摘编自(美)詹姆斯•麦克莱《世界科学技术通史》(1)依据材料一,列举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
材料二:如表和图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单位:万人)﹣﹣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改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材料三: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
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就得以生存下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表和图指出近代城市人口变化的趋势,并据材料三概括其原因。
(3)综合上述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二、选择题某同学在分析“世界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时,对表中城市人口增长的原因列出了下列几项,根据表中的年份判断,其中最主要的应是()世界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单位:千人)A.城市一般地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口聚散B.城市服务设施齐备,对农村人口具有吸引力C.统治者一般居住在城市,便于统治农村D.工业革命促进人口流向城市,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19世纪初,英国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了。
英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劳动力素质提高B.劳动力不足C.劳动力结构的变化D.农业发展落后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将近1800万。
九年级下册 历史第六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笔记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的是世界现代史,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以下是这一课的重点笔记内容:1.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的建立:⏹冷战定义: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间,美国和苏联及其盟国之间的一系列除直接军事冲突以外的全面对抗。
⏹冷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差异,以及双方对于国际关系的理解。
⏹冷战的标志性事件: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冷战的结果: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
1.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多极化的定义:多极化是指世界正在由一极转变为多极,成为多个力量中心。
⏹多极化的表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这是因为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的合作来解决。
1.联合国与世界和平:⏹联合国的成立: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而建立的。
⏹主要职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协调各国行动。
1.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原因:⏹民族和宗教矛盾、领土争端、资源争夺、霸权主义等都是导致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主要原因。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1.全球化趋势:⏹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趋势。
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简称,最主要是指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1.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不会威胁任何国家,也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八十八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八十八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5914dcdaef5ef7ba0d3cfc.png)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八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A、工业革命引起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城市化B、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C、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不均衡D、欧美国家已率先完成了工业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了一副反馈泰晤士河的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见下图)。
该图的立意是( )A、英国对外扩张,成为海上强盗B、社会秩序混乱,泰晤士河上强盗频繁出没C、泰晤士河的航运业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D、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希望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的城市环境开始得以改善。
这主要包括( )①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起来②街头照明日益完善③各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④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工业革命后果的是( )A、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人口不断流向农村、农民大量失业C、社会日益分成两大对立阶段D、工厂遍及城乡、环境污染严重【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9世纪初,英国农业劳动力人数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
20世纪初,英国农业劳动力人数几乎成了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工人阶级不断壮大B、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C、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增长D、很多人放弃农业,从事工业和商业【答案】:【解析】:第6题【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中“外界的权威”指的是什么?为了与“外界的权威”做斗争,“他们”提出了什么思想?材料二中“这个设计”指的是什么?这一精巧设计能够创造出来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材料三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受什么事件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请问这一时期欧美国家的社会转型体现的时代潮流是什么?【答案】:无【解析】:第7题【材料分析题】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点+练习1、人口的增长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城市化: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的公共卫生、供排水、照明、交通逐渐完善。
5、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加大。
(2)化境污染1. 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增加到1 800万。
造成这一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B.文艺复兴的推动C.新航路开辟的推动D.工业革命的推动2.下列有关20世纪初英国劳动力结构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C )A.农业劳动力人数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B.农业劳动力人数与工业劳动力人数相当C.农业劳动力人数大大少于工业劳动力人数D.不再划分农业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3.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
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是( A ) A.工业革命 B.“光荣革命”C.文艺复兴D.新航路开辟4.大众教育开始兴起是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它最早开始于( C )A.亚洲B.非洲C.欧洲D.美洲5.下列有关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化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B )A.城市卫生条件得到改善[B.城市缺乏统一规划C.城市供排水设施开始建设 D.大部分英国人已生活在城市6.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 C )①出现垄断组织②社会矛盾激化③殖民掠夺④环境污染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7.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6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这些国家在战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国家在社会变化中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以及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比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特点。
2.难点: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以及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其社会变化的具体情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化国家?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情况,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含反思)

第六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 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课重点介绍欧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
2.难点:分析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二战后,西方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如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科技发展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美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内容: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
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背景: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4、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堂笔记在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课堂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内容:一、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国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变化。
首先,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业生产,大大增加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它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工人阶级得到了迅速增长,新的城市贵族和富商阶层也出现了;再次,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2. 社会分工与阶级分化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分工也变得越来越细化,劳动力分配不同,社会阶层划分也越加明显。
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机器的运用还比较简单,工人的职业不是很明显。
但随着机器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工人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职业分类也越来越多。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阶层分化也愈加明显。
3. 产业化的影响工业化的兴起,导致了生产和商品的社会化,这使得市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于是,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在市场上的竞争和表现。
市场经济的产生,使得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成为了常态,这也带来了许多财富与机会,但同时也导致了许多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差异。
二、工人运动的兴起1. 工人利益的代表者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
于是,一些工人领袖以及各种工会组织等便迅速崛起,成为了工人利益的代表者。
2. 欧美工人运动的兴起欧美国家中的各种工人组织相继出现。
比如,在英国,工人们为了争取改善工作条件,进行了各种示威和罢工等,取得了一些胜利。
而在美国,工人组织最早出现在工业革命后期,早期的美国工人组织是由一些打击垄断企业和对抗警察等非法活动所组成。
3. 工人运动的表现工人运动的表现多种多样,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
它们可以采取罢工、示威、游行、企业占据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历史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前预习题单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预习速填】知识点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人口增长:①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的变化:(1)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②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2)越来越多的③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为妇女④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大众教育的发展:(1)概况: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⑤。
19世纪初,⑥推行教育改革,建立了系统的教育体系。
1802年,⑦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⑧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2)影响:⑨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⑩发展。
知识点二城市化1.概况:2.19世纪在发生着变化。
知识点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1.概况: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⑮加剧。
2.环境污染: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3.⑰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
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自我检测】1.英国曼彻斯特的人口由1750年时的1.8万增加到1851年时的30万。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更为惊人。
19世纪20年代,美国人口约为 1 000万,到1914年,美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B.殖民地扩张C.工业革命的推动D.第一次世界大战2.下表为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
此表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城市化开始起步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C.西方侵略延缓了城市化D.东西方城市化差距大3.19世纪中期,彼得在一家工厂上班,因不满每天长达12小时的工作时间和微薄的收入,故意捣毁机器。
材料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 )A.社会矛盾B.生产效率C.环境污染D.文化教育答案【预习速填】知识点一①工业革命②工人阶级③妇女④社会地位⑤大众教育⑥德国⑦法国⑧1870 ⑨教育⑩社会知识点二⑪工业革命⑫19世纪⑬统一的规划⑭生活方式⑮冯如知识点三⑮贫富分化⑯资本家⑰广大工人【自我检测】1.C2.B3.A。
【知识梳理】部编版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人口增长的原因: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人口增长案例:
英国:19 世纪前 50 年,英国人口从 900 万增加到 1800 万。
美国:19 世纪 20 年代人口 1000 万,到 1914 年,超过 1 亿。
工人阶级壮大:
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人放弃了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妇女成为了工业的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大众教育:
出现时间:19 世纪中期以后。
出现背景:为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最早出现地区:欧洲。
最早建立国家教育的国家:德国和法国。
教育普及的影响: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城市化
城市发展:
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大,19 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完善:
19 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建立起来。
环境污染和贫富加剧
环境污染: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贫富加剧: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工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不满,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预习笔记
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断壮大。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
—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的提高创
造了条件。
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o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工业革命开始后,农村人口不断流向。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的环境o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5.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许多问题。
首先是o由于日益扩大,
工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用表达自己的愤怒。
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点
一、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主要工业国||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开始推广
①各工业国人口迅速增长;②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③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④各工业国推广大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及其问题
城市化:大量的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
城市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大,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从19世纪中期开始改善)。
三、工业化国家最大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习题
1.凡是有煤炭的地方,就能新建工厂,工厂还可以建在人口密集的地带,以便招募工人和销售产品。
1841年,英国就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的占20%,从事工业的占43%. 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2%,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可见改良蒸汽机的作用不包括()
A.促进大工厂的出现和发展B、导致大城市出现
C、提高工业人口比重
D、推动农业的发展
2.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人口比例的增长。
据资料记载:到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4%, 1870年进一步达到70知以还在不断上升。
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 英国城市人口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
D、工业革命的开展
3.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
论文。
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建立了现代大工厂制度》B、《英国人富尔顿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C、《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工业革命是从珍妮纺纱机的使用开始的》
4.19世纪中期,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和沃尔特惠特曼为各自的城市发出了吟唱:两段诗歌表明()
A、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只有痛苦
B、工业化污染城市环境成共识
C、诗人们对城市工业化的看法不同
D、工业化城市受到普遍欢迎
5.全球变暖是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另一“礼物”,其实早在100年前,环境污染就开始严重困扰着人类社会。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C、欧洲殖民扩张D、资产阶级革命
6.某同学在学习工业革命时,发现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一组文件名称,通过下面系列文件可知当时工业革命的开展()
《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
《有害物质去除法》
《污染控制法》
《河流污染防治法》
A、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促进了铁路运输的发展
C、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带来了环境污染
7.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工业革命后果的是()
A、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人口不断流向农村、农民大量失业
C、社会日益分成两大对立阶段
D、工厂遍及城乡、环境污染严重
8.平奇贝克在《女工与工业革命》中提及:工厂“使年轻妇女走出狭小的'家',这种家在场地、光线、空气、思想和同伴方面都非常有限",“表现自己在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才
干”,“训练她具备自尊、自立和勇气”。
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A.促使女性走上企业领导岗位
B.提高女性的生产积极性
C.增强女性融入社会的能力
D.培养女性优良工作习惯
9.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的国
家有()
①法国②德国③印度④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
①环境污染②社会矛盾激化③交通发达④生产力水平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化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早期建筑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要筑城; 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在交通要道和人口密集的地方,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逐渐繁荣起来........
——胡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工业革命将数以千计的人带到拥挤的城市与乡镇找工作。
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在1780年建立起第一个大型机械化的棉纺织厂,不久便成为一个主要的纺织中心,人口由1750年的18000 A增加到1851年人口普查时的30万人,大多数人口属于工人阶级和移民。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何成刚《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棉纺织业、面粉、造纸、印刷、航运等各类民族工业,在上海、宁波、广州、天津等城市逐步发展起来。
一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形成的原因。
(2 )概述材料二中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3)材料三中,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12,美国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曾说:〃第一次工业革命让人类摆脱劳力和使用牛马等动物帮忙的生活,但成本却让人类暴露在二氧化碳的污染下。
下次工业革命将会使人类在享受便利能源之余,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会相应减少。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在这次工业革命中,“让人类暴露在二氧化碳的污染下”的能源是什么?
⑵“下次工业革命”中的“便利能源”是指什么?这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什么时代?
(3)“科技改善生活”。
我们今天还有哪些生活用品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至
少写出两个)
(4)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结台两
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谈谈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