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社会学理论 优质课件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教育社会学基础04第四章——身体的控制:建构、规训与风险
二、社会学对身体的研究
1.由隐到显的身体研究
在传统社会学的研究中,身体一直是隐而不显的。特纳 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身体是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 学的研究内容,心灵才属于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研 究范畴; 二是社会学建立在反生物主义的实证论基础上,使得作为 生物肉体存在的身体很难发声; 三是社会学强调对社会事实的整体解释,宏观社会学关注 社会系统,微观社会学认为社会行动者的自我是由社会结 构而不是由生物性决定的,因而都拒斥了身体。
一、身体规训的方式方法
1.知识的规训 知识对身体的规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传统“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下,知识的学习可 能会忽略身体; 另一方面,知识内容本身会对身体行为有引导作用。
身体在与理性的较量过程中,曾长期被压抑,即使身体 健康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依然没有消散, 始终影响着教育领域,这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身”与 “心”是分离的,知识的学习只需要心智参与,身体常常 被视为干扰因素而被控制。由于缺少了身体的参与,这种 学习成为一种灌输式的,学生头脑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材 料,却不知如何使用,课堂、书本、教师就成为身体的牢 笼,身体可能成为一个装着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充满 智慧的行动者。此外,学校中的知识一般是经过筛选的, 它代表了一定的价值取向,阿普尔关于“谁的知识最有价 值”的观点让人们警醒,我们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就可能 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身体就会被知识规定化、标 准化。
可预测
控制
或然性
缺乏 欲望
生产
规训态 (规制化)
镜像态 (消费)
单子式
支配态 (强力)
沟通态 (承认)
对偶式
脱离 自我关联性
教育社会学理论
教育社会学理论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纯粹的教育问题很难解决,需要考虑到与教育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才能做到科学分析和解决。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将教育与社会放在一个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中考虑。
教育社会学涉及的问题包括社会和文化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等。
教育社会学理论1: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
教育可以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出合格的公民和生产者,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控制、人力资本的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等。
然而,结构功能主义也存在一些批评。
例如,它过分强调了传统的教育目标,忽略了个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功能主义的这种过度稳定和一致观点,无法解释教育历史中出现的变化和冲突。
教育社会学理论2:批判理论批判理论认为,教育反映了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文化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
教育制度的存在和运作,旨在为资产阶级政权服务,通过教育,传递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维护和加强现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批判理论主张教育应该成为一种解放工具,帮助个人认识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压迫状态,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教育社会学理论3: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主义认为,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涉及到人际互动和社会认知。
这种互动和认知都是通过符号交流来实现的。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经验,个人在其中以自身的方式与教育过程互动,通过这种互动,理解和建构自身经验,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
实证研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和检验假说的有效性。
理论探索则是通过深入分析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并完善理论框架。
总之,教育社会学阐述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促进教育和社会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规范和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和教育控制学习目标了解教育规范和社会控制的含义识记失范行为的类型和不同学科视角的解释运用相关理论对教师和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分析掌握控制学生失范行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一节教育规范和失范行为学校生活的两种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那么什么是失范行为呢?教育规范与社会规范一、教育规范的含义和特点奴隶社会时期(基本的社会学习内容)——西汉元帝时期(蒙学教材)早期的教育规范,座右铭的方式影响学生——教育规范变成教材内容,学规第一节教育规范教育规范的含义: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三者的不同点:适用范围的差别、约束力的差别: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要大于教育习俗强调重点的差别(三)教育规范的类型1.从个体作用看,个体规范和群体规范2、从涉及内容看,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3、从适用范围看,公共场所规范和班级规范等(四)教育规范的作用和特点自律(有关个体的内容)和协调(有关人际关系的方面)特点:规范的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控制性二、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失范行为: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的关系可分别对应于文化和反文化的关系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因为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说和挫折侵犯说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结构模式和过程模式差异交往说:一个人如何社会化取决于和谁交往。
控制缺乏说: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失范说: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手段——目的说:因为社会手段和目的不一致所造成的五种可能的适应方式:改革者、墨守成规者、逃跑主义者、造反者、顺从者亚文化群体理论: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相抵触过程模式:标签论。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
间接
文
作为文化负荷体的人:教师与
化
学生
水 平
文化水平对教 育水平的制约
直接
与
教
教材与其他教育手段
育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的循环
(二)、文化的传递、传播与教育
文化传递: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 延续
文化传播: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扩散 ,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作用:促进文化发展 促进个人社会化
收集资料:普查法,抽样法,个案法,典型 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二次分析, 实验法,区位法,社会测量法,功能探究法 ,系统工程法,数学法
普查法:
全面调查法,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 全部单位逐一不漏的进行调查,以 收集某一教育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 全部情况的资料。公共机构采用, 最接近真实。
抽样法:按一定方式从被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部 分做样本进行调查,将研究结果推论到总体 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关键是保证样本
的代表性,缩小抽样误差。 偶遇抽样
非机率抽样 判断抽样
配额抽样
简单几率抽样
机率抽样
分层几率抽样 整群几率抽样
系统几率抽样
用于横剖式比较研究和追踪式研究
个案法:将某一个具体单位作为案例,对它的若干 现象、特征和过程作全面的、深入的、长 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运 用广泛,定性研究,结果不宜推论。
实验法:在尽可能严密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 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用 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较 小范围内进行,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 然实验。避免危害被试身心健康的做 法。
区位法:将某一区域作为一个体系,从其全部 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区域与外界 的关系中综合考察区域生活、区域结 构、功能、价值体系、社会问题、区 域发展变化的趋势等等情况的一种方 法。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整个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教育学和社会学为主干形成的交叉学科。
主要研究范围有: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变迁;教育与社会问题;学校和班级的社会学分析等。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沃德、法国迪尔克姆、德国韦伯等为早期代表。
当代西方有多种流派。
传统教育社会学:“新兴教育社会学”的对称。
以研究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社会学。
主要研究和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
带有较强的实用性。
是20世纪中叶前的教育社会学。
代表人物多为教育学者,侧重于规范性研究。
新兴教育社会学:“传统教育社会学”的对称。
以研究社会为中心的教育社会学。
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完备的客观理论,以了解社会现象。
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社会学。
代表人物多为社会学者,侧重进行验证性的研究。
学校社会学:用社会学观点研究学校运行规律以及学校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学校的社会化机能;教学、学习过程中的集体、性格;教师、学生团体内部结构;学生的文化程度;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等。
教育:广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
教育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一切社会所必需,又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也对社会整体及其诸多方面产生影响。
教育还受制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提出了教育终身化的要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
可分为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等。
教育功能的大小,受社会条件、教育状况和受教育者实际需求所制约。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社会学理论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变革
教育社会学理论需要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问题和发展趋势,以推动教育社会学理论的 全球化和国际化。
教育公平与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深化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教育公平是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 心问题之一,需要关注不同地区、不 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和 资源分配问题。
推动学科发展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相 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学术 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发展
早期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主要 关注教育的阶级属性、教育 的普及和教育的效率等方面
。
现代发展
现代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更加 关注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 公平和教育的质量等方面, 并强调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教育社会学理论
目录
CONTENTS
• 教育社会学理论概述 •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 •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教育社会学理论案例研究
01 教育社会学理论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教育社会学理论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 互关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 作用,以及教育机构与社会其他机构 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
04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CHAPTER
理论整合与跨学科研究
理论整合
教育社会学理论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形成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跨学科研究
教育社会学理论需要借鉴和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以推动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创新和发 展。
全球化与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变革
《教育社会学理论》课件
在线教育的综合性和跨越性不断提升,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
3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教育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教育体制的结构与演化
教育的演化 教育的结构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是教育体制演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教育与社会分工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迁密切 相关。
对比研究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等的教育 社会学问题,以期发现规律、比较差异、对经验进 行总结和概括。
教育社会学家的经典理论
杜尔凯姆
教育的社会规范功能,教育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
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受资本主 义的经济制度影响。
韦伯
教育与官僚制度、社会等级密切相 关,强调管理制度、功能分化。
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比较
中国古代教育
注重文化传承,以经典为基础,强 调师生关系。
美国教育
注重多元文化,以学生为中心,鼓 励创意和探究。
芬兰教育
注重平等教育,以情境教学为特点, 注重教学质量和私人时间。
教育的全球化趋势
1 多元化的需求
全球化进程加速,教育系统也面临许多挑战,例如本地化与全球化的平衡、跨学科需要 等。
学生的特征和增长
1
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特征,教育者也应了解学生智力的发展过程,制定符合学 生智力规律的教学计划。
2
成长过程的差异
孩子们的成长速度可以有很大区别,教师应该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成长时间表。
3
年龄和经验
教育者需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年龄和经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便在教育中能够合 理地安排活动的难易程度。
教育社会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一、经济与教育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教 教育具有劳动力增值的功能:长效性和高效性 育 的 生 教育具有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 产 性 功 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能
教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质的规定性相适应
育
与
生
产 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量的规定性相适应
发
展
相
适 应
教育与生产力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相适应
商品经济与教育
教
育
与
文 化 传
教育是文化传 播的重要途径
系统工程法:分解再组合,大系统测试
数学法: 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 一些教育现象在数量上的相对 稳定的关系(正比,反比,开 方等)
研究的具体技术
调查研究的技术:计划制定技术 资料收集技术 资料整理技术 资料分析技术
研究工具使用技术:传统工具和现代化工具
研究程序和步骤
提出研究课题:选题意义和选题可行性
研究课题
1. 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2. 学科理论自身的建设 3. 针对地区热点的研究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
1. 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相关 2. 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 3. 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4. 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研究发展新动向
1. 越来越多参与制订和评价教育政策和教育规 划的活动 2. 越来越重视国际间教育的比较研究,加强与 比较教育的协作 3. 政治学、经济学等也将参与教育社会学的研 究,进行协作 4. 研究领域日趋扩展,从宏观到微观 5.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将日益普及,由美国扩大 到世界各国
二、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传 统
萌生阶段(19c末到20c初) 孔德
第四章:教育社会学理论
10
2、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人类具有思维的能力; 人类具有思维的能力; 人类的思维和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 人类的思维和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 符号包含着一定的内部信息, 符号包含着一定的内部信息,但符号的意义不是规 由于时空不同, 定,由于时空不同,同样的符号可能表达着不同的 信息。 信息。人们只有在社会互动的具体过程中才能把握 特定符号的意义; 特定符号的意义; 对符号的把握以具体情境为基础,理解符号的含义 对符号的把握以具体情境为基础, 是社会互动的前提,同时又促进社会互动; 是社会互动的前提,同时又促进社会互动; 人们对符号的共同理解便形成了社会和文化。 人们对符号的共同理解便形成了社会和文化。
第四章: 第四章:教育社会学理论
1、 2、 : 教 会学 论 大 各 论 观 及代
1
一、结构功能理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前 结构功能理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前 世纪50年代 半期,成主导性理论) 半期,成主导性理论)
1、代表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默顿 、代表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 2、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结构与功能: 结构与功能: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 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 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 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 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 认为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 整合 :认为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整合是指社会结构 中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的特性。 中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的特性。在 统一的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到整个结构, 统一的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到整个结构,但它 不会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 不会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其关键是社会中存在 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稳定和和谐: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 稳定和和谐: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 状态,除非来自外面的因素破坏平衡。 状态,除非来自外面的因素破坏平衡。
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最全优质PPT
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 教育实施乃是在于迎合社会需要,其目的除了使个人社会化之外,就社会而言,在使社会体系中的各组成份子有一种制度上的和谐
实现团体目标。为迎合整体文化的变迁, (institutional compatibility)。
他在文中探讨两项功能:社会化功能与选择功能。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之所以维持社会团体的和谐及发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此后他就一直在巴黎大学,讲授社会学和教育学,1917年病逝,享年59岁。
涂尔干(法国展) 的主要原理。
他曾以家庭结构与学校班级的分析为例, 来阐明其社会体系的理论。
并发展儿童生理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品质,以
适应整体政治社会和个人将来所处特殊环境的 需要。”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社会
化。涂氏认为教育的过程是把社会上的价值观
念(或集体意识)加诸于个人,塑造一个新人;
也就是说,要在本性基础上建立一个“社会我” (social being)。所以教育与社会化的历程是 相同的。此外,涂氏所指的社会化是有系统有
功能。他在文中探讨两项功能:社会化功 能与选择功能。依帕氏分析,班级的社会 化功能,可以概括地分为发展个人的责任 1902年主持巴黎大学文学院的教育学讲座。 感与培养个人的能力。 换言之,教育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功能;
帕森斯建立了社会体系理论,他认为任何社会体系都具有四种作用:模式的维持; 至于“选择的功能”,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个人职业的选择方式不同于往昔——这种选择多决定于学校教育的过程而少受家庭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3.强调重点的差别
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是约定俗成的,其最显 著的特点是“制约性”。它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 自觉遵从,并且通过群体的意志——舆论力量对个体 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当教育习俗已经不能控 制、协调个体行为或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时,这就意味 着个体脱离群体,甚至出现群体解体的可能(例如,学 校缺乏凝聚力,班级缺乏归属感,教育、教学秩序的 散漫、混乱现象增加等)。
教育规章是一种正式规范,主要由学校组织及其部门 制订并督促执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借助学校组织 的权力来施行,通过奖励、惩罚等手段来评价组织履 行规章的状况。一般来说,学校成员对教育规章主要 是遵守、履行而较少认同、协商,因而规章具有某种 非自觉性。
教育法律是由国家颁布、明文规定的,需要有专门机 构或部门来执行,具有极大的强制性。
尽管学校不断调动各种制约机制来反对失范行为,但一部 分学生或教师却通过创造秘密语言、建立新的规范、组建 团伙与学校相抗争。
总体而言,失范行为对教育规范起冲击作用,有时会引发 学校秩序的混乱,但也有些失范行为包含着进步的成分, 在社会变迁中它可能会转化为新的规范行为。
第二节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涉及教师、学生两大群体。学生失范行 为主要指称越轨、违法和未成年人犯罪(常常用“青少年 犯罪”来概括)三类;教师失范行为主要是指在教师职业 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未包括教师的违法、犯罪 行为,后者属于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范畴。
但是,正因为教育习俗是借助心理力量来维持的,一旦学 校成员形成心理定势,往往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因而其 约束力也十分强大。只是在影响机制上,教育习俗不同于 教育规章与教育法律,后者属于显性约束,而教育习俗则 属于隐性控制。
一般来说,凡是不合法的,一定不合规章与规范;而法律 可以容忍的,也不一定为规章所容忍,更不一定为教育习 俗所容忍。所以,在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合法不合情”、 “合情不合法”的现象。例如,目无师长,是不合教育习 俗的,但不违犯教育规章与法律;学生上课迟到,既不合 教育习俗,又违背教育规章,但并不违法。
教育社会学
者需求的滿足與動機的激勵,非止學科知識和 傳統文化的傳遞;個人主義的色彩較濃
4. 社會改良論-重視學生對於社會不平等、不公
平現象的分析與批判;改良意味較濃
2019/6/1
7
課程社會學之理論基礎-潛在課程 區分為三大學派(陳伯璋,1985)
1. 結構功能論-潛在課程為「學生在學校及班級
事先安排好的有意學習」
2019/6/1
9
3. 社會批判理論-潛在課程為「將影響或決定正式 課程內涵和特性所蘊含的價值、規範、與態度, 內化於教學過程中(包括有意及無意),而使學 生習得這些經驗,藉以完成社會化;或將這些經 驗轉化為自我意識的反省與批判,進而產生對現
狀改進的實際行動」
2019/6/1
*個人方面:指個人的人格特質和需求,又 稱 情意層面
*制度方面:指制度中的角色期望,又稱規 範層面
2 . Getzels提出之班級社會體系模式:影響人類 社會行為的因素有二
3 . 教學必須瞭解個人與制度方面的資源與限制, 源自能掌握成效2019/6/1
15
教學之社會學基礎-衝突論
1. 教學為一種制度化的領導;教師和學生
3.兩性平權主義學派
* 重視課程中不當性別意識型態的批判,以及如何建 立理想之兩性關係
2019/6/1
6
課程社會學之理論基礎-正式課程
1. 人文主義-此類課程重視傳統文化知識與價值
的傳遞,具保守主義的色彩
2. 社會效率論-強調科學管理技術在課程發展與
學校教育實施上的運用,目的在培育具備競爭 力的公民;強調課程對社會的經濟功能
2.重視教育中成功與失敗者之「社會性特徵」及 「階段分配情形」;較忽略基本要素中之課程、 活動、教學、與評量
教育社会学PPT
教育社会学PPT01总体结构第一编学科元论第一部分学科论:事物共性研究第二部分问题论:事件专项研究第二编学科本论第三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生境论第四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结构论第五部分教育社会生态运行论第六部分教育社会生态功能论第七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存在形态第八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非生态化02学科范式第一部分学科论教育社会学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性质1,实质:结构框架构件构式2,本质:理念构想观念价值3,全质:范式思路方法模式框架:思维对象的边界轮廓和结构关系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结构、运行和功能理念:质性判断:实能应怎是:生存生产生活思路:思维的起点、进程和顺序从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考察到、结构、运行和功能分析实质本位的研究1,客观反映范式:教育社会生态2,研究者价值祛除3,对应反映,超越性设计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本质理念教育社会生命形态的能动延续、再造和创新与教育社会的公平生活与有效生产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全质思路教育社会生态形态四是研究按着教育社会生态形态的环境、结构、运行和功能顺序,进行实是面目、能是猜想、应是建构和怎是设计的系统研究。
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基本特征1,对应真实性:主客观一致性2,全质综合性:实质本质有机统一3,形态完整性:结构性:形式内容4,理论系统性:逻辑性:辩证形式5,行动个体性:整体性、复合性学习-研究要求行动参与性学习:个体性、共行性实践反思性学习:目的性、批判性展示内化性学习:外化性、内烁性互动协商性学习:博弈性、自主性第一章研究学习主体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二、研究学习主体的立场三、研究学习主体的职责四、研究学习主体的权能五、研究学习主体的行为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1,实质:个人身份:自己私人2,本质:法人身份:角色身份代表者3,全质:完整身份:自己私人代表者(1)国民公民(2)他人家庭族群国家(3)人类:公共知识分子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准公共知识分子1立场2职责3权能4行为二、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1,研究学习者的基本立场无立场暗立场灰立场明立场2,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明立场(1)全人类总体(2)全人类整体(3)全人类总体整体形态:个体三、准公共知识分子职责研究弘扬通识共识坚持维护公益公利发起参与公共行动尊重个体理念实践四、准公共知识分子权能研究认识权反思批判权表达辩论权自主行动权五、准公共知识分子行动坚持独立人格行动坚持批判反思行动创新设计建构行动本质形态:四是研究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应是研究怎是研究四是研究的基本内涵实是研究:实然、实证、真实:完整能是研究:性质、猜想、价值:充分应是研究:规范、建构、模型:完备2怎是研究:操作、设计、举措:可行四是研究的逻辑关系从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到应是研究再到怎是研究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依据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求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实践性要求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意义实现主客观世界的科学统一实现科学认识与能动实践的统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复合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定义:生命形态人: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以教育生命的客观律动为基础和依托,能动地参与、创造和享有有效生产和公平生活,自主地谋求更好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文档资料-精品文档
第一节
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
“教育规范”由“社会规范”一词派生而来。社会规范的 原意是社会群体中共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 准,这种标准能导致个人之间思想和行为的趋同和协调, 有利于增强群体团结。 规范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正式规范通常是以法律、 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 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群体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教育规章是一种正式规范,主要由学校组织及其部门 制订并督促执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借助学校组织 的权力来施行,通过奖励、惩罚等手段来评价组织履 行规章的状况。一般来说,学校成员对教育规章主要 是遵守、履行而较少认同、协商,因而规章具有某种 非自觉性。 教育法律是由国家颁布、明文规定的,需要有专门机 构或部门来执行,具有极大的强制性。
3.从适用范围上可分为公共场所规范、班级规范等 公共场所规范是面向大众的、公共活动范围的规范。 班级规范是适用于学校班级的、维持其正常秩序活动、 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规范。班级有规范而无规章,这 是因为班级没有相应的组织权力,班级规范往往表现 为值日制度、作息制度、学习制度等。
教师职业规范一方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外在表现,另一方 面也是学生形成自身行为规范及班级规范最直接的榜样。 因此,各国历来就有对教师职业规范的阐述,有的则在师 德规范中列有行为规范的条目,也有的国家则是单独颁布 行为要求(见表4-2)。
(三)教育规范的类型 1.从作用对象上分为个体规范、群体规范 个体规范是涉及个人修身养性或自律性的规范。例如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不抽烟”、“不喝 酒”。我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 目标也是个体规范。 群体规范则用于协调群体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 系,如教师公约、学生守则之类。
【大学课件】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ppt课件
20
解釋性(1970年代以後)
–重視「解釋的 Interpretive」與「非實證的 Non-positivistic」研究取向。
–重視行為背後的「意義」。
–為一「微觀」(Micro-)的教育社會學研究 -學校內部或班級社會體系……。
2.強調文化意識型態對權力的影響,要重視教育的重要性。受 到葛蘭西的影響,M. Apple 以文化吸納(cultural incorporation) 的概念分析英美兩國的新右派如何利用大眾的常識(common cense),恐懼(fear)及價值觀等在教育領域達到宰制的目的。
(A)結構功能論 (C)符號互動論
(B)社會衝突論 (D)有機比擬論
ppt课件
27
(B)8.學生在學校中習得適應社會的價值與規範, 此歷程稱為什麼?(95)
(A)階層化(stratification) (B)社會化(socialization) (C)集中化(centralization) (D)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ppt课件
28
( B )17.學校具有社會化和選擇 功能,其中社會化功能的目的是 什麼?(96)
(A)培養學生繼承父業的條件 (B)培養具有共同價值和信念 (C)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 (D)促進社會水平流動
ppt课件
29
衝突理論學派
–從對立衝突、強制、變遷的角色分析社會 與教育的問題;強調社會關係的強制性及 社會變遷的普遍性。
–對立衝突:團體與團體的目標不會一致, 且利益會無法避免的產生衝突(例如:支 配者與從屬者)。
ppt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要点: 1、了解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取向 2、把握各理论的0年代—60年代前 半期,成主导性理论)
1、代表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默顿 2、主要观点: 结构与功能: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
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 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 整合 :认为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整合是指社会结构 中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的特性。在 统一的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到整个结构,但它 不会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其关键是社会中存在 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稳定和和谐: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 状态,除非来自外面的因素破坏平衡。
新马克思主义分为“再生产理论”与“抵制 理论”两个类别。
5
•新韦伯主义的观点
以柯林斯为代表的观点: 学校的主要作用是传授社会支配集团的身分
文化; 学校教育实质上是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冲突并
达到自己目的之工具; 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的变迁)来
自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冲突的发展。
返回
6
•“再生产理论”——又分为“社会再 生产理论”与“文化再生产理论”
返回
8
•“抵制理论”的观点
1、抵制理论产生于70年代后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吉鲁 (吉鲁克斯)(Giroux,H.)、阿普尔(Apple,A.)及英 国的威利斯(Willis,P.)(对劳动阶级社区的学校中反学校 文化进行了民俗学研究。)。自80年代起,逐步取代了再生 产理论在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角地位。阿普尔由 再生产理论代表人物变为抵制理论代表人物便为一例。
2、主要观点: 反学校文化(例如劳工子女对学校权威的抵制)是整个劳动
阶级文化的反映; 学校是相互竞争的不同阶级的文化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 学校生活并非象直接再生产理论所说全由经济与社会制度所
支配,而是有部分的相对自主性。
9
三、互动理论( 20世纪70年代。北美学者喜欢 用“互动论”,西欧尤其是英国学者喜欢用 “解释论”。) 1、代表人: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米
英国的M.扬(Young,M.F.D.)选编出版了一本论文集— —《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1971),以此 举起了所谓“新”教育社会学的大旗。M.扬所关注的不是 教育制度的结构或组织,而是教育的内容。他指出,教育内 容的选择、确定与组织的过程,乃是教育知识的成层过程, 学校教育过程则是教育知识的分配过程。
7
•“再生产理论”——又分为“社会再生产 理论”与“文化再生产理论”
2、“文化再生产理论”首要代表人物是法国 教育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P.):
学校是通过传递某种文化才在社会阶级关系再生产 中占据重要地位的;
学校的作用在于通过“文化专断”与“符号暴力” 来传递统治阶级的文化,贬抑、或削弱其它阶级的 文化,通过“霸权课程”进行“文化资本”的分配, 从而保证统治阶级文化资本的合法化与再生产。
定,由于时空不同,同样的符号可能表达着不同的 信息。人们只有在社会互动的具体过程中才能把握 特定符号的意义; 对符号的把握以具体情境为基础,理解符号的含义 是社会互动的前提,同时又促进社会互动; 人们对符号的共同理解便形成了社会和文化。
11
互动论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分支学派 :
1、教育知识社会学 :
返回
3
二、冲突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1、代表人:马克思、齐美尔;米尔斯的“权力精英论”;科 塞的“冲突功能论”;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等。
2、主要观点: 冲突: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
的现象。 变迁: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社会群体之间冲突与斗争
的结果,导致社会的不断变迁。 强制: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在社会斗争中处于支配和控制
1、“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权威代表人物、美国的鲍 尔斯(Bowles,S.)与金蒂斯(Gintis,H.):
社会冲突归根结蒂是阶级冲突; 学校教育反映了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
会中不平等的学校教育是该社会不平等的生产关系 和阶级结构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的作用是再生产不平等的生产 关系、阶级结构和劳动力; 不能指望 仅仅通过改革教育制度便实现教育平等。
地位的群体,总是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 作,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强制可以是镇压的方式, 也可以是笼络收买的方式,或者是维持“合法权威”的方式。
4
二、冲突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进入70年代,开始形成两个基本的分支学派, 即新韦伯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
新韦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柯林 斯(Collins,R.)与英国的金(King, R.A.)、阿切尔(Archer,M.)等人,但首 推柯林斯。
德是互动论的创始者、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凯 尔;英国的M.扬;主要代表人物有哈格里夫 斯 ( Hargreaves,D. ) 、 凯 迪 ( Keddie,N. ) 及沃兹(Woods,P.)
10
2、主要观点: 人类具有思维的能力; 人类的思维和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 符号包含着一定的内部信息,但符号的意义不是规
2
除了帕森斯之外,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性研究有: 克拉克(Clark,B.R.)关于技术社会中的教育功 能的研究,特纳(Turner,R.H.)关于升迁性社会 流动对教育制度影响的研究,霍珀(Hopper,E.) 关于教育与社会成层、社会流动关系及教育制度类 型学的研究,格罗斯(Gross,N.)关于学校与班 级的内部结构及学校外部环境的研究,德里本 (Dreeben,R.)关于学校教育对社会规范学习的 贡献的研究,比德威尔(Bidwell,C.B.)关于学 校组织的结构与过程的研究等。哈尔西等人编集的 论文集《教育、经济与社会(Education, Economy,and Society)》(1961) ,也在相 当程度上反映了功能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