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成语故事教学反思(通用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本次活动是一个续编讲述的语言活动,在本周这已经是第二次,所以小朋友对于这样的续编绘画和讲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活动中小朋友能从图片的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时他们也能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说出了自己对于小猫咪咪跑掉后的猜想。

有的说"爸爸说,抓到了我要打它一顿,抓到了要它陪,咪咪自己回家道歉了。

"。

当幼儿看到幼儿用书的最后一张图片,他们就说:"小猫又送了一盆花给爸爸""那这盆花哪里来的呢?""小猫又是怎么对爸爸说的呢?"我就及时的引导幼儿想象。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能从自己的想象中进行简单的绘画表示,虽然有的幼儿绘画的并不好,但她讲的却是很动听,也有的幼儿绘画的很好,但讲的却是不怎样。

不管如何从幼儿每一张图片中发现每一个幼儿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活动效果较好。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今天上课后,与同年级教师交流怎样上好《成语故事》?最近,我已经上了三节成语故事课,从学生的反应程度看,比较喜欢。

有些学生对于成语相当有兴趣。

今天听课老师说,有两名同学在你讲某个故事的时候,他都迫不及待地去看另一个故事了。

当然这样的信息从一个侧面说,我讲得不够吸引人,还有就是学生的听讲习惯还没有养成。

由此看,教师仍旧需要改变教学方式。

我想,进行《成语故事》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几个成语,理解它们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热爱阅读,从而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

然而,怎样进行教学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呢?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站在什么角度上进行备课?必须备到什么样的程度?对于我来说,很多成语故事也是第一次阅读。

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教学反思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教学反思一、引言成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学习成语故事,不仅可以丰富词汇量,还能够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本文将主要讨论如何教授成语故事《井底之蛙》的有效方法,以及学生通过故事思考的反思与启示。

二、成语故事《井底之蛙》简介《井底之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井底的蛙儿只看到井里的天空,对外界的广阔世界一无所知。

当一只大雁从它头上飞过时,蛙儿认为自己比大雁高出许多。

这个故事通过比喻的手法,告诉人们要放眼世界,不要因为自己的眼界狭窄而自满。

三、教授成语故事《井底之蛙》的有效方法1. 开展成语故事的背景介绍:在教学中,通过简短的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起源和背后的含义,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2. 分析成语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字面含义,例如《井底之蛙》字面意思是指蛙儿生活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

然而,与实际生活中的狭隘眼界相对比。

3. 注重学生参与:教师可以请学生共同分析成语故事中的角色、情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蛙儿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大雁高出很多。

这样的参与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理解。

4. 联系实际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经历,结合成语故事的含义,思考自己是否曾受到井底思维限制。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深化对成语的理解。

五、学生通过故事思考的反思与启示1. 拓宽眼界:成语故事《井底之蛙》告诫我们要拓宽自己的眼界,不断学习,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只有探索世界的多样性,才能够拥有更多的见识和智慧。

2. 克服自满心态:学生通过故事可以引导思考自己是否存在自满心态。

蛙儿因为只看到井口的天空,而产生了自己比大雁高的错觉。

这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激励他们要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

3. 探索未知世界: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提醒学生学习新知识、了解陌生事物的重要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四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四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丰富多彩的成语世界,了解成语的来源,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辨析成语,最终学会正确的使用成语。

针对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四个环节的设计:溯本求源、成语接龙、辨析成语、设计成语名片。

本节课我运用成语结合我的名字设计了一张成语名片来导入,让学生们感受到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学生们都很惊奇,原来成语可以这么用,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

这让我认识到,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每节课的开头都是: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第x课。

学生哪里来的学习兴趣呢?在备课时,设计一个精彩的导入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接触和积累了一些成语,在课前,我特意让学生每人写出___个成语,然后在课堂上和班里的同学交流、分享。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收集、同学的分享充分感受到了成语世界的丰富多彩。

这一阶段是感性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梳理了解成语的来源。

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总结。

溯本求源环节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连线来完成,成语的来源主要有___类,分别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生活俗语。

学生平时积累成语,只是理解成语的意思,很少去追溯成语的来源。

所以在连线的时候,学生把握不是很好。

学生对成语的来源很有兴趣,特别是对来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外来文化的成语。

这些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学生学习成语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在了解成语来源后,我设计了成语接龙的环节,目的是检测学生的成语积累量。

成语接龙的首个成语我都是让学生出,学生出的成语都比较难,不容易接上,所以这个环节没有达到检测的效果。

积累成语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运用成语,运用得当会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运用不当会贻笑大方,所以在辨析成语环节,我找了一个反例,小学生写的作文《我的一家》,作文中运用了很多成语,但都用得不恰当。

学生在看完作文之后,对误用成语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引言: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如何有效地教授成语并让学生真正掌握其含义与用法,是一项需要深思熟虑和不断探索的教学任务。

本文将从成语故事教学的角度出发,对现有成语故事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成语故事教学的优点成语故事教学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1.娱乐性强:成语故事往往有情节,教学过程可以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更容易投入,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2.生动形象: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形象记忆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得以形成。

3.易于记忆:成语故事中的情节和形象使学生更易于记忆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更易于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地运用成语。

二、现有成语故事教学的不足尽管成语故事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1.故事单一:目前普遍使用的成语故事往往只有一种故事情节,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并降低兴趣。

2.脱离实际:部分成语故事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将之与实际运用联系起来,从而难以真正理解成语的内涵。

3.背诵机械:目前的成语故事教学往往只停留在故事背诵层面,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三、改进成语故事教学的建议为了提高成语故事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改进措施:1.多样化故事情节:引入不同类型的成语故事,比如悬疑、幽默、励志等,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联系实际场景: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成语故事,加强与实际运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合理运用成语的意识。

3.激发思考能力:在故事讲解中引入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成语的深层含义和用法,并促使他们通过分析和解释来理解成语。

4.综合运用考查:通过故事情节的延伸,设计相关的综合运用题目,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结语:通过对成语故事教学的反思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成语故事教学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成语故事》 郭月娥

《成语故事》 郭月娥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难点是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是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活泼、开朗,学习积极性高并敢于表达,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大部分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成语理解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大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成语故事的探究之中,在探究中理解成语的寓意。同时要兼顾学生本身的智力差异,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个别后进生的指导。
8、集体探究:(出示课件)现实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事?每人想一个,给你的同桌讲一讲。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自相矛盾》的时候,通过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就读懂了寓言。现在再用这种方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师:非常好,你猜对了。我看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吧!
二、精讲《自相矛盾》
1、同学们知道了这幅图是“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那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啊。
2、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成语故事的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的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的教学反思范文一:在学习成语故事这一课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故事的威力。

在教师生动有趣的课堂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成语的意思,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底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教师讲解故事之前,我以为成语就是一些简单的词语组成的,然而通过故事,我才学会了成语背后隐藏的深刻道理。

比如,“白手起家”这个成语就让我明白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含义。

这个故事还让我了解到了华夏先民在建国伊始时那种自力更生的精神。

教师让我们尝试着自己去编故事,这个环节让我感受到了故事的乐趣加强了成语的记忆。

通过编故事的方式,我可以将所学的成语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它们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这门课程,我认识到了成语的重要性,不仅让我提高了语文能力,还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让我更加自豪为中国人。

写作重点:1)对比成语和故事教学的效果;2)编故事让成语记忆更加深入;3)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词分析:1)使用了形容词和副词,描述了故事的效果和学习的感受;2)使用了连词,使文章内容清晰有条理;3)使用了成语和中文词汇,突出教学课程的主旨。

范文二:在学习成语故事的课程中,我认为与其单纯地记忆成语不如直接理解成语的寓意。

我觉得教师在讲解成语的故事之前,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个成语要如何理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

在成语故事讲解中,我觉得教师可以将故事拆分成几个小部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让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思考小故事的含义,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有系统的认识。

同时,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更多互动,例如请学生完成所给出的成语,这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最后,我觉得教师需要定期对所讲过的故事进行复习,以及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并给出充分的鼓励和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使其能更好地掌握成语及相关的典故。

写作重点: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思考;2)拆分故事便于学生理解;3)加入互动活动便于学习记忆成语;4)复习与检测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十个成语及其含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通过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2. 成语故事:精选与成语相关的故事,展现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成语的读音、书写、含义及其运用。

2. 难点: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寓意,学会运用成语。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讨论:分组让学生探讨成语的含义、用法及背后的故事,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句,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4. 课后实践: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成语。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成语及其来源,学习成语“画龙点睛”。

2. 第二课时:学习成语“掩耳盗铃”,并进行案例分析。

3. 第三课时:学习成语“亡羊补牢”,进行分组讨论。

4. 第四课时:学习成语“守株待兔”,进行案例分析。

5. 第五课时:学习成语“刻舟求剑”,进行分组讨论。

6. 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成语。

7. 第八课时:进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展示学习成果。

8. 第九课时: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9. 第十课时:布置长期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成语。

10. 第十一课时:进行阶段性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1. 第十二课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查漏补缺。

12. 第十三课时:学习更多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3. 第十四课时:学习成语典故,深入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

14. 第十五课时:进行总结评价,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成语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儿童阅读。

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

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自相矛盾》,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一、读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二、做抓住“张口结舌”,讨论张口结舌的原因,做一做张口结舌三、写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四、演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3两节课教三篇成语故事,我总担心来不及。

所以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结合大小练,将重难点全部拎出,以备上课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最感兴趣,他们对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举动感到十分有趣,于是,我就让他们多读几遍,随后边读边表演,体会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

成语故事绘画展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绘画展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绘画展教学反思摘要:一、引言二、成语故事绘画展的策划与实施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学生参与度三、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2.不足之处3.改进措施四、总结与展望正文:【引言】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备受关注。

为此,我策划并实施了一场成语故事绘画展,旨在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了解成语的来源、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此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成语故事绘画展的策划与实施】一、教学目标本次成语故事绘画展旨在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了解成语故事的背景、寓意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从而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次展览包括成语故事的讲解、成语绘画的创作以及作品展示三个环节。

首先,我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成语的来源和寓意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学生根据讲解的成语故事进行绘画创作,最后将作品进行展示。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述、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成语故事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度。

在绘画创作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参考图片,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表现成语故事。

四、学生参与度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认真进行绘画创作,最后呈现出一幅幅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作品。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的成语知识得到了巩固,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

【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激发了学生对成语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校的文化氛围。

二、不足之处1.活动时间安排不够充足,导致部分作品未能充分展示。

2.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未能充分覆盖各类成语。

3.部分学生对绘画技巧掌握不足,影响作品质量。

三、改进措施1.提前规划活动时间,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工作总结《成语故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工作总结《成语故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工作总结---《激发兴趣,乐学成语》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本学期我校加强了活动课工作力度。

从管理入手,抓好活动落实,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

加强投入,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人力、物力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学期,我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语故事》的教学工作,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

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情况小结如下:一、基本情况分析:《成语故事》这门课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尝试,将信息技术教学与成语教学有机地整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本课在如何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探讨新教法上做了大胆尝试。

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学生在成语回忆、成语竞赛、成语朗读、成语故事等环节中学得不亦乐乎,效果非常明显。

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积累成语的乐趣,积累成语的好处。

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课后一定会积极主动的积累成语,不断学习,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二、主要成绩1、第二课堂是学生的兴趣活动课。

因此,我以自由参与为首要原则,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

2、本门课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终极目标。

对与成语故事的教学方面,我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的教学方式。

3、活动课辅导过程中,我精选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以合作、竞争等多种手段来丰富课堂,提高效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舞台。

这次活动课应该说调动了所有孩子的积极性。

有的环节是全体参与的,有的环节是由队员之间合作完成的,有的是由代表来答题的,但活动是以各队竞争的机制为主线进行,所以,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五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五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五篇篇一:成语故事反思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儿童阅读。

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

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课文一共有三个简短的小故事,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话朗读,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中南郭先生的心理想法是留白,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两次说话练习,一是说说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说说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

最后,我让学生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他会干什么?由动口,到动手,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象的部分,也显得比较轻松。

在教学《画龙点睛》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点睛前、点睛后的游人的表现,这个地方有一个留白,可以请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

篇二:《成语故事三则》教学反思《成语故事三则》课文中的“滥竽充数”故事中,最后写到“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在“画龙点睛”的故事中“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范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范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范文在教学中,我常常使用成语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的含义。

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和故事背景,我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成语。

然而,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此次反思中,我将总结我在成语故事教学中的经验和收获,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成语故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讲解成语的故事背景和含义,我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举个例子,我在教学中使用了“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故事。

我先向学生讲述了故事的来历,然后询问他们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自己曾有过类似经历,并积极分享自己的故事。

这样的互动不仅使学生更加关注课堂内容,还有助于他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成语故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通过讲解成语的故事背景和相关联的词语,我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的记忆链接,增强他们对成语的记忆能力。

例如,我在讲解“落红不是无情物”这个成语的时候,我先向学生介绍了成语的含义,然后给他们展示了一些与“红”相关的词语,如“樱花”、“玫瑰”等,并请他们用这些词语来形容“红色”的美丽。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将成语与相关的词语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的含义。

然而,尽管成语故事教学有一些优势,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成语故事教学的时间安排不易把握。

由于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背景和相关的词语,讲解每个成语的时间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我往往很难控制好讲解的时间,导致有些内容讲得过于冗长,而有些则讲得不够充分。

这就需要我对每个成语的讲解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分配,使得每个成语的故事背景和相关的词语都能得到充分的讲解。

其次,成语故事教学的难度不易把握。

有些成语的故事背景比较简单,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而有些成语的故事背景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知识才能理解。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狐假虎威》教学反思15篇《狐假虎威》教学反思1《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百兽的经过。

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

其中的语言特色也值得我们关注,特别是课文对于狐狸和老虎的情态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

虽然本节课学生能较好的看图进行编故事,但在老师讲故事后提出的.问题:狐狸编出什么样的谎言来骗老虎?可能老师在讲故事没能讲清要求,幼儿回答问题时还是在自己编的故事中,按自己的想法回答,这时候本人只能再次让学生听故事,在表演故事的时候由于以前放松惯了,在本节课中没让幼儿说本故事中应有几个演员?及注意演的时候应注意什么?以后要在故事表演时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

以后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幼儿常规,把每一个问题讲清,这样才能更好的有利于教学,在以后教学中加强自己的语言训练及组织能力。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2今天上午我讲的是《狐假虎威》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以生字教学为主,让学生重点掌握本课的一二类生字的读音,会写二类生字。

了解文章大意,知道《狐假虎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了解文章大意。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把生字教学与课文教学融入到一起来讲。

首先讲狐假虎威四个生字。

在教学这四个生字时,我从分析字音、字形、偏旁、结构、组词、和字义这几个方面来讲。

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讲,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字音,分清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节。

分清字形找出部首,但不明白字意。

这本来也是难点,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中“假”的意思。

为学生明白狐假虎威的意思是狐狸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

学生不能准确明白。

这就要求我在讲第二课时是重点带领学生再次了解文章大意。

今天下午在设计第二课时的课件时,我先带领学生理解狐假虎威中“狐”和“虎”分别指代的是什么,接着让学生逐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文意。

中班成语故事教案12篇

中班成语故事教案12篇

中班成语故事教案12篇《中班成语故事教案12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中班语言活动教案《狐假虎威》含反思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能比较生动地讲述故事。

2、体会成语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1、狐狸、老虎图片和动画故事及录音带。

2、《语言》下P.5.活动过程:一、说说狐狸和老虎--教师出示狐狸和老虎图片,引出教育活动内容。

--引导幼儿说说狐狸和老虎的外形及其他方面的特征。

如:狐狸很狡猾,老虎很凶猛是兽中之王等。

二、听听它们的故事--教师播放成语故事,请幼儿倾听。

--播放动画故事请幼儿欣赏。

三、想想其中的道理--指导幼儿阅读画册,练习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

--请幼儿讨论:小动物们是被狐狸吓跑的吗?为什么?--引导幼儿思考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小动物们的道理。

活动反思:《狐假虎威》一则非常让幼儿感兴趣的成语故事,里面的狐狸跟老虎也有许多对话,词语生动形象,性格鲜明对比,而且也非常适于幼儿来进行表演。

<来.源快思教.案网>所以,在设计活动中,特注重幼儿运用动作、表情、语气、语调、眼神来大胆的表现。

同时,对于故事的内容幼儿也更容易理解,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应该更善于启发幼儿来大胆的猜测故事情节发展,并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来表述,在环节过渡中应注意语言的衔接,不要跨度太大。

(2)中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望梅止渴》含反思【活动目标】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沉思”的含义。

2、通过故事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兴趣。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5、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1、梅子每人一颗。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4、磁带/CD。

《成语故事(二)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班)

《成语故事(二)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班)

《成语故事(二)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更多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2.学会运用成语进行表达。

3.培养品德修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成语。

三、教学方法
故事讲述法、讨论交流法、情境模拟法。

四、教学过程
1.讲述成语故事
讲述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引出成语。

2.分析成语含义
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讨论拓展
引导幼儿讨论成语所传达的价值观。

4.情境模拟
设置情境,让幼儿运用成语进行表达。

5.总结归纳
总结成语的学习要点。

教学反思:
幼儿对成语故事很感兴趣,但在情境模拟中有些幼儿不太会运用成语。

下次教学可以多提供一些实际情境的例子,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用法。

同时,可以让幼儿在课后收集更多的成语故事,丰富成语储备。

2019-2020年北京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7课成语故事》教案附教学反思

2019-2020年北京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7课成语故事》教案附教学反思

2019-2020年北京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7课成语故事》教案附教学反思课时:1课时新课标思想: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分析教材:本课内容生动有意义,图文并茂使学生喜欢的课题,尤其是在动手中学生学会了很多文学知识,从一个很小的侧面体现了我们中国的文化底蕴。

艺术与文学结合的非常巧妙。

分析学生:学生喜欢本课的教学内容,因为此课完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探究式发挥学生的潜能,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知识的接受程度上很适中,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接受,而且都能够展示其才能,重要的学生能够开心的学知识。

设计理念: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了解纸造型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学习从平面形态到立体形态的造型,掌握其简单的制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体积和空间意识,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根据成语设计制作纸造型的情景图。

教学难点:巧妙的利用纸造型表现成语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猜这几组造型表现得什么内容?出示纸造型作品《亡羊补牢》、《刻舟求剑》、《金鸡起舞》、《对牛弹琴》、《负荆请罪》。

二、讲授新课。

(一)出示课题《成语故事》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并说说成语中的意思或典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以纸艺术造型表现成语的作品(书16页)1、这些作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这些作品都是用普普通通的纸塑造制作而成的,这种工艺就称为纸的造型。

(三)学习与探讨1、材料:卡纸——裁成宽为1cm至1.5cm纸条,并卷曲。

2、探讨:同学们仔细观察作品,想一想,我们制作一件纸的造型作品需要用到哪些方法?3、利用平面的纸,通过绘、剪、切割、折叠、卷曲、组合、粘贴等方法,可创造出多种多样立体纸造型。

4、纸条塑造的物象形态多种多样,如风景、动物、人物、花卉等,制作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同学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制作作品。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的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的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反思[《成语故事》的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

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

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

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学习《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通过比较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从而知道南郭先生能够混的原因,再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 生只好逃走。

再次基础上,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

学习《画龙点睛》,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逐题讨论,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感谢您的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第10课《成语故事》的两个故事。

在备课的时候,我对把这样浅显的成语故事安排在三年级教学很不以为然。

因为看看课文,直白如话,几乎找不到训练点,而这两个成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又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前他们都能对成语所表达的寓意说出个大概来。

那么这样的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呢?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课堂教学的训练点在哪儿?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又在哪里呢?我反复琢磨教材,发现这两则成语故事虽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但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写作方法却不尽相同。

比如第一则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夸口”以及言语前后抵触的特点,从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题思想;而第二则故事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滥竽充数”的结果,如“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一副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和“只好逃走了”。

这样一来,本课的训练点就找到了。

抓住训练点进行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那么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何确定呢?首先朗读方面,对于这样短小直白的文章,三年级学生不难做到正确、流利,但对于人物语言、动作的朗读却因为缺乏深层解读而显得苍白,那么第一个学习起点就是在学生通过预习做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文本,把书读得“立起来”,让人物形象活起来。

其次,虽然课前学生都能说出两个成语的意思,但这样的知识来源,要么源于前一天晚
上预习时把词典的解释背下来;要么源于过去在生活中获得的一知半解的认识,并未在他们的心灵里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感悟。

因此,第二个学习起点应该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走近文本,与人物对话,从而获得一次心灵的体验。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一、抓住语言,读出“矛盾”。

(第一则故事教学实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谁知道矛是用来做什么的?是什么样子的?
生:矛是战场上用来攻击敌人的,长长的,顶端尖尖的,可以刺人。

师:这个刺字,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戳。

师:对,戳就是“刺”的意思。

跟我读:戳,谁能给戳再组个词?生:戳穿。

生:邮戳。

师:那么盾又是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呢?
生:盾是战场上用来抵御敌人用的,样子宽宽大大的,是长圆形的。

生:也有长方形的。

师:那么,怎么样的盾才是好盾呢?
生:越坚固的盾越好。

师:好,请你来卖一卖你的盾。

生读文中句: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嗯,有点夸口的味道了。

谁再来叫卖自己的盾,比他还能夸口?生读: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哎,他强调了这几个词:坚固,什么矛,戳不穿,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没有?
生:感受他更像在吹牛。

师:这个吹牛,就是文中说的——
生:夸口。

师:谁能再给“夸口”换一个词,刚才那个“吹牛”太口语化了,能不能换一个?
生:夸耀。

师:好,那么谁来夸耀一下他卖的矛?怎样的矛才是好矛?
生读文中句: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听出来了,你的矛的确很锐利。

谁也来推销一下自己的矛,比他还能夸口?
生读: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好,现在我们到集市上去。

师引读: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
生读: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读: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
生读: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读:有个围观的人问他——
生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师读:那个楚国人——
生读: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师: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话结结巴巴。

师:是这样吗?你再读读后一句话。

生: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师:他说话了吗?
生:没有。

师:看来张口结舌并不是说话结巴的意思呀,对不对?
另一个预习充分的学生举手说:张口结舌是由于理屈、紧张或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意思。

师:那么这个楚国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说不出来呢?
生:因为理屈。

师:他为什么感到理屈了?
生:因为他如果说他的矛戳得穿他的盾,那么他的盾就不像他说的那么坚固了,如果说他的矛戳不穿他的盾,那么他的矛也不像他说的那么锐利了。

所以他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

师: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比喻——
生: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师:是呀,你们看,本来矛和盾都是两种兵器的名称,为什么现在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抵触呢?正是来源于故事中这个卖矛又
卖盾的人说话前后不一致哪。

师:让我们捧起书,再次走近这个给后人无数启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吧。

[评析:这一段的教学从课题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识“矛盾”。

然后又通过“怎样的矛是好矛?怎样的盾是好盾?”创设学生叫卖“矛盾”的情境,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楚国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这是理解“自相矛盾”的基础。

最后通过理解“张口结舌”自然引出成语所蕴含的意思,回扣“矛盾”。

]
二、抓住动作,揣摩心理。

(第二则故事教学片断)
师:南郭先生混进宫中,靠着装模作样,居然也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当他手捧着到手的钱,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这个齐宣王真是太傻了,被我轻而易举就骗到了钱。

生:哈哈,看来这个皇宫里还真好混啊,像我这样没本事的人也能领到俸禄,真是太棒了!
生:想我入宫前,过的是穷困寒酸的生活,如今今非昔比,我也有钱啦!
生:只要在宫中装模作样就能够领到钱,这样的日子要是能一直过下去该多好啊!
师:好景不长。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瑉王继承了王位。

他也是个喜欢听吹竽的人,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这个南郭先生——
生:只好逃走了。

师:他为什么要逃呀?
生:因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他就不能再混水摸鱼了。

生:他要是不逃,被发现他滥竽充数的话,就会犯了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

师:所以,他还是逃命要紧,赶紧逃吧。

那么,当他逃回家以后,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唉,看来没点真本事,这日子还真不好混啊。

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早知道会有这一天,我就该好好跟着那些有本事的人好好学吹竽了。

生:幸亏我逃得快,不然被发现,我这小命就完了。

生:赶紧学点真本事吧,要不然,我又要过以前那种穷困寒酸的苦日子了。

[评析:这一个片断的教学紧紧抓住文中的两个动词“混”和“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合理的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道德认识,使成语蕴含的意义迎刃而解,昭然若揭。

这样的习得比仅从词典或生活中得到的一知半解来得更深刻,也更丰富。

]
[课后反思:这节课教学扎实,训练到位,学生的活动面大,思维活跃,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迸发出语言的亮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出乎我原先的预设。

我想,这一切应该归功于上课之前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对训练目标的科学把握,以及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充分认
识和准确定位,使这篇看似平常的教材也能焕发出新课程下的生命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