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鼻咽癌,又称鼻咽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生于鼻腔内和咽喉后壁的鳞状上皮细胞。

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大进展,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仍然是该疾病治疗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鼻咽癌复发和转移的机制,并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和讨论鼻咽癌复发和转移的机制,并对目前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机制在研究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机制时,研究人员发现多种因素可能对此过程起到关键作用。

首先,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被认为是鼻咽癌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例如,TP53基因突变可导致癌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并增加其转移能力。

其次,上皮间质转化(EMT)也被认为是鼻咽癌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机制。

EMT是细胞从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过程,可以增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此外,炎症反应和免疫逃逸也可能与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可激活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相关信号通路,而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功能不足可导致癌细胞摆脱免疫监视。

二、治疗研究进展为了解决鼻咽癌复发和转移的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治疗研究。

以下是一些目前取得进展的治疗方法。

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利用特定的分子靶点来干扰癌细胞的信号通路,从而有效控制其生长和扩散。

例如,靶向HER2就是广泛应用于鼻咽癌治疗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一些新的靶向药物也开始应用于鼻咽癌治疗,如PD-1抑制剂和EGFR抑制剂。

2. 放化疗联合治疗:放化疗联合治疗是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这种组合治疗可以通过放射疗法杀灭癌细胞,同时使用化疗药物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研究表明,放化疗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例如,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来阻止癌细胞逃逸免疫监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4.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修复或改变人体遗传物质的方法。

miRNA调控信号通路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miRNA调控信号通路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miRNA调控信号通路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恶性肿瘤的威胁。

此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miRNA调控信号通路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miRNA即微小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

miRNA主导了细胞内许多信号通路,对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miRNA是如何通过调控信号通路来影响肿瘤的发展的?miRNA主要通过靶向RNA降解或抑制翻译来发挥作用。

当miRNA与靶RNA配对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将靶RNA分解成较小的RNA片段,称为miRNA诱导的靶RNA降解(RNAi)。

miRNA也可以抑制靶RNA的翻译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于miRNA的调节模式,研究者发现,miRNA参与了多种细胞信号传递通路。

比如,miR-101抑制了PI3K/AKT信号通路,并在人类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抑制作用。

同时,miRNA也可通过其他方式调节信号通路,比如靶向信号通路分子的转录因子。

miRNA调控信号通路的具体例子miR-34a和p53通路miR-34a是p53信号通路的一个直接转录后果,并被证实对细胞周期的控制、凋亡和干细胞分化有重要作用。

p53是许多肿瘤的关键抑制因子。

miR-34a的表达受到p53调节,p53对miR-34a的表达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miR-34a也可以通过调控其他基因来发挥p53的抑癌作用。

miR-146a和TGF-β信号通路miR-146a是TGF-β信号通路中的负反馈调节因子。

miR-146a通过靶向TRAF6及其它信号通路蛋白,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激活。

TGF-β是一个复杂的炎症和免疫调节因子,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miR-146a在许多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较低,与肿瘤病理分级,肿瘤大小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恶性倾向相关。

miR-221/222和NF-κB信号通路miR-221/222可以靶向p27kip1、p57kip2等细胞周期关键因子,调节细胞周期进程。

肿瘤科工作总结推动肿瘤精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

肿瘤科工作总结推动肿瘤精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

肿瘤科工作总结推动肿瘤精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肿瘤科工作总结推动肿瘤精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摘要:近年来,肿瘤科在肿瘤精准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总结了肿瘤科工作中推动肿瘤精准治疗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和成果。

通过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和精准医学中心,加强基因检测、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需要进一步努力。

通过本文回顾和总结,我们希望能够为肿瘤科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引言:肿瘤科作为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一直致力于推动肿瘤精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

精准治疗是在深入了解肿瘤的分子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和临床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治疗风险。

在过去的几年里,肿瘤科通过各种手段和策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以下是肿瘤科工作中推动肿瘤精准治疗研究与实践的重要经验和成果。

一、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在肿瘤精准治疗中,多学科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肿瘤科通过与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各相关科室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多学科协作的机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多学科讨论会、学术交流和病例讨论等形式,充分发挥各学科专家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和个体化治疗水平。

二、建立精准医学中心精准医学中心是肿瘤精准治疗的核心组成部分。

肿瘤科通过建立精准医学中心,整合临床、科研和教学资源,构建肿瘤精准治疗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精准医学中心拥有最先进的基因检测设备和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地进行肿瘤的分子诊断和基因表达分析。

同时,精准医学中心还积极开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推动肿瘤精准治疗的创新和发展。

三、加强基因检测与靶向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基因检测是肿瘤精准治疗的关键环节。

肿瘤科通过引入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先进检测手段,能够对肿瘤进行全基因组、全外显子组的测序,快速准确地获得肿瘤的遗传变异信息。

基于基因变异信息,肿瘤科能够制定个体化的靶向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恶性肿瘤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恶性肿瘤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恶性肿瘤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恶性肿瘤是一类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对于恶性肿瘤的研究也愈发深入。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的改进,恶性肿瘤研究的未来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 基因组学的应用: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通过对恶性肿瘤的基因组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过程。

未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降低成本,大规模的恶性肿瘤基因组学研究将成为可能。

通过基因组学的应用,可以为个体化治疗和定制化药物开发提供更全面的基础。

2. 免疫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未来,随着对免疫系统和肿瘤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免疫治疗方法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此外,结合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也将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

3. 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随着医学研究所获得的数据不断增多,如何高效地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恶性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规模的数据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分析,从而挖掘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这将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预测疾病进展的风险以及提高肿瘤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4. 细胞疗法的发展: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已经在某些类型的恶性肿瘤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未来,随着对于细胞工程、干细胞和基因编辑技术的深入研究,细胞疗法有望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利用CAR-T细胞疗法可以针对恶性肿瘤的特定抗原进行靶向治疗,相信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细胞疗法方法被开发出来。

总之,恶性肿瘤研究的未来发展将会在基因组学、免疫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细胞疗法等多个方向取得突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改进,相信未来人类在对抗恶性肿瘤方面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更好的康复机会。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现代研究进展
解 放 军 医 药 杂 志 ( 《 北 国 防 医药 》 0 1 8月 第 2 原 华 )2 1 年 3卷 第 4期
2 讨 论 、
・3 ・ 9
性 白血 病 等 。而 健 康 人 群抗 A、 B抗 体 完 全 缺 失 很 少 见 , 抗
鉴 于 A O血 型 正 反 不 符 排 除 人 为 因 素 或 操 作 失 误 要 考 B 虑两 方 面 原 因 , 方 面 考 虑 抗原 : 原 额 外 反 应 ( 一 抗 自身 凝 集 素 、 红 细 胞 表 面 黏 附 大 量蛋 白或 其 他 与血 清 反 应 物 质 、 B 输 异 类 、 型血 ) 抗 原 减 弱 、 失 ( B , 缺 A O亚 型 、 性 疾 病 、 恶 急性 大 失 血 、 婴
特 征 之一 。
疗效 以及 复 发 、 移 密 切 相关 。苏 旭 春 研 究 发 现 普 济 煎 ( 转 含 牛蒡 子 、 贞子 、 枯 草 、 芩 、 翘 、 胡 、 蓝 根 等 ) 够 显 女 夏 黄 连 柴 板 能 著 降低 鼻 咽 癌 患 者 的 E V D A, c — A水 平 , 示该 方 有 抗 B —N V A I g 提 E B病毒 的作 用 。季 幸 姝 研 究 发 现 膈 下 逐 淤 汤 可 以 有 效 地
虚型 , 实并 重 型 明显 低 于 偏 实 型 , 实 并 重 型 的 N 虚 虚 K细 胞 低 于偏 虚 型 和 偏 实 型 , 示 这 些 免 疫 学 指 标 与 患 者 的 虚 实 辨 证 提 有 关 , 以作 为 虚 实 辨 证 的 客 观 指 标 。沈 婧 研 究 发 现 肝 癌 可
刘 静 根 据 邱 佳 信 有瘤 脾 必 虚 、 虚 首 健 脾 的理 论 , 究 有 研
显 示 , 脾 方 、 脾 方 + 一u 塞 米 昔 布 + 一u均 可 降低 WE — 健 健 5F 、 5F G F R A 的表 达 , 脾 方 + 一u健 脾 方 可 进 一 步 降 低 MV 的 m N 健 5F 、 D

扶正固本类药物抗肿瘤转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扶正固本类药物抗肿瘤转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转 移是一个 极其 复杂 的多基 因调 控 和多 步骤 发展 过程 ,并涉及 到肿瘤 细胞 、机 体 、靶组 织 的相 互
正 固本 法抑 制肿瘤转 移 的重要性 。
2 扶正 固本 类药物 抗肿瘤 及转移 的研究 《 问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云 “ 病 必 求 于 本 ” 素 治 。 《 医宗必 读 ・ 为 后 天 之本 论 》 日 “ 为 医者 ,必 责 脾 善
五加等 均能促 进某些 干细胞 分 化 为特 定 的成熟 的体 细
的外 因 ,而 肿 瘤 毒 邪 对 机 体 正 气 的耗 散 致 使 正 气 亏 虚 、正不 抑 邪 是 肿 瘤 转 移 发 生 的 内 因 。正 气 的强 或 弱 ,是决定 肿瘤转 移 的重要 因素 ,也 决定 着 癌瘤 转移 与否 、转移 方式 和速度 。同时 ,提示 在 治疗 中运 用扶
正 气旺盛 ,气血充盈 ,卫外 密 固 ,人 体 的 内脏 功 能正 常 ,病邪难 于侵入 ,疾病无 以发生 ,正 如 《 问 ・ 素 刺 法论 》云 :“ 正气 存 内 ,邪不 可 干 。 《 问 ・评热 病 ” 素 论 》云 :“ 之所凑 ,其气必 虚 。 邪 ”
12 机体 正虚 促使 肿 瘤病 情 加 重 发 生 转移 :中 医学 .
对细 胞免疫有 良好 的调节作 用[ ] 7。
2 2 促 进 细 胞 分 化 成 熟 ,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生 长 :多 种 .
现代 医学认为 ,由于 机体 的正 气 对肿 瘤有 较 强 的 抑制 能力 ,加 之外科 的手 术切 除肿 瘤在 一定 意 义上 就 是驱 除病邪 ,一 定 意 义上 也 有 利 于 机体 正 气 的恢 复 ,
比值 及 L AK 细胞 、N 细 胞 活 性 ,说 明 参麦 注射 液 K

恶性肿瘤研究揭示肿瘤细胞代谢的新机制

恶性肿瘤研究揭示肿瘤细胞代谢的新机制

恶性肿瘤研究揭示肿瘤细胞代谢的新机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虽然在过去几十年里,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很多难题有待解决。

近期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代谢的新机制或许能够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肿瘤细胞代谢的特点是其产生大量的乳酸,这种乳酸堆积的现象被称为“潜伏性酸中毒”。

乳酸的堆积会导致肿瘤微环境的酸化,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乳酸是如何在肿瘤细胞内产生的,一直以来都是个谜。

近期的研究揭示了肿瘤细胞内特定代谢途径的重要性。

一种叫做“非氧化糖酵解”(nonoxidative glycolysis)的代谢途径在肿瘤细胞中得到了极大关注。

这个新发现为恶性肿瘤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非氧化糖酵解是通过肿瘤细胞中的一些特定酶的协同作用来产生乳酸的过程。

这些酶的过度表达或异常激活促进了乳酸的产生,并使其堆积在肿瘤细胞内。

由于乳酸产生的速度远远高于其消耗速度,导致了肿瘤细胞内乳酸积累的现象。

这个新机制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科学家们尝试通过靶向这些特定酶来减少乳酸的产生,以期降低肿瘤细胞的代谢异常。

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能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受到限制,从而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新药物靶点,以进一步探索干预肿瘤细胞代谢的可能性。

通过寻找那些在非氧化糖酵解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开发出新型的抗癌药物。

这些药物有望干预肿瘤细胞的代谢异常,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尽管恶性肿瘤的治疗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新的研究表明,深入了解肿瘤细胞代谢的新机制或许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突破口。

非氧化糖酵解途径作为肿瘤细胞代谢领域的新热点,有望为下一代抗癌治疗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总结起来,最新的研究结果揭示了肿瘤细胞代谢的新机制,即非氧化糖酵解途径,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细胞骨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研究

细胞骨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研究

细胞骨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研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也日渐深入。

然而,肿瘤转移依然是临床上很难破解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骨架与肿瘤转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探究其中的机制成为了研究肿瘤转移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细胞骨架的基本知识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所有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每个细胞内都有着细胞骨架的存在。

细胞骨架是由微观结构蛋白质单元组合而成的网络系统,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三种结构。

微管是一种发现于羰基体、细胞骨架和细胞器中的管状蛋白质结构,作用是维持细胞的形态,参与有丝分裂和细胞极性维持等诸多生命活动。

微丝以肌动蛋白为主要构【AAA1】成分,具有收缩和运动功能,另外还能通过黏附蛋白与细胞外基质相连,实现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等生命功能。

中间纤维由多种类型的类胶原家族蛋白聚合而成,主要起到支持、维护和保护细胞功能的作用。

二、细胞骨架与肿瘤转移肿瘤转移是一种癌症侵袭远处器官和组织,导致恶性肿瘤形成的过程。

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可塑性和浸润性,能够在体内迁移和定居,并在新的部位持续生长和扩散。

众所周知,肿瘤细胞在体内运动和定居需要依托细胞的运动和黏附功能。

这正是细胞骨架的作用所在。

细胞骨架不仅决定细胞的结构形态,同时也对细胞的迁移、黏附、浸润、抗毒性等多种生命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细胞骨架异常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细胞骨架异构和转移的特殊能力,使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同时亦能在机体内不断迁移和扩散,最终诱发恶性肿瘤的形成。

三、探索细胞骨架与肿瘤转移的机制近年来,细胞生物学领域涌现了大量涵盖肿瘤转移多个方面的最新摸索,以期在细胞生长、迁移和抗癌免疫等方面探明其机制。

以下是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1、细胞骨架对癌症转移的影响是多因素决定的。

众所周知,细胞骨架的构成与外界环境紧密相关。

在肿瘤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中,肿瘤细胞的微观环境不同于正常细胞,会进一步影响细胞骨架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最终影响肿瘤转移。

中医“癌毒”理论的研究进展

中医“癌毒”理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I=
1J
Checkooint.1])8111agC!Repair,and C.rellOme Stability. Siniea,2006,33(5):381-390.
AetaG-enetica
r22] r23] [24]
陈妍.癌症的遗传学行为与中医阴阳平衡学说——初探中医
平衡治癌法的机理.中外医疗,2008(32):151.152.
乜们
|= 钉
I= 钉
I= 明
舒鹏,刘沈林.中医肿瘤学证治体系浅析.吉林中医药,2∞5,
25(7):5.
黄学武,代兴斌癌毒诊治探讨.新中医,2008,加(11):6-7. 叫I= 胡力
I: 妇
孙韬,左明焕,胡凯文.癌毒与恶性肿瘤.辽宁中医杂志,
20ll,38(2):261.263.
王笑民,张青.基于“癌毒”的肿瘤发生发展规律探讨.中华 中医药杂志,20ll,26(7):1533.1536. 岳小强.对癌毒定义的再认识.中西医结合学报,20lO,8(9):
829-831.
n妇
贾小强,黄乃健,邱辉忠.大肠癌转移。瘀毒传舍”病机的 初步理论构架.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703.705.
3结语
陵门
L】U Woi-Feng,YU¥1um-Slama,CHEN Guan-Jtm,et a1.DNA
Damage
综上所述,癌病的发生可总结为包括一系列癌毒因 子的作用导致细胞周期和DNA损伤检验点在内的人体 微环境阴阳失衡,癌毒内生,耗伤正气,起初因正气尚 有御敌之力,症状不明显,待癌毒迅猛发展,正气不足 与之抗衡时,便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气滞血瘀痰凝, 并与癌毒胶着,而致癌病不断进展。因此,要加强对“癌 毒”理论的探讨,开拓中医防止肿瘤的新思路。关注不 同癌毒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型中表达特点的同时;在治疗 方面要加强“祛邪”、“扶正”,达到平衡阴阳的最终目的。

肿瘤细胞分化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细胞分化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细胞分化和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肿瘤治疗领域也在不断研究和发现新的方法。

肿瘤细胞分化和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结果将会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方法和思路。

一、肿瘤细胞分化肿瘤细胞是一类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细胞类型,它们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能够不断地增殖和分化,从而形成肿瘤。

因此,研究肿瘤细胞分化及其控制机制对肿瘤治疗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分化和正常细胞分化的过程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肿瘤细胞分化的关键在于转化其恶性分化为良性分化,从而实现控制肿瘤扩散的目的。

因此,探究肿瘤治疗的新方法,需要先了解肿瘤细胞分化的机制。

目前,针对肿瘤细胞分化的研究方向包括:肿瘤干细胞的控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信号网的调控、免疫治疗和微环境的控制等。

这些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肿瘤细胞分化,从而有效地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二、肿瘤治疗肿瘤治疗是肿瘤细胞分化的最终目的,通过治疗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实现肿瘤的彻底治愈。

目前,肿瘤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手术是治疗早期肿瘤的主要方法,通过切除肿瘤组织来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这是目前治疗早期肿瘤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化疗是治疗中晚期肿瘤的主要方法,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实现肿瘤的控制。

放疗是以电离辐射为主要手段的治疗方法,通过辐射杀死肿瘤细胞,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靶向治疗是一种定位治疗方法,即通过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或细胞受体来治疗肿瘤。

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抵抗肿瘤细胞,从而控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三、未来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肿瘤细胞分化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丰硕。

未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方向将会更加多样化,研究的成果也将会更加创新和实用。

肿瘤细胞分化的研究将会在控制肿瘤的扩散和预防肿瘤的复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医学中的肿瘤学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中的肿瘤学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中的肿瘤学研究进展肿瘤学作为一门医学分支,致力于研究各种类型的肿瘤和癌症,以及其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临床肿瘤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更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临床医学中的肿瘤学研究进展。

1.分子肿瘤学的应用与进展分子肿瘤学是现代肿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癌症相关基因的研究,可以揭示癌症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提供精准医学的治疗策略。

1.1 基因突变的检测与诊断近年来,基因突变的检测技术逐渐成熟,包括PCR、测序、PCR-测序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准确、快速地诊断肿瘤所需的遗传信息。

基于基因突变的诊断技术,医生可以根据肿瘤的分子特征选择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1.2 靶向药物治疗的发展分子肿瘤学的研究促进了靶向药物的研发,靶向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特定的分子靶点,来干扰肿瘤生长和扩散。

例如,曲妥珠单抗是一种能够靶向HER2阳性乳腺癌的药物,通过抑制HER2受体的活性,有效延长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2.免疫疗法在肿瘤学中的应用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通过激活和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使其主动杀伤肿瘤细胞,并且具有长期的治疗效果。

2.1 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近年来,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成为了肿瘤治疗的热点。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通过阻断免疫调节过程中的抑制因子,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例如,抗PD-1抗体能够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阻断抑制肿瘤细胞杀伤效应的信号传导,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2.2 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表面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CAR),从而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CAR-T细胞疗法因其独特的治疗机制和良好的疗效,成为肿瘤治疗的一大突破。

研究显示,CAR-T细胞疗法对于治疗血液肿瘤(如淋巴瘤和白血病)具有明显的疗效。

肿瘤学科的发展现状

肿瘤学科的发展现状

肿瘤学科的发展现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肿瘤学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致力于研究各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肿瘤学科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疾病谱的变化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不同类型的肿瘤发病率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

有些以往较为罕见的肿瘤类型,如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正逐渐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这些新的疾病谱特点也给肿瘤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肿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靶向治疗方法,为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已经成为肿瘤学科的一个重要方向,为肿瘤治疗的个体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靶向治疗的突破随着对肿瘤细胞生长、转移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治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靶向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使得肿瘤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

目前,针对各类肿瘤的靶向药物正在不断研发和应用中,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四、综合治疗的发展由于肿瘤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完全根除肿瘤。

综合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五、精准医学的兴起精准医学是指根据个体的遗传信息、生活方式等因素,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精准医学的兴起为肿瘤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可以更好地根据患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当前肿瘤学科的发展正朝着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在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疾病谱的变化下,肿瘤学科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选择,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转移性癌症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转移性癌症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转移性癌症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癌症是一种常见却可怕的疾病,它不断摧毁着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癌症可以发生在人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中,包括皮肤、血液、肺部、胃部、肝脏、胰腺等。

癌症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等级:原发性癌症、早期转移性癌症、晚期转移性癌症和末期转移性癌症。

其中,转移性癌症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病灶蔓延到其他部位,引起新的癌细胞生长的一种疾病。

转移性癌症通常因为它可以侵袭身体的任何一个器官或组织,从而导致不同部位的病灶数量和位置变得极其复杂,使得治疗难度和复杂度大大增加。

本文将探讨转移性癌症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转移性癌症的定义及研究进展转移性癌症是指原发性癌症细胞侵入机体其他部位,引起新的癌细胞生长。

由于转移性癌症的病理学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有特别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研究表明,在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炎症、血管新生和免疫弱化等作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转移性癌症这样一种恶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一直是癌症研究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分子纳米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和高通量数据等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转移性癌症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得到了飞速的提高。

通过对肿瘤微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转移性癌症不是单一的病理生理机制,而更多是基于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凋亡、血管新生、免疫逃逸等多个模块。

二、转移性癌症的治疗方案及进展对于转移性癌症的治疗,传统的化疗、放疗及手术等方式已经相当成熟。

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研究基于肿瘤微环境的治疗策略。

因此,注重针对转移性癌症微环境的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癌症治疗中的免疫治疗近些年来获得了很大进展。

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是一种新颖的治疗方法。

尽管免疫治疗对原发癌症和部分转移性癌症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稳定性,但是对于部分困难治疗的肿瘤,免疫治疗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由于转移性癌症的药物治疗疗效显著降低,因此新一代的转移性癌症的治疗方案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的诊疗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其中肿瘤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

肿瘤靶向治疗是根据肿瘤细胞和周围正常细胞的分子结构和信号传递通路的差异,通过寻找和设计靶向这些分子的药物,来改变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一、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靶向治疗方式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研究。

基因治疗是通过将正常的基因导入到人体中,来取代原先存在缺陷或异常的基因,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基因治疗主要包括基因靶向治疗和基因修饰治疗两种形式。

基因靶向治疗是通过寻找并选择能够靶向肿瘤细胞的正常细胞基因,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目前,针对不同的肿瘤类型,已经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基因靶点,如EGFR、HER2和VEGF 等。

通过分析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分子结构特征,可以设计出针对这些分子的靶向药物,从而实现治疗的效果。

基因修饰治疗是通过修改肿瘤细胞中存在的异常基因,来改变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目前,已有很多基因修饰技术被应用于肿瘤治疗中,如RNAi、CRISPR/Cas9系统和CAR-T细胞治疗等。

这些技术都具有较高的靶向性和特异性,可以在细胞内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二、新型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除了基因治疗外,还有很多新型的肿瘤靶向药物正在被研发和应用。

这些药物不仅能够靶向癌细胞的特定分子,还具有更低的毒副作用,更高的治疗效果和更长的作用时间。

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最新的肿瘤靶向药物及其应用。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治疗肿瘤效果最显著的一种新型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阻断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使得免疫细胞能够更加有效地攻击和杀死肿瘤细胞。

目前,已有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被应用于多种肿瘤类型的治疗中,如黑色素瘤、肺癌和结直肠癌等,其治疗效果已得到了多项临床实验证实。

中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

中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

中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吕贺【摘要】近年来,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已逐渐被现代医学的不断研究所揭示.研究已经证实,中药可在不同程度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的活性也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一个新靶点;同时,中药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细胞转移等方面也都有进一步的研究和进展.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多靶点抗肿瘤的机制,将使中药得到更深入的开发与利用,并有希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In recent years, several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gradually been revealed by modern medicine study constantly. Studies have show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induce apoptosis of tumor cell in different degree. Inhibi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had also became a new targets of tumor therapy. In the meanti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further research and progress in improving the body immunity and inhibiting tumor cell transfer. A further study that more th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target will ma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get more in depth in the future of the usage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Besid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important means of malignant tumor therapy.【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19【总页数】3页(P3004-3006)【关键词】中药;细胞凋亡;端粒酶;细胞转移;抗肿瘤机制【作者】吕贺【作者单位】吉林省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众所周知,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仍然是困扰人类的一个重大难题。

恶性肿瘤干细胞的特性与治疗研究

恶性肿瘤干细胞的特性与治疗研究

恶性肿瘤干细胞的特性与治疗研究恶性肿瘤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老年人当中更加广泛。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已经能够针对许多恶性肿瘤进行有效的治疗,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难治性或难以治愈的恶性肿瘤。

这一部分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成为了当今医学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

其中,针对恶性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恶性肿瘤干细胞是指有无限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一类肿瘤细胞。

这些细胞中包含有较高比例的化疗药物抵抗性和放疗抵抗性等特性,被认为是引起肿瘤复发、转移和治疗难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发现、分离和治疗恶性肿瘤干细胞一直是肿瘤学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

恶性肿瘤干细胞的发现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了恶性肿瘤干细胞存在的可能性。

这类细胞种类复杂、功能多样,而且也存在很多争议。

为了寻找确凿的证据,研究人员通过对肿瘤组织的生物标记物和肿瘤细胞的培养等方式,终于成功地分离出恶性肿瘤干细胞。

这些干细胞具有一些典型的特性,如在肿瘤组织中存在更高的比例、可以自我更新和分化、不易被放疗和化疗药物等。

恶性肿瘤干细胞的定位和功能恶性肿瘤干细胞除了上述常见的特性外,还具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功能。

比如说,在肿瘤组织中,这些干细胞可以占据相对固定的“地盘”,形成统治整个肿瘤细胞群体的“领袖细胞”。

可以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点也使得恶性肿瘤干细胞能够不断分化更新出其他类型的肿瘤细胞,而且对于放疗和化疗药物等治疗手段也表现出较好的抵抗性。

因此,尽管现代肿瘤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恶性肿瘤干细胞的存在,很多肿瘤仍然无法被完全清除。

治疗手段探索为了有效治疗难治性肿瘤,现代医学研究人员着重发展了针对恶性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手段。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尝试着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尝试抑制、杀灭恶性肿瘤干细胞的繁殖能力,以减少它们向其他细胞分化的种子数和对化疗药物的抵抗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希望从恶性肿瘤干细胞自身的特点入手,寻找和开发针对这些干细胞特异性的治疗药物或者技术,以彻底治疗这些肿瘤。

细胞分化调控机制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研究

细胞分化调控机制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研究

细胞分化调控机制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研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在众多研究领域中,细胞分化调控机制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细胞分化调控机制的基本概念细胞分化是指多能性细胞逐渐走向定向发育,形成特定类型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化是多环节、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

其中,细胞分化调控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包括细胞内各种调控子、转录因子、信号传导通路等。

这些调控元件组成一套复杂的调控网络,以确保细胞分化正常进行。

细胞分化调控机制的正常工作对个体发育、组织修复和免疫防御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该机制的失调也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其中包括癌症,即恶性肿瘤。

二、细胞分化调控机制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恶性肿瘤是一种导致高致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

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通过不同机制发生,但其中有一类机制与细胞分化调控机制有密切关联。

恶性肿瘤的发生通常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紊乱有关。

大多数细胞都具有一定的分化潜能,但恶性肿瘤细胞通常失去了分化和成熟的特征。

此外,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和能力明显增强,导致恶性肿瘤的不断扩散和转移。

这种失控的增殖和分化过程通常是由多因素参与的。

其中,细胞分化调控机制的异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例如,在一些恶性肿瘤中,转录因子的发生异常、细胞周期调控失常和信号传导通路受损都会导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紊乱。

因此,研究细胞分化调控机制对于了解恶性肿瘤发生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细胞分化调控机制对恶性肿瘤治疗的应用前景目前,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等。

然而,这些治疗手段的副作用和反复治疗等问题正日益凸显。

因此,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细胞分化调控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新思路。

例如,对某些恶性肿瘤细胞进行细胞分化诱导,可以使这些细胞恢复分化和成熟的特征,从而降低它们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恶性肿瘤治疗的综合研究

恶性肿瘤治疗的综合研究

恶性肿瘤治疗的综合研究恶性肿瘤是目前医学领域最常见和最危险的疾病之一,每年都有数百万人被诊断出恶性肿瘤。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开发出了许多方法来治疗恶性肿瘤,但肿瘤治疗仍然是一个取得成功的过程。

恶性肿瘤治疗的综合研究是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它旨在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耐受性,并减少副作用。

这种方法包括许多不同的策略,包括外科手术、辐射治疗、化学疗法、免疫疗法等等。

外科手术是最常用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

手术通常用于早期肿瘤和局部晚期肿瘤治疗,安全和有效。

但是,如果肿瘤经过晚期转移,手术治疗的效果会相对较差。

此外,手术也存在术后膀胱炎、伤口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等副作用。

辐射治疗是另一种常用的肿瘤治疗方法。

在辐射治疗中,通过使用辐射杀死肿瘤细胞,以停止肿瘤的生长和繁殖。

辐射治疗通常用于局部晚期肿瘤和转移性疾病治疗。

虽然辐射治疗的效果比手术治疗要好,但也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如皮肤炎症、恶心、呕吐等等。

化学疗法是一种使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的方法。

它通常用于早期晚期肿瘤和转移性疾病治疗。

化学疗法如今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存在许多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贫血等。

免疫疗法是近年来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使它能够更好地攻击肿瘤细胞。

免疫疗法通常用于转移性肿瘤和晚期肿瘤治疗。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免疫疗法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但是,这种方法仍存在重要的安全问题和有效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还有个性化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遗传变化,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治疗法已经被证明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并促进了恶性肿瘤治疗的进展。

由于个性化治疗法是针对个别病人设计的,因此需要严格的医学评估和临床研究。

所有这些治疗方法都具有一些优缺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综合评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综合治疗方法的研究。

这包括同步治疗、序贯治疗、联合治疗等。

综合治疗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毒副作用。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抗肿瘤药物在防治各类恶性肿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将从抗肿瘤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肿瘤药物的分类抗肿瘤药物根据其化学性质及作用方式,可分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和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两大类。

1.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分裂期的肿瘤细胞,如DNA 合成抑制剂(如苯丝氨酸、氟脲嘧啶)、微管抑制剂(如紫杉醇)以及DNA链断裂引发药物(如环磷酰胺)等。

2. 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细胞周期无特异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如顺铂、长春碱等。

二、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最终导致其死亡。

肿瘤细胞死亡的方式主要有凋亡、坏死、自噬等。

而药物对肿瘤细胞死亡的作用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肿瘤药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凋亡信号通路,使癌细胞失去活力并进入凋亡的过程。

2. 干扰细胞周期:抗肿瘤药物可干扰细胞周期,使癌细胞停留在不利于增殖的周期中,使其无法复制和分裂。

3. 抑制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对于血管生成具有依赖性,在抗肿瘤药物作用下,可抑制肿瘤内部的血管生成,导致肿瘤细胞缺乏氧气和营养,最终致死。

4. 干扰DNA合成:抗肿瘤药物可使癌细胞DNA合成受到干扰,从而使癌细胞不能够进行正常的DNA合成与修复,最终导致其死亡。

三、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1. 化学合成药物研究方向:目前药物化学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致力于合成更为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另一方面则是合成更为安全的抗肿瘤药物。

2. 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方向:在精准医学背景下,靶向治疗成为了其中一种治疗方向。

例如: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分子标志物及信号通路等,这使得靶向化疗成为可以被更好的接受的治疗方向。

靶向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更容易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缓解他们病痛。

恶性肿瘤诊断的研究与应用

恶性肿瘤诊断的研究与应用

恶性肿瘤诊断的研究与应用恶性肿瘤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不仅带给患者及其家庭沉重的负担,也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恶性肿瘤诊断也日益精准。

一、研究进展1. 基因检测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基因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恶性肿瘤中存在的异常基因,并根据这些基因的特征来预测患者的疾病扩散和复发风险。

目前,基因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基因检测,医生们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基因治疗,以及预测患者的肿瘤发展趋势和最佳治疗方案。

2. 影像学检查恶性肿瘤诊断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影像学检查。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陆续出现,如CT扫描、MRI、PET-CT等,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地判别肿瘤的种类、位置及其侵犯范围,从而为其治疗提供精准的依据。

3. 微创技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恶性肿瘤的诊断取得了重大突破。

微创技术就是通过肿瘤旁边的正常组织,穿刺恶性肿瘤并获得足够的细胞样本,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肿瘤细胞进行的检测。

这种技术对于癌细胞的定量和分子分型分析非常有用,可以更快速的预测肿瘤的进展情况及复发概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精确的依据。

二、应用实例1. 癌症筛查癌症筛查是恶性肿瘤诊断的重要环节,可以检测处于早期甚至是前期多年的恶性肿瘤。

现今,医学研究利用基因检测技术筛查遗传风险的人群,并针对其基因特征提出有效预防建议,这已成为癌症筛查的有力工具。

2. 个性化治疗个性化治疗对每个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不同于传统治疗方案学习,它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基因检测技术及其他恶性肿瘤诊断手段的实时监测,不仅彻底打破了以往对恶性肿瘤的认知局限,更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患者建议1. 定期体检指定一个最佳的体检、筛查时间及方法,全面检查身体,特别是对于具有肿瘤家族史、与癌症相关的异常病态、生活方式差异大的人,需要做更精确的筛查,早期发现常常更能挽救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的趋化性与趋触性迁移皆依赖于细胞外基质,细胞 外基质可以控制细胞迁移的速度与方向。真核细胞,除成熟 血细胞外,大多须黏附于特定细胞外基质上才能抑制凋亡而 存活,称为锚着依赖性,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一旦脱离了细 胞外基质则会发生程序性死亡,这种因细胞与胞外基质之间 失去交互作用而诱导的凋亡形式称为失巢凋亡[3]。因此,转 移细胞必须对失巢凋亡以及凋亡本身产生抗性,以使自身在 播散和异位定植的过程中得以存活。有研究显示,肿瘤细胞 中多种有效的抗凋亡基因( 如 Bcl-2,Bcl-XL) 出现异位过表 达,使它们对死亡刺激信号产生高度抗性,且往往伴随 survivin 途径的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的上调、局部黏着 斑激酶( FAK) 的过表达以及 p53 的失活,从而增加了转移效 率[4]。 1. 5 血管与淋巴管生成
Fidler 等[2]提出了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学说,该理论认为 在遗传表型各异的原发肿瘤内,大多数的原发肿瘤细胞转移 能力很低,只有极少数细胞( 估计少于千万分之一) 由于突变 而获得转移必须的表型,而这些细胞具备形成转移的必要条
[收稿日期] 2014-03-3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1373603) [通信 作 者] * 龚 婕 宁,博 士 生 导 师,Tel: 13901580022,E-mail: 13901580022@ 163. com [作者简介] 陈惠,Tel: 13218061958,E-mail: 1060138599@ qq. com
第 39 卷第 15 期 2014 年 8 月
Vol. 39,Issue 15 August,2014
序,抑制 E-cadherin 的表达及促进波形蛋白的表达,也可以 经由形成 β-连环-T 细胞因子-4 ( TCF-4) 转录复合体来促进 EMT 的 发 生[21-22]。 Snail 是 引 发 EMT 的 核 心 转 录 因 子, RTKs,TGF-β,Notch,Wnt,TNF-α 和 BMPs 通过激发 Snail 进 而促进 EMT 发生[23]。Twist 蛋白也通过与 E-box 序列结合 来抑制 E-cadherin 的 表 达,诱 导 EMT 的 发 生[23]。ZEB1 与 SIP1 同属 ZEB 家族,ZEB1 与 SIP1 均能结合 TGF-β 信号通路 中的 R-Smads,并在 TGF-β 信号刺激下,与R-Smads-smad4 复 合体直接结合,调节 SMA,p21,p15 等多个与 EMT 相关的基 因转录[24]。Lander 等发现 Ppa 蛋白通过与F-box序列结合来 调控 Twist,Snail,Slug 及 Sip1,是 EMT 发 生 的 普 遍 调 节 因 子[25]。
转录因子: 转录因子在信号转导中位于蛋白激酶下游, 目前发现 Snail,Slug,Twist,EF1 / ZEB1,SIP1 / ZEB2,E12 / E47, Smad,NF-κB 等转录因子与 EMT 密切相关。Snail 与 Slug 同 属于一个转录因子家族,两者不仅可以与 Smad 的相互作用 蛋白( sip1) 竞争性结合 E-cadherin 启动子区的 E-box 连接基
“解剖和机械”学说认为,某些原位肿瘤细胞随着血流或 淋巴流在其最先到达脏器的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发生机 械性滞留,并穿过血管在局部增殖,从而形成转移灶。 1. 2 “种子与土壤”学说
英国学者 Paget 于 1889 年提出了“种子和土壤”学说[1], 指出肿瘤细胞( 种子) 只能在为其提供舒适环境的相对特异 的器官组织( 土壤) 中才能生长繁殖。 1. 3 肿瘤遗传异质性
[关键词] 现代医学; 恶性肿瘤; 转移机制; 上皮间质转化; 肿瘤干细胞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转 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为新世纪人 类的第一杀手,临床上,60% 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发现时 已经转移。我国 作 为 一 个 发 展 中 大 国,随 着 工 业 化、城 镇 化 和人口老龄 化 进 程 的 加 快,不 良 生 活 方 式 及 环 境 污 染 等 问 题,导致恶性肿瘤转移呈上升趋势,因此,预防及抑制恶性肿 瘤转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恶性肿瘤转移的机制 认识、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逐渐趋于成熟完善,中西医亦 有互通互补之处,本文对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现代医学 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恶性肿瘤转移的防治提供更多理论依 据及诊疗思路。 1 相关学说 1. 1 “解剖和机械”学说
恶性肿瘤的研究与治疗从原来针对பைடு நூலகம்一的肿瘤细胞向 微环境演进,相应地治疗也更有靶向性,目前提出了多种治 疗靶点: 血管生成抑制剂、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细胞因子抑 制剂、细胞外基质 ( ECM) 降解抑制剂、肿瘤干细胞抑制剂 等[10]。
肿瘤转移过程复杂,在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的游离、迁 移、侵袭、适应和重新黏附涉及到基质降解酶和各种细胞活 动,每一步的进行都有微环境的参与,其中的微环境包括间 质细胞、细胞外基质、不同部位的肿瘤微环境、不同部位肿瘤 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还有各种生长因子、转录因子等的 调节,肿瘤细胞与微环境之间似乎上演着正邪的斗争,肿瘤 细胞是一团邪气,微环境是正气,两者之间微妙的斗争共同 决定病情的转向。
生长因子: EMT 的发生受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如肝细 胞生长因子( H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 、表皮生长 因子( EGF) 、转 化 生 长 因 子 ( TGF-β) 、胰 岛 素 样 生 长 因 子 ( I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等,这些生长因子可与上 皮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经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影响 细胞黏附分子与细胞骨架的功能。TGF-β 是在大多数癌细 胞中过度表达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其在肿瘤发展中具有双重 作用。在肿瘤发生的早期,TGF-β 可抑制原发肿瘤的生长; 而在肿瘤发展后期,通过促进 EMT、侵袭和细胞迁移来促进 肿瘤演进[16]。HGF 是原癌基因 C-met 的配体,可以通过改 变癌细胞表面 E-cadherin 的分布和活化 PI3K 与 ERK1 /2 信 号途径而促进肿瘤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17]。IGF 可以诱导 β-连环素从上皮细胞表面转移到核内,同时使胞内 E-cadherin 的表达降低,促进 EMT 的快速转化[18]。EGF 可以促进受 损表皮的修复与再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及磷脂酰肌醇 3 激酶( PI3K-Akt) 途 径,促 进 乳 腺 癌 细 胞 EMT 的 发 生[19]。 还有研究表明,VEGF 除参与血管生成外,也可以通过自分 泌促进肿瘤细胞 EMT 的发生[20]。
Vol. 39,Issue 15 August,2014
段[5]。肿瘤细胞进入血液淋巴系统后就离不开血管与淋巴 管,血管与淋 巴 管 生 成 关 系 到 肿 瘤 细 胞 能 否 在 转 移 器 官 安 家,因为没有血管与淋巴管提供充足的养分,肿瘤细胞无法 增殖,转移灶自然无法继续长大,肿瘤生物学证据表明,肿瘤 生长、侵袭与转移高度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当瘤体增长至 2 ~ 3 mm3 时,如果没有新生血管形成,肿瘤组织将保持休眠 或退化状态,因此,抑制血管与淋巴管新生是控制转移的一 个关键点。
目前研究发现,免疫逃逸是肿瘤休眠发生或激活的关键 机制之一[8-9],中医防止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治疗上强调“扶 正祛邪”、“截断传舍”,和肿瘤休眠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 通过增强免疫监视将残癌细胞维持极低数量并且促进尽可 能多的残癌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已证实健脾化瘀治疗有这方 面效应。 1. 7 微环境
钙连接素: 钙连接素( cadherin) 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主要 参与细胞间的连接,分为 E-cadherin,P-cadherin 和 N-cadherin 3 种,其中 E-cadherin 被视为 EMT 的主要调控者,其表达的 下调是 EMT 发生的限速步骤,E-cadherin 通过细胞内外黏附 功能,维持细胞间连接及上皮细胞诸多功能。也有专家研究 发现,N-cadherin 可促进肿瘤细胞迁移和转移,而且其作用可 以和 E-cadherin 介导的细胞间黏附作用相当[15]。
中医药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稳态从而影响复发转移,主
·2824·
要表现在[11-12]: 扶助正气为主中医调控免疫微环境; 活血化 瘀为主中药调控肿瘤微环境,“肿瘤血管新生”机制影响肿瘤 转移; 消痰散结为主中药调控黏附分子表达进而调控肿瘤微 环境。 1. 8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转移 1. 8. 1 EMT 概念 上皮间质转化( EMT) 是指具有极性的上 皮细胞转换成具有活动能力、能够在细胞基质间自由移动的 间质细胞的过程,它以上皮细胞极性的丧失及间质特性的获 得为重要 特 征[13],这 种 表 型 的 转 换 允 许 肿 瘤 细 胞 摆 脱 细 胞———细胞间连接而表现得更具侵袭性。 1. 8. 2 EMT 的发生机制 EMT 的发生是一个动态的、多步 骤的过程,包括细胞间黏附的丧失、肿瘤基底膜和细胞外基 质的破坏以及细胞骨架的重构而导致细胞运动性增强和迁 移的产生[14]。EMT 的发生涉及到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和复杂 的分子机制,目前,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钙连接 素、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及微环境等有关。
第 39 卷第 15 期 2014 年 8 月
Vol. 39,Issue 15 August,2014
·综述·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惠,渠景连,龚婕宁*
( 南京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 恶性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临床上,60% 以 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发现时已经转移。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单纯的“解剖和机 械”学说向“种子与土壤”学说迈进,再向微环境学说、肿瘤干细胞学说深入,特别是新兴的肿瘤干细胞学说成功解释了恶性肿 瘤转移表现的肿瘤遗传异质性、失巢凋亡抗性、肿瘤休眠等现象,为恶性肿瘤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更多新的靶点与诊疗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