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书评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美丽的力量和美的进化。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一个个平凡的人物,以及他们与美的相遇和交织的故事。
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艺术到自然,每一个章节都深入探讨了美的不同维度。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有趣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将美与生活、美与艺术、美与自然等多重关系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美的力量和魅力,也对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讲述美的历程的书籍,更是一本启迪我们思考的书籍。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美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然而,美是多样的,它既包含了艺术、文化、自然的美,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善良、真诚和关爱的美。
通过描写人物的经历和成长,作者告诉我们,追求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推动。
阅读完《美的历程》,我不禁开始思考自己与美的关系。
有时候,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美的存在。
然而,美是在我们身边的,它可以是一朵花的绽放、一首音乐的和谐、一幅画的意境,也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温暖的举止。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发现了美的力量和意义,也意识到只要我们用心去感
受,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美带给别人,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美的历程》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我相信,通过不断追求和创造美,我们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也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美传递给更多的人,让美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心灵,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美的历程》读后感心得(2篇)
《美的历程》读后感心得《美的历程》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书籍,其内容涵盖了人类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美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美的多样性和深远影响。
首先,美的历程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美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从古代希腊到现代,美学的概念和理论不断演进,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美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还包括自然景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这让我意识到,美学是一个包容性和多元化的学科,它贯穿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书中展示了美的不同形式和多样性。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表达方式。
古代希腊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现代的摄影等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美感和意义。
这让我明白到,美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或者一幅画作时,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考,这就是美的力量。
除此之外,美的历程还介绍了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美学理论和观点。
例如康德的“审美判断力”理论,海德格尔的“存在的艺术”理论以及留白美学等等。
这些理论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美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通过这些理论,我学会了用更深入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观赏。
最后,美的历程还让我反思了美的价值和意义。
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它还与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
美可以为我们带来启迪和鼓舞,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听一首音乐或者读一本文学作品时,我们不仅仅是经历了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美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美的历程》,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提升。
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和审美的学科,它还涉及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每个时代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表达方式,这正是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在。
美的历程教会了我以更深入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美,让我意识到美的价值和意义。
浅析《美的历程》
浅析《美的历程》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这本书很早就一直放在我的书柜里,甚至数次呗我列在书单里准备拿来阅读,但是因为其在我心中是部神作,我也一直担心自身的修养不足,难免使自己的阅读流于形式,而不能领略其中的内涵,所以迟迟未曾翻阅。
直至在本学期有幸上了陈莉老师的“中国文学”一课,对于文学、美学才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阅读此书终于被我提上了议程,看罢过后,虽然我觉得自身水平更显粗浅,但多少也有了些自己的浅见,故著此文来一边整理思路,一边概述心得。
《美的历程》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美学著作,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回响。
纵观全书,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李先生均在有限的篇幅内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看罢此书,我认为此书有以下四个特点,具体来说,分别是——历史跨度极大;旁征博引,涉猎极广;将文艺的变化与社会的变化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一、历史跨度极大这一特点,从本书的章节命名即可见一斑,本书共分为十一个章节,分别为“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以及“结语”,单从字面含义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本书所述内容,涉及范围极广,时间跨度极大,把远古时期,用李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即“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到明清时期,都涵盖在这二百余页的书中,可以说是历史跨度极大。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直到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和“浪漫洪流”。
这浩瀚历史的点滴记忆,都在本书中可以找到相应的记述。
而李先生之所以要费如此大的功夫来把如此广阔的内容写进此书,其目的正暗合了书名中的“历程”二字,而且要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做一个科学的认知和判断,不追根溯源是不可以的,同样其结论也注定是没有说服力和科学性可谈的。
《美的历程》点评
《美的历程》点评
《美的历程》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广度的美学著作,作者李泽厚以他独特的历史视角和哲学思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进行了宏观的把握和描述。
这本书不仅揭示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更以实践理性为线索,深入探讨了美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首先,李泽厚在书中提出的“积淀说”是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观点。
他认为,美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社会实践的积淀而逐渐形成的。
这种积淀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上,更体现在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
这种理解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美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其他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李泽厚在书中的论述方式也非常值得称道。
他以时间为线索,从远古的图腾到明清的工艺,逐一分析了各个时期艺术的特点和变迁。
这种论述方式不仅使得整个历史脉络清晰可见,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各个时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李泽厚的文字也非常优美,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各个时期艺术的特点,更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期,亲身感受那种艺术氛围。
总的来说,《美的历程》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广度的美学著作,它不仅揭示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更为我们理解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本书不仅适合美学研究者阅读,也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
李泽厚《美的历程》精析
在?4.语言上,行文优美,分析透彻,夹叙夹议,文字简洁,铺排列锦,不是诗而 胜似诗,让人神驰千年,遨游历史长河而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能够 让读者对中国美学的气质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形成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但是我个人认为书中不足之处: 1.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文言文,注解较少。这无疑会 给文学功底较薄弱的读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阅读障碍。2.书中一些比较专业化的术语 读起来稍显生硬,没有列举一些实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通 俗化”的阐述,让读者更好解读著作。
结束语
《美的历程》是一部说不完道不尽的美学著 作,但是我们在欣赏其内容的同时,也应该注 意到它在语言上所达到的高度。《美的历程》 描绘的是民族心灵精神的历程,阐释了民族精 神的演变和内涵,是一部心灵的鸡汤。
文本内容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 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 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第二章是青铜时期 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 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直应用到现代。 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自产生汉字 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第三章主要讲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 中国诗歌的“赋比兴”。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 “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 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 而《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国的“赋
漫步美学殿堂
——读书报告之《美的历程》 摘要:在美学课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李泽厚先生的《美 的历程》,我利用假期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 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虽然我并未完 全读透《美的历程》,但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 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美的历程》的覆 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用朴实无华的笔触讲述了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通过揭示美的内涵和意义,引发了我对美的思考和感悟。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美所感动,同时也对美的力量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美的定义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作者的描述中,美不仅仅是外表的光彩,更是内在的提升和灵魂的升华。
美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是一种背后的哲学和思想。
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音乐和自然的表达,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品味中。
通过这样的定义,我开始思考美在我身边的存在,以及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和创造美。
其次,书中对美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自然到人类创造的艺术,展现了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些历史和文化的遗迹让我感叹美的无穷魅力和强大力量。
通过了解美的历史进程,我也更加明白美是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它是文化的传承和象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同时,我也明白美是主观的,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感受都有所不同,这也是美的魅力和多样性所在。
最后,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践,探讨了美的创造和欣赏的方式和方法。
从设计、摄影、音乐到食物、衣着和建筑,作者呈现了各个领域中关于美的追求和实践。
这些实例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明白美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创造实现。
无论是美的创造者还是欣赏者,我们都可以通过对美的敏感和观察,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和品味。
通过阅读《美的历程》,我对美的定义、历史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美是一种思想和哲学,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存在。
美的追求和实践是人类内心的需要和追逐,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
同时,美也是一种智慧和创造的象征,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美的追寻和理解,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心灵境界。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美的存在和追求。
读完《美的历程》后,我深深地感悟到美的重要性和价值。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是一本旨在讲述美的发展历程的书籍,通过对美的概念、价值以及形式的分析,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美的含义与影响。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示,使我对美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书中第一部分讲述了美的定义和特征。
美是一种普适的概念,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的创造物,都可以被赋予美。
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
通过观察和品味,我们可以欣赏到这些美。
书中列举了一系列美的特征,如和谐、对称、平衡等,这些特征构成了构成了美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美的价值与意义。
美不仅仅是审美的享受,它还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美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让人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美也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促进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美还具有治愈的力量,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欣赏美,人们可以逃离繁杂的生活,获得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第三部分是美的形式与表现。
美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包括艺术、音乐、建筑等等。
每种形式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美的概念。
艺术作品既可以通过形状和色彩来传达美的感觉,也可以通过主题和情感来表达美的内涵。
音乐通过声音和节奏来展现美的力量和情感。
建筑通过空间和结构来表达美的秩序和和谐。
在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中,我不仅对美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还意识到美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从审美享受、情感激发还是思维启发的角度,我们都不能忽视美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通过欣赏美的形式和表现,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拓宽思维的边界。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美的变迁与发展。
美是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迁而演变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流行趋势。
通过对美的历史演变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美的概念及其影响。
总的来说,读完《美的历程》,我对美的理解得到了提升。
美不仅是一种感觉和享受,它还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欣赏美的形式和表现,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同时,美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家李泽厚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中国古往今来的美学思想和美的表现形式的梳理和解读,展现了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中华文明古代的“礼、乐、诗、书、画”五艺开始,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的解读,呈现出了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
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是一种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其中既包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也融合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还涵盖了佛教的禅意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和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成为了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文章中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介绍。
作者通过对中国绘画的演变和发展历程的描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画的精髓和特点。
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注重表现的不是物象的外貌,而是气韵和意境的表达;同时,中国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如山水画中的“青、绿、白、黄”四色、花鸟画中的“墨、翠、丹、白”四色等等。
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诸如景德镇瓷器、苏州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介绍,作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美的历程》是一次很有收获的体验。
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而且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和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甄选《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三例
甄选《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三例《美的历程》,在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单从书名来看,我并不知道作者要写的是何物的美,其美之处又在哪里,历程又指什么。
所以,我首先要从题目开始。
“美”在本书中指的是中国古典文艺的美;“历程”则是指从原始社会到明清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
由此,本书的内容也就凸显出来了。
即诠释各历史时期的古典文艺的独特之美以及美的发展历程。
本书有三处可圈可点。
第一:内容本书按照历史发展来写美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古典文艺的美学风格不断变化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亦在不断变化。
不同朝代的同一种艺术给人以截然不同的美。
以魏、唐、宋的雕塑为例,魏以理想胜,宋以现实胜,唐以二者结合胜。
即使同一朝代,其美学风格也迥然不同。
以唐的书法为例,初唐的书法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蝉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而盛唐则流行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
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却在同一朝代中诞生并发光发亮。
第二:结构本书的结构十分紧凑。
上一章节的内容在下一章节也会出现,甚至有的章节内容贯穿于整本书,如本书中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
正是这种前后贯穿,前后紧密联系,你会惊奇地发现两个不同领域的古典文艺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相似的美学风格,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艺是一个整体,各领域冥冥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写法关于写法,我要提及其写作特色和语言特色。
写作特色表现在整本书举了相当多的例子,例子虽多,然都是典型之例。
在这些例子中有耳熟能详的人物,也有闻所未闻的人物。
对于耳熟能详的人物,也许你会看到他的另一面。
如苏轼,你在品味其豪气冲天的诗句时,可曾想到他脆弱的一面。
而对于闻所未闻的人物,你也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
另一个特色就是比较,本书多处地方有比较。
有同一朝代的比较,不同朝代的比较,不同领域的比较。
能让你对中国古典文艺之美有个整体感受。
语言特色表现在书中大量的诗、词、古文以及作者似诗一般的语言,也许你无法完全看懂,但亦能从中感受到古人作品中的古典之美,世上独一无二的古典之美。
《美的历程》读后感心得
《美的历程》读后感心得《美的历程》这本书是作者吴冠中的自传体作品,回顾了他一生的艺术创作和对美的追求。
他在书中深入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并展示了他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艺术和美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渴望。
书中首先回顾了作者年少时期对绘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他讲述了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中,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通过画画,作者能够表达出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和世界的美连结在一起。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热衷于绘画,那时的自己也是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和感受。
在读这些描写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童年时的自己,重新感受到了对美的纯真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绘画技巧和对美的理解也随之发展和深化。
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艺术修养的过程和对不同绘画技法的探索。
他在绘画中注重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把握,以及对光影和质感的表现。
通过绘画,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去捕捉并展现美,用画笔和颜料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美的瞬间。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美的执着和坚持,也让我激发了对绘画和艺术技巧的兴趣。
除了对绘画技巧的追求,作者在书中也强调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观点。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敏锐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应该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重新表达和诠释。
他描述了自己在不同环境下的创作过程和对生活的感悟,将自己的艺术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以此来传达对真理和美的追求。
这让我思考到艺术的本质和作用,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和诠释。
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和真理。
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展望了自己未来的艺术创作和对美的追求。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画作能够表达出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感悟,并希望能够启发更多的人去关注美和艺术。
他认为美是无限延伸的,是一个永远无法被完全捕捉和表达的领域。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对未来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渴望,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作,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和感动。
《美的历程》的读书笔记个人书评
《美的历程》的读书笔记个人书评《美的历程》的读书笔记个人书评1本学期,我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作品《美的历程》,书中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
带领读者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全书共十个章节,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
书中李泽厚先生带领我们领略了中国书法“线的艺术”美,细细品味唐诗的丰神情韵少年才气和宋词的筋骨思理、思虑深沉,聆听李白那飘逸而瑰丽的浪漫文学交响诗,深度解析杜诗颜字韩文中的“破旧”与“立新”,体味宋代艺术追求上的空灵、含蓄、平淡与自然之美……同时,让读者认识到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与韵律。
强调的更多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非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
书中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让我印象深刻。
“有意味的形式”是贝尔提出的,他认为视觉艺术的根本在于他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坚持从“美在客观”来解释美。
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
“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
而中国书法艺术则是后者。
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释,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
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
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
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
《美的历程》书评
《美的历程》书评我曾一度认为,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华夏大地,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以文学、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同经济一样,是政治最隐晦的表达和延伸,而《美的历程》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因为历史发展沉淀出的时代性格影响了艺术形式、内容和审美。
最近在读《逃避自由》,又看到《我感到了真正的危机,中国要建一道防火墙!》的文章,忽然觉得上述观点也不尽然,经济学确实一直是政治经济学,建立在政治的基础上。
但艺术其实并非如此,艺术是人内心和精神状态的表达,最严密的精神禁锢也无法阻碍艺术的发展。
相反,物极必反,束缚久了,必积聚出挣脱牢笼的勇气和力气,如程朱理学禁锢下的王阳明心学,以及在儒家功利主义熏陶下,以苏轼《赤壁赋》为代表的探索人生意义的一大批文学作品。
《美的历程》真的是“美”啊,从语言到内容,都美极了。
作者的文字自有一种张力,洞察睿智的叙述、略显玩皮的反问,不故作高深、不矫揉造作,徐徐道来,引导着读者走入这场美的盛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去探寻“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
作者“突破性地”把遵循理性、逻辑的社会科学同注重感性、意绪的文学艺术联系融合在一起,揭示出文学艺术本质上是社会思想发展和政治经济环境对人身心影响和塑造的表达。
“艺术社会学”“审美心理学”,这两个词无比凝练而精准地概括了全书的精髓。
正因为人类本性、性格(心理学)和历史的慢慢发展(社会学),沉淀出有意味的形式,随时间不断变化、凝练,最终形成了民族审美品味。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即如文所说: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沉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
因此,那些图腾、纹饰,那些青铜器、画像砖、工艺品,那些书法、建筑、诗歌、雕塑、陶器、绘画、戏曲、小说、哲学、宗教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是观念性的想像、理解。
《美的历程》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
《美的历程》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美的历程》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1贯穿《美的历程》全书的思想是“故意味的形式”。
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故意味的形式”的闻名观点上加以继续发展和美满的。
认为“故意味的形式”决定于可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情绪””而“审美情绪”又泉源于“故意味的形式”。
李泽厚先生认为他的这一观点“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克不及自拔””因此李泽厚先生在这一基础上将其发展美满为“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降服了这一实际限于自己的缺陷。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紧张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因此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接洽起来”点面联合”揭示出种种社会因素对付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阐发与说明。
如今”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付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英俊的图片”我花这个价格就完全值得。
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另外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东方的智慧》只有一个地球。
便是半价买的。
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闻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俯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
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而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职位地方。
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准绳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此中最紧张的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根本线索。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秘密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墨客是它的的代表。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在翻开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之前,我对“美”的认知,就像那漂浮在空气中的微尘,模糊且零碎。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中,仿佛是踏入了一场奇妙的时空之旅,跟随着历史的车轮,去探寻那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美的秘密。
书中所展现的,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到殷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再到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一系列的美的历程,就像是一部部精彩绝伦的电影,在我眼前逐一放映。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唐朝。
唐朝,那是一个怎样辉煌灿烂的时代啊!每次想到唐朝,我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
那时候的长安城,街道宽阔笔直,车水马龙。
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有卖丝绸的,那丝绸光滑柔软,色彩鲜艳,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有卖瓷器的,那瓷器造型精美,图案细腻,仿佛是一件件艺术品;还有卖各种小吃的,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走在长安的街头,你能听到各种声音。
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文人墨客们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吟诗作画,那声音中充满了激情和才华;还有那悠扬的乐声,从远处的宫殿中传来,那是宫廷乐队在演奏,旋律优美动听,让人陶醉其中。
唐朝的女子,也是美的独特。
她们不像其他朝代的女子那般拘谨,而是大胆地展现自己的美丽。
她们穿着华丽的衣裳,那衣裳的颜色鲜艳夺目,款式新颖别致。
有的女子梳着高高的发髻,上面插满了各种精美的发饰,走起路来摇曳生姿;有的女子则化着精致的妆容,眉如远黛,眼似秋水,嘴唇红润如樱桃,一颦一笑都充满了魅力。
唐朝的诗歌,更是美的巅峰。
李白的豪放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种自信和洒脱,让人热血沸腾;杜甫的沉郁顿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人感动不已;还有王维的诗情画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宁静优美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2023年《美的历程》读后感
2023年《美的历程》读后感2023年《美的历程》读后感1《美的历程》的作者是李泽厚。
全书共分十章。
作者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从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到先秦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就像一位饱含情感的亲临者,以优美的语言为笔,以历史的遗证为据,向我们娓娓道来巍巍中华的悠久美学发展历程。
读书体会通读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体会:1、审美意识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中发展,并通过对审美对象变现出来。
如果我们把所有审美对象当做线条,这个线条是流动的,不断变幻的。
在每一个章节中,作者都在开篇介绍当时的社会状态,企图把整个美学的发展置于社会状态之下,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解释该时代美的特征和发展因素。
例如第七章《盛唐之音》,作者先交代了当时的社会变化,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普遍施行均田制,李唐帝国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南北朝那种农奴式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非门阀士族即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无所束缚地创造和革新,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像,渗透在盛唐文艺中。
其典型代表,就是唐诗。
艺术对象宗教意味的由浓变淡更加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远古图腾是古人对想象中神明的想象、再现。
到了青铜时代,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出现了一批所谓精神领袖,虚构出宗教神话的物态。
先秦各流派思想对礼法的追求,之前天马行空的想象受到理性的渗透和制约,开始将审美对象客观化,神已不再是恐惧神秘的存在,而是神话、历史和现实的三体混合。
审美的表现对象开始掺杂有历史和世间事物,宗教意味开始弱化。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征服加剧,人的力量和意义被肯定,出现了更多独立于宗教之外的文学、绘画,艺术变现内容也不仅限于表现神,反而更注重人本身的影响力。
《美的历程》 读书感悟和读书摘抄
我的感悟: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审美,也因此每个时代都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美感。
不同人对于美有不同的认知,但我认为同一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认可的美大致是相近的。
在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让我对于美又有了新的认知。
美不仅是每个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而言,更是一个社会的文化记忆,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
在《美的历程》中,作者在时间的发展顺序上回顾了中华文明从诞生时直到明清之间美的变化历程。
从石器时代以龙凤图腾作为象征的图腾审美,到夏周的青铜时代的祭祀文化,先秦诸子对中国的影响,到楚汉浪漫主义的萌芽、魏晋风俗的形成、南北朝时期的佛陀世荣、唐宋时期诗歌与书法的繁荣、宋元的山水画的意境、最终到以明清小说为主流的市井气象。
美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形态呈现,每个时代对于美的理解都包含着人们或对天地或对自身的某些追求且都有着浓厚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相结合的文化背景。
正是这些构成了百花齐放的华夏文明。
读书摘抄:1.中国史前文化比过去所知有远为长久和灿烂的历史。
七十年代浙江河姆渡、河北磁山、河南新郑、密县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不断证实这一点。
将近八千年前,中国文明已初露曙光。
2.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3.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像的成份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4.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
正如音乐的旋律一样,对线的感受不只是一串空间对象,而且更是一一个时间过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是一本描绘美的演变历史的书籍,通过对美的定义、认知和表达的变迁,展现了美的历程。
这本书让我对美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美的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美的定义的解读,让我明白了美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还包括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
美的定义是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而这种演变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表达方式的变化。
在过去,美的定义更多地局限在外表的美丽,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观念的改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
这让我明白了美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除了美的定义的变迁,书中还介绍了美的认知和表达的变迁。
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古代,人们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来表达美,而在现代,人们通过科技和媒体来传播美。
这种变迁不仅仅是对美的认知和表达方式的改变,更是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不断深化和丰富。
这让我意识到美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断地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发展。
通过阅读《美的历程》,我对美的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美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位,同时也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对美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美的存在,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的历程》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对美的定义、认知和表达的变迁的解读,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美的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描绘美的演变历史的书籍,更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哲学作品。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让美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在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巡礼,对中华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的哲学经典。
《美的历程》首次出版于1981年,全书共分为十章,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到明清的“文艺思潮”,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发生、形成和流变过程。
书中不仅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还深刻地揭示了各种社会因素对审美和艺术的影响。
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以深邃的目光和雄浑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美学的整体轮廓。
他并不满足于对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从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出发,将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他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书中对各个历史时期艺术精神的概括尤为深刻。
例如,在“龙飞凤舞”一章中,李泽厚先生通过对远古图腾的解读,指出了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几何纹样从写实到抽象化的过程,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这一观点不仅新颖独特,而且为我们理解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青铜饕餮”一章中,作者通过对青铜器纹饰的分析,揭示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和神秘力量。
饕餮纹作为一种凶狠可怖的兽面纹,既是恐怖的化身,又是保护的神。
这种狞厉之美,正是与当时充满战争、屠杀、俘获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的产物。
李泽厚先生认为,青铜艺术的这种美,正是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在艺术上的体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先秦理性精神”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开始对中国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而道家则突出自然即美与艺术的独立。
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不仅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理解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到了“楚汉浪漫主义”时期,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历程》书评
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都关注着“美”。
谈美之作更是浩如烟海,但大多数都是从一个点、一个侧面去分析和关注美。
而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谈“美”的书籍,更是从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和整个历史进程有机联系起来,点、线、面结合,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分析,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他们的归根结底还是现实性。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构造了美学的历史体系,是对美的观点的新的诠释。
通看全文首先会被李泽厚先生优美的如诗般的语句所吸引,那甘甜清澈的语句犹如山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间。
一本本描写“美”冰冷的书籍在他的笔下瞬间活了起来,仿佛那沉睡千年的事物又一次跃然于前,动感流畅的画面是那样的深刻、令人久久难于忘怀。
它壮美的气势让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
”
《美的历程》从宏观的角度写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化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一部真美的历程、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形态各异、纷繁复杂的文学艺术意象,给人不同层面的美感。
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文学艺术的形态也积淀了每个时期人们不同的情感价值判断
和意识形态等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经常围绕一个观点出发,千年亘古不变的话题:即文学艺术高峰出现在民生凋敝的社会,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的文明下文艺则有可能萎缩。
赵翼《题遗山集》曾将这种特殊现象概括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事实上的确如此,纵观历史,历史上最乱应数魏晋时期,而这时期恰恰是文学之最高锋。
《美的历程》时刻泄出那千年历史之美感,字里行间总能让人联想到一幅幅图画。
那些图画总能在瞬间跃然纸上,我觉得用诗、书、画来描述整本书一点也不为过。
(一)画卷篇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居民选择群居生活藉此可以相互保护对方。
人多力量大,对自然万象都充满崇拜之情。
于是对待一些现象都信以为真,认为是上苍给予的旨意。
给某些动物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渐渐就演变成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图腾文化。
自然也就少不了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图腾是当时部落的象征,每个部落都有属于自己部落的象征图腾。
最终通过不断融合形成华夏社会共同的图腾“龙”,而这个过程也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一个标志。
这种过渡也表现从图腾走向陶器纹饰上,从简单的几何图饰走向权利压抑的纹饰,这种由平缓走向压抑的状态也是转变的最好诠释。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活泼生动的陶器纹饰逐渐走向充满
狞厉美的青铜器的时代。
那经过千年演变的青铜文化在释放历史的沉重感,充满了暴力惶恐体现了一种野性之美。
众所周知,青铜器时代已经逐渐产生明晰的等级制度。
阶级分化成奴隶和奴隶主两大群体,有等级分化自然就有残暴不平的生活现象产生。
青铜器成了记载残酷历法、殉葬制度的工具,青铜器无疑成为当时奴隶主炫耀野性崇拜的工具。
把当时的病狂和文明通通呈现在这一股与宗教相结合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绿色洪流中,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显著性标志,从那充分彰显野性的青铜器文化到后期的描述山水的画卷再到表现世俗风情的《清明上河图》。
这当中少不了有歌功颂德之嫌,不可否认的那确实是文明化的一大表现。
(二)文化篇
历史是不断变化的,由不理性到理性。
每个阶段都是走向理性的不断完备中,在先秦,理性精神笼罩整个时代。
无论是中国思想文化儒道互补还是诗中的赋比兴原则,或者建筑艺术都洋溢着理性美。
“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时代结束后,从汉代开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意识形态作为政治命令在汉代开始盛行,理性思维开始深入人心。
儒家思想依靠正统的地位开始与古代的图腾、巫术占卜文化相抗衡,最终理性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儒家教义和原始图腾、现实生活和神话传说共同存在于汉代人们文化艺术
领域。
这当中逐渐取代深的力量,而去肯定人对自然的改造、肯定了人的价值、肯定人力量的强大。
而这最有利的证据就是汉墓的壁画,那绘出的壮美山川、辽阔的山景、繁荣的社会现象无一不呈现出人类力量的伟大。
平静的日子总是稍纵即逝,汉代以后的魏晋充满了动荡与混乱。
这种生活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表面看似伤感绝望,对宿命的服从但有心有不甘。
是听从宿命的驱使还是对宿命的挣扎和反抗呢?是轰轰烈烈的演绎人生还是甘于平凡,平静的走完人生旅途呢?出现了思考、体现了人意识的觉醒,而此时的觉醒除了表现在文学形式上还表现在宗教文化上。
这当中最为直观的体现在于佛教的石窟艺术,当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他们渴望安定和平。
佛教的因果轮回、佛理都使人们在精神上有了寄托,在这个动乱时代,佛的形象却神采奕奕、飘然自得表现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
它对人世间的悲惨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与战乱的人世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一种宁静美。
受佛家教义荼毒的人们甘愿忍受今生的各种悲惨苦难,对于无能为力的百姓来说,只能选择在佛教的洗礼下有新的超脱,让人奢望这辈子的苦难是为了下辈子的享受。
(三)诗词歌赋篇
诗歌最早起源于占卜文化,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隋末
唐初时的诗歌内容充满了少年时代的懵懂、憧憬和感伤,更有一种对以往时期的疑惑及对新时期的彷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是新时代的开端,这时期无论人们多期待但内心仍然带着丝丝忐忑。
到盛唐元音时期,建功立业、奋发向上成了吟唱的主题。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见岁月易蹉跎。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多么豪迈勇敢、畅快淋漓,即使是那些优美的山水田园诗也少不了在空灵之中显现出阔大的特点。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仙李白可谓是这时期的代表,他轻视权贵、蔑视世俗;饮酒作诗、纵情人生;放荡不羁又刚正不阿。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样飘逸洒脱真是无人能及。
安史之乱后,盛唐转向衰弱,文艺也进入了现实典范时期。
杜工部的诗、韩愈的文对后世也提供了新的标准和范本,不仅讲究形式而且也要求内容和形象的自然结合,为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奠定了标准、树立了美的规范。
至晚唐,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绝望日渐显现,诗的内容不再是对人世的关照而更多的是人内心心境的描写。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形成的纤细的风格。
商品经济的兴盛和繁荣、市民阶层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这一阶层的人的需求成了时代的需求,文化越发深入生活走向广大市民心中。
戏曲小说成为广大市民阶层所需,以广大市民为对象的说唱文学由早期口头说唱发展到了正式的书面语言。
《西厢记》、《拜月亭》、《窦娥冤》等世俗文艺作品成为文学的一类体裁。
到了清代,传奇推动戏曲发展的步伐。
京剧、昆曲成为主流,同光十三绝更是盛名昭彰。
此外,清小说也是不容忽视的。
最为著名的应属《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
清朝出现过极度的繁华也迎来荒诞的衰亡,《红楼梦》所描绘的以贾府兴亡为主的贾史王薛四家族的盛衰。
由团圆到破亡的经历犹如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贾府成员的命运不也是社会人的辛酸和无奈吗?由繁荣到家破人亡的转变不正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吗?
《美的历程》这部书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它通过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描写了一个“美”的发踏展史。
对美的理解和把握,更喜欢超出外在形式关注其内涵的厚薄。
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乎近于踏雪无痕之妙。
一线佛理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敏锐度,李泽厚的手触摸远古图腾揭开女娲“人面蛇身的面纱”,他走过先秦窥见儒道互补。
兼济赋比兴原则,流连于屈原骚体传统
所创造的气势和古拙。
沉醉于魏晋风度中的自觉意识;追随盛唐之气派、聆听晚唐以致宋人的超脱;漫步宋元山水意象的诗境,勃发的明清市民文艺、、、、、、
李泽厚先生最后在结语里说,“此书跑得如此之快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他还问我们“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否获得一个虽然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否?他想让我们了解到的是学问的研究是一个漫长而又细致的过程,我们对美的学习不应该就止于此,而应该与此为开端继续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