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件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迂回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
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某校领导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言强调: “高二年 级的同学们,你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希望你们再接 再励,努力拼搏,为明年的小高考打好厚实的基础,为将 来的高考铺平道路!” 对此,高二年级部分同学有不同的看法: 同学甲:“现在离小高考和高考的时间还早呢,我得 多花点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同学乙:“家里的钱足够我花的了,光房子就有好几 套,未来的生活根本不用操心,要那么辛苦学习干吗?” 同学丙:“考上北大又怎样?以我的家境,将来工作 连房子都买不起,还不只能做个‘蚁族’、‘穷忙族’?” 请针对上述一位同学的观点,结合本课所学知识, 谈谈你的看法。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 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阳光总在风雨后,乘风破浪会有时
……几次考试都很失败,总在原地踏步,也会 时常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我不想做个逃兵,自己为 梦想付出了很多,这时候放弃很不值得,我相信只 要自己坚持努力,梦想一定会成真。 ……我开始慢慢的适应忙碌的学习生活,不去 过多的考虑结果,也不去做无谓的担忧。累了就想 象以后在北大优美校园里学习的情景,也把这作为 一种动力。 张泽峰同学坚信梦想会成真,但梦想成真并不 轻松,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课件第四课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课件第四课新人教版必修4

3、静止的含义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 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 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 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 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 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3、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还意味着它既不可以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突出的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
四、构建知识结构
1、物质的含义 世界的 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
3、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4、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有 规律的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静止的含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 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 界的真正统 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生活与哲学(第4课)

生活与哲学(第4课)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 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 和暂时的 规律的含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遵循规律 利用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实事求是)
二、重要考点分析:
1、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所谓客观实在性是指万事万物共同具有的特性,它不是万事万物 的总和,也不是指事物具体形态的特性,而是把世界上万事万物 与意识联系起来比较时抽象出来的共同特性。 物质与意识相比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还有其 他属性,如运动、矛盾等,但这此属性意识也具有,因而不能称 为“特性”。(客观实在—物质现象;客观存在——物质或精神 现象) (2)把握物质的可知性 即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把“客观实 在”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加以认识,故此它是可知的。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 ①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 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 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 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 的。
体验高考
3、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从哲学上看,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相关的旧 的科学理论,是由于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上课)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上课)


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 人类。

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 变害为利(如:三峡 大坝)

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在能 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 晶体胰岛素)
小故事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有人问神父:你认为世界是怎么来的呢? 神父答: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这人又问:请问 上帝能造出一块连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吗?神 父回答:当然能,因为上帝是万能的。
这人反问:上帝连一块石头都搬不动,你 怎么能说上帝是万能的呢?神父马上应变道: 上帝造不出这样一块石头。这人又反驳:上帝 连块石头都造不出来,你怎么能说上帝是万能 的?
二: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真正统一性 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3个概念、2个关系、1个原理
1、了解哲学的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概念 2、结合实例,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 止的关系,说明物质是运动的。 3、结合自然实例和社会生活实例,理解运用规律的客 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阐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义。
刘三的运动、静止图
刘三几十年,一刻也没 有停止过运动变化的过 程。
绝对运动
几十年内,他是刘三、 不是黎四、马五……
相对静止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P32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联系: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意识能够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和 生理活动:意识能够调节和控制 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影响人的 身心健康和行为表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意识能够指 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影响实践的 结果和方向
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创造 性,能够创造出新的概念、思想 和文化成果
04
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推动人类认 识和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05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起 点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具有具体性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真理具有条件性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真理具有可变性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认识世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正确性,因为实践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哲学生活》第四课课件

《哲学生活》第四课课件

稳定的联系。
≠偶然
≠现象
❖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 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探 究 第世 四界 课的 本 质
整体把握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 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 的物质性
整体把握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 质固有的 根本属性
运动是有 规律的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 1.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 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 一部分。
②在客观性和普遍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感谢聆听!
2、第六课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2)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
【单元线索】
【提示】第四课还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与发展密不可分,所以将此内容移至第八课。
【提示】注意词语搭配 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不能错位。
运动
静止
区别 联系
无条件的 绝对的 永恒的
有条件的 相对的 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形而上学的不辩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件知识讲解

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件知识讲解

3.铁在室外生锈了 4.光的传播 5.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即物质都在运动
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意识的运动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①是唯物主义观点
②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④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回乡偶书(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探究: 1.你从诗中看到哪些东西在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 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 的。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 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 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 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
由王国。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说 明了什么?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逢八必发
▲阶级斗争规律
▲新陈代谢
C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第1课时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识记物质的含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反对上帝创世说。

1.政治认同: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科学精神:能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01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02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的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03意识,并能为人的□04意识所反映的□05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06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07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08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是□01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02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的构成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03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04地理环境、□05人口因素和□06生产方式。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07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是□08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09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10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11人和□12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之,世界是□13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14物质性。

思考Ⅰ.物质就是具体事物的总和,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哲学上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Ⅱ.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生活与哲学》第4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1

《生活与哲学》第4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1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太阳约在50 亿年前形成
大概已有46亿年了 现在地球处于中年 约还有50亿年寿命!
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①就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自我运 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劳 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就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是: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它们的形成、存在、发展并非由人所左右,它们都是客 观的物质要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它具有物质性。
【联系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 客观的)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劳 动
的物质性。 (世界观原理)
是在…中伴随…一起产生的。
(小结)
【原理表述】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产生、 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是物质的,③人的意识是 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⑤整个世 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 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注意】反对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 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复习课件

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复习课件

【典例1】►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 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 荀子的名言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正确。题干并未强调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与题意无关。材料未体现自然界与 人的意识的关系,B、C不符合题意,且C本身观点错误。 答案 D
走出误区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具 体表现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个观点既承认运动又肯定了静 止。
5.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 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6.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 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 改变规律 7.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一种联 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 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 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特别提醒:
(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既 有区别又有联系。 (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 学的错误认识,离开物质谈运动 属于唯心主义。
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
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 性与普遍性,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 发展的规律。
2. 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唯心主义 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 客观性。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 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 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 消灭规律。

哲学第四课1

哲学第四课1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运动、静止一、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1、知识目标: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坚定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整理、记忆基础知识)(一)整体感知: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劳动中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运动认识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二)重点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三)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1、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2、什么是物质?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4、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5、什么是运动?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如何?7、什么是静止?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梳理教材,准确、系统把握)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其产生、存在、发展及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任何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3、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的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如:“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 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命题点 6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对点金题❻】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 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 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 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 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 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整个世界是物质世界。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 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2009年江苏卷,26)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 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考点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1)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既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又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 运动。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必修4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PPT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50张)

必修4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PPT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50张)
必修四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考一轮总复习 • 政治 • 人教版
(二)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__本__质__的____、必然的、_稳__定__的_____联系。 特别提醒:1.规律与现象的区别:现象是外在的、表象的,看得见、摸得着, 是具体的;规律是内在的、本质的,看不见、摸不着,是抽象的。 2.规律与规则的区别: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 造、改变或消灭它;规则是主观的,规则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物质和运动
智慧备考:2021年高考将延续以往的命题特点和风格,这一部分知识仍是复习的重点。备战 2021年高考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世界统一于物质。 (2)结合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结合“十九大的最新理念”考查尊重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命题点
考向扫描
真题举例
考向3 物质决定意 2016·课标全国卷Ⅲ·23

2013·课标全国卷Ⅱ·23
物质和意 识
考向4 作用
意识的能动
2019·课标全国卷Ⅰ·40(2) 2017·课标全国卷 Ⅰ·23 2016·课标全国卷Ⅱ·23 2015·课标全国卷Ⅱ·39(1)
命题方向
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考查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 其中意识的能动作用还多次以非选 择题形式出现,与规律、实践等知 识结合考查
智慧备考:本命题点是高考考查重点。备战2021年高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最新科学实验活动,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形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等知识。 (2)依托科学新发现、科学理论的与时俱进等,考查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考查真理与谬误的 关系。

高考政治 第二单元 第4课 生活与哲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 第二单元 第4课 生活与哲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3)世界是 物质 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它的 物质性 。
2.物质
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 实在。
【题眼突破】 1.理解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唯 物主义大厦的基石。 (1)要明确“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从 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本单元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 高考考查的重点。 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命题在此处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较多。主观题主要集中于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主观题设问切入点 小,方向明确,以扩展性试题居多。
备考中要系统掌握几大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 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 哲学原理要准确表述,多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点一、二 【考点梳理】 1.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 形成和发 展的,都有自己的 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 物质世界 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 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 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 决定性 的作用。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 客观 的物质体系。其基 本要素是 地理环境 、 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 客观的物质的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变化发展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D 项正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三、四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考点梳理】 1.运动 (1)含义: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变化和过程 。 (2)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 运动和社会运动。

《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 为人类谋福利。
04 世界的联系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自然界内部的联系
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形 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人类社会内部的联系
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广泛 的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02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要点一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 的规律。
要点二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 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 生。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坚持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 法论指导。同时,反对唯心主义可以避免我们陷入虚幻和空想的境地,更好地把 握现实和未来。
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探究世界本质时,应坚持用联系、 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和片面 的观点。
坚持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和本质规律 ,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同时,反对形而上学 可以避免我们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真相。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 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 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 在认识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 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此, 在探究世界本质时,应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理 论指导实践。

生活与哲学第4课世界的物质性

生活与哲学第4课世界的物质性

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人实干的脚印。

高密五中高二政治新授课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No.6308 3055.哲学的物质概念①反映了所有事物的共性②其外延是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总和③其内涵是指万事万物“总和”中概括出共同的唯一特性 ④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6.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事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B.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具体的C.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D.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编写:赵长荣 审核:邰杰 课时:1课时 使用时间:2013.11.15【预习案】【学习目标】识记并准确理解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能够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通过本科学习,使学生坚定的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知识自主探究】一、自然界的物质性【预习提示:阅读课本第28-29页,找出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标明】1.运用所学的地球起源和生物进化论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事实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的创造世界活动。

思考,上述结论给我们什么哲学方法论上的启示?2.熟练准确掌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四课第2框 (共22张PPT)

2019-2020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四课第2框 (共22张PPT)

2.有关规律的几个易错易混点 (1)唯心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 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 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
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2.有关规律的几个易错易混点 (3)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 造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 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 律。 (4)规律是永恒的。 规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而条件是变化的, 所以规律不是永恒的。要在运动变化中把握规 律。
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统一——实事求是。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5) 的前提和基础。 要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 求 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 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的统一,反对割裂二者的关系。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但都是事物本身的、客 观的(不是主观的),并由本质决定,是本质 注 的表现。 意 本质、现象都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主观的,属于意识范 畴。
补充2:对规律的理解 1.理解规律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 系 (1)哲学上的规律和具体规律。 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 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不同于具体 规律。 哲学研究一切规律的共性,不研究具体 规律的个性、特殊性。
补充1:本质与现象关系
本 质 本质、规律是现象中稳 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 藏在事物的内部; 区 本质相对稳定,是共 别 性、一般的 现 象 现象是本质、规 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现象多变,不稳 定,是个性、个别的
通过思维才能认识事物 通过感觉器官直 的本质、规律 接感知现象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4课第1框 世界的物质性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4课第1框 世界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 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 自然界的物质性 界 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 质 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性
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 界的真正统 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世界观: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客观实在性:
不管人们看的见看不见、承认不承 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而客观存在着。有些存在我们可能看不见,但我们 能感觉得到,能检测得到。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和抽象了世界万 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哲学上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什么?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的进化史:
古猿 猿人 新人 现代人
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漫画是怎样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
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只能选 择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能滞后或超越当时的 生产力水平。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身运动而产生的一种特 殊现象。 (2)从存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 观的物质体系,构成它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 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 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日月星辰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D、电、磁场 E、动植物

ADE
注意: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 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 物质 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的大脑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意识的运动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守株待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结论3: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 的联系
规律的科学内涵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罚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意识
古语说:上下四方曰宇, 往古来今曰宙。
地球的年龄 人们可观测到最远的天体距地球 360亿光年, 太阳约在 约46亿岁 可观测到的星系约 10亿个。50亿年前形成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 世界的组成部分) 思考: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 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②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社会运动 • 生物运动 • 化学运动 • 物理运动 机 械运动
运动的基本形式
高级 复杂
低级 简单
下列分别属于什么运动? 1.一江春水向东流 2.
A 机械运动 B 化学运动 C 物理运动 D 社会运动 E 生命运动
3.铁在室外生锈了 4.光的传播 5.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即物质都在运动
——赫拉克利特
看到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看到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芝诺 :“飞矢不动”
看到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观点。
两个概念
运动 静止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两对关系
1.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 同一条河流。这个观点( ) A.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C.看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完全不同的
②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④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回乡偶书(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探究: 1.你从诗中看到哪些东西在 运动? 2.哪些东西相对没有变化?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 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 的。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对我们的要求
A、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B、必须认识、利用规律
注意: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抽 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 的关系。
下列现象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 斗争 ②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③经 济基础 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 针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为 什么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 2、自然界的物质性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有客观实 在性,无论人们是 否感受到,它都是 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意志为转移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知性 • 物质的唯一特性 •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什 么?
恩格斯的名言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 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单项选择题
1、《坛经》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观点 ( ) ①是唯物主义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②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明了什么?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逢八必发 ▲新陈代谢 ▲阶级斗争规律 ▲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结论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 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 系成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想一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 行,忽然发现旁边有一个小 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 昆虫,就顺手抓过来,谁知 竞是一颗子弹。 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子弹飞上高空以后,速度变慢,正好和飞 机的速度方向一致。于是飞行员和子弹处在相 对静止状态。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 静止的统一。
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水往低处流 ▲苹果落地 ▲万有引力规律 结论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现象 苹果落地,水往低 处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种豆得 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
规律(本质联系)
万有引力规律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C
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 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 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 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C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1869年,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几种元素的主 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 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他宣称: 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 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 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 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 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 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 由王国。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说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的进化史:
古猿 猿人 新人 现代人
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的三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从而体现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思考: 构成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哪些?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客观的、 物质的
一切存在物,一 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 的东西,只是由于某 种运动才得以存在、 生活。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名言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 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
自然界的 运动都是 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 运动也都是 有规律的
人的认识 运动也是 有规律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天不为人 之恶寒也缀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思考:荀况的这句话说明 了什么哲学道理? 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 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荀 况
(2)规律的特征之二:规律具有客观性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
生 产 方 式
劳动者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客观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关系 生产关系 产品分配方式
客 观 的
在每个历史时期,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3.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物质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 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
( 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 义和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100
20 2、及时复习、巩固
3、已经很熟练的比如隔四天看一 1 2 3 4 5 6 7 次,不熟练的隔两天看一次。 人的思维(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天 数
1885年,艾宾浩斯通过实验不同时间间隔的 记忆保持量,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
结论一: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 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 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 1714年, 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 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 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 大胆的设想所吸引。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 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 结论。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 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