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十二章-第十五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知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领会(最低水平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概念化和组成价值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内分为两个水平:概念化心向和性格化)和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教学目标:行为目标(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教学媒体包括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使用教学媒体是为了使教学遵循这样一个顺序进行:从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直到经验的符号表征。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课堂物理空间资源的安排:领域原则安排和功能安排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名词解释: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简答:

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答: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教学事项:

答: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论述)

答:1.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发现教学的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促使学生提出解答的假设;再次,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引出结论。

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2.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五个特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历程

个别化教学(论述)

答: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个别化教学的环节: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引入有序的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1.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创始者普莱西,贡献最大的斯金纳

2.计算机辅助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的优越性:首先是交互性,即人机对话,其次是及时反馈,第三是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第四是自定步调。

3.掌握学习

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同辈群体,比较常见的同辈群体有朋友与小集团。

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性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主要因素。

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课堂的三大要素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和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问题行为:扰乱性问题行为,心理问题行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名词解释: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非正式群体: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环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简答: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普雷斯顿: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群体动力的表现:

答: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提高凝聚力的方法: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环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和教师的情绪状态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