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202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01 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过程与方法】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二、资料助读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著有《毛泽东选集》。
文体知识: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对新中国来之不易的理解和看法
对新中国来之不易的理解和看法1. 新中国的成立那可是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啊!就好比攀登一座极高的山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想想那些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我们的今天付出了一切,这是多么伟大啊!我们现在能安稳地生活,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吗?2. 新中国来之不易啊,这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终于找到了光明。
从被列强欺压到独立自主,这中间经历了多少的战斗和牺牲啊!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胁毫不畏惧,这不正是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一个闪耀例子吗?我们能不感恩吗?3. 你说新中国容易吗?那简直就是从石头缝里长出的花朵啊!无数的英雄前赴后继,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他的勇气和奉献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铭记吗?我们可不能辜负了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啊!4. 新中国的道路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充满了风浪和险阻。
回想抗美援朝时期,战士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奋勇作战,这不是新中国来之不易的有力证明吗?我们必须要好好守护这一切呀!5. 新中国的诞生好比一颗种子历经风雨终于长成参天大树。
想想红军长征,那是多么艰难的历程啊!爬雪山、过草地,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传承的吗?我们能不好好珍惜现在吗?6. 哎呀,新中国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就像盖一座大厦,一砖一瓦都是心血啊!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毅然决然地跳下悬崖,他们的壮举难道不震撼我们的心灵吗?我们一定要让新中国更加繁荣昌盛啊!7. 新中国来之不易呀,这就跟在沙漠中寻找绿洲一样艰难。
钱学森等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效力,他们的付出难道不是为了新中国的强大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8. 你想想,新中国是经历了多少磨难才走到今天啊!好比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需要坚持不懈。
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这是多么伟大的牺牲啊!我们要让新中国一直闪耀下去啊!9. 新中国的成立过程那简直就是一部传奇啊!就像从深渊中一步步爬上来。
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这种顽强的意志我们能不学习吗?我们要让新中国越来越好啊!10. 新中国来之不易啊,这和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艰难无比。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含复习教案)
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深思抗战胜利的意义
深思抗战胜利的意义抗战胜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和牺牲的结晶。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国家之间的战争,更是一场全民族的抗争。
抗战胜利的意义深远而重要,它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战胜外敌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意识觉醒和民族自尊心的觉醒。
首先,抗战胜利意味着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未来。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人民生活贫困困苦。
而在抗战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入侵,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
抗战胜利的到来,使中国人民获得了自己的未来,国家得以独立和发展,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其次,抗战胜利意味着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尊严。
在抗战前,中国长期被列强欺凌,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然而,在抗战中,中国人民展现了强大的抵抗力量和不屈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抗战胜利的到来,使中国人民重拾了自己的尊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再次,抗战胜利意味着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希望。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牺牲,但他们从未丧失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他们相信,只要团结一心,战胜外敌是有可能的。
抗战胜利的到来,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的未来,他们相信,只要继续努力奋斗,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繁荣富强。
最后,抗战胜利意味着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责任。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无数英雄烈士的牺牲换来的。
胜利的到来,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发誓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和稳定,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抗战胜利的意义是深远而重要的。
它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斗的结果。
抗战胜利的意义在于,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未来、尊严、希望和责任。
我们应该铭记这场战争的胜利,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和稳定,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认识中国⾰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新闻两则》教学设计【知识⽬标】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本⽂语⾔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3.把握课⽂中的⼈物、事件,认识中国⾰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能⼒⽬标】1.综合运⽤默读的⽅法和⾃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
2. 运⽤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标】1.感受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2.认识中国⼈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类战争史上的伟⼤奇迹,认识中国⾰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活。
【重点难点】1.把握本⽂(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2. 从⽂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
【教学设想】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
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3.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战役的资料。
学⽣每⼈准备⼀份当天的报纸。
4.教学时数:2课时【⼈教⼋上】⼀、创设情景,⾛进新闻。
1.(配乐朗诵⽑泽东主席《⼈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声情并茂地导⼊课⽂)这⾸诗是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作,表现了⼈民解放军的英雄⽓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命战争战胜强⼤敌⼈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泽东为⼈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亲⾃撰写的⼀篇新闻,题⽬是“⼈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
⽑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的政治家、⾰命家、军事家、2.新闻的⼀般知识新闻,⼜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播最常⽤的⼀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的重⼤事件或新⽓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
2.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识记新闻结构组成,并能分析典型的新闻的结构。
4.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主体部分层次的划分和层意概括。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第二则主体与背景的确立,以及中间部分层次的划分。
【教具】传统、powerpoint 投影。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朗诵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教师板书课题3.课前回顾(1)字音芜湖()摧枯拉朽()荻港()泄气()督战()歼灭()锐不可当( ) 击溃( ) 绥靖(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2)字形溃退()馈赠()功亏一篑()抵抗()砥砺()舐犊情深()(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放到后面)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4.课文简介(1)作者背景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
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xt>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学习流程】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 4、常识填空: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用心爱心专心1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红色记忆》韩士海读后感
《红色记忆》韩士海读后感
《红色记忆》是一部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的作品,韩士海作为这部作品的作者,通过描绘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示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艰辛与付出。
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也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具体来说,我对于《红色记忆》的感悟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其次,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在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为了民族大义而奋斗。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坚定信仰,跟随党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最后,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责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普通人,虽然不能像革命先烈那样英勇奋斗,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我们可以通过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量。
总之,《红色记忆》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作品,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
同时,它也激励着我肩负起责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深刻认识三个“来之不易”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理走超蟲盜刻认识三个“来之不易”•吴耀明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勺近平总书记在对2019年“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重要指示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三个“来之不剔既是对党的初心的历史回顾,又是对党的使命的现实担当,为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指明了方向。
、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更加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一部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啊!我们的初心是什么?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14年抗战、历史性决战,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习近平关于英雄精神重要论述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040305010)的研究成果。
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靠的正是党的坚强领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国革命胜利不是靠天意,而是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感悟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感悟《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作品,每一章都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悟。
以下是每章的感悟: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这一章讲述了作者斯诺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来到红色中国,并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原因和进程。
斯诺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客观地描述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和英勇奋斗。
这一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第二章:毛泽东:红色中国的领导人这一章详细介绍了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导人,以及他对中国革命和红色中国的贡献。
毛泽东的思想、领导风格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们。
这一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他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在保安的日子里这一章讲述了作者斯诺在保安的日子里,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接触和交流。
通过这些深入的交流,斯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
同时,这一章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保安时期的困难和挑战。
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道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只有坚定的信仰和勇气才能走向胜利。
第四章:前往红军前线的路上这一章讲述了作者斯诺前往红军前线的路上所见所闻。
斯诺通过与红军战士们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了红军在前线作战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深入了解了红军战士们的思想和精神风貌。
这一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红军战士们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英勇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第五章:与彭德怀的会面这一章讲述了作者斯诺与彭德怀的会面,以及他们对红军作战的深入交流。
通过这次会面,斯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军的作战策略和实际作战能力。
同时,这一章也揭示了红军在作战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红军在作战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六章:回到保安去这一章讲述了作者斯诺回到保安后的所见所闻。
红星照中国第七章读书笔记
红星照中国第七章读书笔记小学生版《红星照中国第七章读书笔记》《红星照中国》第七章可太有意思啦!这一章讲的是去前线的路上,我看到了好多新鲜事儿。
书里说,一路上的风景很美,有大片大片的稻田,还有高高的山。
我感觉就像自己也跟着去旅行了一样。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红军战士们。
他们虽然走了很远的路,很累,但是一个个都特别精神。
有个小战士,年纪和我差不多大,却已经很勇敢地在为国家打仗啦!他们相互帮助,一起克服困难,这种团结友爱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我想,以后我在学校里也要和同学们团结友爱,遇到困难不害怕,要像红军叔叔们一样勇敢!《红星照中国第七章读书笔记》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红星照中国》第七章的故事。
这一章呀,作者去了前线。
他看到了好多好多新奇的东西。
比如说,那些老百姓对红军可好了,给他们送吃的,送喝的。
还有哦,红军的医疗条件虽然不太好,但是医生们都很努力地在给战士们治病。
有个受伤的战士,伤口很疼,但是他还是咬着牙说自己能行,要快点好起来再去打仗。
我觉得他们真的太厉害了!我们现在能在教室里安心读书,都是因为有他们的保护呀。
《红星照中国第七章读书笔记》读了《红星照中国》第七章,我好像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这一章里,作者坐卡车去前线,路可不好走啦,颠得人屁股疼。
但是大家都不抱怨,还嘻嘻哈哈的。
我还知道了红军的生活很艰苦,吃的不好,穿的也不好。
可是他们还是很开心,因为他们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有个故事让我特别感动,就是有个战士为了救战友,自己受了重伤。
他说能救战友,这点伤不算啥。
他们之间的感情可真好呀!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个勇敢、善良的人。
《红星照中国第七章读书笔记》小伙伴们,《红星照中国》第七章太精彩啦!这一章讲了很多红军在前线的事情。
我看到了他们的坚强和勇敢。
哪怕条件很差,他们也不放弃。
有一次,遇到了敌人的袭击,红军战士们一点都不害怕,很快就把敌人打跑了。
他们真的好厉害!而且,他们还很爱护老百姓。
老百姓也很喜欢他们,给他们送好多东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汇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汇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
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汇总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
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
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
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_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人教版初中新闻两则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初中新闻两则教案优秀范文人教版初中新闻两则教案优秀范文一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_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三、研读反思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单元备课教案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六篇课文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人们 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本单元有散文,报告文学,科幻小品。《旅鼠之谜》《大雁 归来》《枯叶蝴蝶》三篇散文也各不相同,有的侧重说明,有的侧重抒情。既要把握其 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单元备课教案
科目语文单元名称第一单元备课人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获得对战争(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战争的性质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 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 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掌握记叙六要素的知识,通过抓六要素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 获得自己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的独特的领悟。
2、通过阅读。理解新闻语句的表述特点,注意分析新闻的语言不通表达方式所起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 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 现。文以叙事作品为主。教材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 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本单元安排的均是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 力。而阅读叙事性作品(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清楚地把握记叙的要素。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借助 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了解文意。
2、揣摩、感悟和积累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和人文内涵,学习采用不同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写出人物的个性。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内容都是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它们通过对名人光辉形象的描写,让我 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 神。他们闪耀着思想光辉和人性光辉,会使我们 体会到做人的自豪。这里有把寂寞和危险留给自己,把知识和生命献给祖国国防事业 的邓稼先;有敢说敢做,用献血实践着自己誓言的闻一多;有创作出世界上最具震撼 力音乐的贝多芬;有在文学大师福楼拜简陋宿舍里向往真理的文学巨匠们;有潜力无 限刻苦努力的吕蒙,它们都让我 们感动不已。
新闻两则1
小结
•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 事件或新气象。 •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 •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 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真实性、时间性、简明性)
有关资料: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 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 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 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 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 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 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 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 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 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 第一小题: ②句好。 • 因为:“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 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 现不出经过战斗。 •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 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 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 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
布置作业 :
1.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2.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佛山市区、自己班上的某人、 某事或某项活动。(内容可以广泛一些,班级新闻、年级新闻、校内新闻、社会新闻都可以。) 要求: ⑴.拟出恰当的标题。(10分) ⑵.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20分) ⑶.主体部分要清楚报道事实,注意运用记叙的六要素。( 40分) ⑷.结构完整,过渡自然,语句通顺。(10分) ⑸.语言要简明,字数300――500左右。(10分) ⑹.能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10分) 3.召开新闻发布会,并评奖。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 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 民解放军的战绩?
人教版八年级新闻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新闻教案优秀范文人教版八年级新闻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 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1)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1 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 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 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4 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
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_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能力目标】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重点难点】1.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2.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3.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4.教学时数:2课时【人教八上】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1.(配乐朗诵毛泽东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2.新闻的一般知识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①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百万是实数。
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可见新闻的准确性很重要②导语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从导语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③三路大军为何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④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是什么,起什么作用?这处议论透辟的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三、角色体验,合作探究㈠来当制片人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
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㈡进入演播厅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设计示例:导播语:大家知道。
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结束语: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㈢坐上观众席: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①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②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③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1.看谁读得好,讲得好。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2.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
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
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
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另外阅读时还要注意新闻的要素,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这样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
3.课外延伸:①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