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要求:

1.记住这些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完成相关作业。

2.关注例句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并翻译例句。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虚词“而”“何”“乎”的教学。

1.而ér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王》)

【译文】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增把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兰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

B.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荆轲刺王》)

【译文】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王。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王》)

【译文】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⑧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文】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译文】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呜也,而况

..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

..儿醒,大啼。夫亦醒。(《口技》)

【译文】一会儿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被吵醒了。

2.何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

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

B.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

【译文】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A.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快乐呢?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译文】要问在那里朝朝暮暮听到的是什么?只有那啼血杜鹃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鸣。

(2)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有”。

A.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这小子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

B.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

【译文】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译文】青泥山多么迂回曲折,盘山而行,很短的路程要转很多弯。

(3)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译文】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4)复音虚词。

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A.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

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译文】沛公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办呢?”

②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用什么”“凭什么”等。

A.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

..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

B.何以

..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译文】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③无何:可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

..,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译文】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

④何乃:可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

..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译文】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

3.乎hū

(1)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译文】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

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④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译文】高啊!多么高啊!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译文】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②表示地点、时间、围。在,在……时候,在……方面。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译文】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③表示比较。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译文】他闻知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译文】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了仙境。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虚词“乃”“其”“且”的教学。

4.乃nǎi

(1)副词。

①表承接。于是,就,便。

A.王恐其破璧,乃.辞,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

B.乃.遂收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王》)

【译文】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盒子封好它。

②表条件。才。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③表转折。竟然,却。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B.今君乃.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现在您却是逃离国投奔到燕国去的。

④表限制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

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到了城东,项羽身边仅剩了二十八名骑兵。

⑤表判断。是,原来是。

A.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王》)

【译文】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译文】王者之师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复音虚词。

①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

..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②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

..立。(《孔雀东南飞》)

【译文】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5.其qí

(1)代词。

①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译文】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文】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②人称代词。我的,你的,自己的。

A.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师》)

【译文】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③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A.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译文】就有人埋怨那主退出的人。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④指示代词。其中的。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译文】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B.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译文】过了一会儿, 一只狼走开了, 另一只狼像狗一样打前面儿坐下了。

(2)副词。

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之成为圣人、愚人之成为愚人的原因,或许都出在这里吧!

②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等。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触龙说太后》)

【译文】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这块土地,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③表婉商语气,译为“还是”“恐怕”。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师》)

【译文】进攻不能战胜,围攻又没有后援的部队,我们还是还回去吧。

④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A.其.可怪也欤!(《师说》)

【译文】难道值得奇怪吗?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译文】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3)连词。

①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A.沛然下雨,则苗淳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译文】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了他呢?

B.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②表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抑或”“是……还是……”。

A.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呢?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译文】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A.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译文】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的芳香更加显著。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译文】这些都是我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

6.且qiě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大王不去,显得国软弱胆小。

②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涉世家》)

【译文】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

③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译文】我死尚且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2)副词。暂且,姑且,将要,快要。

A.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回娘家去。

B.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C.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译文】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3)复音虚词。

①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A.且夫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译文】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各自的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时是一丝一毫我也不拿取。

B.且夫

..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论》)

【译文】再说那一统天下的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

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

②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译文】就像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第三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虚词“若”“所”“为”的教学。

7.若ruò

(1)代词。

①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译文】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

②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2)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师》)

【译文】如果灭掉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3)复音虚词。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话题。可译为“再说”“至于”。

A.若夫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楼记》)

【译文】至于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

B.若夫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4)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的样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译文】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油油。

8.所suǒ

(1)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事物、地方、情况)”。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固定结构。“为”和“所”呼应,构成“为……所……”

“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A.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

【译文】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再嫁人。

B.若属皆且为所

..虏。(《鸿门宴》)

【译文】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3)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人等)”。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

..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9.为wéi/wèi

(用作助词、动词及表示被动的介词时读wéi,其余均读wèi。)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

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译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

B.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自然是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给,替。

A.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译文】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邦的军队。

B.于是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王很不高兴地给(他)敲了一下缻。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在,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译文】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译文】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

⑤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格式,译为“被”。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论》)

【译文】皇子皇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2)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第四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虚词“焉”“也”“以”的教学。

10.焉yān

(1)代词。

①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文】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②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

焉.用亡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译文】(您)为什么要灭掉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根据不同的语境语意可分别译为“啊”“呢”“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译文】只能远远地观看却不能靠近它。

②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可不译。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译文】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③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园园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文】盘旋着,曲折着,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涡,伫立着不知道他们有几千万座。

(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此”。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译文】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

11.也 yě

(1)助词。

①表判断语气。

廉颇者,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国的优秀将领。

②用在句末,表述或解释语气。

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文】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译文】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充,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③用在句末,表肯定、感叹的语气。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这鄙贱的人,不晓得将军宽厚到这个地步啊!

④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A.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⑤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A.吾其还也.。(《烛之武退师》)

【译文】我们还是回去吧!

B.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译文】不跟(我走)将会一起被杀。

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

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

(2)复音虚词。

①也哉:语气助词连用,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译文】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②也欤:表感叹,相当“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译文】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值得奇怪吗?

12.以 yǐ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

B.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师》)

【译文】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C.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师》)

【译文】如果灭掉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②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A.亦不以.城予,亦终不予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国也没有把那些城池给国,国也到底没有给国那块的氏璧。

B.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师》)

【译文】如果您放弃围攻国而把它当做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而且为了一块宝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国不高兴,也不好。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问或处所,棚当于“在”“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传》)

【译文】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首都长安。

(2)连词。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译文】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译文】樊哙侧举盾牌一撞。

③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王》)

【译文】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情表》)

【译文】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

C.晋侯、伯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师》)

【译文】晋文公、穆公联合围攻国,因为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表示目的关系。以便,来,用来。

A.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王,王必喜而见臣。(《荆轲刺王》)

【译文】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王,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

B.阙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师》)

【译文】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⑤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禾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译文】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3)助词。

①作语助,与“来、往、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组词,表示于间、方位和围。

A.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译文】(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叹。

B.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指着(地图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国。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译文】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

②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译文】(恐怕不会听任我的意愿,)违反我使我烦忧。

(4)复音虚词。

①以是、是以、以故:表原因,相当于“因此”。

A.母、二人,更相为命,是以

..区区不能废远。(《情表》)

【译文】我们祖二人,相依为命,正是因为这种感情让我实在是不忍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B.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

..荆轲逐王。(《荆轲刺王》)

【译文】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王。

②以为:认为,把……当作。

A.或以为

..亡。(《涉世家》)

..死,或以为

【译文】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

③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用来……的办法(话语,理由等)”“没有用来……的办法(话语,理由等)”。

故不积跬步,无以

..成江海。(《劝学》)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5)副词。通“已”,已经。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

..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传》)

【译文】单于召集武的随行人员,除了已降和已死的外,跟随武回国的还有九人。

第五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虚词“因”“于”“与”的教学。

13.因yīn

部编版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bai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最新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 而: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递进;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转折;E连词,表假设;F连词,表因果;G连词,表修饰;H代词,你,你的;I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J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抱明月而长终()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赂秦而力亏() 8.穷山之高而止()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7.潦水尽而寒潭清() 18.酌贪泉而觉爽() 19.忽然奔腾而澎湃()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2.而母立于兹()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何: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E副词,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开国何茫然!()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是何故也?() 10.今日之事何如?() 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伐为?() 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一、而 (1)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表示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谏太宗十思疏》)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3)复音虚词而已,语气助词,表示限止,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乎 (1)助词。 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与蔺相如》)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 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往往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思,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而 1.连词: (1)转折关系。(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4)并列关系。(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 1.疑问代词: (1)作宾语,“什么、哪里”。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例:大王来何操? (2)作谓语,“为什么”。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 (3)作定语,“什么”。何+名词。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 (4)做主语,“什么”。例:何谓阁子也? 2.副词: (1)程度副词,“多么”。何+形容词。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何+动词,位于句首。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1.之 zhī 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 莫不奇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助词,的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结构助词,(不译) 人之立志《为学》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2. 者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代人,物,事, 宜多应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④……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⑤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 夫 ①成年男子(名词)此庸夫之怒也《唐睢不辱使命》 ②发语词,无义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睢不辱使命》 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齁声起《口技》 4. 其 ①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②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 3.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5. 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 而不知其所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面山而居 恂恂而起 呼尔而与之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觉而起,起而归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要求: 1.记住这些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完成相关作业。 2.关注例句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并翻译例句。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虚词“而”“何”“乎”的教学。 1.而ér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王》) 【译文】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增把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兰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 B.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荆轲刺王》) 【译文】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王。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王》) 【译文】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⑧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文】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及练习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该考点在《山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 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 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 ④修饰限制 ⑤称代(代词) 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 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递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其疾病而死,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高中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文言虚词大全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虚 词 用法例句常见短语. 之.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 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 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 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 说》). . 以.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6)【通】“已”,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9)【连】以至、因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于. (1)【介】在,到,向,从,对, 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 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 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 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①与现代汉语相 同;②这时,当时;在这, 从这。. 者. (1)【代】……人;……事物;…… 时候;……的情况.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 不译. 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者,……也】或【者 也】……是……. 乎. (1)【助】吗,呢,哪,吧;啊, 呀,哇. (2)【通】“于”。“在,从,向,给, 对”. 不亦乐乎?(《论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 翁亭记》). . 也. (1)【助】啊,呀,呢,吧,可不 译(表判断、肯定,表疑问、反问, 表感叹).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顿, 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徐 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哉】呢,吗(表疑问 或反问)。. 故. (1)【名】原因,缘故. (2)【形】老的,旧的,原来的; 从前的,原来的;故旧,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 序》). 已故. 【故人】老朋友。. 其. (1)【代】他(的),她(的),它 (的);他们(的),她们(的),它 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3)【副】大概,或许,还是(表 推测).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 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新课程初中文言虚词用法与例举(人教版) 一、为 ㈠动词wéi ⒈“做”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 ⒊“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是”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 二、之 ㈠动词“到”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 ㈡助词⒈“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

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 ㈢代词 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 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 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 三、以 ㈠介词⒈“把、拿、用”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 ⒊“因为”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㈡连词 ⒈表目的“来”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㈢动词“认为”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而 ㈠表并列“和、又、并且”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 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 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1.【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中考八大常用文言虚词归纳全(更新)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①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三.以 (一)介词 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如:①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9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中考常见虚词用法及例句 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杂然而前陈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高中语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文言虚词“其”用法归纳

TAG:文言字词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并且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得多。因此华语网网络东方语言编辑部针对常见虚词,制作了一份文言虚词资料。本文是。(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逻辑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 TAG:文言字词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