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研究与种质资源评价
苦丁茶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苦丁茶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苦丁茶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用药,富含三萜类、黄酮类、多酚类、挥发油以及多糖等多种有效物质成分,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氧化、降血脂以及抗病毒等保健及药用功效。
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其药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苦丁茶主要化学有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苦丁茶提供参考。
[Abstract] Ilex kudingcha C.J. Tseng is widely used as a traditional pharmacy in our country,which is rich in triterpenes,flavonoids,polyphenolic,volatile oil,polysaccharide and many other effective constituents,with the health-care and medicinal effect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antioxidation,reducing blood fat and anti-virus.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utilize its medicinal value,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recent progress 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study of Ilex kudingcha C.J. Tseng.[Key words] Ilex kudingcha C.J. Tseng;Effective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 Tseng)[1]屬于冬青科冬青属苦丁茶种常绿乔木,俗名菠萝树、大叶茶和茶丁等,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和福建等地。
苦丁茶的化学成分及产品研究进展
苦丁茶的化学成分及产品研究进展摘要:苦丁茶属冬青科,别名菠萝树、大苦酊、宽叶冬青。
分布于长江下游各省及福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纯天然保健饮料。
茶中含有多酚类、黄酮类、氨基酸、苦丁皂甙、维生素C、咖啡碱、蛋白质等200多种成分。
其成品茶清香有味苦、尔后甘凉,具有清热消暑、明目益智、生津止渴、利尿强心、润喉止咳、降压减肥、抑癌防癌、抗衰老、活血脉等多种功效,素有“保健茶”“美容茶”“减肥茶”“降压茶”“益寿茶”等美称。
近年来有很多关于苦丁茶成分的研究,还有不少苦丁茶的产品的开发,但目前还未有苦丁茶颗粒这种产品,通过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可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颗粒剂是对传统产品型的一种补充,该剂型具有易保存、运输、使用方便、起效迅速等优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苦丁茶;成分;功效;开发;价值苦丁茶属冬青科,别名菠萝树、大苦酊、宽叶冬青。
分布于长江下游各省及福建,在海南苦丁茶主要产地有澄迈、五指山,澄迈苦丁茶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海南野生苦丁茶主要分布于海南五指山区热带丛林中,五指山地区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气候湿润,土质疏松肥沃,澄迈则有土质肥沃的火山岩,正因为这两个地区的土壤条件优越,生产出来的苦丁茶品质优良,名扬四海。
海南苦丁茶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先将苦丁茶叶进行烘焙、揉捻、发酵等处理,然后再加入其他草药如菊花、金银花、茉莉花等进行熬制。
这样制作出来的海南苦丁茶味道苦涩,但喝起来却有清爽口感和芳香味道。
近年来有很多关于苦丁茶成分的研究,有彭关银等对苦丁茶儿茶素提取及活性的研究;有刘贞秀等对苦丁茶黄酮加工工艺及药理作用等的研究;有尹国利等对苦丁茶多酚类及抗氧化等研究;有时庆欣等对苦丁茶皂苷及降血糖研究等。
还有现在市场新有的苦丁茶的产品种类,苦丁茶茶包:将苦丁茶制成茶包状,便于冲泡;苦丁茶片:将苦丁茶制成片状,方便食用;川贝苦丁茶:在苦丁茶中加入川贝母,具有更好的咳嗽止咳功效;蒸馏苦丁茶水:将苦丁茶制成蒸馏水,方便直接饮用;苦丁茶口服液:将苦丁茶提取液制成口服液,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等疾病;苦丁茶提取物:将苦丁茶提取出有效成分,制成方便口服的药物。
苦丁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2.3 木樨科女贞属紫茎女贞(Ligustrum purpurascens Y.C.Yang):将苦丁茶叶的乙醇浸膏用石油醚脱脂后,再用适量丙酮溶解,加乙醚沉淀,沉淀物经聚酰胺柱层析,得到三种化合物,经光谱分析鉴定,分别为甘露醇(mannitol,mp168~169℃)、acteoside 和一种7碳醇化合物[7]。
Hale Waihona Puke 3.5 对肾脏的毒副作用:木樨科女贞属日本毛女贞(Ligusturm japonicum Thunb,var.pubescens Kokdz),饲喂家兔60天,出现间质性肾炎的表现,即间质水肿,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浊肿,上皮细胞脱落等。苦丁茶和抗生素类药一样,主要通过肾小管分泌而排出,所以在间质和肾小管中药物浓度最高,而且,在药物所致间质性肾炎中,少数病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关于药物所致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认为并非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而是由变态反应所引起。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无剂量增大和病变加重的倾向。所以以苦丁茶长期饲喂家兔出现间质性肾炎,是否因苦丁茶某种成分或多种成分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
2.2 冬青科苦灯茶(Ilex kudincha C.J,Tseng):苦丁茶叶的乙醇提取液,经浓缩后的残渣,混悬于水中,其中油醚萃取部分经硅胶柱层析,氯仿:乙酸乙酯(4∶1)洗脱,依次得到三个化合物,经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鉴定,分别为α-香树脂(α-amyrin,mp185~186℃)、β-谷甾醇(β-sitosterol,mp135~136℃)、乌索酸(ursolic acid,mp229~231℃);将上述石油醚萃取后的水液,再经乙酸乙酯:乙醇(3∶1)萃取,水层以10%HCI调节pH3~4,有沉淀析出,抽滤,烘干,得灰白色无定形粉末,经化学反应和光谱分析鉴定为五环三萜内酯,命名为苦丁茶甙元(kudinchagenin,mp249~250℃)[6]。
我国木犀科苦丁茶的种类
我国木犀科苦丁茶的种类、分布及开发利用刘国民种类与分布“苦丁茶”实际上是我国民间一大类代茶植物或代茶产品的统称。
笔者近年来根据文献考证、实地考察和标本鉴定的结果统计,在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不同历史时期,被作为“苦丁茶”饮用的植物至少有30余种(包括若干变种、变型),涉及12科13属。
其中有两大类苦丁茶已得到较大规模的产业化开发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类是以苦丁茶冬青和大叶冬青为代表的冬青科苦丁茶,其中大叶冬青主要是在浙江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与安徽两省部分地区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苦丁茶冬青则主要在海南省(全岛)、广东省(中南部)、福建(闽南),广西(南宁市周边,崇左地区等)以及云南省(仅在普洱地区江城县)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限于篇幅,冬青科苦丁茶不在本文中作详细讨论。
“木犀科苦丁茶”包括女贞属的粗壮女贞(亦名紫茎女贞),丽叶女贞(亦名兴山蜡树)、日本女贞,日本毛女贞、序梗女贞、光萼小蜡、宜昌女贞、李氏女贞和川滇蜡树以及木犀属的牛矢果等10种原植物,其中以粗壮女贞为代表。
粗壮女贞在我国西南地区被广泛地开发利用,在四川省境内(尤其是宜宾地区的筠连等县市)、滇东北地区各县以及贵州省境内(特别是余庆、湄潭、赫章、台江、石阡等县),均有大面积人工栽培,上述各地的野生资源的分布亦比较丰富。
除了粗壮女贞外,木犀科的其他各种木犀科苦丁茶,目前已很少有人工种植或产业开发。
少数种类,如李氏女贞和川滇蜡树在贵州务川、湄潭等地曾有一定种植面积,后因口感欠佳、市场销路有限等原因,陆续被挖苗淘汰。
其余各种木犀科苦丁茶一般只在民间由当地居民采集野生资源供自家饮用,或仅在该苦丁茶原产地局部地区的小集市上销售,没有形成产业开发或规模经营。
木犀科苦丁茶的药用功效与保健作用过去20余年,木犀科苦丁茶的药用功效与保健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许多科研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其中所含的功能成分进行分析,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又进一步推动了木犀科苦本茶产业发展。
苦丁茶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评价
苦丁茶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评价苦丁茶是冬青科植物大叶冬青的叶,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地,是中国一种传统的纯天然保健饮料佳品。
苦丁茶中含有苦丁皂甙、多酚类、黄酮类、咖啡碱、三萜类等多种成分。
其成品茶清香有苦味、而后甘凉,具有清热消暑、降压减肥、抑癌防癌、抗衰老、活血脉等多种功效。
近年来,国内外对苦丁茶化学成分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加工成品茶和茶饮料等营养保健方面,但对苦丁茶的功能性成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以促进苦丁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论文通过现代色谱及波谱技术分离和鉴定了苦丁茶中的小分子化合物;阐明了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抑制增殖作用、诱导凋亡作用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大孔吸附树脂对苦丁茶多酚类物质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了苦丁茶多酚的抗炎作用机制;探索了苦丁茶多糖的提取纯化、理化性质、结构分析以及免疫活性评价。
(1)采用优选的提取和色谱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10批苦丁茶原材料建立指纹图谱,利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对10批样品的相似度进行评价,建立苦丁茶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测得各批次样品与共有模式的相似度,结果表明各批次中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基本一致,RSD均小于1%,相似度均大于0.9,符合中药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所建立的共有模式能较好的反映出苦丁茶化学成分质与量的分布情况。
(2)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的方法提取苦丁茶中的有效成分,有机溶剂分级萃取后得到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四个极性部位。
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苦丁茶乙酸乙酯部位不仅具有卓越的抗氧化活性和良好的抗补体活性,还具有显著的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说明苦丁茶乙醇粗提物经过分级萃取后,活性物质相对较多地集中在乙酸乙酯相。
利用柱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对乙酸乙酯相进行系统全面的分离纯化,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
借助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波谱学手段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咖啡酸乙酯、β-谷甾醇、熊果酸、绿原酸、β-胡萝卜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杨梅苷、19-羟基熊果酸(Pomdid acid)、EGCG、3,4-0-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
苦丁茶植物资源及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开发 表 的有 关苦 丁茶 的研究 文献 的基 础上 , 本草 考证 、 物种 类 及 资源 分布 、 对 植 资源 特征 及 分 子鉴 定 研
究 等综 述如 下 .
1 本 草 考 证
苦 丁茶最 早记 于东汉 ( 公元 2 2 0年 ) 至今 已有 近 2 0 5~ 2 , 0 0年 的历史 . 明代 以前 苦 丁茶被 称为 皋卢 、
瓜卢 、 罗 、 罗 , 过 物 明后称 为簦 、 簦 、 簦 、 簦茶 , 苦 茶 苦 东晋 时期裴 渊 的《 广州 记 》 南 北朝 时 期沈 怀远 的《 、 南 越 志》 《 和 桐君 录》 作 者不 祥 ) ( 以及 明朝李 时珍 的《 草 纲 目》中均有 记 载 本 . 《 据 中药 大辞 典 》 苦 丁 ,
丁茶植物资源 , 主要 分 布 在 我 国长 江 以来 各 省 , 地 使 用 的植 物 类 型 有 很 大 差 别 , 各 以冬 青 科 的冬 青 属 和 木 犀 科
的女 真 属 最 为 有 名 . 据 文 献 报 道 , 本 草考 证 、 物 种 类 及 资 源 分 布 、 源 特 征 及 分 子 生 物 学 鉴 定 等 方 面 , 根 从 植 资 综 述 了苦 丁 茶 植 物 资 源 及 分 子 鉴 定 的 研 究 进 展 . 关 键 词 : 苦 丁 茶 ; 物 资 源 ; 子 鉴 定 植 分 中 图分 类 号 : 9 Q4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0 —0 6 2 1 )302 - 1 583 ( 02 0 —020 0 7
查, 用作 苦丁茶使用 的植物共计 有 5科 1 6种 1变种 . 陈仗洲 为全 国称 为苦丁茶 的植 物有 6科 1 个 m认 1 品种 . 国 民调查统计 , 刘 认为苦 丁茶涉及 1 2个科 l , 3属 至少有 3 0种植 物 ( 包括 变种 和变 型 ) . 者根 据 … 作 文献 , 对用 作苦丁茶 的植物种类 及主要分 布进行 了搜 集整理 ( 1 , 表 ) 包括 1 科 ,2属 , 3 种 . 1 1 共 1
不同产地苦丁茶质量标准研究
不同产地苦丁茶质量标准研究作者:张玲玉陈良赵翡翠姜林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6年第05期摘要:目的建立苦丁茶的质量控制标准,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10批不同产地苦丁茶样品,对苦丁茶性状进行描述,对苦丁茶叶的横切和粉末进行显微鉴别,以绿原酸为对照品对苦丁茶进行薄层鉴别,测定10批苦丁茶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苦丁茶中绿原酸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对苦丁茶的性状、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制订了苦丁茶中绿原酸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
检查项中暂订苦丁茶的水分不得超过13%,总灰分不得超过13%,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5%。
确定了苦丁茶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根据测定结果暂订本品含绿原酸不得低于0.60%。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控制苦丁茶的质量。
关键词:中药产地;苦丁茶;绿原酸;质量标准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5-0096-04Study on Quality Standard of Leaf of Chinese Holly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ZHANG Ling-yu1, CHEN Liang2, ZHAO Fei-cui2, JIANG Lin2 (1. College of TCM,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China; 2. Affili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et up the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 for Leaf of Chinese Holly;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af of Chinese Holly. Methods Ten batches of Leaf of Chinese Holly samples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properties were described. The crosscutting and powder of leaf was under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Chlorogenic acid was set as reference substance to conduct thin-layer identification. Moisture, total ash, and acid-insoluble ash of the 10 batches were detected. HPLC was used to detect chlorogenic acid in Leaf of Chinese Holly. Results The properties and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were described.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method for chlorogenic acid in Leaf of Chinese Holly was formulated. Check items temporarily required that the moisture in Leaf of Chinese Holly should be less than 13%, total ash less than 13%, and acid-insoluble ash less than 5%. Content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chlorogenic acid in Leaf of Chinese Holly was confirmed. It temporarily required that the content of chlorogenic acid should be more than 0.60%.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ed method can be used for the formul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of Leaf of Chinese Holly.Key words: place of production (TCD); Leaf of Chinese Holly; chlorogenic acid;quality standard苦丁茶Llex kudingcha C. J. Tseng是冬青科冬青属植物,多以嫩叶或叶入药。
小叶苦丁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紫草科苦丁茶的亲缘学意义初探
小叶苦丁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紫草科苦丁茶的亲缘学意义初探“苦丁茶”作为一类非茶类的代茶饮品,一种重要的药茶两用植物在我国应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目前市场上苦丁茶有两大类主流品种,分别为冬青科的大叶冬青和苦丁茶冬青(大叶苦丁茶);木犀科的粗壮女贞及其他几种植物(小叶苦丁茶)。
藤黄科及紫草科的几种植物在少部分地区作为苦丁茶使用。
由于其基源复杂、品种混乱,对苦丁茶的质量控制带来难题,从苦丁茶的资源利用到市场应用都具有盲目性。
本文先后以小叶苦丁茶和紫草科苦丁茶为研究对象,对其质量控制方法及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具体内容如下:1.首先,对小叶苦丁茶的主流品种粗壮女贞化学成分分离鉴定,为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定性定量用的标准品,共分离了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6个。
这些化合物分别为:ligustaloside B(1),ligustaloside B di-Me acetal (2),ligustaloside A(3),acteoside(4),ligupurpuroside A(5),isoacteoside (6),ligupurpuroside B(7),ligupurpuroside D(8),osmanthusideB<sub>6</sub>(9),ligupurpuroside C(10),3,4-dihydro xyphenyl (11),lipedoside B-Ⅲa(12),lipedoside B-Ⅲb(13),glucoseesters of (E) -2,6-dimethyl-6-hydroxyocta-2,7-dienoic acid(14),luteolin-7-O-β-D-glucopy ranoside(15),rutin(16)。
其中有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2个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对收集到的小叶苦丁茶84个批次的样品进行水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研究。
冬青属苦丁茶的药理研究进展
R sa c r ges f h r c lg f u igh ( l  ̄ a o aT u b) q i l ca ee rhP o r s o a ma o yo dn c a e P o K L x f n h n .nA uf i ee i oa Ql Fe gy ne l ( si t o u igh , ia iest, io , ia 7 2 8 U n -a t a I tue f dn e a Han nUnv ri Hak u Han n5 0 2 ) n t k y
维普资讯
安徽农 业 科学 , unl f nu A 6 Si20 ,53 )130 13 2 J ra o A hi g . c 073 (2 :05— 0 5 o .
责 任编 辑 张杨 林 责任校 对 王 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冬青属苦丁茶的药理研 究进展
邱丰 王小 (南 学 丁 研 所海 海 72 艳, 精 海 大 岳 茶 究 ,南 口52) o8
Ku ig h p ce n Ie . r r s e td d n c as e isi lx we ep o p ce 、 Ke r Ku n c ai / : i ia a tPh r a oo ia fe t y wo ds dig h e Orgn lPIn; am c lg c lefcs n/
苦丁茶冬青不同种质材料的花果形态学观察
苦丁茶冬青不同种质材料的花果形态学观察潘学峰;邵国伟;刘国民【摘要】笔者对定植于海南大学苦丁茶种质资源圃内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的花果形态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的花果形态与经典分类学文献中的描述有所不同.经典分类学文献记载苦丁茶冬青的花为4基数,子房4室,每室中着生1胚珠,而且雌雄异株.笔者观察结果:1)花瓣数通常为4,但也有花瓣数为3,5,6和8的情况;雄蕊通常为4枚,但也有3,5,6和8枚的情况.2)子房通常为4室,但也有3,5,6室,甚至是8室的情况.3)分核通常为4枚,但也观察到2,3,5,6枚甚至8枚的情况.4)子房4宫,每室中着生1胚珠,而且雌雄异株.每个子房室通常只着生1胚珠,但可在少数子房室中观察到同一子房室中着生有2胚珠,即苦丁茶冬青中的“多胚现象”.5)通常为雌雄异株,典型的雄性种质材料占45.45%,典型的雌性种质材料占44.16%.但约有10.39%种质材料,其不同雄花的不发育子房退化程度各不相同,从不发育子房仅残留一个小突起痕迹到雄蕊和雌蕊发育基本正常的两性花均有存在,即在典型的雄花与两性花之间,子房发育程度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期刊名称】《热带生物学报》【年(卷),期】2018(009)003【总页数】8页(P350-357)【关键词】苦丁茶;苦丁茶冬青;形态学;分类地位【作者】潘学峰;邵国伟;刘国民【作者单位】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海口570228;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海口570228;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754.6苦丁茶是我国民间一大类常用代茶饮料和传统药用植物的统称,至少有30种(包括变种及变型),涉及12科,13属。
最具影响的有两类,一类是以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 (Roxb.) Blume〗为代表的木犀科苦丁茶;另一类则是以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 J. Tseng)为代表的冬青科苦丁茶 [1]。
大叶苦丁茶的研究进展
大叶苦丁茶的研究进展易帆;彭勇;许利嘉;肖培根【摘要】对我国别样茶(non-Camellia teas)中大叶苦丁茶的古今应用历史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整理综述.大叶苦丁茶的饮用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具有典型的别样茶特征,其原植物来源主要为冬青科冬青属大叶冬青(tifolia Thumb.ex Muray)及苦丁茶冬青(I.kudingchaC.J.Tseng).大叶苦丁茶主要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健胃消积、明目益思等功效.对大叶苦丁茶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三萜皂苷类及黄酮类,并且发现其具有消炎杀菌、降胆固醇、降血压、降血脂、抗疲劳、抗衰老等药理作用.【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年(卷),期】2013(015)008【总页数】8页(P710-717)【关键词】大叶苦丁茶;别样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作者】易帆;彭勇;许利嘉;肖培根【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正文语种】中文苦丁茶是我国民间广泛应用的保健饮品,是别样茶(non-Camellia teas)中的佼佼者,早在东汉时期已有文献记载,现已拥有超过2000年的应用历史。
在我国,就产量多少和应用广泛程度而言,除了茶以外,位居其次的便是苦丁茶[1-2]。
苦丁茶在民间因原植物来源不同分为大叶苦丁茶及小叶苦丁茶。
大叶苦丁茶的原植物来源为大叶冬青(tifolia Thumb.ex Muray)及苦丁茶冬青(I.kudingcha C.J.Tseng),为冬青科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3]。
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研究初报
收稿日期:2002-06-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30060040;39860048*通讯作者:刘国民(1955-),男,湖南祁东人,教授,农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本项目主持人。
T el:0898-********E -mail:kudingch @hainu .edu .cn 第一作者简介:史学群(1972-),男,江西九江人,植物病理学硕士,海南大学讲师。
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研究初报史学群,刘国民*,徐立新,唐碧军,陈圣政(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海南海口,570228)摘 要 根据起源地域、类群、物种以及形态特征的差异,从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种质资源圃中选取15份冬青属苦丁茶种质材料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并从冬青属5个物种中各取1份种质材料进行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11冬青属苦丁茶其不同物种之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和酯酶酶谱均显示出明显的物种间差异;2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冬青属的5个供试物种的所有不同种质材料中均存在一条共同的谱带(PA 3),该谱带可视为冬青属苦丁茶的特征谱带;31不同地域来源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其过氧化物酶酶谱显示出差异,而同一地域内(或同一类群内)苦丁茶冬青的不同种质材料,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则基本相同;41酯酶酶谱特征显示,冬青属内不同物种的苦丁茶其酯酶同工酶多态性显著。
以上研究结果初步显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之酶谱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判断冬青属苦丁茶种质材料的起源地域、遗传差异、亲缘关系以及种级水平的分类鉴定的参考依据之一。
关键词 冬青属;苦丁茶;种质资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中图分类号 Q 9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63(2003)03-0046-05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PEROXIDASE ISOENZYME AND ESTERASE ISO ENZYME OF DIFFERENT GERMPLAS M MATERIALS SEVERAL KUDINGCHA SPECIES IN HOLLYSH I X ue -q un ,LI U Guo -min,X U L i -x in,T AN G Bi -j un,CH EN S heng -z hen T he Kudingcha Research I nst itute of Hainan U niversity ,Haikou 570228,ChinaABSTRAC T A ccording to primary statistics,ther e are more t han 250species o f substituting-for-tea bever ag e plants in China (including subspecies,varieties and forms)1Of all these substituting for-tea-beverage plants,30species are called as /K uding cha 0in the differ ent parts of China.T her e are at least 4species called and used as /Kudingcha 0in Holly of Ch-i na.T hey are I lex k udingcha C 1J 1T seng,I 1latif olia T hunb 1,I 1cor nuta L indl 1and I 1p entagona S 1K 1Chen,Y 1X 1Feng et C 1F 1L iang 1T his paper is a pr eliminary r epo rt on the isoenzyme analysis of Kudingcha 115g er mplasm materials of Kudingcha,from the germplasm bank of T he K uding cha Research Institute of Hainan U niv ersity,w er e selected for the band analysis of per oxidase isoenzyme,and 5germplasm materials fro m the 5species in Holly w er e selected fo r the band analysis of esterase iso enzyme 1T he exper imental results are as follows:11T he bands of perox idase isoenzyme and that of esterase isoenzyme show ed sig nificant species differences in the germplasm mater ials of different K uding cha species in Holly 121T here was a common band (PA 3)of peroxidase isoenzyme in all the ger mplasm materials of t he 5test Kudingcha species in Holly ,w 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characteristic band of these species 131T he perox idase isoenzyme bands of the g er mplasm mater ials of I lex kudingcha C 1J 1T seng from the different o riginating regions showed regio n differences;and that o f the different germplasm materials of I 1kudingcha C 1J 1T seng fro m t he same or iginating region (or in the same T axon)w ere basically the same 1第21卷 第3期2003年9月贵 州 科 学GUIZHOU SCIENCEVol.21,No.3Sep.20034T he band characteristic of esterase isoenzyme show ed t hat the polymorphism of the esterase isoenzyme of the differ-ent Kudingcha species in Holly was significant1A ccording to t he afor ementioned experimental results,t 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band analysis conclusions of perox-i dase isoenzyme of esterase isoenzyme can be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reference bas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rig inating reg ion,genetic difference,relationship of the germplasm mater ials of Kudingcha species in Holly,as well as for the classif-i cation on the species level1KEY WORDS Holly(Ilex);Kudingcha;g er mplasm resour ces;peroxidase isoenzyme;esterase i soenzyme0引言/苦丁茶0是我国民间使用的一大类代茶植物的统称。
药用植物苦丁茶与近缘种的微形态研究--叶表皮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
药用植物苦丁茶与近缘种的微形态研究--叶表皮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王玉国;韦发南【期刊名称】《广西植物》【年(卷),期】2000(020)003【摘要】在扫描电镜下对药用植物苦丁茶(Ilex kudin gcha C. J. Tseng)与4个近缘种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这些材料的叶表皮仅远轴面有气孔器存在,气孔圆形至椭圆形,气孔外拱盖表面多平滑,拱盖内缘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外缘角质膜在气孔周围呈环形包着气孔.但各种间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本研究结果支持将五棱苦丁茶(I.pentagona S. K. Ch en, Y. X. Feng et C. F. Liang)从苦丁茶中独立出来建立一新种,但因苦丁茶具有2种类型气孔器外缘角质膜排列,而不支持对扣树(I. kaushue S. Y. Hu)与苦丁茶的合并.【总页数】4页(P229-232)【作者】王玉国;韦发南【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6;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754.6【相关文献】1.瘤足蕨科及其近缘类群植物叶表皮微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J], 林婷婷;宁梅红;王任翔;邵文2.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分类学意义 [J], 田建平;李娟玲;胡远艳;刘国民3.异裂菊属花粉和叶表皮微形态扫描电镜观察研究 [J], 邹蓉; 蒋立全; 何志红; 史艳财; 唐健民; 蒋运生4.苦丁茶与近缘种的果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J], 王玉国;韦发南5.凤仙花近缘种间核型分析与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J], 梁晓丽;舒慧娟;王婷;蔡秀珍;丛义艳;旷仁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植物来源苦丁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不同植物来源苦丁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舒任庚;姚敏娜;闵雷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0)6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苦丁茶的植物来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苦丁茶的品种整理,质量评定及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舒任庚;姚敏娜;闵雷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04;江西中医学院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04;江西中医学院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
【相关文献】
1.冬青科苦丁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石敏娟;刘萍;朱卫丰
2.苦丁茶冬青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王新;陆慧宁;林少琨
3.金粟兰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孙贵萍;冯树慧;晏晨
4.苦丁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蒋建敏;许实波
5.蔷薇科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殷光发;许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付乾堂;张桂和;刘国民;彭国全;蒙海俊;史学群【期刊名称】《贵州科学》【年(卷),期】2004(022)004【摘要】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冬青属5种苦丁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并根据同工酶分析结果探讨了冬青属苦丁茶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种内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不同物种的供试材料均有两条共同的特征谱带,同时又有丰富的酶带多态性.同一物种的不同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也显现出一定的差异.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谱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判定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冬青属苦丁茶种级水平分类的依据之一,但同一物种内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差异以及种下分类群的划分则尚需更多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研究结果相互佐证.【总页数】10页(P67-76)【作者】付乾堂;张桂和;刘国民;彭国全;蒙海俊;史学群【作者单位】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海南,海口,570228;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9【相关文献】1.苦丁茶冬青不同种质材料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J], 郑道君;刘国民;何声进;李娟玲2.六种冬青属苦丁茶叶片中绿原酸含量的RP-HPLC分析 [J], 田建平;李娟玲;胡远艳;刘国民3.应用RAPD技术探讨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的起源 [J], 王小精;刘国民;许晓红;李娟玲4.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研究初报 [J], 史学群;刘国民;徐立新;唐碧军;陈圣政5.苦丁茶冬青不同种质材料的花果形态学观察 [J], 潘学峰;邵国伟;刘国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苦丁茶植物资源及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苦丁茶植物资源及分子鉴定研究进展徐小静;郭志永;刘越【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1)003【摘要】苦丁茶是我国传统的药用及饮用植物,具有多种功效,享有“绿色黄金”的美誉.我国具有丰富的苦丁茶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来各省,各地使用的植物类型有很大差别,以冬青科的冬青属和木犀科的女真属最为有名.根据文献报道,从本草考证、植物种类及资源分布、资源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面,综述了苦丁茶植物资源及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Kudingcha is a traditional medicinal and tea plant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and enjoy fine reputationof green gold. There are plentiful Kudingcha plant resources in China, many of which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Kudingcha plants used by people differ widely in defferent reigons, among of which, plants from Ilex and Ligustrum most famou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reviewed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plant species and resourc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s and authentications by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of Kudingcha.【总页数】7页(P22-28)【作者】徐小静;郭志永;刘越【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相关文献】1.贵州五棱苦丁茶资源考察及植物学鉴定 [J], 王家伦;梁远发;胡华健;卢天国;潘光玺;雷德军2.干酪乳杆菌群和植物乳杆菌群的分子鉴定技术和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 [J], 王芳;包秋华;徐海燕;于洁;张家超;张和平3.菊属植物DNA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J], 胡志刚;夏叶;郑贝;胡志强;高欢欢;刘合刚4.植物线虫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J], 卓侃;廖金铃5.浙江苦丁茶资源调查和植物学鉴定 [J], 刘祖生;梁月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冬青科苦丁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的测定
冬青科苦丁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的测定李宏杨;刘飞;张凤琴;李小龙;刘国民【摘要】[目的]开展不同种苦丁茶、不同产地苦丁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的考察,以期为熊果酸产业化开发提供基础资料.[方法]HPLC法测定了6种冬青科苦丁茶功能叶和4种市售苦丁茶冬青嫩芽产品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色谱条件为Eclipse XDB-C18柱(5.0 μm,4.6 mm×150.0 m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水溶液(88: 12),检测波长为220 nm,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35 ℃,进样量20 μl.[结果]熊果酸的平均含量为枸骨(1.64%)>霍山冬青(1.63%)>大叶冬青(1.54%)>五棱冬青(1.23%)>苦丁茶冬青(0.96%)>华中枸骨(0.69%)>苦丁茶产品(<0.28%);齐墩果酸的平均含量为大叶冬青(0.22%)>霍山冬青(0.18%)>枸骨(0.17%)>五棱冬青(0.14%)>苦丁茶冬青(<0.12%)>华中枸骨(0.10%)>苦丁茶产品(0).[结论]测定结果有助于指导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加工产业选择合适的原料.【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38)014【总页数】3页(P7244-7246)【关键词】冬青科;苦丁茶;熊果酸;齐墩果酸【作者】李宏杨;刘飞;张凤琴;李小龙;刘国民【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海南海口,570228;湖南工业大学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株洲,412007;海南大学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苦丁茶作为茶叶的代用品,具有生津止渴、止痛、抑菌、解痉、降压、清热、降火、解毒消炎、强心利尿、抗癌防癌等多种药用功效与保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研究与种质资源评价“苦丁茶”是中国民间一大类代茶饮料植物的总称。
其中,有两类”苦丁茶”在国内外比较有影响:一类是以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为代表的冬青科苦丁茶;另一类是以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为代表的木犀科苦丁茶。
本研究仅限于研究冬青科苦丁茶。
冬青科苦丁茶包含苦丁茶冬青I. kudingcha、大叶冬青tifolia、五棱苦丁茶I.pentagona、枸骨I. cornuta、华中枸骨I. centrochinensis、霍山冬青I. huoshanensis等136种冬青属植物。
在6种植物当中,栽培面积、产量和经济价值等方面最具影响者系苦丁茶冬青。
影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产业发展和推广的因素较多,其中植物基源和种质资源品质是两大关键因素。
由于传统上冬青属植物归属于分类较为困难的群体之一,在植物系统学上表现为分类学者对是否应将苦丁茶冬青与扣树I.kaushue,以及霍山冬青与华中枸骨给予合并存在着争议。
此外,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还发现了存在系统位置不明的冬青属苦丁茶种质材料,其形态特征介于苦丁茶冬青和五棱苦丁茶之间。
这些系统学难题给冬青科苦丁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从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微形态学、核型特征、数量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红外光谱分析、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对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学进行比较系统的和综合研究,以期为解决冬青属苦丁茶系统学的难题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作者还以绿原酸和芦丁为标准,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超声提取等方法对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种质资源进行科学评价,为其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形态进行
了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本研究的物种茎的形态有五棱形和圆形两类。
苦丁茶冬青的花被基数、子房室数目、果实分核数目和花的性别特征均存在丰富的多样性。
上述特征对于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的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通过实地观测,结果表明,除五棱苦丁茶的植物茎为五棱形外,其余5种植物的茎均为圆形。
苦丁茶冬青的花被数、子房室数目、果实分核数目以4为主;在性别方面,以单性花为主,但也存在杂性的现象。
2.对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茎和叶柄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
结果显示,本研究的物种之间其茎的结构大体相似,其差异体现在髓部形态、髓部与次生维管束宽度比例、木射线的宽度及密度方面。
该6种冬青属植物叶柄解剖结构也大体相似,其主要差异体现在维管束的形态方面,可分为两大类。
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茎和叶柄的解剖结构。
结果表明,霍山冬青茎中髓部宽度所占比例最大;枸骨和华中枸骨茎的髓部形态呈四方形,其他四种茎的髓部形态呈圆形或近圆形;木射线最宽的是苦丁茶冬青,大叶冬青和五棱苦丁茶的木射线宽度次之;叶柄木质部束呈较规则半月形者为枸骨、华中枸骨、霍山冬青和大叶冬青,典型不规则半月形者为苦丁茶冬青和五棱苦丁茶。
3.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的茎叶形态数量分类学研究结果与叶柄解剖分类结果相似,均可分为同样的两大类。
基于26个茎叶形态变量的数量聚类分析结果,可将6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苦丁茶冬青和五棱苦丁茶;第二类为大叶冬青、霍山冬青、枸骨和华中枸骨4种植物。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叶片对称性、叶柄长度、叶基到最宽处的距离与叶长的比值。
4.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冬青属苦丁茶叶片微形态特征具有种级水平上的分类学意义,可以为苦丁茶冬青及其近缘种的划分提供可靠的依据。
根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不支持霍山冬青与华中枸骨的合并。
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叶表皮特征微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形态居间种质材料的冬青属苦丁茶类型应为五棱苦丁茶(Lpentagona)的变种。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7种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气孔器均位于下表皮,每种植物均有正常气孔器和大气孔器,气孔器类型以环列型为主,其次为双环列型;其差异性体现在叶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形态和气孔外缘角质层纹饰等方面。
霍山冬青叶表皮微形态与华中枸骨存在着较大区别。
5.观察了不同地域的枸骨和四种性别特征材料的苦丁茶冬青的正常与异常花药与花粉的微形态学特征,同时还研究了大叶冬青、贡山冬青和猫儿刺的花粉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花药纹饰大体相似,但花粉外壁纹饰和萌发沟、花粉体积在种间和种内具有较大差异。
不育或败育花粉则在萌发沟深度和长度方面与正常花粉具有较大差异。
根据花药与花粉微形态学研究结果,说明花药特征对冬青属系统分类意义不大,但花粉的特征对于冬青属植物的分类具有一定的价值。
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五类材料其花药纹饰大体相似,都具有不规则脊纹并间有条纹,种间区别不显著;花粉均为三沟型,外壁纹饰均具疣状或钉状颗粒。
不同物种间、不同地域的枸骨与不同性别特征的苦丁茶冬青其花粉体积大小指数、纹饰颗粒密度、萌发沟长度和宽度及其比值等特征都具有多样性。
此外不育或败育花粉微形态体现在萌发沟深浅和长度不一,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
6.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4种冬青属苦丁茶的核型可分为两类,核型分
析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冬青属植物的亲缘关系。
通过酶解离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发现苦丁茶冬青、大叶冬青和形态居间类型种质材料其核型属于2B类型,五棱苦丁茶属于3B类型。
就核型分析结果而言,形态居间类型种质材料的核型更接近于苦丁茶冬青。
7.冬青属苦丁茶化学分类学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五棱苦丁茶与苦丁茶冬青归为一类,这表明化学分类学与形态数量分类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也显示,苦丁茶冬青在化学成分方面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其分布地域有关。
根据RP-HPLC数据和NTsys软件进行了化学分类学研究。
六种冬青属植物中色谱峰共有峰数目有6个,另外在各个物种色谱图中,作者还发现了一些特殊峰。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五棱苦丁茶(S12,S13)与苦丁茶冬青(S2)种质材料聚类在一起,其亲缘关系最近,但起源于广西马山石灰岩地区的苦丁茶冬青(S1)种质材料单独聚为1类,其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与其他地域苦丁茶冬青的差异很大。
8.六种冬青属苦丁茶的叶片因种质材料的起源地域,野生来源与栽培条件以及叶片储藏措施的不同,其绿原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超声提取和RP-HPLC基础上的绿原酸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新采集的成熟功能叶经过低温干燥后,其所含绿原酸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丁茶冬青>霍山冬青>大叶冬青>五棱苦丁茶>华中枸骨>枸骨;干燥的成熟功能叶放置2月后绿原酸含量显著降低;在苦丁茶冬青野生材料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中,大部分材料以老叶绿原酸含量最高;一般来说,苦丁茶冬青野生材料叶片中绿原酸含量要高于栽培材料,种间或种内绿原酸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种质材料的起源地域有关。
9.根据叶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并结合绿原酸含量的分析结
果,可以认为霍山冬青是一种良好的苦丁茶种质资源;利用幼嫩叶加工成苦丁茶具有其科学性。
在超声提取、络合反应及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标准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就5批次栽培材料的功能叶总黄酮的平均值而言,苦丁茶冬青(3.96%)>五棱苦丁茶(3.67%)>霍山冬青(3.63%)>枸骨(3.04%)>大叶冬青(2.64%);低温干燥(50℃)放置2月后的叶片总黄酮含量明显降低;栽培条件下的苦丁茶冬青,其成熟叶片中的总黄酮含量平均值要高于野生植株成熟功能叶所含量;就所有个体总黄酮含量而言,霍山冬青最高(7.39%);幼嫩叶的总黄酮含量具有较高的水平。
10.基于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表明,利用红外二阶导数谱图可以将不同物种的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和不同来源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快速和有效地加以区分。
一维傅里叶中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不同物种的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和不同来源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不易区分,有大量的共同的吸收峰,特征峰相对较少。
通过对指纹区二阶导数图谱变换,将重叠的光谱分开后,除共同的吸收峰外,不同物种的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和不同来源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叶片红外光谱图吸收峰
位置、数目和吸光度显示出了明显差异,利用此差异可以对上述物种或不同来源的种质材料进行鉴别。
利用红外光谱聚类分析表明,形态居间类型种质材料与五棱苦丁茶亲缘关系较近,霍山冬青与华中枸骨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11.基于SRAP-PC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冬青属苦丁茶可分为两大类,与其他分子标记的实
验结果基本一致。
同时SRAP分子标记实验结果还显示供试的苦丁茶冬青不同的种质材料可分为两大类,这己研究结果为探讨苦丁茶冬青的基因型分类提供了可靠的科学证据。
在本研究中,苦丁茶冬青、五棱苦丁茶和大叶冬青聚为一大类,枸骨、华中枸骨和霍山冬青聚为一大类,这与传统的根据其叶形的分类结果完全一致。
也与其他分子标记实验的结果相吻合。
因此,SRAP分子标记用于冬青属苦丁茶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以及种级水平和种下水平分类鉴定是完全可行的。
另一方面,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不同来源的供试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还可分为2个类群,每个类群又可分为若干小类。
这说明苦丁茶冬青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本论文在综合分析各种研究手段的实验结果基础上,对冬青属苦丁茶植物的系统亲缘关系及优良种质资源选择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