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桂枝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 3.症(状) ① 病、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 成。如“中风”。 ② 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 基础。如四诊。 ③ 辨症多蕴含在辨病、证之中。
(三)《伤寒论》以症为主要目标的论治法 阳明 1. 三急下证:252、253、254;320、 少阴 321、 322。 2.四逆汤证:323 (四)结论 以上辩证、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病(纲领) 与证、症(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 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 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点,我们应继承发扬。
病性 阳
病势 初起

极期 (盛阳+热邪) 后期


初期

危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心包。
复杂 (寒热)
复杂
三、六经传经学说 (一)六经的含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心、肾、肾经。
病:病程全过程的根本性 矛盾。 (四)病、证、症 之间 证: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的关系
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 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 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伤寒论》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 二 《伤寒论》辨病、辨症、 结合的体系 六经辩证: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结合 的有机体系 (一)从篇名看: 1.理论论述、操作方法等命名:辨脉法、 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以辨病、证、命名。 2.涉及治疗的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 名。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 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 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 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 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 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 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 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 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 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 或依原文而解, 或有所补益, 但于临床较为实用, 讲得很是朴实的, 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 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 无累赘之言, 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 突有所感, 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 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 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 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全书共分为六十篇,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伤
寒论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关于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
之一,指的是根据六经辨证来诊断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六经包括了三阴三阳六经。

三阴三阳是指
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六经辨证速
记方法主要是指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四
诊合参,辨别病情所属的六经,进而确定病证的归经,从而制定相
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六经辨证速记方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
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情况,倾听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来判断病情所属的六经,并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此外,六经辨证速记方法还需要医生对伤寒论及其他经典医书
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准确地运用其中的辨证论治方法,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总之,六经辨证速记方法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方法,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六经辨证口诀》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内科医学著作《伤寒论》的一部分,由中国古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

口诀共六经,简明地总结其临床诊断和辨治思想,有助于尽快掌握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六经辨证口诀如下:
一、《阴阳五行证》口诀
1. 阴中头脉淫,阳中头脉紧,阴阳津液流,入形满立分。

2. 委阴偏在作,委阳偏在下,凡辨胜负从,五行从头详。

3. 寒热从气象,湿燥从色变,病状定未定,四诊表属性。

二、《开经节上口诀》
1. 阳脉节制明,阴经直开清,两经相通而,各反物壮元。

2. 上六经开放,始入脏腑言,九丹特藏秘,拟术穴数多。

三、《六脏注藏证》口诀
1. 尺胃肾脉伏,心肝络藏真,气虚血虚传,三阳六腑藏。

2. 病症少生者,多生反下入,独藏发表明,胜负尽在中。

四、《五气耗散证》口诀
1. 气虚实耗淡,耗散必待研,当求候与妥,未定调与攘。

2. 二虚择少体,三实择脉根,定失若有损,补泻以病症。

五、《四诊索别证》口诀
1. 四诊辨本真,其病以形象,原位索原病,脉病定未定。

2. 听诊入未病,视诊以脉证,摩诊形气变,闻诊正别细。

六、《治法综合口诀》
1. 酒法伤寒急,针灸实失补,汤药病有至,草药饮下去。

2. 八法兼用诀,四穴救时病,中药取归趣,调胃收元气。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

精选2021版课件
22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 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故 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 衡的治法。
精选2021版课件
23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 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 如: 桂枝人参汤。 方用理中汤+桂枝。

急证----抵当汤
精选2021版课件
42
6.太阳病兼证
• 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证外又兼有其 它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了用治疗本证的药物外, 还应加上治疗兼证的药物。其治疗原则是在主方中随 兼证进行加减如: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精选2021版课件
43
7.太阳病变证
• 太阳病变证: 疾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 循的称为变证,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精选2021版课件
26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 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
内经》“太阳为开”。太阳又称为“巨阳, 老阳”。太阳是指阳气较多的意思。三阴 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阳气的 多少来分类的。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 ,因太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的能力 强。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厥阴 烦满而囊缩 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精选2021版课件
7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治 汗下二法。
汗、吐、下、和、温、清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辨证方法,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列表:1.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

•病理机制:邪袭太阳经,卫阳受遏,营卫失和。

•治则方药:辛温发汗,麻黄汤或桂枝汤等。

2.阳明病证治•临床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

•病理机制:邪入阳明经,里热炽盛,伤津耗液。

•治则方药:清泻阳明,白虎汤或承气汤等。

3.少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阳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

•治则方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等。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缓弱等。

•病理机制:邪犯太阴经,脾胃受损,运化失职。

•治则方药:温中散寒,理中汤或四逆汤等。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身热不恶寒、神疲欲寐、口干咽燥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阴经,心肾受损,阴阳失调。

•治则方药:扶阳救逆,真武汤或附子汤等。

6.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脉微欲绝等。

•病理机制:邪入厥阴经,阴阳错杂,气血逆乱。

•治则方药:温阳散寒,乌梅丸等。

请注意,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学习《伤寒论》首先要建立六经辨证的概念。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

证是什么?证就是证据,人体排病的证据。

这个证据,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分为两大类:阴阳,表中里。

阴阳,和我们现在理解的阴就是寒,阳就是热还不太一样。

伤寒论中的阴阳,是一种能量多少的划分,也可以说是气血津液多少的划分。

阳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亢奋的反应。

阴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衰沉的反应。

亢奋为阳证,衰沉为阴证。

为什么会亢奋,又为什么会衰沉?原因就在于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

气血津液足,兵强马壮,病邪来侵袭时就会亢奋。

气血不足,无力打仗,就会衰沉。

打个比方,正常健康的人气血满格是100%。

当气血低于50%时,人体气血已经不足了,只能保命,无力发起大规模战争,于是面对疾病的侵袭反应就衰沉,只求自保。

当气血还比较足,大于50%时,有能力拒敌于外,就会亢奋,不仅要自保,还力求把病邪最大程度的排出体外。

《伤寒论》中的阳,指的就是气血津液。

比如太阳表实证,全身疼痛,伤寒中说这是因为阳气重的原因。

阳气重,就是气血津液都跑到体表而又无法汗出,于是肌肉疼痛。

再比如伤寒中说此为亡阳也,指的也是气血津液,而不是说阳气都没了,只有阴了。

阴阳互根,是没办法分开来讲的。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同一种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以上是《伤寒论》中阴证和阳证的划分。

下面说说表中里。

表中里指病位,病在表,病在半表半里,病在里。

表就是皮肤肌肉筋骨这些外层组织。

里就是大小肠胃这些消化管道。

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就是一切脏腑,除了脑髓外,都在这里头,这就是半表半里。

有了阴阳和表中里,二三得六,表阳,表阴,里阳,里阴,中阳,中阴,这就有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

(提醒:伤寒的六经辨证,和内经体系中的十二正经,是不一样的,只是名字听着一样。

要注重实质,而不要被形名所惑。

)伤寒的辨证思路是,先辨六经,确定表里阴阳,再结合寒热虚实,确定疾病的性质,最后再结合方证,确定治法和方剂。

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

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

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

《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它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不过两者又有所不同,《素问·热论》中的六经,虽以六经作为分证的纲领,但只论述了六经的热证、实证,未具体论述六经的虚证、寒证。

在治疗上也只简单地提及汗、下两法。

而《伤寒论》的六经则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证候特点、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六经辨证,其主要根据则是来源于六经中病证、脉象等各方面,所以《伤寒论》每篇首,载有“辨× ×病脉证并治”。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因此,综合病之部位、性质、病机、病势等加以分析、归纳,别为某经病证,这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现就六经病证依次简述于下:太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藩篱。

凡外感风寒之邪,自表而入。

每先入犯太阳,故太阳病对出现于外感疾病的早期阶段即太阳病以“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初期出现此项脉证的,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大类型。

太阳表证,又因病人体质不同,虽然同是感受风寒之邪,却有中风和伤寒两种不同类型:中风的主要脉证: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

其病机为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由于具有自汗、脉缓等特征。

故又称为表虚证。

伤寒的主要脉证: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周身或骨节疼痛、无汗而喘、呕逆、脉浮紧等。

其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凝滞。

由于具有尤汗、脉紧的特征,故又称为表实证。

太阳里证,有蓄水和蓄血两种证候。

《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我见

《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我见

《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我见《伤寒论》以三阴三阳表示伤寒病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后世医家总结出六经辨证,对六经的本质研究形成各种学说,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部位说、阶段说、症候群说、综合说等。

六经辨证包含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气病机,并蕴含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历代研究《伤寒论》者众多,迄今有医家逾700人,产生专著1700多部,发表论文逾3万篇。

从源到流,从本到末,从内涵到外延,有以文解论、以经解论、以论解论、以注解论、有以心解论等。

历代医家多重视六经实质的研究并形成了多种学说,但解释六经离不开其所属脏腑、经络及气化功能。

本研究以六经为纲,脏腑经络气血为目,用八纲作为纽带,对伤寒六经病证进行重新疏理,以揭示六经病证及其方系的变化规律,同时以各经的特性和组合分析六经变证。

此外,就少阴心肾进行中西医理论汇通的探讨,以期为临床上急危重病症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六经辨证是最经典和最根本的辨证体系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卢》、《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本无“六经”之说,六经之名源自《内经》。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六经为川”。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六经波荡,五气推移。

”《灵枢·刺节真邪》曰:“六经调者,谓之不病” 等。

后世论《伤寒论》者,对六经演绎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部位说、阶段说、症候群说、综合说等。

《伤寒论》以六经分病、论证、辨治并断转归,其三阴三阳论证,清楚地表达了疾病的病性、病位、病势和转归,实际上后来提炼出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已在其中得到表达,后世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也是以六经辨证为框架进行发挥和充实。

既然三阴三阳已表达了整个有机体的各个层面和状态,其自然具有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基础。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作者为临床医师张仲景。

它把我国最古老的临床诊
疗经验、医学理论以及历代名家的学说以及思维模式完美的进行了结合,结果是一部极受
人们推崇的名著,塑造了古代中医的形象。

《伤寒论》为封建时代传统儒家医学的代表作之一,论述了伤寒项目包括六经鉴证和
八卦辨证等内容。

泰山六经辨证是六经鉴证体系的基础,包括阴阳、内外、脉象、温凉、症状、取舌以
及脉象的鉴别,既然有了基础,那就可以进行六经的辨证治疗了,即对症状、病因等特征
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症下药。

《伤寒论》所述的进一步拓展了六经的辨证,提出了“八卦辨证”的概念,将中国古
代八卦与辨证相结合,以“ 金木水火土”、“四诊(八诊)字之正”等原则为基础,将
病理、症状进行综合判读,以辨识病机,从而把握病情真伪,用以指导了医疗实践。

六经鉴证以阴阳之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为基础,将诊断、病理、治疗和药物
联系起来,加以系统思维,分析和比较病症,以因果推理的方式来识别病机,以指导实践。

八卦辨证法系统归纳了伤寒论中的八诊辩证,将面部如火状、八诊(四诊)字,以及
脉象、取舌等精确的诊断,进行综合研判,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法精准定位病因,以制定
见病机的病治方案,大大拓宽了医生治疗的思路和办法。

因此,《伤寒论》中所论述的六经辨证与八卦辨证法,是一种以阴阳、五行、病理和
症状分析以及实践操作,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理论体系和运用方法。

该体系的优势就在于,它将古老的医学理论与实践运用结合,加以分析和系统化,使
得传统中医辩证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给日后医师在诊断过程中,提供了科学可靠的
指导。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解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解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解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经辨证,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为纲,通过分析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来辨明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的一种方法。

对于六经辨证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六经的含义。

六经并不是指具体的六个经脉,而是指人体遭受病邪侵袭后,邪正交争的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六种不同的病理阶段。

这六种病理阶段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反映了人体对病邪的不同反应状态。

具体来说,太阳经是人体表层的卫气所在,主司体表的阳气,抵御外邪侵袭。

阳明经是人体内里的大肠和胃腑所在,主司消化功能,与气血生化有关。

少阳经是人体半表半里的区域,主司气机的疏泄和津液的代谢。

太阴经主要对应脾脏,主司运化功能,与水谷精微的化生有关。

少阴经主要对应心脏和肾脏,主司全身的阴阳平衡和津液代谢。

厥阴经主要对应肝脏,主司疏泄功能,维持气血的调和。

通过对六经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分析病因、病位、病性,从而制定出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在六经辨证中,除了辨明六经的证候外,还要注意辨明邪正交争的状态、病邪的传变趋势等,这些都对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理解《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需要深入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掌握六经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学习探索。

也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也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了 祖 国 医学 辨 病 、 证 、 症论 治相 结 合 的 临 床体 辨 辨
半 表 半 里 三 者 ” 其 “ 表 半 里 ” 以 “ 属 于 八 . 半 难 从 纲” ,即使 单 纯将 六 病 实质 定 为 六 证 也 似显 不 妥 。
对 此 , 先要 弄清 “ ” “ ” “ ” 概念 。所 谓 首 病 、证 和 症 的 “ ” 对某 疾病 全 过程 的特 点 与 规 律所 作 的 病 理 病 是 性 概 括 , 对该 病 的本 质性 认 识 。 谓 “ ” 机 体 是 所 证 是 在 疾 病 发 展 过 程 中的 某 个 阶段 的病 理 性 概 括 , 是
的标 准 体 现 疾 病本 质 , 握 疾 病 全局 ; 的标 准 体 把 证 现疾 病 当前 主要 矛 盾 , 切 反 映 病 因 、 确 病性 、 位 、 病 病势 ; 的标 准 体 现 量 化 , 映疾 病 的 缓 急 。进 一 症 反
关于《 寒论》 伤 的六 经 实 质 , 代 医 家 争 议 《 伤寒论 》 的六 经辨证
张 喜 奎
( 建 中 医学 院教 务 处 , 建 福 州 3 0 0 ) 福 福 5 1 8
摘 要 : 伤 寒 论 》 六 经辩 证 是 辩 病 、 证 、 症 论 治 相 结合 的 有 机 体 系 , 病 论 治 体 现 治 疗 的 全 《 的 辩 辩 辩
苟 同 , 着 辨章 学 术 的精 神 , 自己学 习 《 寒论 》 本 将 伤
的体 会 , 陈如 下 。 简
1 《 寒论 》 伤 的六 经 辨 证 是 辨病 、 辨脉 、 辨证 、 治 论

线 贯 穿的 有机 体 系
据 。 临床 上 建 立 中医 病 、 、 的诊 断标 准 , 病 在 证 症 使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一、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

如太阳统膀胱及其经脉,太阳病虽属表证,但邪气循经入里之时,邪入膀胱,影响气化功能,以致水蓄不行者,是谓蓄水证,它既是六经证候,也是膀胱证候。

阳明乃胃与大肠之通称,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

胆与三焦皆属少阳之腑,病入少阳则胆火上炎,因而口苦、咽干、目眩,可知少阳病与胆腑关系密切。

脾属太阴,太阴病多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阻,故有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下利等,此证在六经辨证中称太阴病,在脏腑辨证中则属脾阳虚证。

少阴统心肾两脏,少阴寒化证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少阴热化证为肾阴不足,心火上炎,水火失济。

肝为阴之脏,其为病虽然复杂,但无不与肝之生理与病理特点相关。

如阴提纲证,属寒热错杂,肝邪犯及脾胃;吴茱萸汤证则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二、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的关系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症。

阳明经起于鼻两侧凹陷处,络于目而行于面,故阳明病可见面赤、目痛、鼻干等症;少阳经起于目外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并从缺盆下行胸胁,故少阳经受邪,可见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症。

三阴病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像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部位不无关系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析《伤寒论》六经辨证

析《伤寒论》六经辨证

《内经 》认 为睡 眠 ,即“寐 ”,“寐”与“寤 ”是人 体顺应 自然界 昼夜 变化 的一 种 生 理性 调 节 行为 ,而这 种 调 节 行为 主要是 卫气有 规 律 的 出 阳入 阴 、营卫 协调 运 行 的 结果 ,所 以对 于 失 眠 的 患 者 ,不仅 可 通 过 药 物 调 治 营 卫 ,更 重要 的是应 通过 人体 自身 的调节机 制 ,即昼加 强 体育锻 炼 ,振奋 阳气 ,夜“无 扰筋 骨 ,无见雾 露 ”(《素 问 · 生气通 天 论》),使 卫 气 的 出 阳入 阴形 成 良好 的昼 夜循 行规律 ,从 而使 “昼精 而夜 瞑”。
正 常人 体是一 个 统 一 协 调 的有 机 整体 ,所 以三 阴 三 阳所代 表 的经络 、脏腑 及 生 理 功能 活 动 不 能视 为 不 同的变化 ,只有 当人 体感 受 外 邪 ,阴 阳失 却 协 调 统 一 , 三 阴三 阳所 代表 的经 络 、脏 腑 及 其生 理 功 能 活动 也就 离而不合 。从 脉征 变化 表 现 的 整体 上看 ,病 有 发 阴发 阳之分 。《伤寒论 ·辨太 阳脉 证》病有 发热恶 寒 者 ,发 于 阳也 ;无 热恶寒 者 ,发 于 阴也 。分 别而 论 ,病 在 某 经就
(收稿 日期 :2006—10—23)
析 《伤寒 论 》六 经 辨 证
朱平 东 重庆 市开县镇 东睡佛卫 生站 (405400)
摘要:《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施治的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重要 古典医学著作,详细阐述六经辨证有机地结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以不变之理求万变之证,千余年来仍为祖国医学中诊断之规范, 治疗之准绳。
非单指 某个 方 面 ,实 际上是 对不 同经络 、脏腑 及其 生理 功能活 动 的概括 。 如太 阳 ,有 手 足太 阳之 经 脉 和所 属 的小肠 、膀 胱两 腑及 其生理 功能 活动 ;同时太 阳又 与少 阴所属 经 络和 心 、肾两 脏通 过经 络而彼 此联 系 。所 以, 三 阴三阳 虽然各 自代 表 着 不 可 分割 的联 系 ,而使 人 体 成为一个 统 一协 调 的 有机 整 体 。生 理是 这 样 ,病 理 变 化 同样 如此 。古人 云 :“一 阴 一 阳谓 之道 ,偏 阴偏 阳谓 之疾 。”从 整体上 看 问题 的张 仲 景 “勤求 古 训 。博 采 众 方 ”,将 《内经》古 典 医籍 的理 论 与临床 实践有 机地结 合 撰述《伤寒 杂病 论》。伤寒 多 由表入里 ,传 变较 快 ,首先 影 响气 化 功能 ,故 以三 阴三 阳作 为辨证论 治 的纲领 ;杂 病多 由内 生 ,常 为 脏 腑 相 传 ,或局 限 于某 些 经 络 或 脏 腑 ,故 以脏 腑经 络为 辨证论 治 的准则 。伤寒兼 杂病 ,杂 病多 由伤 寒 引发 ,故 仲 景 合 而论 之 ,无 非是 各 有 侧 重 , 不能截 然 分开 。可见 ,《伤 寒论 》以三 阴三 阳 作 为辨证 论治 的纲领 ,并 非单纯 的证 候 分类 ,而是 概括 所属 经络 脏腑功 能 活动 失常 紧密联 系在 一起的 。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

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斗争的临床表现,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

因此,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六经与八纲中阴阳总纲的关系阴阳是辨识疾病与证候的总纲。

一般将六经病中的太阳、阳明、少阳统称为三阳病;太阴、少阴、厥阴统称为三阴病。

三阳病表示正气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因而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括为阳证。

三阴病表示正气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衰状态,因而三阴病多虚证、寒证,概括为阴证。

另外,六经中的所有证候均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此即六经与八纲中阴阳总纲的关系。

二、六经与八纲中表里的关系表里是分析病位深浅的纲领。

就六经的表里而言,一般而论太阳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均属里。

但表里的概念又是相对的。

例如:从三阳病三阴病而言,三阳病属表,三阴病属里;从三阳病而言,太阳属表,少阳属半表半里,阳明属里;从阴阳配属的关系言,太阳属表,少阴属里,阳明属表,太阴属里,少阳属表,厥阴属里。

另外,一经中也有表里之分,如太阳经证属表,而太阳腑证属里。

判断疾病的表里还可以说明病势的趋向,如疾病由表入里为逆,由里出表为顺。

判断疾病的表里对决定治则也有重要意义,如太阳表证宜解表发汗,阳明里证宜清泄里热或攻下里实,在表里兼病的情况下,又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兼治等不同治法。

可见六经中蕴含着丰富的表里辨证的内容。

三、六经与八纲中寒热的关系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就六经病的寒热而言,三阳病多病势亢奋,阳邪偏盛,故多属热证;三阴病多病势沉静,阴邪偏盛,故多属寒证。

然而,病证之寒热的情况较为复杂,同一证候,如下利证、呕哕证、黄疸证等,都有属寒属热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

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

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

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

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

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

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

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

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

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

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

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