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黄河象教学设计之二
《黄河象》教学设计(7篇)
《黄河象》教学设计(7篇)《黄河象》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河象》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
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目标并非在于教教材让学生去弄清一个科学假想故事,接受书本知识,而是以教材作为一种凭借,引领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大胆实践,创编故事--文我比较,产生新的感受--发展改造原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⒈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观察大象化石,了解发掘经过,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
⒉在把自编故事与课文故事对比赏评中,领悟科学假想的一般方法,感受作者的想象合理﹑严密,描写生动形象,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㈠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特别是恐龙,因而对一年前去过的中华恐龙园是念念不忘,说说那次游园最令你难忘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
黄河象 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黄河象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黄河象课程的第二课时,本课时重点讲解黄河的流域和发展历史,通过历史文献和详细的地理图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的流域和发展历程,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流域和发展历史•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黄河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学生能够掌握地图阅读能力,进一步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情况教学内容•黄河流域的地理情况•黄河流域的发展历史•黄河的历史文献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通过简短的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老师可以介绍黄河的地理情况,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流域和地理环境。
•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唱《黄河颂》,提高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老师通过详细的地图和文献,讲解黄河流域的地理情况和发展历史。
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需要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发问,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地图练习老师可以给学生分发地图,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和推理,然后导出学生答案的讨论。
通过地图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情况,提高了地图阅读能力。
第四步:历史文献解读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翻译或者阅读《黄河文献》的相关文章,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历史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步:总结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和补充。
重点突出黄河的地理情况、历史和文化意义。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黄河流域的地理情况和发展历史的了解程度。
•可以通过地图练习和黄河历史文献的阅读,检查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本课程重点介绍了黄河流域的地理情况、发展历史和历史文献。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理解程度。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河象教学设.doc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河象》教学设计之一-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一)教师教法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
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黄河象》教学教案
《黄河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黄河象》。
(2)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象的外形特征。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探讨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黄河象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生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图片、视频资源:展示黄河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象的外形特征。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5.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河象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黄河象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象的外形特征。
2. 小组合作法: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探讨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 朗读教学法:培养学生朗读、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
五、教学进程:1. 课堂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黄河象有初步的了解。
2. 图片、视频展示(10分钟):展示黄河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象的外形特征。
3. 生字词学习(10分钟):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部编本 黄河象 2
反
思
六、专项训练
生字,生词。
七、自学文本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八、交流研讨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使语言更简练,能抓住主要内容。
九、专项训练
读课文。
十、课堂小节:
谈本节课的收获。
十一、综合练习
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
二课时
一、引入
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二、自学文本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四、质疑答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设?
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五、综合训练
同步练习。
六、小结
谈收获。
一课时
情景引入
学习目标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
质疑答疑
专项训练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
专项训练
小结
综合训练
二课时
引入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师抛给学生问题:
综合训练
默读课文思考:文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科学家对化石的来历做了哪些假想?
三、交流研讨
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黄河象教案(通用9篇)
•••••••••••••••••黄河象教案黄河象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象教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河象教案篇1一、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合理想象的文章,要让学生充分感悟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从关键的词语去突破。
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理清文章思路显得轻而易举。
我力图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感悟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推理。
其次,通过单独思考、表演、交流、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抓住重点词语,“炙烤、扑踏扑踏、”等词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表演升华、推理感悟、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悟文字,体味老象是如何形成化石的学习本文合理的想象力和科学的推断力三、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2、学生:熟悉课文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象骨骼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2、难点: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五、教学过程(一)开篇点题,复习导入1、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学习到了什么?2、学生自由交流3、你面对这样一具完整的骨骼,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二)学习第二部分1、学习2自然段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交流:点拨:大约—用词准确、严谨;碧空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气热(炙烤、蒿草、栎树、羚羊、鸵鸟);小河:弯弯的,缓缓地)2、学习3自然段教师: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大象”在做什么呢?女生读,男生思考交流:(表演辅助理解)评议:老年公象(权威,首领);动作:扑踏扑踏;神态:疲劳、干渴)3、学习4自然段男生读,女生思考交流4、学习5自然段默读,思考交流拓展: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头象,你会怎样做呢?5、带着沉重的语气读6、7自然段(三)学习第三部分1、自学提示:默读2、交流3、点题: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在黄河边上出土,所以这头象,被命名为:黄河象(四)讨论1、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2、点拨、交流(五)小结:课文可以按不同的顺序来叙述,但都必须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进行。
《黄河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河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及文化特色,增强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文化特色。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探究黄河流域的发展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播放与黄河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了解黄河1.讲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地区、流程等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探究黄河的长度、流域面积等相关概念。
2.展示黄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观察黄河流经的省市,了解黄河对当地的意义。
三、探究黄河1.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探讨黄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2.展示物产资源:展示黄河流域的物产资源,如小麦、棉花等,让学生了解黄河对农业的支持作用。
四、了解文化特色1.讲解黄河流域的文化特色,包括黄河文化、民间传说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
2.展示黄河流域的文化景点,如兰州黄河铁桥、洛阳龙门石窟等,让学生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黄河知识的回顾,强化学生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了解、探究和了解文化特色等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黄河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和文化特色,培养了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展示物产资源等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黄河象 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黄河象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2.掌握黄河象的习性和生存状态;
3.理解保护黄河象的重要性。
二. 教学内容
1.黄河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2.黄河象的习性和生存状态;
3.保护黄河象的重要性。
三. 教学步骤
1.介绍黄河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让学生了解黄河象的生活环
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识别黄河象的生态因素,为探讨保护黄河象提供基础。
2.掌握黄河象的习性和生存状态,活动前教师可以做一个小游戏,让学
生合作寻找黄河象足迹并记录下来,游戏结束时进行集体讨论,讲解黄河象的习性和生存状态。
3.理解保护黄河象的重要性,通过课堂讲解和视频等形式展示,并引导
学生思考,探究如何为保护黄河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 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法,介绍黄河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2.游戏法,掌握黄河象的习性和生存状态;
3.视频展示法,理解保护黄河象的重要性;
4.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保护黄河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 布置作业
综合本课所学,写一篇文章介绍黄河象的生态系统和保护措施,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了解到了黄河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掌握了黄河象的习性和生存状态,并且理解到了保护黄河象的重要性,为探究下一步的保护方案做好了准备。
同时,游戏法、视频展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精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教案范例三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教案三篇篇一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
(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二)学习第一段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
师板书。
)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5、学生自由提问。
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黄河象 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黄河象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小学生,通过讲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措施,让学生了解到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1.学习黄河象的生活习性,了解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2.培养学生对野生动物的爱护意识和环保意识;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取他人发言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什么是黄河象;2.黄河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3.如何保护黄河象和其他野生动物。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班级口号:“爱护野生动物,保护我们的家园”;2.让学生打开书本,找到灭绝图片(如图A),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什么原因会导致动物灭绝?”。
(图片A)讲解黄河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20分钟)1.让学生找到黄河象的图片,了解它外形的特征;2.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3.结合PPT或图片,讲解黄河象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饮食习惯、活动轨迹等。
如何保护黄河象和其他野生动物 (20分钟)1.班级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野生动物;2.每个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尽量提出具体实现办法。
–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和重要性;–分类垃圾,减少环境污染;–不破坏野生动物生态环境,不乱开发;–不食用野生动物;–不买卖野生动物制品。
3.请每个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和展示。
总结(10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敢发声,抵制食用野生动物、杀害野生动物等行为;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环保意识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课后作业1.绘制黄河象的肖像画;2.列举出3条如何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自己作为一个环保者应该怎么做。
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和图片让学生充分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取他人发言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野生动物的价值和重要性,培养了环保意识,达到教学目标。
《黄河象》公开课教案设计
《黄河象》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环境,了解黄河象的生态特征。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1.2 教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黄河象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
邀请古生物专家,讲解黄河象的发现、研究及其在古生物学中的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黄河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其特征。
专家讲解黄河象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以及古生物研究的方法。
学生提问,专家解答。
第二章:黄河象的发现与研究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黄河象的发现过程,认识黄河象化石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发现过程,讲述发现地点、时间及发现者。
分析黄河象化石的重要价值,如在古生物学、生态环境研究等方面的意义。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黄河象化石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价值。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河象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黄河象的生态环境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黄河象生活的生态环境,认识其生态环境对生存的影响。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3.2 教学内容分析黄河象生活的生态环境,如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的特点。
讲解黄河象如何适应当时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变化对其生存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黄河象生活的生态环境及其对生存的影响。
学生模拟黄河象生活场景,体验其生存环境。
学生分享感受,讨论生态环境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第四章:黄河象的生活习性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认识其与其他象类的差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精神。
4.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迁徙等方面的特点。
分析黄河象与其他象类在生活习性方面的差异。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及其与其他象类的差异。
学生观察黄河象的图片和视频,分析其生活习性的特点。
《黄河象》公开课教案设计
《黄河象》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黄河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帮助学生了解本次公开课的主题和目标。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黄河象》的背景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黄河象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黄河象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黄河象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展示黄河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黄河象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性?”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黄河象的生态环境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黄河象生活的生态环境。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象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讨论黄河象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地展示黄河象的生态环境。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
2.4 教学活动:展示黄河象生活环境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其生态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想法和做法。
第三章:黄河象的形态特征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黄河象的形态特征。
培养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象的外貌特征、体型大小、骨骼结构等。
引导学生观察黄河象的形态特征,并进行描述。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象的形态特征。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4 教学活动:展示黄河象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体报告。
第四章:黄河象的生活方式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黄河象的生活方式和习性。
培养学生对动物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象的饮食习性、活动规律、社交行为等。
引导学生了解黄河象的生活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展示黄河象的生活方式。
小学生语文《黄河象》教案设计
小学生语文《黄河象》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象》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故事的发展线索和主题思想。
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黄河象》是一篇描述古代黄河象群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大约4000年前,当时的黄河流域,象群繁衍生息。
2.2 生字词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如“黄河”、“象群”、“农耕”等。
学习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2 教学难点对古代黄河象群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理解。
对故事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解读。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通过分组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思维训练:通过问题引导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黄河象的形象和生活环境。
互动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第五章:教学安排5.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黄河象》的故事背景。
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学习生字词。
5.2 第二课时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关系和象征意义。
讨论黄河象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3 第三课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故事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
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评估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6.2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黄河象》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黄河象》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黄河象的特点及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黄河象的特点及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象》这篇课文,大家对黄河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黄河象的特点和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
2.复习回顾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生1:我们学习了黄河象的外貌特点。
生2:我们还了解了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课文。
3.精讲细读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阅读第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黄河象有哪些特点?生1:黄河象体型庞大,身高约4米,体重约8吨。
生2:黄河象的象牙呈弯曲状,长达2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黄河象的。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5-7自然段,思考: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黄河象的?生1:科学家们通过挖掘化石,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
生2:他们还通过对比其他古生物化石,推断出黄河象的生活环境。
生3:科学家们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CT扫描等,进一步了解黄河象的内部结构。
4.课堂讨论(1)科学家们在研究黄河象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科学家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3)从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精神?(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5.小组分享师:请各组代表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生1:我们组认为,科学家们在研究黄河象过程中,遇到了化石埋藏深度大、化石破碎等困难。
生2:我们组觉得,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挖掘、修复化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克服了这些困难。
生3:我们组从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中,学到了执着、敬业、创新等精神。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河象的特点及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
黄河象 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黄河象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象的分布、特征及生活习性2.能够识别黄河象的重要特征,如颜色、体型、鼻子等3.能够简单描述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2.录音笔3.可移动的象模型或图片教学内容和步骤1. 引入(5分钟)老师先放一段记录黄河象生活的声音或录像,让学生了解黄河象生活的基本环境和特点,调起学生对内容的兴趣2. 介绍黄河象的生活环境和分布区域(10分钟)老师让学生看黄河象的地图,让学生了解黄河象生活的地理分布情况,并有条件的话演示视频,让学生能够全方面了解黄河象。
3. 介绍黄河象的外貌特征及习性(15分钟)老师通过图片、PPT等形式介绍黄河象的外貌特征,例如颜色、体型、鼻子等,并和学生一起比较黄河象和其他象的不同之处。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象与其他动物的适应性差异,并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描述、描绘黄河象的习性,如群居、采食等。
4. 老师提问、讨论(15分钟)老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到黄河象,并以ppt中的图片进行比较、讨论、展开思维。
5.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按老师的内容,为黄河象制作各种形式的形象,例如搭牌子、绘图、画像等,并设计一个题目,表达他们对黄河象的认识。
作业上传到班级平台,进行互评。
教学后记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象,我们采用了多种交互形式,例如图片对比、声音、讨论等,是一次开放性、灵活性、交互性极强的教学实践,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展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
语文《黄河象》教案设计
语文《黄河象》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黄河象》的基本内容,了解黄河象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1.1.2 培养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象的生物学特征。
1.2.2 运用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黄河象的存在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1.3.2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2.1.1 介绍黄河象的发现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1.2 分析黄河象的形态特征,如体型、牙齿、骨骼等。
2.1.3 阐述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如饮食、活动范围、繁殖等。
2.2 教学拓展2.2.1 对比其他象类动物,探讨黄河象的独特之处。
2.2.2 介绍现代象类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通过展示黄河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简要介绍黄河象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黄河象的基本信息。
3.2.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河象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3.4 课堂小结3.4.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3.4.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4.1.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1.2 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2 练习题4.2.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2.2 教师批改练习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3 小组讨论4.3.1 教师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19《黄河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及其根据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骨骼化石的样子1上节课,我们一起熟读了课文《黄河象》,了解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化石样子→来历假想→发掘过程)[板书:化石样子→来历假想→发掘过程][出示课件二]2指名读第一小节3小组讨论,说说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课件三]小组启发:4米、8米有多高多长,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找出字词4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完整?(高大:用了例数字的方法,“高4米,长8米”、“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完整:用了举事例的方法,“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我们在读课文时怎样读,就可以读出化石的大呢?(重音读出数字)哪些字词写出了化石的完整?(除了……;甚至……也……;连……也……)5齐读第一小节6如果你就在古生物大厅里参观,看到这样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你会有什么问题呢?7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估计有:骨骼化石怎么这样大?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二、学习科学家对化石的假想1这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是怎样来的呢?科学家做出了大胆、科学的假想。
时光,回到了0万年前。
2轻声读2-7小节,用自己的话比较概括地说说化石的由来(0万年前炎热的一天,一群黄河象到河边喝水。
领头的老象一不小心踩在松动的石头上,陷入淤泥中死去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黄河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变化成了化石。
)3从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群象处于炎热的天气中△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炙:烤。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
《黄河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河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黄河的起源、流经地区、特点及对中国的重要性。
掌握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资源情况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料简单介绍黄河的流域分布。
能够分析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强化对祖国河流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地区及重要性。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及资源情况。
2. 难点学生对黄河流域的地理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1. 导入(10分钟)利用地图或图片展示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主题。
2. 讲授(30分钟)1)介绍黄河的起源、流经地区及地理特点。
2)讲解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性,包括灌溉农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3)分析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如气候、土地利用等情况。
3. 实践(3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黄河流域的人口分布、资源情况等。
2)让学生设计海报、PPT等形式,展示他们对黄河流域的研究成果。
4. 总结与拓展(20分钟)1)让学生结合课上所学,总结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性,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2)邀请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海报、PPT,与全班分享。
3)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对黄河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
1. 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料。
2. 海报、PPT等制作材料。
五、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设计的海报、PPT,考察学生对黄河流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表现、提问回答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黄河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六、课后作业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家人或邻居对黄河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黄河的看法和意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黄河,加深对祖国河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愿我们的学生在探索中收获知识,在实践中感受美好,在创造中展现才华,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黄河象》教学设计之二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高大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假想来历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
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
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
(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
)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
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
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
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
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
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
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
“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
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第三课时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
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高大完整无缺疲劳干渴
发现斜插的姿势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上级指挥员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
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
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
老象。
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
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