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环境控制维护生态平衡。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搞好粪便、污水排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2.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取的病原体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

①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毒)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等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等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增)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易被污染,一般必须冷藏保存。

②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菌(毒)株灭活制成,或提取菌体成分制成多糖体菌苗等。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被污染,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较差,接种量大。

③类毒素是将细菌外毒素用甲醛封闭毒性中心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流行时使用。

①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紧急预防使用。

②免疫球蛋白包括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具有一定的抗体种类和水平。可用于麻疹、甲型肝炎等易感接触者的预防接种。

③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发生时,用于机体无免疫保护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感染性疾病,如破伤风,可肌注抗毒素250~500U,同时在另一侧接种0.5ml精制吸附破伤风类毒素。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从2007年起,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并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等疫苗接种。

计划免疫的程序是根据有关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

3.防护措施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乙型脑炎病毒等感染。

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有很多感染性疾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常应按各地区的病种流行情况,在该地采取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可通过普通的健康检查中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患者、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托幼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

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严格管理,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岗位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岗位。

5.健康教育平时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性疾病非常重要。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患者的措施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机构,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患者的关键。诊断包括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等三个方面。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实验室的病原学诊断,较为客

观、正确;流行病学资料如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等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法定职责。

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有①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②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③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共计35种。

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

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患者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

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患者或疑似患者,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

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患者,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

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