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1000字
《孔子》观后感(精选6篇)
《孔子》观后感(精选6篇)孔子的观后感篇一浩浩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积淀中,“礼”已经无孔不入地渗入了生活的每一寸肌肤。
礼尚往来、彬彬有礼、礼多人不怪……关于礼的成语名言成语如此之多,然而“礼”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很难有人给出明确的定义。
当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之后,突然感觉心有戚戚焉。
孔子的一生简单而复杂。
简单,是因为他始终只有一个目标,他终其一生都只为这一个梦想而奋斗。
他不慕功名、不求利禄,淡泊明志……复杂,是因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付出了毕生心血,他冒死为逃奴请命,用百辆牛车吓退五百战车,五十五岁周游列国,时间长达十四载……这些都是孔夫子应用和智慧的体现。
夫子曾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的高大坚毅是我难以望其项背的。
然而,有三件事情如同时间为树刻上年轮那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让我每日三省自身。
公山大人死的时候立下遗嘱,命令他生平心爱的人都要陪葬,陪葬的奴隶纷纷被乱刀砍死,只有一名小奴隶漆思弓在慌乱之中侥幸逃出,但后面的追兵仍旧紧追不舍。
离弦之箭丝毫不差地插入漆思弓的身体,他惊恐之下,向一名配剑的勇士求救。
勇士以其勇猛与智慧吓退了追兵,救下了漆思弓,这名勇士正是孔子的弟子子路。
子路担心因为自己的“一时鲁莽”连累大家,想将漆思弓送到他内兄家去,孔子知道此事后,不仅表扬了弟子,并告诫他“见义不为无勇也。
”毅然决然地留下了漆思弓。
当公孙狃来搜查时,孔子面无惧色,进行了有理、有据、有节的反驳,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圣人的睿智。
冬祭大会上,孔子又为漆思弓请命,但公山大人的儿子站起来反对,说让漆思弓陪葬是对父亲大人的孝顺和尊敬!孔子反驳:“公山大人的遗嘱是让他生平心爱的人陪葬,您是他的儿子,公山大人怎能少得了您的陪伴呢?”公山大人的儿子哑口无言,只好同意了漆思弓不陪葬。
最终,孔子不仅仅挽救了漆思弓,而且还适时提出废除奴隶殉葬的旧俗。
的确,以礼杀人非礼也。
孔子“仁”的思想,再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3孔子观后感1000字(通用10篇)
2023孔子观后感1000字(通用10篇)孔子观后感1观看了影片《孔子》,不论它拍得怎么样,注定都少不了一场口水战,实际上,自从传出胡玫要拍《孔子》的消息后,这种口水战始终就没消停过。
影片上映没几天,关于《孔子》的新闻也不少。
王菲复出,选择了以《孔子》为平台,献唱一曲《幽兰操》;有人炮轰《孔子》的史实和台词错得离谱,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回应;其中还穿插着周润发颇有些雷人的感言,据说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
不过,我是真的哭了…在这场喧嚣、混乱的闹剧中,其实人们恰恰忘记了一个很严肃,也很重要的问题: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其自身的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难道只有靠这些炒作的娱乐八卦才能引起人们观看的兴趣?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
也许是不屑于回答,也许是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有许多不便,事实上,很长时间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都显得有一点暧昧。
说起来有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味道。
20年前,说到电影的娱乐性、商业性、趣味性,以及市场票房、赢利、圈钱之类,大家还是很不情愿的,要找很多理由给自己壮胆儿,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有点耻于言利的意思。
现在似乎不必这样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这当然是一种进步。
但是,一种倾向往往掩盖着另一种倾向,事物在发展中有时也会走到自己的反面,这些年,言利的变得理直气壮起来,言精神、理想、信仰的,倒显得理屈词穷,低声下气,有时还露出一点羞涩。
我们都经历过耳提面命的、灌输式的教育,至今,这样的教育也还没有绝迹,于是大家对涉嫌要教育我们的东西都很敏感,身体会自动生成一种抗体,进行排斥,或者采取放纵自己的方式,以为我们只需要娱乐,这种自轻自贱其实是自己骗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这种随波逐流、没心没肺、几乎完全物质化、只求一时快乐的日子,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过去讲反潮流,现在讲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但无论如何,有些东西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坚持。
《孔子》观后感(15篇)
《孔子》观后感(15篇)《孔子》观后感1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
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
在胡玫导演的影片《孔子》里我看到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
那么多有见地的政治思想和四两拨千斤的军事谋略,只能寄托给能够采纳它的明君智臣,这不能不说是其命运的悲哀。
所以当我们看到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到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堆积成山的竹简被各种颜色的布匹分类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驰骋疆场时争与让的哲学,满头白发的孔圣人就那样安详的坐化期间,窗外是一个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
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
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样,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
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纵贯古今。
也许,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过粗浅,但在看这部影片时,我确实感到了孔子的真实存在。
其实不管你认不认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记,这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
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炼,几次火浴后的凤凰涅盘,让它拥有了可以撼动世界的力量。
所以,不管我们是商人,还是政客,是妇孺还是童叟,我们真的该时常扪心自问:“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孔子》观后感2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
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此时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
电影《孔子》观后感五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五篇电影《孔子》观后感一我是抱着一定期望去看《孔子》的.孔子,万世之师,多好一题材,再(厚脸皮地)说,孔子是我老乡,都是齐鲁人氏,晚辈我应该去膜拜一下.看之前心想,也不要求导演多超水平发挥,能达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对孔子的理解程度就行了.让孔子那些美丽深邃的诗词名言,配合古典唯美的电影画面,再度绽放光芒.没想到,没想到,拍的是如此之差,差的让人伤心.活脱脱一主旋律片,还不是中规中矩无伤大雅的主旋律片,就是一拍失手了的三流主旋律片.就算有发哥跟那儿苦苦撑着,也是hopeless.看的我巨困无比,就在要昏睡过去的最后一刻,我以残存的一点意志力逼自己睁开眼睛,扭头一看旁边,我娘已经昏睡过去了,我碰她一下,〝你还真睡着了啊〞,我娘惊醒,不好意思地端正了一下坐姿,作正襟危坐若有所思状继续看.后面我没注意,不知道她有没有再度睡过去.连我娘这种一向宽容不怎么挑剔的人都觉得很差了,出了影厅就发出一连串感慨,〝孔子还是个武林高手!能文能武啊.〞〝孔子一辈子没干别的,就到处流浪了.〞没错,这就是问题所在,编剧太扯了.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在于讲学,传道授业.可惜导演对这一点并不感兴趣,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表现孔子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其曾经意气风发然后悲惨动荡的后半生.影片的前半部分孔子忙着和朝中大臣斗嘴忙着和敌国国君斗智斗勇,后半部分一直带着几个弟子onroad,走过一个村又一个店,走过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穷,战乱,没饭吃,弟子不是跟错了主子战死沙场就是为了捞竹简溺死冰河(看到这里老娘怒了,胡导您自己智商不够,就可以这么污蔑颜回么!复圣颜回是病死的,不是为了捞那几个竹简淹死的!再说了,你家竹子掉水里会沉啊,科盲到令人发指),最后好不容易回到鲁国了,跟鲁国国家领导人说他以后不参与政治了,要安心教书.我心说,好,终于要讲一讲孔子是怎么为人师表弟子遍天下了,结果,导演根本没理这茬儿,给发哥化了个耄耋老妆,一袭白衣,倚在门口,身子一歪,over了,连个临别遗言都没来得及说.我特么太替孔子不甘心了!南子,周迅演的那位性感美艳心机很重的卫国国王夫人,我完全没看出她存在的意义.胡导太自作多情了.人孔子对南夫人根本就没什么非分之想,南夫人也不见得多了解孔子,这两人唯一的交集就是孔子流亡到卫国时见过一面,南子做蓝色妖姬状盛装出现,一见孔子,立马凑上去,鼻子都快贴孔子脸上了(我还奇了怪了,这还没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奔放的年代呢,卫国皇后作风再大胆,也不至于在自己家里这么赤裸裸地勾引一个年过花甲的外国流浪者吧,丫图什么呀),见孔子没什么反应,没话找话地说了一句(在我看来纯属装逼的话),〝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孔子默默无语,走了,然后南子莫名其妙地被暗杀了.胡导,YY的天空无限广阔,您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吧,您要非说南子是孔子的知己,孔子的后人估计也都宽厚包容,不跟您计较,但您敢编个靠谱点的剧情么.不是让演员说几句古汉语,电影就有品位了的.这平庸又无知的破片,真是糟蹋了孔子,也糟蹋了发哥,还连累了无辜的阿凡达.电影《孔子》观后感二历史上的孔子,曾被困于陈蔡,电影上的孔子,被困在了平庸的镜框之中.作为电影,《孔子》是一部过于保守的作品,看了开场的五分钟,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摄影.剪辑,一切都那么平平无奇.那个覆倒又立起的欹器仿佛是全片一个隐喻,告诉我们藏在这个貌似古奥的作品后面的,是多么可怕的直白.《孔子》再次提出了一个恒久的问题:如何在银幕上表现我们的文化英雄?一部英雄的传记电影,可以有很多种办法来塑造伟人的高大形象,其中最笨的一种,就是让伟人自己出来告诉大家,他有多么伟大.不幸的是,《孔子》恰恰就是这个思路.片中的孔子几乎成了一架复读格言的机器,而往往是格言警句还没念完,甚至还没开始,赵季平的交响乐就已经急不可待地提醒大家〝立正,格言来了〞!有心人可以注意一下〝格言加交响乐〞这种招数在片中被重复了多少次,要不是周润发老到的台词功底,保不齐会笑场.发哥伟岸的身形和炯炯的目光,成为了这种贫乏的一个挡箭牌,不知是幸或不幸.用电影的手段表现伟人,各国电影人有各自的招数,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画面是国际语言〞的假设,多少有点出入.欧美人拍基督或者天使,多半会采取逆光拍摄,正面补光的办法,拍出此人〝身负神的旨意而来〞的威势,背后强烈的光芒隐喻着神恩眷顾.这与西方人有一个单一人格神——上帝的观念紧密相关.与此相仿佛的,是拍摄〝神性景观〞时,好用浓密云层中透出的缕缕笔直的光线,大自然普通的丁达尔现象,在西方人眼中却隐藏着天国的旨意,仿佛救赎人间的使者.这些气势非凡的场面都是既有西方文化背景,又符合电影特性的手段.是西方电影百余年发展的结晶.日本人拍武士,就不用这种手段.他们注重的,多半是人物的姿态和表情,以及画面位置和周围人物的衬托,这是很有趣的一个东西对比.中国在20__年电影期间,也曾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赏善罚恶〞美学,简单说,就是拍好人必用仰角.平光,拍坏人必用俯角.光源来自下方,好人站得高,坏人站得低,老观众都很熟悉这套编码系统.李向阳和猪头小队长出场,不用说话,观众一眼就分得清善恶.与此同时,香港人也发展出了一套拍英雄的办法,关键要素之一是利用〝时间的特写〞——慢镜头来表现英雄的威势.当年英雄片看得多了,偶尔见到周润发出场不用慢镜,我居然都会有些出戏.把东西方的这种差别做个比较,会挺有意思.天主教神学家孔汉斯曾经有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世界上的宗教分为三大河系:欧洲-西亚的〝先知宗教〞,包括教类.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印度次大陆产生的〝神秘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以及中国产生的〝圣贤宗教〞,标准版本就是儒教.西方宗教电影拍摄的对象,永远不会是上帝本身,而是他的使者或者在人间的代理人——先知.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那种逆光拍摄的效果,就是专为〝背后有上帝撑腰〞的先知们准备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拍摄的对象人物,更在于其背后的神恩浩荡.而东方〝圣贤宗教〞讲究的是人间的德行和礼仪,对神仙之事不能说不承认,只是敬鬼神而远之.日本也好,大陆也好,香港也好,拍摄英雄时注意的都是他作为人的属性,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慢镜后面隐藏的,是东方人特有的对于时间流逝的敏感,以及〝英雄历风霜而不朽〞的理念.用这个角度去看《孔子》,你会发现其背后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在支撑.除了让发哥一脸真诚地面对镜头讲格言之外,导演似乎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塑造英雄的理念.各种办法都用了一点,但都没用到位.全片绝大部分时间一直在用平视镜头拍孔子,然而在构图.场面调度方面均平平无奇,内景不断的正反打让人以为在看电视剧.你要说他是在蓄意强调〝圣人也是普通人〞吧,〝儒道高峰会晤〞那段显然又不是,说明导演还是想突出孔子的,只是没办法而已.最要命的是,就连这种〝没风格的风格〞也没保持住,从季孙斯遣人迎接孔子回乡开始,视听风格陡然大变.孔子及其弟子先是在逆光中傲然挺立,秀了一下〝英雄群像〞,然后又是在〝神光护佑〞下返回了鲁国,这些都显然是在乱抄西方电影.此后孔子跪拜故城一节,又破天荒用了一个仰镜头.看这意思,是在恭维〝丧家犬〞的崇高理想终于得到了故国的承认,可是难道挨饿受冻的孔子就不崇高了么?这一记仰视,给得未免有点势利.《孔子》的这个毛病,也是中国电影的问题.自从摆脱了〝敌俯我仰〞的革命电影美学之后,我们塑造英雄人物就没了个章法.《席卷大西南》等抄过香港电影里的枪林弹雨慢镜头,效果颇雷,《超强台风》让爆炸的水柱从西装革履的领导背后冲天而起,雷点已经接近霹雳级别.《孔子》实在没办法了,就干脆电视剧化,最后再抄一点国外的成规了事.水土不服不要紧,反正现在观众看好莱坞也习惯了.把《孔子》拍成《魔戒》才好呢!然而单从《孔子》出发,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拍孔圣人会更好呢?如何才能在镜头和场面调度中体现出〝中庸〞.〝礼让〞乃至〝中和位育〞的儒家思想来呢?适当用一点慢镜头来表现孔子〝万世不朽〞,会不会效果也不错?还有没有别的法子?这些都是留给整个中国电影界的大问题.小津安二郎在自己的电影里发明了一种低机位.微微仰起的视角,就被世界目为东方传统礼俗在电影界的代言人.而在传统的礼仪之邦拍摄的一部讲述儒家圣人的电影,却只能七零八碎地照抄他国电影的陈规,说起来,毕竟是个遗憾.这大概也正是今日中国的一个写照——急于拥抱传统,却还远远没有体认到传统的核心.电影的另一大败笔在于音乐,赵季平的配乐不能说没有用心,但是纯西化的交响乐放在这部定位〝民族史诗〞的电影里面,就好像《国风》里插进了十四行诗,说不出的别扭.不知从何时开始,这种风格的配乐变成了主旋律电影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好拍档.青藏高原上的《红河谷》是这个调调,河南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是这个调调,两千年前的《孔子》还是这个调调,其中偶尔点缀一些时代或地方音乐元素,就算是〝民族化〞了.卫国宫廷中的舞乐本来是还原春秋文化原生态的一个大好机会,可惜乐声甫起,就被宏大的交响乐压了个严严实实,只剩下一丝磬声在重围中苦苦挣扎,全片其他部分的配乐,也大抵若此.姗姗来迟的《幽兰操》也没能挽回败局.没有了可信的音乐,电影说服观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力量,无形中消失了一半.不过所有这些,都比不上剧情上的疏忽.影片前半部分的紧凑和后半部分的疏松已经受到许多诟病,我认为更大的问题出在对孔子这个人物及其精神的把握.夫子一出场,就被设定成了一个道德高尚.思想成熟的中年男人,可任谁都知道,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这样的.对于走进电影院的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这在今日的中国,不能假设为是尽人皆知的背景知识.然而电影的主创人员却似乎并未把精力放在这上面,除了开始的反对活人殉葬稍有涉及之外,影片对于儒家学说的社会背景.在当时的意义.与其他学派之间的辩难.孔子的心路历程等等都毫无涉及,仿佛他天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殉道者,儒学天然就是救国救民的大道.这样想当然的剧本,根本上是缺乏力度的,是属于意识形态上过分自信的作品(鲜明的大陆特色).所以有的观众看完之后质疑〝孔子有什么伟大?他不就是一个失意的政客吗?〞,也就不足为奇了.电影《孔子》观后感三〝丧家狗〞这话不是我说的,李零先生早就说过,而且孔子也说了——起码在《孔子》里,孔子是这么说的.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种看丧家狗的感觉,发哥白发苍苍的回到鲁国,踉踉跄跄的下车来对着城门跪拜,泣不成声.于是就想起了塔科夫斯基导筒下的戈尔恰科夫,那个周游于意大利的俄罗斯人,故土始终在他的梦中萦绕:那所乡间的木屋,那条黑背大狗,那一坪风吹草低的俄罗斯田野……可惜戈尔恰科夫最终倒在了意大利的土地上——那部电影叫《乡愁》.《孔子》所展现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开的乡愁.正好跟鲍鹏山老师一起看了《孔子》,出了电影院跟鲍老师交流,才发觉片中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识错误,回到家来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个头绪.第一场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整个场景颇有点古罗马元老院的意思,演员的服装.布景也都不错(不过与《无极》似曾相识),而且孔子的辩论术跟苏格拉底有一拼,三两下就让公山狃丢盔弃甲,那句〝给个话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枪》恶搞到底后,这句台词终于让我在国产电影里看到了久违的幽默.可惜啊,公山狃本来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鲍老师还指出当时鲁国并无活祭制度,不过拍电影,适当虚构总是允许的,这场戏把孔子的〝仁〞学直白(当然失之浅薄)的展现给观众,而且符合当下电影中的人道主义思潮,所以尚算精彩.那个漆思弓也是子虚乌有(原型是漆雕开),他的来历显然不是片中这样.不过这小子放在片中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留着,希望影片后半段有用.接下来,孔子开始他在鲁国的事业上升期,夹谷会盟,军队不听调遣,孔子率弟子巧施惊鸟记,登时吓得齐王千乘战车屁滚尿流,还讨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拍大片嘛,会盟台总要筑高点,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适吧;而那些展现军队的CG动画虽然跟《阿凡达》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国产电影里绝对算是上乘,所以,我也理解.问题是,惊飞几只鸟就吓跑了早有预谋的齐军?好吧,总比《赤壁》里张飞用阿基米德原理喝退曹军骑兵强.至于汶上三城,实际上齐国才占了三年,所以要回来还有可能性,真要占了三十年,早就是齐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电影《孔子》观后感四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电影《孔子》观后感五开篇处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鲁国国君说的那些话,差不多都是论语或者相关原文,不过改换了环境,比如该和冉有说的,对鲁国国君说了,这个也算是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吧,可以接受.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著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读后感: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还有孔子的妻子儿女,其实这里要说导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龄形态气质都符合的演员估计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子哭之恸.回来百度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他们周游列国的时候,都吃了很多苦是真的.那句孔子自称惶惶忽如丧家之犬是有史料记载的,还有颜回和孔子走散了,差一点死掉.孔子问道于老子,也是史料中一笔带过的,这个场景,悬崖空谷烟雾缭绕,白须白发随风飘飘.可是对话像极了庸俗电影的桥段.美则美矣,了则未了.第三就是对电影的反思:宣传很火,打了不少国内.传统的爱国牌,似乎看阿凡达不看孔子就是那啥.还有不少擦边球.比如剧照中貌似孔妻在后边拥抱孔子的一幕实际上是孔子妻子站在他身后帮他系汗巾(系在衣服外边的腰带).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在我这样的小女子看来,完全没必要,我也看不出有什么好,要看战争都去看阿凡达了,您就认真细致的讲大人物的小故事,多好,再说,主演周迅的戏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吧?似乎,都是商业惹的祸_说到商业,应该说导演找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孔子,尽管我们处在礼崩乐坏,传统文化缺失的年代,但是这个实在是太出名的圣人依然有很高的影响力,估计大家就为了证明一下电影和自己的想象有多大差距也会去看一下的,票房应该不错的.我看到的叙述重点,是一段让人无奈的___斗争,这么一段悲凉的___斗争失败和逃亡的历史,对于学过一点论语的我们还好,只是背景资料而已.对外国观众呢?会不会就此把孔子理解为一个真正的落水狗?要知道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不是政客.在___的夹缝中宣传的一点仁义礼智信,能有多大能量?为什么不多说说孔子如何教学?如何著书?孔子能很好的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问他什么是孝,他可以给出八九种回答,孔子对于仁的悬格很高,对周公很尊敬,对伯夷叔齐赞誉有加,对三家很气愤(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说他们)我们连孔子的正面形象还不了解,干吗这么着急去了解孔子的〝另一侧面〞?。
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精选
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精选《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精选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精选(一)在看《孔子》这部片子前,我已多次听说过它。
可从来也没去看过它,总觉着它可能会是一部无趣的教育片。
我难以想象,作为开启了枪战片、赌片等类型片先河,成为香港“暴力美学”风格电影代表人物的周润发饰演的孔子会是怎样的一个孔子。
影片正式开始,孔子自牛车上走下,步入宫殿,当特写镜头到达正在殿外行着跪礼的孔子脸上时,我的脑中不禁浮现出那个头戴黑礼帽、一身黑大衣、围着白围巾、风流潇洒的许文强。
我不曾看过《上海滩》,也不了解《上海滩》的剧情,但我却知道剧中有个显尽了民国上海滩独有魅力与腔调的“许文强”。
而周润发的“强哥”形象也是多年来他在我脑中最深刻的形象。
但渐渐地,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强哥”的形象在我脑中渐渐淡去,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孔子出现在我眼前。
当他被罢黜,被迫离开鲁国,他难过、颓丧;当他周游列国,他也会思念故乡;颜回落水而亡、子路战死,他悲痛不已……他不再只是教科书上那冷冰冰的只会各种“曰”的圣人,他是个与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人。
或许有人说这样的孔子就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但你不能否认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有血有肉的孔子。
片中颜回落入冰湖,为救书而死,虽然这实在让我感到有些不值,但这是他的选择,也并不影响我为之感动,震撼。
清晰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配乐,夫子的焦急无奈、悲痛呼喊,颜回一次又一次固执地潜入水中及他最后沉入水底时手中依然紧紧抱着的竹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震撼与心痛。
子路临危出仕,孔子担心不已,谆谆告诫。
子路战死卫国,却宁死不屈,就是死,他也记得夫子教诲,冠帽要堂堂正正。
他扶正冠帽后,即被敌军多枪刺杀,那倒下的身躯让我潸然泪下。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终于回到了鲁国。
《孔子》观后感(精选53篇)
认真品味⼀部作品后,⼀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得吧,不能光会看哦,写⼀篇观后感吧。
是不是⽆从下笔、没有头绪?下⾯是店铺为⼤家收集的《孔⼦》观后感,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孔⼦》观后感篇1 他,是鲁国⼈仰慕的国相,也是游历各国的乞丐,更是东⽅的智者。
这是孔⼦。
在战乱年代,孔⼦的才⼲为各国所推崇,但他却⼀直保持不变,⼀直为国家效⼒,直到今天。
很遗憾,孔⼦被奸⼈所害,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次⼗四载的游历。
看着这⾥,我不禁感叹上天竟如此不公正,如此对待这位圣⼈。
孔⼦是⼀个平凡的⼈。
孔⼦四处奔⾛,途经卫国,见到南⼦,说了⼀句:“我从未见过如斯好德如好⾊之⼈。
”孔⼦对南⼦也很欣赏,但她始终是⽤理智来控制⾃⼰的。
最后南⼦⼀改跪拜孔⼦的轻浮态度,孔⼦也拘谨地回礼。
孔⼦⼀⽣奔波⼗四载,饱尝⼈情冷暖,经历离别之痛。
寒冷的⼀天,孔⼦和他的弟⼦们⼀⾏⼈在冰⾯上⾏⾛,突然,冰块裂开,⽵⼦掉进湖中,孔⼦的弟⼦颜回奋⼒跳下湖中去捞⽵⼦。
遗憾的是,颜回最终与世长辞。
在颜回被其他弟⼦抬⾛之前,孔⼦只是⼀声不吭地抱着他的⼫体呆了好⼏个⼩时。
孔⼦对颜回的爱远⼤于对⼉⼦的爱,因为⼉⼦只能继承他的⾎脉,⽽颜回可以继承他的⼤道。
最后,以前在鲁国陷害孔⼦的⼈,把孔⼦送回鲁国。
孔⼦在回鲁国之前说过:“我可以回去,但是我只能专⼼讲学,不要⽤政治来打扰我。
” 今天,在没有战乱的年代,像孔⼦这样有⾼尚品德的⼈可说是寥寥⽆⼏。
要达到孔⼦这⼀境界实在不容易,如果你⼼⽆旁骛,坚决不做“礼”的事,遵从礼义仁和。
要做⼀个⾼尚的⼈。
华夏⽂明的创造者——孔⼦中华⽂化的伟⼤英雄。
像⼀杯美酒,越饮越醇厚,像⼀轮明⽉,越久越清;像⼀缕⽕光,照亮整个华夏。
孔⼦,⼀⾝⾐裳成名传奇,⼀部《论语》流传千年。
那是孔⼦。
谈到儒学,⼈们⽆不想到孔⼦。
中华⽂化之所以能在今天辉煌,是因为孔⼦;中华⽂化之所以能在今天辉煌,是因为孔⼦;中华⽂化之所以能在今天辉煌。
孔子观后感1000字左右
孔子观后感1000字左右孔子观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通用11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孔子观后感1000字左右,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观后感1000字左右篇1今天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7点在魏老师陪同下我们观看了一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质的电影《孔子》说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这位历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据,各国战乱时期,孔子的历史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
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多年。
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礼节仁和,能让我记住很多故事精彩情节,但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
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非常好团队文法、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书生一起漂荡。
但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因为他们改变了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因为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非常欣赏他智慧和才华,鲁国的诸侯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震慑了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了三个城市,正因为他的正义和忠诚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国的陷害,后来回到鲁国后遇到三桓相国的反对势力欺压,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文化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被魏国宋国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还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后来经三桓相国的多次邀请,见到相国的玉环后才同意回到鲁国。
孔子临终说的那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鲁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组建像孔子那样的团队,不要犯我们鲁国诸侯的那种错误,错失良将,错失良将后会给我们国家或者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轻易被美色等诱惑,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品格,应当多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电影的大学生观后感5篇
《孔子》电影的大学生观后感5篇《孔子》电影的大学生观后感(1)近日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对孔夫子的伦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资料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而我却认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义,礼,智,信。
等精神。
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他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当孔子看到当权者只懂得用酷刑来统治人民的时候,他不顾自我的危险依然明确提出了废除活人殉葬制度。
这在当时是十分危险的,这不能不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
而当子路将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时,他表现的是那镇定,没有一丝畏惧,这又是他大义的体现。
当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时,他第一站来到了卫国。
卫国南子问孔子:“夫子常说,仁者爱人。
不知夫子的这个人,()包不包含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此时孔子无语,但从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当中,我解读出了《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君子尊贤而容众”,南子又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南子又问:“诗经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子又该怎样解释?”孔子答曰:“诗经三百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思深深,但无邪念!”应对孔子的圣德,最终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这样的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可见孔子的君子之礼是博大的。
不管对方是什么人。
在夹谷会盟上,孔子以不战而驱齐国数万之众,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
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
当季氏将亡之时,他最后明白了孔子的真确,他决定将孔子请回鲁国,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游列国路上,他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受尽磨难。
在逃离齐国时“接淅而行”,在鲁国分不到祭肉,在陈蔡被围差点饿死,在宋国差点被树砸死……他却荣辱不惊,为了理想中的仁礼之国,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样自强不息,这不正是我们这天就应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吗!在两千多年后的这天,我们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不错的学习条件,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地向着理想进发。
孔子观后感1000字(通用10篇)
孔子观后感1000字(通用10篇)孔子观后感1电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现在来写观后感,纯属个人意见,不知道该对谁说:第一,形象和场景刻画:关于周润发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认周润发演技比较好来的,这部电影刻画的孔子,一直微笑着,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觉,温润有余而宽厚不足。
而历史上那个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还不错。
对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门道,我想的就是两点:一本片中齐鲁卫等各国的都城、村落明显不同,反映出了经济实力和民风民俗的差异,比那种看不出发生在那个城市的现代剧好很多。
二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周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春秋时代似乎最北边的小国燕也是在现在北京这个位置,也就是说,他周游列国应该都在黄河附近或者以南,为啥后半段那个雪花飘飘的,象东北的冬天啊?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们的、国君们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
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没见过把一大堆蓝色珊瑚珠纷纷扬扬挂一脑袋象一____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还从一排蓝色珠帘中走出来。
第二、电影与历史和著作的契合:因为这个阶段在读论语,所以还是有些感想的。
开篇处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鲁国国君说的那些话,差不多都是论语或者相关原文,不过改换了环境,比如该和冉有说的,对鲁国国君说了,这个也算是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
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
所以有点乱,其实著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
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
孔子观后感1000字(范文4篇)
孔子观后感1000字(优秀范文4篇)关于孔子观后感1000字,精选4篇优秀范文,这个寒假,我在网上观看了一部经典的电影,名字叫《孔子》。
这部影片讲的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人物,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影片从头至尾都是苍凉而寂寞的颜色,而且影片中的颜色都是黑色的,孔子出身贵族,却从未出过门(这个颜色也许是从孔子的父亲那)就被世人流传着(这个黑色是指孔子在世时很有影响力的一面)。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思想家,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整个社会都极具影响力。
孔子观后感(优秀范文):1这个寒假,我在网上观看了一部经典的电影,名字叫《孔子》。
这部影片讲的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人物,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影片从头至尾都是苍凉而寂寞的颜色,而且影片中的颜色都是黑色的,孔子出身贵族,却从未出过门(这个颜色也许是从孔子的父亲那)就被世人流传着(这个黑色是指孔子在世时很有影响力的一面)。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思想家,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整个社会都极具影响力。
影片中的颜回,孔子受尽颠沛流离的命运,最后终于抱憾离世。
他死后,弟子们把他埋葬在一起,孔子的坟在孤芳自赏中,可是,在孤芳自赏中,他的弟子们,却把这唯一的一抹烛台送给了一个孤苦无依的人。
我认为孔子这一生是伟大的,可惜的是,孔子这位伟大思想家却不是这样的,他生性鲁莽,好高骛远,好高骛远,最后,不得不在风沙中飘摇,最终,在寂寞中死去。
孔子生性鲁莽,好高骛远,最后沦落为一名失败者,但他有一颗温情的心,有一种为人之道,又有一种治学的本领,他的思想和事例,让我们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怎样走下去。
孔子观后感(优秀范文):2在我看来,《孔子》是最有教益的书,它不但可看,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孔子说过:“人无信而不立。
”这个道理。
《论语》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我们都很熟悉。
这是我国四大经典名着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论语》这部书,讲了孔子对待学生的诚实,对待老师的诚实,对待同学的诚实。
《孔子》电影观后感(通用10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孔子》电影观后感(通用10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电影观后感篇1《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居到鲁国。
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视为约束自己的两个条件。
那时的孔子从一介蔗民到被鲁君识中才华提为相国,可是他却被其他同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离开鲁国。
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老师一个人走,便跟随孔子。
被逐以后,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授礼。
可是,这种日子并不好过,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
卫国请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卫国当大将军,抵挡外来侵略者。
子路为了保护小小的卫军,被敌人杀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后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听说后,虽然十分悲痛,可是却说他是君子。
终于,鲁国大司徒醒悟,请孔子回国。
途中,马车正在过冰河时,冰面突然裂开,使孔子的弟子颜回和载有孔子书籍的马车掉入河中,颜回有自救的本领,完全可以马上上岸,可是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尽力把书籍打捞上岸,就这样,颜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复上下,体力终于支撑不住,被冻死了。
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捞上岸,孔子紧紧地抱了他八个小时,要知道,颜回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弟子把他拉开。
经过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
他时刻不忘颜回提醒他的那句话:您知道您为什么被逐吗?是因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一边抚摸着《春秋》,一遍自言自语:人们敬仰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
说罢,他把这部书交给侍仆,命烧掉。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
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电影《孔子》观后感1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
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
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
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队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
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
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
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
《孔子》观后感(精选15篇)
《孔子》观后感(精选15篇)《孔子》观后感1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
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
在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我看到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
那么多有见地的政治思想和四两拨千斤的军事谋略,只可以寄托给能够采纳它的明君智臣,这不能不说是其命运的悲哀。
所以当我们看到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到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
电影的结尾我们看到堆积成山的竹简被各种颜色的布匹分类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驰骋疆场时争与让的哲学,满头白发的孔圣人就那样安详的坐化期间,窗外是一个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
这可能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
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样,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
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纵贯古今。
也许,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过粗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确实感到了孔子的真实存在。
其实不管你认不认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记,这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
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炼,几次火浴后的凤凰涅盘,让它拥有了可以撼动世界的力量。
所以,不管我们是商人,还是政客,是妇孺还是童叟,我们真的该时常扪心自问:“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孔子》观后感2孔子之乐————《孔子是怎样炼成》读书笔记之十孔子自己认为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是:用功读书,便忘了吃饭;兴奋快乐,便忘记了忧愁,不知衰老快要到来了。
电影孔子观后感(通用9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通用9篇)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孔子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第一处是孔子厄于陈蔡,影片设计了一个师徒众人分一碗马肉汤的情节,这一情节属于电影的常用桥段,感人度并不高。
但当我看到师徒众人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又想到了孔子对颜回的那句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联想及此,我才恍然,原来这马肉汤和师徒狂舞的情节正是从这句话中来的。
第二处是子路结缨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里出了个小纰漏,不太符合《史记》的记载。
电影里说的是,子路是为了保护卫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实在子路赶到之前卫出公早就已经流-亡到鲁国了,子路是去讨一个说法的。
但我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小纰漏,因为电影中的这一幕勾起了我对子路之死的怆痛之情。
孔子曾经说过:“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君子死义,这一句评语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们看到儒家士人的刚烈一面。
第三处是颜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没有说清楚颜回的死因,只是说他英年早逝。
于是,电影就利用了这样的史实空白,为颜回找到了一个死因,就是为抢救圣人竹书而冻死于冰河之中。
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我以为,此时应当出现那句著名的“天丧予!天丧予!”了,但并没有,孔子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
这一场景使我想起了《诗经·黍离》中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毛诗说《黍离》是闵宗周之衰,三家诗却说是悼亡诗。
)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而在影片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过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为几捆竹简死去活来。
文献专业出身的人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易,有时就是靠那几捆竹简来存亡继绝。
《孔子》电影观后感1000字5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1000字5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2500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孔子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句子.告诫我们要选择身边的好的并且学习,选择坏的去改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孔子》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孔子》电影观后感1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孔子》电影观后感2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他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他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他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他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第一个情节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他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他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他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他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他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第二个情节是孔子他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他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他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内心和执着.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他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第四个情节是孔子他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在这个片子,孔子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孔子》电影观后感3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孔子》电影观后感4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孔子》电影观后感5我在爸爸得陪同下,再次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电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得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得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得苦难生活,最后到老得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得成就和〝仁义礼治〞得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得视角来描述孔子得一生.片子得前半部分和孔子得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得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得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得,平和得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得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得境界和对信念得执着.这部电影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得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得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得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1 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得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得思想.老子得〝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得做不到得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得所有得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得.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得教育.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得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得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得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得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得女人.同样得,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得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得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得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得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得痛苦和境界.南子得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得内心和执着.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得情节.我对颜回得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得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得书籍而一次又一次得深潜到冰冷得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得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得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得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得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得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得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看完这部电影,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得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得境界〞.孔子内心得痛苦和对信念得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得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得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得题材拍成如此优秀得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得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得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得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得生活.《孔子》电影观后感1000字。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5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5篇)电影《孔子》观后感1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儒家思想,为世界举世瞩目。
这次我看了一部《孔子》电影,讲述的即是孔子围着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的艰辛故事。
在春秋战乱的年代,各国群雄争立,唯有领土利益最强,虽口称为周天子打赢天下,却已经开始了纷纷扬扬的战争。
鲁国——孔子的母国,孔子在这儿开始了他的儒家宣传。
孔子崇尚周朝礼乐,一心想借着道德礼仪来影响鲁国的子民,重振鲁国雄风。
但仔细想想,便知道,在战乱纷飞的年代,君主为争地盘而谋生,丝毫不顾及国内的民生和道德。
因此凭借这点,是绝对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绝对礼仪制度。
然而孔子说服了鲁王,从而得以继续推行自己的仁礼政策与平民政策。
我在电影中的孔子表情中看出,此时孔子丝毫未察觉出鲁王和群臣的眼光异样,和他们不坚信的心情。
然而,孔子还未站好脚步,便又将鲁国内三桓的势力削减,大幅度削减三桓城墙高度。
如此一来,一定得罪了三桓高官贵族,然而三桓中有人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似听从孔子的布置,实则容忍或者说是卧薪尝胆。
从这点看出,孔子并不能学会贯通,而只是一味的追求目的,忽视了与周边三桓的人际关系友好,进一步的导致和加深了三桓与王君和孔子的决裂。
孔子在平定了三桓部分叛乱后,立马开始大幅度的削三桓的城墙活动,在电影中,季氏看到自己的城墙被削后,心情一定是十分激动和恼火,然而他却抓起一撮沙,接着闭上眼,松开手,让土随风飘扬。
从这里我看出季孙斯的容忍已经无法承受,却将仇恨化为沙子一般,随风飘扬,这跟其仇视孔子的心情有密切的联系。
电影中又给了一个小插曲,季孙斯走进拆城墙军营,却听到的到处是尽早拆完城墙的愿望,我看到季孙斯的脸色有些苍白。
电影中的片段拍摄十分精巧:季孙斯脸色一使,托付手下人,黯然下了一计,以鲁王的名义托人给了孔子一块碎玉,口中碎念:“孔子只要见了此物,便知道该怎么做。
”正是电影的细节拍摄,影响了我对季孙斯的很大一部分看法。
从中我可以看出季孙斯的意思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看《孔子》这部片子前,我已多次听说过它。
可从来也没去看过它,总觉
着它可能会是一部无趣的教育片。
我难以想象,作为开启了枪战片、赌片等类型
片先河,成为香港“暴力美学”风格电影代表人物的周润发饰演的孔子会是怎样
的一个孔子。
影片正式开始,孔子自牛车上走下,步入宫殿,当特写镜头到达正在殿外行
着跪礼的孔子脸上时,我的脑中不禁浮现出那个头戴黑礼帽、一身黑大衣、围着
白围巾、风流潇洒的许文强。
我不曾看过《上海滩》,也不了解《上海滩》的剧情,但我却知道剧中有个显尽了民国上海滩独有魅力与腔调的“许文强”。
而周润发的“强哥”形象也是多年来他在我脑中最深刻的形象。
但渐渐地,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强哥”的形象在我脑中渐渐淡去,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孔子出现在我眼前。
当他被罢黜,被迫离开鲁国,他难过、颓丧;当他周游列国,他也会思念故乡;颜回落水而亡、子路战死,他
悲痛不已……他不再只是教科书上那冷冰冰的只会各种“曰”的圣人,他是个与
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人。
或许有人说这样的孔子就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但你
不能否认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有血有肉的孔子。
片中颜回落入冰湖,为救书而死,虽然这实在让我感到有些不值,但这是他
的选择,也并不影响我为之感动,震撼。
清晰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配乐,夫子的
焦急无奈、悲痛呼喊,颜回一次又一次固执地潜入水中及他最后沉入水底时手中
依然紧紧抱着的竹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震撼与心痛。
子路临危出仕,孔子担心不已,谆谆告诫。
子路战死卫国,却宁死不屈,就
是死,他也记得夫子教诲,冠帽要堂堂正正。
他扶正冠帽后,即被敌军多枪刺杀,那倒下的身躯让我潸然泪下。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终于回到了鲁国。
不
同于当初大雨中独自一人驱车离去的孤苦凄凉,如今有数不清的人立于城门迎接
孔子回国。
紧接着重复了电影一开头的孔子下马车片段,可那个摆放车凳并扶着
夫子下车的人,却不再是那个与夫子形影相随、腼腆聪慧的颜回,驾车的人也不
再是那个爽直勇武的子路。
当孔子抛开手杖,行礼下跪那一刻,我不禁有了一种
“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
城门还是当初的城门,宫殿还是当初的宫殿,礼还
是当初的周礼,行礼的人却不再是当初那个有着一身鸿图抱负,希望能够凭借一
己之力改变时局的孔子。
一切都没有变,一切又好像都变了。
电影最后,是须发全白的孔子安坐于室内,一派淡定从容的场景,窗外风景
清幽雅静,与影片一开始时的场景相呼应。
记得影片开始时,孔子说了一句话,
“衰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
”突然想到,现在的“周公解梦”一说是否与孔子这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有关系?于是经过一番查阅,它们果然是有关系的。
正是因为孔子说了此话,久而久之,后人渐渐就把做梦叫做见周公,后来又发展成了周公能解梦。
于是有
了现在的“周公解梦”。
整部电影,让我欢笑有之,感动有之,更有所思考,也对我们的至圣先师有
了更多了解,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子曰”。
虽然许多人批评影片改动了不少史实,但我想作为一部电影,若完全按照史实拍摄,这也就不再是电影,而是纪录
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