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社会分层)【圣才出品】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社会分层)【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农村社会分层1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农村社会分层概述1.阶层与阶级(1)阶级指由于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分配社会财富的多寡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2)阶层指因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社会资源不同而区分的社会层次。

2.社会分层的标准(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标准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创立了阶级结构学说。

他们认为,阶级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是经济关系的产物。

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成为阶级划分的根本标准。

决定近代社会的三个阶级的不是地租、利润和工资,而是占有土地、资本和劳动力。

社会阶级的表象特征是根据稳定的社会财富的分配来区分的,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才是其他一切表象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列宁认为,对阶级的划分标准,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因而也就是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创立的理论中,阶层是指阶级内部的具体层次,划分阶层的标准也必须首先服从于阶级划分的标准。

(2)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韦伯在讨论“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时,区分了三种权力分配的形式,即阶级(经济)的、等级(身份)的和党派的。

纯粹的财产占有本身仅仅是真正“阶级”形成的初级阶段。

真正导致共同行为和阶级利益的,归根结底是市场状况,人们对市场机会的占有是表现个人命运的共同条件的机制。

与市场机会结合并存的利益才造就了“阶级”,因此阶级结构是多层次的。

(3)社会分层的职业标准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是以职业为标准划分社会阶层的经典理论,其地位获得研究的主旨,是讨论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对社会地位的影响。

社会分层结构主要表现为职业结构,而某种职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代际教育水平和职业以及本人的教育水平和初次职业的影响。

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影响颇大,其缺点是忽视了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因素、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等宏观变量。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互动1.什么是社会互动,构成社会互动的三个要素是什么?答:(1)社会互动的定义社会互动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①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a.互动即意味着相互作用。

离开了相互作用的对象是不可能有互动的;b.作为社会互动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所以互动可以发生在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群体和群体之间。

②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a.这些形式可以是语言的互动,也可以是非语言的互动;b.发生这些互动的接触方式,可能是以身体各感觉器官相联系的直接接触,也可以是以其他媒介为工具的间接的接触。

③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a.人类社会的互动是有其文化意义的,而且很多文化的意义都是象征性的,通过一系列的符号来表达;b.互动的主体对于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符号的“意义”往往有比较一致的理解。

2.运用拟剧论的关键概念,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现象。

答:(1)拟剧论的内容①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

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

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2)举例比如:一个饭店的服务员在对客人服务的时候(属于“前台”的表演)是面带微笑、彬彬有礼的,而到了厨房(属于“后台”),他们会和厨师很轻松地开玩笑,走路的样子可能都会变得不一样,甚至可能还会抱怨一下客人。

而当他们再回到客人身边,他们又会恢复饭店服务员的角色和相应的行为。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不平等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

答:(1)社会不平等的含义①广义上的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法国社会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平等:a.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如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差别;b.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包括某一些人通过损害别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

②狭义上的社会不平等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美国学者赫勒认为社会差别并不一定有高低上下之分,而社会不平等则必然有这些区别。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十分丰富,其基本点可以概括为:①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而发生自然分工。

分工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②真实的分工出现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因此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

③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分工不仅使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

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④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a.促进了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b.将社会某一集团和个人,终生固定在特殊的狭窄的活动范围内。

⑤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2.试比较分析古典、经典与当代社会分层理论的异同。

答:(1)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且持久的影响。

马克思揭示了阶级产生的真正根源和阶级的本质,建立了科学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a.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第一,阶级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

阶级在人类出现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时就存在了。

第二,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随之出现剩余产品的不平等分配,伴生了私有制,也就产生了阶级。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组 织【圣才出品】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组 织【圣才出品】

第八章 组 织1.组织与群体有什么区别?答:(1)组织和群体在定义上的区别①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②群体是指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并且是联结二者的中介。

(2)组织和群体在各自特征上的区别①组织的特征:第一,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就是组织试图实现的一定事物的期望状态。

第二,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分工系统,因而都有一个经过设计的权威中心和权力地位的分层网络体系,用以控制、指挥和完成组织的活动,使组织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机构。

第三,组织成员的角色化。

在组织中,所有成员都处于各自特定的位置,组织对其成员在各自位置上的活动有着明确的角色规定,要求组织成员按这种角色规定去行动,而不是以个人面目自行其是;同时组织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先于行动就由组织规则明确规定好的角色关系。

第四,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活动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有明文规定。

一个组织的规章制度反映了组织的正式结构,能够比较明确规定组织的性质、目标、机构、纪律、管理形式、成员资格和权力义务等;同时规定成员所处的地位和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以及行为准则,使成员对自己的责任、权力和利益有较明确的了解。

第一,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群体成员至少有两个人,这是构成群体的主体基础。

在较大的群体中,还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的分工协作,并且有权威人物的存在。

第二,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群体目标是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的灵魂。

没有目标的群体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三,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在心理和行为上互相影响,围绕群体目标开展活动,具有相对独特的互动方式。

第四,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有些是明文规定的,有些则是约定俗成的,它保证群体有秩序地、协调地开展活动。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城镇化)【圣才出品】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城镇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农村城镇化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农村城镇化概述1.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1)城镇化是城市化、都市化的一种别称,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镇或城镇群聚集,城镇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和行为向农村扩散的过程。

(2)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深化改革提出的任务,指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农村以乡村工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换,居住空间向城镇区域聚集,新农村建设与之同步的过程。

农村城镇化具有如下特征:①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高度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②空间城镇化。

③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④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城镇化。

2.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1)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城镇化是信息时代交流交汇的网络节点,是培育科技竞争力的创新源头,有利于推动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有利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乡镇企业向集约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2)农村城镇化是吸纳农村人口的“蓄水池”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蓄水池”。

(3)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城镇化不仅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打破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推动器城镇化是推动农村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推动器,不但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农村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革。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宁夏大学2018年研;吉林大学2017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戏剧论(戈夫曼)答: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

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3.标签理论(华中农业大学2018、2015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合作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化)【圣才出品】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化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如何看待社会化的功能?答:(1)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理解社会化的内涵①从时间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②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③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社会化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能动调适。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化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的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个人与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

(3)社会化的主要功能社会化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化的功能包括:①文化传承功能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转移,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②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

③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化对个人而言,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

社会化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格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化不仅培养了人的共性,也培养了人的个性。

人的自我完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b.对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2.社会化有哪些基本内容和主要类型?答:(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生活技能社会化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

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要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化过程,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两方面技能:a.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

b.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

②价值观念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价值观念社会化包括思想体系、社会制度、人生观等各个方面的教化,使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至第十章【圣才出品】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至第十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农村婚姻与家庭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农村婚姻1.婚姻(1)什么是婚姻①婚姻的定义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指男女两性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规定的结合,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

②婚姻的意义婚姻的意义在于确立双系抚育。

婚姻关系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

一个婚姻关系的建立,并不仅仅是结婚双方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性的事件,需要按照社会的规范和人们约定俗成的种种规矩来办。

(2)婚姻制度的主要形式①一夫多妻制,即社会允许男子同时与一个以上的女子结婚。

②一妻多夫制,即一个女子同时与一个以上的男子结婚。

③一夫一妻制,即社会仅允许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婚配。

一夫一妻制又称专偶婚制,它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这种婚姻形式的主要特征是:一个婚姻里只有一个丈夫和一个妻子,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生产、生育的职能。

这种婚姻形式也是人类婚姻制度的最高阶段。

(3)婚姻过程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我国农村地区的婚姻过程经历了由繁至简的变化。

在我国传统农村社区中,婚姻的过程主要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多个环节。

在整个过程当中,媒人和家长的作用很大,而结婚双方当事人的自主性很小。

现代中国农村的婚姻过程相对简化很多。

一般来说,从男女双方认识到结婚大约要经历恋爱、订婚、成婚仪式这三个过程。

2.农村择偶标准与方式(1)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①中国农村男女青年择偶的主要考虑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a.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主要是看男女青年双方的家庭情况。

b.生辰八字。

对结婚双方生辰八字(即按照天干、地支表示的出生时间)的重视在中国社会流传很广。

c.个人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上的变化,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从强调对方的家庭情况转为强调对方的个人条件。

面对人品、个人能力、文化程度、外貌、家庭经济条件、地域等择偶标准,大多数的农村青年都将人品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文化水平和个人能力紧随其后,并且将家庭条件如经济条件、家庭成员结构情况等放在了考虑序列的最后。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61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文化丛2>.逆向社会化3>.情感性互动4>.参照群体5>.社会性别6>.社会运动7>.《社会分工论》8>.拟剧论(戈夫曼)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2>.简述社会网络的功能3>.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4>.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5>.简述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6>.简述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2>.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分析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61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文化丛答: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例如,迎宾活动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丛,这个文化丛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诸如检阅仪仗队、奏国歌、鸣放礼炮等。

文化丛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相关的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是有一定逻辑的,不符合逻辑的文化元素的堆放并不能形成文化丛,也不能发挥作用。

2>.逆向社会化答:逆向社会化,又称反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社会学概论0034___2003年版__刘豪兴(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0034___2003年版__刘豪兴(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0034 2003年版刘豪兴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赫伯特斯宾塞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韦伯社会学的发展1928年10月上海和南京等地的社会学教授在上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

社会学的本土化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从过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的人类学,倾向变为以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者团体性行为的学科。

在社会学中,人们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存在。

社会学的功能研究功能教育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社会批判功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粗线条地分的话,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长期以来,社会学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它们包括: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

功能论是以把社会比作活的生物有机体为基础的。

它认为,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冲突的出现和存在社会反常现象。

冲突论的许多思想源自马克思。

它认为社会当中总是存在着强制和压迫,各种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正常现象,反映了社会的本质。

一个社会,由于其中的不同群体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所以始终处在不停的冲突之中,社会的稳定和均衡只是暂时的。

进化论社会与生物一样,是一个活的机体,同样也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这一过程中的规模增长、结构分化、功能转化和相互依赖,与生物有机体有着相似之处。

社会进化的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突变和飞跃。

生物理论认为,尽管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高级动物,但它仍然是动物的一种类型,仍然依赖于周围的生存而生存。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组织)【圣才出品】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组织)【圣才出品】

第八章组织1.组织与群体有什么区别?答:(1)组织和群体在定义上的区别①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②群体是指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并且是联结二者的中介。

(2)组织和群体在各自特征上的区别①组织的特征:第一,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就是组织试图实现的一定事物的期望状态。

第二,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分工系统,因而都有一个经过设计的权威中心和权力地位的分层网络体系,用以控制、指挥和完成组织的活动,使组织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机构。

第三,组织成员的角色化。

在组织中,所有成员都处于各自特定的位置,组织对其成员在各自位置上的活动有着明确的角色规定,要求组织成员按这种角色规定去行动,而不是以个人面目自行其是;同时组织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先于行动就由组织规则明确规定好的角色关系。

第四,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活动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有明文规定。

一个组织的规章制度反映了组织的正式结构,能够比较明确规定组织的性质、目标、机构、纪律、管理形式、成员资格和权力义务等;同时规定成员所处的地位和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以及行为准则,使成员对自己的责任、权力和利益有较明确的了解。

②群体的特征:第一,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群体成员至少有两个人,这是构成群体的主体基础。

在较大的群体中,还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的分工协作,并且有权威人物的存在。

第二,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群体目标是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的灵魂。

没有目标的群体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三,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在心理和行为上互相影响,围绕群体目标开展活动,具有相对独特的互动方式。

第四,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有些是明文规定的,有些则是约定俗成的,它保证群体有秩序地、协调地开展活动。

全国2012年7月自考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附刘豪兴版本答案页码)

全国2012年7月自考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附刘豪兴版本答案页码)

全国2012年7月自考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附刘豪兴版本答案页码)2012年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1891年,康有为在教学大纲分类学科中提出了(B ) 中A.人学B.群学C.仁学D.社会学2.在社会学的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是( B)A.规范性功能B.描述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D.预测性功能6.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B ) 中间A.文化元素B.文化集丛C.文化特质D.文化模式7.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是( A) 上A.文化采借B.文化传播C.文化交流D.文化冲突9.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 下A.继续社会化B.反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11.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是( D) 下A.人的国际化B.人的现代化C.人的全球化D.人的合格化12.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是(D ) 上A.拟剧论B.符号互动论C.自我理论D.常人方法学13.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标准是(A ) 中间A.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B.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C.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D.群体的规模14.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被称为(B ) 最下A.扩大家庭B.核心家庭C.主干家庭D.联合家庭16.组织决策的第一个阶段是(B ) 最上A.设计阶段B.情报阶段C.审查阶段D.抉择阶段17.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D ) 最下面A.梅约B.泰罗C.巴纳德D.麦克雷戈19.属于教育制度的潜功能的是(A ) 最下面A.社会控制功能B.社会选择功能C.文凭功能D.实现社会化的的功能20.在中国的社区研究中,李景汉和晏阳初主持的是(C ) 中间A.江村调查B.易村调查C.定县调查D.清河调查21.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被称之为( B) 最下A.阶层B.阶级C.社会分层D.等级22.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B ) 最上面A.马克思B.戴维斯和莫尔C.伦斯基D.达伦多夫23.索罗金把社会流动分为(C ) 下A.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C.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D.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24.在默顿的目标-手段适应方式类型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种方式是(C ) 下A.形式主义B.创新者C.退缩主义D.反叛25.对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的各个具体领域实现控制的形式是(A ) 最下面A.微观控制B.制度化控制C.外在控制D.习俗控制26.学校通过记过、开除等手段防治学生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这种控制形式是( D) 上A.宏观控制B.非制度化控制C.道德控制D.消极性控制27.社会问题是人们主观建构出来的,社会问题仅仅是人们对某种社会情况的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这种对社会问题的解释是(D ) 中A.社会病理学B.社会解组理论C.价值冲突理论D.社会建构理论29.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以分为( A) 下A.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B.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C.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D.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30.美国学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的研究属于(B ) 上A.模式变项论B.信息社会论C.后工业社会论D.风险社会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DE) 中A.斯宾塞B.马克思C.恩格斯D.涂尔干E.韦伯33.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主要表现在( ACE)下A.观察学习B.环境支持C.角色扮演D.制度发展E.知识积累34.社区的功能有(ABCDE ) 下A.经济生活B.社会化C.社会控制D.社会参与E.社会保障35.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偏差行为可以分为( BCDE) 中A.违法行为B.偏差行动C.偏差习惯D.偏差心理E.偏差文化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社会学本土化37.文化38.符号39.社区发展40.社会流动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41.简述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 区【圣才出品】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 区【圣才出品】

第十章 社 区1.什么是社区?社区有哪些主要功能?答:(1)社区的定义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②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③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2)社区的功能社区作为地方性的社会,它所包含的各个系统和单位都分别担负着与当地社会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功能。

一个完整的社区,其基本功能有经济生活、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等。

①经济生活功能a.社区的首要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

b.社区发展出各种经济组织,如农场、工厂、公司以及社区成员共同遵循的经济制度。

c.不同的社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组织形态和经济制度,例如传统中国农村的赶集、现代城市的超市购物等都是适合当地社区的经济活动方式。

②社会化的功能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例如家庭、邻里、学校、教堂。

事实上,每个人的社会化总是在这个或那个具体社区里进行的。

③社会控制的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a.可以通过正式的法律途径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形式来处罚社会偏差者;b.可以通过社区的舆论和团体的压力来促使人们遵守规范。

④社会参与的功能a.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这就是社区的社会参与功能。

b.实现社区参与功能的途径:第一,通过正式的政治途径,如参与竞选等;第二,通过各种自愿结合的社会团体来向社会表达关乎切身利益的共同要求,并争取解决有关的社区问题。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农村社会流动1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社会流动概述1.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这种变动可以是从一个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的转移,也可以是同一阶级或阶层内部在职业、活动空间上的变动。

社会流动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1)社会流动作为一个动态的分层体系,具有社会学方法论意义;(2)社会流动是一个宏观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它涵盖整个社会阶层在整个社会等级中的变化;(3)社会流动表现为单独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位置、角色和属性的变化,体现着社会成员关系的转变。

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发生在农村的社会阶层或社会成员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改变或身份改变。

它既可能是发生在农村的生活主体——农民身上的改变,又可能与农民无关,而只是流入农村的行动主体的改变。

2.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与流动机制(1)从现实情况看,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大致受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①在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②在中观层面,则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③在微观层面,则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如党员身份)。

前两种因素属于先赋因素,后一种属于自致因素即个人努力的结果。

(2)在影响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诸多因素中:①个人的自致性因素始终是支撑人们社会地位提升的基础性动因。

②制度性安排与代际传承作为先赋因素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地位获得。

③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流动的开放性影响因素增强。

(3)将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政策安排,与先赋-自致因素的关系进行交互分析,得出四种主要类型:①制度政策安排所导致的社会流动。

这种社会流动基本与先赋-自致因素无关。

②制度政策安排同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交互作用所导致的社会流动。

③制度政策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致因素)、支持自致因素(或先赋因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这种机制会对社会流动的方向产生某种调节性或扭曲性的影响。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制度1.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起源及其形成的基本途径?答:(1)社会制度的起源①社会哲学家的观点社会哲学家曾进行过许多探讨,如卢梭和杜林就分别用“社会契约论”和“暴力论”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

②社会学家的观点跟社会哲学家的看法不一样,一般都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需要。

由于对人类需要理解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完全一致。

a.萨姆纳和白拉德是从人的生理方面来理解人类需要第一,萨姆纳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四种基本需要,即饥饿、爱情、虚荣和恐惧:ⅰ.饥饿产生社会自存制度,如工业组织等;ⅱ.爱情产生社会自续制度,如婚姻、家庭;ⅲ.虚荣产生社会自足制度,如礼仪、娱乐等;ⅳ.恐惧产生宗教制度。

第二,白拉德认为,社会制度的基础深深地渗透到人类的本性之中,它是由需要满足的、明确的、持久的欲望而产生的。

他指出:ⅰ.家庭产生于人类繁殖和抚养孩子的需要;ⅱ.国家产生于生存的需要;ⅲ.宗教产生于对神灵的恐惧或某种好奇心;ⅳ.工业则产生于对商品的欲望。

b.结构功能学派的观点结构功能学派先驱人物运用个人和群体及其相互需要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认为社会制度建立在人类各种需要之上,并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服务。

其所说的人类需要不仅指人的生理需要,也指人的社会需要。

从人类需要的角度去探究社会制度的起源无疑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为适应一定条件下的人类需要而产生的。

但是,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人类需要上,忽略满足需要的手段和途径,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重大缺陷,即无法从根本上解释社会制度的变异性。

这也正是以上各种关于社会制度起源的解释无法令人完全信服的原因。

(2)社会制度形成的两条途径社会制度的形成,一般通过两条途径:①自发形成,即从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为制度a.民俗是指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自然化的趋同行为,这种行为并不被人们所觉察,而是自然而然的,缺乏约束力。

b.民俗的发展便形成民德。

民德是被人们觉察到的趋同行为,它不仅得到大众的公认,而且还成为个人的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圣才出品】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答: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以下几方面:(1)社会变革的需要①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其自身矛盾明显暴露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法国革命引起长时期的动荡,整个社会被混乱和失序困扰。

②工业和城市的兴起伴随着农民、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的大批破产,工人生活的极端贫困与资产阶级财富增长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引起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工人起义和罢工斗争一浪高过一浪。

③城市的不断扩张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拥挤、污染、噪声、交通等等,严重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广大知识分子阶层对资产阶级革命所宣扬的“理性王国”的结果也普遍感到失望,幻想破灭,代之以痛苦和怀疑。

④一些社会思想家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和评价,他们希望改善现有社会关系,恢复社会的秩序。

虽然他们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这种社会变革,但这种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①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和各种非科学学说,开拓了人们对宇宙的新认识,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远、广大的空间。

②自然科学对传统观念和神学体系的猛烈冲击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和成功,使社会思想家赞叹、效法,他们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为指导,提出了“自然的社会理论”。

③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自然科学的方法既可用于研究自然界也可用来观察和研究社会。

“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推动了对社会的研究,为具体描述社会现象的精确性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论。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①在17~18世纪思辨的历史哲学发展的同时,在自然科学实证研究的启示下,经验的社会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

这种研究的兴起出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首先是从社会统计发展出来的。

其次是对社会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社会研究的经验和资料,如英国法官约翰·霍华德的《英国和韦尔士监狱的状况》(1777年)、英国伊顿爵士的《贫民的状况》(1797年)等两部著作。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第六章农村政治6.1复习笔记一、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视角有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框架、新政治经济学视角、制度主义视角等。

1.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是西方研究地方政治变迁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范式,在这一理论范式指导下,对我国农村政治研究形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和“经纪人理论”。

(1)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从农村的角度来看,国家政权建设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政府结构和功能进行分化和组合。

②政府致力于改造传统社会的经济运行并直接干预村庄经济生活和财政制度的运行。

③警察、军队等暴力机构网络形成对全社会的威慑和监控。

④政府倡导并支持全民文化对村落文化的取缔。

⑤政府在社会各个领域追求控制和动员,以形成全面监控网络。

(2)“经纪人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基层政府代表国家与农民直接互动,因此基层政府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国家经纪人,代表国家利益。

②农民也需要代表自己利益的经纪人与国家博弈。

从这一角度来说,乡村干部应该是两种经纪人的组合。

③无论国家经纪人还是农民经纪人,一个关键点是要约束经纪人,使其真正代表委托者的利益,防止他们中饱私囊。

杜赞奇将国家借以统治乡村社会的“经纪人”分为两类:①“保护型经纪人”,他代表社区的利益,并保护自己的社区免遭国家政权的侵犯。

②“赢利型经纪人”,借用国家的支持,从中中饱私囊,鱼肉乡里。

2.新政治经济学视角新政治经济学是以政治和经济,或社会和个人,或国家和市场之间相联系、相交叉或相重叠的问题、现象和关系作为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框架。

黄宗智:半无产化和官僚化两个过程的交接,导致了村庄与国家之间新的矛盾。

由于国家政权的扩张和村庄共同体的衰落,地方豪霸和村级恶棍乘机崛起,使旧的国家、士绅和村庄的三角关系受到新的压力,最后导致一套完全不同的国家—社会关系和一个新的政治结构的出现。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8小题,每题8分,共64分)1.文化震惊2.迟发展效果3.越轨亚文化4.同龄群体5.社会组织6.集体行为7.刻板印象8.城市化二、简答题(3小题,每题12分,共36分)1.社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2.简述文化的特征。

3.简述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联系。

三、论述题(2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述科层制的特点,并分析现代社会多采用科层制管理的原因。

2.从社会安全阀制度谈谈你对社会控制适度的思考。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小题,每题8分,共64分)1.文化震惊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它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

2.迟发展效果答:“迟发展效果”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提出来的,是指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由于起步较晚、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所形成的特殊的发展过程。

这些“迟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②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3.越轨亚文化答:越轨亚文化是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

越轨亚文化反过来又成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虽被主流文化视为违法,但在犯罪团伙内的亚文化中却是被肯定的,受到同伙的赞扬。

因此,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4.同龄群体答: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同龄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当做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从而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圣才出品】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1.怎样理解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有着根本的缺陷?答:每一个社会都存在偏差行为。

但对于为什么会存在偏差行为,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解释。

(1)生物学解释的含义生物学解释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质,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2)生物学解释的发展①意大利军医隆布罗梭的研究最早的生物学解释是由意大利军医隆布罗梭在19世纪后期提出的。

他对意大利监狱里的男性犯人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些罪犯具有“野蛮种族所具有”的体态特征,这些人很像猿而不像人即“毛发系统发育不良;头骨容量低;前额后塌;高度发达的额窦;……;大耳朵。

”隆布罗梭认为,这种生理退化使他们“看上去就像罪犯”。

②美国学者谢尔顿的研究把体态和犯罪联系起来的著名理论来自于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谢尔顿的研究。

a.把人们的体态分为三种类型,并认为不同体型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第一,圆胖型的人倾向于安逸和舒适;第二,瘦长型的人倾向严肃和拘束;第三,健壮型的人则精力充沛和缺乏敏感。

b.谢尔顿通过对不良少年的观察研究,提出健壮型的人最可能成为罪犯,因为这种人容易发怒,从而作出犯罪行为。

(3)生物学解释的根本缺陷隆布罗梭和谢尔顿的生物学解释后来被证明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但类似的把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征与犯罪和偏差行为联系起来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并且和遗传研究相结合然而这些研究不能避免生物学解释的根本缺陷:①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②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2.阐述社会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和标签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社会学解释更强调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偏差行为的影响,而解释偏差行为的主要社会学理论有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和标签理论。

(1)失范理论①“失范”的概念“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概念,是指社会行为规范处于非常模糊不清或基本失效的一种社会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社会互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中山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社会角色分类有如下几种:①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②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③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④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

2.镜中我
答: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3.社会互动(华中农大2012、2010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交往,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4.合作(中财2008年研)
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主体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

合作性互动也是群体和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础。

一般来说,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合作各方有某种共同目标,否则就无合作的必要;②对于如何达成目标有基本共识;
③合作各方的行动相互配合;④合作各方要讲信用。

此外,能否顺利合作还受到互动各方个性特征和社交技能的影响。

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以及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5.集体行为
答:“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差的行为。

集体行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较低,主要表现在:它没有确定的可以遵循的行动规则,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没有明确的
指挥结构,也没有确定的组织形态,因此容易受情绪和外部偶然因素的影响,行动的目标和方式反复多变,行动的后果难以预测。

由于这些特征,集体行为常常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集体行为包含聚众、群众和公众三种基本形态。

从根本上说,集体行为是由于现有的社会制度或常规因某种原因失去效用,使社会互动失去指引和方向造成的。

由于没有指引和方向,集体行为的组织性、稳定性和秩序性都会比较低,卷入集体行为的人也会表现出平时所没有的一些特征。

6.戏剧论(戈夫曼)(人大2007年研)
答:戏剧论是指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理论与方法。

戏剧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社会生活就像是一出戏剧,我们出生进入日常生活舞台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和表演剧中的角色。

在这种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印象管理或印象整饰来管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通过使用一些表演技巧来展示自己的形象,从而控制对方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例如:人们在开始谈恋爱时会尽量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在求职面试时,会很注意自己的衣着与言行,希望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印象管理并不仅限于个人,家庭、公司、大学、体育团队、政府等几乎所有的群体都会在社会互动中进行印象管理。

戏剧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对社会互动的研究,但也有批评者认为,这一理论过于夸大了人类日常互动行为的表演性。

事实上,印象整饰并非互动行为的全部,不少时候人们会表现真实的自我。

7.常人方法论
答:常人方法学,又称本土方法论、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8.刻板印象
答: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我们关于事物或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假设及观念。

刻板印象是在人际互动中自我实现的,其产生和延续的机制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特征或听说这个人时,把看到或听说的转化成刻板印象,并希望这个人有特定的行为方式——我们根据我们的期望对这个人采取行动——从我们的行动当中,这个人知道了我们是怎样期望他(她)的——这个人的行为会改变以迎合我们的期望,由此刻板印象得以认证和强化。

常见刻板印象涉及性别、地域或种族、外表、年龄等诸多方面。

9.参照群体理论
答:参照群体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曼提出,用以表示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相对比的群体。

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认为个体往往将参照群体(即个体在心理上所认同的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也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标准。

10.标签理论(华中农大2010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
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11.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答:“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是默顿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托马斯提出的“情境定义”概念和理论,即“如果人们认为情境是真实的,这些情境就会变成真的”。

这一定理表明,人们不只对情境的客观方面有反应,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情境所具有的意义也有反应,一旦人们赋予情境某种意义,其随后的行为以及这一行为的结果将受这种意义的影响。

社会或公众型的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个体间或集体间互动所导致的预言。

默顿认为如果人们不认为情境是真实的,那么其结果也将不会是真实的;社会现实中自我实现预言的那种悲剧性的、常常是错误的循环,能够通过制度设计来打破。

12.表现性角色(吉林大学2005年研)
答:表现性角色是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角色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道德,实现着社会的稳定。

表现性角色的承担者往往对自己的事业抱有理想,怀有浓厚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

他们之所以履行角色的要求,主要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义务感,而主要不是着眼于报酬。

13.角色认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14.角色距离(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

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15.角色混淆(中财2010年研)
答:角色混淆即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角色混淆使得角色扮演无法顺利进行。

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联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1)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含义
①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