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鉴赏 文档
咏物诗赏析MicrosoftWord文档
![咏物诗赏析Microsoft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11e8532bd64783e09122bd2.png)
初三语文诗歌复习学案(咏物诗)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二、咏物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1)拟人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侧面烘托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白莲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3)托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4)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5)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
【精品文档】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语言特色
![【精品文档】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14c5d4f3169a4517723a37d.png)
(6)慷慨悲凉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 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 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是忧国忧民、感时伤乱,又含思悲壮、出语高 昂的志士.
(7)沉郁顿挫
特点: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 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深沉的忧郁色彩 和悲剧气氛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 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 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 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 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 绿肥红瘦。
委婉含蓄—— 像一位怀春的名门淑女
(5)雄浑奔放 特点 :直率而有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 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 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残风 晓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 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 为之绝倒。
第二步:结合原诗,具体分析(用诗中 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分析感情,塑造形象(指出表 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 明白晓畅 简练生动 平淡质朴 华美绚丽 委婉含蓄 沉郁顿挫 深沉凝重 豪迈旷达 雄奇豪放 婉约细腻 慷慨悲壮
高中语文经典诗歌赏析及注释
![高中语文经典诗歌赏析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4b13143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0.png)
表现手法多样:高中语文经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多样,包括比喻、拟人、象征等,这些手法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的 主题和情感。
高中语文经典诗歌赏析
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故乡 深深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
添加标题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早晨,展现了春天的清新、美丽和生机勃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 生动的语言,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添加标题
注释解析:这首诗的注释主要包括对诗歌中出现的具体景物和意象的解释,以及对诗人所表达情感的解 析。通过对注释的解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添加标题
高中语文经典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优秀教 材。
学习高中语文经典诗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 豪感。
语言优美:高中语文经典诗歌的语言精练、富有韵律感,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情感真挚:高中语文经典诗歌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和意象,掌握诗歌的节 奏和韵律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 人文素养
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定期收集学生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经典诗歌的拓展阅读
《静夜思》- 李白
艺术性:诗歌应 具有较高的艺术 表现力,能够给 人以美的享受。
代表性:诗歌应 具有代表性,能 够反映某一时代 或某一作家的特 色。
难度适中:诗歌 的难度应适中, 易于高中生理解 与欣赏。
高中课外古诗词鉴赏文档
![高中课外古诗词鉴赏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ff160486bec0975f565e294.png)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全国卷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3】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西卷】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酿。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天津卷】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精选-唐诗鉴赏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歌鉴赏-word文档
![精选-唐诗鉴赏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歌鉴赏-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21096e389eb172ded63b75a.png)
唐诗鉴赏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歌鉴赏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
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
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鉴赏-word文档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鉴赏-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eda103aa216147916112809.png)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鉴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
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杜甫登楼赏析
![杜甫登楼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8eb0c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5.png)
杜甫登楼赏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杜甫登楼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作,该诗描绘了作者登高远眺,感慨人生沧桑的壮丽景象和深刻思考。
这首诗被广泛认为是杜甫晚年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杜甫悲愤壮怀的诗歌风格。
杜甫登楼诗作中,作者通过登高远眺的方式,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社会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若使新诗弄清曲,时时明月照高台。
”这几句诗展示了杜甫对自己过往的惆怅,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冀和对文学创作的向往。
杜甫在诗中展现了对自己身世和境遇的深刻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前途的担忧和对文学事业的热情。
杜甫登楼这首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自身心境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的内心世界。
杜甫对于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的反思,贯穿于整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和正义的钟情,对于温酒斗花和名利场上的诱惑的深切厌恶。
在诗中,杜甫常常用“百年之后”来表达他对于个人和社会命运的无奈和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人的期望和思念。
杜甫登楼这首诗作,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社会变迁的感慨和思索。
这首诗作以杜甫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纷繁复杂,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无常,同时也呈现出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探索。
这首诗作自问自答,掷地有声,被人们广泛传颂和传扬,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
第二篇示例: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豪放、真切、直白而著称,对中国古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登楼》一诗更是被人们传颂不已,成为了中国古代经典诗篇之一。
杜甫《登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高楼,俯瞰景色,心情澎湃的场景。
诗的开头就表现出诗人对高楼的向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是一个非常壮阔的场景,白天已经接近尽头,黄河滚滚向东流去,这种壮观的景象让诗人感到无限的豪情壮志。
接着,诗人描述自己登楼远眺,看到了天边,看到了云雾飘渺的风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望洞庭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简析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
诗人借助“黄鹤”、“白云等意象所传达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真谛的思考。
前四句诗好就好在它是因黄鹤楼而触发的,不能移于别处。
它是自然而成,如冲口而出一般,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
它是形象化的,并没有将思想和盘托出,却能让人低回思索于无穷。
这样写,虽然没有具体描绘黄鹤楼的形态,却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风貌。
诗的后四句转换角度,写登上黄鹤楼俯视江汉所见所感。
诗人居高临下,如从天上观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及。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
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
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
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
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
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
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
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说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析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
也以豪迈和悲壮的风格为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当时诗人年事已高,又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自然会想起很多往事。
人生百年,匆匆而过,回首往事,虽如过眼云烟,但也不免感慨颇多。
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等等等等,难免纠缠着诗人的思绪,一幕幕活跃在诗人的眼前。
诗歌鉴赏方法: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