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专题河口海岸带
河口与海岸带地理环境演变研究
河口与海岸带地理环境演变研究河口和海岸带地理环境的演变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河口是河流与海洋相交的地带,海岸带则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
这两个地理单元的演变对于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河口的地理环境演变。
河口的形态和河流特性密切相关。
在泥沙充沛的情况下,河口往往会呈现三角洲的形态,例如黄河口。
黄河的泥沙极其丰富,进入海洋后会沉积形成大量的沙洲和沉积扇,最终形成三角洲。
这些沙洲和沉积扇会隔离河流和海洋,形成内湾和海滩。
而当河流的泥沙含量较低时,河口则呈现沙嘴或沙滩的形态,例如中国的长江口。
长江的泥沙相对较少,进入海洋后主要沉积以河流的冲刷力为主,形成长长的沙嘴延伸进海洋。
河口的地理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河流中大量的泥沙和沉积物往往以悬浮态进入海洋。
当人类进行大规模水利工程、水电站建设等活动时,会改变河流泥沙的输送和沉积过程,进而影响河口的地理环境演变。
此外,河口地区的土地开垦、港口建设和河道整治等人类活动也会对河口地理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对河口地理环境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共同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海岸带的地理环境演变。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地理环境演变主要受到海洋动力学过程和陆地形态变化的影响。
海岸带的主要形态包括海蚀平原、海滩和礁滩等。
当海岸受到风浪和海流的冲击时,海蚀平原会逐渐形成。
而当沉积过程强于侵蚀过程时,海滩和礁滩会逐渐形成。
海岸带的地理环境演变也与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关。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日益凸显,例如海岸城市的快速发展、港口建设、海洋资源开发等。
这些人类活动不仅会改变海岸带的自然地貌,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包括沙滩消失、海岸侵蚀、生态系统破坏等。
因此,进行海岸带地理环境演变研究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河口和海岸带地理环境的演变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021届高考地理微专题】潮沟与海岸线含答案
9.B全球气候变暖后,海水水位上升,近海潮沟盐度上升,耐碱性植被将向盐度低的区域进行推进,耐盐碱性差的植被先被演替,故该潮沟垂直方向植被演替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丁、乙。
A.不利于港口建设B.导致海水倒灌
C.使黄海面积缩小D.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月球等天体的引力导致海水周期性涨落等原因,在杭州湾形成了闻名天下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为最佳现潮时间。下图示意杭州湾海岸4世纪以来的变化过程。
9.除潮汐作用外,影响杭州湾北岸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还有
①海浪侵蚀②西北季风③河流侵蚀④东南季风
7.图示潮水主要流动方向为
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北向南D.自南向北
8.甲植被可能为
A.碱蓬B.大穗结缕草C.獐毛D.白茅草
9.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潮沟垂直方向的植被演替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D.丙,乙,甲、丁
潮沟是在沙泥质潮滩上因潮汐涨落冲刷形成的冲沟,其发育程度对芦苇(淡水植物)、碱蓬(耐盐碱,但盐度一般不超过1.6%)和光滩等景观影响较大。1996年黄河因人工改道向北入海,甲区域芦苇和碱蓬不断死亡和萎缩,退化为光滩,且潮沟变长、密度变大。图3为2016年黄河入海口湿地景观分布图。
4.【解析】读图,1900年海岸线到1971年海岸线只有部分向陆地推移,两侧海岸线1900年和1971年重叠,说明没有变化,故A错误;1982—1987年以及1987—1991年海岸线也有重叠位置,故C、D错误;1971—1982年海岸线无相交,且向陆地推移,故B正确。
5.【解析】近百年来,尼罗河海岸线整体向陆地推进,说明尼罗河下游泥沙堆积物减少或者海水侵蚀增强;泥沙堆积物的减少则是因为上游修建大坝后泥沙沉积,入海泥沙减少。故选C。
最新地理微专题河口海岸带(共16张PP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新课标I卷 10,11题 – 共8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
考查河口三角洲变化过程及原因
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 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 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 面两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情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明确流水作用、海水作用。 结合材料和老师讲解,理解流水
2 作用、海水作用对河口海岸带的 影响。 通过典型考题,总结归纳出流水
微专题
河口海岸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omakorabea______
朱广行
考查背景
河流入海口的海岸地区人口、 城市和产业活动更加密集, 而且海陆的交互作用更加显 著和强大。这一地区是河流 和海洋的共同作用地带,具 体表现在即有河流的堆积和 侵蚀作用,也有潮汐和海浪 的侵蚀与堆积作用,两个的 强弱此消彼长,同时也引起 了海退与海进、陆进与陆退 的变化。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D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B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34 海岸线 带详解
2022地理微专题训练34 海岸线一、单选题1.有关海岸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B.海岸线位置固定不变C.海岸的发育过程主要受海浪和潮汐的影响D.海岸带的范围由低潮水位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答案】A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A正确;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B错误;广义的海岸带是指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D错误。
海岸是海洋的波浪、潮汐、海流、生物因素和陆上的基岩、河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C错误。
故答案选A。
下表为“2000-2012年中国北方海岸线长度(km)统计表”,下图示意“2000-2012年引起北方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对表中2005-2010年四省市数据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A.海岸线长度均逐年增加B.河北海岸线长度增加最少C.天津海岸线长度增速最快D.北方海岸线整体呈后退的趋势3.人类活动是中国北方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图中①最可能是A.港口建设B.泥沙淤积C.旅游发展D.海洋污染2.C依据表中数据可知,山东省海岸线长度先减少,后增加;山东海岸线长度增加最少;天津海岸线长度增速最快;北方海岸线整体呈增长的趋势。
故C正确,A、B、D错误。
3.A人类工程建设是中国北方海岸线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港口建设、渔业设施建设以及盐场建设分别占前三位,故A正确。
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其变化强度可以用某一段时段内海岸线长度的年均变化百分比来表示。
海岸线变佗直接影响潮间带滩涂资源量及海岸带环境,将引起海岸带多种资源与生态过程的改变,影响沿海人民的生存发展。
下图为2000~2012年中国北方海岸线长度变化强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北方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是( )A.2005-2008年B.2008-2010年C.2010-2011年D.2011-2012年5.2005~2011年是天津市海岸线的集中变化时期,主要原因是( )A.港口以及经济区建设B.气候变暖,海水入侵C.月球引力,潮起潮落D.海河人海,泥沙堆积6.人类活动导致海岸线的变化,可以( )A.改善滩涂盐碱成份B.减少海洋环境污染C.提高海洋鱼捕获量D.扩大生产活动范围4.C 北方海岸线长度变化应看整体那条线,从图中可读出2010-2011年变化最剧烈,C正确。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五讲(三)自然环境变迁:河口与海岸线以长江口、珠江口为例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是由几条河流各自从不同的方向注 入,并沿着原来星罗棋布于海湾内的孤丘岛屿边缘沉积,而 呈“镶嵌式”的发展。
6000年前珠海为孤悬在珠江口外的一群海岛,主体是五桂 山、黄杨山、(唐家西北)淇澳、三灶、横琴等大小海岛。 珠三角尚未淤积至此,珠海与其之间为一大海湾,属河 口——海岛地貌。
唐 天宝十年(751年)
3、崇明岛
唐时长江口涨出东、西二沙,为崇明岛雏形;12世纪增 为三沙,称为崇明沙;五代改为崇明镇;南宋时设立崇 明洲;明代为崇明县。
吴越显德元年(954年)
政和元年(1111年)
嘉定十年(1217)
至顺元年(1330)
历史上江南地区行政区划的设置
万历四十五年(1617)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 第五讲(三)自然 环境变迁:河口与 岸线以长江口、珠江口为例
一、长江口
七万多年前,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最后一次冰期——玉木冰 期,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海退,到近两、三万年前,海面降到 最低点,约比现在的海面低一百多米。由于海面的下降,使 很多为海水分隔的陆地连接起来。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上涨,发生了全球 规模的大海浸。到五、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 世界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达数百公里, 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 东海和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东部滨海 平原如天津、上海还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 角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1、海岸变迁的原因
河流搬运泥沙的沉积 河口三角洲的重力沉降:河口三角洲地貌是在河流、潮汐
和波浪等三大动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输沙量较大的河 流,随着三角洲的不断向海延伸和河流动力的影响日益向 海扩大,河口滨岸地带可逐渐表现为由河流作用占优势。 海面上升和滨面后撤过程中,低海面位置时的古海岸泥沙 在波浪作用下也随之向陆搬运和沉积。 贝壳堤代表海岸线长期稳定的一种状态。
地理微专题河口海岸带(共16张PPT)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C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
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B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2016年新课标I卷 7,8,9题 – 共12分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D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B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 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 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 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 堤的分布。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D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探究二
河口三角洲
总结:河流堆积地貌形成条件
河流堆积地貌形成条件 (1)河流携带泥沙 (2)流速变慢
问题:三角洲是怎样形成的?
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由于水 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 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沉积在河口前方 形成
思考:河口三角洲的发育,还应考虑哪些方面?
河口地区海浪侵蚀、洋流、河口外水下 坡度、地壳运动等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微专题:海岸地貌
原理突破,思维建模
2.探究海岸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位于深圳市东南部的大鹏半岛(图1)海岸地貌类型齐全。
(1)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突破定向思维束缚 试题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即“除旧布新,破而后立”。两组试题都在着力打 造具有认知梯度与挑战性的试题情境,意在打破学生的原生认知结构与思维模式, 让学生在解决新情境、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原生认知与思维的迭代,进而实现 创新性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的达成,从而避免学生陷入定向思维的窠 臼;两组试题选材均源于反映学科研究前沿的学术资料,并在组织、优化试题情 境中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团队连续多年海平面或海岸线变化的实测数据,旨在引导 学生能够像从事创新工作的地理学家那般进行思考,突出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 结构不良的地理信息时,敢于大胆推测和设想并能进行周密论证的科学创新素养; 如全国甲卷第7~8题以海岸线变化创设探究型学习情境,突出对海岸线、湖泊 演化特点的考查,旨在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证据来论证、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 和演化过程,意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批 判性思维。如全国乙卷37题在构建情境时“先入为主”,为学生展现了美国阿 拉斯加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处两地多年连续海平面变化的不同趋势,让学生于审 题过程中自然生成与固有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相背离的地 理事实认知,学生只有在打破原先固有认知的基础上,并利用试题情境提供的 “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冰盖消融”等关键点生成新的思维结构,做 到除旧布新,破而后立,最终实现对试题设问的正确化解,此举意在培养学生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以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2022高考地理专题十九 海岸线(海岸带)(含答案解析)
微专题十九海岸线(海岸带)【点拨高考】海岸带的面积在地球上虽然不大,但却非常重要,是世界上人口、城市、各类产业最集中的地带,同时也是海洋和陆地两大自然环境交汇的地带。
海岸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受到了陆地和海洋的共同影响,但两者影响的强度是有差异的,具体地点就要具体分析。
河流入海口的海岸地区人口、城市和产业活动更加密集,而且海陆的交互作用更加显著和强大。
这一地区是河流和海洋的共同作用地带,具体表现在即有河流的堆积和侵蚀作用,也有潮汐和海浪的侵蚀与堆积作用,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同时也引起了海退与海进、陆进与陆退的变化。
【知识梳理】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定义: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
地质历史时期的海岸线,称古海岸线。
海岸线分为岛屿岸线和大陆岸线两种,但海岸线不是一条线。
受潮汐作用、洋流、波浪作用等因素,海平面在不断变化,因此海岸线也在变化着。
联合国2001年6月《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工程》将海岸带定义为“海洋与陆地的界面,具体边界为位于平均海深50ni与潮流线以上50m之间的区域,或者自海岸向大陆延伸lOOkni范围内的低地。
我国定义:海岸线是海陆分界线,在我国系指多年大潮高潮位时的海陆界限。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更确切的定义是海水到达陆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
随潮水涨落而变动。
由于受到潮汐作用以及风暴潮等影响,海水有涨有落,海面时高时低2.分类选Bo【8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台湾岛东海岸城市较少,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台湾岛东海岸平原面积小,故堆积形成的海岸少,珊瑚碎片沙滩、沙丘海岸、滩地海岸少;多砾石滩和岩岸广布的断层海岸,A正确;应选A。
【点睛】此题考查区域自然特征的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9.以下海岸类型中多优良港址的是()基岩海岸B.淤泥质海岸C.生物海岸D.砂质海岸【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砂质海岸主要以堆积作用形成,地形平坦、海岸线平直,并不适合港口选址。
山东省新高考高三三轮冲刺微专题:河口地貌与海岸地貌课件(共28张PPT)
• 生物海岸地貌。为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特有的海岸地貌类型。 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 生物残骸的堆积,构成了珊瑚 礁海岸地貌,主要分为岸礁、 堡礁和环礁三种基本类型。岸 礁与陆地边缘相连,并从陆地 向海方向生长。
• 3.结合有关知识,读下图回答 相关问题。
• ⑴分别说出图中海峡东、西海 岸主要的海岸类型,并说明判 读理由。
• 考点二:河口地貌
• 河流的入海口称为河口。影响河口形态的主要因素有:
• ①河流的流量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 ②河流所携带的碎屑物含量和碎屑物的成分;
• ③海水的含盐量和其他电解质的含量;
• ④海流、波浪、潮汐等海洋水动力的特征;
• ⑤全球海平面的变化特征;
• ⑥构造运动。
⑦人类活动
• 在诸多的因素中,河流所携带碎屑物质的含量和构造运动的特征是起 主导作用的因素。虽然河口的形态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但依然可以 分成两种最基本的类型:三角洲和河口湾。
• 潮控三角洲即潮汐作用主导的三 角洲,潮汐作用远远大于河流作 用,泥砂受潮汐作用破坏和改造。 整体表现为外形受港湾形态控制, 常发育裂指状潮汐砂坝以此区别 于其他类型三角洲。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 河口三角洲是海陆交互作用的产物, 既受陆地径流输沙的影响,又受潮 汐、风浪、洋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 影响。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 1128-1855年南徙(改道)时带来 巨量泥沙堆积形成,近年来专家对 原水下三角洲受侵蚀后的泥沙进行 了研究。
• 参考答案:
• (1)北岸线向陆地凹,南岸线向海洋凸。
• (2)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海浪向北偏折,使北岸易于受侵蚀;夏 秋季节,盛行东南风,北岸成为迎风岸,也易遭受海浪的冲刷。
9第4章 河口与海岸(100918)
4.3 粉沙淤泥质海岸
1、 潮间带沉积动力过程
在粉沙淤泥质海岸的前沿地带基本都发育有坡 度平缓、宽度不一的淤泥质潮坪。潮坪的发育除了 与沿岸泥沙来源有密切关系以外,还取决于该海区 的潮沙和波浪的性质。
潮流是塑造潮坪(潮滩)的主要动力因素。在 一个潮周期内,潮间带的水位和流速变化一般是不 一致的,最大流速常常出现在涨落潮中间前后,涨 潮水流沿坡上溯至中潮坪时,水流速度接近最大值。 之后,进入减速过程,潮水涨至高潮位已是强弩之 末了。落潮时,流速由小增大,潮流速度未达最大 值,潮水己退至中潮坪附近。
4.3 粉沙淤泥质海岸 2、碎屑潮坪沉积
沉积物特征——(2)中潮坪有一半 的时间被海水淹没,悬浮沉积与推移质沉 积的量近乎相等,从而产生砂、泥互层。 常见脉状层理或透镜状层理。生物扰动构 造中等发育。(3)低潮坪被海水淹没的 时间较长,沉积物多为砂,发育羽状交错 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4.3 粉沙淤泥质海岸 2、碎屑潮坪沉积
4.3 粉沙淤泥质海岸 2、碎屑潮坪沉积
潮下带:指平均低潮线(或平均大潮 低潮线)以下的近岸浅滩,外界一般以波 浪开始破碎的地方为界,大致在平均海面 以下12m—15m的深度处。在沿岸泥沙来源 充沛的条件下,潮上带淤积较为缓慢,潮 间带和潮下带淤积都比较迅速,导致这三 个地带由陆向海依次演替。
4.3 粉沙淤泥质海岸 2、碎屑潮坪沉积
潮间带:指平均高潮线和平均低潮线之 间的地带。在潮差大的海岸有时也以平均大 潮高潮线和平均大潮低潮线为其上、下界限。 潮间带在横向上可以区分为下列亚带:平均 大潮高潮线与平均小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为 高潮滩,平均小潮高潮线与平均小潮低潮线 之间的地带为中潮滩,平均小潮低潮线与平 均大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为低潮滩。
河口海岸带水文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PT教学课件
12
10.(2015年全国2)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0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10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 重的经济损失。
① M靠近河口,距 海近,地势低平。
② 全流域径流均汇 集到M城附近入 海。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0°E
20°E
图6 0°
500
50 0
N
200
M
G
河流
500 等高线/m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1
(2014新课标2卷)36.(22分)河 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 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 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 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 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 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图8)。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 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 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 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 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 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 海水富营养化。
图8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2015年全国2)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
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
完成7~8题。 图4
7.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D
微专题:海岸线的变迁
D 时期,该区域( )
A.海岸线持续向海洋推进 B.地壳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潮间带: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 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从海 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 始,到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的 水面,之间的范围。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 着在硬底物表面、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 夹层是因为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而形成的。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 区牡蛎礁分布(下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下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丁坝的作用:阻碍沿岸流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促进坝田淤积,形成新的海 滩,达到保护海岸的目的。
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 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 岛。“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2)分析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向海移动的速度 变化,并说明其原因。(6分)
变动: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 原因: ① 黄河改道,不再夺淮入海,河口缺乏
新的泥沙来源(堆积减弱); ② 海岸线多河流沉积物,质地松散,易
受海浪侵蚀(侵蚀加强); ③ 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
10米等深线向陆 地移动,表明海 岸受到了侵蚀
点拨:材料中“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由1128~1855年期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 海所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表明该三角洲已经废弃,原因是1855年之后黄河改道,不再 夺淮入海,无法给该河口带来新的泥沙。
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当地河流经常泛滥,
概述-河口海岸环流参考资料
POM 模式在河口湾污染物质输运过程模拟中的应用管卫兵1 ,2 ,3 ,王丽娅1 ,潘建明3 ,董礼先2 ,3河口湾兼具河口和湾双重特征:上游有淡水输入而整体的动力条件又相对较弱,造成的结果是水体的垂向混合差,层化现象明显;淡水在上层由主水道快速向外倾泻,咸水则从下层入侵湾内,即在纵向剖面存在一个余环流. 由于受冲淡水和地形的共同影响,河口湾的水平流路也复杂多变. 由此可知,河口湾的流动具有很强的三维结构,任何一种二维模式(水平或垂向)都不可能正确反映这个结构. 出于计算量和简单性的考虑,过去常常使用水平二维模式来进行环境评价研究,但是由于其不能反映出表层冲淡水相对快速下泻这一重要特征,故得出的结果过于保守,计算获得的污染物质在河口湾内的滞留时间往往较实际要长.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必须使用三维数值模式,而将广泛应用的普林斯顿海洋模式( POM) 用作水动力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河口湾水交换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港湾环境容量的大小. 在河口湾内,潮流振幅和迟角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导致相邻水体之间交换的主要原因. 此外,余环流在水交换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欧拉余流是指海域内某确定网格点上隐含在流动中的非周期性成分,它由斜压余流、风生余流和潮余流3 部分组成. 欧拉余流反映了在潮汐作用下,水体的长期平均迁移趋势,因此可作为讨论某特定海区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海湾水交换问题的本质是湾内水体在流场中的对流一扩散问题。
因此对流一扩散型的数值模型在物理上与海湾水交换问题更加一致。
水交换问题主要关心的是湾内水在水平方向上的混合和弥散问题,但影响海湾水体的水平混合和弥散过程的因子中有许多是非水平二维的,如重力余环流、水体层化和潮振荡的垂向剪切等影响海湾水体的水平混合与弥散混合因子都是垂向结构的。
一般来说,这些垂向结构的因子在河口和近岸海湾混合中是重要的(Rseher,1972;Dyer,1974:ehatwin,1976)。
高三地理复习河口海岸带学案设计
河口海岸带原创:老丁老丁侃地理从近几年的高考卷来看,河口海岸带是必考的地方,今天,我们就结合几组模拟题和高考题,做一个关于河口海岸带的小微专。
海岸带的面积在地球上虽然不大,但却非常重要,是世界上人口、城市、各类产业最集中的地带,同时也是海洋和陆地两大自然环境交汇的地带。
海岸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受到了陆地和海洋的共同影响,但两者影响的强度是有差异的,具体地点就要具体分析。
我们今天做个小微专,把海岸带再缩小一下,缩小到河口地区。
河流入海口的海岸地区人口、城市和产业活动更加密集,而且海陆的交互作用更加显著和强大。
这一地区是河流和海洋的共同作用地带,具体表现在即有河流的堆积和侵蚀作用,也有潮汐和海浪的侵蚀与堆积作用,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同时也引起了海退与海进、陆进与陆退的变化。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7. 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这是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白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白壳堤距离海岸线的距离变大。
根据上题结论,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白壳堤,所以A项错了;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从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
地理复习小专题:河口三角洲与海岸线变迁——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例
(2019年全国1)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
(2012年浙江)材料一:图1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P
P 冬枣产地
(1)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 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5分) 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2分)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 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3分)
P 冬枣产地
理化建议。(4分) 鲁尔区
大力发展海洋农业;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加大科
技投入,改造石油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
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
二、河口海岸带地区的开发与保护
材料一:图1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三: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 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 盐碱含量。 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 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 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 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 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图2为暗管排 盐碱示意图。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地形
入海 泥沙
地壳 运动
气候 水文 植被
流量 植被
海平面 土壤
一、三角洲的消长与海岸线变迁
黄河入海口段故道示意图(所注年份为故道曾为主河道的时间段)
1855年海岸线 1972年海岸线 1976年海岸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亚马孙河口 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要求: 独立思考 后 可小组讨论 展示答案前 要有分析思路
14
降水均匀,植被好 纬度高
流经平原,易沉积 地壳沉降
潮汐、洋流作用强
思维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含沙量小
输沙量小
泥沙来源少
水下地形 河口外动力
泥沙沉积少
无明显 三角洲
15
答案展示 成因
亚马孙河口地带位于地壳沉降区域; 流域内降水均匀,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加上河流流经广阔的平 原地区,泥沙中途沉积,河口输沙量小。 河口地带潮汐作用强,泥沙不易沉积; 有暖流经过,泥沙被大量带走,沉积作用弱。
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D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015课标Ⅰ,11,4分)推测1992—1997年期间 B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8
探究一
下游河床形态
9
思考:近岸海水作用与流水沉积作用的关系?
7
2015年新课标I卷 10,11题 – 共8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 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 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 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 面两题。
考查河口三角洲变化过程及原因
(2015课标Ⅰ,10,4分,)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
思考:河口三角洲的发育,还应考虑哪些方面?
河口地区海浪侵蚀、洋流、河口外水下 坡度、地壳运动等
12
河流堆积地貌形成条件
植被 流速 (1)河流携带来泥沙 流量
流域内土质性质
流域内降水强度和频度
(2)流速变慢
地形平坦 河道变宽 河道弯曲 障碍物的阻挡 入湖口和入海口处,湖水、海水顶托
13
阅读材料
亚马孙河全长6440千米,流域面积 70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流量最 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 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河口地带地 壳沉降,涌潮明显,常形成1.5—2. 44米高的大潮。每当大潮来时,其 声传至数公里之外,气势磅礴,景 色壮观。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C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
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B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5
2016年新课标I卷 7,8,9题 – 共12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 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 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 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 堤的分布。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D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2
考情分析
3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明确流水作用、海水作用。 结合材料和老师讲解,理解流水
2 作用、海水作用对河口海岸带的 影响。 通过典型考题,总结归纳出流水
3 作用、海水作用对河口海岸带影 响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4
2016年新课标I卷 7,8,9题 – 共12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 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 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 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 堤的分布。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D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B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B.河口鱼类资源减少
C.黄金海岸海滩退缩
D.堤坝南侧泥沙堆积
11
探究二
河口三角洲
总结:河流堆积地貌形成条件
河流堆积地貌形成条件 (1)河流携带泥沙 (2)流速变慢
问题:三角洲是怎样形成的?
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由于水 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 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沉积在河口前方 形成
(1)河流处于汛期:流水沉积显著,入海泥沙多, 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 (2)河流处于枯水期:流水沉积作用弱,入海泥沙 少,海水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
10
阅读材料
特威德河是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河流,
它为捕鱼业和商贸业提供了一个避 风的港口。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 府在特威德河河口修建了两座堤坝
16
微专题
河口海岸带
朱广行
1
考查背景
河流入海口的海岸地区人口、 城市和产业活动更加密集, 而且海陆的交互作用更加显 著和强大。这一地区是河流 和海洋的共同作用地带,具 体表现在即有河流的堆积和 侵蚀作用,也有潮汐和海浪 的侵蚀与堆积作用,两个的 强弱此消彼长,同时也引起 了海退与海进、陆进与陆退 的变化。
6
2016年新课标Ⅱ卷
9,10,11题 – 共12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 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 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 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 冲刷河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 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 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 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 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 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 9~11题。
(下图),结果给当地环境带来了 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此完成11-12 各题。
11.特威德河河口修筑堤坝是为了 A
A.减少泥沙堆积,保证河口通航能力
B.拓宽通航航道,提高船只通行速度
C.增加停船泊位,扩大港口的吞吐量
D.减小风浪影响,保障船只通航安全
12.特威德河河口堤坝的修建,产生的负面影
响是
C
A.海水倒灌频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