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算法实现示例
信息学奥赛——排序算法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排序算法一、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1. 基本思想:每次将一个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数列中的适当位置,使数列依然有序;直到待排序数据元素全部插入完为止。
2. 排序过程:【示例】:[初始关键字] [49] 38 65 97 76 13 27 49J=2(38) [38 49] 65 97 76 13 27 49J=3(65) [38 49 65] 97 76 13 27 49J=4(97) [38 49 65 97] 76 13 27 49J=5(76) [38 49 65 76 97] 13 27 49J=6(13) [13 38 49 65 76 97] 27 49J=7(27) [13 27 38 49 65 76 97] 49J=8(49) [13 27 38 49 49 65 76 97]Procedure InsertSort(Var R : FileType);//对R[1..N]按递增序进行插入排序, R[0]是监视哨//Beginfor I := 2 To N Do //依次插入R[2],...,R[n]//beginR[0] := R[I]; J := I - 1;While R[0] < R[J] Do //查找R[I]的插入位置//beginR[J+1] := R[J]; //将大于R[I]的元素后移//J := J - 1endR[J + 1] := R[0] ; //插入R[I] //endEnd; //InsertSort //二、选择排序1. 基本思想:每一趟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数列的最后,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2. 排序过程:【示例】:初始关键字 [49 38 65 97 76 13 27 49]第一趟排序后 13 [38 65 97 76 49 27 49]第二趟排序后 13 27 [65 97 76 49 38 49]第三趟排序后 13 27 38 [97 76 49 65 49]第四趟排序后 13 27 38 49 [49 97 65 76]第五趟排序后 13 27 38 49 49 [97 97 76]第六趟排序后 13 27 38 49 49 76 [76 97]第七趟排序后 13 27 38 49 49 76 76 [ 97]最后排序结果 13 27 38 49 49 76 76 97Procedure SelectSort(Var R : FileType); //对R[1..N]进行直接选择排序//Beginfor I := 1 To N - 1 Do //做N - 1趟选择排序//beginK := I;For J := I + 1 To N Do //在当前无序区R[I..N]中选最小的元素R[K]//beginIf R[J] < R[K] Then K := Jend;If K <> I Then //交换R[I]和R[K] //begin Temp := R[I]; R[I] := R[K]; R[K] := Temp; end;endEnd. //SelectSort //三、冒泡排序(BubbleSort)1. 基本思想:两两比较待排序数据元素的大小,发现两个数据元素的次序相反时即进行交换,直到没有反序的数据元素为止。
一1排序格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一1排序格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关于排序算法的概念和重要性。
排序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将一组元素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的过程。
排序算法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在图书馆中对书籍进行排序、在电子商务网站中对商品按价格进行排序等。
通过正确选择和实现排序算法,我们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优化数据的组织结构、提高搜索的速度等。
因此,对于程序员和计算机科学家来说,掌握不同的排序算法和其应用场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排序算法、它们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 文章引言: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2. 正文内容:分为介绍排序的概念、排序算法的分类以及排序算法的应用三个部分。
介绍排序的概念部分将解释排序的定义、原理和作用;排序算法的分类将介绍不同种类的排序算法及其特点;排序算法的应用将探讨排序算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结论部分:总结排序算法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讨论排序算法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方向。
展示排序算法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引领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
以上是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您完成长文的撰写。
1.3 目的排序算法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主要目的是对一组数据进行有序排列。
通过学习排序算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基本原理,提高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排序算法的研究和应用也对提高计算机程序的效率和性能至关重要。
在大数据处理、搜索引擎、数据库操作等领域,排序算法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资源利用率。
因此,深入了解和掌握排序算法,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系统性能,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讨论,我们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排序算法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场景,进一步认识其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对排序算法研究的兴趣,为读者深入学习和应用排序算法打下基础。
堆栈平衡原理
堆栈平衡原理堆栈是一种数据结构,它按照“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LIFO)的原则进行操作。
简单来说,堆栈就像是一个垂直摞起来的盘子,你只能在最顶层放置或者取走盘子。
当你往堆栈中添加一个元素时,它会被放置在堆栈的顶部;当你从堆栈中取走一个元素时,它会从堆栈的顶部被移除。
堆栈的两个基本操作是“推入”(push)和“弹出”(pop)。
堆栈平衡原理指的是在进行堆栈操作时,保持堆栈的平衡状态。
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推入和弹出操作时,堆栈的元素数量必须保持平衡,不能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如果堆栈不平衡,就会产生错误。
为了更好地理解堆栈平衡原理,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表达式,其中包含了括号:“((()))”。
我们可以使用堆栈来检查这个表达式中的括号是否平衡。
具体的算法如下:1. 创建一个空堆栈。
2. 从左到右遍历表达式的每个字符。
3. 如果遇到左括号,将其推入堆栈。
4. 如果遇到右括号,检查堆栈是否为空。
如果为空,则表明括号不平衡;如果不为空,则将堆栈顶部的左括号弹出。
5. 遍历结束后,检查堆栈是否为空。
如果为空,则表明括号平衡;如果不为空,则表明括号不平衡。
堆栈平衡原理在编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编程语言和计算机系统都使用堆栈来处理函数调用、表达式求值和内存管理等任务。
如果在这些任务中出现堆栈不平衡的情况,就会导致程序崩溃或产生不正确的结果。
堆栈平衡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计算机科学中,它也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括号匹配问题就是堆栈平衡的一个具体应用。
当我们编写程序或者进行数学计算时,括号的使用非常普遍。
而括号的不正确使用会导致整个表达式的含义发生变化,产生错误的结果。
除了括号匹配,堆栈平衡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在网络路由中,路由器使用堆栈来存储路由表,以确定数据包的下一个目标。
在操作系统中,堆栈被用于保存函数调用的返回地址和局部变量等信息。
c++排序算法
当n较大,则应采用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的排序方法:快速排序、堆排序或归并排序序。
快速排序:是目前基于比较的内部排序中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当待排序的关键字是随机分布时,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最短;1. 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Straight Insertion Sort)基本思想: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序好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记录数增1的有序表。
即:先将序列的第1个记录看成是一个有序的子序列,然后从第2个记录逐个进行插入,直至整个序列有序为止。
要点:设立哨兵,作为临时存储和判断数组边界之用。
直接插入排序示例:如果碰见一个和插入元素相等的,那么插入元素把想插入的元素放在相等元素的后面。
所以,相等元素的前后顺序没有改变,从原无序序列出去的顺序就是排好序后的顺序,所以插入排序是稳定的。
算法的实现:效率:时间复杂度:O(n^2).其他的插入排序有二分插入排序,2-路插入排序。
2. 插入排序—希尔排序(Shell`s Sort)希尔排序是1959 年由D.L.Shell 提出来的,相对直接排序有较大的改进。
希尔排序又叫缩小增量排序基本思想:先将整个待排序的记录序列分割成为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待整个序列中的记录“基本有序”时,再对全体记录进行依次直接插入排序。
操作方法:1.选择一个增量序列t1,t2,…,tk,其中ti>tj,tk=1;2.按增量序列个数k,对序列进行k 趟排序;3.每趟排序,根据对应的增量ti,将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长度为m 的子序列,分别对各子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
仅增量因子为1 时,整个序列作为一个表来处理,表长度即为整个序列的长度。
希尔排序的示例:算法实现:我们简单处理增量序列:增量序列d = {n/2 ,n/4, n/8 .....1} n为要排序数的个数即:先将要排序的一组记录按某个增量d(n/2,n为要排序数的个数)分成若干组子序列,每组中记录的下标相差d.对每组中全部元素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再用一个较小的增量(d/2)对它进行分组,在每组中再进行直接插入排序。
堆排序的筛选方法
堆排序的筛选方法堆排序是一种常见的排序算法,它利用完全二叉树的性质来进行排序。
堆其实就是一个满足特定条件的完全二叉树,它分为最大堆和最小堆两种类型。
在堆排序中,我们需要先构建一个堆,然后逐步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并对剩余的部分重新调整成一个堆,直到整个数组有序。
堆排序的筛选方法是指在构建和调整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构建堆的过程和调整堆的过程。
堆排序的筛选方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构建堆和调整堆。
一、构建堆1. 自底向上构建堆:首先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依次对每个非叶子节点进行调整,使得以该节点为根的子树成为一个堆。
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子树都是堆,最终整个数组就构成了一个堆。
2. 自顶向下构建堆:从根节点开始,依次对每个节点进行调整,使得以该节点为根的子树成为一个堆。
这种方法比较直观,但效率较低,因为需要对每个节点进行逐个调整。
二、调整堆1. 自顶向下调整堆:当堆顶元素发生变化时,需要对整个堆进行调整,保证堆的性质。
自顶向下调整堆的方法是将根节点与其子节点进行比较,并根据需要进行交换,然后递归地对子节点进行调整。
2. 自底向上调整堆:当堆的某个非叶子节点发生变化时,需要对堆进行调整。
自底向上调整堆的方法是将父节点与其子节点进行比较,并根据需要进行交换,然后递归地对父节点进行调整。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自底向上构建堆和自顶向下调整堆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效率和性能的平衡。
堆排序的筛选方法是堆排序算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了算法的效率和性能。
在实现堆排序算法时,需要充分考虑筛选方法的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排序效果。
堆排序的筛选方法是构建和调整堆的关键步骤,它包括构建堆和调整堆两个部分。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筛选方法,以确保排序算法的效率和性能。
堆的基本概念与实现方式
堆的基本概念与实现方式堆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和管理元素的集合。
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其中每个节点都具有一个键值,并且具有一定的排序关系。
堆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最大堆和最小堆。
在本文中,将介绍堆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实现方式。
1. 堆的基本概念堆是一种完全二叉树,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最大堆:对于任意节点i,节点i的键值大于或等于其子节点的键值。
- 最小堆:对于任意节点i,节点i的键值小于或等于其子节点的键值。
堆可以用数组来实现,我们将根节点存储在数组的第一个位置,然后按照层序遍历的顺序依次存储其他节点。
对于节点i,在数组中,它的左子节点位置为2i,右子节点位置为2i+1,父节点位置为i/2。
2. 最大堆的实现方式最大堆最常用的实现方式是使用数组来存储元素。
我们使用一个数组arr来表示最大堆,其中arr[0]为根节点。
最大堆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操作:- 插入新元素:将新元素插入数组的最后一个位置,并且逐级向上比较与父节点的大小关系,直到满足堆的定义为止。
- 删除根节点:将根节点与数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位置,然后删除最后一个位置的元素。
接着,逐级向下比较与子节点的大小关系,直到满足堆的定义为止。
- 获取根节点:直接返回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即根节点。
3. 最小堆的实现方式最小堆的实现方式与最大堆类似,只是在比较大小时的规则相反。
同样,我们使用一个数组arr来表示最小堆,其中arr[0]为根节点。
最小堆的基本操作也与最大堆类似。
使用堆的好处是能够以O(logn)的时间复杂度进行插入、删除和获取根节点的操作。
这是因为插入和删除元素时,只需进行一次向上或向下的比较,而不需要遍历整棵树。
因此,堆在大量数据处理、优先级队列等场景中被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堆是一种基本的数据结构,其中每个节点都满足一定的排序规则。
最大堆和最小堆是堆的两种实现方式,可以通过数组来表示。
它们可以高效地进行插入、删除和获取根节点的操作,适用于各种需要优先级管理的场景。
堆排序每一趟的结果
堆排序每一趟的结果
原理
以最大堆为例,利用最大堆结构的特点:每个最大堆的根节点必然是数组中最大的元素,构建一次最大堆即可获取数组中最大的元素。
剔除最大元素后,反复构建余下数字为最大堆获取根元素最终保证数组有序。
堆排序流程
1.一趟堆排序
以数组int n[] = { 6, 5, 2, 7, 3, 9, 8 }为例:
步骤
一、构建最大堆:
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计算公式为n.length/2-1,可自行验证)开始,从后往前进行调整构建,调整的规则是:若子节点大于父节点,则将子节点中较大的节点元素与父节点交换。
1.调整节点2(数组索引2),对比子节点9和8,再对比较大子节点9和父节点2,将9和2进行交换;
2.调整节点5(数组索引1),对比子节点7和3,将7和5进行交换;
3.调整节点6(素组索引0),对比子节点7和9,将6和9进行交换;
二、取出最大堆数组的第一位根元素与数组末位元素交换:
2.循环构建最大堆
根据上述构建最大堆的原理可以得出堆排序的完整过程
第1趟堆排序:
第2趟堆排序:
第3趟堆排序:
第4趟堆排序:
第5趟堆排序:
第6趟堆排序:。
排序算法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八种排序算法实验报告一、实验内容编写关于八种排序算法的C语言程序,要求包含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简单项选择择排序、堆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
二、实验步骤各种内部排序算法的比较:1.八种排序算法的复杂度分析〔时间与空间〕。
2.八种排序算法的C语言编程实现。
3.八种排序算法的比较,包括比较次数、移动次数。
三、稳定性,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比较时间复杂度函数的情况:时间复杂度函数O(n)的增长情况所以对n较大的排序记录。
一般的选择都是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的排序方法。
时间复杂度来说:(1)平方阶(O(n2))排序各类简单排序:直接插入、直接选择和冒泡排序;(2)线性对数阶(O(nlog2n))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3)O(n1+§))排序,§是介于0和1之间的常数。
希尔排序(4)线性阶(O(n))排序基数排序,此外还有桶、箱排序。
说明:当原表有序或基本有序时,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将大大减少比较次数和移动记录的次数,时间复杂度可降至O〔n〕;而快速排序则相反,当原表基本有序时,将蜕化为冒泡排序,时间复杂度提高为O〔n2〕;原表是否有序,对简单项选择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影响不大。
稳定性:排序算法的稳定性:假设待排序的序列中,存在多个具有相同关键字的记录,经过排序,这些记录的相对次序保持不变,则称该算法是稳定的;假设经排序后,记录的相对次序发生了改变,则称该算法是不稳定的。
稳定性的好处:排序算法如果是稳定的,那么从一个键上排序,然后再从另一个键上排序,第一个键排序的结果可以为第二个键排序所用。
基数排序就是这样,先按低位排序,逐次按高位排序,低位相同的元素其顺序再高位也相同时是不会改变的。
另外,如果排序算法稳定,可以防止多余的比较;稳定的排序算法: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不是稳定的排序算法: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四、设计细节排序有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内部排序是数据记录在内存中进行排序,而外部排序是因排序的数据很大,一次不能容纳全部的排序记录,在排序过程中需要访问外存。
程序排序算法免费教程
Java程序员必知的8大排序2012-06-28 14:01 without0815 博客园我要评论(5)字号:T | T本文主要详解了Java语言的8大排序的基本思想以及实例解读,详细请看下文AD:51CTO云计算架构师峰会抢票进行中!8种排序之间的关系:1,直接插入排序(1)基本思想: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假设前面(n-1)[n>=2] 个数已经是排好顺序的,现在要把第n个数插到前面的有序数中,使得这n个数也是排好顺序的。
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全部排好顺序。
(2)实例(3)用java实现1.package com.njue;2.3.public class insertSort {4.public insertSort(){5.inta[]={49,38,65,97,76,13,27,49,78,34,12,64,5,4,62,99,98,54,56,17,18,23,34,15,35,25,53,51};6.int temp=0;7.for(int i=1;i<a.length;i++){8.int j=i-1;9. temp=a[i];10.for(;j>=0&&temp<a[j];j--){11. a[j+1]=a[j]; //将大于temp的值整体后移一个单位12. }13. a[j+1]=temp;14. }15.for(int i=0;i<a.length;i++)16. System.out.println(a[i]);17.}18.}2,希尔排序(最小增量排序)(1)基本思想:算法先将要排序的一组数按某个增量d(n/2,n为要排序数的个数)分成若干组,每组中记录的下标相差d.对每组中全部元素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再用一个较小的增量(d/2)对它进行分组,在每组中再进行直接插入排序。
当增量减到1时,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后,排序完成。
(2)实例:(3)用java实现1.public class shellSort {2.public shellSort(){3.int a[]={1,54,6,3,78,34,12,45,56,100};4.double d1=a.length;5.int temp=0;6.while(true){7. d1= Math.ceil(d1/2);8.int d=(int) d1;9.for(int x=0;x<d;x++){10.for(int i=x+d;i<a.length;i+=d){11.int j=i-d;12. temp=a[i];13.for(;j>=0&&temp<a[j];j-=d){14. a[j+d]=a[j];15. }16. a[j+d]=temp;17. }18. }19.if(d==1)20.break;21. }22.for(int i=0;i<a.length;i++)23. System.out.println(a[i]);24.}25.}3.简单选择排序(1)基本思想: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选出最小的一个数与第一个位置的数交换;然后在剩下的数当中再找最小的与第二个位置的数交换,如此循环到倒数第二个数和最后一个数比较为止。
排序算法
五、基数排序(Radix Sort)
基数排序和通常的排序算法并不走同样的路线。 它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算法,但是它只能用于整数 的排序,如果我们要把同样的办法运用到浮点数 上,我们必须了解浮点数的存储格式,并通过特 殊的方式将浮点数映射到整数上,然后再映射回 去,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因此,它的使用同样 也不多。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样算法也需要较 多的存储空间。 原理:将数字按位数划分出n个关键字,每次针对 一个关键字进行排序,然后针对排序后的序列进 行下一个关键字的排序,循环至所有关键字都使 用过则排序完成。
三、选择排序
3.1直接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
1、基本思想: 每一趟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 的一个元素,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数列的最后,直到全部 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2、排序过程:【参见动画演示】 【示例】: 初始关键字 [49 38 65 97 76 13 27 49] 第一趟排序后 13 [38 65 97 76 49 27 49] 第二趟排序后 13 27 [65 97 76 49 38 49] 第三趟排序后 13 27 38 [97 76 49 65 49] 第四趟排序后 13 27 38 49 [49 97 65 76] 第五趟排序后 13 27 38 49 49 [97 97 76] 第六趟排序后 13 27 38 49 49 76 [76 97] 第七趟排序后 13 27 38 49 49 76 76 [ 97] 最后排序结果 13 27 38 49 49 76 76 97
四、归并排序(Merge Sort)
算法基本思路 设两个有序的子文件(相当于输入堆)放在同 一向量中相邻的位置上:R[low..m], R[m+1..high],先将它们合并到一个局部的 暂存向量R1(相当于输出堆)中,待合并完成 后将R1复制回R[low..high]中。
堆排序算法并行化的基本想
堆排序算法并行化的基本想法引言在计算机科学中,排序是一项基本操作,堆排序算法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之一。
然而,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并行计算资源变得可用。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将排序算法并行化,以提高排序的效率。
本文将探讨堆排序算法的并行化方法及其基本思想。
堆排序算法简介堆排序算法是一种基于数据结构“堆”的排序算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待排序的序列构建成一个最大堆(或最小堆),然后不断地将堆顶元素(最大或最小元素)与堆底元素交换,并调整堆,使得剩余元素重新构建成一个堆。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所有元素都被排序完成。
堆排序算法具有如下特点: - 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其中n是待排序序列的长度 - 空间复杂度为O(1) - 是一种不稳定的排序算法堆排序算法串行实现在开始讨论并行化的堆排序算法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串行实现的基本思路。
1. 创建最大堆给定一个待排序序列,首先需要将其构建成一个最大堆。
具体而言,调用Build-Max-Heap函数,它会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依次将每个子树调整为最大堆。
2. 堆排序一旦构建了最大堆,堆顶元素即为最大值。
将堆顶元素与数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并将堆的大小减1。
然后,调用Max-Heapify函数将剩余元素重新构建成一个最大堆。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堆的大小为1,即所有元素都被排序完成。
堆排序算法并行化的基本想法堆排序算法的串行实现已经足够高效,但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仍然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
为了实现并行化,我们可以利用多线程或并行处理器同时对多个子树进行排序。
1. 多线程并行化一种实现并行化的方法是利用多线程。
我们可以将整个待排序序列划分为若干子序列,每个子序列由一个线程来处理。
每个线程进行堆排序算法的串行实现,即构建最大堆和堆排序两个主要步骤。
随着每个线程的完成,我们可以将各个子序列的已排序部分进行合并,从而得到最终的有序序列。
2. 并行处理器并行化另一种实现并行化的方法是利用并行处理器,如GPU(图形处理器)或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第二十二讲 先进排序
66 98
75
14
491
high
492
二次交换后
23
37
491
low
98
75
14
66
492
high
三次交换后
23
37
14
low
98
75 491 66
high
492
四次交换后
23
37
14
low
491 75
98 66
492
high
完成一遍排序
23
37
14
low
491 75
high
98 66
492
初始状态
若r[low].key<= privotkey,则low= low+1,否则 则 , 移至指针high位置,左端比较与右端 位置, 将r[low]移至指针 移至指针 位置 比较交替重复进行,直至指针 比较交替重复进行,直至指针high和low指向 和 指向 同一个位置, 同一个位置,该位置则为基准元素最后却定的 位置,上述过程称为一次快速排序。 位置,上述过程称为一次快速排序。
的左孩子是r[2i],右孩子是 树,任意结点r[i]的左孩子是 任意结点 的左孩子是 右孩子是 r[2i+1],双亲是 双亲是r[i/2]。[问题一已解决 问题一已解决] 双亲是 。 问题一已解决 假设输出堆顶元素后, 假设输出堆顶元素后,以堆中最后一个 元素替代之,此时,根结点的左右子树均为 元素替代之,此时, 堆,则仅需自上至下进行调整即可。 则仅需自上至下进行调整即可。
第二十二讲 先进排序
重点: 重点: 1、掌握快速排序的方法和过程 2、了解归并排序的方法和过程 3、掌握堆排序的方法和过程
常见排序算法及其对应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常见排序算法及其对应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排序算法经过长时间演变,⼤体可以分为两类:内排序和外排序。
在排序过程中,全部记录存放在内存,则成为内排序;如果排序过程中需要使⽤外存,则称为外排序,本⽂讲的都属于内排序。
内排序有可以分为以下⼏类:(1)插⼊排序:直接插⼊排序、⼆分法插⼊排序、希尔排序(2)选择排序:直接选择排序、堆排序(3)交换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4)归并排序(5)基数排序排序⽅法时间复杂度(平均)时间复杂度(最坏)时间复杂度(最好)空间复杂度稳定性复杂性直接插⼊排序O(n2)O(n2)O(n)O(1)稳定简单希尔排序O(nlog2n)O(n2)O(n1.3)O(1)不稳定较复杂直接选择排序O(n2)O(n2)O(n2)O(1)不稳定简单堆排序O(nlog2n)O(nlog2n)O(nlog2n)O(1)不稳定较复杂冒泡排序O(n2)O(n2)O(n)O(1)稳定简单快速排序O(nlog2n)O(n2)O(nlog2n)O(nlog2n)不稳定较复杂归并排序O(nlog2n)O(nlog2n)O(nlog2n)O(n)稳定较复杂基数排序O(d(n+r))O(d(n+r))O(d(n+r))O(n+r)稳定较复杂⼀、插⼊排序•思想:每步将⼀个待排序的记录,按其顺序码⼤⼩插⼊到前⾯已经排序的字序列的合适位置,直到全部插⼊排序完为⽌。
•关键问题:在前⾯已经排好序的序列中找到合适的插⼊位置。
•⽅法:直接插⼊排序插⼊排序的最好情况是数组已经有序,此时只需要进⾏n-1次⽐较,时间复杂度为O(n)最坏情况是数组逆序排序,此时需要进⾏n(n-1)/2次⽐较以及n-1次赋值操作(插⼊)平均来说插⼊排序算法的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上,直接插⼊法是就地排序,空间复杂度为(O(1))⼆分插⼊排序最坏情况:每次都在有序序列的起始位置插⼊,则整个有序序列的元素需要后移,时间复杂度为O(n2)最好情况:待排序数组本⾝就是正序的,每个元素所在位置即为它的插⼊位置,此时时间复杂度仅为⽐较时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2n)平均情况:O(n2)空间复杂度上,⼆分插⼊也是就地排序,空间复杂度为(O(1))。
数据结构与算法笔试题及答案
数据结构与算法笔试题及答案1. 问题:什么是栈?请列举栈的应用场景,并举例说明。
答案:栈是一种具有特定插入和删除操作限制的线性数据结构。
栈遵循先入后出(LIFO)原则,即最后插入的元素最先删除。
栈的应用场景包括:- 表达式求值示例:对于表达式"3 + 5 * 2",可以将每个运算符和操作数都压入栈中,按照运算符的优先级进行计算。
- 函数调用示例:函数调用时,每个函数的局部变量和返回地址都可以存储在栈中,在函数返回时再依次弹出。
- 撤销操作示例:在图像编辑软件中,每次对图像进行修改时,可以将修改前的图像状态存储在栈中,撤销操作时便可以弹出最近的状态。
- 括号匹配示例:可以使用栈来判断表达式中的括号是否匹配,每次遇到左括号时压入栈中,遇到右括号时弹出栈顶元素并进行匹配。
2. 问题:请简述二叉树的定义,并介绍二叉树的遍历方式。
答案: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型结构,其中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
二叉树的遍历方式包括:- 前序遍历(pre-order traversal):首先访问根节点,然后递归地遍历左子树,最后递归地遍历右子树。
- 中序遍历(in-order traversal):首先递归地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递归地遍历右子树。
- 后序遍历(post-order traversal):首先递归地遍历左子树,然后递归地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 层序遍历(level-order traversal):从上到下逐层访问二叉树的节点,同一层的节点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访问。
3. 问题:请说明堆排序的基本思想及实现步骤。
答案:堆排序是一种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构建二叉堆(大顶堆或小顶堆),然后依次将堆顶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交换,并进行调整,使得剩余元素满足堆的性质。
实现步骤如下:1. 构建堆: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依次向上调整每个子树,使得每个子树都满足堆的性质。
2. 排序:将堆顶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交换,然后对剩余元素进行调整,重复此过程直到排序完成。
堆排序思想
基本思想堆的定义:n个关键字序列Kl,K2,…,Kn称为堆,当且仅当该序列满足如下性质(简称堆性质):(1) ki≤K2i且ki≤K2i+1 或(2)Ki≥K2i且ki≥K2i+1(1≤i≤FLOOR(n/2))若将此序列所存储的向量R[1..n]看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则堆实质上是满足如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树中任一非叶结点的关键字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左右孩子(若存在)结点的关键字。
根结点(亦称为堆顶)的关键字是堆里所有结点关键字中最小者的堆称为小根堆。
根结点(亦称为堆顶)的关键字是堆里所有结点关键字中最大者,称为大根堆。
用大根堆排序的基本思想:(1) 先将初始文件R[1..n]建成一个大根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2) 再将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即堆顶)和无序区的最后一个记录R[n]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1]和有序区R[n],且满足R[1..n-1].keys≤R[n].key;(3) 由于交换后新的根R[1]可能违反堆性质,故应将当前无序区R[1..n-1]调整为堆。
然后再次将R[1..n-1]中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和该区间的最后一个记录R[n-1]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2]和有序区R[n-1..n],且仍满足关系R[1..n-2].keys≤R[n-1..n].keys,同样要将R[1..n-2]调整为堆。
排序过程假设待排序数组为array ={94,12,34,76,26,9,0,37,55,76,37,5,68,83,90,37,12,65,76,49},数组大小为20。
(一)初始建堆首先执行的初始建堆(在建堆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堆)。
过程如下:1、求出当前堆中最后一个存在孩子结点的索引这里,把数组array看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这样数组每个索引位置上的元素都对应到二叉树中的结点,如图所示:其中需要在这棵树中找到最后一个有孩子最大的一个结点的索引:pos = (array.length-1)/2 = (20-1)/2 = 9也就是索引为9的array[9] = 76,由后至前层次遍历,从array[9]一直到array[0],对初始堆进行调整。
堆排序实例演示3
91
16
47
85
36
24
24 36 53 30
85 47 30 53
16
91
如果该序列是一个堆,则对应的这棵完全二叉树的特点是: 所有分支结点的值均不小于 (或不大于)其子女的值,即每棵子 树根结点的值是最大(或最小)的。
堆特点:堆顶元素是整个序列中最大(或最小)的元素。
2022/9/1
数据结构
2
2.堆排序
足堆,继续调 整。
将 堆 顶 元 素 R1 比根小,交换。
与Rn交换)。
2022/9/1
数据结构
d.到了叶子结 点,调整结束, 堆建成。
6
85
30
53
47
53
47
53
47
30
24 36 16 30
24 36 16 85
24 36 16 85
91
91
91
堆调整结束。
R1 与 Rn-1 交 换 , 堆被破坏。 对 R1 与 Rn-2 调 整。
16
b.调整结束后,以R4为 根的子树满足堆特性。 再将以R3结点为根的 子树调整为堆;
16
c. 以 R3为根的子树满足 堆特性。 再将以R2结点为根的子树 调整为堆;
30
91
91
47
91
47
30
47
85
24 36 53 85 16
24 36 53 85 16
24 36 53 30 16
以 R2 为 根 的 子 树 满 足 堆特性。 再 将 以 R1 结 点 为 根 的 子树调整为堆
d. 调整结束后,整棵树为堆。
建堆过程示例
❖ 例如,图中的完全二叉树表示一个有8个元素的无序序列: {49,38,65,97,76,13,27,49}(相同的两个关 键字49,其中后面一个用49表示),则构造堆的过程如 图3(b)~(f)所示。
堆排序算法详解
堆排序算法详解1、堆排序概述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堆积树(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种排序算法,它是选择排序的⼀种。
可以利⽤数组的特点快速定位指定索引的元素。
堆分为⼤根堆和⼩根堆,是完全⼆叉树。
⼤根堆的要求是每个节点的值都不⼤于其⽗节点的值,即A[PARENT[i]] >= A[i]。
在数组的⾮降序排序中,需要使⽤的就是⼤根堆,因为根据⼤根堆的要求可知,最⼤的值⼀定在堆顶。
2、堆排序思想(⼤根堆)1)先将初始⽂件Array[1...n]建成⼀个⼤根堆,此堆为初始的⽆序区。
2)再将关键字最⼤的记录Array[1](即堆顶)和⽆序区的最后⼀个记录Array[n]交换,由此得到新的⽆序区Array[1..n-1]和有序区Array[n],且满⾜Array[1..n-1].keys≤Array[n].key。
3)由于交换后新的根R[1]可能违反堆性质,故应将当前⽆序区R[1..n-1]调整为堆。
然后再次将R[1..n-1]中关键字最⼤的记录R[1]和该区间的最后⼀个记录R[n-1]交换,由此得到新的⽆序区R[1..n-2]和有序区R[n-1..n],且仍满⾜关系R[1..n-2].keys≤R[n-1..n].keys,同样要将R[1..n-2]调整为堆。
这样直到⽆序区中剩余⼀个元素为⽌。
3、堆排序的基本操作1)建堆,建堆是不断调整堆的过程,从len/2处开始调整,⼀直到第⼀个节点,此处len是堆中元素的个数。
建堆的过程是线性的过程,从len/2到0处⼀直调⽤调整堆的过程,相当于o(h1)+o(h2)…+o(hlen/2) 其中h表⽰节点的深度,len/2表⽰节点的个数,这是⼀个求和的过程,结果是线性的O(n)。
2)调整堆:调整堆在构建堆的过程中会⽤到,⽽且在堆排序过程中也会⽤到。
利⽤的思想是⽐较节点i和它的孩⼦节点left(i),right(i),选出三者最⼤者,如果最⼤值不是节点i⽽是它的⼀个孩⼦节点,那边交互节点i和该节点,然后再调⽤调整堆过程,这是⼀个递归的过程。
堆排序的原理
堆排序的原理
堆排序是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而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排序是选择排序的一种,由于其在实现时只需要一个很小的辅助栈,因而也被称为“不占用额外空间的排序”。
堆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待排序的序列构造成一个大(小)根堆,此时整个序列的最大值(最小值)就是堆顶的根节点。
将它移走(即与堆数组的末尾元素交换,此时末尾元素就是最大值(最小值)),然后将剩余的n-1个序列重新构造成一个堆,这样就会得到n个元素的次小值。
如此反复执行,便能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了。
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空间复杂度为O(1)。
由于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与数据的初始状态无关,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堆排序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 1 -。
heapq python用法
heapq python用法heapq 是 Python 中的一个内置模块,它是一个实现堆排序算法的工具。
堆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它能够在 O(nlogn) 的时间复杂度内对给定列表进行排序。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heapq模块的用法,并逐步解释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第一部分:什么是堆排序和堆数据结构要了解heapq模块的使用,首先需要理解堆排序和堆数据结构是什么。
堆排序是一种利用堆数据结构来进行排序的算法。
堆排序的核心思想是将待排序的元素构建成一个二叉堆,然后不断地从堆顶弹出最大或最小值,并将其放入排序结果中,直到堆为空为止。
堆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它满足以下两个性质:1. 堆结构是一个完全二叉树,即除了树的最后一层外,其余层的节点都是满的,并且最后一层的节点都尽量靠左排列。
2. 堆中的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其子节点(对于最大堆)或小于或等于其子节点(对于最小堆)。
堆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例如优先队列、高效的元素插入和删除等。
在 Python 中,我们可以使用heapq模块来构建和操作堆。
第二部分:heapq模块的基本用法在 Python 中,heapq模块提供了一组函数来对堆进行常见的操作,包括插入元素、弹出元素等。
下面是heapq模块中一些常用函数的介绍:1. `heappush(heap, item)`:将元素item插入堆heap中,保持堆结构的不变性。
2. `heappop(heap)`:从堆heap中弹出并返回最小的元素。
3. `heapify(heap)`:将列表heap原地转换为一个堆。
4. `heapreplace(heap, item)`:弹出并返回堆heap中最小的元素,并将item 插入堆中。
5. `nlargest(k, iterable)`:返回可迭代对象iterable中最大的k个元素,使用堆排序的方式实现。
6. `nsmallest(k, iterable)`:返回可迭代对象iterable中最小的k个元素,使用堆排序的方式实现。
分堆问题公式
分堆问题公式分堆问题公式是数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问题。
它的本质是在给定的一组数据中尝试将它们分割成有限的几个堆,使得每一堆的数据之和尽可能相等。
它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工程、金融和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最佳的划分方案。
一般来说,分堆问题公式一共有三种:“贪心”法、“随机”法和“精确”法。
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分割的精确度和对结果的影响力。
“贪心”法是分堆问题公式中最基本的策略,从数据的的第一个开始,依次将每次分配给一个堆,使得堆积的数据之和尽可能相等。
这样,最后所得到的结果,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任务的负荷,并且保证分堆的均衡性。
此外,由于它的算法不如对结果的影响力大,因此它的执行速度会比其他算法要快得多。
“随机”法,又称为“随机分割”法,是一种近似算法,旨在尽可能减少求解过程中的误差,使得分堆的精确度尽可能地高。
它利用了大量的随机数,将给定的一组数据分割成不同的堆,使得每一堆的数据之和尽可能相等。
它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精确的结果,但它也存在着概率上的误差。
“精确”法又称为动态规划法,是一种更加复杂的算法,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
它的原理是将一组数据划分为多个子集,并通过最优化方法来确定最佳的分割方案,使得堆积的数据之和尽可能相等。
此外,它并不仅仅应用于分堆问题,也可以用于其他解决规划问题的算法中,因此,它能够被用于解决复杂的问题。
综上所述,分堆问题公式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问题,它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分堆算法有贪心法、随机法和精确法,它们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但不管是哪一种算法,它们都能够有效地使得分堆的精确度最大程度的得到保证,使得分堆的均衡性更加精确。
因此,它们在许多领域中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比如工程、金融和技术等,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节约时间,提高任务的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堆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算法实现示例
堆排序
1、堆排序定义
n个关键字序列Kl,K2,…,Kn称为堆,当且仅当该序列满足如下性质(简称为堆性质):
(1) ki≤K2i且ki≤K2i+1 或(2)Ki≥K2i且ki≥K2i+1(1≤i≤ )
若将此序列所存储的向量R[1..n]看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则堆实质上是满足如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树中任一非叶结点的关键字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左右孩子(若存在)结点的关键字。
【例】关键字序列(10,15,56,25,30,70)和(70,56,30,25,15,10)分别满足堆性质(1)和(2),故它们均是堆,其对应的完全二叉树分别如小根堆示例和大根堆示例所示。
2、大根堆和小根堆
根结点(亦称为堆顶)的关键字是堆里所有结点关键字中最小者的堆称为小根堆。
根结点(亦称为堆顶)的关键字是堆里所有结点关键字中最大者,称为大根堆。
注意:
①堆中任一子树亦是堆。
②以上讨论的堆实际上是二叉堆(Binary Heap),类似地可定义k叉堆。
3、堆排序特点
堆排序(HeapSort)是一树形选择排序。
堆排序的特点是:在排序过程中,将R[l..n]看成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利用完全二叉树中双亲结点和孩子结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参见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在当前无序区中选择关键字最大(或最小)的记录。
4、堆排序与直接插入排序的区别
直接选择排序中,为了从R[1..n]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必须进行n-1次比较,然后在R[2..n]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又需要做n-2次比较。
事实上,后面的n-2次比较中,有许多比较可能在前面的n-1次比较中已经做过,但由于前一趟排序时未保留这些比较结果,所以后一趟排序时又重复执行了这些比较操作。
堆排序可通过树形结构保存部分比较结果,可减少比较次数。
5、堆排序
堆排序利用了大根堆(或小根堆)堆顶记录的关键字最大(或最小)这一特征,使得在当前无序区中选取最大(或最小)关键字的记录变得简单。
(1)用大根堆排序的基本思想
①先将初始文件R[1..n]建成一个大根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
②再将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即堆顶)和无序区的最后一个记录R[n]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1]和有序区R[n],且满足R[1..n-1].keys≤R[n].key
③由于交换后新的根R[1]可能违反堆性质,故应将当前无序区R[1..n-1]调整为堆。
然后再次将R[1..n-1]中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和该区间的最后一个记录R[n-1]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2]和有序区R[n-1..n],且仍满足关系R[1..n-2].keys≤R[n-1..n].keys,同样要将R[1..n-2]调整为堆。
……
直到无序区只有一个元素为止。
(2)大根堆排序算法的基本操作:
①初始化操作:将R[1..n]构造为初始堆;
②每一趟排序的基本操作:将当前无序区的堆顶记录R[1]和该区间的最后一个记录交换,然后将新的无序区调整为堆(亦称重建堆)。
注意:
①只需做n-1趟排序,选出较大的n-1个关键字即可以使得文件递增有序。
②用小根堆排序与利用大根堆类似,只不过其排序结果是递减有序的。
堆排序和直接选择排序相反:在任何时刻,堆排序中无序区总是在有序区之前,且有序区是在原向量的尾部由后往前逐步扩大至整个向量为止。
(3)堆排序的算法:
void HeapSort(SeqIAst R)
{ //对R[1..n]进行堆排序,不妨用R[0]做暂存单元
int i;
BuildHeap(R);//将R[1-n]建成初始堆
for(i=n;i>1;i--){ //对当前无序区R[1..i]进行堆排序,共做n-1趟。
R[0]=R[1];R[1]=R;R=R[0];//将堆顶和堆中最后一个记录交换
Heapify(R,1,i-1);//将R[1..i-1]重新调整为堆,仅有R[1]可能违反堆性质
} //endfor
} //HeapSort
(4)BuildHeap和Heapify函数的实现
因为构造初始堆必须使用到调整堆的操作,先讨论Heapify的实现。
①Heapify函数思想方法
每趟排序开始前R[l..i]是以R[1]为根的堆,在R[1]与R交换后,新的无序区R[1..i-1]中只有R[1]的值发生了变化,故除R[1]可能违反堆性质外,其余任何结点为根的子树均是堆。
因此,当被调整区间是R[low..high]时,只须调整以R[low]为根的树即可。
"筛选法"调整堆
R[low]的左、右子树(若存在)均已是堆,这两棵子树的根R[2low]和R[2low+1]分别是各自子树中关键字最大的结点。
若R[low].key不小于这两个孩子结点的关键字,则R[low]未违反堆性质,以R[low]为根的树已是堆,无须调整;否则必须将R[low]和它的两个孩子结点中关键字较大者进行交换,即R[low]与R[large](R[large].key=max(R[2low].key,R[2low+1].key))交换。
交换后又可能使结点R[large]违反堆性质,同样由于该结点的两棵子树(若存在)仍然是堆,故可重复上述的调整过程,对以R[large]为根的树进行调整。
此过程直至当前被调整的结点已满足堆性质,或者该结点已是叶子为止。
上述过程就象过筛子一样,
把较小的关键字逐层筛下去,而将较大的关键字逐层选上来。
因此,有人将此方法称为"筛选法"。
具体的算法【参见教材】
②BuildHeap的实现
要将初始文件R[l..n]调整为一个大根堆,就必须将它所对应的完全二叉树中以每一结点为根的子树都调整为堆。
显然只有一个结点的树是堆,而在完全二叉树中,所有序号的结点都是叶子,
因此以这些结点为根的子树均已是堆。
这样,我们只需依次将以序号为,-1,…,1的结点作为根的子树都调整为堆即可。
具体算法【参见教材】。
5、大根堆排序实例
对于关键字序列(42,13,24,91,23,16,05,88),在建堆过程中完全二叉树及其存储结构的变化情况参见【动画演示】。
6、算法分析
堆排序的时间,主要由建立初始堆和反复重建堆这两部分的时间开销构成,它们均是通过调用Heapify实现的。
堆排序的最坏时间复杂度为O(nlgn)。
堆排序的平均性能较接近于最坏性能。
由于建初始堆所需的比较次数较多,所以堆排序不适宜于记录数较少的文件。
堆排序是就地排序,辅助空间为O(1),
它是不稳定的排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