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5《我的童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推荐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我的童年》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检查预习
dàn
肃然起敬
教 谕 yù
万象更新
龙肝凤髓
诞生
nì
孤苦伶仃
cuān
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 变更
溺爱
蹿房越脊
méi chuán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跳上房顶,在上面飞快的走
浑浑噩噩
习以为常
光大门楣
椽子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3
感知课文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 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 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 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 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4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 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我的童年
季羡林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1
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 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 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 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 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 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 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 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 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 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我的童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我的童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我的童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作为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教学教案,《我的童年》这篇文章涉及到了很多与童年有关的主题,比如成长、亲情、友情等。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堂教学实施等方面介绍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文章《我的童年》的结构及内容特点,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重点句型。
2. 理解作者对于童年的不同理解,领会不同形式的亲情、友情的深刻内涵。
3. 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领会不同情境下截然不同的心情和思考。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童年的生活经验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重点句型。
2. 理解作者对于童年的不同理解,领会不同形式的亲情、友情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角色思考:如何从角色的地位、性格等方面深入理解文章并进行分析?四、课堂教学实施Part 1 了解文章背景教师先简要介绍《我的童年》的背景及作家的主要信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目的。
Part 2 词汇重点掌握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尝遍酸甜苦辣、心急火燎、神彩飞扬等。
关于这些生字生词的学习可以通过情境、配图等方式展开,让学生通过与现实的联系来理解生词的意义。
Part 3 分析文章结构通过对文章的标题、整体结构、段落结构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的主旨等。
Part 4 角色分析考虑到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的《我的童年》一文中所涉及的人物比较多,且家庭亲情和友情这两种人际关系都比较丰富,为此,我们可以采用“角色卡”的方式,将文章中的人物和重要情节分析出来。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并从中发现文章深层次的意义。
Part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个感性话题,比如:什么是真正的友情?父母是什么?如何保持童心,等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我的童年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些片段? ①自己的家庭情况——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②自己“每天最 高的享受”——吃上“奶奶”省下来的半个白面馒头;③夏天和秋天, 跟随“对门的宁大婶和宁大姑”到外村的田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 子、谷子,积攒多次,才能勉强吃上一顿“白的”。④“我”在四岁到六 岁之间开始认字。⑤“我”的两个小伙伴及“哑巴小”的人生遭际。 ⑥“我”六岁离开故乡,到济南读书。
)
一
二
三
四
二、重要词语 1.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2.家徒四壁 :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 3.不折不扣: 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4.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5.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的样子。 6.光大门楣:指光耀门庭,光宗耀祖。
一
二
三
四
三、作家作品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当代学者、翻译家、作 家。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家大师 、学界泰斗、国宝 。著有《印度 .... .. .. 简史 》《1857—1859 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 .. 有《沙恭达罗》 《五卷书》 《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 《光 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5*
我的童年
一
二
三
四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dàn( 诞 )生
教谕 ( yù ) 孤苦伶 仃( línɡ ) . . 生疏 ( shū ) 椽 子( chuán) 龙肝凤髓 ( suǐ ) . . . suǒ( 琐 )事 溺 爱( nì ) 浑浑噩 噩( è . . 2.读准多音字 (1)更 更 新( gēng ) . 更 加( gèng ) . (2)折 折 扣( zhé ) . 折 本( shé ) .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我的童年》优质课件 (共40张PPT)
• 三、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 难在时代不同如何理解:季羡林先生百 年人生,是一种厚重的历史。20世纪生
活了八十多年。跨世纪的去感悟作者的人生, 着实不易。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确实是一部 启迪人生智慧的书,更是一部净化人心灵的 书、一部永远激励人奋进的书、一部令人回 味无穷的书。
Hale Waihona Puke •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指定段落(拟定组内成员至少三名学生完 成朗读),此设计难易系数适合全体成员; • 2、在指定段落中寻找疑难字词(小组内领读、圈 点并注音),此设计倾向于本小组中的“弱势群体”; • 3、在指定段落中画出一两处精彩句子并说说其表 达效果(品析语句,组内勾画圈点批注),此设计 倾向于本组中的中上等生; • 4、概括出指定段落所写的人和事件(群策群力), 此设计倾向于本组中的尖子生。
• (二)学生钻
• 依据老师的提示,学生自主 钻研文本,按照老师指定的 阅读范围: • 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 1、文章选自:《季羡林自传》 • 2、作者: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 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 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 3、标注段落序号:1---13 (文字数约2530字) • 4、观察文章行文特点:5个小标题 •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 父辈们 • 每天最高的享受 • 开始认字 • 离开故乡
• 一、教学目标
• 1、准确读出“教谕、伶仃、溺爱、 凤髓、门楣”等词,并概括出文中的 主要事件。 •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的语言。 •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 二、教学重点 • 品味本文语言: • 平实朴素,叙述真切, 历历在目,在平实的 叙事中表现出真切的 感情,这些方法值得 认真学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我的童年原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我的童年》原文: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
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
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
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
我当然更是如此。
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
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
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
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
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
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十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
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
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渝,业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
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
叔父最终站住了脚。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 我的童年课件 (新版)新人
一二三四
三、作家作品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当代学者、翻译家、作 家。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家.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著有《印.度. 简.史.》《1857—1859 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 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 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一二三四
四、背景回望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 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 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 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5* 我的童年
一二三四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dàn( 诞 )生 教谕.( yù ) 孤苦伶.仃( línɡ ) 生疏.( shū ) 椽.子(chuán) 龙肝凤髓.( suǐ )
suǒ( 琐 )事
溺.爱( nì )
浑浑噩.噩( è )
2.读准多音字
(1)更
(2)折
更.新( gēng ) 更.加( gèng )
折.扣( zhé ) 折.本( shé )
一二三四
二、重要词语 1.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2.家徒四壁 :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 3.不折不扣: 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4.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5.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的样子。 6.光大门楣:指光耀门庭,光宗耀祖。
《我的童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
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 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 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 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 雅而不雕琢。 • 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 笔下流淌的是炽热的人文情怀, 充满着趣味或韵味,都值得玩 味。喻之为啜香茗、沐惠风、 浴春雨,都贴切不过,真正的 “秋水文章不染尘”。
选择印象最深的语句,自定角度进行品析。
示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 有绿,是一片灰黄。
•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抒写自己对 童年的总体感受,含蓄地表现了自己童 年的辛酸与苦痛,为全文奠定下灰色的 感情基调。
你认为能从本文中借鉴怎样的写作手法?
• 拟小标题,层次清晰。
•
• •
时间顺序,线索分明。
事例典型,人物鲜明。 语言朴实,感情醇厚。
臭名昭著zhāo 蹿房越脊jí
D.济南jǐ
盐碱jiǎn 浑浑噩噩è
孤苦伶仃lí ng
A椽chuán,绿林 lù; B琐事,教谕,méi,徒; C雌 cí ,脊jǐ
• • • • • • • •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孤苦伶仃 相依为命 不以为然 家徒四壁 浑浑噩噩 习以为常
肃然,恭敬的样子。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 • • •
一小节:家境极其贫困 二小节:父辈们生存与创业的艰难 三小节:小时候食物的匮乏 四小节:最初的先生和伙伴 五小节:童年离开故乡
2、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 是一片灰黄。 • 3、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 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 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
动作描写,细致地描写了奶奶为我从袖子 里面给我取出馒头的过程,既表现了奶奶的慈 爱,也表现了我对馒头充满了热切的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因为作者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母亲的怀抱, 精神上的痛苦远远大于吃喝匮乏的痛苦。 “宁愿”表现了“我”离开母亲后,对母亲 深深的思念之情。
主题探究
• 文章通过回忆童年那一段极其艰苦辛酸 往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表达了对亲人和儿时伙伴的无限怀念之 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字 里行间也流露出对“文革”期间所遭受 的不公正待遇的愤懑之情,并对现在的 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2、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 是一片灰黄。
• 3、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 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 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
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 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 “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 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 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 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 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 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5、作者童年伙伴哑巴小成了山大王而被 杀,作者为什么为他感到“骄傲”?
• 因为哑巴小本领高强,讲义气。作者的 “骄傲”中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如果不是 生活在那个时代,哑巴小也许能成长为让 “我”骄傲的英雄。
6、作者在家时把吃白面馒头当作最高享受, 离开故乡后,“不但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 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 菜”,这是否前后矛盾?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1
选择印象最深的语句,自定角度进行品析。
• 示例: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生地疏, 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
•
运用排比的修辞,强调突出了“我父
亲和叔父”到济南后做过许多的事,吃过很多
的苦,有效地增强语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 示例:只见她把手一蜷,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 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 中,递给我。
示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 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抒写自己对童 年的总体感受,含蓄地表现了自己童年 的辛酸与苦痛,为全文奠定下灰色的感 情基调。
写作借鉴
你认为能从本文中借鉴怎样的写作手法?
•
拟小标题,层次清晰。
•
时间顺序,线索分明。
•பைடு நூலகம்
事例典型,人物鲜明。
•
语言朴实,感情醇厚。
品味语言
• 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 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 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 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 雅而不雕琢。
• 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 笔下流淌的是炽热的人文情怀, 充满着趣味或韵味,都值得玩 味。喻之为啜香茗、沐惠风、 浴春雨,都贴切不过,真正的 “秋水文章不染尘”。
品味语言
•
动作描写,细致地描写了奶奶为我从
袖子里面给我取出馒头的过程,既表现了奶奶
的慈爱,也表现了我对馒头充满了热切的期待。
示例: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 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 “尽情”是指由着自己的感情,没有约束。 在句中是指因为母亲没法捉到我,我便没可 以不受约束地放松大胆地吃完死面饼子。生 动地表现出我享受面饼的痛快心理,也从侧 面反映了我儿时生活的艰辛。
•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抒写自己对童年的总 体感受,含蓄地表现了自己童年的辛酸与苦 痛,为全文奠定下灰色的感情基调。
4、使作者“受用不尽”的是什么事?为 什么让作者“受用不尽”?
• 受用不尽的事——小时候每天从旁门奶奶那 里吃半个白面馒头、偷吃白面饼子,当作 最高的享受。
• 因为儿时的艰苦生活能“激励我前进”, “鼓舞我振作”,让我一辈子对生活和吃 喝的要求不高,培养了“我”坚强的意志。
05《我的童年》人教版八年 级语文下册
走近作者
山东聊城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 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 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北京大学副 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 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 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 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 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 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 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 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 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 斗、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