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06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 质构造、低信噪比、多解性等。
对策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成像、多分 量地震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提高资料解 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发展方向
未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 叉融合,加强地球物理、地质学、计算机科 学等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地震勘探资料解 释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数据整理是预处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检查数据完整性,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对 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格式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详细描述
在进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这一步骤包括 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对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性,将数据分类并排序,以便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领域,为地 质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帮助确定地下资源的 分布和储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意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将地震波测量数据转化为地质信 息的关键环节,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核心。
解释结果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油气田勘探、
通过对比不同地震记录的层位信息,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
详细描述
层位对比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差信息,对不同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 对比,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为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各种属性,如振幅、频率、相位等,推断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
更好地进行后续分析。同时,为了便于处理和分析,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地震的名词解释
地震的名词解释地震,是一种由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壳,由多个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因地球内部构造变化而发生移动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破坏性和威力。
1.地震的发生原因地球内部的板块相互作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球内部的岩石不断运动、变形并释放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可以发生在地球各个地方,但在板块边界附近和构造活跃区域更加频繁。
2.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种。
2.1 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地震,又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滑坡地震等。
-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板块相互挤压、滑动或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 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活动区域,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 滑坡地震:由于岩石崩塌滑落、山体滑坡而引起的地震。
2.2 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地震,主要包括地下核试验、深部岩石爆破、水库蓄水、地下开采等。
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长期积累可能会对地球地壳造成影响。
3.地震的测量和预测地震测量是用来记录和研究地震的工具和方法。
地震仪、地震台、地震图等设备和记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和研究中。
地震预测则是试图在地震发生前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虽然目前地震预测的准确度仍然有限,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历史地震记录和地壳运动等数据,正在不断努力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4.地震的危害和应对地震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水源短缺、通信中断等。
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并需要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灾后重建。
为了减轻地震的危害,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包括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地震演练和教育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采取,可以降低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5.地震对于地球科学的意义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信息来源。
地震产生的震波传播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的特性。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南
北
西
东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Ⅴ
Ⅲ
Ⅳ
Ⅰ
Ⅱ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资料解释
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用地震资料解释地下的地质问题,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
§5.1地震反射信息的构造解释序:构造油气藏的类型见P183,构造解释就是用地震资料识别解释构造油气藏。
一、地震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1.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1)二者往往一致只要有波阻抗,就有反射,所以地质上的层面,断层面,侵入接触面,不整合面,流体分界面,都有地震反射同相轴与之对应。
(2)二者不完全一致例1:古老的地层,长期的构造运动和地层压力作用,使相邻的两套地层可能有相近的波阻扰,这种地质层面没有反射。
例2:有些地层界面,虽然两侧物性差异很大,但界面太短或太粗糙,地震上没有明显的反射,如珊瑚礁只有零星反射。
例3:同一岩性的地层,无层面又无岩性面,但由于含流体成份不同而形成反射界面产生反射波,但却不是地质界面。
例4:声波、面波、干扰波没有对应的地质界面。
2.地震的反射同相轴有地质年代意义地质上主要以不整合面划分地质年代,这样的不整合面、层面有对应的反射同相轴,所以同相轴也就有了年代意义:上新下老。
(北海模型)3.地震反射同相轴形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熊粉书P52)一般情况下反射同相轴的形状反映构造的形态,但有速度陷阱。
R012下拉0210214.地震反射与岩性有关介质的岩性、反射系数、速度、密度、吸收等对地震波的波形有影响,对振幅、频率影响较大。
反过来说不同的波形、不同的振幅、不同的频率反映不同的岩性。
总之:现代的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极相似,因为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对地震波的响应。
地下的构造特点,岩性特点决定了地震时间剖面的特点,二者有联系但又不完全一一对应,必须去伪存真,找出地质上有用的东西,这就要进行解释。
二、时间剖面的对比(一)反射波的识别标志(北海模型)1.波的对比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是以同相轴的形式出现的,追踪反射层就变成了对同相轴的追踪,只有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才能反映构造的形态,追踪..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的同相轴叫做波的对比...................。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一):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
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
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
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主要资料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不仅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
据地
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km处。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
[1]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
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
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
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由
整理]。
地震学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震学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震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地震现象的学科,主要涉及地震的原因、分类、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
地震作为一种地球自然灾害,造成了许多损失和伤害,因此对地震学的研究和了解变得尤为重要。
地震学的研究旨在揭示地震的成因和机制。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产生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壳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
这些能量释放会导致地球表面的震动,形成地震。
地震可按照震源的位置、震源的性质、震级的大小等不同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地质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不同类型的地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后果,因此对不同类型地震的了解对地震预防和减灾至关重要。
地震的影响范围广泛,不仅会对人类造成伤害,还会破坏建筑物、基础设施甚至整个城市。
此外,地震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地表液化等,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需要加强地震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播。
通过了解地震的原因、分类以及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人们能够更好地预测、预防地震,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因此,深入了解和学习地震学知识对于提高地震防灾意识,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至关重要。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学将继续发展。
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将被应用于地震监测和预测,从而提高地震的预警能力和预测准确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进一步探索地震的内部机制和能量释放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地震的本质。
总之,地震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的研究和应用对于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地震学知识的学习,增强地震防灾意识,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同时,继续深入研究地震学,推动其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未来地震灾害的挑战。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次序将文中的内容进行分组和组织的方式。
一个清晰有条理的文章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阐述的内容。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 1.1 概述:对地震学的基本定义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引入读者进入主题。
地震解释知识点
地震解释知识点地震是指地球地壳中发生的震动现象。
它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和移动的结果,通常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
地震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步解释地震的知识点。
1.地震的原因:地球的外部是由数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它们以极慢的速度相互推动、拉开、挤压。
当板块运动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能量时,就会发生地震。
这种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震波,它们沿着地球内部传播,并在地表造成震动。
2.地震的震中和震源:地震的震中是指离地震发生地点最近的地表点,也是人们感受到地震最强烈的地方。
而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在地球内部的位置。
震源的深度不同,地震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3.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的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
常用的震级有里氏震级和黄氏震级。
里氏震级是由震波振幅和震源距离计算而得,而黄氏震级是根据地震破坏程度和震感的调查得到的。
此外,地震的震源深度也会影响地震的破坏程度。
一般来说,震源越深,地震的破坏程度越小。
4.地震的破坏:地震会对人类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主要来自于地震波的震动和地壳的断裂、滑动。
地震波的震动可以引起建筑物的倒塌、桥梁的破坏等。
地壳的断裂、滑动会导致地表的隆起或下沉,从而造成地表的破坏和地震后的次生灾害。
5.地震的预测和防范: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
目前,地震的预测主要依靠地震学家对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和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
预测地震的时间和地点仍然是一个难题。
而地震的防范主要包括建造抗震建筑、制定地震防灾预案等措施。
6.地震的影响:地震不仅对人类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还对地球的地貌和地质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地震通过地壳的运动和断裂,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了山脉、峡谷等地貌特征。
同时,地震还导致了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重新分布,影响了地球的地质结构。
总结:地震是地球地壳中岩石断裂和移动的结果,形成的地震波会在地球内部传播,并在地表造成震动。
有关地震的名词解释
有关地震的名词解释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与地震相关的术语和名词,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地震。
1. 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地壳发生迅速而剧烈的振动,通常由地下岩石断裂或移动引起。
地震是地球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的结果。
能量释放导致地壳的震动,进而传播到地球表面,产生地震波。
2. 震源地震发生的位置被称为震源,也叫地震震中。
震源是地震活动的起源地,一般位于地壳较深的地下,常常是地壳中断层的活跃区域。
3. 震中震中是地震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也是地震最初被感知到的地方。
通常使用经度和纬度来描述一个地震的震中位置。
4.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指地震发生的地下深度,地震震源可以位于地壳的各个深度,从浅到深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多为地壳中的断层活动所引起,深源地震则与地壳板块的推挤和碰撞有关。
5. 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强烈程度的物理量,通常使用里氏震级(简称震级)或地震矩震级来表示。
里氏震级基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对地震振幅和震源距离的测量。
而地震矩震级则基于地震矩张量计算,综合考虑地震破裂面积、滑动位移和岩体刚度等因素。
6. 震感震感是指地震对人们感知到的程度。
根据地震烈度评定标准,通常将震感分为Ⅰ~ⅩII度。
Ⅰ度指人不能感觉到的微震,而ⅩII度则代表完全破坏的大地震。
7. 震源机制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时断层破裂的方向和方式。
它是通过地震波的振动特征,运用地震学、地质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的。
震源机制研究对于理解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8.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传播的载体,它们沿着地球内部传播并在地球表面上震动。
地震波可分为主要波和次要波两类。
主要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都可以在地球内部和表面传播。
次要波包括面波和体波,它们主要在地球表面传播。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是指地震学家利用地震资料来对地震形成、运行和终止这一自然现象加以分析解释的活动过程。
地震资料包括地震震级、地震深度、地震位置、地震时间、地震波型等,都是为地震资料解释所必需的资料;而它们的解释数据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以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环境及其深层次结构提供帮助。
地震资料解释主要分为地震源解释、地震波类型解释、传播路径解释以及震级解释。
地震源解释是指利用地震资料推断出地震源的性质,而地震波类型解释则是采用研究地震波类型的方法来解释地震源的特性,例如强度、深度、扩展角等等。
传播路径解释是指分析地表的地震活动,了解地震在过程中传播的路径、扩展角以及在某些复杂地质结构中的特殊特性。
震级解释是指利用地震资料的等级测算地震的能量,来分析地震事件和震源本身的特点。
地震资料解释强调的是地震资料的可视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加深我们对大规模地震灾害的认识,以及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灾害预防、救灾和后期移民安置等。
200年来,地震资料解释在学术中得到了深入研究,地震资料解释的研究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显示型解释、发展中的功能性解释和现在的定量解释。
在定量解释的阶段,利用海量的地震资料及其信息量,借助统计学和数学模型进行处理,从深度和位置等维度,给出一系列详细的地震资料,以此分析及其解释地震来源、发育过程和传播特征等。
由此可见,地震资料解释是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旨在更好地了解地震的规律,分析地震的发生原因、时间和位置等,并为地震预测、灾害预防、人员重组和重建活动提供法律依据。
地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地震震级:是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的度量。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
二者的共有性是都能从某些侧面反应地震的大小。
同时,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一次地震由于震中距、场地条件、建筑结构类型等的不同而产生多个地震烈度区。
地震基本烈度的确定是国家地震局根据历史、试验、数学模型等等手段,对某一地区未来N年内,在某个概率上出现的地震破坏程度取值。
通俗解释:常说的几度,是按475年内可能出现。
高1度,就是2000多年内可能出现的情况。
当然这仅有一个概率统计的意义。
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设防烈度大多数情况等于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个别可以提高或降低,但对此国家有严格的程序。
理解:以生活中的电灯为例比喻:每个灯泡有一个瓦数——可理解地震等级;距灯越近它的照得就越亮,灯照的亮度在一个地方一个结果,即照度——可理解成地震烈度。
当然,土壤介质远比空气介质复杂。
以炸弹爆炸为例比喻:炸弹的威力用相当于标准TNT爆炸多少当量来核定。
但炸弹爆炸破坏程度,不仅取决于爆炸方式(如在空中、地面、地下),还取决于距爆炸点的距离、物体的坚固程度。
即炸弹的能量只有一个,但破坏程度取决因数很多。
相关知识1.地震每差1级,它释放的能量差是30~32倍。
如08年5月12日14:28时在汶川映秀镇的是8级,它与其后某天发生在彭州某地的余震是6级的能量差是1000多倍。
一般3级以下人没有多大感觉。
人类有科学记载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国的8.9级;中国最大的是1920年2月6日发生于宁夏海原的8.5级地震。
2.房屋抗震设计可直白理解为:按设计烈度设计的房屋,在遭遇与设计烈度相等的地震烈度时,房屋经加固、修理后,还可以使用。
遭遇比它高1度的地震烈度时,房屋不会倒塌。
3.汶川5.12发生那次8级地震时,一般认为成都市区的地震烈度大约是6度多(各城区、各地块有差别)。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
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 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 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 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 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 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地震语言--时间剖面
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
地质语言---地质构,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
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有瘦,难以闭合对比。这时作频率分析和统计,找出全区的通频带
一致部分。进行反褶积或带通滤波,使频率保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致。第三步是调查
地震剖面上的振幅、能量是否一致。首先作振幅统计;可以看出最
高、最低、平均振幅。如果振幅不一致,进行振幅均衡处理可以使振
幅保持一致。
地震资料解释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地震资料解释
二维解释
1、 相 位 校 正 及 波 形 、 振 幅 、 频 率 一 致 性 处 理 二 维 资 料 由 于 施 工 年 度 、 队 别 、 施 工 因 素 及 处 理 流 程 不 统 一 , 所
以 时 间 剖 面 相 位 不 一 致 、 波 形 不 一 致 、 频 率 及 能 量 也 不 一 致 。
地震资料解释
二维解释
(一)、准备工作 1、野外, 了解野外工作方法、施工因素、井深、药量、基准面、 排列长度、组合个数…。(涉及到处理方法、解释精度) 2 、处理 ,了解处理的主要流程及处理效果。保幅、修饰和去噪手 段。 3 、钻井 ,收集钻井资料及钻井报告。 4 、地质 ,收集已有的邻区的地质、地震资料及成果报告。 另外,还要了解目的层埋深、岩性、储集性,明确生储盖组合及 凹陷的构造格局、储层分布状况。如塔里木东河砂岩,岩性变化、 尖灭,华北地区找沙河街组的沙1、沙2、沙3段,小断块等。
地震名词解释
地震名词解释
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所引起的地面震动。
以下是一些与地震有关的专业名词的简要解释: 1. 震源:地震发生的位置。
震源深度不同,地震的强度也会有所不同。
2. 震中:地面上距离震源最近的点,也是地震最强烈的地方。
3. 震级:用于描述地震强度的指标,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地震烈度进行衡量。
4. 余震:地震发生后,震源周围可能会产生的一系列余震。
5. 地震带:地球表面上,经常发生地震的带状区域。
常见的地震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东南亚地震带等。
6. 地震波:地震时,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会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7. 地震预警: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监测,提前预测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8. 地震灾害:由于地震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后果。
以上是对地震相关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维解释
1、 相 位 校 正 及 波 形 、 振 幅 、 频 率 一 致 性 处 理 二 维 资 料 由 于 施 工 年 度 、 队 别 、 施 工 因 素 及 处 理 流 程 不 统 一 , 所
以 时 间 剖 面 相 位 不 一 致 、 波 形 不 一 致 、 频 率 及 能 量 也 不 一 致 。
二维解释
做好叠后处理工作,建议用以下步骤: 1)要加载纯波带 2)做好振幅一致性处理,对浅层、平层即时解释,初步了解闭合差。 3)针对目的层,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尤其注意使用典型反射层
的解释成果。 4)进行剩余相位校正处理。 5)选择处理好的过井剖面作为标准剖面,以标准剖面为基准作全
区资料平衡和其他目标处理。
1、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在解释工作开始后第一步加载,加载后首先看工区内的地震资 料相位是否一致,(二维资料的图头上已经标出了是小相位、零相 位。)如果相位不一致,用PostStack可以进行相位一致性处理。第 二步是调查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是否一致。分辨率不同,同相轴有胖 瘦,难以闭合对比。这时作频率分析和统计,找出全区的通频带 一致部分。进行反褶积或带通滤波,使频率保持一致。第三步是调查 地震剖面上的振幅、能量是否一致。首先作振幅统计;可以看出最 高、最低、平均振幅。如果振幅不一致,进行振幅均衡处理可以使振 幅保持一致。
地震资料解释
•
•
二维解释
如上图所示:当资料不清时,断层掉向不清,断层面的方向不同, 高垒和地堑不同的结果。断层至关重要。
二维解释
断层解释
A、定准断点 :根据波阻错断,水平剖面上有绕射波和断面波。 B、平面组合 :考虑断层的空间延伸关系,平面上可以连接, 但平面上不一定能过去;所以要多次反复平面 剖面对比。 C、结合构造,分析断层 切割关系, 研究断层对构造的控制 作用;利用构造运动的期次确定断层的切割关系。
*用 二 维 资 料 识 别 非 构 造 圈 闭 , 需 要 首 先 进 行 一 致 性 处 理 , 综 合 运 用 解 释 技 术 : 合 成 记 录 标 定 、 解 释 、 目 标 处 理 、 闭 合 差 校 正 等 步 骤 和 迭 后 一 致 性 处 理 交 叉 进 行 , 反 复 迭 带 , 直 到 基 本 合 理 。
一般情况下新断层切割老断层。
二维解释
D、断层的级别: 结合地质、构造发育史定断层的级别; 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断距,两侧对置的层位,波阻特征等。 一级断层:控制盆地的沉积,断到基底。盆地可研究生油层系、 资源量。 二级断层:控制构造带。构造带可以研究生储盖、生油构造。 三级断层:控制局部构造。控制富集区、含油面积。 四级断层:小毛毛断层。往往控制高产井位。 断层 油气因断层控制而生,依断层而存,断层可使油气 运移、逸散、或将储层切割成几部分。 构造解释的目的是找构造高点、储层、高断块,而不是为作图 而作图。所以解释成图后,对高点和断层要反复落实。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外,还要作闭合差校正。 这一步是在做好相位、频率、振幅一致性处 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闭合差校正的关键是选好基准面 (或参考层),多次反复计算和 修改校正量。 在一般解释系统上都有闭合差校正的功能,所选择的基 准面断层越少越好,越靠近目的层越好;所以这是一个边解释边进行 闭合差校正的交互迭带过程。
在标定中VSP 资料桥式标定精度高,使用 VSP 资料尤其是用好走廊 迭加、上行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对提高解释精度十分有利。
标定的关键是子波、极性、速度等几个问题。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方法步骤:
1. 数 据 准 备 , 主 要 是 地 震 剖 面 、 VSP和 钻 井 资 料 , 包 括 声 波 曲 线 、 井 径 、 岩 性 、 电 阻 率 、 自 然 伽 玛 等 , VSP资 料 主 要 有 走 廊 迭 加 、 上 行 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同时还应搞清极性、相位、(小 相位或零相位)、子波及子波的频带宽度、波形。
6 、精细的构造解释,精细的解释和反复处理密切相关,且涉及 面很广,精细解释成果是勘探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重要环节。
不串层,不串相位,断点把握准,水平、叠偏对照。经过精细解 释,在查明小断层、小断块、小构造及复杂的隐蔽油气圈闭中都 能见到良好的效果。
二维解释
二 . 二维解释中的主要问题
1 、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2 、闭合差校正 3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4 、作图和空间归位
二维解释
3 、模型验证,根据地质特点和构造图,建立构造解释模型, 用来验证解释成果的合理性。 力求符合地质规律。
4 、多种地震信息验证, 地质录井、测井、试油资料,为正确 的划分断块提供了依据,成图后,随时取得钻井反馈信息, 反复认识,不断修正成果图。
5 、多层作图,不仅限于标准层作图,还要对含油层系附近、油层 及层间都要作图,这样有利于正确地反映有利层系或含油层系 的形态。同时作波阻抗反演必须有多层控制,最好是 5层以上。
二维解释
3、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成图是整个解释工作的核心,这 几步 工作决定了一个项目的成败。
层位标定是提高钻井符合率基础,根据以往的经验,大量制作合 成记录,对掌握全区的反射波形与地质属性、层位变化情况以及平均 速度的影响十分有益。同时大量的自然电位、电阻率、速度及各种曲 线深时转换,结合合成记录和地震剖面进行分析,是一种好方法。
1、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地震剖面特征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地震剖面之间振 幅水平不一致。第二、不同地震剖面之间地震反射频率不一致。 第三、虽然视频率一致,但波形无法对比。这样的资料对非构造圈闭识 别不利,平面追踪成图也很困难。通过这几年二维、三维的拼接分 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资料的通频带不一致或通频带一 致而优势频率不一致;资料的相位特征不一致或优势频率成分相位角 不一致;不同地震剖面振幅水平不一致或同一剖面能量横向不平衡; 不同位置或不同测线的资料噪音的分布不一致。尤其上老资料,由于 波形、相位、分辨率不一致;闭合差难以消除,这只能凑合,精度较 低。现在使用解释系统,解释手段增强,这里介绍迭后处理的一些方 法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