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2023年成人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
2023年成人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2023年成人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注:以下为部分成人高考真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一、选择题:1~3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干】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选项】A.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B.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思想路线的核心问题D.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答案】A【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2.【题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的是()。
【选项】A.古希腊罗马哲学B.近代英国哲学C.近代法国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对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成果的创造性继承,是人类文明特别是欧洲近代文明合乎逻辑的发展成就。
其直接理论****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3.【题干】“笑一笑,十年少;愁了愁,白了头”表明意识具有()。
【选项】A.目的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创造性D.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答案】D【解析】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1)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2)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笑一笑,十年少;愁了愁,白了头”表明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4.【题干】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定的形态,人的意识统一与物质,这是()。
【选项】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B【解析】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定的形态,人的意识统一与物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答案D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答案A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答案C4.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 认识事物的量C. 确定事物的质D. 把握事物的度答案 D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答案 C6.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答案C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辨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答案A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答案 D.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A.整体由部分所构成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E.整体和部分可能互相转化答案ABCD.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辨证法的观点是A.辫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答案 ACE3.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 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 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答案 ABD)4.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答案 ADE5.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答案BDE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马原(辩证法)单选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辩证法)单选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A物质和运动的观点B实践和认识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和统一的观点【答案】C【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以C选项正确。
选项A、B不符合题意,选项D不全面。
2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句话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A客观性B普遍性C多样性D条件性【答案】D【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其三,联系具有条件性。
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题干中的地点和时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D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答案】A【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本题由缺少一个钉子引起了国家的灭亡,正是体现了普遍联系观点。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4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20-2021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训练18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 新人教版必修4
专题训练18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1.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 )答案 F解析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答案 F解析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
( )答案 F解析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4.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 )答案 F解析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 )答案 F解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6.《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启示人们( )①观念创新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③把握复杂事物的本质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善于突破事物的表面联系,把握其本质联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D解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启示人们不要被现象所迷惑,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④符合题意;尊重联系的客观性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①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②与题意不符。
7.“互联网+”时代,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对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B.联系是普遍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C.要建立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的联系D.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答案 A解析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对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
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
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圣才出品】
第5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5.1复习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揭示并阐释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并认为辩证法就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一、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规律,认为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规律既是联系的范畴,又是发展的范畴。
1.规律的内涵(1)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①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本质的联系,都构成规律。
②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a.规律不是事物的现象,而是属于事物本质层次的东西;b.规律不是通过感官直接把握的,规律性的认识属于理性思维层次的认识。
③在规律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a.作为本质的关系,规律包括继起的本质关系,也包括并列的本质关系。
前者体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之间的本质关系,后者体现在事物相对静止的诸规定性中,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本质关系。
b.作为本质的关系,规律既包括历时性关系,也包括共时性关系。
任何共时性的并存关系都不是凝固不变的,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不断把共时性的关系引向变化,即引向历时性的关系。
(2)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①规律和必然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代表着事物发展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a.规律的必然性是指规律的存在、规律的作用及其后果的不可避免性。
一些事物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另一些事物的出现;事物发展的这一阶段不可避免地要把事物引导到另一阶段。
b.作为必然联系,规律是一种因果联系。
但是,规律的必然联系并非等同于因果联系。
只有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具有因果制约性,而且这种因果联系构成本质的联系时,才具有规律的意义。
②在现实中,规律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规律只有一种表现,也不意味着规律只能以一种方式实现出来。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总分:2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2,分数:84.00)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A.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A. √B.C.D.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C.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A.B. √C.D.3.事物的规律是(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 B.事物的普遍的联系C.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A.B.C.D. √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A.B. √C.D.5.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A.B.C. √D.6.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A.B. √C.D.7.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B.唯心论同唯物论的根本区别C.相对主义同绝对主义的根本区别 D.唯理论同经验论的根本区别A. √B.C.D.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形式和内容 B.方向和道路 C.内因和外因 D.动力和性质A.B. √C.D.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A. √B.C.D.10.同一矛盾内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D.矛盾的对抗性和矛盾的非对抗性A.B. √C.D.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其中( ) A.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B.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C.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也是相对的 D.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A.B. √C.D.12.否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观点是( )A.形而上学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A. √B.C.D.1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法是(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A.B. √C.D.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A. √B.C.D.15.“扬弃”是( )A.既克服又保留 B.抛弃 C.既保留又继承 D.矛盾的调和A. √B.C.D.16.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 )A.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总和 B.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C.内在要素的总和 D.结构和表现方式A.B. √C.D.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的( )A.特殊性原理 B.普遍性原理 C.同一陛原理 D.斗争性原理A. √B.C.D.18.我们国家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是( ) 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B.既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D.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斗争A.B.C. √D.19.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 )A.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B.确定和不确定的关系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A.B.C.D. √20.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是( )A.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决定内容 B.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消极服从于内容C.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D.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A.B.C. √D.21.哲学上的矛盾是(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关系C.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A. √B.C.D.2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否突破“度”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的增减 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的变化A. √B.C.D.23.内容和形式揭示( )A.事物联系和发展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B.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和灭亡过程的一对范畴C.事物和发展中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D.事物之间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A.B.C. √D.24.现象和本质揭示( )A.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B.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和灭亡过程的一对范畴C.事物之间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D.事物和发展中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A.B.C. √D.25.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的任意否定A. √B.C.D.26.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C.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A.B.C. √D.27.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 )A.内部矛盾 B.外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特殊矛盾A.B.C. √D.28.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A.相互对立的 B.直接同一的 C.相互包含的 D.相互转化的A.B. √C.D.29.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了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哲学的党性是指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最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二,不定项选择1.下列关于哲学含义说法中正确的有A. 是研究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B. 与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 属于上层建筑D. 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阶级性E.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往往是非系统的东西C.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D.前者能够指导实践,后者不能指导实践E.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E.理论和实践的关系4.下列属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有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真理和规律的关系C.运动和物质的关系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5.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A.心外无物B.世界统一于感觉C. 理在事先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E.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6.凡是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都主张A. 世界是可知的B. 世界是统一的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E.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7.不一定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或派别有A. 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B. 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C. 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D. 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E.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学说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A. 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 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D. 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E. 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A. 同辩证法相脱离B. 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还不如古代唯物主义进步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了"原子"等基本粒子E. 把运动的复杂形式简单化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的前提是A. 达尔文的进化论B. 细胞学说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学说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E. 系统论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黑格尔的辩证法E.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以下方面A. 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B. 它以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C. 它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D. 它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E. 它使人类第一次在完全的意义上获得了绝对真理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首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E.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14.辩证唯物主义A.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 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 是在完全的意义上恢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点D.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E. 是在扬弃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的15.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A.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B.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真正动因及其社会发展的规律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D.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16."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说A. 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 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C. 哲学是绝对真理的表达D. 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E. 哲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1. C2. A3. C二,不定项选择1. ACE2. AB3. CD4. BE5. CD6. ABC7. ABCD8. BCDE 9. ABDE 10. ABC 11. ADE 12.ABCD 13. AD 14.ABDE15.ABCDE 16.BDE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单项选择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94年理1)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A. 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B. 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C. 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它具有无限性D. 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3.哲学上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A. 人类世界仅仅是由人组成的世界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D. 是主体的世界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划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指整个自然界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在之物"C. 按自身规律运动着的客观世界D. 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5.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01年文2)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二,不定项选择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永恒和暂时的关系E.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A.天不变,道亦不变B.宿命论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E. 万物齐一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A. 弄清楚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就必然可以弄清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B. 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 高级的运动形式以低级的运动形式为基础D. 利用低级的运动形式去解释高级运动形式,是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唯一的方法E. 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4.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A.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B.时间,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E. 时间,空间并不存在任何绝对性5.把空间比作盛放物体的大箱子,把时间比作均匀流逝的河流,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唯心主义观点E. 形而上学观点6.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时间,空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B.时间,空间是绝对精神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D.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E. 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分离的7.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的D.人的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E.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8.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峰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表明A.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其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C.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D.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E. 人的活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具备这一特点9.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A.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B.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C. 意识能够改变规律D. 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自我抑制E.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10. 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下列关于两者的区别论述正确的是A. 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类意识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B. 人工智能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人类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能力C.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D. 人工智能只能接受意识的支配和操纵,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更不可能支配和统治人类意识E. 人工智能已发展到顶峰不能前进了,人类意识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11.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A. 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B. 世界是否统一C. 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统一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D. 世界统一于实践还是统一于认识E. 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还是单一性的物质统一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答案一,单项选择1. A2. B3. B4.D5.C二,不定项选择1. CDE2. DE3. BCE4. CD5. BE6. BCD7. ABCDE 8. CDE 9. ABDE 10. ABCD 11. CE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1.把普遍联系歪曲成"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属于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 运动构成联系D. 联系构成运动3.范畴A. 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B. 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C.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D.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4.唯物辩证法认为(94年理2)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5.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A. 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B. 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C. 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D.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6.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92年文8)A. 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 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7.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A. 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B. 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C. 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D. 一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性8.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A.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B. 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C. 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D. 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9.度是指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B.质和量的统一C.事物的质的规定性D.事物的量变状态10.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A.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B.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C.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D.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11.爆发式飞跃是指A. 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B. 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式C. 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D. 解决因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12.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A.诡辩论的观点B.绝对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辩证的观点13.在事物的转化过程中A. 都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B. 都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C. 有些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D.人们的主观努力可有可无二,不定项选择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98年文11)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是(96年文11)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3.范畴属于A. 感性认识的形式B. 基本概念C. 人的思维对事物之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E.人们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4.在范畴的问题上,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A. 把范畴看成是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一种精神实体B. 把范畴看成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所形成的基本概念C. 否认了范畴所反映的内容的客观性D. 否认范畴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的反映E.把范畴看成是人类主观先验的东西5.假象和错觉的关系属于A. 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B. 假象和错觉都是主观的C. 假象等于错觉,二者不过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语词D. 假象必然引起错觉E. 假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错觉6.原因和结果的同一性表现在A. 原因和结果没有任何界限,人们可以倒因为果,也可以倒果为因B.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作用C.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 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E.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是结果7.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 种瓜与得瓜B. 闪电之后雷鸣.闪电与雷鸣C. 白天之后有黑夜.白天与黑夜D. 春天之后有夏天.春天与夏天E.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与消费8.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A. 与事物不可分B. 与事物直接同一C. 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D. 客观的E. 多样性的9.质和属性的关系包括A. 质是事物属性的表现B. 属性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C. 属性和质不具有同一性D. 属性时时刻刻表现着事物的质E.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10.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A.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B.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C.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D.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变化E.矛盾双方绝对同一1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部分质变的有A. 从猿到人的转化B. 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地租的变化依次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C.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苏维埃政权D. 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E.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体制改革12.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斗争与政治生活中的斗争性的关系是A. 二者是同一概念B.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种共性,政治斗争性是一种个性C. 政治斗争性不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范畴D. 政治斗争性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E.在阶级社会中,所有的矛盾斗争性都表现为政治斗争性13.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体现在A. 任何个性都是共性B. 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和概括C.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D. 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E.共性只是个性的某些方面或本质1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93年文15)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一,单项选择1. B2. D3. A4. D5.A6. C7. B8. A9.B10. B 11. D 12. D 13. C二,不定项选择1. ABDE2. ACE3. BC4. CD5. AE6. BCE7. AE 8. ADE 9.BE 10. AB 11. BCDE 12.BD13. ABCE 14. ABDE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单项选择1.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2.表象A. 属于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B. 属于理性认识,但不反映事物的本质C. 有时属于感性认识,有时属于理性认识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知觉的再现3.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是A.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否认真理的价值性B.坚持真理的价值性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价值性要以客观性为基础D.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等义的4.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方法B.分析方法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二,不定项选择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 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B. 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C. 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D. 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E.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A. 人类认识到的自然界B. 人类尚未观察到的天体C. 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 人们阅读的书籍E. 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及关系是A. 认识主体不等于主观,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 认识的客体包括了一切物质世界C.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首先是反映关系,然后才是实践的关系D. 尚未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的物质世界还不是认识的客体E.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4.实践之所以能够有力地驳斥不可知论,是因为它能够把A.真理变成现实B.谬误变成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D.人的认识器官不断延长E.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5.人们之所以要重视间接经验,是因为A. 实践并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 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C. 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D. 认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E.书本也是认识的一个源泉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必要和重要,是因为A. 理性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B. 理性认识应当转化成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C. 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由谬误转变成真理D. 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E.在第二次飞跃之前,理性认识仅仅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7.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A. 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制约B. 实践水平的制约C. 人们自身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D. 人们认识结构的制约E.客观事物暴露程度的制约8.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A. 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B. 该认识只为少数人所坚持C. 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 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E.真理具有相对性9."三角形之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是A. 普遍真理B. 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C. 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D.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E.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的真理10.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 真理和谬误并没有任何界限B.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C.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D. 任何真理都带有不确定性E. 真理是因人而异的1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 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 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C.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D. 任何相对真理都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E. 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从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12.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会导致A. 怀疑主义B. 相对主义C. 绝对主义D. 不可知论E.教条主义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答案一,单项选择1. C2. D3. C4.A二,不定项选择1. BCD2. ACDE3. ADE4. ACDE5. BCD6. ABD7. ABCDE 8. AC 9. ADE 10. BCD 11. BCDE 12. ABD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 A 2. B 3. C 4. B 5. C 6. C 7. A一,单项选择1.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02年理1)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A. 它是生产力中的最重要的独立的要素B. 它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C.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D.它是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的形式3.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三个代表"思想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A. 体现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B. 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C. 我国各个阶级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D. 我国统一战线的一种形式5.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6.在社会意识诸形态中起核心作用的是A. 哲学B. 道德C. 政治法律思想D. 艺术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A. 不属于上层建筑B. 属于政治上层建筑C. 属于思想上层建筑D.属于上层建筑中和经济基础没有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二,不定项选择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B.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C. 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全部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5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圣才出品】
第5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概念题1.规律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本质的联系,都构成规律。
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在规律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和必然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代表着事物发展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3)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稳定的联系。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规律就会反复起作用,普遍地实现出来。
规律的必然性正是在规律的重复性、普遍性中得以体现的。
2.对立统一规律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发展的结果意味着一事物变为另一事物。
(2)对立统一规律构成了辩证法的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本质,贯穿并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作为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把握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辩证法是人的认识活动所固有的。
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就是要以概念的矛盾运动去反映、表达“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运动。
矛盾分析法构成了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根本方法,提供了理解现存事物及其运动的钥匙。
3.矛盾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一切矛盾都是由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矛盾关系就是发生在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没有对立的两个方面便不能构成矛盾。
构成矛盾的对立面又是相互规定中的存在,二者相互依存,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反之亦然。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答: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或者说是对立面的同一。
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2. 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
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
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3. 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
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
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
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
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
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A.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B.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C.是否承认变化的观点D.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命题目的】本题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岐点的确认。
【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在许多问题上有着分歧,主要表现在:联系的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的过程,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动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没有质的飞跃。
承认内部矛盾和否认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只是从事物外部找运动的根源。
据此分析题中所给定的4个选项都构成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点。
但作为单项选择题,要求找出最根本的分歧点,只能是D项(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为A、B、C三项的内容是诡辨论这种形而上学也能承认的,也就不能把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一刀两断严格区分开来,所以,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项),才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举一反三】此题修改后可命制多项选择题。
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A.科学发展观高于唯物辩证法B.科学发展观包括唯物辩证法C.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辩证法D.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命题目的】该题是考查考生对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表现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协调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面关系的辩证法方式;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试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_____。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答案:(A)。
【解释】专家解析: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客观性的特点,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是指辩证的否定,同题意要求无关,排除;C属于真理性的认识,排除;D属于意识,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A。
相关阅读: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1。
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事物的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直接规定性。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我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质是区分事物、划分事物界限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事物的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能够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物体的大小、运动的快慢、分子的多少和排列顺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等,这些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及其表现。
事物量的规定性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同事物不可分离。
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
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结构、性质状态的性质,叫做定性研究;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计算和测定是定量研究。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确定事物“是什么”,才能把它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区别开来;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以前指出: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到达了真正成熟的地步。
这是对认识和把握事物量的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就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基本原则。
2。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是凝固不变的。
事物总是透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替,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的。
全国成人高考历年考题
全国成人高考历年考题(2001年----201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01年考哲学基本问题(选择);是否发展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选择)☆02年考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03年考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两种发展观☆04年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把精神看作世界本原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古代形态(选择),哲学就是世界观(辨析)☆05年考哲学概念、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选择)☆06年考哲学基本问题、辩证法思想发展的近代形态(选择)☆07年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08年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古代形态(选择)☆09年考哲学基本问题、辩证法的现代形态、主观唯心主义(物是感觉的复合)(选择)☆10年考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选择)第二章物质与意识★01年无考题★02年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意识产生过程中劳动的决定作用(选择)★03年考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选择);意识能动作用的概念以及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简答)★04年考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只承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选择)★05年考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选择)★06年考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选择题)★07年考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08年考客观唯心主义--“理在事先”(选择)★09年无考题★10年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的表现(选择)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01年考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选择)★02考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选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选择)★03年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选择)★04年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选择题)★05年考适度原则、辩证否定概念(选择)★06年考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假象的概念;事物的质和事物是同一的,而事物的量和事物是不同一的(辨析题)★07年考内容与形式关系(选择);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辨析题)★08年考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外因的表现(选择)★09年考量变引起质变(选择)、内外因辩证关系论述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论述题)★10年考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应用、量变引起质变(选择)。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保持其自己液体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0℃—100℃。这个度的两端,即0℃和100℃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
冰
水
汽
50C
0C
100C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 黑格尔 乐极生悲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逻辑矛盾:指在同一思维里,对同一事物同时作出两种相反的判断。
1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
2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为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这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03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02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工业
辩证的否定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否定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运动是相对的, 时空是绝对的。
运动是相对的, 时空也是相对的。
01
03
02
04
(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考研政治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章节练习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章节练习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A.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B.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正确答案:A,B,C解析:前三者属于二者的分歧,而且C项的“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二者都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只不过其正确性、科学性不同而已。
知识模块: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2.“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D.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正确答案:A,B,C解析:这是一句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名言。
是对肯定与否定关系的绝对的片面的理解。
并没有涉及事物发展的前进性问题。
知识模块: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3.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正确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是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农民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是作为喜鹊的食物,是为了让喜鹊捕捉果树上的虫子,来保证柿子的丰收。
这实际上是人们利用生物链这一客观联系为农业生产服务。
A、B、D均是符合这一意思的选项,C项本身表述有误,人与自然的关系能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专升本政治考点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专升本政治考点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主要有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以及论述题四大题型,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您。
专升本政治考点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考点1联系的定义及其性质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考点2发展的定义及其实质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发展,是指事物由低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序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考点3矛盾的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
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
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
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若不如此,人类认训就不能得到丰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想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考点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3)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4)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考点5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1)既然任何事物质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就要把对事物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认识的基础,定量研究时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度,就要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事物本身度相适合,掌握适度原则。
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矛盾转化规律的应用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可以利用矛盾转化规律来解决问题 和达到目标。例如,在商业竞争中,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 品定位、市场策略等手段来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实现自身 利益最大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
1.D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
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02 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规律
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规律
• 事物发展的规律通常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以 及这两个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
03 事物发展中的矛盾转化规律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在战争中,敌 我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发生变化,使得战争的局势不 断改变。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 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相结合,才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
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 实践中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 效果。
1.谢谢聆 听
矛盾转化规律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例如,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人们可以通过研究社会各阶 层之间的矛盾转化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04 事物发展的因果规律
因果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因果关系的概念
因果关系是指一事件(因)与另一事件(果)之间的联系。
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
05
能动性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及其表现
01
02
03
客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1-5 BACAC 6-10 BDDCD、
辨析题
11. 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简答题
12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3.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14.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
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5. 内容和形式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服务。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16.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因果关系的特点:
第一,原因一定在前,结果一定在后;
第二,在前的原因和在后的结果之间必须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