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热稳定性的热分析试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热稳定性的热分析
试验方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物质热稳定性的热分析试验方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差热分析仪和(或)差示扫描量热计评价物质热稳定性的热
分析方法所用的试样和参比物、试验步骤和安全事项等一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惰性或反应性气氛中、在-50~1000℃的温度范围内有焓变
的固体、液体和浆状物质热稳定性的评价。
2 术语
物质热稳定性
在规定的环境下,物质受热(氧化)分解而引起的放热或着火的敏感程度。
焓变
物质在受热情况下发生吸热或放热的任何变化。
焓变温度
物质焓变过程中的温度。
3 方法原理
本方法是用差热分析仪或差示扫描量热计测量物质的焓变温度(包括起始温度、外推起始温度和峰温)并以此来评价物质的热稳定性。
4 仪器和材料
仪器
差热分析仪(DTA)或差示扫描量热计(DSC):程序升温速率在2~30℃/min 范围内,控温精度为±2℃,温差或功率差的大小在记录仪上能达到40%~95% 的满刻度偏离。
样品容器
坩埚:铝坩埚、铜坩埚、铂坩埚、石墨坩埚等,应不与试样和参比物起反应。
气源
空气、氮气等,纯度应达到工业用气体纯度。
冷却装置
冷却装置的冷却温度应能达到-50℃。
参比物
在试验温度范围内不发生焓变。
典型的参比物有煅烧的氧化铝、玻璃珠、硅
油或空容器等。
在干燥器中储存。
5 试样
取样
对于液体或浆状试样,混匀后取样即可;对于固体试样,粉碎后用圆锥四分
法取样。
试样量
试样量由被测试样的数量、需要稀释的程度、Y 轴量程、焓变大小以及升温
速率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为1~5mg,最大用量不超过50mg。
如果试样有突然释放大量潜能的可能性,应适当减少试样量。
6 试验步骤
仪器温度校准按附录A 进行,校准温度精度应在±2℃范围内。
将试样和参比物分别放入各自的样品容器中,并使之与样品容器有良好的
热接触(对于液体试样,最好加入试样重量20%的惰性材料,如氧化铝等)。
将装有试样和参比物的样品容器一起放入仪器的加热装置内,并使之与热传感元件紧密接触。
接通气源,并将气体流量控制在10~50mL/min 的范围内(如果在静止状态下进行测量,则不需要通气)。
根据所用试样的性质来确定试验温度范围。
按条的要求调整Y 轴量程。
启动升温控制器,控制升温速率在10~30℃/min 的范围内,记录温差△T (或功率差d H/d t)与温度T 的关系曲线,即DTA 曲线(或DSC 曲线)(如图1a、1b)。
如果以10~30℃/min 的升温速率进行测量而不能将峰分辨开时(如图2a、
2b),可以采用低于10℃/min 的升温速率。
a. 典型的DTA 放热曲线
b. 典型的DSC 放热曲线
图1
a.熔融吸热后紧跟分解
b.熔融吸热后紧跟分解
放热的DTA 曲线放热的DSC 曲线
图2
7 结果
取三次焓变温度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三次测得结果之间的差
值应在±5℃范围内。
试验报告见附录B。
8 安全事项
用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量时,若不了解被测物质的潜在危险性,在
取样和测量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如果需要用研磨的方法粉碎试样,应将被测物质视为危险品,并按化学危险品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附录A
差示扫描量热计和差热分析仪的温度校准方法
(补充件)
A1 仪器校准
用表A1 所列物质(纯度大于%)的相转变温度进行仪器校准。
表A1 校准物质的相转变温度
相转变温校准物质度
℃K
汞
水
二苯醚
苯甲酸
铟
锡
铋
铅
锌
锑
铝
银
-
A2 试验步骤
两点校准法
在表A1 中选取两种校准物质。
其中,一种物质的相转变温度比被测试样
的起始放热温度低,另一种物质的相转变温度比被测试样的终止放热温度高,而
且要尽可能接近这两个温度。
测量各校准物质的表观相转变温度。
将重量为5~15mg 的校准物质和参比物分别放入样品容器中。
把样品容器放入仪器的加热装置内,用流量为10~50mL/min 的氮气
或其他惰性气体冲洗测量装置,直到测量结束。
按条的要求,调整Y 轴量程。
以10℃/min 的升温速率加热校准物质和参比物,使校准物质通过相转
变温度,直至基线重新确立。
也可以用其他升温速率,但必须与测量试样时的条件相同。
由得到的DTA 曲线或DSC 曲线测量出表观相转变温度(T e、T p)(如
图A1、A2)。
图A1 校准物质相转变的DTA 曲线图A2 校准物质相转变的DSC 曲线
差示扫描量热计或试样与温感元件分开的差热分析仪用T e 作为表观相转变
温度;试样与温感元件紧密接触的某些差热分析仪,用T p 作为表观相转变温度。
按计算实际相转变温度。
一点校准法
如果已按测出了表观相转变温度,并按计算出斜率值(S),
若S 值与的差值在±的范围内(试验温度与校正温度相差100℃时),
则用一点校准法。
从表A1 中选取一种校准物质,使其相转变温度尽量处在被测试样的放
热峰内。
按至的步骤测出校准物质的表观相转变温度。
按计算实际相转变温度。
A3 计算
假设表观相转变温度(TO)与实际相转变温度(T)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存在下面的关系:
T=(TO×S)+I (A1)
式中:S-斜率(标准值为);
I-截距。
这两个参数均由计算得出。
两点校准法
用表A1 中的校准物质相转变温度和实际测量的表观相转变温度,通过
式(A2)和式(A3)计算S 和I。
S=(TS1-TS2)/(TO1-TO2)(A2)
I=[(TO1×TS2)-(TS1×TO2)]/(TO1-TO2(A3)
式中:TS1-取自表A1 中的1 号校准物质的相转变温度;
TS2-取自表A1 中的2 号校准物质的相转变温度;
TO1-A2 步骤中测出的1 号校准物质的表观相转变温度;
TO2-A2 步骤中测出的2 号校准物质的表观相转变温度。
S 要计算到四位有效数字,I 要精确到℃。
一点校准法
如果用两点校准法测出的斜率值(S)与标准值之差在±的范围
内,那么就用一点校准法,只测出截距。
I=TS1-TO1 (A4)
利用测出的斜率值(S)和截距(I),通过式(A1)计算出被测试样的实
际焓变温度。
附录B
物质热稳定性的热分析试验报告
(参考件)
B1 试验委托单位名称。
B2 试验单位名称和试验负责人。
B3 送样日期和试验日期
B4 试样和参比物的名称、组成、分子式、重量、状态和纯度等。
B5 仪器型号和样品容器。
B6 气氛的组成和压力、静态或动态、密封程度及动态情况,应注明气体流量。
B7 程序升温速率和试验温度范围。
B8 Y 轴灵敏度和Y 轴量程。
B9 记录DTA 曲线或DSC 曲线的所有过程,注明起始温度、外推起始温度和峰温。
B10 把测定的焓变温度换算成实际的焓变温度。
B11 用实际的焓变温度来评价物质的热稳定性。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负责人李子葆、张桂芳、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