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源化学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
毒理学实验中还采用特殊的染毒途径如腹腔注射、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肝脏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外源化学物在从 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过程中已开始被消除 ,此即在胃肠道粘膜、肝和肺的首过效应。 首过效应的意义: ①可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组织的外源化学物 数量,或可能减轻毒性效应; ②外源化学物在吸收位引起的消化道粘膜、肝和 肺的损伤也与首过效应有关。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一)简单扩散
1、定义 2、条件:①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②外源化学物有脂溶性;③外源化 学物是非解离状态。 3、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不需载体;③不受饱和限速和竞争性抑制 的影响。 4、毒理学意义:简单扩散是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的主要机理。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外源化学物通过简单扩散进行生物转运。 (二)滤过 1、影响因素:外源化学物分子量的大小 2、毒理学意义:水及一些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可以通过滤过 完成生物转运过程。
第四节 毒物的排泄
一、概念: 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 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二、排泄的途径: 1、肾脏排泄: 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 泌 2、经胆汁排泄
3、经呼吸道排泄
4、其他排泄途径:乳汁排泄、消化道排泄、汗、泪水 等排泄
外源 [接触] 化学物
3、经皮肤吸收: • 吸收分两阶段:穿透阶段和吸收阶段。 • 影响因素: ①在穿透阶段主要有关因素是外源化学物分子量 的大小、脂溶性及角质层厚度;②在吸收阶段,外源化学物必 须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才易被吸收;③气温、湿度及皮肤损伤也 可影响皮肤的吸收;④凡是影响皮肤血流速度和出汗的因素, 均可影响经皮肤吸收。 • 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 阴囊>腹部>额部>手掌>足底 4、其它:注射 吸收途径的毒理学意义:不同的吸收途径会影响化学物进入血中 的速度、浓度以及毒效应。
现象。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氧化还原剂。
生物转化酶的基本特征:
广泛的底物特异性 某些酶具有多态性 具有立体选择性 有结构酶和诱导酶之分
毒物代谢酶的分布:
肝脏:不同组织对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能力的显著区别 对于解释化学物损伤的组织特异性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 内质网(微粒体)或脂质的可溶部分(胞浆)
2、出胞作用(exocytosis):是将颗粒物
由细胞内运出的过程。
胞吞和胞吐是两种方向相反的过程。
生物转运小结:
1、生物转运的特点:
被动转运顺浓度梯度进行,不消耗能量;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由载体介导,可饱和; 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消耗能量,并可逆浓度梯度进行。
2、影响生物转运的因素:
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结构、分子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带
电性、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
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
的溶解度比值。
第二节 毒物的吸收途径
一、吸收(absorption)的定义: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 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二、吸收的途径: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滤过(filtration)
生 物 转 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特殊转运
(special
transport)
膜动转运 (cytosis)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吞噬(phagocytosis) 入胞作用 (endocytosis) 胞饮(pinocytosis) 出胞作用(exocytosis)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1、定义:是外来化合物透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移动
的过程。 2、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故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②转运
过程需要载体参加;③载体既然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所以
有一定的容量;当化合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载体可以饱 和,转运即达到极限;④主动转运有特异选择性;⑤同一载
与血浆蛋白质结合贮存:清蛋白 特点:1、血浆蛋白是暂时贮存库;2、外源化学 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与血浆中游离 型外源化学物形成动态平衡;3、不同的外源 化学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具有竞争性,结合力 更强的外源化学物和取代已被结合的外源化学 物,使之成为游离态而显示毒性。 与机体中其他组织成分结合贮存:如肝脏和肾脏、 脂肪组织、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2、经呼吸道吸收: 影响气态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 ①气态物质 的水溶性;②吸收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肺 泡和血液中物质的浓度(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 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 是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 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此系数愈 大,气体愈易被吸收人血液。 影响气溶胶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气溶胶中颗粒 的大小和化学物质的水溶性 。
分布与毒性:器官组织中毒物的量;毒物分布不均匀,浓
集点可能就是靶器官;贮存对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但是 慢性中毒的一个重要条件。
排泄与毒性:排出体外毒物的量;肝肠循环可使外源化学 物再次吸收,使其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毒性作用增强。
第五节
毒物动力学概念
概念:以速率论的观点出发,用数学模型分析和研究
机制,外源化学物可在ADME过程中交互作用,改变 靶器官中外源化学物的浓度; 可通过改变靶器官中外源化学物ADME过程,以治疗 或预防和治疗外源化学物中毒。
第一节 毒物的生物膜转运方式
脂质
组成 糖
生 物 膜
蛋白质:结构蛋白、受体、酶、载 体、离子通道等
结构:液态镶嵌双层结构 隔离功能 功能 生化反应和生命活动的场所 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1、经胃肠道吸收: •特点:消化道的结构特点 •影响因素:①外源化学物本身的脂溶性和pKa;② 胃肠液的pH值;③胃肠道内食物的量和质、胃肠蠕 动和胃排空时间;③胃肠内的消化酶和茵丛的影响 。 肝肠循环(双重意义):①毒理学意义:使外源化 学物从肠道排泄的速度显著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 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②生理学意义:可使一些机 体需要的化合物被重新利用。
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内容概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毒物的生物膜转运方式
第二节 毒物的吸收途径
第三节 毒物的分布与贮存
第四节 毒物的排泄
第五节 毒物动力学概念
第四章 毒物的生物转化
概 述
吸收(Absorption)
Biotransprotation
生物转运
分布(Distribution)
(二)毒物动力学参数及其概念: 5、清除率(CL): 每单位时间多少升血中毒物量被清除。 6、生物利用度(F): 生物有效度,是指毒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 7、吸收速率常数(Ka)、峰浓度(Cm)、峰时间 (Tm): 8、房室概念:
(三)毒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速率与毒物的浓度成比例。
主要担负生物转化的器官是肝脏。其他器官如肾脏、小肠、肺 脏和皮肤等的生物转化能力明显低于肝脏。
生物转化的意义:水溶性增加、毒性降低 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
学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出体外,此为解毒反应。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
第三节 毒物的分布与贮存
一、定义:
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 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不均匀,研究分布规 律,有利于了解外源化学物的靶器官和贮存库。 二、影响分布的因素: 组织或器官的血流量、外源化学物的亲合力。 初始分布主要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灌流速率; 再分布( redistribution): 随时间延长,分布受外源化学物经膜扩 散速率和器官组织对其亲和力的影响。
化学毒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及其
动力学的规律。
目的:1、有助于毒理学研究的设计(如剂量和染毒 途径选择);2、通过对暴露、时间依赖性的靶器官剂 量与毒作用关系研究,解释毒作用机制;3、确定有
关剂量、分布、代谢和消除的参数,用以进行对动物
的危险性评价。
经典毒物动力学:基本理论是速率论和房室模型 (compartment model)。
体转运的两种外源化学物之间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3、毒理学意义:主动转运对已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不均 匀分布和排泄具有重要意义。
三、膜动转运(cytosis)
1、入胞作用(endocytosis):是将细胞
表面的颗粒物转运入细胞的过程。
在胞吞作用中如果被摄入的物质为固 体则称为吞噬,如为 液体则为胞饮。
-dc / dt = kc 特征: 1、毒物在任何时间的消除速率与毒物该时间在体内的量 成正比; 2、血浆浓度的对数值对时间作图得一直线; 3、毒物的半减期恒定,不因染毒剂量高低而变化; 4、血浆和其他组织的毒物浓度恒比衰减。
(四)一室和二室开放模型:
第四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 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代谢产物(metabolites):生物转化的产物。
Biotransformation
生物转化
代谢(Metabolism)
消除
排泄(Excretion)
Elimination
ADME过程:机体对化学物的处置(disposition)可简单的 分成相互有关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四个过程,即外 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注意这四个过程可能同 时发生。
如致畸物通过胎盘引起畸形; 致癌物也可通过胎盘致癌。
三、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
贮存库(storage depot):毒物的蓄积部位。 毒理学意义(双重):①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 减少靶器官中外源化学物的量;②当血浆中的游离 性毒物被排除后,贮存库中的化学物就会释放进入 血液循环,具有潜在危害。
(一)时量曲线(concentration-time curve):
在染毒后不同时间采血样,测定血毒物浓度,以
血毒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毒物
浓度时间曲线,简称时量曲线,通过曲线可定量地 分析毒物在体内动态变化。
(二)毒物动力学参数及其概念:
1、消除半减期(t1/2): 体内血毒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 时间。 2、曲线下面积(AUC): 指时量曲线下覆盖的总面积。 3、表观分布容积(Vd): 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根据与体内毒物量血毒物浓度 的比值,表示毒物以血毒物浓度计算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4、消除速率常数(Ke): 表示体内消除毒物的快慢,可以单位时间内体内毒物被 消除的百分率表示。
三、体内特殊生理屏障
⑴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血脑屏障并非是对毒物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完全屏障, 仅表现为较身体其他多数部位的通透性小。炎症时可改变 其通透性。
⑵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关于胎盘屏障是否能够防止毒 物从母体进入胚胎,至今没有 得出明确的结论。相反,有些 毒物则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胚胎。
皮肤 肺
[吸收]
血液循环 白蛋白结合型
[分布]
靶器官 (损害)
[接触]
[分布] [代谢]
器官组织 (贮存)
肝
游离型
消化道
[排泄]
肾
肺
呼气
分泌腺
[排泄]
粪
胆汁 尿
乳汁、汗
图1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注: 生物膜性屏障
小 结
生物转运的毒理学意义:
吸收与毒性:进入体内毒物的量(吸收途径、吸收部位)
影响化学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因素
化学毒物固有毒性及接触量;
化学毒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在靶器官内的浓度及持续时 间,其与化学毒物在体内的ADME过程有关。
研究外源化学物ADME过程的意义
有助于阐明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对化学物处置的
物种差异,用于预测人类暴露化学物后的处置及其在 毒性中的作用;
有助于阐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