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恐龙无处不有

合集下载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恐龙无处不有》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之一《恐龙无处不有》。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具体如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以“板块构造理论”为说明对象,阐述了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印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揭示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科学规律,启示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所观察到的现象,激发其对科学领域探究的兴趣。

2、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求知欲较强,但对问题的内在联系的分析,还存在片面、不足等问题,对事理说明文接触较少,根据此学情,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事理型说明文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注重在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分析主要内容,掌握说明方法等要求,以及探究本课的“为何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

我设置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如“鸟臀(tún)目、褶(zhě)皱”等,并灵活运用。

(2)划分文章层次,了解短文说明对象以及说明事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法,掌握“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迁移。

(2)通过讨论法、点拨法,掌握文中的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体味其妙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文章按照逻辑顺开展。

(3)通过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了解恐龙化石与板块构造这两个科学领域之间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恐龙化石与大陆漂移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作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其的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其对科学领域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单元目标要求,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说明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因此我的教学重点设计如下:)(1)“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的理解和掌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里面的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想】《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对斯石英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的介绍,证明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两篇短文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编者也将它们编在一处,如何将这两篇短文融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通过分析比较,我发现它们在行文思路上的共同点,都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时,我将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行文思路,归纳出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的。

教学时,我通过寻找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巧妙地设计问题,将两篇短文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教学。

【教学目标】1.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3.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爱好科学,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预习法、跳读法、比较法、探究法【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在人类出现之前,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课件播放视频:《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真相》师:我们简单了解了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真相后,内心是否对恐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课文,都好像与恐龙有关,到底是不是都是在讲恐龙呢?亦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呢?我们带着疑问请先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阿西莫夫)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代表作有《新疆域》《基地》等。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2.知识链接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

“科普”即“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

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3.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骨骼.(ɡé)鸟臀.目(tún)俯.冲(fǔ)岛屿.(yǔ)深渊.(yuān)流逝.(shì)携.带(xié)两栖.(qī)覆.盖(fù)铱.(yī)潮汐.(xī)抵.达(dǐ)劫.难(jié)排斥.(chì)趋.势(qū)膨胀.(zhànɡ)追溯.(sù)衍.射(yǎn)二氧化硅.(ɡuī)(2)理解词意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恐龙的分布情况,通过研究恐龙化石,科学家们发现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生活过。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激发了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恐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假设、验证等,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恐龙的分布情况,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专业术语的理解,科学原理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化石模型、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恐龙的分布情况,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内容,解释专业术语,阐述科学原理。

5.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化石模型,模拟科学家研究恐龙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恐龙分布的科普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恐龙的分布•地球各个角落•海洋、陆地、空中2.科学探究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科普文章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恐龙无处不有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恐龙无处不有
• 在鲁班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
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 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 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 许多智慧。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 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 领域产生影响。
• 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 相传有一年,鲁班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
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 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 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 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 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 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 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 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 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 换竹片。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 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 于是他们立即下山,清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继续实践。鲁班和徒弟 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 锯就这样发明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练习及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阅读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恐龙无处不有》 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恐龙无处不有》 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别介绍了恐龙和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征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可以完成生字词的积累和文章内容的简单梳理。

经过八年级上期的事物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为学习事理说明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本文蕴含的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

同时,学生知道说明顺序却难以叙述清楚说明的过程,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流逝、携带、劫难、致密、天衣无缝”等词语。

2.了解作家作品,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3.揣摩文章语言,体会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2.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恐龙及其灭绝的情况。

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3.安排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明确说明对象,能正确辨析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1.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2.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行文思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一、故事背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字拼音、词语解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字拼音、词语解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字拼音、词语解释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臀tún 骨骼gǔ gé漂移piāo yí流逝liú shì褶皱zhě zhòu 携带xié dài 两栖liǎng qī彗星huì x īng潮汐cháo xī劫难jié nàn 致密zhì mì陨石yǔn shí追溯zhuī sù天衣无缝tiān yī wú fèng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骨骼[gé]:是组成脊椎动物内的坚硬器官。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迁移[qiān ]:从一处搬到另一处。

地壳[qiào]: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

岛屿链[liàn]:连在一起呈链状分布的岛屿群。

深渊[yuān]:指很深的水。

驮[tuó]:用背负载。

流逝[shì]:形容迅速消逝。

褶皱[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携带[xié]:随身带着。

遗骸[hái]:遗骨(遗留的残骨)。

两栖[qī]:能在水中与陆上生活或活动。

彗星[huì]:绕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

潮汐[cháo xī]: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指海潮。

劫难[jié]: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排斥[chì]:不相容、使离开或不使进入。

趋势[qū] 事物发展的动向。

陨石[yǔn]: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膨胀[péng zhàng]:物体受热胀大。

追溯[sù]: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案例中运用问题导向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恐龙的相关知识。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如恐龙的灭绝原因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助互学中共同成长。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交流思想,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a.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进行评价。
b.学生互评: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借鉴。
c.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予鼓励性建议。
总之,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灭绝原因等。
2.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他人意见。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恐龙的认识和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其语文素养;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恐龙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化石。

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但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

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这表明它们曾经广泛分布。

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如此广泛地分布呢?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恐龙因为体型巨大,需要在洞中筑巢,持续不断的降雨可以淹没洞穴,杀死恐龙。

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南极也有发现。

难道恐龙能够穿越冰雪覆盖的大陆,抵达南极吗?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大陆漂移导致了恐龙的广泛分布。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大的陆地,称为“泛大陆”。

后来,这块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到了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恐龙在泛大陆上广泛分布,随后因为大陆漂移,它们的化石也出现在了各个大陆。

被压扁的沙子如果你在沙滩上行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压扁的沙子。

这些沙子曾经是圆润的,但现在被压得扁平。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其实是沉积岩的一种。

当沙子被沉积在海底或湖底时,上面的沉积物不断堆积,对下面的沙子产生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把沙子压扁,使其失去原有的形状。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这些沙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赏析: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恐龙和沙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为何无处不在,以及沙子为何会被压扁,更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恐龙广泛分布的原因。

他运用了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实录《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实录一、科学思考,神奇预言师:同学们,想象一下35年以后,你大概50岁左右了,那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生:会有大量的高新科技产品。

生:我们可能会到月球上生活。

师: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早在35年以前,就预言了2019年的生活:“计算机设备走进寻常人家,人们的生活将无法离开它。

"“技术将会引起教育变革,孩子们在家就可以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

”“我们将会进入太空生活,大规模登上月球,采矿、建工厂。

"(屏显预言,学生惊叹不已。

)师:读完预言,你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这些预言很快就会实现了,对人类进入太空生活有点惊讶。

师:是的。

他的预言大多已经变为现实,只有“进入太空生活”有待我们的科技发展去实现。

科学预测未来,需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他的科普文章《恐龙无处不有》中探究科学思维的奥秘,学习科学思考的方法。

二、科学思维,花开两支(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初看课题,你觉得这篇短文会写什么内容?生:我觉得会写恐龙在世界上到处都有。

生:恐龙生活的范围非常广泛。

师:我们一起到文中看看是否和你预想的一样。

(生快速默读课文。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恐龙在世界各个大陆都有发现,从而说明板块运动学说的正确性。

师:你的概括抓住了关键内容。

接下来老师把这两方面具体提炼一下。

你能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屏显。

)【甲】恐龙恐龙是2.3亿年前的一类爬行动物,有着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

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小盗龙可能还不到40厘米。

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在》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在》PPT课件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恐龙化石的分布
古生物学
“板块构造”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想一想:作者把这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今天,让我们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一探究竟。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 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他自小喜欢读科幻 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同年 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8岁那年,即1938年, 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 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 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合作探讨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 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 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 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大约”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可能用 确定的数字。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 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似乎”一词表示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舒适”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早期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很适合 恐龙的生存。
结构梳理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6 恐龙无处不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恐龙无处不有》ppt课件

《恐龙无处不有》ppt课件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 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 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 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 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 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2.文章中选用了哪些材料来印证所阐述的问题?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 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再读课文,分析其思 路。
温馨提示: 1.可以把前面梳理的材料排序,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安排顺序,分 析其思路。 2.可以抓住文中关键句、设问句等句子(如文章里提到的两个时 间点:“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那 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大约在两亿 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并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理清文章 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 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 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 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 ”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 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的新的有力证据。
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也指非常寒冷的地 方。 通常指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 象。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理清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 地。 ③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④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 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 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 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 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 模空前的大争论。本课两篇短文就是依据一些科学发现 进行科学推理的科学小品文。
板块构造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当代地球科淡定中最有影响的 全球构造学说。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若干巨大 的板块,岩石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发生大规模 水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汇聚, 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板块构造 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 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三角龙 霸王龙
导入新知 偷蛋龙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 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 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 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 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 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来自《点拨》
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 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 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2.“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
4.“泛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 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 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 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 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对比阅读
思路提示:1.文体 2.说明对象 3.说明顺序 4.说明方法 5.思维理念 6.说明语言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但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成员之间的交流并不充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探讨恐龙灭绝原因及现实意义时,思考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本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恐龙化石的发掘过程,体会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恐龙灭绝原因及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地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恐龙及古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家对于恐龙灭绝这个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
前与亚洲相碰撞……
▪ 3、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 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 适地生活。
拓展延伸
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 到哪些启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 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 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 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 》,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 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 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 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 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 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 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 说家泰斗。
6700万年前的食肉类恐龙模型
古 盗 龙
古代恐龙图
侏罗纪恐龙公园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传奇的康沃尔海怪有着长脖子,很 像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长颈龙。
古代恐龙图
尾 羽 龙
原始中华龙
1、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别涉及到了 哪些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 么道理?
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
北美洲
欧洲.亚洲
非洲 印度 南美洲
南极洲.澳大利亚
4、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发现问题 找出答案 得出结论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 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 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 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 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 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遗骸( hái ) 褶( zhě )皱 鸟臀( tún)目 两栖( qī ) 追溯 ( Sù) 天衣无缝(fèng)
快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2、之后,作者大篇幅为我 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3、结合大屏幕展示的 图片,复述“泛大陆” 分离七大洲的过程。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打比方 )
▪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 列数字)
▪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 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 渊等等.( 举例子)
▪ (二)品味语言
▪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比较阅读《被压扁的沙子》
一. 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 观看有关恐龙的图片,了
解恐龙的种类。
三、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 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 起)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总结)
(分 说)
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 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 究竟是什么?
A、恐龙无处不在 B、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机密相连的。 C、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
块构造”学说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 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
1、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别涉及到了哪些学科?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2、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A、恐龙无处不在 B、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机密相
连的。
C、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 “板块构造”学说
▪ (一)说明方法的判断
好冷啊! 冻死我了!
难道是……
No!那只能是……
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学习目标:
▪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 、顺序
▪ 2、领新的论据, 得出新的结论。
▪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 力。
阿西莫夫(1920 —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