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合集下载

生态海绵城市修复工程方案

生态海绵城市修复工程方案

生态海绵城市修复工程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城市的水环境污染、城市内涝、水灾风险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生态海绵城市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新型城市规划模式。

生态海绵城市通过利用自然系统和人工构筑物形成的生态系统,提供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治理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

因此,生态海绵城市修复工程成为当前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总体思路生态海绵城市修复工程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技术手段和生态系统的构建,对城市水资源、水体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和保护。

具体的思路包括:1. 基于自然系统的修复:充分利用自然系统如湿地、河流、湖泊等水体,通过生态恢复和修复手段,恢复水体原有的生态环境特征,从而改善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

2. 增加生态设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增加生态设施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以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环境的保护能力。

3. 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通过制定生态海绵城市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完善城市水资源利用体系和水环境保护规划,保障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健康。

4. 强化技术支持:加强生态海绵城市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新能源和新材料在城市环境改善中的应用,提高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效果。

三、具体工程方案1. 生态恢复和修复项目(1)湿地恢复工程:在城市郊区建设湿地保护区,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刺激湿地内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

(2)湖泊改善工程:对城市内外的湖泊进行修复和环境改善工程,清理水体污染物,构建湖泊生态系统,增加湖泊的生态功能和水体质量。

(3)河流治理工程:对城市内外的河流进行清淤、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同时修复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2. 生态设施建设项目(1)绿色屋顶建设工程:在城市建筑中推广绿色屋顶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增加雨水收集和生态功能,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和雨水排放。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将自然地表的水循环特征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设施,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滞留、渗透和净化,从而减少城市洪水、改善水质,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水资源。

下面将介绍海绵城市的措施及其效果。

1.雨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将雨水作为可再生的资源,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既能减少城市供水压力,又能节约水资源。

城市可以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绿化、城市工业用水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

2.绿色屋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提倡使用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通过种植植物来覆盖建筑物的屋顶,能够起到保温隔热、降低气温、净化空气、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作用。

绿色屋顶可以减少雨水径流量,提高雨水的保持和净化能力,从而减少城市的洪水风险。

3.生态河道修复:在城市规划中,可以恢复和修复生态河道,使其保持自然的河道形态和水流特征,增加河道的水质净化能力。

同时,可以在河道两岸进行湿地恢复和绿化建设,增加湿地的水体供给能力,并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雨水滞留、调节气候、供养生态系统等。

4.雨水花园:在城市景观规划和建设中,可以建立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通过策划和设计城市园林景观,利用雨水的自然滞留、渗透和净化能力,将雨水自然地纳入园林景观中。

雨水花园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洪水风险,并提供公共休闲和娱乐空间。

5.雨水渗透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可以采用雨水渗透工程,将雨水引导到地下进行渗透,增加地下水的储存容量,提高城市地下水位,减少地表径流。

雨水渗透工程可以通过建设雨水沉渗井、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方式实现,降低城市洪水风险,提高城市抗洪能力。

6.暴雨过程预警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可以建立暴雨过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和预测气象数据,及时预警城市暴雨,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暴雨过程预警系统可以为城市人员提供及时的灾害信息,帮助他们采取必要的避险和保护措施。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
3.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下渗
>80%
<40%
下渗减排
集蓄利用
蒸发(腾)
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
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
海绵城市: “渗、滞、蓄、净、用、排
排放
降雨
降雨
蒸发(腾)
排放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传统模式: "快排"
4.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径流总量不变:渗透、存储等 峰值流量不变:渗透、调节等 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措施 峰现时间不变:滞留、调蓄等

人工土壤渗滤












75-95

注:●——强 ◎——较强 ○——弱或很小;
三、深化海绵城市〔LID五项展望
1.引入弹性城市和垂直园林建筑的精细化设计
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适应新环境,遭遇灾难后快速恢复,而且不危及其中长期发展.联合国建议打造"弹性城市" 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必须在制定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其弹性应对的能力.














转输型植草沟












35-90
一般
干式植草沟












35-90

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如城市内涝、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模仿自然系统,通过构建具有持水、渗透和净化能力的城市系统,实现自然水循环的恢复和城市水环境的改善。

下面将介绍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

1. 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顶铺设植被,形成一个具有保水、保温、吸收雨水和净化空气的绿色生态系统。

垂直绿化则是在建筑物墙面上种植植被,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量,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2. 雨水收集和利用在海绵城市中,雨水被收集、储存和利用起来。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可以将雨水用于植物浇灌、冲洗马路和消防用水等方面,减轻城市的雨水排放压力。

3. 湿地建设湿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对城市水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和净化作用。

在海绵城市中,可以建设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污水和雨水,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4. 透水铺装和透水砖透水铺装是一种可以让雨水渗透到地下的道路铺装方式,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和道路积水。

透水砖则是一种具有一定透水性的建筑材料,可以用于铺设人行道、广场和停车场等地方。

透水铺装和透水砖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5. 河道治理和水体修复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包括对城市内的河道和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

可以采取人工湿地、生态堤防和水生植物等手段,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6. 水景和雨水花园水景和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中常见的景观设计元素。

通过合理布置水景和雨水花园,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

7. 防洪措施和水库建设为了应对城市洪涝灾害,海绵城市还需要采取防洪措施。

可以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和蓄水池等设施,用于暂时储存雨水和防止洪水发生。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研究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研究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研究海绵城市概念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一个具有自主排水、自主净水、自主调水功能的城市。

在这种城市规划理念下,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需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传统城市的水系统普遍存在排水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而海绵城市通过合理设计和管理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实现了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自来水的依赖。

通过河道的修复和河岸带的绿化,提高了城市水系统的生态功能,促进了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需要强化水体的净化功能。

城市水体普遍存在着水质污染的问题,如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湿地、绿化带等水景空间,利用湿地自身的生物滤池功能来实现水体的净化和净化。

通过绿色植被的引入和营造自然景观,促进水体的氧化和生态平衡,实现水体生态修复。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需要关注水体的调蓄功能。

城市在面临暴雨等极端天气时,往往出现积水问题,导致城市内涝和交通拥堵。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蓄水池、调蓄湖等水利设施,实现雨水的调蓄和排放,减少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通过湖泊和河道的修复和管理,提高了城市水系统的调节能力,有效缓解了城市水资源供应的压力。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需要注重水生态的保护与恢复。

城市化进程中,往往会破坏和破坏水生态系统,导致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物种的减少。

海绵城市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湖泊、河道等水生态环境,保护了稀有和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增强了城市水系统的自然韧性。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治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共同努力,将城市水环境修复为一个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水系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及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水系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及案例

开放性(Openness)
——河岸畅通,无边界衔接
黄浦江两岸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 放空间”的工作愿景,要把黄浦江两岸打造为 “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 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
通过动迁企业、新建绿地、新增亲水岸线 等措施,全力推动公共环境空间还江于民。
历经了15年的不懈努力,在黄浦江滨江贯 通工程中,实现了将慢行道、跑步道和骑行道三 线合一,还与绿地、建筑、河流融为一体,具有 较强的艺术性,真正实现了“断点变亮点”,构 建了河岸畅通的开放性空间。
杨 树 浦 港
江 浦 黄
杨树浦港周家嘴路~上 海二钢厂滨河范围,拓展 滨河绿化面积3600平方 米,实施总长度200m。
工程位置
改造前
改造后
F
蓝绿融合 Fusion
I
管控明晰 Ident
N
亲近自然 Natural
E
功能延伸 Extend
蓝绿融合(Fusion)
水域控制线 蓝线
滨水绿化控制线 滨水建筑控制线
管控明晰(Ident)
1 扩充滨河缓冲带,退让蓝线
2 收集绿地地表径流汇至植草沟
3 雨水流经植草沟汇至雨水花园
4 初期雨水在雨水花园净化滞留 5 多余雨水溢流至浅水湿地
6
湿地水体利用涨落潮从木桩渗出与外河 水体进行交换
亲近自然(Natural)
功能延伸(Extend)
功能延伸(Extend)
虹口滨江景观步道 杨浦滨江步道
互联性(Network-based) ——断点互联,消除断头浜
《水利部关于印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城市河湖 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保护地下水系统,实施水生态修复,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在 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做好河湖水系连通工作。河网互联、消除断头浜是增强河道水动力, 增加水面率的主要措施。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简介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海绵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循环收集与释放详见图1.1。

图1.1 海绵城市循环收集与释放示意图最近,海绵城市成了城市建设领域的一个热词,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会给我们的城市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好处、海绵城市又将如何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该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更好地实现雨洪利用、排水防涝以及河流整治,不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等为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如何具体实施?遵循“渗、蓄、滞、净、用、排”这“6字箴言”,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措施。

1.海绵城市--渗海绵城市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如何实施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如何实施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如何实施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雨水径流污染、内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海绵建设”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呢?简单来说,城市海绵建设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种建设理念强调的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旨在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城市海绵建设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大量的硬化地面导致雨水无法及时下渗,一旦遭遇强降雨,就容易形成积水和内涝。

而海绵城市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从而降低内涝的风险。

其次,有助于节约水资源。

海绵城市能够将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轻了对市政供水的依赖,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再者,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增加绿地和水体面积,为动植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

那么,城市海绵建设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呢?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规划引领是关键。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合理确定城市的生态空间布局。

比如,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保护好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和生态绿地。

同时,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建筑小区等各类规划中,确保整个城市系统具备“海绵”功能。

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核心。

这包括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绿色屋顶等。

雨水花园是一种浅凹绿地,能够收集和净化雨水;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地面,可让雨水自然流入并下渗;植草沟可以传输雨水,同时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绿色屋顶则能在降雨时吸收一部分雨水,减少屋顶径流。

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和修复也必不可少。

保持和恢复城市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增强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

海绵城市措施

海绵城市措施

海绵城市措施1. 简介海绵城市是指采用多种防洪措施和水环境调控手段,以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内涝和水污染,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

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城市排水难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各国纷纷借鉴海绵城市理念,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2. 海绵城市措施2.1 雨水收集和利用雨水收集和利用是海绵城市的核心措施之一。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景观用水、洗车等非饮用水的需求。

这样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降低城市用水压力,并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一些国家和地区还鼓励居民安装雨水收集设备,以个体层面参与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中。

2.2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海绵城市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通过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自然水文循环能力,减少洪水的发生和城市内涝。

同时,绿色基础设施还能提供生态服务,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并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2.3 道路渗透和渗水砖铺设为了增加城市的透水能力,许多海绵城市采用了道路渗透和渗水砖铺设的措施。

传统的道路铺设方式会导致水流无法渗透到地下,增加城市的排水难度。

而采用渗透道路和渗水砖铺设,可以将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道路积水,改善城市的排水能力。

2.4 河湖水域修复和治理河湖水域修复和治理也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河湖水体的清淤、疏浚和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可以提高水体的容积和水质,增加水的储存和调蓄能力,减少洪水的发生和水污染的风险。

同时,河湖水域的修复还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生态景观。

2.5 建设蓄水池和雨水花园为了进一步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一些海绵城市开始建设蓄水池和雨水花园。

蓄水池可以收集雨水,起到集水和调蓄的作用,为城市提供水资源。

雨水花园则是将城市中的绿地和雨水收集系统相结合,通过植被的吸水能力和土壤的渗水能力,减缓雨水的径流速度,降低洪水发生的风险。

2.6 制定政策和法规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海绵城市水土保持方案课件

海绵城市水土保持方案课件
海绵城市水土保持方案课件
目录
• 海绵城市概述 • 水土保持方案介绍 • 海绵城市水土保持方案实施 • 海绵城市水土保持方案效果评估 • 海绵城市水土保持方案案例分析
0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 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 以利用。
02
水土保持方案介绍
水土保持的定义和重要性
01
水土保持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和改善土地状况,防止水土 流失,维护和提升土地生产力。
02
水土保持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 障农业生产、减少自然灾害、保 护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水土保持方案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
通过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 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
评估结果和分析
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水体透明度增加。
社会经济影响积极, 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 活质量。
生态恢复与建设取得 一定成果,植被覆盖 率提高。
评估结果和分析
01
结果分析
02
03
04
方案实施后,水土保持效果显 著,达到了预期目标。
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壤质量监测 和生态恢复建设。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表明,该方 案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
借鉴意义
两个案例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参考,如建设生态沟、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加强 雨水收集和利用,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THANK YOU
土壤保持和水质改善
土壤保持
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防止水土流失,保 持土壤肥力和结构。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海绵城市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多种手段减少城市雨洪滞留、减缓洪峰泄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

它将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洪水调蓄与调理、城市规划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化城市水体和绿地系统的布局,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性,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和维护成本,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日本出现了频繁的城市水灾,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在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海绵城市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兴起。

202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排水与雨水利用技术规范》,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快速发展。

海绵城市的应用可以涵盖多个领域。

首先是城市规划与设计。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注重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导致城市水系被破坏,水资源不能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则注重保护和巩固原有的水系统,合理规划水体和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

其次是雨水管理与排水系统建设。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通常是基于快速排水的原则设计的,导致雨水直接排入排水管网,容易造成雨洪滞留和排水系统的过载。

海绵城市强调将雨水纳入城市的自然系统中,通过雨水花园、湖泊、湿地等方式,实现雨水的慢排和蓄洪,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韧性和治理能力。

再次是生态修复与建设。

城市化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海绵城市的建设注重恢复和建设城市的自然环境,通过建设湿地、绿地、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是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海绵城市强调水资源的保护和回用,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减少对地下水和水库的依赖,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海绵城市利用绿地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土壤来净化污水,实现水的自净和水质的改善。

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
•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 • 三是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 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下水位、地形等特点。
2、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主要功能应与规划控制目标相对应。
设备选用流程图
必要的数据(难点之二、三)
• 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径流总量、径流 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等
• 确定设施规模。(水文和水力学模型计算 得出)
生物滞留带实景
植草沟实景
透水铺装和下沉式绿地实景
透水性彩色沥青路面实景图
• 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 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 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各种开发设施应该防止径 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技术的选择(难点之一)
• 有哪些技术
• 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 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 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 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结合国内情况的定义
• 结合国情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联系起来
• 在我们国家,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 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 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 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 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 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本 项 目 主 要 采 取 的 污 染 物 控 制
70%~95%
80%~90%
四、昆山市同进君望花园
总 占 地 面 积 约 为 9.58 公 顷
项 目 规 模
沟 通 庙 泾 河 与 娄 江 的 昆 山 市 三 级 河 道 思 常 港 西 侧 。
昆 山 市 祖 冲 之 南 路 东 侧 , 登 云 路 南 侧 , 院 士 路 及
一、昆山市江南理想小区和康居公园区域建设
公 顷
项 目 规 模
昆 山 市 西 部 地 区
地 理 位 置
昆 山 城 市 建 设 投 资 有 限 公 司
建 设 单 位
生 态 草 沟 人 工 湿 地
设 计 方 案
10.4
设计方案

计 降 雨 量 为
约 为 , 对 应 设
年 径 流 总 量 控 制 率
核 , 得 出 项 目 总 体
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人工雨水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具有缓冲容 量大、处理效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绿色建筑
节 能 环 保 建 筑 等 。
回 归 大 自 然 建 筑 、
展 建 筑 、 生 态 建 筑 、
又 可 称 为 可 持 续 发
下 建 造 的 一 种 建 筑 ,
基 本 生 态 平 衡 条 件
径 流 总 量 控 制 率 校
按 照 容 积 法 进 行 年
23.2mm
76%
二、昆山中环路海绵型道路改造项目
地理位置
55
穿越昆山中心城区核心区域
建设单位
昆山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
围合面积达78平方公里,全长44.2公里, 涉及景观面积约3.2平方公里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水体净化技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临清水而居一直是居民生活的理想情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水体正受到污染而变黑变臭,曾经的城市风景如今却成为城市之殇。

国家已陆续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等文件,开展对污染水体的净化与修复。

海绵城市建设也明确提出将水污染治理作为重要建设内容,这些政策将形成有效配合,共同打造城市生态水环境。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因,一方面是水体污染源来自哪里?水体污染来源复杂,包括:工业排污、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径流,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分散畜禽养殖,雨污管网错接、混接,违规排水(小商贩乱排乱倒),水体缺乏流动等,整治难度大。

另一方面为什么水体会发黑发臭?水体黑臭主要由水体缺氧造成,同时也与水体富营养化和底泥沉积有关。

具体包括:一、外源有机物和氨氮消耗水中氧气。

城市水体一旦超量受纳外源性有机物以及一些动植物的腐殖质,水中的溶解氧就会被快速消耗,产生硫化氢等带异味易挥发的小分子化合物,散发出臭味;二、内源底泥中释放污染。

城市河道的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因此在治理上也应采用不同技术。

主要包括外源阻断技术和截污设施,雨污水净化,内源控制和生态恢复。

根据黑臭水体复杂的成因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技术术。

一、外源阻断技术和截污设施外源阻断包括城市截污纳管和面源控制两种情况。

外源阻断是通过建设和改造水体沿岸的污水管道,将雨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从源头削减污染。

如图a施工单位铺设截污管道在雨污合流管道通常还会设置雨污水截污装置该装置是一种具有雨污合流管道截流作用或雨水(初次)管道截污作用的水力涡流分离设备,且具有水头损失小、结构紧凑等特点,对沉积物、油污和悬浮物有较好的截除效果;可设在雨污合流管道和雨水管道检查井或截留井内。

可用于道路两侧、城镇街道排水管道或小区绿地雨水管道的井室截污处置。

图b(a)(b)二、雨污水净化使雨水或污水达到排到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需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可采用工程化污水处理厂(设施)或生态化人工湿地等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那么,要建设这样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有哪些核心要素呢?首先,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

这需要对城市的自然地理、水文条件、现有基础设施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比如,了解城市的地形地貌,明确哪些区域是容易积水的低洼地带,哪些是雨水自然汇集的通道。

同时,还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模,预留足够的雨水调蓄空间。

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

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保留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以及绿地、森林等生态空间。

通过合理的布局,将这些自然元素与城市的建筑、道路等人工设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系统。

此外,还需要制定明确的雨水管理目标。

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确定雨水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的污染削减率等具体指标,为后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雨水收集与储存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雨水花园是一种浅凹绿地,能够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净化。

绿色屋顶则是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减缓雨水的流速,增加雨水的滞留时间。

下沉式绿地是低于周边地面一定深度的绿地,能够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

在储存雨水方面,可以利用蓄水池、地下水库等设施。

蓄水池可以建在公园、广场等地,用于储存雨水,以备干旱时使用。

地下水库则是在地下挖掘的大型储水空间,具有不占用地表面积、储存量大等优点。

渗透与过滤技术的应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透水铺装是一种常见的渗透技术,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简介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造成城市下垫面粗糙及高大建筑阻碍气流穿过城市,使得城市小区域容易产生涡流,加之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污染物质形成水蒸气凝结核,造成城市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较高。

并且,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排水主要采用地面排水与管道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地面多为不透水的水泥等硬质地面,降雨土壤入渗率低,导致城市地表径流量增加,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等“看海”现象。

同时,也造成我国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导致我国尤其北方的城市居民用水短缺。

为解决城市降雨与城市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我国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水雨水,并将雨水蓄积、下渗到土壤层下补充地下水,通过植物净化水体,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确保水生态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便是减少洪涝灾害的同时,改善现有水资源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又称为低影响开发模式,类似的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理念。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河湖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合理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城市“海绵体”,实施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有效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涵养城市水资源。

“这是一种建设理念的根本转变。

”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是改造自然,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传统城镇化建设热衷大马路、大广场建设,大面积的硬质铺装,让水无处可藏;填湖造地、围湖建楼,让水无家可归,切断了水与土壤之间的生态链;拦水造坝,让活水变死水,切断了上下游生态链。

”这些不当的城市开发建设破坏了生态本底,扰乱了水文规律,带来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风险、水文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至今,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其中西方的现代雨洪管理技术功不可没。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涵盖范围
海绵城市建设涵盖了雨水径流管理、水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保护等多个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解决城市水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解决城市内 涝、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等问 题,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保护生态系统、恢复自然水 文循环,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推 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安全为重原则
01
02
03
防范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建设应注重防范 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确保城市水安全。
基础设施安全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 设计和建设,提高设施抗 灾能力和运行安全性。
监测与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 系,实时监测城市水文、 气象等关键指标,提前预 警潜在风险。
因地制宜原则
考虑地域特点
透水沥青混凝土
采用特殊工艺和材料制备的透水沥青混凝土,用 于道路建设,能够实现雨水的快速渗透和排放。
3
透水铺装设计
在透水铺装设计中,考虑地形、坡度等因素,合 理布置排水设施,确保雨水能够快速、有效地排 除,防止内涝现象的发生。
04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分享
厦门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复杂的水文、生态和工程技术问题,如何综合考虑各 种因素,实现城市水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难 题。
资金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技 术研发等方面,如何筹措足够的资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挑战。
03
跨部门协作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和配合

雨水储存
利用地下储水设施,将收集的雨 水进行储存。储存的雨水可以在 干旱期或用水高峰时用于植物灌 溉、冲洗厕所等非饮用用途,减

海绵城市建设概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概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

一、概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来许多问题,其中最为公众热议的是“城市看海”现象。

海绵城市总体目标:1、修复城市水生态2、涵养城市水资源3、改善城市水环境4、提高城市水安全5、复兴城市水文化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成为生态文明城市。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020年,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30年,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二、海绵城市技术路线2.1源头减排在城市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易形成硬质下垫面(雨水产汇流形成的地区)处着手,尽可能在源头解决径流减排问题。

综合采用绿色建筑和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手段,结合区域雨水排放管控制度,落实雨水径流控制要求,既分解了责任和资金,又将市政管网等排水设施的压力也从源头得到了分解。

2.2、过程控制传统排水系统按未端治理设计,按最大设计雨强来设计管径。

过程控制即利用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雨水径流的过程控制和调节,缓解或者降低径流峰值,避免雨水径流的“齐步走”。

2.3系统治理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考虑治水,充分利用好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功能,同时考虑水体的“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既不造成内涝压力,也不截断正常径流,影响水体生态。

相关部门一定要形成合力,统筹规划、有序建设、精细管理。

三、海绵城市建设五大关系1、水质和水量的关系:量、质统一才能处理好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关系。

2、分布于集中的关系:分布即化整为零,源头减排,集中即要集零为整,未端处理。

3、景观和功能的关系:将自然生态功能融入到景观中,做到功能和景观兼具。

4、生态和安全的关系:大概率小降雨,要从涵养生态的角度留住雨水,小概率大降雨,要以安全为重,妥善及时地排水防涝。

5、“绿色”与“灰色”的关系:绿色基础设施倚仗自然力量,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它能给城市带来哪些变革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它能给城市带来哪些变革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它能给城市带来哪些变革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海绵建设”这个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呢?简单来说,城市海绵建设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城市海绵建设的理念源于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反思。

过去,我们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硬化地面,大量铺设水泥、沥青等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到地下,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这样的做法不仅容易造成城市内涝,每逢暴雨,街道变成河流,交通瘫痪,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还使得宝贵的雨水资源白白流失。

同时,快速排放的雨水还可能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城市海绵建设的核心在于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首先,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

比如,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湿地、湖泊等自然生态空间,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

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设施,让雨水能够在这些区域得到滞留和渗透。

下沉式绿地就是一种低于周边地面一定深度的绿地,它可以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和储存。

雨水花园则是一种模仿自然景观的小型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通常种植有耐水湿的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净化雨水。

绿色屋顶则是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够减少雨水的径流量,降低建筑物的温度。

其次,城市海绵建设还注重对雨水管网和排水系统的优化。

传统的排水系统往往是单一的、快速排放的模式,而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则更加注重雨水的调蓄和利用。

通过建设雨水调蓄池、雨水湿地等设施,可以将雨水暂时储存起来,在干旱时期用于灌溉、景观用水等。

再者,加强对城市水体的保护和治理也是城市海绵建设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1背景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却承载了54%的人口,产出了84%的GDP。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

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的下垫面条件下,70%~80%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见图1a);而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见图1b),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呈现了相反的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也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a开发建设前b开发建设后图1城市开发前后径流变化情况(以我国北方为例)针对当前这种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针对城市地下水涵养、雨洪资源利用、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排水能力提升与内涝风险防控等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丰水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枯水期将蓄存的水“缓释”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2海绵城市建设原理住建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实践,于2014年10月编制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即建设“海绵体”。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降低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自然状态(见图1a),即建设“海绵体”。

径流系数是表征水文特征的重要参数,是自然状态下地表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与自然地理气候状况有直接关系。

依据多年水文气象资料,我国降雨-径流分布规律可划分为5个区(如表1和图2所示),大致反映了各个区域的自然水文生态特征。

表一降雨与径流分区情况年降雨量/mm 降水特征径流特征径流系数>1600 多雨丰水>0.5800~1600 湿润多水0.3~0.5400~800 半湿润过渡0.1~0.3200~400 半干旱少水<0.1<200 干旱干涸图2降雨——径流分带图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要恢复自然水文生态特征,其实质是恢复原始径流状况。

在自然状态下,一般而言,大到暴雨时(小概率降雨事件)易形成地表径流;而在中小降雨时(大概率降雨事件)较少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主要入渗地下。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控制中小降雨的径流,将雨水留在原位,以期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鉴于径流系数指标过于理论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易操作。

因此,通过将径流系数的概念转化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并通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求得所对应的设计雨强(mm/d),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指标,以便于实际操作。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根据本地区自然状况的径流系数推算而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1-径流系数)。

与之相对应的设计雨强,是经过统计分析当地的多年(一般不少于30年)降雨资料,将日降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扣除小于等于2 mm的降雨事件),推导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雨强(mm/d),并以此作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控制性指标。

以北京建筑大学对北京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雨强的关系推导为例,北京市位于半湿润地带,原始径流系数约0.1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对应的设计雨强为33.6 mm/d,大约由小至大降雨排序的92%频次的降雨控制不外排,即可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气候特征、城镇化水平、经济条件差异较大,《指南》基于对我国近200个城市1983~2012年降雨资料,在统计分析年径流总量控制情况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关系基础上进行计算模拟,得到了不同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区间(如图3所示)。

供各地参考使用。

图3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以设计雨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一是可与气象资料紧密结合,既便于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又便于决策层面做出直观判断;二是可直接作为具体工程设计计算的参数;三是可量化、可测定、可考核,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3海绵城市建设途径3.1转变建设理念和方式一是从资源承载力角度,由“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合理确定城市建设规模和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实现原位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是从城市规划建设管控角度,由过去仅注重空间开发强度控制转变为开发强度控制与生态环境约束并举。

三是从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角度,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

源头减排是从产汇流的源头减少雨水径流形成,加大入渗;过程控制是延缓径流峰值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系统治理是指将“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和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城市“海绵体”;统筹建设是指城市开发建设应统筹各类宗地开发以及道路、园林、水等设施建设,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四是从排水安全和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传统“快排”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耦合。

3.2明确建设原则一是规划引领。

必须要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协调、明确控制目标,并落实到控规、修规和各相关专项规划中。

二是生态优先。

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科学划定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三是安全为重。

要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

四是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特征、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不同,应当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的选择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其系统组合。

五是统筹建设。

应当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

3.3健全组织机构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见图4)。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责任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要形成有为的组织协调和领导机制,明晰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统筹部署,健全机制。

其次,完善部门协调与联动机制,统筹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建立规划、建设、市政、道路、园林、水务、水利等部门协调联动、密切配合的机制。

此外,还要健全城市排水防涝和防洪管理体系、应急机制,提升应急防灾能力。

图4海绵城市建设组织示意3.4强化规划管控与落实一是要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管控要求。

二是要通过相关专项规划予以落实。

海绵城市建设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产汇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建设用地量大的地方也是雨水产汇流最集中的地方。

因此,场地建设、道路是降雨产汇流的主要源头,需强化源头减排的约束要求。

绿地系统是城市最大的海绵体,其调蓄功能不但要高于其他用地的要求,还可担负周边建设用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荷载要求。

如,北京市已明确要求公园绿地至少要做到2年一遇以上的降雨全部收集不外排,高于其他建设用地要求。

水系统作为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完整体系,应统筹考虑实现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等多重目标。

三是依托现有基本建设程序和各项管控制度,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落地。

3.5耦合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措施《指南》中提出的渗、滞、蓄、净、用、排“六字箴言”,含括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渗”,减少路面、屋面、地面硬质铺装、充分利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

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图5透水铺装渗透塘(洼地,主要是下渗和精华,没有雨水调用)(1)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

(2)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m。

(3)渗透塘底部构造一般为200-300 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 mm的过滤介质层。

(4)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 h。

渗透塘应设溢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图6渗透塘“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

图7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