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失灵: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而上述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
表现方面: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公众的偏好不合理。
2、政府干预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失”。
3、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和非竞争性。
4、财政: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主体:国家;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稳定和发展经济。
5、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6、财政职能(三大职能):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
7、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一国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平衡、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8、发展和增长的关系。
增长:指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
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
简而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财政学期末考试资料整理1.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的总和。
2.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3.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不同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对应的税率越高。
累进税率又可分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4.直接税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一般认为,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
5.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拉弗认为,从政府税收来看,决定税收收入总额的因素,不只是税率的高低,还要看税基(国民收入)的大小。
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提高税率不一定都会使税收收入增加,有时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
因为,税率过高,税收负担加重,经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受到限制,削弱劳动和资金的投入量,会造成生产下降趋势。
6.税收制度:一般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狭义的税制是指各种税的基本法律制度。
7.^8.税制结构:税制结构是指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是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税收制度的总体格局和内部构造。
合理的税制结构能促进税收制度的效率、公平以及财政目标协调一致地实现。
9.资源课税:资源课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调节因资源生成和开发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就其销售数量征收的一种税。
其特点是:(1)征税范围仅限于矿产资源。
(2)主要依据级差收入状况设计税收负担。
(3)采用从量定额征收方法。
10.国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它是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财政学》期末总复习doc资料
《财政学》期末总复习刘方军一、名词解释1.预算外资金是指一部分不纳入国家预算的财政收支,是财政体系的辅助环节。
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安排使用。
2.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对象的全额都按照与之相应的等级税率计征。
3.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贷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4.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它反映年度国家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也是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5.税率指国家征税的比率,也就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
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一般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6.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一种专项补助制度,是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的重要手段。
7.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
8.社会消费性支出指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非生产性积累和保证各级政权履行职能所需的各种经费的支出。
9.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缩小或扩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10.财政管理是在认识财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政策、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运用经济手段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以及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规定、约束和引导财政工作按照一定的准则和规范活动。
二、简答题1.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角度,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
1.财政收入是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从它的价值构成看,不外是C、V、M三部分。
(1)财政收入中来自价值C部分,过去仅限于国有企业上交财政的折旧基金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为维护企业经营管理权限,折旧基金已全部交给企业管理使用。
(2)目前我国来自V的财政收入主要有,直接向个人的征税;直接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居民购买的国库券;国家出售高税率消费品的税收转稼收入;服务行业和文化娱乐等企事业单位上交的税收,一部分是通过对V的再分配转化来的。
财政学期末复习_陈共.doc
财政学复习一、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政府如何干预,政府在干预过程中存在哪些失效?(一)市场失灵表现1、垄断条件:唯一的厂商、无替代品、存在行业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二)政府干预手段1、管制一产权界定2、规定价格一征税、补贴3、生产一国有企业(三)干预失效1、短缺和过剩2、信息匮乏3、官僚主义和无效率4、缺乏市场激励5、政策的频繁转变6、选民不了解7、不代表人民的政府8、缺乏个人自由二、简述财政的职能及实现的机制和手段(_)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是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 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三、画图论述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法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规模一般很大,而且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全部市场的需要。
随着产量的增MR:边际收益AC:平均成本MC:边际成本AR:平均收益(1)如令价格P”t=MC,则产出为0A,该部门将蒙受P mt DEF的亏损;(2)如任由市场定价,则在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MR=MC,此时的价格为P”,产量为0C,而利润为GHIP”;(3)如以平均成本(AC)定价,平均收益(AR)等于价格,此时,价格为P”,产量为0B, 厂商的损益持平,无额外利润可获。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期末复习1.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自己关于国民财富的本质和成因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
(国富论)2.财政: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及财产权利,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财政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等活动。
3.财政的特征:①国家主体性(阶级性与公共性)。
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4财政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剩余产品(最根本且最充分的条件)政治条件:国家(必要条件)财政学研究对象: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5.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的职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在经济运行的新常态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促进经济发展。
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
2)分配收入的职能:是指财政具有通过对社会产品的占有使用来调整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行为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功能与职责。
目标: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中各方面的分配关系与利益格局,促进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的实现。
公平的层次:1经济公平强调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2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层次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机制和手段有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提高工资的透明度。
3加强税收的调节作用4通过转移性支出。
3)经济稳定与发展的职能: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适度的经济增长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5,P80;P201,6;P214,6,7第二章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1、财政政策两个目标: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公平。
2、帕累托效率3个特点:MRTS甲=MRTS乙生产效率(等产量线,生产契约线=生产效率曲线)资源给定、MRS甲=MRS乙交换效率(无差异曲线)总产出给定、MRS=MRT产品边际转换率产品组合效率(产品组合效率线,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3、规则公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的区别和联系(简答题):区别:(1)规则公平:所有社会成员均按统一的竞争规则行事,收入份额与生产的贡献份额一致;(2)起点公平:起点公平强调竞争规则公平的同时,也要满足竞争起点的公平;(3)结果公平:强调生产结果在分配上的均等,即收入份额的均等。
联系:(1)起点公平是指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2)起点公平从连续的角度看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起点公平最终导致结果公平;(3)结果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
4、衡量公平的指标: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线)、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0—1,越小越公平,结果公平)缺陷P245、公平和效率的关系(1)一定程度的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必要条件;(2)收入分配会影响社会福利6、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折中主义的观点及主张(简答题)P29(1)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水平即社会总效用,等于社会所有成员效用之和,穷人富人之间每一单位的效用是等价的。
功利主义强调效率;(a=b,k=—1)(2)罗尔斯主义:强调社会福利水平等于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水平,强调公平目标;(a=0,b〉0)(3)折中主义:介于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之间,认为富人的一单位效用评价小于穷人,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等于穷人的一单位效用评价.(0<a/b<1)第三章政府与市场7、市场缺陷P36(1)竞争失灵:厂商数量为一个或者少数的时候,会形成垄断或寡头,导致市场竞争失灵;(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每一市场都拥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都不具有控制市场供求和价格的能力)(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一人消费,共同受益;(要求所有的产品都只能为特定的个人享受)(3)外部效应: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者或购买者以外的人产生影响;(要求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内在化)(4)信息失灵: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具备充分信息;(5)交易成本:资源流动,信息获取等都会导致交易成本;(6)宏观经济失调:价格刚性;(7)偏好不合理:消费者偏好不合理带来市场失灵;(8)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财政导论私产品:主要由市场领域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生产者和劳动者个别需求的产品。
公共产品:政府领域为社会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整个社会无差别共同需要的产品。
排他性:一个社会成员消费某种产品必然排斥另一成员消费该产品,该产品不可能被若干消费者同时共益性消费。
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产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
非排他性: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或服务时,并不能排斥其他消费者同时消费该种产品或服务。
非排他性: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一名消费者其边际成本为零,新增消费者并不降低原有消费者对该项公共产品的消费水平。
排他性:所有权竞争性:边际成本市场提供私产品的有效环境:1.完全的市场竞争2.完全的信息3.完全的成本效益内在化 4.完全的流动性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1.外部效应:指社会生活中某一经济主体(个人或厂商)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非其他经济主体所能决定或控制的影响。
2.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会有任何市场主体具有主动提供公共物品的内在动力。
3.垄断:垄断的存在会破坏市场竞争。
4.信息不完全:包括买卖双方掌握信息量的不对称,也包括买卖双方获取信息渠道的不对称。
5.社会分配不公:社会资源领域产生的市场失灵。
在市场经济高效率配置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其收入分配有可能是不公平的。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必要性:1.非竞争性: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则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其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愿意提供公共物品。
2.非排他性: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消费者会免费搭车。
3.政府具有社会职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的责任。
4.政府是公共权力机构: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利,税收是保证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1.共同性 2.无差别性 3.公益性 4.历史性混合产品:介于私产品与公共物品之间,具有私产品和公共产品的特征,又称为准公共物品。
财政学期末复习
(1)市场中存在着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私 人产品具有排他性消费和区别消费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当某人购入特定的物品进行消费时, 就已经排除了他人购买和消费该物品的可能 性。相反,如果某种产品在消费上不具有排 他性,而且收费存在困难,则它就属于公共 产品。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一旦产权的归 属不明确,就会出现“搭便车”问题,即行 为人不愿主动为公共产品付费,总想让别人 提供公共产品,然后自己免费享用。这样, 其后果必然是大家都尽量多捕捞没有产权归 属的鱼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黄海的黄 鱼和太湖的银鱼财政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因 为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可供公共分配的 对象。 (A)社会剩余产品 (B) 公共权力 (C)社会分工 (D)公共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1、 财政的职能有( (A) 资源配置职能 (B) 收入分配职能 (C) 稳定经济职能 (D) 发展经济职能 )
三、简答题
1、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2分)私人 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 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1分)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 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 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 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1分)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 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1分)
(2)如何解决黄海与太湖的鱼不被滥捕呢?其实质 就是要解决因外部性导致对稀缺资源的过度使用的问 题。理论上有主张引入政府干预力量来解决市场失灵 问题,如既可以通过政府定价等方式直接指令生产者 提供最优的产量组合,也可以通过征税或提供补贴等 方式使生产或消费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致。此 外,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费用学派认为通过产权的界 定可以更有效率地解决市场失灵。他们认为,在对产 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私人之间所达成的 自愿协议可以使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 致,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当然,产权的界定可以是多样化的。此案例中, 一种可能是,所有渔民达成一致协议,以集体产权取 代公共产权。一旦建立了集体产权,村民委员会便可 以利用民主表决程序决定捕鱼的总规模和每户可以捕 鱼的数量,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从而实现资源的 最优配置;
财政学(详细版)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1.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十八周周末之前2.财政学选题论文于1月3号之前交齐(纸质+电子版)3.试卷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 15*2′二、辨析题 3*6′先判断对错在做解释。
三、计算题 2*10′四、论述题 3题 10′+ 10′+ 12′4.财政学作业是达到良的硬性指标。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范围(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潘邦贵版教材页码)导论1、财政的产生p6 选择/辨析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财政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基础,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原始社会初期,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和国家,也没有财政。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产生、发展,在原始公社内部出现了财产的私人占有。
→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分配关系发生变化→国家产生→财政分配。
)财政的本质财政是国家主导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行为,国家主导企业,商家,百姓的利益分配的关系,国家把握重大的问题财政的属性1)公共性;2)利益集团性;3)协调性(平衡性)。
财政的构成要素1)2)3)4)2、西方学者财政学说p8-111)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1776年-20世纪30年代)亚当·斯密2)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凯恩斯,萨缪尔森3)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①货币学派弗里德曼;②供给学派阿瑟·拉弗;③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 & 戈登·图洛克4)新凯恩斯主义(1993年克林顿入住白宫后)马克思主义学说陈共p49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是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学说、再生产理论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继承与发展。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参与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及其产生的分配关系。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或者政府为市场提供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财政运行机制模式。
2.社会公共需要: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它区别于个人消费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需要。
私人需要:私人需要是由单个人所产生的、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存在并得以满足的个人需要。
3.公共产品:用于满足国防、法律、航标、公路、环境保护等方面公共需要的物品。
私人产品:用于满足私人需要的物品。
4.财政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对集中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分配活动的总称。
财政收入:亦称预算收入,使各级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主要采取税收等形式集中、占有的所有货币资金的总和。
5.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形成社会保障资金,并对由多种原因而使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险:是以立法形式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在劳动者遇到生、老、病、死、工伤、失业等风险时,获得基本生活需要和健康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女工生育保险等。
6.购买性支出:是政府作为一般市场主体,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在市场上购买物品或劳务的支出,反映了政府在市场的交易活动中对社会资源直接配置和消耗的份额。
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对企业和个人的单方面、无偿的支付,主要是用于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方面的支出。
7.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税额。
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就全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财政学第一章财政学对象财政得本义:财政就是指国家得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她就是国家得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她得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得实现财政得本质财政得本质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得分配关系1.财政运行得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
收入与支出得对称性(或平衡性)2.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得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得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得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得结构效率。
3。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得规模与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
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与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与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与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得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得界限与范围,避免政府职能得“越位”与“缺位”2。
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得额外成本与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得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得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得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得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得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1)公共物品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得商品与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她性与非排她性(2)竞争性与非竞争性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得利益(2)公共需要1、含义:社会得公共需要2、特征:(1)就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与工作中得共同需要,不就是普通意义上得人人有份得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得数学加总,而就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得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 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与组织得社会职能得需要(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得共同享用得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她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得规则不就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得付出与其所得就是不对称得,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就是政府得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得物质手段,只能就是通过政府征税与收费支撑得由国家机关与公共部门提供得公共物品3、地位:共同得、历史得、特殊得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得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与风险产业得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得各种措施与各项政策提供得服务,等等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与服务得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得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得商品与服务得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得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得投资拨款.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与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与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汇总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汇总名词解释:规费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由政府有关部门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登记、注册、颁发证书时所收取的证书费、执照费、登记费等。
财政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以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的特定分配关系财政收入是指国家为满足实现职能的资金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通过一定方式和渠道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所形成的由国家集中掌握的货币资金。
国有资产广义—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
狭义—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国有资产收入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利分流制度国家将企业利润中凭借政治权力应征收的所得税和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应获得的利润分渠道征收,并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的利润分配制度。
公债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采用信用的方式,按规定的办法和程序向国内外举借的债务。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地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税负转嫁指经济主体将其承受的税收负担通过各种途径转移个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负归宿指处于转嫁过程中的税收负担的最终着点或最后落脚点。
税制结构指由若干个不同性质和作用的税种而形成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收体系。
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办法的总称,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增值税以商品流转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销项税额按销售额和税率计算并向购货方收取的税额。
进项税额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
消费税以特定的消费品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
政府采购指各级政府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购买行为。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1.主体:国家或政府2.客体(对象):社会产品3.目的:满足国家或政府实现职能。
●帕累托效率实现前提:完全(纯粹)竞争市场: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特点:1.市场上有众多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一生产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价 2.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同质性,无差别3.厂商进出一个行业不存在任何障碍,所有资源都可在业间自由流动4.市场中每个在资源配置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理想市场条件下市场失灵,偏离理想市场条件下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有益品提供不足,宏观经济失调。
●外部效应: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非一致性。
●产生外部效应原因:个人或组织行为影响他人或其他组织,却没承担相应成本费或获得相应报酬补偿。
●正外部效应: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外的其他人带来利益和好处,所有者却没得到应有报酬补偿。
灯塔、国防等公共产品是特例。
●负外部效应: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外的其他人带来损害,受害者没得到应有损失补偿。
如污染环境。
●市场经济下消费物品:私人使用物品和服务;社会共同使用物品服务。
区分消费物品标准:排他、非排他性;竞争、非竞争性。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现象。
如保险公司、机动车交易市场,买卖双方车辆质量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人们享有自己行为收益将成本转嫁给别人,而造成他人损失可能性,如保险市场。
●基尼系数:表示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程度指数=SA/(SA+SB),区间[0,1],<0.2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4并较为合理0.4-0.5差距较大>0.5差距相当大。
●马斯格雷夫:有益品:社会愿意鼓励供应的产品。
●瓦格纳法则基本原理:随国家职能扩大和经济发展,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填空题公共产品四个基本特征 p11: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受益上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强制性。
财政支出五大类 p41:公共财政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国有资本经营支出、政府支出。
财政的双重属性 p31: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
财政支的结构 p46:以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为依据,将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衡量公共财政收入的两个指标 p102: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
税收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即经济效应 p112:行为效应、财务效应、一般均衡效应、公告效应。
税收转嫁的两种形式 p118:前转和后转。
累进税率分为 p127: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
消费税计征方法 p141:从价征税和从量征税。
外部性分为(百度):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 p187: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产权转让或使用收入。
复式预算一般将政府预算分为 p252: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按照税收与价格可将税收分为(百度):价内税和价外税。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百度):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体制制度因素。
名词解释转移性支出 p46:是政府按照一定的形式,将部分财政资金单方面、无偿地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主要包括政府用于社会养老金、失业救助、贫困救助、医疗补助、财政补贴、债务利息等方面的支出。
税收制度 p125:简称税制,指的是一国政府课征税收时所依据的各种法律、法规的总称。
公共财政(百度):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模式。
复式预算 p252:是从单一预算组织形式演变而来的。
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瓦格纳法则 p44(百度):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期末复习第一章公共需求1.公共商品: a.定义: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 b.基本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双峰或多峰偏好的存在,导致“投票之谜”的产生;中间人投票定理: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投票原则下,投票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获胜。
3.阿罗不可能定理:要寻找这样一种决策机制,即它所产生的均衡结果不受投票程序影响,同时又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有个人的偏好转换成一种社会的偏好,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效率与市场1.公共商品需求曲线P472.威克赛尔-林达尔模型的均衡结果P48-493.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a.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 b.不能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正外:个别企业或个人带给社会的收益大于其私人收益,又称收益外溢;负外:个别企业或个人带给社会的成本大于其私人承担的成本,又称成本外溢)c.市场竞争不完全d.市场信息不充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e.收入分配不公平 f.宏观经济波动第三章政府活动与政府职能1.财政职能: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具有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相对稳定的。
财政职能是政府职能一个重要内在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
2.收入分配职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理解 P613.政府失灵的表现:a.政治制度失灵 b.权力滥用、预算扩张明显 c.成本高、浪费多,寻租普遍d.官僚主义严重,机构不断膨胀,人员不断增加,效率却不断降低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论1.财政支出分类:A.按政府职能分:维持性支出、经济型支出、社会性支出 B.按经济性质分: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2.财政支出规模 P743.财政支出增长的宏观模型:a.瓦格纳法则 b.时间形态模型第五章购买支出1.经济性支出(基础产业投资) P88-902.政府对农业投资的重点:a.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 b.加大对农业科技和科研推广的投资 c.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3.政府干涉教育的理论依据:a.教育具有极大的外部效应 b.教育可以促进机会公平,缩小分配差距c.未来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d.教育资本市场不完善4.政府介入医疗卫生领域的理论依据:a.医疗卫生的私人市场存在着广泛的市场失灵b.公共卫生项目也包括了其他某些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活动c.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一系列市场失灵与服务提供者和病人在公共卫生干预结果上的信息不对称有关 d.政府基于人权、公平的考量第六章转移支出1.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a.现收现付制 b.完全基金制 c.部分基金制2.试分析评价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得失与方向改革方向: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财政理论(第一章)Ⅰ市场失灵:一、市场失灵的概念和主要表现(一)概念:市场失灵指的是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所有资源,而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二)主要表现:①资源配置失效: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竞争失灵;外部性(含义:是指某一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有正负外部性之分);偏好不合理②收入分配不公平③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1)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只有其产权所有者拥有享有该产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产品之外(2)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能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边际成本也随之增加。
两者的区别:(1)提供主体不同: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2)特征不同: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3)用途不同:公共物品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私人物品为了满足私人需要三、政府失灵原因: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越位:是指应当而且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政府没有办好或没有办Ⅱ、财政一、财政的含义及特征(一)含义: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二)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财政收支是财政运行的主线,全部财政都是围绕财政收支运行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有两条渠道:一是市场,二是政府。
财政收支过程就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
财政收支运行的规律是,由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1、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课本)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PPT)“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
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萨缪尔森4、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
(课本)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
如:国防、灯塔(PPT)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课本)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PPT)6、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定义见1。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
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
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
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
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4)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因而必然形成收入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
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5)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求大于供,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供大于求,压缩生产,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机制不可避免的弊端。
7、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资源配置,广义的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的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不论何种理解,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指预算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在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资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
而预算投资结构和保证重点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9、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收入和要素投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围,平均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工资制度。
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凡应纳入工资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围;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0、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答: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充分就业并不是指可就业人口百分之百的就业,而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也不意味着物价冻结,上涨率为零,而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围。
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收支不平衡。
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相应下降,而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随之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和人才培训水平逐步提高。
简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
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两者并举,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
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合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诸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和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1、免费搭车: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人们不会去购买。
因为不管买还是不买,他都能消费这一产品。
他不购买这一产品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它,而是想让其他人来承担这一产品的成本,而自己则坐享其成。
这就使得公共产品无法市场提供。
例如烟火表演。
2、公共定价:是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包括:一是纯公共定价: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
(如能源、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等基础产品行列)二是价格管制或管制定价,即政府规定或限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而又有竞争性的行业的价格。
(如金融、医药、农业、高等教育等行业)3、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和经费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百度百科)4、私人提供:经济中,公共提供的大多为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或者共有物。
公共物品既不互斥也不排他,主要像灯塔,不排他是说一个人用并不减少他人的使用,不互斥是说没有手段区分消费。
准公共物品是不互斥的,但具有排它性,而共有物是不排他但具有互斥性。
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
(百度知道),(具体容课本P34)5、公共生产:指的是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包括有形产品以及服务。
(例如:垄断性国企石油、电信、公安、司法、高校、政府机关)课本P366、试作图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7、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