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中学教育的一个难点,更是社会各个部门所不可忽视的。
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厌学、流生、问题青少年,这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
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深入实施。
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是责无旁贷,面对“留守儿童”,我们应该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我校小勐统中学现在有88名在校“留守儿童”,几乎是每一班有有“留守儿童”,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
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
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
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
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
同时学校要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机制,使儿童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能养成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紧迫话题,虽然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独特时代背景下产生特殊现象。
但国外也会发生劳动力大幅度流动的浪潮,它不时发生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但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显得更为明显。
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问题属于所有国家都要积极应对的实际问题,但也存在因国家或地区的现实差异性,其问题特点也存在差异。
国外关于移民人口儿童抚育课题的研究大多反映在国际移民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和由其亲属抚育儿童这两方面,这二者都属于亲子分离后的委托抚养范畴。
国外专家学者通过对上述两种留守儿童模式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委托抚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Kuo认为,当孩子被留守后,儿童的安全存在隐患并且学习教育也会受到不利影响,并且也容易受到虐待,其被留守的经历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国外这些流动人口子女抚养问题的研究,为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启发。
国外有专家从人口迁徙的角度研究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缺位问题,从物质生活保障方面来说,SHU Wen认为:如果父母外出打工能因此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能因此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的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
[2] 但Mordeno Imelu G在多项实证研究中发现,孩子在关键的成长时期因父母的缺位带来的是亲子关系不佳,让孩子与父母关系疏远,家庭教育和关爱的缺位带来的是孩子长期成长中无可挽回的身心伤害。
[3]另外,儿童要想获得健康成长,这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健康的孩子往往综合素质会更高。
但由于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家庭教育缺失,缺少父母陪伴和关爱,他们大多数会有沟通障碍或性格孤僻的情况。
Davis Jason指出,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孩子们需要在家里做更多的工作,而这些家务活会耗费孩子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影响被遗弃儿童的教育质量。
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文献综述第一篇:留守儿童文献综述留守儿童文献综述研究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首先,在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薄弱而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形下,学校教育无疑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对本来就步履维艰的农村学校教育而言,更是压上了一块大石头。
师资素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等许多方面的落后,已经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明显分化。
对大量的留守子女如果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关爱,这部分学生势必要拉农村教育的后腿。
而硬要承担这份责任,又会给农村教育背上新的包袱。
于是,不管不行,管又不能,左右为难,怎么办?其次,关于寄宿制建设的考虑。
针对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其监护人难以较好地履行监护责任的问题,不少地区试图通过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宿的办法进行解决,确实情况有些好转,然而在国家教育经费投资管理体制没有根本转变和专项基金不到位的条件下,究竟有几所学校,几个地区能普遍性地实行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寄宿就要建宿舍,就要配备相应的生活老师,就要有相应的食堂等设施,经费从哪儿来?恐怕大面积地推广是不行的。
资本就是要利润的,若不是穷,谁出去打工?留守子女家庭短期内恐怕支撑不起这个市场。
最后,可以肯定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而留守儿童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队伍只会扩大,不会缩小。
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是曲折而艰辛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都能实现在城镇的定居。
所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形在中国社会将会长期存在。
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将来也将越来越成为问题。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不得陪伴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儿童。
在中国,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留守儿童问题展开论述,并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社会适应问题等。
首先,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常常面临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自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困境。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指导,他们的学习成绩常常滞后于非留守儿童。
此外,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交经验,留守儿童在学校中也容易受到同学排挤和欺凌。
最后,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也存在挑战。
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早婚和早育等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研究表明,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恢复至关重要。
其次,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
相关研究表明,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社交技巧。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援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文献综述显示,留守儿童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许多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定性研究等方法,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并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扶助和保护;学校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关怀;家庭应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尽力与他们保持联系;社会各界应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存在的困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将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报道、概念界定、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解决对策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一、国内相关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综述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从以下数据就能看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新浪爱问网页:搜索“留守儿童”找到网页约324000个,(用时秒);;当然除了网络之外,电视、报纸等也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
以下是对相关报道的综述。
(1)新华社报道:2004年2月,江西省都昌县一对夫妇双双到东莞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妻妹家中。
2月19日,孩子从两米多高的床上摔了下来。
因未能及时发现脑内淤伤,最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2)《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当时女孩的父母正在外地打工。
(3)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
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躲在一边不出声。
(中国儿童信息中心)二、国内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背景及定义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叶敬忠1[②]等,段成荣2[③]等,周爱民2005)。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将子女留在家中由亲戚或奶奶爷爷等其他成年人照顾的儿童。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激增,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逐渐凸显。
本论文将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综述和讨论。
一、留守儿童现状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据统计,中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他们缺乏父母关爱,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其次,他们面临着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辅导;最后,他们还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增加了犯罪和青少年问题的风险。
二、留守儿童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留守儿童往往面临学习压力和思想孤立,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同时,由于缺乏亲子交流和家庭教育,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能受到严重损害。
此外,留守儿童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情感空虚,易患抑郁症和焦虑症。
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可能对他们的未来造成长远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各级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解决方案:1. 家庭关爱加强:父母尽量减少外出打工时间,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和陪伴,创造更温暖的家庭氛围。
2. 学校支持与帮助:加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制定更贴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方案,提供更多的学习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3. 社会关怀与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帮助中,开展关爱活动,提供爱心陪伴和心理支持。
4. 制度保障:政府需要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投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政策,确保留守儿童的权益得到保障。
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多方合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只有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多方合作,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总结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长期外出工作而留在家乡的儿童。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家长的照顾和指导,面临着心理、教育、社交等诸多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近年来成为了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首先,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多重风险因素。
留守状态下,父母无法给予孩子日常的关爱和教育指导,这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焦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要尽量减少家庭教育中的负性因素,提高儿童的心理幸福感。
其次,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往往学业成绩较差,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学能力不强等问题。
家庭教育是提高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指导、情感支持和学习资源的提供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
因此,应该注重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并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学习进展。
此外,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也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由于长期缺乏家长的陪伴和指导,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常常较为欠缺。
他们可能面临着交友困难、人际关系冷淡等问题。
因此,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提供正面的社交模范,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都是有效的方法。
最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积极心态。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长期的离家工作可能带来负面情绪,例如孤独、无助、愤怒等。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积极心态,帮助孩子学会应对困境,培养乐观、自信的心态。
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尤为重要,他们需要家庭成员间的良好互动和情感交流,以增强对困境的适应能力。
总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社交能力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综述-精品文档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综述国内学者研究留守儿童主要包括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成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
1、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方面第一,现状研究方面,蒋忠,柏跃斌(1998)在《“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思考》中指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缺乏科学的教育措施,虽然学校和家长都有意让孩子用过读书,可是现实的压力又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杨,任金涛(2013)在《中国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与建议》指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系统有待完善,指导服务机构阵地不健全,针对性、专业性不够等。
第二,心理及安全方面研究,周宗奎(2015)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
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面措施的配合。
卢德平(2006)认为留守子女和外出务工的父母之间存在“心灵沟通陌生化”,使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
叶敬中(2014)在《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欠债隐忧在未来》中指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此时若有父母或教师能对其进行必要的交流和疏导,大部分潜在的心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若长期积压,有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发展成现实的心理问题。
戴利朝(2011)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其对留守生活的满意度越低。
同时留守儿童心理脆弱,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安全状况而忧心忡忡。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方面研究第一,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壁垒。
吴霓(2008)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
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选用的教材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农村居民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而他们的子女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留守在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的研究。
本文旨在综述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文献,分析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外出打工,留下未成年子女独自在农村生活的现象。
根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他们普遍面临着教育和成长环境的问题。
由于缺乏性别角色的指导和亲子关系的互动,留守儿童易受到欺凌、性侵犯和其他不良行为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面临精神和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二、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挑战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挑战和影响。
首先,教育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机会受到限制,缺乏家庭关怀和指导,导致学业成绩普遍较差。
其次,心理健康方面,他们易受到孤独、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困扰,甚至引发心理障碍。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还面临照料不周、生活不便、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策略。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父母的教育意识,通过家长参与教育、亲子关系建设等方式,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其次,加强社区和学校的支持是必要的。
社区可以提供各类兴趣活动、教育资源等,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以及智力开发等辅导。
同时,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也是有效的解决手段。
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并加强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
四、前景展望尽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影响,但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关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方法综述
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方法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松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以规模大、迁移远、居住时间长为主要特点的“民工潮”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受教育群体的产生。
90年代后,从社会讨论到学界研究,再到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认知在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上得以深入发展。
本文从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两个维度对近十年文献的研究取向及内容进行梳理,以期展现已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整体特征。
一、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综述的背景截至2013年,检索出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研究综述共有29篇,其中对留守儿童整体进行综述的有16篇,就某一方面进行综述的有13篇。
在这13篇文献中,有6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综述,2篇对社会性发展问题进行综述,2篇对学业问题进行综述,1篇对思想道德问题进行综述,1篇对犯罪问题进行综述,1篇对体育教育问题进行综述。
对于某一问题研究方法的综述,需要兼顾文献数量和对该问题研究的成熟度。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
基于这样的考量,以“留守儿童”为题名检索200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的论文共334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44篇,博士学位论文9篇。
一般而言,博硕学位论文研究的方法和视角较为多样,且有与学位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发表,为了排除其对综述的干扰,尽量准确地呈现已有研究方法的整体分布,故不选用博硕论文。
就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而言,CSSCI来源期刊的载文比普通期刊更具代表性。
因此对CSSCI来源期刊2004-2013年的内容进行检索,以“留守儿童”为题名,筛选出与“教育”有关的文献共131篇,以此作为综述的依据。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归类分析,按方法视角划分,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的文章有59篇,约占45%;主要采用思辨研究的有57篇,约占44%;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有8篇,约占6%;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有7篇,约占5%。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留守儿童的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留守儿童的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教育政策建议成效一、已有的研究视角已有的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既重视留守学前儿童的理论研究,更注意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寻找解决的具体对策,为推进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重要作用。
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视角涉及到该问题的许多方面。
本文就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目前研究的优点和缺点(一)研究的优点1.研究视角非常广泛。
以个体为着眼点的研究,着重探讨了留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境遇,并涉及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从宏观大的社会入手,重点讨论了有关留守幼儿教育的制度保障问题。
在这两种大的视角的情况下,有关教育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涉及。
由于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增多,做出了很多的反思,因此一些研究综述、反思、回顾之类的元研究也应运而生。
2.研究方法的广泛。
由于纸上谈兵被很多人所唾弃,科学的研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建立在有效的时间调查的基础之上的。
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追安德被大家所采用,所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越来越有意义。
3.意义的重大。
由于留守儿童相关文章的研究,是的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一些有利准确的数据也给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的和实践的调查是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对待,问题也正在解决中慢慢进行。
(二)研究的缺点对近年来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1.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但是启蒙教育往往比较重要。
2.很多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空洞,有些很现实的问题都被边缘化甚至忽略,都提出对我国的二元户口制等做出改革,缺少实际的解决方法,有些策略是实施不通的。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留守儿童研究综述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出于各种原因离开孩子的家乡或居住地,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长时间不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一类特殊群体。
由于受到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影响,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身心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们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发现,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家庭关系疏离、亲子沟通不畅、社交困难等问题。
由于缺乏亲情的陪伴和引导,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自卑心理,社交能力也较差。
同时,由于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在家庭内部角色互换、责任分摊、独立性培养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境。
在心理学领域,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适应障碍、抑郁情绪和自尊心低下等问题。
长时间的物理分离和情感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更加脆弱,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此外,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生活条件的压力和成长环境的不稳定性,这也为他们心理健康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在教育学领域,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
由于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方面往往面临着情绪稳定性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心理上的压力和环境上的改变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不如寄宿生。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多数缺乏家庭支持和监督,容易在学校中出现学习困难和退学现象。
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社会层面上,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供家庭教育资源、开展亲子活动等方式,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增强亲子关系的紧密度。
此外,社会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关注和关爱,设立专门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在教育层面上,学校和教师在教育留守儿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
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指导,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到城市打工,而他们的子女也面临着留守现象。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而留在农村的子女。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了解留守儿童在心理、教育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心理问题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更容易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焦虑和自卑,缺乏安全感和亲情的滋润。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社交中遇到困难,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者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缺乏足够的监护和家庭教育,他们常常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
加之农村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他们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也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
一些研究者提出,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个性化辅导和关爱。
三、社会关系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常常缺乏亲密的家庭关系。
他们可能更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困境。
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孤独和无助。
研究表明,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关爱至关重要,同时,加强校园社会工作和心理辅导的力度,也能帮助留守儿童改善他们的社会关系问题。
四、解决办法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首先,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
其次,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此外,加强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心理支持,也是改善留守儿童状况的重要途径。
最后,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一、概念界定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潘璐叶敬忠,2022),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
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概念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07)。
(二)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
1.父母外出现象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22)。
2.留守时间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角度。
有的学者描述过于模糊,如范方用到的是长年外出这一词;也有学者用了具体时间,吕绍清则以半年作为标准。
然而究竟是以一个累加的时间还是一个连续性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研究。
3.儿童年龄维度现有研究对于儿童年龄维度的使用差别较大,丁杰、吴霓等认为在6~16周岁之间;吕绍清则认为在读初中或小学阶段;范方认为在未成年阶段;段成荣、周福林认为在14岁以下;于小燕则认为在4~16周岁之间。
4.留守地域留守地域是其留守状态的一个体现(潘璐叶敬忠,2022)。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王健石超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暴露无遗。
笔者的主要关注点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对学界近几年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做了一下梳理,探讨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并做了一个简单评述。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自上世纪80年代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以来,“留守儿童”的概念越来越为大家关注和熟知。
近几年学术界在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上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叶敬忠、潘璐综合关于留守儿童的学术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概念界定需要把握四个要点:父母外出、父母外出时间、儿童居住地和儿童年龄。
对于父母外出和儿童居住地,学者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现居住在户口所在地的儿童。
然而对于父母外出时间,多数学者要么不提,要么以“长期在外务工”一带而过,未给出明确的时间界定。
在一些调查研究中,学者为了操作化需要,对父母外出时间自行界定,如叶敬忠、潘璐以“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6个月及以上”作为界定,段成荣、周福林将外出务工满半年和未满半年的都包括在内,胡枫、李善同将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界定为一年以上。
儿童年龄也是一个较有争议的要点,吴霓等将此界定为6-16岁,段成荣、周福林认为儿童年龄应为14周岁以下,叶敬忠、潘璐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其界定为“18岁以下”。
关于年龄,不但学术界有争议,官方口径也不一致,如全国妇联界定在17周岁以下,统计局主要统计15岁以下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原因学术界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留守儿童自身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自身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学者们的结论大同小异。
如张俊良、马晓磊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化、日常安全教育等问题;史晖、王德勋提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是思想品行问题、学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安全教育问题,等等。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农村留守儿童。
这些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料,他们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揭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首先界定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明确研究范围。
然后,从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生活状况、教育问题、心理健康等方面出发,系统地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本文将对现有的解决策略进行评估,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儿童。
他们通常与祖父母、亲戚或其他监护人生活在一起,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教育。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生存和发展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现状分析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引导。
他们的监护人往往年龄较大,教育水平有限,难以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
这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在心理健康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情感支持和心理关爱。
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的温暖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在当代社会中,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外地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期分离的儿童。
他们通常在家乡的亲属照料下成长,缺乏足够的家庭陪伴和关爱。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源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人口流动。
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许多儿童被迫留在家乡。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中国有近6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总数的约一半。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陪伴和关爱,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中,情感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他们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此外,留守儿童还存在教育问题、身心健康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困扰。
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问题与家庭因素、社会支持以及教育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普遍存在着经济困难、父母关系不和谐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些组织和政府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
例如,一些中小学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班,提供家庭作业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很大,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机会较少。
因此,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方向。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途径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例如,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质量;设立更多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等。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来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
在这篇文章中,将综述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论文文献,对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在外地务工等原因,不能陪伴在身旁生活的儿童。
这一群体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境和挑战。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李小明等人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包括情感不稳定、焦虑、抑郁等。
因此,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和干预十分必要。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教育的照顾和引导,因此他们在学业、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王丽娟等人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提到,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需要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潜力。
四、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研究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由于缺乏家庭陪伴和照料,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威胁。
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也使他们更难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赵玲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方面,应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医疗保障等措施,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五、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还存在着与社会适应相关的问题。
由于与父母分离,缺乏亲子关爱,留守儿童在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和相处中可能会存在困境。
范文华等人在《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指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六、留守儿童的保护与帮扶政策研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出台相关的保护与帮扶政策。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
4、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在独自生活或与他人生活时,容易面临各种安全问题, 如意外伤害、拐卖、性侵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进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进展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留守 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结论与展望
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经验还比较缺乏等。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留守 儿童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案和措施。
摘要
摘要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而被迫留守在家乡的儿童。 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多种挑战和问题,需要社会和学术界的和研究。本 次演示旨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 究方向。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根据搜集到 的文献资料,留守儿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1、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且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容易出现自卑、社交困难等情况。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1、家庭因素: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是导致其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父母长期 外出务工或离异导致儿童无法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家庭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沟通和,提 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和关爱。
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2、社会因素: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和支持也是影响其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 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和关爱,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 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中学教育的一个难点,更是社会各个部门所不可忽视的。
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厌学、流生、问题青少年,这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
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深入实施。
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是责无旁贷,面对“留守儿童”,我们应该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我校小勐统中学现在有88名在校“留守儿童”,几乎是每一班有有“留守儿童”,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
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
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
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
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
同时学校要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机制,使儿童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能养成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等。
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家庭应配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
如父母都在外,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
同时,家长要不定期地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纪律、思想动态,及时掌握,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督促。
(四)社会各界各尽其责,共同构建社会关爱与监护体系。
第一,政府要出台帮助“留守儿童”的经费投入、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面向农村地区贫困生、“留守儿童”的政策。
第二,要明确社会各界的职责,构建关爱与监护网络。
第三,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家园。
各地可以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的“五老”
作用,扎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全社会都要来关心“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氛围,杜绝和监督留守儿童进入有害场所,让他们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家庭、社会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共同教育的事。
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和齐抓共管。
是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我们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阳,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微笑永远挂在他们的嘴边,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5,(7):41-43.
[2]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教育,2004,(2):13-15.[3]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10):35-37.
[4]黄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利的现状及制度完善[J].学理论,2009,(5)下.
[5]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6]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把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放在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广泛宣传和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努力建好寄宿制学校,解决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要为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就近入学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