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化名方保宗,沈明甫,常用笔 名还有佩韦、方壁、玄珠、郎损等。生于浙江桐乡。1913年考入 北京大学,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 学研究会。1921年接编《小说月报》,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 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 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 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 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 表作。 1948年32月,参加中国人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 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 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目前也还是太早。我在被窝内翻了个身,把左耳朵贴在枕头上,心里疑惑这殷殷然的 声音只是我的耳朵的自鸣。然而忽地,又是—— 答,答,答! 这第三次的叩声,在冷空气中扩散开来,格外的响,颇带些凄厉的气氛。我无论如何 再耐不住了,我跳起身来,拉开了门往外望。 什么也没有。镰刀形的月亮在门前池中送出冷冷的微光,池畔的一排樱树,裸露在凝 冻了的空气中,轻轻地颤着。 什么也没有,只一条黑狗爬在门口,侧着头,像是在那里偷听什么,现在是很害羞似 的垂了头,慢慢地挨到檐前的地板下,把嘴巴藏在毛茸茸的颈间,缩做了一堆。 我暂时可怜这灰色的畜生,虽然一个忿忿的怒斥掠过我的脑膜: 是你这工于吠声吠影的东西,丑人作怪似的惊醒了人,却只给人们一个空虚!
叩门
答,答,答! 我从梦中跳醒来。 ——有谁在叩我的门?我迷惘地这么想。我侧耳静听,声音没有了。头上的 电灯洒一些淡黄的光在我的惺忪的脸上。纸窗和帐子依然是那么沉静。 我翻了个身,朦胧地又将人梦,突然那声音又将我唤醒。在答,答的小响外, 这次我又听得了呼——呼——的巨声。是北风的怒吼罢?抑是“人”的觉醒?我不 能决定。但是我的血沸腾。我似乎已经飞出了房间,跨在北风的颈上,砉(hu ā)然驱驰于长空! 然而巨声却又模糊了,低微了,消失了;蜕化下来的只是一段寂寞的虚空。 ——只因为是虚空,所以才有那样的巨声呢!我哑然失笑,明白我是受了哄。 我睁大了眼,紧裹在沉思中。许多面孔,错落地在我眼前跳舞;许多人声, 嘈杂地在我耳边争讼。蓦地一切都寂灭了,依然是那答,答,答的小声从窗边传 来,像有人在叩门。 “是谁呢?有什么事?” 我不耐烦地呼喊了。但是没有回音。 我捻灭了电灯。窗外是青色的天空闪耀着几点寒星。这样的夜半,该不会有 什么人来叩门,我想;而且果真是有什么人呀,那也一定是妄人:这样唤醒了人, 却没有回音。 但是打断了我的感想,现在门外是殷殷然有些像雷鸣。自然不是蚊雷。蚊子 的确还有,可是躲在暗角里,早失却了成雷的气势。我也明知道不是真雷,那在
茅盾
茅盾生平及创作道路
•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 冰,,1896年7月4日生于 浙江桐乡县乌镇。幼年受 父母启蒙,905年入小学, 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第 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 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 命爆发,茅盾积极投身革 命。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译著 和编辑工作。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 立“文学研究会”,主持编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 进步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 会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举行 成立会时的合影。
•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 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 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 破裂后遭通缉,茅盾隐居 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先 后写出《幻灭》、《动摇 》、《追求》三部连续的 中篇小说。1928年7月东 渡日本,著有长篇小说《 虹》、短篇小说《创造》 等以及文学论著《中国神 话研究ABC》、《西洋文 学通林家铺子》说明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小商 品经济为什么会破产。 • 《蚀》三部曲,描写中国小知识分子事业 与爱情的失败。 • 从士农工商全面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只有 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 道路。学术论文式的创作。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 二、现实主义人物塑造 • 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 •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剧烈复杂的戏剧冲突 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多层 次多侧面综合表现真实的人生。擅长概括 纷繁的社会现象,提示各种复杂现象的内 在联系,展现人的灵魂深处的感情与道德 剧烈斗争的内心世界。尤其强调社会心理 因素,及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影 响。
北京茅盾故居
一、茅盾的小说模式
• 茅盾的为人生的文学观 • 1、民族性:想把旧文学与西洋文学结合产 生一种新的文学。 • 2、批判性:文学是时代人生的画卷,批判 旧社会的罪恶以歌颂理想的新世界。 • 3、革命性:强烈的政治性是他与鲁迅等人 的不同。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一)积极建设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二)茅盾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鲁迅论》、《冰心论》、《徐志摩论》、《落 花生论》,《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一集· 导言》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 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 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 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 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 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最高文 学奖项之一,每四年评选一次。茅盾文学奖 在中国文坛影响较大。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一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茅盾( 1896—1981 ),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 是发表小说《幻灭》时 用的笔名。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有 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 奠说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 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茅盾小说能够反映时代全貌,其创 作与历史事变同步发展。如果把其 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排列 起来,“五四”运动以后近半个世 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变化、各 阶层生活动向及彼此冲突,都得到 充分的艺术反映。 茅盾创作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 感,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从 “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前夕的中 国社会编年史。
现当代文学 茅盾
1.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
2.左拉的自然主义的影响
2
二、《蚀》、《子夜》等小说 (一)从人生体验小说到社会剖析小说 目录 1.人生体验小说 (1)《蚀》:现代青年在革命中的幻灭、动摇、颓唐 的心理历程,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的苦闷与矛盾。 上一页 (2)《虹》:现代青年从“五四”到“五卅”的觉醒 、追求、奋进的革命历程,反映了作者透过黑暗现实, 下一页 知难而进的精神。 2.社会剖析小说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人物形象具有鲜 明的阶级特征,着力分析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2)代表作:《子夜》、《春蚕》、《林家铺子》。
3、40年代初:《风景谈》、《白杨礼赞》等——革命生 活的赞歌 (二)分析代表作《白杨礼赞》 意蕴:赞美北方抗日军民的革命精神 艺术:以白杨树为中心的象征意象群,景物、抒情、议 论三者融合一体,设问、反问以及排比句式造成的磅礴气 势 10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必读书目 茅 盾:《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C 吴老太爷形象:垂死的封建地主
4
4 .艺术特色
目录
A 宏大严谨的艺术结构:主线突出,多线发展,形成 网络,构成中国社会的全景图。
上一页
B 运用心理分析方法,揭示都市人的文化心态和深层 心理。
下一页
退出
5
《子 夜》(节选) 茅 盾 电报是说镇上同时倒闭了十来家商铺,老板在逃,亏 目录 欠各处庄款,总计有三十万之多,吴荪甫开在镇上那钱庄 受这拖累,因此也是岌岌可危,请求立即拨款救济。吴荪 甫的脸色变了 ,倒抽了一口冷气 ,一言不发,转身就离开 上一页 了那客厅,到书房里拟回电;那是八个大字:“ 无款可拨 ,相机办理!”
第四讲茅盾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
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 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 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 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致
最崇高的敬礼! 茅盾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茅盾(1896—1981)生平、创作概况
诡诈、心狠手辣,“扒进各式各样的公债,也扒 进各样的女人(聪明、无知年仅17岁的冯媚卿, 稳健、有谋略的年轻寡妇刘玉英,轻佻放荡又有 姿色的交际花徐他把农民的血汗拿来换取大都会里的“寓公”生 活,同时在公债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不惜用自己女儿 作“美人计” 。展现了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阶级 无耻的精神面貌。
资本家的另一面:残酷狡诈、冷漠无情、色厉内荏
不管吴荪甫如何渴望发展中国工业,如何希望振兴中华
,出于资本竞争和追求利润的本性:他对待更弱小的民族资 本家朱吟秋等人弱肉强食、对工人和农民剥削压制、对 吴老太爷及其亲属(兄弟姐妹、姐夫、妻子)冷漠疏离
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投影在他的心灵和性格上, 形成了他本质上犹疑软弱的一面:
不足之处
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描写游离主线 作者个人的情感表达过于直露
赵伯滔第一次出场:“公债场上的一位魔王”; 冯云卿“在成千成万贫农的枯骨上”“建筑起他 饱暖荒淫的生活”; 交际花刘玉英:“是妖冶的化身,是近代都市文 明的产物!”
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
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野心
吴荪甫拿着那“草案”,一面在看,一面就从 那张纸上耸起了伟大憧憬的机构来:高大的烟囱 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驰 过原野。(第5章)
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他与官僚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竞争,他野心勃勃的扩 张计划,客观上是为了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业:
茅盾及作品赏析ppt
巴黎和会(章宗祥) ——把青岛割让给日本
1.《建国伟业》五四运动片段
2.大学上抗议章宗祥、章宗祥逃跑视频资料
陈独秀 李大钊
文学战斗:主张将文学革命与思想革新相结合,对中国古 典文学批判的继承并与中西文学特点结合坚持以写实主义 为主的多种创作方法。
5.笔名的来源
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 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 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 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 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 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 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 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 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林小姐,是林老板和林太太的独生女,她成长在从小衣食无忧的环境中,自 然养成娇惯的性格,但其本质是好的,对于黑麻子之类就有一种几乎发于本 能的憎恶,而当林太太将她许配给寿生时,“她的泪痕中含着一丝笑意”,全然 没有攀龙附凤的等级差别,这一点是可喜的。
寿生,精明能干,忠诚,他是林老板的左右手,当林家铺子面临关 闭之际,他对当时的反动统治集团没有任何幻想,劝林老板出走, 这是其“微弱”反抗的表现,至于出走后怎么办,他却并无“远见”, 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小店员自身局限性所决定的,但对他那个阶层来 说,还是有一定进步性的。
林太太,是这个货铺的老板娘,她是一个非常疼爱女儿的慈母形象,他舍不得林小姐受半点委屈, 而对朴局长的“求婚”,她将女儿许配给寿生,表现了旧社会妇女“宁愿粗食布衣为人妻,不愿锦衣玉 食为人妾”的高贵的传统心理。除此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林太太的打嗝,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了 几十次打嗝,把打嗝作为了穿插故事起伏的背景。随着故事情节的曲折起伏,各个打嗝呈现形式也 不同,比如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林大娘会打嗝如连珠炮般的接连打的不停,”知道朴局长看上林小 姐后,她打嗝的声音邻居都能听的清而且说话尽量抑住那些涌上来的嗝,喘着粗气说。但是当对林 家有利的情况和遇到令家比较舒心的事情时,这种打嗝声就会减少。面对外来打击时,林太太似乎 比林老板做到略好。尽管她仍然无法摆脱愚昧无知,例如“几乎什么事都祷告”,但她疼爱女儿,在 面对朴局长的“求婚”,当机立断地将女儿许配给寿生,让丈夫带女儿逃跑,选择自己留下来应对, 不得不说林太太相较林老板而言更加果断,其魄力亦不是一般女性所能达到。
茅盾
正反评价
• 正面观点 • 茅盾是“社会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其所开 拓的革命现实主义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卓 越的贡献,大多数研究者高度评价以茅盾为代表 的“社会分析派”的优良传统,反对轻易地否定 茅盾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 (1)张光年: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 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 身的人”。将社会的历史的茅盾研究,引向主体 的个人的茅盾研究。
•
“茅盾”由 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
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 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 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恰好, 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 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 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 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 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 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叶圣陶认为 “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 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 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 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 直以此为笔名了。
名家评论
• 严家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 认为,由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流 派,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时一 个革命现实主义的流派,甚至影响了 后来写作的《李自成》《上海的早晨》 等作品的一些作家。
• 王瑶在《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中说: “茅盾研究,现在已经出版了好些专著·· ·一个作 家,对他有兴趣的人多,研究他的文章或著作数 量大,真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历史地位。从文学的 发展情况看,历史就是如此。在现代作家研究茅 盾的文章和专著比较多,也说明了他的作品为人 们所喜爱,是一位经得起时间考验,为人民大众 所欢迎的作家”,“就中国现代文学史讲,我以 为把茅盾当做有重大贡献的少数作家之一,是有 充分根据的;这个根据不仅是党中央给他的历史 性评价,而且包括人民对他的作品的喜爱的程度。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让他的文学遗产在我们攀 登文学艺术高峰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为 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对他进行深入的研 究”。
茅盾
茅盾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 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 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茅盾理论探索时期(1916-1926), 作为初期新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倡导者和 推动者,主要是从事理论批评和译介外国文 学作品。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他的政 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基本方面。同时,思想 受到左拉、托尔斯泰的影响,在五•四新文 化运动和新文学主张的感召下,参加革命活 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林老板:谙熟生意经、老实本分、精 明而不强悍、能干而又懦弱,目光短浅 残酷无情。
破产原因:以城镇为中心的社会经 济因素剖析 (战乱 ,钱庄催债 —— 农村凋敝,生意萧条 —— 同行竞争, 落井下石——官吏讹诈,军队勒索)
《水藻行》 主题:描写中国农民的积极生存状态,反对封建 伦常,崇尚健康的自然两性关系,弘扬扶助羸弱 之民风的可贵。
阶级是软弱的,就是由此而来的。这样资产阶级
就被否定了,而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就被突出
茅盾创作《子夜》实际上是用小说参与了 这场讨论,他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来进行社 会重大问题的思考。茅盾说:
“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 了。”
解题: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 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 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 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四期)
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化界展开一场 大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中 国当时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封建主义社会。 作为一种思想讨论,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 是,最有影响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当时托 罗斯基派支持的“机械派”认为中国社会已经是 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的东西只是一种残余。 当时的左翼力量《新思潮》派则认为,当时中国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茅盾自传ppt课件
茅盾的创作态度和文学精神也对后来 的作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对于文 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成为了后来 作家的榜样。
茅盾的作品强调现实主义和人性的复 杂性,这种思想观念对后来的作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于现 实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05
总结
茅盾的成就和贡献
文学创作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小说、散文、随笔、 翻译以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真实面貌,刻画了人物的复杂心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政治观念的形成
茅盾在早期接触了各种政治思潮,包 括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这些 思想对他的政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
对中国政治的看法
对国际政治的看法
茅盾关注国际政治格局,对世界形势 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支 持国际民主力量的合作与交流。
茅盾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需要改革, 他支持民主政治,反对专制统治,并 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活动。
04
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地位和影响
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 一,与鲁迅、巴金等作家齐名。
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被视为现代文学经
典之一。
茅盾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 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对后来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对茅盾的评价和反思
历史地位
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和思想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肯定茅盾的 贡献,同时也要看到他的局限和不足。
当代价值
虽然茅盾的作品和思想有其历史背景,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思考仍然具有当代价值。我们应该从中汲取 有益的营养,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4、茅盾
一、作者简介13
左联先后创办的机关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二 刊系接办)、《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前哨》(第 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 《文学》、《文艺群众》、《文学月报》、《文学新地》等 等;还秘密发行了《秘书处消息》和《文学生活》;并在 《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主办《每周文学》。另外有外围 刊物《文艺新闻》。北平左联机关刊物有《文学杂志》、 《文艺月报》等。东京分盟办有《东流》、《新诗歌》、 《杂文》(后改名《质文》)。左联盟员以个人名义编辑的 刊物有《无名文艺》(叶紫、陈企霞)、《文艺》(周文、 刘丹)、《春光》(庄启东、陈君治)、《中华日报》副刊 《动向》(聂绀弩)、《译文》(鲁迅,后为黄源)、《太 白》(陈望道)、《新小说》(郑君平,即郑伯奇)等。左 联领导的中国诗歌会有会刊《新诗歌》。
一、作者简介3+
4、文学研究会: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 《新青年》社、《新潮》社 “综合性” 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耿济 之、瞿世英、郭绍虞、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 王统照等12人发起, 1921年1月4日 在北京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正式成立。 在成立之初有20余人 到1928年正式登记的会员有172人。
封建余一作者简介10?冯乃超华汉阳翰笙龚冰庐孟超莞尔邱韵铎沈端先潘汉年周全平洪灵菲戴平万钱杏邨阿英鲁迅画室冯雪峰黄素郑伯奇田汉蒋光慈郁达夫夫陶晶孙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镜我柔石林伯修杜国庠王榴沈叶沉杜国庠王一榴沈叶沉冯宪章许幸之等40余人
茅盾的小说
一、作者简介
一、作者简介1
(一)简介:茅盾(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小说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幼时在乌 镇的一所教授新学的小学就读。从1911年起先后就读于浙江 省湖州府中学堂、嘉兴省立第二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等学校。 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工作。192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1年与郑振铎、叶绍 钧等组织文学研究会,与欧阳予倩、陈大悲等组织上海民众 戏剧社,接办和改革了《小说月报》。1923年在上海大学任 教。1926年以左派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 大会,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7年任汉口《民国日 报》总主笔。1928年7月东渡日本。1930年4月返回上海,不 久,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的行政书记。1938 年3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同年在香港主 编《文艺阵地》和《立报》副刊《言林》。
翻译家:茅盾人物简介
• 良好的国学基础,精通古典文学 • 了解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对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茅盾的求学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 求学过程中接触到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使茅盾的文学观念发生变化 • 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学习使茅盾能够更深入地剖析中国社会的问题 • 广泛的知识储备为茅盾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茅盾的创作历程和重要作品
茅盾的创作历程
• 20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 • 1920年代初期加入共产主义运动,成为左翼作家 • 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抗日题材的作品
茅盾的重要作品
• 《子夜》:《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以19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兴 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 《幻灭》:《幻灭》是茅盾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以大革命时期的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知 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革命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虹》:《虹》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以“五卅”运动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变迁,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茅盾人物的时代价值
• 茅盾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 茅盾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曲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茅盾的人物形象强调了人性关怀和个体价值,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04
茅盾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
CREATE TOGETHER
名人档案—茅盾
名人档案—茅盾人物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
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
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
《风景谈》课件
1、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 精神境界,而腥腥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 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写“沙漠”的好处,可以从两点来考虑: ①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 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 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 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 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 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作者之所以要把篇名定为 “风景谈”,所以要“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也是 为了适应这一斗争的需要。)
风 景 谈
茅 盾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 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 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 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参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 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 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 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 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 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 秀篇章。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 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3.27在北 京逝世。
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不孤立。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 对延安军民的怀念和对延安精神的赞美。 因而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 画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 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 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 便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
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现代著名作家、理论批评家,曾用玄珠、方璧、形天等笔名。
茅盾是1927年发表第一个中篇小说《幻灭》时始用的笔名。
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
从小酷爱文学,喜欢读中国古典小说。
1913年茅盾中学毕业后考进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预科毕业,因家境窘迫辍学,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了早期的文学活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从事文艺理论批评。
1920年1月,他发表了第一篇文学论文《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初步地表达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同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1年茅盾与郑振铎、叶绍钧等人发起组成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并革新《小说月报》,积极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同时;了参加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革命活动。
1925年,他连续发表了《论无产阶级艺术》,《告有志研究问学者》、《问学者的新使命》等文章,较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艺术的主张,标志着茅盾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发展到了无产阶级文艺观的新阶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同年茅盾完成《幻灭》、《动摇》,1928年完成《追求》,1930年,在三部中篇合成一部长篇出版时,把书名定为《蚀》,表明书中写的人和事,正像月蚀日蚀一样,是暂时的,最后胜利是必然的。
作品描绘了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剧烈变革,刻画了那一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面貌和心路历程,即表现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一、革命前夕的亢奋和革命既到面前的幻灭;二、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三、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作品对时代生活进行了广阔的描写,对复杂社会矛盾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对人物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致的披露。
但是,由于受到作家当时痛苦消沉思想情绪的的影响,作品的基调特别是《追求》的基调比较低沉。
1928年茅盾东渡日本,写了《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等著作,同时创作了长篇小说《虹》,这一命题具有象征意义。
茅盾文学小说作家名人人物介绍PPT
茅盾简介_茅盾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茅盾茅盾介绍姓名:茅盾出生年月:1896年籍贯:中国浙江桐乡人职务: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作家,政治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
浙江桐乡人。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
1920年任《小说月报》主编。
同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民国日报》主编。
大革命后,东渡日本。
1930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7年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文艺阵地》。
1938年冬,赴新疆任教,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
1940年5月到延安。
1940年底到重庆。
后又到桂林、香港,担任《大众》编委。
1946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
1949年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杂文、历史故事等。
文学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
文化大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茅盾生前为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
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着名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革命作家,社会活动家,浙江桐乡人。
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他创作的着名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他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向国内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命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随波逐流的倔强学生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个清末秀才,他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着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家长的允许。
《西游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都是他那时爱读的书。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中得见,他当时便流露出了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植材高级小学教的课程除了国文、算术外,还有英文、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和体操,这些课程都使他感到很新鲜。
上化学课时,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张济川老师在教室里做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使茅盾和他的同学们大开眼界。
科学的种子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田里孕育了,他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
一天国文课上,中过秀才的周先生教《孟子》,错把“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解释成“战败的兵丁急于逃命,扔掉盔甲,肩背相磨,仓皇逃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
《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
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
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