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第 2 章 谓词逻辑
若 F(x,y)表示示“x=y”,则∃x"y(F(x,y)→F(y,x))⇔∃x"y((x=y)→( y=x))⇔T。 若 F(x,y)表示示“x>y”,则∃x"y(F(x,y)→F(y,x))⇔∃x"y((x>y)→( y>x))⇔F。 所以,∃x"y(F(x,y)→F(y,x)) 为可满足足式。 9.设个体域为 A={a,b,c},消去公式"xP(x)∧∃xQ(x)中的量词。 解 "xP(x)∧∃xQ(x)⇔(P(a)∧P(b)∧P(c))∧(Q(a)∨Q(b)∨Q(c))。 10.给定解释 I 如下: (1) 个体域为 D={-2,3,6}; (2) F(x):x≤3,G(x):x>5,R(x):x≤7。 在解释 I 下,求下列各式的真值: (1)"x(F(x)∧G(x))。 (2)"x(R(x)→F(x))∨G(5) 。 (3)∃x(F(x)∨G(x))。 解 (1)"x(F(x)∧G(x))⇔(F(-2)∧G(-2))∧(F(3)∧G(3))∧(F(6)∧G(6))
1
第 2 章 谓词逻辑
(2) 若 xy≠0,则 x≠0 和 y≠0。 (3) 若 xy=0,则 x=0 或 y=0。 (4) 若 x≤y 和 x≥y,则 x=y。 解 (1) 符号化为:"y(E(1,y)→"x P(x,y,x))。 (2) 符号化为:"x"y(¬P(x,y,0)→(¬E(x,0)∧¬E(0,y)))。 (3) 符号化为:"x"y(¬P(x,y,0)→(E(x,0)∧E(0,y)))。 (4) 符号化为:"x"y(((E(x,y)∨G(y,x))∧((E(x,y)∨G(x,y)))→ E(x,y))。 3.设个体域为自自然数集 N,令 P(x):x 是素数;E(x):x 是偶数;O(x):x 是奇数;D(x,y):x 整除 y。将 下列各式译成自自然语言言: (1)∃x(E(x)∧D(x,6))。 (2) "x(O(x)→"y(P(x)→¬D(x,y))) 。 (3)"x(¬E(x)→¬D(2,x))。 (4) "x(E(x)→"y(D(x,y)→E(y))) 。 解 (1)存在 x,x 是偶数,且 x 整除 6。 (2)对任意 x,如果 x 是奇数,则对任意 y,若 y 是素数,则 x 不整除 y。 (3)对任意 x,如果 x 不是偶数,则 2 不整除 x。 (4)对任意 x,如果 x 是偶数,则对任意 y,若 x 整除 y,则 y 是偶数。 4.指出下列公式中量词的辖域,并指出个体变元是约束变元还是自自由变元: (1)"x(P(x)∧∃xQ(x))∨"x(P(x)→Q(x))。 (2)"x(P(x,y)∧∃yQ(y))∧("xR(x)→Q(x))。 (3)"x(P(x,y)∨Q(z))∧∃y(R(x,y)→ "zQ(z))。 解 (1) 在公式"x(P(x)∧∃xQ(x))∨("x(P(x)→Q(x))中,第一一次出现的"x 的辖域为 P(x)∧∃xQ(x),∃x 的辖 域为 Q(x),而而第二二次出现的"x 的辖域为 P(x)→Q(x)。公式中只出现了变元 x,所有 x 都是约束变元。 (2) 在公式"x(P(x,y)∧∃yQ(y))∧("xR(x)→Q(x))中,第一一次出现的"x 的辖域为 P(x,y)∧∃yQ(y),而而第 二二次出现的"x 的辖域为 R(x),∃y 的辖域为 Q(y)。P(x,y)中的 y 是自自由变元,x 是约束变元。Q(y)中的 y 是 约束变元。R(x)中的 x 是约束变元,而而 Q(x)中的 x 是自自由变元。 (3) 在公式"x(P(x,y)∨Q(z))∧∃y(R(x,y)→ "zQ(z)),"x 的辖域为 P(x,y)∨Q(z),∃y 的辖域为 R(x, y)→"zQ(z),"z 的辖域为 Q(z)。公式中第一一次出现的 x 是约束变元,第二二次出现的 x 是自自由变元,第一一次 出现的 y 和 z 都是自自由变元,而而第二二次出现的 y 和 z 都是约束变元。 5.对公式"x(P(x,y)∧∃yQ(y)∧M(x,y))∧("xR(x)→Q(x))应用用换名规则,使每个个体变元在公式中只以 一一种形式出现(即约束出现或自自由出现)。 解 "x(P(x,y)∧∃yQ(y)∧M(x,y))∧("xR(x)→Q(x))
⇔"x(a-x<a) ⇔"x(0-x<0) ⇔"x(0<x) ⇔F (2)"x"y(¬F(f(x,y),x))⇔"x"y(¬(f(x,y)<x))
⇔"x"y(¬(x-y<x)) ⇔"x"y(¬(0<y)) ⇔"x"y(y≤0) ⇔F (3) "x"y"z(F(x,y)→F(f(x,z),f(y,z))) ⇔"x"y"z(( x<y)→(f(x,z)<f(y,z)))
⇔"x"y"z((x<y)→(x-z<y-z)) ⇔"x"y"z((x<y)→(x<y)) ⇔T (4)"x∃yF(x,f(f(x,y),y))⇔"x∃y(x<f(f(x,y),y)) ⇔"x∃y(x<(f(x,y)-y)) ⇔"x∃y(x<(x-y-y))
3
第 2 章 谓词逻辑
⇔"x∃y(x<x-2y) ⇔T 8.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xP(x)→"xP(x)。 (2)¬"xA(x)↔∃x源自文库¬A(x))。 (3)∃x(P(x)∧Q(x))→(∃xP(x)→¬Q(x))。 (4) ∃x"y(F(x,y)→F(y,x))。 解 (1)设论域为{1,2}。 若 P(1)=P(2)=T,则 ¬∃xP(x)→"xP(x)⇔¬( P(1)∨P(2))→( P(1)∧P(2)) ⇔¬(T∨T)→(T∧T) ⇔F→T ⇔T 若 P(1)=P(2)=F,则 ¬∃xP(x)→"xP(x)⇔¬( P(1)∨P(2))→( P(1)∧P(2)) ⇔¬(F ∨F) →(F ∧F) ⇔T→F ⇔F 所以,¬∃xP(x)→"xP(x)为可满足足式。 (2)¬"xA(x)↔∃x(¬A(x))⇔∃x(¬A(x))↔∃x(¬A(x))⇔T,所以¬"xA(x)↔∃x(¬A(x))为永真式。 (3)设论域为{1,2}。 若 P(1)=P(2)=Q(1) =Q(2) =F,则 ∃x(P(x)∧Q(x))→(∃xP(x)→¬Q(x)) ⇔((P(1)∧Q(1))∨(P(2)∧Q(2))) →(( P(1) ∨P(2))→¬Q(x)) ⇔((F ∧F) ∨(F∧F))→((F ∨F) →¬Q(x)) ⇔T 若 P(1)=Q(1)=Q(2) =T,P(2)=F,则 ∃x(P(x)∧Q(x))→(∃xP(x)→¬Q(x)) ⇔((P(1)∧Q(1))∨(P(2)∧Q(2))) →(( P(1) ∨P(2))→¬Q(x)) ⇔((T ∧T)∨(F∧T)) →((T ∨F) →¬Q(x)) ⇔T→(T→F) ⇔F 所以,∃x(P(x)∧Q(x))→(∃xP(x)→¬Q(x))为可满足足式。 (4)设论域为实数集 R。
第 2 章 谓词逻辑
习题
1.用用谓词和量词将下列语句符号化: (1)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人。 (2)并非非一一切推理都能用用计算机完成。 (3)每个计算机系的学生生都学离散数学。 (4)任何自自然数都有惟一一的一一个后继数。 (5)对每一一个 x 和 y,有一一个 z,使 x+y=z。 (6)对任何整数 x 和 y,若 xy=0,则 x=0 或 y=0。 (7)至至多存在一一个偶素数。 (8)不存在既是奇数又又是偶数的自自然数。 (9)有些有理数是实数但不是整数。 (10)对于每一一个实数 x,存在一一个更大大的实数 y。 解 (1)设 F(x)表示示“x 犯错误”,N(x)表示示“x 为人人”,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N(x)∧¬F(x))。 (2)设 F(x)表示示“x 是推理”,M(x)表示示“x 是计算机”, H(x,y)表示示“x 能由 y 完成”,则此语句符号化为: ¬"x(F(x)→∃ y M(y)∧H(x,y))。 (3)设 C(x)表示示“x 是计算机系的学生生”,D(x)表示示“x 学习离散数学”,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C(x)→ D(x))。 (4)因原语句与“一一切自自然数 x,都有一一个自自然数 y,使得 y 是 x 的后继数;并且对任意自自然数 x,当 y 和 z 都是 x 的后继时,则有 y=z”的意思相同,所以原语句可符号化为: "x(N(x)→∃ y(N(y)∧M(x,y)))∧"x"y"z(N(x)∧N(y)∧N(z)→(M(x,y)∧M(x,z)→( y=z))) 其中 N(x)表示示 x 是自自然数,M(x,y)表示示 y 是 x 的后继数。 (5)设 S(x,y,z)表示示“x+y=z”,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y∃z S(x,y,z)。 (6)设 Z(x)表示示“x 是整数”,S(x,y)表示示“xy=0”,T(x,y)表示示“x=y”,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y(Z(x)∧ Z(y)→(S(x,y)→ T(x,0)∨T(y,0)))。 (7)设 E(x)表示示“x 是偶数”,P(x)表示示“x 是素数”,S(x,y)表示示“x=y”,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E(x)∧ P(x)→"y(E(y)∧P(y)→ S(x,y)))。 (8)设 E(x)表示示“x 是偶数”,O(x)表示示“x 是奇数”,N(x)表示示“x 是自自然数”,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E(x) ∧O(x)∧N(x))。 (9)设 R(x)表示示“x 是实数”,Q(x)表示示“x 是有理数”,Z(x)表示示“x 是整数”,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R(x) ∧Q(x)∧¬Z(x))。 (10)设 R(x)表示示“x 是实数”,Q(x,y)表示示“y 大大于 x”,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R(x)→∃¬y(R(y)∧Q(x,y)))。 2.设个体域是全体整数集 Z,令 P(x,y,z):xy=z;E(x,y):x=y;G(x,y):x>y。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若 y=1,则对任何 x 都有 xy=x。
⇔"u(P(u,y)∧∃yQ(y)∧M(u,y))∧("xR(x)→Q(x)) ⇔"u(P(u,y)∧∃vQ(v)∧M(u,y))∧("xR(x)→Q(x))
2
第 2 章 谓词逻辑
⇔"u(P(u,y)∧∃vQ(v)∧M(u,y))∧("wR(w)→Q(x)) 6. 对公式∃y(P(x,y)→("zQ(x,y)∧R(x,y,z))) ∧"x∃zS(x,y,z)应用用换名或代入入规则,使每个个体变元 在公式中只以一一种形式出现。 解 ∃y(P(x,y)→("zQ(x,y)∧R(x,y,z)))∧"x∃zS(x,y,z)
⇔∃y(P(u,y)→("zQ(u,y)∧R(u,y,z))) ∧"x∃zS(x,y,z) ⇔∃y(P(u,y)→("zQ(u,y)∧R(u,y,z))) ∧"x∃zS(x,v,z) ⇔∃y(P(u,y)→("zQ(u,y)∧R(u,y,z))) ∧"x∃wS(x,v,w) 7.给定解释 I 如下: (1) 个体域为实数集 R; (2) 元素 a=0; (3) 函数 f(x,y)=x-y; (4) F(x,y):x<y。 在解释 I 下,求下列各式的真值? (1)"xF(f(a,x),a)。 (2)"x"y(¬F(f(x,y),x))。 (3) "x"y"z(F(x,y)→F(f(x,z),f(y,z))) 。 (4)"x∃yF(x,f(f(x,y),y))。 解 (1)"xF(f(a,x),a)⇔"x(f(a,x)<a)
⇔(T ∧F) ∧(T ∧F) ∧(F ∧T) ⇔F (2)"x(R(x)→F(x))∨G(5) ⇔((R(-2)→F(-2))∧(R(3)→F(3))∧(R(6)→F(6)))∨G(5)
⇔((T→T)∧(T→T)∧(T→F)) ∨F ⇔(T ∧T∧F) ∨F ⇔F (3)∃x(F(x)∨G(x))⇔(F(-2)∨G(-2))∨(F(3)∨G(3))∨(F(6)∨G(6)) ⇔(T ∨F) ∨(T ∨F) ∨(F ∨T) ⇔T 11.完成定理 2.3 中未给出的证明。 证明 (1)"x(A(x)∨B)为假⇔∃a 使(A(a)∨B)为假⇔∃a 使 A(a)为假且 B 为假⇔"xA(x)为假且 B 为假 ⇔"xA(x)∧B 为假,故"x(A(x)∧B)⇔"xA(x)∧B。 (2) "x(A(x)∧B)为假⇔∃a 使(A(a)∧B)为假⇔∃a 使 A(a)为假或 B 为假⇔"xA(x)为假或 B 为假⇔"xA(x)∧ B 为假,故"x(A(x)∧B)⇔"xA(x)∧B。 (4) "x(B→A(x))⇔"x(¬B∨A(x)) ⇔¬B∨"x A(x) ⇔B→"xA(x) (5) ∃x(A(x)∨B)为真⇔∃a 使(A(a)∨B)为真⇔∃a 使 A(a)为真或 B 为真⇔∃xA(x)为真或 B 为真⇔∃xA(x)∨B 为真,故∃x(A(x)∨B)⇔∃xA(x)∨B。 (6) ∃x(A(x)∧B)为真⇔∃a 使(A(a)∧B)为真⇔∃a 使 A(a)为真且 B 为真⇔∃xA(x)为真且 B 为真⇔∃xA(x)∧B 为真,故∃x(A(x)∧B)⇔∃xA(x)∧B。
第 2 章 谓词逻辑
若 F(x,y)表示示“x=y”,则∃x"y(F(x,y)→F(y,x))⇔∃x"y((x=y)→( y=x))⇔T。 若 F(x,y)表示示“x>y”,则∃x"y(F(x,y)→F(y,x))⇔∃x"y((x>y)→( y>x))⇔F。 所以,∃x"y(F(x,y)→F(y,x)) 为可满足足式。 9.设个体域为 A={a,b,c},消去公式"xP(x)∧∃xQ(x)中的量词。 解 "xP(x)∧∃xQ(x)⇔(P(a)∧P(b)∧P(c))∧(Q(a)∨Q(b)∨Q(c))。 10.给定解释 I 如下: (1) 个体域为 D={-2,3,6}; (2) F(x):x≤3,G(x):x>5,R(x):x≤7。 在解释 I 下,求下列各式的真值: (1)"x(F(x)∧G(x))。 (2)"x(R(x)→F(x))∨G(5) 。 (3)∃x(F(x)∨G(x))。 解 (1)"x(F(x)∧G(x))⇔(F(-2)∧G(-2))∧(F(3)∧G(3))∧(F(6)∧G(6))
1
第 2 章 谓词逻辑
(2) 若 xy≠0,则 x≠0 和 y≠0。 (3) 若 xy=0,则 x=0 或 y=0。 (4) 若 x≤y 和 x≥y,则 x=y。 解 (1) 符号化为:"y(E(1,y)→"x P(x,y,x))。 (2) 符号化为:"x"y(¬P(x,y,0)→(¬E(x,0)∧¬E(0,y)))。 (3) 符号化为:"x"y(¬P(x,y,0)→(E(x,0)∧E(0,y)))。 (4) 符号化为:"x"y(((E(x,y)∨G(y,x))∧((E(x,y)∨G(x,y)))→ E(x,y))。 3.设个体域为自自然数集 N,令 P(x):x 是素数;E(x):x 是偶数;O(x):x 是奇数;D(x,y):x 整除 y。将 下列各式译成自自然语言言: (1)∃x(E(x)∧D(x,6))。 (2) "x(O(x)→"y(P(x)→¬D(x,y))) 。 (3)"x(¬E(x)→¬D(2,x))。 (4) "x(E(x)→"y(D(x,y)→E(y))) 。 解 (1)存在 x,x 是偶数,且 x 整除 6。 (2)对任意 x,如果 x 是奇数,则对任意 y,若 y 是素数,则 x 不整除 y。 (3)对任意 x,如果 x 不是偶数,则 2 不整除 x。 (4)对任意 x,如果 x 是偶数,则对任意 y,若 x 整除 y,则 y 是偶数。 4.指出下列公式中量词的辖域,并指出个体变元是约束变元还是自自由变元: (1)"x(P(x)∧∃xQ(x))∨"x(P(x)→Q(x))。 (2)"x(P(x,y)∧∃yQ(y))∧("xR(x)→Q(x))。 (3)"x(P(x,y)∨Q(z))∧∃y(R(x,y)→ "zQ(z))。 解 (1) 在公式"x(P(x)∧∃xQ(x))∨("x(P(x)→Q(x))中,第一一次出现的"x 的辖域为 P(x)∧∃xQ(x),∃x 的辖 域为 Q(x),而而第二二次出现的"x 的辖域为 P(x)→Q(x)。公式中只出现了变元 x,所有 x 都是约束变元。 (2) 在公式"x(P(x,y)∧∃yQ(y))∧("xR(x)→Q(x))中,第一一次出现的"x 的辖域为 P(x,y)∧∃yQ(y),而而第 二二次出现的"x 的辖域为 R(x),∃y 的辖域为 Q(y)。P(x,y)中的 y 是自自由变元,x 是约束变元。Q(y)中的 y 是 约束变元。R(x)中的 x 是约束变元,而而 Q(x)中的 x 是自自由变元。 (3) 在公式"x(P(x,y)∨Q(z))∧∃y(R(x,y)→ "zQ(z)),"x 的辖域为 P(x,y)∨Q(z),∃y 的辖域为 R(x, y)→"zQ(z),"z 的辖域为 Q(z)。公式中第一一次出现的 x 是约束变元,第二二次出现的 x 是自自由变元,第一一次 出现的 y 和 z 都是自自由变元,而而第二二次出现的 y 和 z 都是约束变元。 5.对公式"x(P(x,y)∧∃yQ(y)∧M(x,y))∧("xR(x)→Q(x))应用用换名规则,使每个个体变元在公式中只以 一一种形式出现(即约束出现或自自由出现)。 解 "x(P(x,y)∧∃yQ(y)∧M(x,y))∧("xR(x)→Q(x))
⇔"x(a-x<a) ⇔"x(0-x<0) ⇔"x(0<x) ⇔F (2)"x"y(¬F(f(x,y),x))⇔"x"y(¬(f(x,y)<x))
⇔"x"y(¬(x-y<x)) ⇔"x"y(¬(0<y)) ⇔"x"y(y≤0) ⇔F (3) "x"y"z(F(x,y)→F(f(x,z),f(y,z))) ⇔"x"y"z(( x<y)→(f(x,z)<f(y,z)))
⇔"x"y"z((x<y)→(x-z<y-z)) ⇔"x"y"z((x<y)→(x<y)) ⇔T (4)"x∃yF(x,f(f(x,y),y))⇔"x∃y(x<f(f(x,y),y)) ⇔"x∃y(x<(f(x,y)-y)) ⇔"x∃y(x<(x-y-y))
3
第 2 章 谓词逻辑
⇔"x∃y(x<x-2y) ⇔T 8.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xP(x)→"xP(x)。 (2)¬"xA(x)↔∃x源自文库¬A(x))。 (3)∃x(P(x)∧Q(x))→(∃xP(x)→¬Q(x))。 (4) ∃x"y(F(x,y)→F(y,x))。 解 (1)设论域为{1,2}。 若 P(1)=P(2)=T,则 ¬∃xP(x)→"xP(x)⇔¬( P(1)∨P(2))→( P(1)∧P(2)) ⇔¬(T∨T)→(T∧T) ⇔F→T ⇔T 若 P(1)=P(2)=F,则 ¬∃xP(x)→"xP(x)⇔¬( P(1)∨P(2))→( P(1)∧P(2)) ⇔¬(F ∨F) →(F ∧F) ⇔T→F ⇔F 所以,¬∃xP(x)→"xP(x)为可满足足式。 (2)¬"xA(x)↔∃x(¬A(x))⇔∃x(¬A(x))↔∃x(¬A(x))⇔T,所以¬"xA(x)↔∃x(¬A(x))为永真式。 (3)设论域为{1,2}。 若 P(1)=P(2)=Q(1) =Q(2) =F,则 ∃x(P(x)∧Q(x))→(∃xP(x)→¬Q(x)) ⇔((P(1)∧Q(1))∨(P(2)∧Q(2))) →(( P(1) ∨P(2))→¬Q(x)) ⇔((F ∧F) ∨(F∧F))→((F ∨F) →¬Q(x)) ⇔T 若 P(1)=Q(1)=Q(2) =T,P(2)=F,则 ∃x(P(x)∧Q(x))→(∃xP(x)→¬Q(x)) ⇔((P(1)∧Q(1))∨(P(2)∧Q(2))) →(( P(1) ∨P(2))→¬Q(x)) ⇔((T ∧T)∨(F∧T)) →((T ∨F) →¬Q(x)) ⇔T→(T→F) ⇔F 所以,∃x(P(x)∧Q(x))→(∃xP(x)→¬Q(x))为可满足足式。 (4)设论域为实数集 R。
第 2 章 谓词逻辑
习题
1.用用谓词和量词将下列语句符号化: (1)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人。 (2)并非非一一切推理都能用用计算机完成。 (3)每个计算机系的学生生都学离散数学。 (4)任何自自然数都有惟一一的一一个后继数。 (5)对每一一个 x 和 y,有一一个 z,使 x+y=z。 (6)对任何整数 x 和 y,若 xy=0,则 x=0 或 y=0。 (7)至至多存在一一个偶素数。 (8)不存在既是奇数又又是偶数的自自然数。 (9)有些有理数是实数但不是整数。 (10)对于每一一个实数 x,存在一一个更大大的实数 y。 解 (1)设 F(x)表示示“x 犯错误”,N(x)表示示“x 为人人”,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N(x)∧¬F(x))。 (2)设 F(x)表示示“x 是推理”,M(x)表示示“x 是计算机”, H(x,y)表示示“x 能由 y 完成”,则此语句符号化为: ¬"x(F(x)→∃ y M(y)∧H(x,y))。 (3)设 C(x)表示示“x 是计算机系的学生生”,D(x)表示示“x 学习离散数学”,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C(x)→ D(x))。 (4)因原语句与“一一切自自然数 x,都有一一个自自然数 y,使得 y 是 x 的后继数;并且对任意自自然数 x,当 y 和 z 都是 x 的后继时,则有 y=z”的意思相同,所以原语句可符号化为: "x(N(x)→∃ y(N(y)∧M(x,y)))∧"x"y"z(N(x)∧N(y)∧N(z)→(M(x,y)∧M(x,z)→( y=z))) 其中 N(x)表示示 x 是自自然数,M(x,y)表示示 y 是 x 的后继数。 (5)设 S(x,y,z)表示示“x+y=z”,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y∃z S(x,y,z)。 (6)设 Z(x)表示示“x 是整数”,S(x,y)表示示“xy=0”,T(x,y)表示示“x=y”,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y(Z(x)∧ Z(y)→(S(x,y)→ T(x,0)∨T(y,0)))。 (7)设 E(x)表示示“x 是偶数”,P(x)表示示“x 是素数”,S(x,y)表示示“x=y”,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E(x)∧ P(x)→"y(E(y)∧P(y)→ S(x,y)))。 (8)设 E(x)表示示“x 是偶数”,O(x)表示示“x 是奇数”,N(x)表示示“x 是自自然数”,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E(x) ∧O(x)∧N(x))。 (9)设 R(x)表示示“x 是实数”,Q(x)表示示“x 是有理数”,Z(x)表示示“x 是整数”,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R(x) ∧Q(x)∧¬Z(x))。 (10)设 R(x)表示示“x 是实数”,Q(x,y)表示示“y 大大于 x”,则此语句符号化为:"x(R(x)→∃¬y(R(y)∧Q(x,y)))。 2.设个体域是全体整数集 Z,令 P(x,y,z):xy=z;E(x,y):x=y;G(x,y):x>y。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若 y=1,则对任何 x 都有 xy=x。
⇔"u(P(u,y)∧∃yQ(y)∧M(u,y))∧("xR(x)→Q(x)) ⇔"u(P(u,y)∧∃vQ(v)∧M(u,y))∧("xR(x)→Q(x))
2
第 2 章 谓词逻辑
⇔"u(P(u,y)∧∃vQ(v)∧M(u,y))∧("wR(w)→Q(x)) 6. 对公式∃y(P(x,y)→("zQ(x,y)∧R(x,y,z))) ∧"x∃zS(x,y,z)应用用换名或代入入规则,使每个个体变元 在公式中只以一一种形式出现。 解 ∃y(P(x,y)→("zQ(x,y)∧R(x,y,z)))∧"x∃zS(x,y,z)
⇔∃y(P(u,y)→("zQ(u,y)∧R(u,y,z))) ∧"x∃zS(x,y,z) ⇔∃y(P(u,y)→("zQ(u,y)∧R(u,y,z))) ∧"x∃zS(x,v,z) ⇔∃y(P(u,y)→("zQ(u,y)∧R(u,y,z))) ∧"x∃wS(x,v,w) 7.给定解释 I 如下: (1) 个体域为实数集 R; (2) 元素 a=0; (3) 函数 f(x,y)=x-y; (4) F(x,y):x<y。 在解释 I 下,求下列各式的真值? (1)"xF(f(a,x),a)。 (2)"x"y(¬F(f(x,y),x))。 (3) "x"y"z(F(x,y)→F(f(x,z),f(y,z))) 。 (4)"x∃yF(x,f(f(x,y),y))。 解 (1)"xF(f(a,x),a)⇔"x(f(a,x)<a)
⇔(T ∧F) ∧(T ∧F) ∧(F ∧T) ⇔F (2)"x(R(x)→F(x))∨G(5) ⇔((R(-2)→F(-2))∧(R(3)→F(3))∧(R(6)→F(6)))∨G(5)
⇔((T→T)∧(T→T)∧(T→F)) ∨F ⇔(T ∧T∧F) ∨F ⇔F (3)∃x(F(x)∨G(x))⇔(F(-2)∨G(-2))∨(F(3)∨G(3))∨(F(6)∨G(6)) ⇔(T ∨F) ∨(T ∨F) ∨(F ∨T) ⇔T 11.完成定理 2.3 中未给出的证明。 证明 (1)"x(A(x)∨B)为假⇔∃a 使(A(a)∨B)为假⇔∃a 使 A(a)为假且 B 为假⇔"xA(x)为假且 B 为假 ⇔"xA(x)∧B 为假,故"x(A(x)∧B)⇔"xA(x)∧B。 (2) "x(A(x)∧B)为假⇔∃a 使(A(a)∧B)为假⇔∃a 使 A(a)为假或 B 为假⇔"xA(x)为假或 B 为假⇔"xA(x)∧ B 为假,故"x(A(x)∧B)⇔"xA(x)∧B。 (4) "x(B→A(x))⇔"x(¬B∨A(x)) ⇔¬B∨"x A(x) ⇔B→"xA(x) (5) ∃x(A(x)∨B)为真⇔∃a 使(A(a)∨B)为真⇔∃a 使 A(a)为真或 B 为真⇔∃xA(x)为真或 B 为真⇔∃xA(x)∨B 为真,故∃x(A(x)∨B)⇔∃xA(x)∨B。 (6) ∃x(A(x)∧B)为真⇔∃a 使(A(a)∧B)为真⇔∃a 使 A(a)为真且 B 为真⇔∃xA(x)为真且 B 为真⇔∃xA(x)∧B 为真,故∃x(A(x)∧B)⇔∃xA(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