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教育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教育机制
摘要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是教师生活的一面向。本文在采用构成现象学的方法,对大陆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现有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被技术理性倾向所主导,呈现出教师专业展远离教师日常生活,教师主体意识被贬抑、被遮蔽等现象。缺乏对教师主体意识的尊重、外在于教师自我发展意愿的各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培养不出完整的教师。教师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专业,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自我教育。在分析和借鉴孔子的一贯之道、D. Smith 的教师整全性的保持和佐藤学的学习三位一体论等思想的基础上,在分析教师自我教育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教育三位一体论的框架:教师同他人的对话、同客体自我的对话、同文本的对话;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实现教师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自我教育;机制
目录
1教师专业发展呼唤教师自我教育 (3)
2机制与路径分析 (5)
2.1以他人主体为对象的自我教育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5)
2.2以客体自我为对象的自我教育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6)
2.3以文本主体为对象的自我教育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9)
3结语 (12)
1教师专业发展呼唤教师自我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后设认知策略的调解下获得专业成长的持续性过程,是教师进行价值追求与赋予以及实现教师人生价值和人格值的过程,是教师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但在现实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技术理性的缺点,表现为教师主体意识的贬抑与遮蔽,表现为教师专业发展脱离教师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承认教师是一专业或专业人员。对于一种专业来说,专业从业人员在自己的领域应该具有自主权。但是,实际上并不如此。本文在采用构成现象学的方法,去除个人的偏见,对大陆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现代大陆的教师专业发展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对科学主义的崇拜。科学主义逐渐变成现代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在科学主义者看来,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的本质已经被发现,教师的任务不是反思教育、反思自身发展,而是执行决定,教师成为技术执行者。用Kliebard(1972)生产的比喻来看,教师就是生产线上的技术操作员,这不仅倭化了教师,也物化了学生。教师迷失在其他专家学者的权威之下,迷失在行政强制的规范之中,失去了专业的本质—专业自主。Derrida 认为,profession就是公开表述、
当众发言,即发出自己的声音。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仅是教师主体性和自主性的体现,还是宣称其人所是、其人所信、其人所欲是,并要求别人相信这个一言为定的宣言。它是一种誓言,是对义务和责任的一种承诺,是一种行为句式的表达,不仅激励和要求教师履行承诺和职责,还意味着教师是真知的探求者和自我成长的发展者。因此,为了跳出技术理性的陷阱,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培养教师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而自我教育,既是教师成为是其所是、是其所欲是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培养自我意识的重要机制。
教师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起来的,教师专业就是教师生活建构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不可能脱离教师的日常生活而发展。然而,大陆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制度化培训、教师合作发展和教师自主发展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体系。但是,在我国实施的、主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仍是制度化的培训,实行政府刚性推进、外部形塑、一刀切的培训方式,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压抑了教师自为发展的精神需求和选择行为;培训的理论性内容往往与教师的实践相
脱节,教师又是在脱离教育教学的实践语境中学习理论知识,结果往往是隔靴搔痒、效果不佳,从而使教师丧失了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调查显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除物质、制度层面的之外,更多的是发展途径无效,发展忽略了教师伦理、文化、精神和情感的发展。外在的教师专业发展只能造就出半个教师,外推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也会导致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只有在自主基础上的专业发展,才是与个体生活一致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稳定的、对社会有益的发展。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自我意识的唤醒,更离不开自我教育。
2机制与路径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下文将从教师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及与文本的对话三条路径,在分析教师自我教育机制的基础上,论述自我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2.1以他人主体为对象的自我教育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他人主体是指除自身之外的单个的个人以及由其所组成的社会或学校。当教师主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用对方的视角对自我进行观照、觉解时,自我就产生了自我主体与他人主体的二重化,此时,自我教育的内在机制就表现为自我主体与他人主体的对立统一,通过二者间的良性互动,解决矛盾冲突,最终实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主体性的参与,那么,他人对自我来说是无意义的,甚至会有一种负效应。因此,自我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情感体验,积极参与,才能批判、扬弃所见所闻与所思,增加社会阅历、深化生命体验、提高人生境界。这里的自我教育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自我主体的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他人。这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首先,他人是自我存在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存在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存在。人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成为人;由于人只能是人,而不能是其他的事物,因此,如果他不是人,他就根本不能存在。如果确实应当存在着人,就必定存在着许多人。这就意味着孤独的个体是不存在的,人是一种相互性的我—你关系的存在。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也认为个人并非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而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每个人都是具体的、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时时刻刻在与他人发生着关系,不与他人发生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
其次,他人是认识自我的需要。认识自我是自我教育的起点,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发现和认识自己。C. Coodley 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且伴随着互动而来的是爱。这种爱在教育上,即为教育爱,它具有多重指向性:指向他者、指向自我以及指向文本;当然,这种指向必须是教育意义上的。G. Mead 也认为,自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活动和经验过程中产生的。个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