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基础答案2010版
地球物理复习题答案
1、基本概念:重力等位面、重力异常、地磁要素、磁异常、感应磁化强度,地磁日变、波阻抗、震相、同相轴、偏移距、电阻率、极化率重力等位面:当位移方向l与重力g的方向垂直时W(x,y,z)=C(常数)在W(x,y,z)=C方程所确定的曲面上,重力位各处都等于常数C,称这曲面叫重力等位面。
重力异常:在重力学中,由地下岩矿石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磁异常:主要指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感应磁化强度:岩(矿)石被现在地磁场磁化而具有的磁化强度称为感应磁化强度地磁日变:地磁的太阳静日变化,以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日变化。
太阴日变化:以来于地方太阴日,并以半个太阴日为周期的变化。
波阻抗: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作用于某个面积上的压力与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此面积的质点流量(即面积乘质点振动速度)之比,具有阻力的含义,称为波阻抗,其数值等于介质密度p与波速V的乘积。
震相:在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
各种震相在到时、波形、振幅、周期、质点运动等方面都各有它们自己的特征。
同相轴: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
(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偏移距:指激发点到最近的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常常分解为两个分量:垂直偏移距,即以直角到排列线的距离;纵偏移距,从激发点在排列线的投影到第一个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
电阻率:表征物体导电性好坏的一个物理量。
在数值上,它相当于电流垂直通过边长为一米的立方体均匀物质时,该物质所具有的电阻值。
极化率:表征极化介质的激电性质。
2、什么是地球物理学,包括哪些主要方法,这些方法研究的物理基础是什么?(绪论)地球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
从广义上来讲,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固体地球的内核直至大气圈边界的整个地球;从狭义上来讲,地球物理学指的就是固体地球物理学,运用物理学的方法理解、解释地球的内部构造、组成、动力学以及与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关系。
地球物理学考试试题
地球物理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地球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A 地球的内部结构B 地球的表面形态C 地球的大气圈D 地球的水圈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速度最快的是()A 纵波B 横波C 面波D 瑞利波3、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是()A 地球内部的电流B 地球表面的电荷C 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D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4、重力测量中,自由空气异常主要反映了()A 地形的影响B 中间层物质的影响C 地壳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D 地幔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5、地磁要素中,用来确定磁北方向的是()A 磁偏角B 磁倾角C 水平分量D 垂直分量6、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热状态()A 地热测量B 重力测量C 地磁测量D 地震测量7、地球内部的莫霍面是()A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B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C 外核与内核的分界面D 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分界面8、大地电磁测深法主要利用的是()A 高频电磁波B 低频电磁波C 直流电D 交流电9、岩石的剩余磁性主要包括()A 热剩余磁性和化学剩余磁性B 感应磁性和剩余磁性C 稳定磁性和不稳定磁性D 原生磁性和次生磁性10、以下哪种地球物理方法可以用于探测地下水资源()A 重力勘探B 磁法勘探C 电法勘探D 地震勘探二、填空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地球物理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个分支学科。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是利用________进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基础。
3、地球的重力场可以通过________测量来获取。
4、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但并不重合,两者的夹角称为________。
5、热流值是衡量地球内部________的重要参数。
6、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电法勘探中,根据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排列方式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
地球物理复试题及答案
地球物理复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地球的大气层B. 地球的内部结构C. 地球的海洋D. 地球的生物圈答案:B2.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A. 温度B. 压力C. 岩石类型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3. 地壳的厚度在地球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以下哪个地区地壳最厚?A. 海洋B. 大陆C. 山脉D. 盆地答案:B4. 地球磁场的产生与哪种地球内部结构有关?A. 地壳B. 地幔C. 地核D. 地壳和地幔答案:C5. 地球物理学中,用于测量地球重力场的仪器是什么?A. 地震仪B. 重力仪C. 磁力计D. 温度计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球内部结构”通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其中体波包括_______和_______。
答案:纵波、横波3.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球物理勘探”是指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方法探测地下结构和矿产资源。
答案:地震波、电磁波、重力场4. 地球的磁场是由_______产生的,这个现象被称为地球的_______。
答案:地核、地球发电机理论5. 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预测和研究_______,以减少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案:自然灾害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地球物理学在能源勘探中的应用。
答案:地球物理学在能源勘探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地震波、电磁波、重力场等物理方法探测地下结构,以确定油气藏、煤炭、金属矿等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更准确地预测和定位潜在的能源资源,从而提高勘探效率和降低成本。
2. 描述地球物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答案:地球物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包括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土壤污染、地壳运动等。
地球物理学基础
地球物理学基础绪论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
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
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谱特征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地磁场和地磁势。
古地磁学:铁磁学。
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
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
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
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为地球的进动。
5.章动。
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的振幅在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素。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3.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回转椭球体三.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下的一个地震波速度的间断面,P波速度由界面上方的6.2km/s增至8.1km/s左右。
这个间断面称为莫霍面(M面)。
莫霍面以上的介质称为地壳,以下的介质称为地幔。
地壳构造复杂,厚度不均,大陆厚,海洋薄。
地幔:从莫霍面到地下2900km深处这一层称为地幔。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球物理历年试题及答案
地球物理试题学号:姓名:得分:下列六题任选五题,每题20分。
一、名词解释(1)地震基本参数(2)地磁基本要素(3)传导类和感应类电法(各列出至少两种)(4)岩石主要热物理性质参数和大地热流(5)大地水准面和地球形状二、已知折射波时距曲线和反射波时距曲线分别如图a)、b)所示,试根据曲线判断折射界面和反射界面的倾斜方向,并简述判断的依据。
三、简述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波速度分布。
四、如图所示,地下大约10m深处埋藏着一个矿体,分别采用极距A1B1=50m、A2B2=10m、A3B3=200m的三种对称剖面装置进行观测,获得如图中所示的三种反映异常程度不同的视电阻率曲线,试分析其原因。
五、简述古地磁学的研究成果及应用。
六、简述布格重力异常、均衡重力异常及其改正。
一(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用经纬度表示;震源深度:震源至震中的距离;发震时刻:地震发生时间;震级:地震时所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
(2)地磁场在地面座标系x、y、z轴上的投影X、Y、Z;水平分量H,所指方向为磁北;磁偏角I,偏东为正,偏西为负;磁倾角D,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3)前者研究稳定或似稳电流场,有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等;后者研究交变电磁场,有低频电磁法、大地电磁法、甚低频电磁法,频率电磁法等。
(4)热导率(k):k=q/dT/dt,表征岩石导热能力;比热(c):表示岩石储热能力,c=dQ/mdT;热扩散率(α),表征岩石在加热或冷却时各部分温度趋于一致的能力,α=k/c ρ。
(5)与平静海平面相重合的等重力位面为大地水准面,其形状叫地球形状。
二、对图a):方法1:比较水平轴上原点(炮点)两边盲区的长短,若相等,则反射面为水平面;若不等,则界面倾斜,长者一方为界面下倾方向,短者为上倾方向,因此该反射界面为从左向右向上倾斜界面。
因为下倾方向,射线波程比上倾方向要长,心然导致盲区加大(可作图得到简要说明,此处略)。
方法2:比较两走时曲线的斜率,对称时,反射界面水平;不对称,则界面倾斜,斜率大者一方为下倾方向,反之为上倾方向。
应用地球物理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地震勘探:是以不同岩石、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特性,以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
2震动图:用μ~t坐标系统表示的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称为地震波的震动图。
3波剖面图:某一时刻t质点振动位移μ随距离x变化的图形称之为波剖面图。
4时间场:时空函数所确定的时间t的空间分布称为时间场。
5等时面:在时间场中,如果将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在空间构成一个面,在面中任意点地震波到达的时间相等,称之为等时面。
6横波:弹性介质在发生切变时所产生的波称之为横波,即剪切形变在介质中传播又称之为剪切波或S波。
7纵波: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即拉伸或压缩形变)所产生的波称为纵波,又称压缩波或P波。
8频谱分析:对任一非周期地震阻波进行傅氏变换求域的过程。
波前面上的各点,则可把9波前面:惠更斯原理也称波前原理,假设在弹性介质中,已知某时刻t1时刻开始产生子波向外传播,经过Δt时间后,这些子波波前所构这些点看做是新的震动源,从t1+Δt时刻的新的波前面。
成的包拢面就是t110视速度:沿观测方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称之为视速度。
V*11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现场采集中,为了压制干扰波和确保对有效波进行√×追踪,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排列和各排列的位置都应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这种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间的位置关系,称之为观测系统。
12水平叠加:又称共反射点叠加或共中心点叠加,就是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到的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
13时距曲线:一种表示接收点距离和地震波走时的关系曲线,通常以接收点到激发点的距离为横坐标,地震波到达该接收点的走时为纵坐标。
14同向轴:在地震记录上相同相位的连线。
15波前扩散:已知在均匀介质中,点震源的波前为求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球面逐渐扩展,但是总能量保持不变,而使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震动的振幅将随之减小,这称之为球面扩散或波前扩散。
地球物理学基础答案版
地球物理学基础(2010) 作业011、通过这两次课对地球物理学的介绍,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地球物理的认识和看法(如什么是地球物理,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等)。
结合原来专业、现在专业,谈谈地球物理将在你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答: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研究地面形状的大地测量学,研究海洋运动的海洋物理学,研究低空的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研究高空以至行星际空间的空间物理学,研究地球本体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一些小分支如火山学、冰川学、大地构造物理学等。
狭义的地球物理一般指固体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包括地震学、地球电磁学与古地磁、重力学、地球动力学等。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地震学(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势能场(重力场、电磁场)、地热流等方法。
地球物理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应用于防灾减灾、资源能源探测、考古、工程建设、国防安全等各个领域。
2、查资料:估算1)地球每秒所释放的能量;2)全世界以及中国总的电力装机容量;3)对这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或评价答:1)、参考HN Pollack, SJ Hurter, JR Johnson. Heat Flow from the Earth's Interior: Analysis of the Global Data Set. Reviews of Geophysics,1993. 的文章中给出的全球热流值,海洋和大陆平均大地热流值为102±2.2 mWm-2和65±1.6mWm-2,计算得到全球总的热流损失为44.2*1012W。
2)、中国总的电力装机容量在2009年约为9亿千瓦时,全球总的电力装机大概为30亿千瓦时。
3)、地球释放的能量要远大于装机容量,地热是一个庞大的能源来源,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将会缓解日益突出的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3、试画出几种断层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明受力情况答:正断层:地层两侧受到水平拉伸力,上下面受到挤压力,一般的情况是,在水平拉伸力和垂向挤压力的作用下,下盘上升,上盘下降。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复习重点答案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第一章:引言1、地球物理学的定义。
解:地球物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
2、地球物理学组成及研究内容。
解:组成包括:理论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A. 理论地球物理学着眼于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研究地球形状与重力分布的重力学;(2)研究地震及弹性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规律的地震学;(3)研究地球磁现象的地磁学;(4)研究地球电性质的地电学;(5)研究地球内部热过程和热状态的地热学;(6)深部探测和地球动力学等。
B. 应用地球物理学是解决勘察石油、金属、非金属矿或其它地质问题的。
3、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特点。
解:1、入地的窗口:根据地面或空中的资料和信息,了解地球深部情况;2、地球物理方法反演的多解性:正演问题、反演问题、精度问题3、地球物理方法的间接性问题4、建模与简化:就是以数学公式或数值形式表征地球某种性质或规律,它是对复杂研究客体的合理抽象和简化,从而更能反映客体的内在本质。
5、地球物理学初值和边值的约束作用:现在的地球为地球演化提供了一个作为初值(终值)的时间条件,而地面观测又为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提供了一个边界条件。
6、对地球物理学结论的可靠性估计(1)可靠性高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球谐分析理论、地球形状、地球自转周期;(2)可靠性较高:GPS、地球的速度分层结构;(3)可靠性具中的:地球的年龄、地球的分层结构(4)可靠性差的: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地震预报;(5)可靠性最差的:地幔对流假说、地球起源假说、地磁场起源假说第二章:地球的起源1、戴文赛新星云假说的要点。
解:行星的形成要经过“原始星云→星云盘→尘层→星子→行星”这样几个步骤。
(1)原始星云的形成:原始星云是由一块星际云块塌缩并瓦解而成的。
根据维里定理,星际云质量比太阳现质量大三个数量级,它才会塌缩。
(2)星云盘的形成:原始星云盘继续塌缩,半径逐渐减小,因角动量守恒,造成自转速度增大。
地球物理学进展(Progress in Geophysics)第25卷总目次(2010)
T1 块 岩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高 效 勘 探 开 发 模 式 研 究 … … … … … … … … … … … … … 谷 团, 程 建 平 , 田 7断
梅, 王
欢 (6 7)
双 高期 油 藏层 内非 均质 对剩 余 油 的 影 响 及 分 析 …… … … … … … … … … … … … … 李 蔓 , 高 洁 , 张 丽 娜 , 王奎 斌 (5 8)
开发地球物理~ 辽 河 油 田开 发 与地 球 物 理结 合 实 践 … … … … … … … … … … … … … … … … … … … … 刘 光 鼎 , 王 真 理 () 1 岩 , 朴 永 红 , 吕建 云 ( ) 4 地 震 技 术 在 油 田开 发 中 的应 用 问题 探 讨 … …… … … … … … … … … … … … … … … 任 芳祥 , 孙 波 阻 抗 反 演 在 储 层 预 测 研 究 中 的应 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崔 成 军 , 龚姚 进 , 申 大媛 ( ) 9
1 7 … … … … … … … … … … …… … … 王 晶 , 程 永宏 , 叶 宗 海 , 刘 四 清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 君 恒 , 郭 雷 , 王 健 楠 , 王 彦 国( 4 ) 1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陈元 春 (3 6)
薄 ( ) 层 的反 射 系数 谱 AV 分 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昊 飞 勇 , 马 培 元 , 黄 明 亮 (1 互 储 O 7)
魏东平地球物理学基础2004-2005期末考试试题
1 / 1 2004-2005年度《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题(2004年12月30日上午10:00—12:00)(课堂开卷,但禁止参考印刷与复印材料,仅准使用手写材料)1、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 大地水准面 (2) 布格异常 (3) 固体潮汐 (4) 地磁场基本要素(5) 剩余磁性 (6) 黄道平面与白道平面 (7) 高斯系数 (8) 地心纬度与地理纬度(9) 地磁场倒转 (10) 地球发电机模型2、 有一跳远运动员,在赤道上以与水平面成30o 起跳,能跳9米,问此人在两极以同一角度和同一初速跳,能跳多远? (5分)3、 求:一条线密度为λ半径为a 、无限延伸的均匀圆柱在离轴线a r >地方的引力。
(5分)4、 地球物质在地球外面所产生的引力位V 必须满足拉普拉斯方程:0sin 1)(sin sin 1)(122222222=∂∂+∂∂∂∂+∂∂∂∂=∇λθθθθθV r V r r V r r r V 这里r 为与地心的距离,θ为地心余纬度,λ为向东计算的经度。
其解答可以写成:⎥⎦⎤⎢⎣⎡+---=∑∑∑∞==∞=212)(cos }sin cos {)()(cos )(1n n m m n m n m n n n n n n P m S m C r a P r a J rGM V θλλθ上式中G 为万有引力常数,M 为地球质量,a 为地球赤道半径,)(cos θn P 为勒让德多项式,)(cos θm n P 为缔合勒让德函数,n J 为n 级带谐系数,m n C 和mn S 称为n 级m 阶的田谐系数。
(1)如果考虑对于旋转轴对称的问题,推导其中与地球形状直接有关的重要参数2J : 22MaA C J -= 上式A 、C 分别为相对于x 、z 轴的转动惯量。
(10分) (2)进一步推导如下的克莱罗(Clairaut )扁球体方程:)sin 1(2φα-=a r ,其中地球扁率GMR J 22322ωα+=,R 为平均地球半径,ω为地球旋转角速度,φ为地心纬度。
地球物理复习题答案
地球物理复习题答案总纲:2、什么是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是应⽤物理学的⽅法研究地球的⼀门科学。
从⼴义上讲,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固体地球的内核直⾄⼤⽓圈边界的整个地球。
因此,它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多,研究的范围极⼴。
从侠义地理解,地球物理学指的就是固体地球物理学,运⽤物理学的⽅法理解、解释地球的内部构造、组成、动⼒学以及与地球表⾯地质现象的关系。
包括哪些⽅法:地震学⽅法、重⼒学⽅法、地磁学⽅法、地电学⽅法、地热⽅法这些研究⽅法的物理基础:地震学:根据介质的弹性和密度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地对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球内部介质的结构和岩⽯的性质。
2.重⼒学:研究重⼒场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测量⽅法的学科。
3.地磁学:研究地磁场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地电学:研究地球内部介质的电性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3、简要说明地壳均衡理论?普拉特均衡理论?和艾⾥均衡理论基本原理?所谓地壳均衡,就是说从地下某⼀深度算起,相同⾯积所承载的质量趋于相等,地⾯上⼤⾯积质量的增减,地下必有所补偿。
普拉特均衡理论:地下从某⼀深度算起(称补偿深度),以下物质的密度是均匀的,但以上的物质,则相同截⾯的柱体保持相同的总质量,因此地形越⾼,密度越⼩,即在垂直⽅向是均匀膨胀的。
艾⾥均衡理论:把地壳视为较轻的均质岩⽯柱体,漂浮在较重的均质岩浆之上、处于静⼒平衡状态,根据阿基⽶德浮⼒原理可知,⼭愈⾼则陷⼊岩浆愈深形成⼭根,⽽海愈深则缺失的质量越多,岩浆将向上凸出也愈⾼,形成反⼭根。
4、布格重⼒异常的定义?及其地质地理物理含义?在法耶异常基础上,再加上中间层校正,即经过正常场校正、地形校正、布格校正(⾼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的重⼒异常,称为布格重⼒异常5、重⼒资料整理中,⼀般做哪些校正?各校正的物理含义?简单公式要记住,并作相应计算?校正:零点校正,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度校正,正常场(纬度)校正零点校正:经过零点校正后得到的是各测点相对于总基点的相对重⼒值,它包括因地下密度不均匀的地质体引起的异常,也包含因各测点周围地形不同、所处纬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物理综合真题答案解析
地球物理综合真题答案解析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面地壳变动及其物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虽然考试的难度较大,但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便能轻松应对。
本文将针对综合真题进行解析。
一、地震学地震学是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地震活动的发生机理和传播规律。
在地震学的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包括地震波传播、震源机制和地震带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地震波传播的题目,可以运用波的传播规律解决。
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其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
根据这些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推导出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和到达时间。
关于震源机制的问题,可以根据震源机制解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方式。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与震源机制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到达记录,可以推断出震源机制的类型,如正断层、逆断层或走滑断层等。
对于地震带的问题,需要了解地震活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地震带往往分布在地球板块的边界上,特别是板块交界处。
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发生变形,形成应力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因此,在地震带处地震活动频繁。
二、重力学重力学是研究地球引力和地壳重力场的物理学。
考察重力学的问题主要包括重力梯度和重力异常等内容。
重力梯度表示地球重力场的变化率,它与地下物质的密度分布有关。
根据重力梯度的定义,可以推导出物体受到的重力与重力梯度的关系。
如果重力梯度变化较大,则表示地壳下部有较大密度变化的物质存在。
重力异常是指实际重力场与理论重力场之间的差异。
根据重力异常的分布特征,可以揭示地下岩石体的密度变化情况。
在解决重力异常问题时,可以应用物体受到的引力与重力异常的关系公式,进而推导出岩石体的密度分布情况。
三、磁力学磁力学是研究地球磁场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磁力学的试题中,常见的问题包括地球磁场的产生机制、磁场倾角和磁场强度等。
地球磁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自然动力学过程,如地心对流和地外源磁场的相互作用。
应用地球物理学习题答案
应用地球物理学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方法,以观测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特性为基础,实现地质勘查目标。
2.震动图是用μ-t坐标系统表示的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表示地震波的震动情况。
3.波剖面图是某一时刻t质点振动位移μ随距离x变化的图形,表示地震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
4.时间场是时空函数所确定的时间t的空间分布。
5.等时面是在时间场中,将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在空间构成一个面,其中任意点地震波到达的时间相等。
6.横波是弹性介质在发生切变时所产生的波,即剪切波或S波。
7.纵波是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即拉伸或压缩形变)所产生的波,即压缩波或P波。
8.频谱分析是对任一非周期地震阻波进行___变换求域的过程。
9.波前面是惠更斯原理所描述的波前原理,假设在弹性介质中,已知某时刻t1波前面上的各点,则可把这些点看做是新的震动源,从t1时刻开始产生___向外传播,经过Δt时间后,这些子波波前所构成的包裹面就是t1+Δt时刻的新的波前面。
10.视速度是沿观测方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
11.观测系统指在地震勘探现场采集中,为了压制干扰波和确保对有效波进行追踪,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排列和各排列的位置都应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
12.水平叠加又称共反射点叠加或共中心点叠加,就是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到的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
13.时距曲线是一种表示接收点距离和地震波走时的关系曲线,通常以接收点到激发点的距离为横坐标,地震波到达该接收点的走时为纵坐标。
14.同向轴是在地震记录上相同相位的连线。
15.波前扩散是已知在均匀介质中,点震源的波前为求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球面逐渐扩展,但是总能量保持不变,而使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震动的振幅将随之减小。
二、判断题1.视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错误,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错误,均方根速度大于等于平均速度。
地球物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地球物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A. 太阳B. 星体C. 地球D. 月球答案:C2.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括以下几个分支学科,除了:A. 地磁学B. 地震学C. 地质学D. 地电学答案:C3.地震波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除了:A. P波B. S波C. R波D. L波答案:C4.地球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层,除了:A. 地壳B. 地幔C. 地核D. 地轴答案:D5.地磁场的形成是由以下哪个部分贡献的:A. 地核B. 地幔C. 地壳D. 磁力线答案:A二、填空题1.全球最大的地震带是__________。
答案:太平洋火环2.地壳板块的运动是由__________驱动的。
答案:地热能3.地球最大的火山是__________。
答案:喜马拉雅山脉4.地球半径约为__________千米。
答案:64005.地磁南极位于__________洲。
答案:南极三、简答题1.简述地震的产生原理和分类。
答:地震是由地壳板块的活动引发的自然现象。
地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弹性地震、熔融地震和构造地震。
弹性地震是地壳板块受到累积的应力作用导致岩石断裂和能量释放,其震源区域广泛且震级较小;熔融地震是因为地壳板块下的熔岩活动引起,震级较大但震源区域相对较小;构造地震则是由于地壳板块的断层活动引发,震级和震源区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简述地球磁场的形成原理和作用。
答:地球磁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核内外液态铁合金的对流运动所产生的磁场。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自转共同作用,导致物质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导电环流,产生了地球磁场。
地球磁场对于地球生物和磁性物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防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和宇宙射线的伤害,同时也为动物迁徙和定位提供了方向参考。
3.简述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答: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可以用于探明地下水、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分布情况。
地质勘探工程师资格考试地球物理学试卷及答案
地质勘探工程师资格考试地球物理学试卷及答案地球物理学是地质勘探工程师必备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地热、地磁、重力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评估地质勘探工程师的能力,地质勘探工程师资格考试中设置了地球物理学试卷。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学试卷的一些题目及其答案,并探讨这些题目背后的知识。
一、地震学题目:1. 什么是地震?请简要解释地震的原理和产生机制。
答案: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所导致的地壳振动现象。
地震的原理是地球内部的构造不断变化,当地下岩石的应力超过其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导致地震。
地震的产生机制有板块运动、岩浆活动、断层滑动等多种。
2. 请解释地震波的类型及其传播特点。
答案:地震波包括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纵波,能够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S波是次快传播的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表面波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动,速度较慢但振幅较大。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是会随着介质的不同而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现象。
二、地热学题目:1. 请解释地热能的来源及其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答案:地热能的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包括地球的内部热量和来自太阳的热能。
地热能在地质勘探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用于地热能开发、地热资源评价和地热地质调查等方面。
2. 地热梯度是什么?请简要解释地热梯度的测定方法。
答案:地热梯度是指地球内部温度随深度变化的速率。
测定地热梯度的方法主要有测量地温和测量地下水温度两种。
测量地温可以通过在地下钻孔中安装温度计来进行,测量地下水温度可以通过取样分析或者使用温度计测量。
三、地磁学题目:1. 地磁场是如何形成的?请简要解释地磁场的产生机制。
答案:地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电流所产生的。
地球内部的液态外核中存在着热对流,当热流动时,导致电流的形成,从而产生了地磁场。
地磁场的产生机制是地球内部的电流通过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磁场。
2. 请解释地磁倾角和地磁偏角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geophysicstestanswer
地球物理基础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1、地球的年龄和平均密度分别是(C)。
(A)42亿年和3.0g/cm3(B)46亿年和3.0 g/cm 3(C)46亿年和5.4 g/cm 3(D)42亿年和5.4 g/cm 32、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估计地球的年龄,其中比较可靠的方法为(D)(A)利用星云移动估算(B)利用沉积速率估算(C)利用河水中盐度估算(D)利用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3、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C)千米。
(A)5600 (B)6000 (C) 6400 (D) 68004、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位于地球内侧环绕太阳运动的行星为(B)。
(A)金星、木星(B)水星、金星(C) 水星、火星(D) 金星、土星5、星际云物质密度与罗奇密度有如下关系:当星际云物质密度大于罗奇密度时,星际云物质将会(A)。
(A)聚集(B)平衡(C) 耗散(D) 瓦解6、相邻行星的公转轨道半径之比a n+1/a n近似为常数,在(B)数值附近。
(A)0.69 (B)1.69 (C) 2.69 (D) 3.697、某种放射性元素母核的数量衰减为原来一半所用的时间,叫该元素的(C)。
(A)衰老系数(B)寿命(C)半衰期(D)放射性周期8、放射性碳-14的半衰期是5568(A),它是测量第四纪地质、考古、海洋、水文、人类学、新构造和地震重复性等有关时间的重要方法。
(A)年(B)万年(C) 百万年(D)亿年9、人们知道,(A)中的常用放射性元素的丰度较高,有利于进行年龄测定和结果对比。
(A)花岗岩(B)沉积岩(C)变质岩(D)海水10、地球自转的重要科学证据是(B)。
(A)日升日落(B)傅科摆(C)星移斗转(D)潮涨潮落11、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运动包括(D)。
(A)旋转和平移(B)进动和旋转(C)晃动或极移(D)进动和章动12、地球进动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为自东向西,每年移动50角度秒,相应春分点和秋分点每年也作50角度秒的移动,这在天文上叫(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学、地震波、震中、弹性理论、不可压缩性、各向同性、韧性变形、软流圈、 岩石圈、地幔、弹性常数、切向力
应力、波动方程、体波、压缩波、泊松比、剪切波、面波、脆性变形、岩石层、走时曲线
Stress, wave equation, body wave, compressional wave, poisson’s ratio, shear wave, surface wave, brittle deformation, lithosphere, travel time curve
由 M M1 M 2 , M1
I
5 5 1 R15 2 ( R2 R15 ) R15 ) 2 2 2 1 R15 2 ( R2 M M M 3 3 3 5 1 R13 2 ( R2 R13 ) 5 1 R13 2 ( R2 R13 ) 5 1 R13 2 ( R2 R13 )
M'
将 R2 R 2 R1 带入得 I 3) 、I
31 ' 2 M R ,其中 M’为空心球体质量,R 为球体外半径。 70
R 5 R15 2 2 M 1 R12 M 2 2 3 R2 R13 5 5 4 4 3 1 R13 , M 2 2 ( R2 R13 ) 得 3 3
-5-
地球物理学基础(2010)作业参考答案
地球物理学基础(2010)
作业 02
一、英汉互译 (20 分) Seismology , seismic waves, epicenter,theory of elasticity, incompressibility, isotropic, ductile deformation, asthenosphere, lithosphere , mantle, elastic constant, tangential force
二、描述下列各种震动激发的弹性介质内质点运动特点,并画图示意:(15分) P波,SV波、SH波
答: 三、1)简述五个弹性常数 λ、E、µ、Κ、 的意义及推导公式;2)思考 的取值范围;3) 推导这五个弹性常数的相互关系,如由两个独立弹性常数( 、µ)推导其余三个常数(λ、 E、Κ) ,写出步骤、公式。 (35 分) 答:1) 、杨氏模量 E 剪切模量
2
dI (r sin ) 2 dm r 2 sin 2
M 4 R3 3
dV r 2 sin 2
M 4 R3 3
r 2 sin drd d
M 4 R3 3
r 4 sin 3 drd d
8 R 5 2 I dI r sin drd d MR 2 ,其中 M 为球体质量,R 4 4 5 V R3 V R 3 15 3 3 M
地球物理学基础(2010)作业参考答案
地球物理学基础(2010) 作业 01 1、通过这两次课对地球物理学的介绍,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地球物理的认识和看法(如什 么是地球物理,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等) 。 结合原来专业、现在专业,谈谈地球物理将在你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答: 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研究地面形状的大地测量学, 研究海洋运动的海洋物理 学,研究低空的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研究高空以至行星际空间的空间物理学,研究地球本 体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一些小分支如火山学、冰川学、大地构造物理学等。狭义的 地球物理一般指固体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包括地震学、 地球电磁学与古地磁、 重力学、 地球动力学等。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地震学(天然地震、人工地震) 、势能场(重力场、电磁场) 、 地热流等方法。 地球物理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应用于防灾减灾、资源能源探测、考古、工 程建设、国防安全等各个领域。 2、查资料:估算 1)地球每秒所释放的能量; 2)全世界以及中国总的电力装机容量; 3)对这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或评价 答:1) 、参考 HN Pollack, SJ Hurter, JR Johnson. Heat Flow from the Earth's Interior: Analysis of the Global Data Set. Reviews of Geophysics,1993. 的文章中给出的全球热流值,海 洋和大陆平均大地热流值为 102±2.2 mWm-2 和 65±1.6mWm-2,计算得到全球总的热 流损失为 44.2*1012W。 2)、中国总的电力装机容量在 2009 年约为 9 亿千瓦时,全球总的电力装机大概为 30 亿千瓦时。 3) 、地球释放的能量要远大于装机容量,地热是一个庞大的能源来源,如果能够好好利 用,将会缓解日益突出的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3、试画出几种断层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明受力情况 答:正断层:地层两侧受到水平拉伸力,上下面受到挤压力,一般的情况是,在水平拉伸力 和垂向挤压力的作用下,下盘上升,上盘下降。 逆断层:地层两侧受到水平挤压力,上下面受到拉伸力,一般的情况 在水平挤压力和垂 向拉伸力的作用下,上盘上升,下盘下降。 走滑断层:地层两侧受到水平挤压力,另外两侧受到水平拉伸力,由于没有受到垂向力的 作用,或者垂向力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走滑断层的上下两盘只是在水平方向上有位 移,垂向上没有。走滑断层还分为左旋和右旋断层。 正断层
-4-
地球物理学基础(2010)作业参考答案
震级(M):7.1 纬度(°) :33.1 深度(千米):33 参考位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第三次地震 : 发震时刻:2010-04-14 09:25:17.8 震级(M):6.3 纬度(°) :33.2 经度(°) 96.6 深度(千米):304·14 玉树 地震地点 参考位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地震类型:青海本次地震属于强烈的浅源性地震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大致可分为 3 段:西段为玉树县赛马场以西,长约 16 公里,表现为 左旋走滑为主兼逆冲,最大水平走滑位移为 175 厘米,垂向断距达 60 厘米。中段主要 在城区南部,长约 3 公里,由多条 “雁列式”分布的地表破裂组成,表现为左旋走滑 性质,该段地面最大水平位移约 30 厘米。东段从玉树县城扩展到结古镇禅古村,长约 4 公里,表现为走滑—逆冲型,局部以逆冲为主,地面垂直断距约 60 厘米,水平位移 约 30 厘米。城区没有发现大的破裂带。 经度(°) 96.7
F/A ,是拉/压力与纵向形变的比值,表示材料的抗拉伸强度。 L / L
F/A ,是剪切力与切变角的比值,表示材料的抗剪切强度。 L / L
泊松比
W / W W ,表示横向和纵向形变的比值。 L L / L
P ,是静水压与体应变的比值,表示材料的抗压缩强度。 V / V 2 拉梅常数 K ,可用来描述地震波速度。 3
2(
2/5*(M1*R1^2+M2*R^2)=k*M*R^2 M1=2*4*PI*R1^3/3;M2=4*PI*R^3/3;M=M1+M2 得到 4*R1^5-10*k*R1^3*R^2+(2-5*k)*R^5=0 解得 R1 =0.54 或 0.82 R
6、查找相关资料概述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时间、形成机理、强度范围、破坏程度等。 答:汶川地震 时间: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 04 秒 纬度:31.0°N 经度:103.4°E 深度:33 km 震级:里氏 8.0 级,矩震级 7.9 级
逆断层
-1-
地球物理学基础(2010)作业参考答案
走滑断层
4、画出地球分层结构(比例图)
答: 5、计算 1)均匀球体的转动惯量; 2)中空一半球体的转动惯量; 3)假设地球从地表至地心分为两层,且内外密度之比为 3:1,惯量矩系数(k)为 0.331,求内外半径之比 R1:R2 答:1) 均匀球体:取一小体积元, dV rd r sin d dr r sin drd d
体变模量 K 2) 、拉梅常数的取值范围为[-1,1/2].
R1 5 ) 1 2 1 R 2 ( R R ) 2 1 2 R R 2 R2 k 0.331 2 5 R2 R 2 ( R R ) 5 R22 2 R R 5 2( R1 )3 1 R2
5 1 1 3 1 1 5 2 3 2 5 1 3 1 5 1 3 1 5 2 3 2
4 3
பைடு நூலகம்
M
-2-
地球物理学基础(2010)作业参考答案
为球体半径 2) 、中空一半球体:
I dI
V
M'
4 3 ( R2 R13 ) V 3
4 3 r sin drd d
5 5 8 ( R2 R15 ) 2 ' R2 R15 M 3 4 R2 R13 15 5 3 ( R2 R13 ) 3
-3-
地球物理学基础(2010)作业参考答案
最大烈度:11 度 震中位置: 都江堰市西 21 km(267°) 崇庆县西北 48 km(327°) 大邑县西北 48 km(346°) 成都市西北 75 km(302°) 地震成因: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 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 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 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 10 千米—20 千米,持续 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类型: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浅源性地震。 影响地区:震中 50km 范围内的县城和 200km 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受灾最为严重。中国除黑龙 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较为严重。港澳地区在地震 发生三分钟后感到震动,越南河内、泰国曼谷、台湾台北和巴基斯坦分别在地震后的 5、6、 8 和 10 分钟后感到震动。 地质破坏:它造成了连接青藏高原东部山脉和四川盆地之间大约 275 千米长的断层。 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9 年 4 月 25 日,全国遇难人数为 69225 人;全国受伤人 数为 374640 人;全国失踪人数为 17939 人。四川省共有 68712 名同胞遇难,17921 名同胞 失踪。其中共有 5335 名学生遇难或失踪..... 经济损失:截至 2008 年 9 月 4 日,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8451 亿元人民币。四川最 严重,占到总损失的 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 5.8%,陕西占总损失的 2.9%。国家统计局 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 的破坏问题。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 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 20.4%,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 较大的,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 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 21.9%。 玉树地震 发生于北京时间 2010 年 4 月 14 日,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发生于 7 时 49 分,震中位于中国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境内,震源深度有三个版本,分别为美国地质勘探局的 10 公里、 中国国家地震局的 33 千米和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测得的 15 公里。 中国 地震台网测定为 7.1 级。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监测为 6.9 级。 第一次地震: 发震时刻:2010-04-14 05:39:57 震级(M):4.7 纬度(°) :33.1 经度(°):96.6 深度(千米):6 参考位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第二次地震: 发震时刻:2010-04-14 07: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