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对后世的影响和其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用 笔以方折为主,斩钉截铁,干净简捷,从容不迫。‘一画之间, 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 谱》)。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 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
•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称 情疾书的尺牍。尺牍既是一种文体,又是一种形式,是魏 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要载体。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 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 也。”’(《颜氏家训·杂艺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 ‘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 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 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 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 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 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 (《集古录跋尾》)《十七 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通篇不假修饰,结构 在疾书的情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技法与才情,理性 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楷书代表作
《乐毅论》、《东方朔画赞》、《劝进表》 、 《黄庭经》、 《洛神赋》
行书特点
• 王羲之早期行书《姨母帖》,尚残留隶书那种横平竖直的书写习惯,用笔起 伏、顿按的幅度不大,很少映带。书写速度较为平缓,近于匀速,风格古拙 质朴,不脱钟繇法度。
• 王羲之后期的行书作品,风格大变,面貌一新。笔画体态都有生动的欹侧之 势,‘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梁袁昂《古今书评》)。这种欹侧 之势,在结构上遒媚紧敛,势巧形密,蕴藏着一种行而突止、蓄而待发的 ‘势’和‘态’,即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字与字之间有起承转合 的映带,似断若连,如‘烟霏露结’。这类风格的行书,在王羲之作品中占 有很大比例,是他行书风格的主调。
书圣—王羲之
• 王羲之的简介 • 书法特点 • 对后世的影响和其发展
简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 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 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 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 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 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 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 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 高度。
• 楷书特点 • 行书特点 • 草书特点
• 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 风貌而言的。
• 王书将纵向笔画向下伸引,使其挺直,其他点画对称呼应, 所以有纵展之势。
• 王羲之的用笔,一改钟书的隶笔起止,在起笔处有挫衄的 按笔动作,wk.baidu.com以方笔入纸;而收笔处不着意折笔重按,而 是轻提回带;在运笔速度上是缓前急后;在笔画形 态上 求其匀整遒紧,势如列阵。经过这样的改造,楷书字体在 王羲之手里,笔画之间的配置关系基本确立,结体变横张 为纵展,规整劲健,雍容尔雅,仪态大方。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经过这一鼎革,王羲之将楷书引入 了端庄而生动的‘今体’ 阶段。而这个变化的最后完成, 是在法度森严的唐朝。
安祥,不激不厉。《丧乱帖》则笔速较快,跳跃捭阖,行 中带草,单字相接,感情激荡,笔画劲落。此二帖是王羲 之新体行书的代表作,成为行书的‘法典’,为后人所遵 循。
•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一出,钟繇的行书就显得既古又旧了。 东晋人士崇尚华美,时风趋新厌旧,王羲之的行书成了达 官贵族、士大夫文人模仿的范本,从而结束了钟繇行书统 领书坛的时代。
书法主要特点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 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 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 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 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 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 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 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 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 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 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 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 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 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 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发展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 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 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 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 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 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 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 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 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 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 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 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 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 崇备至。
•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 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 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 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 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 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 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 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 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 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 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 较为迅疾,有振迅遒劲的风神。由于笔势连贯,笔画之间 的呼应关系更加紧密,点画的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 的变化,例如捺脚,不再是重按后平出,而多作长点状的 反捺。王羲之将草书笔法引入行书,从而使行书体势具备 了欹侧遒媚的风格。他的《兰亭帖》,笔法变化丰富,笔
丧乱帖
兰 亭 序
草书特点
• 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与张 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 遒逸。虽然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现在一字之内,但其所 呈现的,是神采上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 谓 的‘状若断而还连’。这样,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 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这看似不协调的两端,在王羲之的 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
谢 谢 欣 赏!
对后世的影响
•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 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 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 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 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 “小圣”。黄伯思《东观徐 论》云:“王氏凝、操、徽、 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 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 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 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 之得其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