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1.《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11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资料助读法、自主学习法、研读品味法、知识梳理法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展示课前预习)【孔子思想】①政治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
(二)初读感知1. 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朗读停顿。
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句间停顿。
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⑴正音论.语(lún) 人不知而不愠.(yùn) 曾.(zēng) 子逾.(yú)矩(jǔ) 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 不亦.(yì)说.乎(yuè) 三省.(xǐng) 传.(chuán)不习乎为.(wèi)人谋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好.之者(hào)如斯夫.(fú)不惑.(huò)⑵朗读指导【朗读停顿提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11《论语》十二章(优秀教学设计)
11《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4.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5.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方法: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课前准备:1.孔子的画像。
2.春秋形势图。
3.《论语》封面。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作者简介:(同学们,请说说你对孔子的了解有哪些?请说说?)好,请大家看看PPT,老师对孔子的了解和你们的了解有哪些区别?师:请同学们把有不一样的地方看一下。
三、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mp3朗读,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PPT显示)(3)请说说你理解了哪几章:(生1、2、3:)四、精读课文:(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并理解课文)师引导完成:(PPT显示译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三、朗读体会四、整理归类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1)谈学习态度的第7、9章(2)谈学习方法的第1、2、4、5、12 章(3)谈修身做人的第1、2、6、8、11、12章(4)谈珍惜时间的第10章五、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1)连词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7篇)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
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三、讲授新课(一)、作家、作品简介(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听录音范读,学生在音乐中初读课文(四)、学习前六章内容(五)、分类归纳前六章内容四、课堂小结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等方面对前六章进行知识点小结作业布置:1.有哪些成语出自刚才学习的这六章当中?2.我们称二十岁为“及冠”,称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知天命”,六十岁为“耳顺”(也称为“花甲”),那么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乃至一百岁又分别称为什么呢?3.背诵前六章,熟读并自行翻译后六章。
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四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教师通过逐句讲解、翻译,帮助学生克服。
举例:针对《论语》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如“君子不器”,教师需详细解释“器”字的含义,使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2)道德观念的内化: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举例: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从而更好地理解《论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的人际交往智慧。
其次,关于《论语》中的道德观念,我注意到学生们在讨论时表现得非常积极,但要将这些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引导。在实践活动中,我尽量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不过,我也意识到,这样的实践不能仅限于课堂,还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5.公冶长篇第五章:讨论师生关系及教育方法。
6.雍也篇第十八章:分析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7.述而篇第十七章:阐述忠诚、敬业等品质的重要性。
8.泰伯篇第十九章:讲述谦虚、谨慎的为人处世之道。
9.乡党篇第十四章:讨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11.先进篇第十一章:阐述孝道及家庭伦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10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
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
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
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宿:过夜。
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独具匠心,巧妙设计——11《〈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
独具匠心,巧妙设计——11《〈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
独具匠心,巧妙设计一一《〈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
【教例简介】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的课文,可谓字字珠见,但是用一个课时教学这十二章,对任何老师来说都 是极富挑战的任务。如果面面俱到,必然会挂一漏万,不可以完成。本课独具匠心地对文章进行梳理和取舍,发现 了这十二章给学生带来的不同收获,选整体感知,再选战精读,巧妙地进行略读和精读。虽然只有一个课时,但学 生的积累却非常丰富,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都照顾到了,这个教例让人受益匪浅。
一、知识铺垫.了解“章”的含来自。.了解“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人物。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学生朗读,背诵。 .出示品读话题: 这两章都…… .学生写三分钟,分析这两章都写了什么。【老师提示:这既是思维训练,又是读书方法训练,更是阐释能力训 练 .学生分享交流,老师点评。 .老师小结,学生笔记: 这两章都写了穷困。颜回极贫,处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爱。 这两章都写了志趣。颜回贫贱,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却安贫乐道。 这两章都写了心境。颜回穷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贫,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 这两章都写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赞叹,后者是孔子的自述zk?志。 这两章都描述生动,情趣盎然,表现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高洁的品性。 这两章都写了“乐北这种坦然的心境,表现了他们心胸开阔,表现了他们内心强大。 【俊孟评课:巧设话题,引发思考;生动讲析,快速笔记;细腻梳理,智慧启迪。】 四、结课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复习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简介孔子)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
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
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
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3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教案(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礼貌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资料。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词语如而、之等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两个课时四、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十分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以前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
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
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
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
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及蕴含的哲学思想。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引导学生将《论语》的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
二、教学内容1.《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2.《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解释。
3.《论语》十二章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
(2)引导学生关注《论语》十二章,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论语》十二章,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原文。
(3)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引导。
3.讨论与思考a.孔子如何看待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b.孔子如何看待学习、教育、修养、为人处世?c.孔子如何看待君臣、父子、师生、朋友等人际关系?4.应用与实践(1)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将《论语》十二章的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
(2)学生分享心得,教师点评、引导。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资源1.《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2.相关教学视频、图片等。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2.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程度。
3.思维能力:观察学生在讨论、思考环节的表现,评价其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二、君子不器。
译文:君子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才能。
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失败。
五、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如果让我治理一个国家,三年之后,我可以使百姓勇敢,而且懂得礼义。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论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有关论语十二章原文以及翻译哪里有呢?这次本店铺为您整理了《〈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本店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2024年《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2024年《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1. 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2. 学而第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3. 学而第七: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8)4. 为政第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5. 为政第三: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3)6. 为政第五:子曰:“临之以孝,则民敬;临之以忠,则民服。
”(2.5)7. 为政第六: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6)8. 为政第七: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7)9. 为政第八: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8)10. 为政第十: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11. 为政第十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1)12. 为政第十二:子曰:“君子不器。
”(2.12)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
2. 教学重点:把握《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及译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章。
3. 课文讲解:(1)逐句解析《论语》十二章,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11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论语》十二章的详细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和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论语》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论语》十二章的原文、译文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和音频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容。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论语》的了解水平,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论语》这本书及孔子其人,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准确停留并读出韵味。
2. 指名若干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停留等错误。
3. 自愿结合小组,互读互听,互有则改。
4.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领会语感。
5. 参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质疑问难1. 结合注释,理解每则内容的大意。
2.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疑惑,共同解疑。
3. 教师总结各组疑问,适时引导解答。
(四)熟读课文,深入探究1.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如:如何看待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观点?2.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归纳。
3. 师生共同提出其他探究性问题,如从其他角度解读《论语》中的名句等。
4. 自主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1. 练习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力求达到熟练成诵的水平。
2. 教师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如关于《论语》的其他篇章、孔子及其弟子其他相关的名言警句等。
3. 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或互相交流,或仿写句子,或组织活动展示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 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主要内容包括《论语》中的十二章经典语句。具体章节如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古文教学的特点和挑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古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词句的翻译和理解上。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这一难关。
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道理。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如何将古文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论语》中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例如:“君子不器”中的“器”字,如何理解其本义和引申义,正确把握句子含义。
(2)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道理,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平和心态,应对他人的误解。
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核心素养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字形。
(重点)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难点)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素养)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内容归纳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一)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2.3.传不习乎?(第二章)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五章)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学思结合)(二)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以学为乐,培养兴趣)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谦虚好学)(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珍惜时间)(三)品德修养(修身做人)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顺心而为)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安贫乐道)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安贫乐道)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坚守志向)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4.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学法指导‖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章了。
不足之处: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11《论语》十二章
知识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
能力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教学重点)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教学难点)
情感目标
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在做人方面,我还要不断反省自己,保持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短处,才能不断提高;还要有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自己;在品德修养上,做人还要诚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还有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想施加给别人。
‖教学提示‖
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而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为
②可以为师矣(做)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目标导学三:概括每章内容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本文主要讲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在学习方面,我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要能不断创新,推陈出新;要坚持温习学过的知识;学习还要多思考,用心去领会;学习要能向他人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目标导学二: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
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学法指导‖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3.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