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合集下载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两篇赋都融合了诗情和哲理,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人生的思考。

XXX以自然景色为载体,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的描述,引发了对生命、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他在文中提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XXX”的名言,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这种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使得两篇赋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有哲学深度。

二、两文的不同点
1、主题不同:
前赤壁赋以秋夜清幽的赤壁景色和XXX泛舟的美妙体验为主题,表现了作者的游乐心情和对人生的思考;而后赤壁赋则以冬夜江岸和登高所引起的悲戚心情为主题,通过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表达了对超脱尘俗的向往和追求。

两篇赋的主题虽然不同,但都表现了XXX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情感表达方式不同:
前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通过对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而后赤壁赋则以自我陶醉和梦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和追求的向往。

两篇赋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充满了诗情和哲理,体现了XXX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3、文笔风格不同:
前赤壁赋以清新明丽的笔触,描绘了秋夜清幽的赤壁景色和XXX泛舟的美妙体验,使人感受到作者的游乐心情和对生命的热爱;而后赤壁赋则以悲凉萧瑟的笔触,描绘了冬夜江岸的荒凉和登高所引起的悲戚心情,使人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和对超脱尘俗的向往。

两篇赋的文笔风格不同,但都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和诗意的表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赤壁赋》是唐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赋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全文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饱满感受和战争中的豪情壮志。

本文将对《赤壁赋》的前后部分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赤壁赋》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描绘了赤壁以及赤壁之战的战场景象,中间部分以人物描写和叙事为主,主要是描述了战争的来龙去脉和相关人物的行为举止。

最后一部分则是对赤壁之战的评述和感慨,展示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理解和感慨。

前后两部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

从内容上来看,《赤壁赋》的前部主要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了赤壁的自然景观。

苏轼通过对赤壁的山峰、瘦柏、归骑、浔阳江等景物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

而后部则是通过对战争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英勇,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烽烟和人物的悲壮。

前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带给读者一种纯粹的美感;而后部则是对战争的描写,带给读者一种严酷的现实感。

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赤壁赋》的前部采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情感。

譬如“如牧童之山上,驱疴而归者也”,这样的表述让读者产生了一种和谐的感觉,仿佛自然与人类是和平共处的。

而后部则以叙事和描写人物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英勇,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和名词,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人物的奋斗。

例如“舰队喷空,火炮雨替;聚兵短亭,死地力战”等句子,使人们不能不为这场战争所震撼。

对比《赤壁赋》的前后两部分,可以发现前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传达美的感受,后部分则以叙事和描写人物的方式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英勇。

两者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战争的深刻感悟。

这种对比使整篇赋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鲜明的对比效果,是《赤壁赋》这一经典之作的独特之处,也正是使《赤壁赋》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新旧党争中,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

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化。

他在元丰五年那个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所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成为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一、变化的结构和不同的创作心态文赋作为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事实上是多种文体的嫁接物。

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

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惯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用了诗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

在其中,整散结合的语言,设为主客的结构,情感浓挚的意境,是文赋三种最主要的文体特点。

这三大文体特点由前辈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定型,苏轼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追随其后又出以变化,使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完美结合。

这在前赋中表现尤为明显。

因此,向来谈论苏轼文赋者多重视前赋而忽略后赋,或以前赋涵盖后赋,从未把它们当作在思想上相呼应、在境界上相对照、在结构上有区别的连体双婴,因而难以识别二赋结构的同中之异对了解苏轼的创作心态有何妙用。

事实上,前赋起伏有致的情意变化与主客之间畅恣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之间问答的浅表性,已经暗示了作者写作两赋时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创作心态。

在解说这一点之前,具体比较一下两赋的主客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是他们的关系产生两赋有差别的结构,而松紧异趣的创作心态就因结构的差别而显示。

两赋的主客关系如下:第一,前赋的主客之间,感情的旨趣更和谐。

此赋首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极朋友相和相知之情。

末有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描写,这里更是渲染出经过一番思想交流之后,朋友之间更深一层的情意和谐。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两篇赋都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友情和爱情的领悟和感悟。

下面对两篇赋进行对比分析。

一、主题和情感表达《前赤壁赋》主题明确,以赤壁之战为契机,通过对壮士们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坚定意志、豪情壮志和品格高尚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赋文情感高昂,气势磅礴,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激烈与壮烈,表现出汉臣并肩作战,驱敌于千里之外的大无畏精神。

而《后赤壁赋》则以赤壁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友情爱情的深刻认识。

赋文情感细腻,含蓄深沉,作者通过缅怀已逝的友人,写出了知音难寻,珍惜友情和爱情的深情感受,并把这种情感寄托于自然,寄托于大地、山水、空气和风雨。

二、艺术手法和形象描绘《前赤壁赋》以雄浑豪迈的语言,生动丰富的修辞以及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大无畏的精神,赋文形象鲜明,气势恢宏。

几处夸张的修辞手法,如“羽檄系三峡,烽火绕九江”,“壮士神妙,或可列传”等,增强了赋文的讽刺效果。

同时,杜甫也在描写这些英勇的将士时通过抒发对死亡和消逝的淋漓认识表达出对生命与时光的深刻思索。

相比之下,《后赤壁赋》以幽远悠远的意境,细腻婉约的语言和抒发内心真实情感的方式,表现了作者缅怀故友、思考人生、感悟自然的心路历程。

赋文表现了一种真挚的情感,通篇富有音律感和节律感。

饱含深情的描摹自然的美,如“寒猨饮泉,夜猿啼岸”,“龙虾垂石,鳖鼍搏泉”,“飞湍瀑流争喧豗”等,让人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美。

三、文化传承和价值取向《前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对英雄壮士及其战场精神的赞美和推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民族精神”的主题。

赋文中的壮士形象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以此表达了中华民族强大、伟大的精神。

《后赤壁赋》的价值取向则更加重视情感和人文关怀,表现出作者对人际关系、家园情结、自由自在的生命态度的思考。

赋文通过咏叹自然风光,抒发对友情、爱情、人生的感悟,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是唐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两首赋,内容都描述赤壁之战和赤壁风光,但在意境、语言和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

首先,两篇赋的意境有所不同。

《前赤壁赋》主要表现出赤壁之战的血雨腥风和英雄豪气,作者通过英雄劫难、守城死守等描写表达出士兵们的英勇和忠诚。

而《后赤壁赋》则侧重于景物的描写,主人公孙辽到赤壁游玩,所见所闻所感都极富诗意,笔触纤细、温柔、柔和,给人以美好、恬淡的感觉。

其次,在语言方面,《前赤壁赋》的文辞雄浑、豪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典故和抒情手法,富有节奏感,尤以“壮哉我十万人”这句名言最具表现力。

而《后赤壁赋》则更注重诗情画意,以具象化的文字描绘出赤壁的山、水、云、雾和人物的形象,语言流畅、优美、恬淡,具有诗歌般的韵律感。

最后,在结构方面,《前赤壁赋》总共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节,再通过融合的方式完整地体现了整篇赋的主旨和感情。

而《后赤壁赋》的结构相对简单,由一篇长篇组成,从孙辽到赤壁出发,到结束回到学校的全过程,构思清晰,节奏把控得当。

总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两幅瑰丽、壮美的传世之作,两篇赋在描绘赤壁的风采方面各具特点,前一篇以血气勃勃的作风雄奇豪杰,后一篇则以文人风范纤丽温柔。

无论是在语言还是意境体现上,两篇赋都有着深邃、美丽、感人的风格特色,不仅具有历史性、人文性,更有永恒性和艺术性。

前后《赤壁赋》景物描写探析

前后《赤壁赋》景物描写探析

前后《赤壁赋》景物描写探析《赤壁赋》的前半部分是描写一幅清秋江南初秋美景。

后半部分则是对前文景物描写的总结,所以要详细地了解上下文语境及词人自身心情与对江南初秋之景的感悟,才能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内涵和思想情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声、江涛、燕子、孤鹜这些凄清冷落的意象无一不让人联想到作者客居他乡,四处漂泊,可惜自己功业未成,对故土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杜牧以此为背景,描绘了江边的清秋景色:草色青青,江水长流,燕子高飞,孤鹜驰骋,它们或许能察觉出自己的寂寞,但又没有人相伴,空有一腔热血却又无处发泄,它们是何等可怜!作者用苍凉的笔调渲染出了那种悲凉而孤寂的气氛。

接下来,在这个背景下,作者将这个气氛推向了极致。

先从大处着眼,远山如黛,水如蓝玉,风声呼啸,似乎隐约透露出一丝凄清;微月朦胧,漫天繁星映入水中,月光洒满湖面,如纱如雾,朦胧而又安谧,宁静得像梦境一般。

接着,用小的视角——转到近处,轻轻一钩小月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晃动,星光点点,迷离而又梦幻,偶尔有几只小鱼破浪而来,击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

这也使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想起在此相聚之时,同游赏月之情,言语是多么畅快淋漓啊,现在只能是我独自一人在这里苦苦地思念你了。

在上片中,江水平静,明月悠悠,燕子双飞,月夜幽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副清冷、优美、朦胧而富有诗意的画卷,再加上清幽雅静的氛围,正是绝妙的意境,充分体现了作者当时忧国伤时的沉重心情。

而到了下片,作者再次回到眼前,“风”“月”“江”“山”“天地”“心中”等词已是眼前之景,“水”“沙”“鹭”“雁”“渚”“酒旗”等是眼前之物,一时间,“风”“月”两个意象在作者心中构成鲜明的对比,使自己产生一种被孤独的感觉。

通过对前后《赤壁赋》中风、月、江、山、天地之景的对比,引发了读者丰富的联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其次,作者虽说是江边怀古,但内心并没有受到太大的触动,江南初秋的清冷与他的心境格格不入。

前后赤壁赋的比较

前后赤壁赋的比较

前后赤壁赋的比较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束不久之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所作的两篇赋文,它们被后人称其为姊妹篇。

可是这两篇赋文虽然是出自苏轼同一人,描写同一建筑——赤壁,但是它们依然存在着异同之处。

下面就《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不同点作简要分析:
一、两篇赋创作的时间和地点不同:
《前赤壁赋》创作于元丰五年七月为初秋时节,写的是江上夜景,而《后赤壁赋》创作于随后的十月即孟冬再游赤壁,主要描写的是江岸上的活动。

二、两篇赋所描写景象不同:
两篇赋的文体都是游记散文,描写的内容虽然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是描写的景象却是各不相同,《前赤壁赋》描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赤壁赋》写的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描写了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不同的景象。

三、两篇幅的主旨不同:
《前赤壁赋》作者是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穿于字里行间,作者通过“月”、“水”这两个中国传统意象,写出了“变”与“不变”、“一瞬”与“永恒”的关系,充满了哲理意味,是一篇谈玄说理的赋文;《后赤壁赋》更注重对自然景物和场面的描写与刻画,要抒发的情感、要表达的意绪就在其中,含而不露,欲说不休。

《前》直接明晰,明白晓畅;《后》幽远深邃,意蕴深远。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赤壁赋》是三国时期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以写赤壁之战为题材的辞赋,以描写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和英雄气概为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将对比一下前后两篇《赤壁赋》的内容,深入全面的了解这篇文学作品的变化。

前赋对比后赋主题:前赋着重在战场苦战悲壮情怀的表达。

在前赋中,苏轼着重描绘了赤壁之战的艰苦卓绝,英雄气概,表达了对战争和壮士的敬仰和赞美。

后赋的主题则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生境遇之不易,以及对历史变迁的反思。

后赋中,苏轼将自己置身于赤壁之战的战场特定环境,展现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关注,从而呈现出一种更加宽广的审美景观。

形式:前赋为七言律诗结构,语言流畅优美,形象生动,结构严谨。

后赋为辞赋形式,第一句“壬戌之秋”直接点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形式更加接近现实的表现方式。

情感:前赋情感激昂奋发,充满战争中的豪情壮志。

后赋情感则更加低沉、淡泊、感怀,表现出一份对逝去岁月和壮丽战场的缅怀之情。

叙述:前赋以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为主要叙述对象,描绘了战争时的伤亡和英雄气概。

后赋则更加注重对战场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自然山水与历史事件的交融,展现出一种更加自然、人文交融的叙述手法。

情感态度:前赋着重表达了对战争中的英雄豪情的赞美和歌颂。

而后赋的情感态度则更加平和,更加关注人性与自然的和谐。

表现出一种更加成熟和深厚的情感。

前后两篇《赤壁赋》在主题、形式、情感、叙述方式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前赋聚焦于战争悲壮和英雄气概,而后赋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生境遇之不易,以及对历史变迁的反思。

文学形式也从严谨的七言律诗转变为辞赋的自然抒发。

这两篇作品的变化,反映了苏轼在不同生活阶段的心境和情感的变化,也是苏轼文学创作风格变迁的一个缩影。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

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

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描述了东吴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故事。

下面对前后赤壁赋进行对比。

(1)开头部分孙子兵法,古之名书也。

今读之,则将军必能为胜败之计,候形必能制敌,将数不休,以故能立尽寇。

书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大禹绩舟泛滔,大业未成,而换位乎桥充县吾将翦除他日之寇以还汉室之宗社,可谓兵战胜贼之机也。

顺天者肃然,企元艰而日共理,则人风之趋必然寡平陵之臣。

谪尝赋四郊赤壁,又闻为宫报乘安。

至治梁柤以东,通下谢孙坚之为壹人,修蔡等活亲事。

自郎芒之事礼出,必使置从约。

(2)主体部分主体部分主要描述了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胜败原因,以及周瑜、诸葛亮等人的智谋。

(3)结尾部分周郭林灌人由沃洞山。

微无策雄情县,值士转南蜂被之匹可以报楚之策号丰安沃高昇之。

(1)开头部分读《孙子兵法》,庶几参透胜败之计;庶几掌握敌人形势,立于制敌之地。

真是海纳百川,期期艰堪宜有。

祖逖鲁齐舟跨滔,大志未竟便东渡大江,奔且去不成业。

曹操占据壹方,带兵打算前来,要废除救济之敌,复兴汉室。

可谓战争取胜、消除敌人的机会。

一旦顺从天命,苦心耕作,修好美丽的田园,那么人们就能享受到安定。

呜呼哀哉啊!感到愤怒和伤心,与四周的景色鲜明地对照。

(2)主体部分主体部分主要描述了赤壁之战的情景,包括孙权假扮曹操诈降,甘宁火攻曹军船队等。

(3)结尾部分唯有周郭声与林泉,非碌威是属荆。

愿得壮士殆城县,何妨转火遥烽燧。

能为国家效力,就是最重要的。

正如朴实的青山、坚实的树木,可以产生壮丽的风景,壮壮的少年们愿为国家献身,勇敢地站在城池上。

城石的烽火传递着讯息,也让他们放心。

前赤壁赋主要聚焦于曹操与周瑜等领袖的智谋和计策,而后赤壁赋更加强调了战争背后的忠诚、勇敢和牺牲。

后赤壁赋在用词上更加具有抒情色彩和寓意,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前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前后赤壁赋比较

前后赤壁赋比较

“一洗万古”二《赤壁》——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已发表)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写。

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

《前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发表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后赤壁赋》描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气氛,写出了独自登高引起的悲戚心情,最后以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作结,于空灵奇幻中寄托超尘绝俗之想,笔调迷离惝恍,逗人遐思。

古人曾称赞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下面就两文的一些特点作比较分析。

一、两文的相似点1、文章体制上相同。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节。

到宋代赋已趋于散文化。

前后《赤壁赋》都属于赋体,而且都采用了“以文为赋”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趣。

它们都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语句上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在整齐的对偶句中显示了多姿的美感,加上音节自然流畅,文势充沛,给人强烈的美感。

不仅如此,苏轼用散文笔法纵横自如地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他那汪洋恣肆、雄伟奇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其丰富的想象之下更显出特殊新奇的意味。

2、蕴含的情感一致。

两篇赋都以游乐为主题,一游后再游,都能归结到享受江山美景的乐趣,表现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虽然不能排除作者的这种超脱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慰藉和排遣,在超逸的背后和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两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都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

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最新资料推荐…………………………………………………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异同
相同
1、都写赤壁之景、空间上是一致的。

除了都写赤壁之景,虽然时间上相差几个月,但是两篇文章中都欣赏了月亮。

2、进行的活动相同。

都是让船随波逐流,欣赏月景、水景。

3、同与客游赤壁
不同
1、篇幅《前赤壁赋》长于《后赤壁赋》
前叙述的事情更多,对话的议论更多。

2、偏重不同、详略安排不同《前赤壁赋》更重议论说理《后赤壁赋》更重叙事写景。

《前赤壁赋》讲故事说理一半一半,前半部分交代游赤壁的基本信息,后一半通过与客的谈话讲道理。

《后赤壁赋》则大部分在描写景色,后面则是一段梦。

让主题有些不清楚。

两篇文章情感基调不同
3、《前赤壁赋》比较积极乐观,表达了一种豁达随性的情感,一种在逆境中淡然的人生态度。

《后赤壁赋》则显得有些消沉,到处有一种苦闷孤独之情。

4、转折不同
《前赤壁赋》的转折是作者对客进行劝解的时候,最后客人认同了作者的观点,更佳积极豁达,享受景色。

《后赤壁赋》的转折是在作者独自一人在岸上游览时,“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后来到孤鹤出现,再到和道士的梦,我个人认为是一种逃避,逃避苦闷悲伤的现实,像鹤一样逍遥自在的存在。

5、客的意义不同
都是和客一起乘船游赤壁,《前赤壁赋》中的客和作者进行了深刻的交流,最后改变心意。

《后赤壁赋》中的客并没有什么意义,作者还独自一人在岸上玩。

1 / 11 / 11 / 1。

赤壁赋赏析及对比赏析

赤壁赋赏析及对比赏析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

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

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子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前后《赤壁赋》之比较

前后《赤壁赋》之比较

前后《赤壁赋》之比较
• 1.整体内容侧重:前赋重在说理论道,后赋重在记游状 景。 • 前赋重在说理论道:由眼前山水明月之景的永恒,联想 到历史文化名人的物是人非,感慨人生之短暂,之渺小, 继而站在大自然的视角,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阐释了 人与自然的不断变化和永恒不变,从而我忘掉自我,超 脱自我的人生道理,抒发了纵情自然,旷达胸怀的思想 情感。 • 后赋重在记游状景:记游过程详尽、完整 • 游赤壁的出发地,准备,尤其是游览踪迹,通过一系列 动词,摄、上、履、披、踞、登、攀等,很是清晰。画 面流动,变化多姿。比如主客途中所乐、问妻备酒之兴, 携客游赤壁之乐,夜遇孤鹤之惊,梦游道士之惑。 •
• 内容方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前后《赤壁赋》之比较
• • 3.主题之异:前赋结尾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 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解了心中的 伤感,较为豁达; • 后赋通过遇一孤鹤戛然长鸣而西,表明了作者 旷达超脱的胸怀,后以梦见道士笑而不答,将 “我”、孤鹤和道士合而为一,同时也表露了作 者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 。
前后《赤壁赋》之比较
• 2.景物之异:前赋描写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 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 • 前赋之景则通过高山、碧水、清风、明月之工 笔细描,勾勒出一副朦胧、开阔而又充满诗情的 画面。而江水则呈现出平静、开阔之势,而后赋 之景则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简笔勾勒,然后则 主要写江岸上活动,如通过一系列动词,摄、上、 履、披、踞、登、攀等,表现了江岸山势陡峭险 峻。而江水则呈现出“风起水涌”之势。
前后《赤壁赋》之比较
• • 5.语言风格之异:前赋骈散结合,以骈,为主行 文流畅,富有气势,后赋也以骈散结合,散句较 多,气势不及前赋。 •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唐代著名诗人苏轼所作,书写了他对赤壁之战的感悟和慨叹。

两篇诗中都描写了纷争之后的赤壁风景,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和情感倾向。

《前赤壁赋》是苏轼在赴任荆州途中所作,抒发了他对历史大战的敬仰和对赤壁遗址的思念之情。

诗中语气沉郁,用意深刻,通过叙诉烽火戏诸侯、草船借箭等著名战役,抒发敬仰之情,感叹英雄辈出;同时,苏轼通过描写赤壁山水的恬静、优美和滔滔江水的奔流澎湃,表达了对历史名胜的追思之情。

相比之下,《后赤壁赋》则显得更为明快活泼,代表苏轼晚年思想的沉淀和文学成就的巅峰。

该篇诗从赤壁风景入手,多次使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大江东去”等极具诗歌性质的语句,概括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变迁。

同时,苏轼也掺杂了自己对处世态度、生活哲学、人生观念的思考,用“英雄一夜白发,谁人为我垂泪?”等语言显现了人物的悲壮与历史的辉煌。

可见,《后赤壁赋》内容更为丰富,语句也更美妙动人。

总的来说,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极高智慧的文化名流,他的《前后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蓝本,深刻描绘了历史名胜之美,更将其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传递给了后人。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赤壁赋是东晋时期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发豪情的辞章。

后赤壁赋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陆机在对赤壁赋的赞美和继承之上所创作的一首续作。

虽然这两篇赋都以赤壁之战为背景,但在内容、语言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下面对这两首赋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从赋的内容上来看,曹操的《赤壁赋》以纪实性的叙述和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为主,着重表达了曹操在军事上取得成就的自豪和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而陆机的《后赤壁赋》则更多地以抒发豪情、抒发对赤壁胜利的欢庆之情为主,内容更加宏大而豪放。

其次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曹操的《赤壁赋》用词朴实,表达简明扼要,以短小精悍的语句勾勒出了曹操在军事上的威风和魄力。

陆机的《后赤壁赋》则更加雄浑有力,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修辞手法,语言更加华丽而丰富,气势磅礴。

陆机的《后赤壁赋》还增加了对士兵的描写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揭示,补充了曹操《赤壁赋》中所缺乏的人情味与人性关怀。

最后从情感表达上来看,曹操的《赤壁赋》注重表达自己作为将领的自豪与骄傲,情感更多地体现为对胜利的庆贺和对功绩的夸耀。

而陆机的《后赤壁赋》则更加注重对胜利的感慨与思考,他深情地表达了对赤壁之战的感恩和对汉朝江山的忧虑,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而多样。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内容、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曹操的《赤壁赋》侧重于宣扬军事成就与对胜利的自豪,豪情四溢,表达直接而简单;而陆机的《后赤壁赋》则更多地着眼于对赤壁之战的赞美、对胜利的庆祝和对历史的纪念,语言更加华丽、内容更加丰富。

两篇赋都以赤壁之战为背景,但从不同的角度和情感出发,对赤壁之战进行了不同的描写和赞美,都展现了作者的风采和文学才华。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一篇诗文,其内容描绘了赤壁之战前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思考。

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即前后赤壁赋。

下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我们来看看《前赤壁赋》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描绘赤壁之战前的景象为主,描述了江山如画,英雄气概,赤壁之战激烈激动人心的场面。

在《前赤壁赋》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赤壁之战前的历史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壮丽的山水风景及英雄豪迈的形象。

整篇文章气势恢宏,饱含慷慨激昂之情,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和情感共鸣。

从内容上来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以描绘历史事件前后的景象为主,但在情感表达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者以豪迈激昂的笔触,展现了壮丽的历史场面,后者则以悲凉沉郁的情感,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感伤和思考。

接着,我们来看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在《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夸张修饰和浪漫抒发的手法,如“江畔何人初见月”的“何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一觧淮阳,青天补汉韶。

”等等。

这些修饰和抒发的手法使得整篇文章气势磅礴,富有激情和豪迈。

而在《后赤壁赋》中,作者则运用了大量的写实描绘和忧国忧民的手法,如“明月干戈,四国纷乱,客去主聚;风尘荣枯,万事举输,叶落乌啼。

”等等。

这些描绘和抒发的手法使得整篇文章感伤凄凉,富有历史沉思和情感抒发。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王之涣借赤壁之战,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感,表达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思考。

这两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和思想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洗万古”二《赤壁》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写。

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

《前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发表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后赤壁赋》描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气氛,写出了独自登高引起的悲戚心情,最后以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作结,于空灵奇幻中寄托超尘绝俗之想,笔调迷离惝恍,逗人遐思。

古人曾称赞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下面就两文的一些特点作比较分析:
一、两文的相似点
1、文章体制上相同: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节。

到宋代赋已趋于散文化。

前后《赤壁赋》都属于赋体,而且都采用了“以文为赋”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趣。

它们都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语句上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在整齐的对偶句中显示了多姿的美感,加上音节自然流畅,文势充沛,给人强烈的美感。

不仅如此,苏轼用散文笔法纵横自如地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他那汪洋恣肆、雄伟奇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其丰富的想象之下更显出特殊新奇的意味。

2、蕴含的情感一致:
两篇赋都以游乐为主题,一游后再游,都能归结到享受江山美景的乐趣,表现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虽然不能排除作者的这种超脱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慰藉和排遣,在超逸的背后和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两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都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

这样看来,林语堂的话就值得人细细思考玩味:“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
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表明。


3、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
两文在艺术上的高品位,主要体现在景、情、理的高度融合,诗情到哲理的升华和凝聚,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阅读两文,不管是前《赤壁赋》还是后《赤壁赋》,你都会觉得自己是处于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在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

难怪《古文观止》里评论说“前后《赤壁赋》不啻一部《南华》”,意思是说,《赤壁赋》完全可以当作道家的《南华经》来读,因为它们在写景抒情中,处处流露着对人生哲理的参悟。

二、两文的不同点
1、描写的时令景色不同:
苏轼于元丰五年七月游览黄州赤壁,写下前《赤壁赋》,三月后重游写下后《赤壁赋》。

从时令上看,前文字字秋色,后文句句冬景。

就景色而言,前文写泛舟所见,让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描绘出秋江的清朗和澄净。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那茫茫的雾气、江水、夜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不由得人不陶醉其中。

后文景色同是写月夜,却险怪可怕,“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木枯石瘦,令人惊恐悲哀,黯然神伤,下文又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主要写岸上所见,由“履馋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等奇景至“适有孤鹤”、“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更加渲染了恐怖的气氛。

2、内容侧重点不同:
前文开头便描绘出一幅安谧、宁静的自然画面,接着以主客问答的手法,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

“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同一,都会无穷无尽。

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可以说,在内容上,前文重在阐发哲理,这也是苏轼“议论入诗”的文学主张在创作中的体现。

后文写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

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

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曲折起伏。

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

最后写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

可以说,后文重在叙事写景。

元代文学家虞集非常推崇后文的写景成就,认为“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章法。

末有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

3、心境追求上不同:
封建社会的“士”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同风雨中的一叶扁舟,所以他们有时用儒家的入世观念激励自己,有时又用老庄的出世观念来安慰自己,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一道独特的风景。

前文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

作者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主调上是旷达乐观的。

后文写到孤鹤掠舟,“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而仙鹤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如此幻境幻想表现的是苏轼试图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无尤人。

这也是前人评述前后赤壁赋“不啻一部南华”
的原因所在。

而与前文相比,后文略为虚无缥缈,更多流露出遗弃尘世的思想。

以上从相似点与不同点两方面比较分析了前后《赤壁赋》的特点,而实际上,正如林西仲所说:“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

”这样看来,认为前后《赤壁赋》是苏轼散文中的“双璧”应该是不为过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