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案(下册)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分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例,如“某班有40名学生,其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3:2,那么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3)采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4)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意识。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出分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分式的实际意义。
(2)新课内容:以讲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举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分式的定义、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
3.讨论过程: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成果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分式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练习题类型: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涵盖分式的定义、性质、运算等方面。
(3)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式模型,求解并解释其意义。
2.提高作业:在基础作业的基础上,提高作业难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设计一些需要通分、约分、乘除等运算的题目,让学生灵活运用分式的运算规则。
(2)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式知识进行求解,并说明解题思路。
(3)提供一些分式方程,让学生求解并分析其解的性质。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分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
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应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谛,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觅到理论假定的支持性或反对性论据,并避免地道从理论的研究进程中的偏差。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最新202X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最新202X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学习目标1.经历视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换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掌控直线平行的条件,领会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控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二、练一练1、判定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2)(3)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三、挑选题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A.AB∥EF,CD∥EFB.∠5=∠A;C.∠ABC+∠BCD=180°D.∠2=∠3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定中正确的是( )A.由∠1=∠6,得AB∥FG;B.由∠1+∠2=∠6+∠7,得CE∥EIC.由∠1+∠2+∠3+∠5=180°,得CE∥FI;D.由∠5=∠4,得AB∥FG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定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5.2.2平行线的判定(2)课型:新课:备课人:韩贺敏审核人:霍红超学习目标1.经历视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换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毛2.分析题意说理进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运用.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一、学习进程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二.巩固练习: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第1题) (第2题)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二、挑选题.1.如图,下列判定不正确的是( )A.由于∠1=∠4,所以DE∥ABB.由于∠2=∠3,所以AB∥ECC.由于∠5=∠A,所以AB∥DED.由于∠ADE+∠BED=180°,所以AD∥BE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A.∠2=∠4B.∠1=∠4C.∠2=∠3D.∠3=∠4三、解答题.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最新202X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七年级数学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1.2 有理数的加减法1.3 有理数的乘除法1.4 有理数的乘方2. 第2章:一元一次方程2.1 方程的概念2.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 第3章:几何图形3.1 线段、射线与直线3.2 角的概念与分类3.3 三角形的性质3.4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加减乘除及乘方运算。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乘除法及乘方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判定2.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规律方程的解法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
通过观察身边的几何图形,引入几何图形的性质。
2. 例题讲解: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法则与例题。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例题。
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3. 随堂练习:进行有理数运算的练习。
解答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
识别与判断几何图形的练习。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及运算规律。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3. 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有理数运算练习题。
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题。
几何图形的识别与判断题。
答案:见课后练习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查漏补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的更多运算性质。
介绍更高层次的方程解法,如二元一次方程组。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初一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优秀8篇)
初一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优秀8篇)初一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3. P56页练习1、2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V布置作业: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
这样的点有多少个?初一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二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学情分析:本人执教的七(3)、(4)两个班共85人,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而且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对不等式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比较吗?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比较一些事物的大小,比如身高、体重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表达方式,用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学生分享: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大小比较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引入概念:教师通过学生分享的例子,引出不等式的定义,并用数学符号表示。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等式的定义,理解不等式两边的关系,能够正确书写和识别常见的不等式。
2.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化简和求解。
3.学会使用数轴和区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掌握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复杂不等式的化简和求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不等式知识。
2.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数轴和区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直观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等式解集的求解方法,特别是在处理多重不等式和区间交、并问题时。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在不等式的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不等式的直观感知。
冀少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冀少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第一课:整数
教学目标
- 了解整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 掌握整数的加减运算和乘法运算
- 能灵活运用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 整数的概念和性质
- 整数的加减运算和乘法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整数的引入
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涉及到负数的概念?
2. 给出示例,引入负数的概念,并与正数进行对比。
3. 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含义及其数轴表示。
整数的性质
1. 整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
2. 整数的比较和排序。
整数的加减运算
1. 整数的加法:同号相加、异号相消。
2. 整数的减法:减法转化为加法运算。
3. 练加减运算,巩固运算规则。
整数的乘法运算
1. 整数的乘法法则。
2. 练乘法运算,巩固运算规则。
实际问题的解决
1. 引导学生运用整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欠债还款、温度变化等。
2. 练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应用整数的能力。
教学评价和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准确理解整数的概念和性质,掌
握整数的加减运算和乘法运算规则,并能灵活运用整数解决实际问
题。
教师可通过练习题、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加强对应用题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初中初一数学下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通过生活实例,如细胞分裂、人口增长等,引出同底数幂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发现同底数幂的乘法规律。
2.知识讲解,互动探究
-采用讲解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阐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初一数学下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同底数幂的概念,能够识别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能够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将复杂的同底数幂乘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幂运算,提高解题效率。
4.能够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例题解析,巩பைடு நூலகம்提高
-精选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4.练习巩固,查漏补缺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查漏补缺。
5.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识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将得到几个问题,要求他们使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来解决。这些问题将包括不同难度的题目,从基础的指数相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学生们需要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讨论哪种方法最有效,以及如何将所学的规则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初中初一数学下册《单项式乘多项式》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
4.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踏实的作风,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2.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化学生对乘法运算规则的理解,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保持书写规范,注重格式和细节;
2.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查阅资料,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单项式乘多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互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变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教案、教学设计
(1)(x+3)^2
(2)(y-4)^2
(3)(2a+b)(2a-b)
(4)(3m-n)(3m+n)
2.变式练习题:通过一些变式题目,让学生学会将公式应用于不同场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已知x+y=5,xy=6,求(x-y)^2的值。
3.综合应用题:设计一些综合应用题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生活实践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题:某班组织一次郊游活动,共有45人参加。如果每组多安排1人,可以多分5组。请问原来每组有多少人?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适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作业量要适当,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休息。
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3.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练习题要涵盖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各种应用场景,包括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应用题。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方运算知识,如(a+b)^2 = a^2 + 2ab + b^2,让学生尝试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a+b)^2 = a^2 + 2ab + b^2 = (a-b)^2 + 4ab。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2、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3、疑点:由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锐角的。
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
答: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2、若cos21°30′=0.9304,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则cos21°31′=______,cos21°28′=______。
3、不查表,比较大小:(1)sin20°______sin20°15′;(2)cos51°______cos50°10′;(3)sin21°______cos68°。
学生在回答2题时极易出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然后得出答案。
3题的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算。
(二)整体感知已知一个锐角,我们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
反过来,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大小。
因为学生有查“平方表”、“立方表”等经验,对这一点必深信无疑。
而且通过逆向思维,可能很快会掌握已知函数值求角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例8已知sinA=0.2974,求锐角A。
七年级数学下整册教案
教案一:整数的认识与运算一、教学目标:1.掌握整数的概念,了解整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2.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运算。
3.能够解决生活中与整数有关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整数的概念和意义。
2.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3.运用整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的掌握。
2.运用整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提高。
四、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1.展示一些由正负号和数字组成的数,让学生猜测它们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讨论,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猜测数字的意思。
学生参与讨论,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概念讲解1.讲解整数的概念和意义,正数表示向右移动,负数表示向左移动。
2.引入整数的表示方法:正数前可不写正号,负数前要写负号。
3.讲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学生积极思考,向老师请教。
练习1.针对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设计一些小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2.鼓励学生分组讨论,相互比较答案,互相纠正错误。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参与练习。
学生互相纠正错误,加深对整数运算的理解。
巩固与拓展1.针对生活中与整数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整数运算进行解答。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
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直观的导入和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整数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小练习的加深理解,学生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有了一定的掌握。
并且通过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有了提高。
然而,有些学生在分组讨论和互动环节还比较被动,需要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初中华师版数学七下教案
初中华师版数学七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平面图形的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定义及特征2. 平面图形的分类3. 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面图形的定义及特征,平面图形的分类。
2. 难点: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图形的性质。
2. 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3. 运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属于哪一类图形?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平面图形的定义及特征,总结出平面图形的性质。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总结出平面图形的分类,以及各类图形的特点。
4. 教师讲解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出平面图形的概念、分类和基本性质。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评价1. 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概念、分类和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1 探索直线交点1.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3 平行线的应用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2.1 角的概念与性质2.2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2.3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3.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3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4. 第八章:实数4.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4.2 实数的运算4.3 实数与数轴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平面几何图形(角、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分类与判定,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 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培养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与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实数的概念与运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不等式的解法、实数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以生活中的实例(如斑马线、操场跑道等)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1.2 通过观察几何模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
1.3 以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不等式与实数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阐述重点与难点。
2.1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2.3 结合实际例题,引导学生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4 通过实数的运算练习,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与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怎么写?认真备课,认真备考学生,认真准备教学方法,认真设计知识各个环节的过渡。
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应该有水平和梯度,这些问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
同时,作业要分层次进行,好学生吃得好,差学生吃得好。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5篇关于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随着数学本身的巨大变化,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应用范围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对现代社会大量复杂的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和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允许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通过对义务教育七年级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获取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知识,了解并注意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学会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推理过程,学会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2.具有数学研究和运算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提高环保意识。
4.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三,学术分析这学期我在七年级(3)班和(4)班当数学老师,这两个班一共118名学生。
七年级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不是很好,需要提高、培养和加强。
同时,本学期还将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运用语言推理和演示几何问题,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其次,做好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及时复习,总结以往课堂知识的好习惯,表扬和鼓励学生阅读与数学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深化知识。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7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7篇)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理解负数没有平方根及非负数开平方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能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及其近似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平方与开平方这一对互逆运算的辩证关系,感受平方根在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
【教学难点】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
【教具准备】小黑板科学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七年级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个学期,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八年级的数学知识,这个学期的知识将会更加有趣。
2板书:实数 1.1 平方根二新授(一)探求新知1探讨:有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如果有,那它的边长是多少?(少数学习超前的学生可能能答上来)这个边长是个怎样的数?你以前见过吗?2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像(2.82842712……)这样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就叫做无理数。
3你还能举出哪些无理数?(,)1/3是无理数吗?4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二)知识归纳:1板书:1.1平方根2李老师家装修厨房,铺地砖10.8平方米,用去正方形的地砖120块,你能算出所用地砖的边长是多少吗?(0.3米)3怎么算?每块地砖的面积是:10.8120=0.09平方米。
由于0.32=0.09,因此面积为0.09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为0.3米。
4练习:由于( )=400,因此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为( )厘米。
5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遇到要找一个数,使它的平方等于给定的数,如已知一个数a,要求r,使r2=a,那么我们就把r叫做a的一个平方根。
(也可叫做二次方根)例如22=4,因此2是4的一个平方根;62=36,因此6是36的一个平方根。
初中初一数学下册《单项式乘单项式》教案、教学设计
例如:
(1)计算:(3x^2y^3) * (4xy^2)的结果,并简化。
(2)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求其体积,并尝试用单项式乘法运算表达出来。
7.情感教育,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8.教学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上册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整式的加减运算,对代数式的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单项式乘单项式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解题过程的书写,保持卷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作业完成后,学生应认真检查,确保答案正确,提高作业质量。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涉及单项式乘法的应用题,并给出解答。此举旨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幂的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1.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入幂的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对幂的运算规律的认知;3.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幂的运算法则,提高解题能力;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掌握幂的运算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幂的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幂的概念,掌握幂的运算法则,包括同底数幂的乘法、除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基本运算法则。
2.能够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3.能够运用幂的运算规律进行数学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幂的概念、运算法则,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同底数幂的乘除法则、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幂的运算规律。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幂的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幂的运算性质。
(4)拓展提高: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幂的运算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幂的运算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3.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情况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6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6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⑴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余角与补角的性质三、教学过程:复习、引入:⑴复习角的定义。
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⑵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什么发现?新课: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且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1的余角:90°-∠1②∠α的补角:180°-∠α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什么关系?如何进行理论推导?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α一定是锐角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二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
2024年华师大初一下数学教案
2024年华师大初一下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包括正数、负数、零及其表示方法。
学会使用数轴进行有理数的表示和比较大小。
能够进行简单的有理数加法、减法运算,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学概念。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数轴的使用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有理数的加法、减法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概念及其在数轴上的表示。
掌握有理数加法、减法运算中的符号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负数概念,如温度的升降、海拔的深浅等。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数的范围,对比引出有理数的概念。
2. 探索发现利用数轴直观展示正数、负数和零的位置关系,指导学生观察数轴特点。
小组合作,通过实例探讨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规则,并归纳出一般规律。
3. 概念理解讲解有理数的分类,正数、负数、零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
4. 运算实践通过例题演示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过程,强调符号处理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及时纠正运算中的错误,并总结运算规律。
5. 应用拓展设计实际情境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温度变化后的温度值。
鼓励学生自主构建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结合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教学手段使用数轴模型、有理数运算卡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理数的相关知识和运算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1相交线[学习目标]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1.1相交线(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 (二)屏幕显示学习目标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三、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的内容.) ○1回答“探究”中的问题并填空白; ②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 ○3注意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 四、先学(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二)检测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2.检测题: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1)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分别是哪些? (2)∠AOD 邻补角是 .(3)如果∠AOD=35°,则∠BOD 、∠BOC 、∠AOC 分别等于多少度?分别让3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DBCA O五、后教 (一)更正: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3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 (二)讨论:评(1):对顶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一个公共顶点.○2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板书). 评(2):邻补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邻补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公共边○2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角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教师板书).【注意 ∠AOD 邻补角有两个,不要漏。
】评(3):∠BOD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邻补角互补. ∠BOC 、∠AOC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相等.再问对顶角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说出:同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拓展引申:(1)∠1的对顶角是---------- (2)∠1的邻补角是----------(三)归纳:1分钟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六、课堂作业(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 必做题:P8 2 选做题:P9 7 思考题:P9 8(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5.1.1垂线(1)学习目标: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AB EFC D(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垂线(师板书),我们要达到两个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二)屏幕显示学习目标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三、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3—P4)①结合图形理解两条直线相交成多少度是互相垂直,如何表示两条直线垂直.②回答“探究”中的问题思考过一点如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能画几条.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四、先学(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
(二)检测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理解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
2.检测题:P5 1、2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五、后教(一):自由更正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三名同学的板演,能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二):讨论:评1:(1)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360°÷4=90°.当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90°时,我们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师板书垂直的概念)(2)如何来表示这两条直线垂直?C DA引导学生回答:A B⊥CD垂足为点O或CD⊥AB或a⊥b 或 b⊥a.评2:三条垂线画得对吗?如何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引导学生说出(1)落(2)移(3)画注意事项:(1)垂线是一条直线(2)垂足的位置{a…上b…外(过点P作线段AB 的垂线,其实就是线段AB所在直线的垂线)}(3)画出垂线后,不要忘记标出垂线的符号。
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多少条?引到学生说出: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师板书)。
(这一点可以在直线上也可以在直线外)。
六、当堂训练(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二)出示作业题:必做题:P8 5选做题:P8 3、4(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七、教学反思5.1.2垂线(2)学习目标:1.理解垂线的性质并会灵活运用.2.理解并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1.2垂线2,我们要达到两个目标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目标呢?请看投影。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1指导理解垂线的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2理解并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三 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P5-6练习前○1结合“探究”,回答“思考”中的问题.理解垂线的性质2垂线段最短; ○2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3在“思考”中作出垂线段,量出图上距离,根据比例是1:100000计算出水渠的长度.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 四 先学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
二检测1 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理解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
检测题: P6练习补充:(1)点B 到直线AD 的距离是线段__的长度 点D 到直线AB 的距离是线段__的长度 (2)在线段DA 、DB 、DC 中__最短 在线段BA 、BE 、BD 中__最短。
3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五 后教一更正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这三名同学的板演对吗?能发现错误并能更正的请举手。
二讨论:评: (1)AB 边最长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点A 可以看作是直线BC 外一点,垂线段A C <AB(理由____); ○2点B 可以看作是直线AC 外的一点,垂线段B C <AB 即AC 边最长(理由____).ABCDE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评补充题:(1)填的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强调点到直线的长度→垂线段的长度.(2)估计问题不大.师生共同完成“思考题”1分钟识记知识点六、当堂训练必做题:P8 6 ;P9 10选做题:P10 12七、教学反思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习目标]1.理解并识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会正确地判断两个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师板书)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二)屏幕显示学习目标1.理解并识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会正确地判断两个角之间的位置关系.三、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二)出示自学自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6-7练习前).○1结合图形分清哪条直线是截线、被截线,理解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的概念;○2结合图形回答“云图”中的问题;○3注意P7例题的解题格式和步骤.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四、先学(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二)检测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2.检测题:P7 1分别让2 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五、后教(一)更正: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2 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二)讨论:评: 1.(1)图中的同位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和∠5分别在被截线a,b的同一方,并且都在截线c的同侧.同位角:○1被截线的同一方;②截线的同侧.——“F”型(师板书)让多名学生说∠1和∠5、∠3和∠7、∠2和∠6、∠4和∠8为什么是同位角?(2)图中的内错角找得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3和∠6都在被截线a,b之间,并且都在截线c的两侧.内错角:○1两条被截线之间;○2截线两侧.——“Z”型让多名学生说∠3和∠6、∠4和∠5为什么是内错角?(3)图中找得同旁内角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和∠6都在截线a,b之间,并且都在截线c的同侧。
同旁内角:○1被截线之间○2截线同侧.让多名学生说为什么∠4和∠6、∠3和∠5是同旁内角?(三)拓展:提问:∠3的同位角是;内错角是;同旁内角是。
六、当堂训练:(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 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必做题:P11(2)格式 : ∠4和 是同位角,它们是直线 和 被直线 所截。
∠4和 是内错角,它们是直线 和 被直线 所截。
∠4和 是同旁内角,它们是直线 和 被直线 所截。
选做题:P10 12 七、教学反思5.2.1平行线【学习目标】1.理解平行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理解平行公理及推论. 【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一)讲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2.1平行线,我们要达到两个学习目标,请看投影。
二、出示目标(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学习目标呢?请看投影: (二)屏幕显示:学习目标1.理解平行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理解平行公理及推论.三、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12-13练习前)①回答P12“思考”,理解平行的概念,会表示两直线平行,思考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ABCDE 1 2 4 3②回答P13“思考”,理解平行公理及推论.如有疑问,立即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四、先学(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二)检测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理解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