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转科交接时患者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措施与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措施与交接登记制度为确保患者安全,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按照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一、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一)关键流程指: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流程。
(二)患者识别措施: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患者必须佩带腕带、同时建立患者病历相关信息等。
二、重点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一)重点患者指:妇产、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
(二)身份识别方法:患者腕带信息及病历资料、开放式提问,(三)交接流程:在进行转科交接时,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交接双方除了要同时查看患者腕带及病历相关信息,还必须主动邀请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姓名。
尤其是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必须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四)无名患者严格执行《无名患者身份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流程》。
(五)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与交接登记制度”。
三、转科(转院)交接登记(一)危重病人转科时,责任护士遵医嘱通知患者转科,协助整理物品,做好宣教。
(二)按照医嘱准备相关药品、急救物品、仪器以备转运途中应用。
(三)做好相关记录,整理完善病历,护士进行微机结算、转病区,电话通知转入科室做好准备。
(四)转出前责任护士评估患者,认真填写交接(单)本上相关内容,由医务人员护送。
(五)协助转入科室安置患者,取合适卧位,与新病区护士双人按照交接(单)本上内容认真进行共同检查核对交接,核对无误双签名后,转出科护士方可离开。
(六)如转运途中发生病情变化,应及时采取就地、就近原则,积极抢救。
并将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中,重点交接双签字。
(七)手术室接送危重病人均按照术前术后交接单中项目,与科室实行双人双核。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并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流程。
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只有确保病人的身份正确无误,才能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身份确认
2.标识登记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病人建立统一的标识码,例如病历号。
这样可以避免因病人姓名变更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信息混淆。
3.身份确认流程
4.信息录入与处理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录入与处理岗位,负责将病人的身份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更新。
5.病人身份验证
6.病人身份信息保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制度,严格限制访问权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病人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7.异常情况处理
如果发现病人身份存在异常情况,例如疑似身份冒用等,医疗机构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核实,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8.培训与监督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加强员工
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理解和遵守程度。
同时,医疗机构应设立监督机构,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结起来,为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
程序的建立是必要的。
医疗机构应通过身份确认、标识登记、身份确认流程、信息录入与处理、病人身份验证、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异常情况处理、培训与监督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为确保急诊患者医疗安全,完善急诊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身份识别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得、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过敏史等,由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转科制度(1)凡急诊留观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2)转入科室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室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急诊医学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室。
(3)转科前由主管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室,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4)转入科室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
(5)危重病人转科时,急诊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室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3、急诊、临床科室、麻醉科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施:(1)急诊医学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医学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1. 简介在医疗新时代中,病人的安全和医疗质量是医院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而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则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的实施方案,以及对医院管理和患者安全的意义。
2. 现状分析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发生患者信息被泄露或者交接不当的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工作人员对于患者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善的交接登记制度等。
这不仅影响了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医疗质量的提升,也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3. 实施方案3.1 身份识别为了保护患者隐私,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身份识别制度。
在接待患者的同时,工作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并核实身份证件的真实性。
同时,医院还应该对患者信息进行保密措施,防止患者信息被泄露。
3.2 转科交接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在患者需要转科的时候,医护人员应该进行详细的患者信息登记,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以及当前病情、治疗方案,以便后续医疗工作的开展。
同时,在转科交接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签字确认,以保障患者权益及医疗质量。
3.3 实施流程建立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需要明确具体的实施流程。
下面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实施流程:1.接待患者的工作人员应该核对患者身份证件真实性,并将患者信息录入医院信息系统。
2.医生在进行诊治之前,应该核对患者身份,并对病情等信息进行记录。
3.患者需要转科的时候,医生应该把患者病历交接给下一位医生,并在医院信息系统中进行相关登记。
4.下一位医生接收后应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并对病情进行评估。
评估后及时对转科后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并在医院信息系统中修改相关信息。
5.在患者出院或者转院时,医生应进行出院/转院手续,在医院信息系统中进行登记。
4. 意义与效果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对于医院管理和患者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转科交接时会员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
根据转科交接时会员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
程
简介
在医疗机构中,当会员转科或交接时,正确识别其身份是非常
重要的。
本文档旨在介绍转科交接时的会员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确保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
制度
1. 身份确认:在会员转科或交接之前,需要核实其身份信息。
可以通过会员身份卡、医疗记录或合法身份证件等方式进行确认。
2. 身份记录:在会员转科或交接的过程中,医疗机构应当及时
记录会员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会员编号、联系方式等。
这些信
息将作为后续处理的依据。
流程
1. 会员转科申请:会员填写转科申请表,并提交给医疗机构的
相关部门。
申请表应包括会员的身份信息和转科目的。
2. 身份核实:医疗机构收到转科申请表后,应核实会员的身份。
核实过程中,可以通过会员身份卡或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3. 转科准备:医疗机构根据会员的转科申请,准备相关的转科
资料、病历和医疗设备等。
4. 转科手续:当会员到达新科室后,医疗机构会对其进行转科
手续。
这包括重新核实身份信息、办理转科手续、安排新科室的医
疗服务等。
5. 身份确认通知:医疗机构在完成转科手续后,应向会员发出
身份确认通知。
通知中应包含会员的身份信息和转科后的医疗服务
安排。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并应根据具体医疗机构的要求和政策
进行调整。
以上为根据转科交接时会员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的简要介绍。
根据转科交接时患者家属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
根据转科交接时患者家属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1.背景在医疗机构进行转科交接时,正确识别患者家属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家属身份的确认有助于保护患者的安全和隐私,并确保只有合适的家属能够获得相关信息和参与决策。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与流程,用于识别患者家属的身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制度与流程为了实施有效的患者家属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以下步骤可以被采用:2.1 身份验证要求在任何转科交接过程中,医疗机构应该要求患者家属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
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护照、驾驶执照等。
只有合法和合适的身份证明文件被验明无误后,家属才被认为是医疗机构识别的合法代表。
2.2 注册家属信息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个家属信息注册系统,将患者家属的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
在家属首次到访医疗机构时,他们应该被要求填写一份家属信息登记表,并提供其身份证明文件的副本。
这样可以建立一个可靠的家属信息库,方便后续的验证和确认。
2.3 标识家属身份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在交接过程中快速识别家属身份,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不同的标识方式,如颁发临时身份卡或佩戴身份标志。
这些标识物应该包含家属的姓名和医疗机构的标识,以确保身份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4 培训与宣传医疗机构应该向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以确保他们了解家属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的具体要求。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该进行宣传,向患者家属解释其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信息以便他们了解身份识别的程序和要求。
3.目标和效益通过实施有效的患者家属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医疗机构可以实现以下目标和效益:保护患者的安全和隐私,避免信息泄露和错误交接的发生;确保只有合适的家属能够获得相关信息和参与决策,减轻决策过程中的混乱和误解;提高工作效率和交接的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和确认环节;增加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和满意度,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4.总结根据转科交接时患者家属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对于医疗机构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十九、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1、医护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活动前,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门诊病人使用就诊卡号,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
无名氏患者的姓名用无名氏加编号代替。
3、所有住院病人、急诊科留观病人、EICU及输液室病人均实行条码管理,佩戴腕带。
4、查对时应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名字,住院病人使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识别符,核对床头卡和腕带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门诊病人使用姓名、性别、就诊卡号三种识别符确认患者身份;无名氏患者,门诊使用“无名氏+编号、性别、就诊卡号”,住院患者使用“床号、无名氏+编号、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需双人核对。
6、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应用镇静药物等病人,应让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患者的姓名,应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标示符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二十、腕带使用管理制度1、所有住院患者,急诊科留观室、EICU、输液室病人及“三无”患者均需实行条码管理,佩戴腕带。
2、住院处负责给入院患者发放腕带,住院期间患者必须佩带腕带。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信息内容包括:患者住院号、科别、姓名、性别、年龄。
4、腕带佩戴时必须2名护士到床边核对信息无误后佩戴。
腕带常规佩戴在右手腕,特殊情况时可酌情处理。
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情况等,若有异常更换佩戴部位。
5、若损坏、丢失、转科需要更换时,到住院处重新打印后按上述第4条操作执行。
6、病人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负责取下收回腕带并登记到《腕带回收登记本》上,保存24小时核对无误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二十一、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1、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收病人准备;由医生和/或护士护送,确保搬运安全;携带患者的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确认患者身份,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皮肤完整情况、引流情况、目前用药情况等;核对无误后,交接护士共同在病人转科交接记录单及记录本上双方签字。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篇11、医护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活动前,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精确识别患者身份。
2、门诊病人运用就诊卡号,住院病人运用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
无名氏患者的姓名用无名氏加编号代替。
3、全部住院病人、急诊科留观病人、EICU及输液室病人均实行条码管理,佩戴腕带。
4、查对时应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名字,住院病人运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识别符,核对床头卡和腕带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门诊病人运用姓名、性别、就诊卡号三种识别符确认患者身份;无名氏患者,门诊运用“无名氏+编号、性别、就诊卡号”,住院患者运用“床号、无名氏+编号、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需双人核对。
6、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应用冷静药物等病人,应让家属或伴同人员陈述患者的姓名,应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标示符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篇21.医务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需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运用两项如姓名、年龄等确认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科以及病情危重、意识障碍、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以及语言沟通障碍等患者需要按规定运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佩戴“腕带”标识时,运用蓝黑色圆珠笔清楚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床号等内容,戴“腕带”前须双人核对〔护士—护士、护士—医生、护士—患者、护士—家属〕无误后,扣带在患者左手腕或健侧手腕上。
4.运用过程中发觉“腕带”脱落丢失时,应实时补上,假设损坏需重新佩戴或信息更新时需要经两人核对,留意观测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是否良好。
5.手术患者转科交接: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运用“腕带”标识,“腕带”注明患者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年龄、性别;填写病房与手术室交接单,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预备、药物状况等,交接双方共同核对“腕带”和交接单信息,确认无误后签名。
根据转科交接时员工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
根据转科交接时员工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我们公司重视转科交接时员工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保护数据的安全。
以下是我们所采用的制度与流程:1. 员工身份验证在转科交接过程中,我们要求员工进行身份验证,以确保只有被授权的员工能够获取相关信息和执行相关操作。
以下是我们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 企业工作证:员工需要出示有效的企业工作证,该工作证是唯一标识员工身份的有效凭证。
- 口令验证:员工需要提供正确的口令或密码,以验证其身份。
- 生物识别技术:我们还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或面部识别,作为员工身份验证的一种方式。
2. 授权访问权限在转科交接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员工的职责和需要,对其进行授权访问权限的设置。
这样可以确保员工只能访问其需要的信息,并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 最小权限原则:我们采用最小权限原则,即只给予员工完成其工作所需的最低访问权限。
这有助于减少潜在的风险和错误操作。
- 访问控制列表(ACL):我们使用访问控制列表,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和系统功能进行权限控制,以限制员工的访问范围。
- 审计和监控:我们会对员工的访问行为进行定期审计和监控,以确保他们不会超越其授权的范围进行访问和操作。
3. 转科交接流程为了保证转科交接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一套标准的转科交接流程。
以下是该流程的主要步骤:- 员工申请:员工在转科前需要向人事部门提交转科申请,并提供相关的转科理由和计划。
- 管理部门审批:人事部门会对员工的转科申请进行审批,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确保转科过程中的各项事宜得到妥善处理。
- 资源准备:在转科前,相关部门会准备好员工在新岗位上所需的相关资源,包括设备、系统权限等。
- 培训和适应期:转科后,我们会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适应期,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和责任。
- 老岗位清理:在转科后一段时间,我们会对员工原来的岗位进行清理,包括撤销其在原岗位上的访问权限等。
通过以上制度与流程,我们能够有效地管理员工转科交接过程中的身份识别,并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根据转科交接时病人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
根据转科交接时病人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1. 背景在医院的转科交接过程中,确保病人的身份识别是非常重要的。
准确地识别病人身份能够避免潜在的医疗错误和混淆。
因此,建立一个规范的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是必要的。
2. 制度与流程介绍为了实现有效的身份识别,以下是我们制定的制度与流程:2.1 标识物件每位病人将会被提供一个独特的标识物件,例如病床上的腕带或者身份牌。
这些标识物件将包含病人的姓名、住院号、以及其他必要的识别信息。
2.2 拍照与记录在入院时,每位病人将会被要求拍照并进行识别记录。
这将有助于医生和护士在后续操作中确认病人的身份。
2.3 身份确认在转科交接过程中,医生和护士需要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身份确认:- 首先,医生或护士将确认病人的标识物件,并核对上面的识别信息;- 其次,医生或护士将对病人进行面部识别,比对之前的照片与现场实际;- 最后,医生或护士可以与病人进行一次简短的对话,以确保病人的身份。
2.4 异常情况处理如果医生和护士发现身份识别有异常情况,例如标识物件丢失或损坏,或者病人面部与照片不匹配,他们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病人的身份得到确认。
3. 遵守的原则制定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时,我们应遵守以下原则:3.1 清晰简明制度与流程应具有清晰简明的规定,方便医生和护士快速并正确地识别病人身份。
3.2 安全性提供的标识物件应具备防伪和安全性,以防止他人冒用病人身份,并确保病人的安全。
3.3 隐私保护在执行身份确认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不被侵犯。
3.4 及时反馈对于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的改进意见和问题,医院应及时进行反馈,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
4. 结论根据转科交接时病人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可以确保在医院内部转科交接过程中准确识别病人身份,避免潜在的错误和混淆。
这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请注意,这份文档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具体的实施细节需要根据您的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保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医疗差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患者身份识别工作。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患者入院时,应通过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进行身份识别,并填写完整的个人资料。
2.患者住院期间,应佩戴腕带,腕带上应标明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应采用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床头卡、手腕带、身份证等,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四、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入院时,由接待人员负责核对患者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2.住院期间,护士应每日核对患者手腕带,确保手腕带信息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如询问患者姓名、住院号等,同时查看床头卡、手腕带等,确保操作正确。
4.手术、分娩等特殊环节,应由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手术、分娩等操作正确。
五、患者身份识别注意事项1.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保识别过程准确无误。
2.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如发现患者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上级医护人员,及时更正。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不通等,应采用其他有效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家属提供的患者信息等。
4.对重点患者、无名氏患者等,应加强身份识别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5.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培训,提高识别能力。
六、违反本制度的处理1.未按规定进行患者身份识别,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2.故意隐瞒患者真实情况,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3.不配合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4.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科交接时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转科交接时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一卡通号两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填写;
3、护士在使用腕带作为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须经双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4、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病房与手术室之间患者身份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流程: (1) 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核对,做好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用药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2)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该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交接制度与措施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交接制度与措施在医疗服务中,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流程的顺畅性,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交接制度与措施。
本文将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制度建立与流程设计1.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和权限。
首次接待患者的前台工作人员应与医疗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确保患者基本信息在首次登记时准确录入系统。
2.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后,前台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件或其他有效证件,并将其信息与系统内登记信息进行核对。
如果患者无法提供有效证件,应当通过其他辅助手段,如指纹识别、照片比对等方式,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后续与患者接触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应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以确保在后续的医疗过程中,始终与正确的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4.在患者转交或交接的过程中,涉及到患者身份识别的相关岗位人员,应按照医疗机构制定的交接标准和程序进行操作。
交接人员应当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和相关信息,并尽可能避免信息传递和交接过程中的错误或失误。
二、设备和技术支持1.为了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医疗机构可以引入先进的身份识别设备和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
这些设备和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差错,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与公安部门、社保部门等相关机构对接,共享身份信息。
这样一来,医疗机构在患者身份识别环节可以直接调取相关信息,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三、培训与考核1.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确保他们具备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能力。
这包括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的培训,以及操作技能的考核。
2.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交接制度与措施进行评估和检查,确保制度与流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再教育。
结语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交接制度与措施是医疗机构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流程及身份识别措施
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 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 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 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 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 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 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流程及 身份识别措施
徐静
2020.04.13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1、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 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
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2、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 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 问题;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 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
病房与病房交接登记制度
1、转出科室护士接到患者转科医嘱后,通知患者或家属做好转科准备。 2、转出科室事先通知转入科室,以便转入科室做好接收或抢救准备。 3、转出前转出科室护士,应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做好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 情绪。 4、转出科室护士做好转科准备,完善各项护理记录,携带患者物品 护送病人到转入科室。 5、转出科室护士,与转入科室护士详细交接患者病情、皮肤、管道 及物品,并做好交接记录。
谢谢!
病房与病房交接流程
转出护士接转科医嘱后通知转入科室 ↓ 转出科室护士了解病人基本情况 ↓ 完善各项护理记录 ↓ 转出科室护士携带患者物品护送患者到转入科室 ↓ 与转入科室护士进行交接 ↓ 做好交接记录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根据转科交接时学生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
根据转科交接时学生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学生身份识别制度1. 学生身份识别制度是为了确保学生在转科过程中被正确地识别和记录。
2. 每个学生在入学时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学生ID,用于身份识别和记录。
3. 学生ID应保密,并只在转科交接过程中使用。
转科交接流程1. 学生申请:学生在有意向转科时,需向学校提出转科申请。
申请需包括个人信息、原科室和目标科室等相关信息。
学生申请:学生在有意向转科时,需向学校提出转科申请。
申请需包括个人信息、原科室和目标科室等相关信息。
2. 老师审核:学校将转科申请转交给目标科室的负责老师进行审核,以确保学生满足转科的条件和要求。
老师审核:学校将转科申请转交给目标科室的负责老师进行审核,以确保学生满足转科的条件和要求。
3. 转科决定:目标科室的负责老师根据学生申请和审核结果,决定是否批准学生的转科申请。
转科决定:目标科室的负责老师根据学生申请和审核结果,决定是否批准学生的转科申请。
4. 身份确认:一旦转科申请获得批准,学生需要在转科交接时进行身份确认。
此步骤是为了确保学生的身份被正确地转移并记录。
身份确认:一旦转科申请获得批准,学生需要在转科交接时进行身份确认。
此步骤是为了确保学生的身份被正确地转移并记录。
5. 学生档案更新:转科交接完成后,学校将更新学生的档案,包括但不限于转科日期、目标科室等信息。
学生档案更新:转科交接完成后,学校将更新学生的档案,包括但不限于转科日期、目标科室等信息。
请注意,具体的转科交接流程可能会因学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文档仅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制度与流程说明,具体操作上仍需根据学校的规定进行调整。
以上就是根据转科交接时学生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的相关说明。
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6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
6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
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
1.在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
同时使用姓名、年龄等两项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患者至手术室要戴手术室专用帽。
3.固定平车,妥善固定患者,对病重、年老、体弱、幼童给
予必要的看护。
注意保暖。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情况。
4.巡回护士核对患者:①将小通知单与病历核对,内容包括
姓名、性别、病室、床号。
并检查有关化验结果。
带齐术中所用物品,如:X 片、抗生素、化疗药、胸瓶等。
②核对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标识),直接询问患者的姓名及手术部位,并检查手术部位标识及是否备皮。
了解患者是否需要大小便。
③查病历是否有术前用药,是否已给术前用药,并与患者核对。
④如有假牙、发卡等要取下。
贵重物品如手表、耳环、项链、戒指等要摘下,交与家属收好。
推患者至手术间,推运过程中平稳慢行,避免碰撞。
将患者移至手术床上,平车放于手术间外指定地点,整理整齐。
填写交接单并签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科交接时患者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产妇等的患者身份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特制订
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
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
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
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
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填写;
4、护士在使用腕带作为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
坏需更新时同样须经双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
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急诊、病房、产房、新生儿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
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流程: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认真与科室医护人员交接,内容
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
认真与科室医护人员交接,内容包括患者
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并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
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核对,做好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用药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是患者对接
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该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对接记录
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生育史情况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
药品,并发症等填写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出血情况会阴及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交接记录,无误后离开。
(8)产房与新生儿室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
娩过程情况羊水情况饮食与二便情况出生后评分情况新生儿一般生命体征用药情况等,填写产房与新生儿室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
医疗质量安全与管理委员会
2013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