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诊治规范指南
心脏骤停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min内成功被救者,存活率可达32%。
CPR
✓1.CPR:适用于院外未被目击或院内外不能立即获得除颤器伯动体外除颤 器(AED)的心脏骤停。
✓正确方法:将患者平放至硬平面上(如硬床或地面上,视其所在地点),施救 者位于患者身体右侧,可在患者两侧耳边呼唤,若没有意识,先行呼救,请 周围人(无人时自己)拨打急救电话。然后立即进行CPR。上述一系列动作越 快越好,争取1-2 min完成。
CPR
✓CPR包括胸部按压和救生呼吸两部分。 (2)救生呼吸方法: ✓建议按照2017年美国AHA的CPR指南更新的推荐,以30:2的比例进行心外按压与
救生呼吸,即迅速进行30次按压后紧接着2次救生呼吸。救生呼吸时需先开放气道, 多采用仰头抬颌法,即左手手掌放在患者前额部向下压,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患 者下颌正中向右侧旁开2 cm的下颌骨处,提起下颌,使患者头后仰30°,下颌角与 地面垂直,保持气道开通,可实施口对口,或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救生呼吸。使用 面罩时,以EC手法按紧面罩,连续挤压球体气囊2次送气,每次1 S,送气量占气囊 容积1/3左右,间隔1-2 S放气,然后再次送气,观察患者有无胸部起伏,注意避免 过度通气。每进行5个循环周期(5个30:2,约持续2 min)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有无 反应。建议每2分钟应更换按压者,以免疲劳导致按压频率和深度不够。
病理生理机制
✓心脏骤停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脏停搏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泵血, 有效血液循环停止,机体各器官供血供氧缺失,出现严重酸中毒及乳酸堆积。
✓主要临床表现:意识丧失、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瞳孔 散大、呼吸停止或断续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若不及时纠正,恢复心脏有效收 缩,患者将很快死亡。
心脏骤停诊治规范指南

心脏骤停诊治规范指南【诊断依据】1.常见病因为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严重的水、钾、钠、氯、钙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尤其是低钾或高钾血症,药物中毒或过敏,电击、雷击或溺水,心血管或气管内的介入性检查治疗、麻醉和手术意外等。
2.心音和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数秒种后意识丧失,继之呼吸停止,瞳孔散大,面色苍白兼有青紫,继之全身抽搐形成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即阿-斯综合征。
短阵心脏骤停常于几秒或几十秒内发作停止,心跳与呼吸重新出现,意识随即恢复。
3.分型(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不协调的、极不规则的快速、连续颤动,心电图上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室颤波,频率350~500/min。
(2)慢而无效的室性自身节律(即心脏电-机械分离):心室肌断续出现慢而极微弱且常不完整的"收缩",心电图显示宽大畸形,振幅较低,频率在20~30/min以下的QRS波群,虽有完整的QRS-T波群,但心脏已丧失排血功能。
(3)心脏或心室停搏: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无QRS波群。
【检查】1.有条件者立即行心电监护或心电图检查。
2.血气分析,必要时血药浓度测定。
3.复苏成功后完成针对病因的相关检查。
【治疗】1、心肺复苏(1)胸外心脏按压:立即在病人心前区胸骨体上急速叩击2~3次,若无效,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70~80/min,以能触及股或颈动脉搏动且瞳孔不散大为有效标准,若无效或已出现广泛性肋骨骨折、气胸等应尽快改为开胸心脏按压。
(2)人工呼吸:在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频率12~15/min,若2人操作则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可按5~6:1的比例进行,若1人兼作心、肺复苏,则每按压10~15次,连续吹气3次。
宜尽早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简易气囊或机械性通气。
(3)心室颤动的紧急处理:经上述第一阶段建立人工循环和呼吸后2~3mi n心跳仍未恢复者,多数不能自动复律,此时应迅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建立静脉通路,行心电图检查和心电监护,若心电图示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应立即行胸外直流电复律,用200~300W.s,1次未能复律者可加大能量再次除颤,若已开胸按摩,则可用25~100W.s作心外膜直接除颤,若室颤波细小,可先肾上腺素1mg,静注或心内注射,使室颤波幅增高,频率增快后再除颤,易于成功,此期间内可重复利多卡因50~100mg或溴苄铵250mg或普鲁卡因150~300mg,静注。
心跳停止抢救指引

心跳停止抢救指引
简介
心跳停止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迅速采取抢救措施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本文档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心跳停止抢救的指引,帮助他们正确、高效地进行抢救。
抢救流程
1.立即呼叫急救:
拨打紧急救护电话,告知病情,并提供详细的定位信息。
若有人陪同病人,让其也协助拨打急救电话以确保信息的及时传达。
2.开始心肺复苏(CPR):
在CPR前,请确保自己的安全。
检查病人意识和呼吸。
若病人没有反应、没有呼吸或只有杂音性呼吸,即可开始CPR。
将病人平放在硬而平坦的表面上。
张开病人的衣服,暴露胸部,并找到正确位置进行按压。
进行按压:用手掌根部的力量使胸部下陷,以保持一定的频率
和深度进行按压。
3.寻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尽可能快地找到AED设备,并按照操作说明使用。
4.继续CPR和使用AED:
在AED设备到达之前,继续进行CPR。
确保AED设备已经连接好,并按照设备的语音指导进行操作。
5.等待急救人员到达:
继续进行CPR直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注意事项
在进行心跳停止抢救时,请保持冷静,专注于抢救流程。
执行CPR时,按压的频率应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
在使用AED前,请确保病人的胸部已经干燥,避免导电不良。
注意自身安全,在抢救时遵循当地相关法规和操作规范。
请注意,本指南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进行。
为了提高抢救效果,请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更新知识。
心脏骤停的诊疗程序(精)

心脏骤停的诊疗程序常见原因:1、心脏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疾病、心内膜疾病、心肌疾病、心脏肿瘤。
2、意外事故:电击、创伤、溺水等。
3、、各类休克:如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
4、各种药物中毒:如洋地黄、锑剂、氨茶碱等。
5、麻醉意外。
临床指征:1、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多在心脏骤停10-20秒内出现)面色由开始苍白迅速呈现紫绀。
2、颈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4、血压测不到。
5、呼吸骤停或呼吸开始抽泣样逐渐缓慢继而停止。
6、双侧瞳孔散大。
7、四肢抽搐。
8、大小便失禁。
心电图诊断:1、心室纤颤波。
2、心室静止,心电图呈一水平直线或仅有P波而无QRS波群。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现缓慢,低幅而宽的不典型心室波,但不引起心室收缩活动。
心脏复苏:1、开放气道。
2、正压通气:人工呼吸吹气2秒,出气2秒,吹气/按压比2:15。
3、胸外心脏按压100次/分,按压频率与通气比为15:2。
4、除颤:必须及早除颤是复苏生存链中重要一环。
能量选择200—360焦耳。
5、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1)、肾上腺素1mg iv,每3-5分钟一次。
2)、阿托品: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
1mg iv,3-5分钟重复一次,直至最大剂量达0.03---0.04ng/kg。
3)、利多卡因:适用于室颤或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
首剂利多卡因1—1.5mg/kg,iv。
4)、胺典酮;常用本品150mg十5%gS100ml中缓慢静脉脉注射10分钟,随后以1mg/mim持续静脉滴注6小时,6小时后减为0.5mg/min,静滴维持24小时,总量不宜超过1000mg。
5)、碳酸氢钠:适宜的剂量应根据血气分析,依代射性酸中毒的严重程度决定。
一般首剂为1mmol/kg,静脉推注。
注意:心肺复苏而未行气管插管和有效的人工通气时,应用碳酸氢钠可增加复苏的危险性。
6)、多巴胺:主要用于无血容量不足的严重低血压。
小剂量:“肾反应性剂量”1-5ug/(kg min)静脉滴注。
心脏骤停的药物治疗规范

1心脏骤停的药物治疗规范发生SCA 时,基本CPR 和早期电除颤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药物治疗。
在CPR 和除颤之后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以血管加压药和抗心律失常药为主。
给药时应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时间。
1 给药途径1.1 中心静脉与外周静脉给药复苏时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只需置入一根较粗的外周静脉导管。
与中心静脉给药相比,外周静脉给药到达中心循环需要1~2 分钟,药物峰浓度低、循环时间长,但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时无需中断CPR,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也可满意地使用药物和液体,所以复苏时首选外周静脉给药。
如果从外周静脉注射复苏药物,则应在用药后再静脉注射20ml液体并抬高肢体10~20s,促进药物更快到达中心循环。
1.2 骨内给药骨内导管置入能提供一条不塌陷的静脉丛,骨内给药能起到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的作用。
骨内给药对液体复苏、药物输送、血标本采集都是安全有效的,适用于各年龄组使用。
如果静脉通道无法建立,可进行骨内(intraosseous,IO)注射。
如果除颤、外周静脉给药、骨内静脉丛给药均不能恢复自主循环,急救者应立即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给药。
注意,中风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溶栓后是中心静脉置管的相对禁忌证。
1.3 气管内给药如果静脉或骨内穿刺均无法完成,某些复苏药物可经气管内给予。
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纳洛酮和血管加压素经气管内给药后均可吸收。
同样剂量的复苏药物,气管内给药比静脉(intravenous,IV)给药血浓度低。
气管内给药产生的低浓度肾上腺素,可能产生β-肾上腺素能作用,这种作用是有害的,能导致低血压和低冠脉灌注压,有潜在降低自主循环恢复的风险。
因此,复苏时最好还是采用静脉给药或骨内给药,以达到更高的药物浓度和更好药理学效应。
大多数药物气管内给药的最佳剂量尚不清楚,但一般情况下气管内给药量应为静脉给药量的2~2.5 倍。
气管内给药时应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至5~10ml,然后直接注入气管。
心脏骤停诊治规范(参考文本)

心脏骤停诊治规范(参考文本)【病史采集】1、心脏骤停是一种临终前状态,必须强调争分夺秒,简要询问有无双眼上翻、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等心脏骤停的先兆症状。
2、有无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触电、溺水、麻醉及手术等病史。
【检查】1、必须尽快在询问病史的同时完成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意识状态、大动脉搏动、呼吸、瞳孔、心音、血压等情况。
2、心电图检查及进行心电监护。
【治疗原则】1、院前急救(第一期复苏)(1)畅通气道:输氧。
(2)人工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牙关紧闭时可改为口对鼻呼吸,立即准备好气管插管,安上人工呼吸机。
(3)胸外心脏按压:患者平卧硬板床,拳击胸骨中点1次,如未复跳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100次/min。
每次按压和放松时间相等。
2、院内急救措施(第二期复苏)(1)进一步维持有效循环,若胸外心脏按压效果不好必要时可考虑开胸按压。
(2)建立静脉滴注通道,静脉滴注增加心排出量药物及碱性药物,如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5~l0min重复1次;多巴胺2~10μg/(kg·min)静脉滴注;间羟胺静脉滴注0.4mg/min;5%碳酸氢钠l00ml静脉滴注。
(3)心电图监测和心律失常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和电技术两方面。
①电击除颤:心室纤颤可用非同步电击除颤,所需能量为200~360J;②药物治疗: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溴苄胺等;若由于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可选用苯妥英钠静脉注射;③对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静脉注射治疗。
3、重症监护室处理(第三期复苏)心搏恢复后可进入ICU病房进行如下处理。
(1)维持有效的循环:纠正低血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处理心律失常;防治急性左心衰竭等等。
(2)维持有效呼吸:关键问题是要防治脑缺氧及脑水肿,也可用呼吸兴奋剂,自主呼吸恢复前,要连续使用人工呼吸机。
若气管插管已用2~3d仍不能拔除,应考虑气管切开。
心脏骤停诊疗规范

心脏骤停诊疗规范心脏骤停指突然发生的心脏有效心排血量为零的状态。
可由心室纤维性颤动(VF),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以及某些无脉室性心动过速(VT)所引起。
多见于心脏病特别是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患者,亦见于其他系统疾病、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患者。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心音消失、发绀、瞳孔散大以及血压不能测出。
(二)心电图表现:VF、VT、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呈等电位线)。
一般只具备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颈总动脉等)消失二条,在院外现场即可诊断。
【治疗原则】(一)心室颤动:立即电击,双向波能量150~200J,随即施以标准心脏按压1个周期(约2分钟)后电击。
之后确保气道通畅,以活瓣气囊面罩通气,开放静脉通道。
VF持续则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
按如下程序循环进行:电击—给药、按压—电击。
肾上腺素可3~5分钟重复一次。
其他药物也可酌情应用,如氨碘酮150mg(首剂300mg),静脉注入,或利多卡因1.0~1.5mg/kg,3~5分钟重复静脉注射,一次总量可达3mg/kg,5分钟重复一次;上述电击—给药按压—电击后应气管插管并接通呼吸机,给以控制呼吸,维持通气。
(二)无脉电活动(PEA)1.保证气道通畅,通气及持续的标准式心脏按压。
2.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3~5分钟一次。
3.尽快查明原因并给予纠正VF恶化、心肌梗死、低血容量、心动过缓、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肺栓塞、药物过量、高血钾、酸中毒、低体温等均可导致PEA、应予以治疗。
(三)心脏停搏1.实施基础生命支持。
有效心脏按压。
尽快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
2.尽快通过多个导联确证心脏停搏。
3.考虑下述诸情况是否存在:缺氧、低血钾、高血钾、低体温、中毒、酸中毒等,并给予纠正。
4.立即经皮心脏起搏。
5.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剂量同前。
心脏骤停诊疗指南2021

心脏骤停诊疗指南2021English Response:Introduction.Cardiac arrest is a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 in which the heart suddenly stops beating. Without immediate medical intervention, cardiac arrest is usually fatal. The 2021 Cardiac Arrest Guidelines were developed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and the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ERC) to provide detailed instruction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diac arrest.Diagnosis.The diagnosis of cardiac arrest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symptoms:Unresponsiveness.Lack of breathing.No pulse.Treatment.The treatment of cardiac arrest involves the following steps:1. Call fo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 immediately.2. Beg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CPR involves giving chest compressions and rescue breaths.3. If an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 is available, use it to deliver a shock to the heart.4. Continue CPR until EMS arrives.Prognosis.The prognosis for cardiac arrest depends on the following factors:The length of time the heart was stopped.The underlying cause of the cardiac arrest.The quality of CPR that was performed.Prevention.There are a number of things that can be done to prevent cardiac arrest, including:Maintaining a healthy lifestyle.Managing risk factors for heart disease.Getting regular checkups.Chinese Response: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骤停诊治规范指南
【诊断依据】
1.常见病因为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严重的水、钾、钠、氯、钙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尤其就是低钾或高钾血症,药物中毒或过敏,电击、雷击或溺水,心血管或气管内的介入性检查治疗、麻醉与手术意外等。
2.心音与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数秒种后意识丧失,继之呼吸停止,瞳孔散大,面色苍白兼有青紫,继之全身抽搐形成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即阿-斯综合征。
短阵心脏骤停常于几秒或几十秒内发作停止,心跳与呼吸重新出现,意识随即恢复。
3.分型(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不协调的、极不规则的快速、连续颤动,心电图上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室颤波,频率350~5 00/min。
(2)慢而无效的室性自身节律(即心脏电-机械分离):心室肌断续出现慢而极微弱且常不完整的"收缩",心电图显示宽大畸形,振幅较低,频率在2 0~30/min以下的QRS波群,虽有完整的QRS-T波群,但心脏已丧失排血功能。
(3)心脏或心室停搏: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无QRS 波群。
【检查】
1.有条件者立即行心电监护或心电图检查。
2.血气分析,必要时血药浓度测定。
3.复苏成功后完成针对病因的相关检查。
【治疗】
1、心肺复苏(1)胸外心脏按压:立即在病人心前区胸骨体上急速叩击2~3次,若无效,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70~80/min,以能触及股或颈动脉搏动且瞳孔不散大为有效标准,若无效或已出现广泛性肋骨骨折、气胸等应尽快改为开胸心脏按压。
(2)人工呼吸:在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频率12~15/min,若2人操作则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可按5~6:1的比例进行,若1人兼作心、肺复苏,则每按压10~1 5次,连续吹气3次。
宜尽早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简易气囊或机械性通气。
(3)心室颤动的紧急处理:经上述第一阶段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后2~3 min心跳仍未恢复者,多数不能自动复律,此时应迅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建立静脉通路,行心电图检查与心电监护,若心电图示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应立即行胸外直流电复律,用200~300W、s,1次未能复律者可加大能量再次除颤,若已开胸按摩,则可用25~100W、s作心外膜直接除颤,若室颤波细小,可先肾上腺素1mg,静注或心内注射,使室颤波幅增高,频率增快后再除颤,易于成功,此期间内可重复利多卡因50~100mg或溴苄铵250mg或普鲁卡因150~300 mg,静注。
在无除颤器时,可反复用上述药物除颤。
在心跳未恢复前,应坚持人工心脏按压。
(4)慢而无效的心室自身节律的紧急处理:若因高血钾所致者,首选克分子乳酸钠60~100ml 静注,继之快速100~300ml 静滴;若属室颤经电或药物除颤后转为心室自主节律,可用克分子乳酸钠或甲氧明(甲氧胺)10 mg稀释后静注,并可试用异丙基肾上腺素静滴,或阿托品0、5~1mg静注;无效者应紧急床边心脏起搏。
(5)心脏停搏的紧急处理:首选阿托品0、5~1mg,肾上腺素1mg,或异丙基肾上腺素0、5~1mg,静注,无效者应立即行床边心脏
起搏,最好就是经静脉心内膜起搏。
(6)纠正酸中毒:若心脏骤停3~5min未恢复者,予5%碳酸氢钠60~100ml静注,同时做血气分析,指导用药,对于低血钾者,补碱量宜小,或部分以0、3ml氨丁三醇(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代替。
2、脑复苏(1)头部降温:以冰帽冰枕最常用,必要时全身降温,一般以33℃为宜,持续3~12h,脑损害严重者可能需维持2~5d。
(2)脱水:常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5~250ml,可与速尿20mg或甘油果糖交替使用,原有心功能不全者应尽量避免使用甘露醇或山梨醇,同时可与糖皮激素合用,如地塞米松1 0mg静注,2~4/d。
(3)冬眠疗法:对复苏时间长、有阵发性或持续性肢体抽搐者,可采用冬眠疗法,氢化麦角碱(海特琴)0、6mg、异丙嗪(非那根)50mg稀释至100~150ml静滴,或安定10mg静注,有呼吸不规则时禁用度冷丁,血压偏低或血容量不足者慎用氯丙嗪(冬眠灵)。
(4)高压氧治疗:脑缺氧、脑水肿持续时间较长,意识恢复较慢者可酌情使用高压氧治疗。
(5)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可选择性使用脑活素10~30ml静滴,1/d;胞二磷胆碱0、5~0、75g静滴,1/d。
3、心肺脑复苏后的处理心脏复跳后,应检查有无肋骨骨折、气胸及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并查明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理措施。
(1)巩固与维持心律:对以低血钾为原发病者,应立即补钾,严重低钾者,应在严密心电监护下用5%葡萄糖液将氯化钾稀释成0、5%~0、7%浓度静滴,随时监测血清钾。
对高钾血症导致的心脏骤停,应通过补充碳酸氢钠或克分子乳酸钠、极化液及利尿等降低血钾,严重者应行透析。
急性心肌炎引起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不全所致的反复心脏停搏,可试用地塞米松5~10mg、阿托品0、5~1mg静注,异丙肾上腺素1~2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
无效者改用心内膜临时起搏,防止心室颤动及心脏停搏的反复发生,对反复发生心室颤动者,应在纠正低钾、补充镁的同时静注利多卡因1~4mg/min,疗效不佳者改用或联用溴苄铵250mg静注或肌注,1/6~8h。
(2)改善心功能,纠正低血压:复苏后的早期低血压多数就是由于心功能不全所致,应在适当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应用多巴胺2~10靏/(kg、min),必要时与阿拉明联用。
心功能不全或中心静脉压增高时,可西地兰0、2~0、4mg、速尿20~40mg静注。
有条件者应作血流动力学监测。
(3)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补碱量,所需5%碳酸氢钠(ml)=0、3×体重(kg)×(23-实测二氧化碳结合力mmol/L)。
(4)维持呼吸功能:正确合理使用呼吸机,注意调整各项参数。
对自主呼吸延迟恢复者,应适量应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3~6mg或尼可刹米0、375g肌注或静注,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吸痰,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5)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血容量充足的条件下应适当利尿,如速尿20~40mg 静注或肌注,持续少尿或无尿48h,或血尿素氮21、4~28、6mmol/L,或血肌酐44、2靘mol/L以上者应作血液或腹膜透析。
(6)加强营养支持,防治感染:不能进食者应行全静脉营养,包括高渗葡萄糖、复合氨基酸、脂肪乳与各种维生素,每天补充总热量8、38~12、55 kJ,有指征者应尽早拨除各种导管。
防止感染可用青霉素480万~960万U/d,有感染证据者,亦可选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或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用。